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失智/ 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AI僅能輔助無法取代醫療 陳君厚:小雜訊就會影響結果

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博士。記者蘇健忠/攝影
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博士。記者蘇健忠/攝影

當AI與醫療結合,能讓真相愈來愈清晰嗎?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今於「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上表示,各界都期待AI能帶來改變,包含降低照顧人力負擔、增加診斷的準確度、提前預測疾病等,站在統計學的觀點,現在的AI僅能「輔助」無法取代人力,即使是疾病的預測都可能會因為資料雜訊的出現,影響最後判讀。

陳君厚表示,過去曾與台灣大學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合作,針對思覺失調症、自閉症、酒精依存症,透過不同的指標,將其資料以視覺化呈現,瞭解是否有其特殊性。

但是,以思覺失調症為例,從不同指標來看這個疾病,發現有太多因素都可能造成思覺失調症,包含基因、病毒,或是幼年時的創傷經驗等,最後僅能得到一個結論是「思覺失調症是不同疾病的綜合體」,所以想要透過AI,協助診斷是有困難的,仍舊需要醫療的專業與累積經驗的判斷。

陳君厚表示,近年護理人力吃緊,也有不少研究想知道AI到底能不能夠取代護理人力,根據國外的研究成果發現,想要用AI完全取代護理人力是「絕對不可行」的,既然無法取代,但有辦法降低護理人力負擔嗎?答案是有機會,但能降低負擔的比例不高。

從結論來看,AI在醫療的角色上,現階段僅有「輔助」的功能,像是提醒護理人員,病患有什麼需求,或是即時給予警示訊息等,專業的人力仍是具有重要的角色與地位。

他也提到近年許多科學家都希望可以讓簡單的疾病,由AI做辨識,陳君厚以一張「皮膚上有一顆痣」的圖片讓AI判讀,AI正確判讀出這是一個良性的皮膚腫瘤,一旦照片呈現時,系統增加了一個雜訊時,同一個痣卻被AI判讀成「惡性腫瘤」。

陳君厚表示,AI在判讀時,其實是透過輸入常見的參數資訊,如性別、常見環境等,曾有團隊提供10張狼與哈士奇的照片,交由AI辨別,卻出現兩張錯誤,一張是沒有在雪地裡面的狼,被辨識為哈士奇、一張是在雪地裡的哈士奇,被辨識為狼,因為那十張狼的相片背景都是雪景,而哈士奇都沒有雪景,AI 以此邏輯做了判斷。

從此可以發現,AI在辨識真相時,會透過環境等各種參數,一旦參數設定錯誤,或是有特例發生時,如處於雪地的哈士奇,就會被辨識為狼,判讀上就可能出現錯誤。

陳君厚表示,統計在AI的發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未來也期待AI可以提升更高的精準度,深度學習AI的結果,再進行分析,達到探討最為可能的解釋,進而協助發展智慧醫療。

宏碁電腦集團前瞻技術總處副理蔡宗憲博士(從左至右)、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蕭斐元教授、台北榮總員山分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李威儒、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博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智榮基金會董事葉紫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博士、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教授、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陳亮宇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出席「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未來論壇」開幕,分享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相關心得。 記者蘇健忠/攝影
宏碁電腦集團前瞻技術總處副理蔡宗憲博士(從左至右)、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蕭斐元教授、台北榮總員山分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李威儒、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博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智榮基金會董事葉紫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博士、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教授、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陳亮宇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出席「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未來論壇」開幕,分享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相關心得。 記者蘇健忠/攝影

失智症 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 陳雨鑫 思覺失調症 人工智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udn x WaCare 獨家線上課程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