「醫師,我生病這麼久,治療和看護的費用花太多錢了,現在病情好一點,可以讓我出院嗎?」一位頭頸癌晚期的患者跟醫師請求。醫療團隊發覺患者情緒不穩,找來精神科醫師會診。
這是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主任、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個案,他說,「經過評估,患者雖是擔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不想再拖累家人。我們幫他分析完經濟問題,且讓他了解親人的關係就是互相照顧,若選擇輕生離開,反而帶給家人一輩子的遺憾。」最後患者決定接受治療,與家人共度最後時光。
主動發現病人的心理狀況,阻止悲劇發生。
這類故事在癌症病房不斷出現,去年底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在國健署支持下,開始針對各別癌症建立心理腫瘤臨床照護指引,頭頸癌及肺癌最先被列入,因為這兩個癌症在全球的調查中,都是自殺率前幾名的癌症,而這也象徵台灣開啟心理腫瘤個人化醫療的第一步。
參與擬定治療指引的方俊凱指出,建立指引可以主動發現病人心理狀況,更精準診斷及治療。以上述頭頸癌個案為例,雖不到憂鬱症程度,但他就是典型的「失志症候群」,若醫療團隊沒仔細評估,放他出院可能就是一場悲劇。
輕生率最高兩大癌症,需要個別心理照護。
每個癌症所產生的情緒困擾及擔心的問題皆不同,頭頸癌病人會因手術外觀改變,連說話、吞嚥的功能都大受影響,且患者多半社經地位低又兼顧家中經濟。
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肺癌則因半數是晚期患者,產生絕望感,肺癌病人的心理困擾發生率高達44%,占所有癌症別最高。2008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期刊JCO發表,美國30年癌症自殺率,肺癌都是所有癌症第一名。
方俊凱認為,當癌症慢性病化,從診斷就開始困擾病人情緒,而失志症候群就是一種情緒不安感狀態,雖然還不到被診斷為疾病,但病人出現自殺傾向,有時候甚至比憂鬱症還高,現今心理照護指引出爐,這群患者被主動發現的機會就會增加。
給癌友的一句話:既然已經走在未知的旅程,那就了了分明地看著一路的風光與自己的改變。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要救救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