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脖子、胸口痛竟是糖尿病引起 淡馬社區服務站揪疾病前兆
除了「3多1少」,反覆感染、視力變模糊等也是糖尿病前兆。
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家醫科主任詹欣隆指出,近三年來,糖尿病是淡水居民最常向社區健康服務站諮詢的疾病種類之一。糖尿病的徵兆除了典型常聽見的「3多1少」,吃多、喝多、尿多以及體重減少之外,還有一些一般民眾意想不到,但卻有跡可循的症狀,例如身體若有疲倦、反覆感染、視力變模糊或傷口不容易癒合、身體部位疼痛等,都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透過定期健康服務站,及早發現糖尿病患者。
詹欣隆進一步說明,因糖友常有血糖管控問題,若血管長期糖分過高,可能引起血管壁發炎或動脈硬化等問題,造成周邊神經病變或循環不良,進而產生身體部位的疼痛,更可能合併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若有以上症狀,應盡早就醫。
與醫師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藥物,規律用藥、定期回診。
詹欣隆指出,根據國健署的調查統計,75歲以上國人有七成同時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疾病,對於慢性病友,定期回診、配合醫師診治是最重要的;此外,除了睡眠充足與均衡營養兩項基本原則,更鼓勵大家參與社區活動,促進在地民眾的體能與社交關係。
利用馬偕醫生到我家App,發展遠距照護模式。
面對新冠肺炎,淡水馬偕醫院積極推動後疫情時期的防疫新生活運動,強化「馬偕醫生到我家App」發展遠距照護模式,同步將馬偕社區健康服務站轉型為雲端健康服務站。詹欣隆鼓勵民眾下載,每日記錄血糖、血壓、總膽固醇等數值,確診的病友更可輸入每次用藥的時間與筆記,回診時與醫師討論,隨時追蹤疾病。
詹欣隆說,與病毒共存的時代下,慢性病友若因擔心外出感染而延誤就醫,反而可能使病情加重,應積極與醫師溝通,從個人的慢性疾病病史等面向做整體評估,選擇適當的藥物,配合飲食和運動,主動擊退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危害。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胃痛胸悶竟是骨質疏鬆 三招預防「骨鬆三高」:篩檢骨密度+持續治療+運動飲食
腎友:多吃肉延年益壽?醫師:母湯喔
慢性病控制沒假日 藥師提醒備足藥按時服安心過春節
5大慢性病族群過年別貪吃!營養師教你不發病飲食原則,別誤踩飲食地雷
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
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
巧克藥師/服用西藥多留意 中西藥地雷搭配禁忌多
巧克藥師/約20%新冠患者症狀出現皮膚紅疹?
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
牙痛、耳朵痛竟是心肌梗塞前兆 醫:疼痛點未必在心臟病灶處
Johnny游/五個融合運動及鍛鍊的步驟 在家也能輕鬆對抗疾病
合佗中醫診所院長 施昀廷醫師/ 慢病管理 應注意持續性及環環相扣的關聯性
突然不識字竟是腦中風 醫師:快速辨識是關鍵
單手廚房/ 宅在家也能自主訓練──積木手指活動
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 醫師:不需停藥
中風病人吃東西總是嗆咳?三大原則改善吞嚥障礙
Lemon L. Yoga/ 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思覺失調怎麼伴4】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
【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
【思覺失調怎麼伴2】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
【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
警訊自我檢測/巴金森氏症不只會手抖 手指若做不到這動作應就診
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 血栓病患不能打疫苗? 幾個自我檢測破除迷思
中風復健路漫長 3招選對足踝輔具助行走
合佗中醫診所院長 施昀廷醫師/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
噗妮聊護理/ 疫情下的看診防護四步驟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預防「糖尿病足」 經常檢查腳底7受壓點、注意挑鞋襪5撇步
Lemon L. Yoga/不同部位的疼痛 聽身體想告訴你的事!
猜你喜歡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猴痘證實恐家戶傳染 美CDC列6措施有效阻絕病毒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運動療法改善膝關節炎 專家教抬腳操強化大腿肌力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的?醫師曝一件事方為改善睡眠品質關鍵
猴痘來了!卡介苗、天花疫苗疤痕怎麼分辨?2張圖看懂自己有無保護力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骨質疏鬆症族群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冰箱內的陳年藥材能吃嗎?中醫師教你辨別中藥是否變質,出現「3狀況」不可再食用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排第二 北榮最新研究曝預防關鍵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睡好覺、養好肝 5大類食物有助創造好眠循環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多吃蔬菜水果就能解除便秘?便秘分4類型,其中一種蔬果吃多反而加重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心念決定了健康!許瑞云:根治腸躁症,從釋放壓力開始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