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臉書朋友Sara今天(2021-10-3)用簡訊問我:「教授, 請問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的說法合理嗎??」
她寄來的文章是今天發表在《今周刊》,標題是半年打4劑疫苗 「科興x2、高端x2」!台北男「混打」副作用曝光 專家:一場白工。
這篇文章的引言是:「新冠(COVID-19)疫情持續,疫苗也陸陸續續開打;依照各國規定不同,疫苗之間會有一定的間隔時間,才能施打下一劑;然而,台北一名男子卻在半年內,一口氣接種了4劑疫苗,且4劑廠牌均不相同,令外界相當震驚。」
可是,這篇文章的第一段卻說:「根據《東森新聞》報導,一名自中國返台的台北男子受訪時指出,自己在4月26日接種第一劑科興疫苗,5月17日再接種第二劑科興;回台灣後為了增強保護力,又預約了高端疫苗,於8月24日接種第一劑高端,9月30日再接種第二劑。」
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引言所說的「4劑廠牌均不相同」,跟它第一段所說的「各打兩劑科興和高端疫苗」,是互相抵觸。
這篇文章的最後兩段是:
【不過,這樣的接種方式是否妥當?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這樣子基本上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原因在於,若前一劑的抗體還沒有消退之前,又施打新的一劑疫苗,如此一來,「舊抗體會消滅新抗體,所以短時間內密集接種疫苗,反而不會有任何防護效果,等於是在做白工」,不鼓勵這樣的打法。】
舊抗體會消滅新抗體?
我是微生物學博士,念過不少免疫學,也曾教過免疫學,但竟然還是第一次聽到「舊抗體會消滅新抗體」這種說法。
我想一般人都知道,抗體是會消滅抗原(例如病毒或細菌),但是,抗體會消滅抗體?尤其是同樣的抗體?尤其是同樣的刺突蛋白抗體會消滅先前的刺突蛋白抗體?
我想大多數人也都知道,我們的免疫系統是有記憶力的。例如,當我們第一次被新冠病毒感染時,我們的免疫系統會有小規模的反應,而等到我們再次被新冠病毒感染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有大規模的反應。
打兩劑疫苗,例如打兩劑的新冠疫苗,就是要模仿我們已經被病毒感染兩次,而如此我們的身體裡就會有大量的抗體來抵擋真正病毒的來襲。
但是,兩劑疫苗的施打應該要間隔多久才是最理想,目前都還是靠trial and error(嘗試和錯誤),也就是說,在臨床試驗時嘗試幾個不同的間隔期,來看哪一個會產生最好的結果。
所謂最好的結果,除了要考慮到最終(打完兩劑+14天)抗體量的高低,也要考慮到,只打完第一劑的人,抗體量仍有限,而在等待接種第二劑的期間就有可能被感染,所以,兩劑疫苗施打的間隔期越長,風險就越高。請看Optimal dosing interval for covid-19 vaccines: we need clinical trial evidence and to consider past infection(covid-19疫苗的最佳施打間隔:我們需要臨床試驗證據並考慮過去的感染)。
但是,兩劑疫苗施打的間隔期如果太短,真正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有關這個議題,討論得最深入,最廣泛的論文是2010-10-29發表的From vaccines to memory and back(從疫苗到記憶再回來)。它說:「具有高增殖潛力的記憶 T 細胞要在第一次疫苗接種後幾週才會形成,因此一般而言,初次疫苗接種和加強劑疫苗接種之間最好間隔至少 2-3 個月。過早加強將會產生次等的反應。同樣的規則適用於增強抗體反應,因為記憶 B 細胞必須經歷生成中心反應,並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發育。」
從這段話就可看出,兩劑疫苗的施打如果間隔太短,那記憶 T 細胞和記憶 B 細胞就都還來不及發育。
至於這段話裡的「最好間隔至少 2-3 個月」,是純粹基於「記憶 T 細胞和記憶 B 細胞發育」的考量,而沒有考慮到我在上面提到的「兩劑疫苗施打的間隔期越長,風險就越高」。
不管如何,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所說的「舊抗體會消滅新抗體」,我想應該是口誤或是媒體誤解吧。
註:有興趣進階了解的讀者可以參考
Memory immune response: a major challenge in vaccination(記憶免疫反應:疫苗接種的主要挑戰)
How the interval between prime and boost injection affects the immune response in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the immune system(在免疫系統的計算模型中,初次注射和加強注射之間的間隔如何影響免疫反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