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帶給醫療領域的思維與挑戰無窮盡。由高雄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天成醫療體系與聯合報報健康事業部,今共同舉辦第三屆「高醫台北論壇」。今年主題為大健康新經濟趨勢,邀請近20位知名講者,以TED式短講,分享最新的長照安居、AI醫療及健康新經濟進展。醫師與學者表示,利用AI可促進醫病關係外,更有望解決醫師過勞問題。
論壇下午場次主題,為AI視角下的新醫療,邀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tw創辦人杜奕瑾、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陳適安等醫、學、業界專家與談。陳適安以「AI帶來的醫療管理挑戰」為題,表示民眾就醫最在意的就是「健康」兩字,在資訊不斷發展至今,其健康計畫與管理決策決定者已改變,從以前政府、醫院,轉變至現在的民眾、甚至結合保險公司等討論而決定。
陳適安說,北榮智慧醫療有六大方向,包含產學合作、精準醫學、AI醫療與大數據應用等,來效率化既有流程模式外,並創新以前有想法但沒做的遠距醫療等模式。而北榮去年起與杜創辦人的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合作,建立臨床AI腫瘤判讀系統,今年也啟動AI門診,縮短人工判讀時間,有助醫病深度溝通。
陳適安更以北榮近年所研發的人性化門診APP為例,內含預約掛號、行動繳費、看診進度外,更有處方、轉診等服務並主動推播;目前已逾20萬人次下載外,每月約2萬人次使用來掛號,7月1日起登錄使用者逐步新增滿號、篩檢提醒等功能。而以大數據分析,線上系統的分流效果顯著,以今(108)年3月與去年3月數據對比,不同時段門診等候人數下降37%,尖峰也減少了56%;另外,北榮推病房一站式服務,已逾50%以上的病患可在病房直接出院,而不需再到櫃台繳費。
杜奕瑾則以「AI醫療領域的共享思維」為題,他表示以往醫師看診是靠經驗,但透過電腦的深度學習,人類利用數據資料教電腦,讓電腦協助醫師看診,有望解決醫師過勞問題。
他在1995年架設BBS站PTT,擔任創站首任站長,後來進入微軟公司,直到2017年卸下微軟公司人工智慧團隊亞太區首席研發總監職務,回台創辦「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將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於醫療場域,如陳副院長所說與北榮合作建立臨床AI腫瘤判讀系統,縮短醫師人工判讀的時間,做更深度的醫病溝通。
杜奕瑾說,AI除了幫忙醫師看診,也可以幫醫師看論文,以現在最火紅的基因定序為例,只要知道病患的基因定序,請醫師教AI讀論文、去建立基因變異跟疾病之間的關聯性,就可立刻協助醫師看診,決定治療方向。
不過杜奕瑾也提到,AI固然帶來醫療產業的轉變,但也面臨挑戰,台灣不能再將自身定位為代工廠,一個軟體產業要成功,建立生態系是關鍵,不要怕競爭,有競爭才會變成最強的的生態系。台灣雖有很多金山銀山,一個產業要成功,還要先把路開通,需政府法規、人民思維及資金注入,才能活絡整個醫療產業,而且需要以人為本,回到病人的需求,才能創造最符合民眾的醫療服務。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