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山葵、芥末和辣根不一樣?真正的哇沙比是哪個?該如何挑選?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周邊故事

他們挺過來了!紐約抗疫經驗「你就把每一個人都當做確診者吧」

耶魯大學用校狗Handsome Dan示範社交距離。圖/康錦卿
耶魯大學用校狗Handsome Dan示範社交距離。圖/康錦卿

當全美國確診病例突破2400萬例的那一天,我知道不能這樣比,不能一直想 成這數量就等於是台灣每個人都確診的 數字,但我只能用這樣的連結,來記住這個「黑色里程碑」。

紐約市人口840萬,台北市人口260萬。當紐約市新冠一天死亡800人的那一天,我也知道不能這樣比,但我還是 會除以4,去想像如果台北市一天死掉這麼多人,會是什麼情景。

紐約追蹤了第一位確診猶太律師的足跡史之後,就無力追蹤了,市民被告知「你就把每一個人都當做確診者吧」。以下是一群紐約客在2020年春天第一波疫情來臨時,各自迎接和閃躲的方式。

疫情過了17個月了,這位老闆仍是「無接觸式」販賣韓式小籠包,交貨和交錢都放盒子裡。圖/康錦卿
疫情過了17個月了,這位老闆仍是「無接觸式」販賣韓式小籠包,交貨和交錢都放盒子裡。圖/康錦卿

她有房子,我有房東!

Michelle是最幸運的人,她在紐約十多年來,一直是租房子,共用廚房衛浴。半夜與台北線上會議,她如能不發言,就絕不出聲,以免打擾其他房客。她有「神預感」,疫情來臨之前,出手買房。紐約市傳出第一個確診案例時,房子剛好裝修完畢,新房頓成避風港。因能自主進出,她變成公司與在家避疫同事之間的橋梁,一周進公司一次,每次都會在群組裡一一問「要我為你做什麼事」。

KK就沒那麼幸運了。她和房東住同一層,同個門進出,共用廚房。每天回家一定把房東放在鞋櫃上的酒精從頭噴到鞋底,每次開門也都一定拿著濕巾去旋轉鎖頭,每回進出也都刻意避開房東在客廳的時間,就怕一不小心,帶了病毒回來,害了房東家兩個可愛的小朋友。但是該來的終究來了,「姊,妳可不可以請假,不要去上班,我只收一半房租,也可幫妳上網買菜。」此後就是房東房客都關在家上班,在家聽著救護車鳴笛的60天。連同學同事送食物來,都只能在家隔窗揮手,簡訊「我把食物放在門口,彼此保重。」

行動篩檢站(車)裡面兩人就搞定。圖/康錦卿
行動篩檢站(車)裡面兩人就搞定。圖/康錦卿

她戴手套,我要戴嗎?

看著Michelle戴著吃手扒雞用的手套和鍵盤共舞,Bianca很清楚新冠病毒是透過空氣傳染而非物體表面,因此沒有太擔心,沒有戴手套,即使搭地鐵和公車上班,碰了扶把也不怕,就是常洗手,噴酒精,手也不會去碰觸五官。

直至有一天,Bianca看到Michelle戴著手套的五指在臉前隔空抓癢,才知她是揉眼睛、摸口鼻的好動份子,她戴著手套不是怕物體沾病毒,是阻擋自己的手去找臉玩。

Gracie天天搭公車上班,即使是紐約疫情最慘的四月天。「我沒戴手套,我是用紙巾。」她摸哪兒,全都有紙做先鋒,用完就扔,絕不留戀。至於Catherine,上超市時有特別的大手套,一進超市就拔下超市提供的裝蔬果塑膠袋,一手伸進一袋,直到離開收銀檯才取下。

紐約地鐵去年疫情爆發後印在地上的社交距離標誌。圖╱Bianca提供
紐約地鐵去年疫情爆發後印在地上的社交距離標誌。圖╱Bianca提供

你搭地鐵,我踩兩輪!

Mark去年春節偕妻回台灣,他入境隨俗後再返美,已是超前任何紐約客的防疫模範生。他在Jewish Board of Family and Children's Services工作,疫情愈烈,猶太朋友就更需要照護,他不能和妻子一樣在家上班。

Mark家在皇后區的疫情熱區Jackson Heights,上班地點在布魯克林的疫情熱區Borough Park,都是紐約市疫情地圖上的深紅地。他往日搭地鐵,單趟至少一小時,不想搭地鐵,唯有靠自己。他30年未騎過單車,但毅然決然做了決定,在社區裡買到市面已缺貨的二手單車,尋找新路線,每天來回三小時。從去年三月騎到今年此刻,從櫻花樹下騎到落葉枯枝,從炎夏騎過寒冬,下雪天也照騎,宛如打敗病毒風車的唐吉軻德,一年騎掉了六公斤。

Mark來往於疫情熱區,妻子又是新冠高風險群,怎麼預防把病毒帶進門呢?Mark的妻子在他回家前,用袋子裝好一套乾淨的衣服、酒精和乾洗手液,掛在門口的門把上;他一回到家門前,在門口前消毒單車和自己,躲在樓梯間,換掉一身衣服,一進門就直衝浴室,洗好自己也洗完衣服,疫情之後再也沒去過大樓的洗衣房。日復一日,是都市遊俠,也是修車高手了。

Mark三十年未騎過單車,毅然決然在社區裡買到市面已缺貨的二手單車,每天上班來回三小時。從去年三月騎到今年此刻,從櫻花樹下騎到落葉枯枝,下雪天也照騎。圖╱Mark提供
Mark三十年未騎過單車,毅然決然在社區裡買到市面已缺貨的二手單車,每天上班來回三小時。從去年三月騎到今年此刻,從櫻花樹下騎到落葉枯枝,下雪天也照騎。圖╱Mark提供

您在那頭,我在這頭!

Nigel是幸福的孩子。黃金單身漢,一人飽就全家飽,天天去健身房。疫情來之前,爸媽跑綠卡,剛好從上海來紐約,未料來了回不去。

爸媽看著Nigel在家上班太神奇,他主持的微信公眾號,爸媽變成頭號粉絲,他在家做的健身影片,爸媽第一時間就發到朋友圈。Nigel的家庭責任,就是盯著爸媽防疫,N爸N媽除了上超市,就在院子裡種菜,天天「從產地到餐桌」,親子天天見面,如果不是健身房仍關門,如果不是一家三口一起去打疫苗,差點忘了疫情還在。

相較之下,Bianca選擇扮演「說謊的孩子」。爸媽在廣東,隔海擔心她,她天天和爸媽視訊,也知爸媽看了一些誇大紐約疫情的自媒體訊息(比如美國要垮了、自由女神墜倒了……)。加上媽媽天生就是「家事國事女兒事,風聲雨聲女兒聲」,Bianca選擇「媽媽請你放心」的心理教育,不提自己租處就位於紐約市皇后區的疫情紅區,不洩露自己已重返公司上班,還規定爸媽只能看世界日報的微信號(唯一可信)。

25歲的Bianca已四年沒回家,她從硬著頭皮上超市、從「你怕我、我怕你」的疫情高峰,到快速打了嬌生疫苗、到多次採訪亞裔年經人如何守護家園和社區。她嚴格防疫,就為了時候一到,可回家了,可在爸媽面前嚷嚷「您們看,就告訴您們別擔心,沒事。」

Nigel示範在家健身的影片。圖/世界新聞網提供
Nigel示範在家健身的影片。圖/世界新聞網提供

新冠肺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