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延緩老化、降血壓血脂…天天喝茶好處多 6種抗發炎茶飲推薦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巴金森氏病

相似症狀/比巴金森氏症更麻煩 台美合作發現顫抖症病因藏小腦

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右3)與美國哥大合作,找出顫抖症病因與生物標記。記者潘乃欣/攝影
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右3)與美國哥大合作,找出顫抖症病因與生物標記。記者潘乃欣/攝影

全球有4%成年人、20%老年人患顫抖症,多數患者做事時雙手發抖,病因不明。台大與美國哥大合作,發現患者是因小腦神經細胞共振異常而顫抖,有助新藥開發和臨床診斷。這項研究成果今年也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台灣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今天出席科技部研究成果記者會,他表示,顫抖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抖,有時說話聲音和頭也會不自覺發抖,至今仍找不到病因。醫院目前開藥給病患吃,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唯二藥物,有效率都低於五成。也有患者接受手術,燒掉大腦深處細胞、在腦部埋電刺激器,初期有效率達七成,但術後數年療效減弱。

潘明楷剛從台大醫院神經科轉任台大醫學院藥理所,他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醫生郭昇翰是同學,兩人發現,患者小腦細胞中有一種控制神經連結的蛋白會減少,導致小腦神經纖維過度增生,讓小腦細胞產生過強連結,造成小腦神經過度共振,因而產生顫抖症狀。

潘明楷說,小腦神經的共振異常,也可做為全球第一個生物標記,幫助顫抖症的臨床診斷和新藥開發。西方人逝世後捐腦風氣較盛,這項研究成果運用哥大的大型腦庫,結合台大的活體動物研究、光電技術,以及哥大的病理研究專長,以小鼠的小腦進行神經機轉研究,終於找出顫抖症患者小腦神經的不正常共振。

醫界對同樣具顫抖症狀的巴金森氏症的研究較多,但潘明楷說,全球顫抖症患者是巴金森氏症的五倍,顫抖症患者生活更受影響。因為顫抖症是不做事時不發抖、做事時才抖,巴金森氏症則相反,是平時抖、做事時反而不會顫抖。

科技部表示,這項跨國團隊的研究方向合作模式獲國際重視,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補助。哥大為此成立新的研究中心,由郭昇翰擔任主任,推動相關研究。潘明楷也被推選為世界動作障礙學會唯一的台灣代表,共同制定顫抖症相關的國際診斷治療官方準則。

【加入臉書社團】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顫抖 手抖 巴金森氏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