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卅二萬失智人口當中,有廿四萬使用長照資源,未被長照大傘覆蓋者仍達八萬,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正與健保署資料勾稽,盡快找出已到醫療院所就診的失智者,但未申請長照服務的「黑數」。
此外,衛福部長照司明年將獎勵據點增收一般型失智長者,希望衰弱長者、失智長者「共榮」;針對較難照顧的精神症狀型(BPSD)失智者,則將獎勵地區醫院設置權責型失智據點,幫助照顧家庭減壓,如常就業、生活,不辭職照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郭慈安說,該院成立台中第一家共照中心,從服務過程發現,許多家屬發現長輩疑似罹患失智症,光是就醫診斷就十分困難。中心為此研發許多創意的方法,首重「傾聽失智者的心聲」。
郭慈安說,隨著嬰兒潮世代人口老化、教育程度增加,現在面臨的失智者不同以往,如八十五歲以上失智者,個性比較謙卑、樸素,許多決定都由子女負責,現在的失智者很有想法,多自行上網尋求檢測方法,或到醫院診斷,可是確診後卻會出現極大負面想法,「他們的世界就會變得黑暗」,甚至可能傷害自己。
這二年來,郭慈安重新翻轉失智症照顧面向,主動前往不想到院診斷的長者家中,「想去了解,他們不來就醫的原因。」發現許多長輩已知道自己怪怪的,確實遇到困難,卻因為尊嚴而不願就診。
國外有許多失智者組成自助團體,利用網路直播分享,並從中找到夥伴一起自救。她還分享近期完成一項挑戰,帶失智者與家庭過夜露營,她說,失智者與家人跳脫平時的場域,在星空之下,一位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竟開口感謝另一半不離不棄的照顧。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主編陳韻如表示,從社群互動經驗、數據分析結果,照顧者除了要面對失智者生理衰退,還有精神行為、財務、法律等問題。
如何應變、平衡身心靈?陳韻如以「歷程」的概念來談,可分成照顧前、中、後,思考自己在各歷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事情,有助於失智症家庭預作準備。而不管在哪一個階段,都要秉持「理性、理解、同理」,冷靜思考問題、理解照顧者狀態、同理照顧難題。
更多相關報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