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期就有傳染性?用科學破解武漢肺炎的20個「聽說」
【註】本文轉載自《泛科學PanSci》「20個炎上的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傳言?用科學來破解!」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俗稱武漢肺炎)開始擴散後,隨著日益高張的疫情,各種網路上、群組中流傳的「聽說」也正如火如荼地蔓延。
本文蒐集20個關於2019-nCoV的傳言,並以截至2020年1月28日為止的科學文獻、可查證資料試圖回答。防疫如作戰,面對未知的新疾病,需要如履薄冰、心存謹慎;但同時,也別讓恐懼過度盤旋心頭,多一分認識、多一分力量。
聽說1
”最新研究曝光!武漢肺炎死亡率15%!”
這個說法主要來自國內醫師熱心摘錄了Lancet 2020年1月24日發表的研究,並幫大家畫了這個重點:「驚人發現,41例個案中居然有6例死亡,死亡率高達15%」。
不過在1月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張上淳已提醒大家這樣的詮釋易造成誤解,因為 Lancet 的這份研究對象是針對疫情初期確診的41個「中度以上患者(皆已有肺炎)」,與臨床上仍有許多「不一定有肺炎的輕症患者」顯有不同(例如:台灣確診的前三例個案僅有一例明確有肺炎),故,不應以這41個案例來代表所有感染2019-nCoV的患者。
●延伸閱讀:首批研究出爐!關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目前知道什麼事?
那,到底2019-nCoV實際的致死率是多少呢?在有比較大規模的監測數據後,致死率大約是維持在3%。這個數字是否會再隨時間變化,仍有待繼續追蹤。
聽說2
”哈佛流行病專家說武漢肺炎的R0=3.8,是熱核武級別瘟疫。”
這個說法來自2020年1月25日哈佛大學公衛學院Dr. Eric Feigl-Ding的twitter貼文,他引用Lancaster大學Jonathan Read等人1月24日發布的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0, 一個病人在易感染人群中平均能再感染人數)是3.8,並與流感1.28、H1N1 1.48、1918年西班牙流感1.8相比,2019-nCoV的R0是「thermonuclear pandemic level(熱核武器級的流行)」。
這位哈佛專家引用的研究確實存在,但需留意該研究尚未通過同儕審查,必須對該研究論述持保留態度,且R0值的估算受資料品質、數學模型選用影響很大,隨疫情進展R0也是會變動的。
依據美國CDC2019年11月出版的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觀點文章,以麻疹為例,在多個研究領域、使用不同模型、不同時期報告的麻疹R0值多達20多個版本,數值範圍是5.4到18;該文作者也慎重提醒,如果不使用相同建模與假設計算R0,並無法公平比較不同時間、不同傳染原的傳染性。
做為參考,目前針對2019-nCoV的R0估算,除了3.8的版本,亦有WHO 1.4-2.5、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 2.6等不同版本。
聽說3
”一個人被感染後,會傳染給身邊的14個人。”
這個說法來自網傳武漢醫療人員瑾惠(音)給家人的影片,我們無法驗證影片主角的背景,但如上所提目前各種R0估算版本中,最高的是3.8,這位瑾惠得到的「1人傳染14人」資訊可能高估。
然而,在特定條件下,仍有可能出現導致大量感染的「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s)」個案,例如香港SARS疫情期間,至少出現兩起超級傳播者案例,其一為患者利用霧化器給藥治療肺炎時,因為醫院內通風系統老舊與人滿為患而導致院內138人感染;另一例則是在社區住宅中,因排水系統異常,使帶有病原體的汙水產生氣溶膠傳播至其他住戶,最終導致329人被感染。
因此,與其擔憂患者或病毒的傳染力,更應該在疫情擴大前,確保醫護環境與汙水處理,並未過於老舊或異常。
聽說4
”因為是SARS的進化病毒,武漢肺炎已由WHO定名為SARI”
如果搜尋WHO的相關文件,還真的會發現「SARI」(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這個名詞,例如這份《WHO surveillance case definitions for ILI and SARI》…… 但,等等,這份文件出產年份居然是2014年,難不成六年前就預知會有這波疫情預先命好名!?
當然不是啦,SARI其實是指「需要住院的肺炎」,可能由多種病原引起,而不是特定指本次疫情的主角新型冠狀病毒,疾管署也有發新聞稿澄清了哦!
聽說5
”武漢肺炎比SARS更強,潛伏期更長!”
傳染途徑、病毒接受劑量、個案免疫狀況都有可能影響潛伏期長短,一般來說SARS的潛伏期是2-7天,最長可達10天以上。(實際上SARS期間各國回報的潛伏期最小/大值、中位數都略有不同,有興趣了解細節可看這份WHO文件的Table 1。)
那2019-nCoV的潛伏期有比較長嗎?其實差不多。依據2020年1月27日WHO的疫情報告P6,目前估算為2-10天;但因疫情進展中,WHO也強調這個數字會依新的數字追蹤調整。
聽說6
”與SARS不同,武漢肺炎潛伏期就有傳染性!”
SARS病患多數情況下的確要到潛伏期結束、有發燒或咳嗽等症狀了才會傳染給他人。
那感染2019-nCoV的病患呢?早在潛伏期就有傳染性嗎?答案是:目前「尚無」官方研究或報告可證實。目前僅有的依據,是來自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1月26日記者會逐字稿的一句話,該會主任馬曉偉提到:「從觀察情況看潛伏期也具有傳染性」。須待更多研究報告資料公布,才能更確切地了解。
聽說7
”有患者從感染到發病到死亡,體溫都正常⋯⋯所以量體溫查不出來!”
很難得,這是正確的。
依據2020年1月24日發表在Lancet的這篇研究,其調查的患者中有發燒(溫度>37.3度)的比例佔98%,已確診但未發燒者確實存在;同天發布在Lancet的另篇研究也證實有「無症狀」但確診已感染2019-nCoV的患者。
也正因為只量體溫會有漏網之魚,因此疾管署有持續調整通報定義(臨床條件(一)中發燒原本是必要條件,現已放寬),且通報定義除了臨床條件,也包含檢驗條件、流行病學條件等。
聽說8
”別以為戰勝過一次SARS就不用怕,當年SARS消失不是因為被消滅或治癒,主要是氣温因素。”
SARS至今的確「沒有」已證實療效的特效藥物或疫苗,臨床上多採支持性療法(給予氧氣、保守的靜脈輸液等)協助病人痊癒。
至於氣溫因素,回顧SARS疫情,主要發生在北半球,首例個案出現在2002年11月、最後一例在2003年7月,似乎氣溫由寒至暖、整體疫情逐漸趨緩;2006年的這篇研究指出SARS每日發生數在「氣溫低時」比「氣溫高時」多18.18倍,但細究其原因,除了氣溫有影響外,也與流行日變長較多人具 SARS 抗體;醫院內重症患者比例;以及醫院內疾病管制措施成效有關。
●延伸閱讀:17年前的歷史瘟疫:當年 SARS 疫情爆發時,發生了什麼事?
此外,疫情控制也絕對與世界各國有無進行適當感控措施有關,若想了解WHO官方對SARS疫情終止的詮釋,可參考WPRO出版的《SARS : how a global epidemic was stopped》。
聽說9
”武漢肺炎跟SARS一樣,都來自蝙蝠!”
again,作為新病毒,我們對2019-nCoV的最初動物宿主還沒有實證資料可確認;而SARS病毒的最初動物宿主,在疫情發生十數個年頭後的2018年,的確已藉由在Nature發表的這份研究證實來自蹄鼻蝙蝠(horseshoe bats,又稱菊頭蝠)。由於目前初始多起病例與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高度相關,因此有研究建議應管制野生肉品食用與貿易,對於個人也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禽鳥。
聽說10
”病毒除了從動物傳人、也會動物傳動物,家裡有寵物的小心!”
目前普遍認為2019-nCoV與SARS病毒類似,是由最初動物宿主傳給中間動物宿主,再傳給人類,再進入人傳人階段。
雖然尚未證實最初/中間動物宿主為何,但針對貓狗等寵物的患病風險,2020年1月28日WHO已公開說明,目前無任何證據顯示有寵物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若有擔心,與寵物接觸後用肥皂洗手是多種傳染病通用的預防方式。
聽說11
”比武漢肺炎更危險!美四個月內1500萬人染流感,2萬人死亡!”
這個說法來自2020年1月25日Insider的文章,其呼籲,對多數美國人來說流感比2019-nCoV更具威脅。本文不評論流感 vs 2019-nCoV誰更危險、更該被關注(其為不同判准不同觀點),單就數據做確認:依美國CDC官網,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18日預測的流感疫情如下:
與傳言數字相仿,但須留意,在美國多數地區流感「並非」應通報疾病,所以美國CDC無法準確知道疫情人數,而是透過實驗室確認的流感住院率,用數學模型估算。因此,所估計的疫情數是採區間呈現,也會再隨時間、疫情進展變動。
聽說12
”武漢肺炎目前只獲得空氣傳播的證據,不能確定是否還有其它途徑。”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是新病毒,相關研究尚少,但大部分人類冠狀病毒是以「接觸傳染」、「飛沫傳染」為主,而不是傳言寫的「空氣傳染」。
飛沫傳染通常透過咳嗽等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是近距離傳染(約2公尺內);空氣傳染的病原可在空氣中飄浮、可傳染的距離能更遠,例如麻疹病毒可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染,水痘病毒則可透過接觸、飛沫與空氣傳染,導致學校或家庭若有兒童感染時,則很容易引發群聚感染。不同傳染途徑,預防措施也不同,詳細說明可看前台灣感染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教授2020年1月23日在官方QA的回答。
聽說13
”戴口罩已經防護不了⋯⋯眼角膜也會傳染。”
如上述,冠狀病毒多屬接觸或飛沫傳染,與患者共用毛巾等直接與間接接觸行為有可能碰到病毒,而手摸到沾有病毒的物品後再觸及口、鼻、眼,是有可能讓病毒進入身體而感染的。
也因此,美國CDC的2019-nCoV預防建議有提醒要「勤洗手」、「尚未洗手時,避免碰觸口、鼻、眼」;同時,注意咳嗽禮節、戴口罩仍是預防飛沫傳染的主要方式,皆應並重。
聽說14
”既然可能透過眼睛感染,要準備護目鏡嗎?”
這個說法主要源自確診感染2019-nCoV的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內科王廣發主任2020年1月22日微博貼文,其推測自己是因接觸患者時未配戴護目鏡而感染;但王廣發於1月23日有進一步澄清,「需要護目鏡」是針對處理疫情的醫師,而非給一般民眾的建議。
這個建議與WHO、美國CDC、我國疾管署相同,護目鏡眼部保護是出現在臨床暫行指引、給會接觸到患者的醫護人員的建議、給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建議中,而非屬給一般民眾的預防建議。
聽說15
”抗感冒也抗新型肺炎,醫師主張大量吃維他命C”
這個說法主要源自香港星島日報2020年1月23日的報導,但大概是被很多人抗議已下架了,我國疾管署也已於1月24日發布澄清稿闢謠。
不過長期以來,關於維生素C的效果一直是藥理與營養的熱門研究主題,例如透過靜脈注射高劑量維生素C來破壞癌細胞,但對普通感冒來說,一則統計了29306名受試者的回顧性研究指出,服用維生素C的補充劑並無法減少一般大眾的發病率,對能否減緩症狀也尚無定論。此外,將維生素C作為預防或治療 2019-nCoV 的論點仍缺乏科學根據。
聽說16
”乙酸(白醋)對武漢病毒有效!”
目前2019-nCoV無實證有效的治療藥物,當然,也沒有任何食物被證實有療效。
至於⋯⋯如果是想拿來消毒、預防感染,不論食用白醋或工業用乙酸都請別用。消毒手,依WHO建議可用乙醇(酒精)搓手液;消毒環境,依疾管署建議,一般環境如廚房可用1:100稀釋漂白水(500 ppm),浴室或馬桶可用1:10稀釋漂白水(5000 ppm)。若是醫療機構內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毒作業,就請看更複雜的疾管署指引了。
聽說17
”武漢病毒56℃就會被殺死,治療方式很簡單,到蒸氣室呆30分鐘”
2020年1月23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第三版的確提到「病毒對熱敏感,56℃ 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但請注意,這是指消毒方式,而非治療方式。
當病毒在環境中,用上述方式消毒是可以的;但當病毒已在體內,上述方式皆無法用來治療,且會對人體產生明顯危害。例如部分蒸氣室或烤箱雖然溫度可逾60℃以上,但人體體溫上升時的自然排汗散熱,仍會使體溫維持恆定,在維持健康的狀況下,不可能將人體加熱到56℃,因此透過高溫蒸氣室或烤箱,絕不可能清除體內病毒。
而體外病毒等飛沫的清潔,僅須正常使用肥皂、沐浴乳等正常清潔方式即可。詳情也可參考1月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的說明。
聽說18
”武漢病毒56℃就會被殺死,因此碗筷定期煮一煮,煮沸到100℃其它病毒也殺死了。食物要吃煮熟的。”
依WHO的說明,即使在疫情爆發地區,只要有煮熟、端盛時留意環境清潔,食用肉類的確也是安全的。不過,碗筷需用56℃熱水燙過30分鐘以上,或煮沸數秒,也可利用紫外光或一般清潔劑洗滌,其實就已足夠殺死冠狀病毒。
愛做菜的作者OS:多提醒一下,這類清潔消毒法並非適用所有病原體。冠狀病毒因為是一種具有外套膜(envelop)的病毒,利用加熱、酸、乾燥、清潔劑與各類有機溶劑可以輕易破壞外套膜(這類病毒在胃中也會因胃酸的強酸而迅速消滅);但對於無外套膜的病毒,如腸病毒,則僅能使用加熱、紫外線來清潔餐具,或使用含氯消毒劑清潔環境。
聽說19
”壞消息,病毒已發生第二代變異,傳染機率爆發性成長!”
依據WHO 2020年1月26日的疫情報告P5,WHO表示目前「沒有」收到任何證據顯示病毒已變異,並表示更多資訊的確認須待中國大陸官方提供更多資料。
聽說20
”好消息,疫苗出來啦!中國科學家已讀取全部基因序,製出高效試劑⋯⋯將病毒抗原基因切取出來,用轉基因手段培養人體組織,獲取抗性藥物!”
萬用回答上場:目前2019-nCoV「尚無」實證有效的疫苗與專治藥物。
本次疫情爆發後,中國大陸的科學家的確迅速分離病毒並公開基因定序,使各國藥廠可以製作篩檢用試劑盒。不過,試劑盒是用在「診斷是否感染2019-nCoV」,而不是預防用疫苗,也不是治療用藥。
但,縱使研發疫苗與藥物之路遙,多國已動身啟程:
美國NIH NIAID(國衛院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Dr. Fauci等2020年1月23日在JAMA Viewpoint 的文章表示,相關研究人員正探索廣效(broad-spectrum)抗病毒藥物用於2019-nCoV的可能,也調整用於SARS、MERS疫苗的方法,加快2019-nCoV候選疫苗開發,最短三個月內完成早期人體試驗準備;
中國衛健委在2020年1月26日記者會表示已成立國家科研攻關專家組負責疫苗研發,並與WHO討論分享生物資料以加速推進;
我國疾管署在2020年1月27日記者會表示正培養研發疫苗用的病毒,國衛院則與NIAID意見雷同,認為開發廣效抗病毒藥物能在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發生時,提供罹病者最快的第一線治療。
最後仍要提醒,2019-nCoV是新病毒,相關資訊皆會隨疫情發展、新出爐研究而變化,國內最新資訊請追蹤疾管署官網,國際最新資訊請追蹤WHO官網、美國CDC、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學期刊 The Lancet等。
當疫情還在蔓延時,多一點認識就少一點恐懼。
Keep calm and carry on.
本文感謝:g0v開源專案《真的假的》謠言資料庫,讓我們得以了解近期有哪些流傳中的「聽說」。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0+7」新制明上路 業者:防疫保單隔離金難以理賠
愈來愈多人確診,感覺周遭空氣都有「毒」?專家籲做7件事 大減住家、辦公室病毒量
基隆2歲確診童不治 醫籲家長掌握兒童ICU醫院名單自救
Omicron喉嚨指向性高 醫師建議:每天漱口降低病毒量
醫建議有「這一條件者」需備2支快篩 原因曝:5天內要拿到藥
染疫康復後何時可以開始運動健身?專家提供體能恢復指南
民間自救…快篩劑救急 民代發起互助平台
父母陪同孩子被居隔…防疫保單不理賠?金管會說明原因
陽性率50%陳時中認確診數意義不大 明研議領藥綠色通道
快篩實名制「符合1條件」再開第二輪 陳時中:最快6月前實施
居家缺氧怎辦?醫曝「2招自救法」一根吸管血氧93%變99%
北市聯醫和平院區轉防疫醫院 醫護怨:哪有人力?
自主防疫!台中部分餐飲業者「重啟」 禁內用、設隔板
篩陽給藥 陳時中稱病急亂投醫 柯文哲:我有念書
1家5口只有她沒中!最強媽媽「自救」照顧確診雙胞胎兒 重點提示秒懂
台中單親媽帶發燒兒排7小時等PCR 中市府回應了
勞工快篩才能上班 勞動部:雇主應負擔費用
保醫療量能 柯文哲認為2類人不一定要住院
買不到清冠改買類清冠 中醫師公會:來路不明都是假藥
提供洗腎、長照確診者使用!莫拉皮拉韋加購5萬「另5萬開口合約」下周五首批到貨
守住醫院!疫情下感染管制師穩住醫院成中流砥柱
快篩陽3類對象擠爆視訊醫療 指揮中心明起新增評估管道
醫院分流診療 林右昌:不要因確診就急著到急診區
研究證實金銀花、板藍根有助對抗新冠病毒感染!中醫師教防疫料理這樣入菜最適當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快篩陽即確診,視訊診療上路三大問題!患者竟自備老虎鉗銷毀試劑
「快篩陽即確診」新制上路系統亂 身分舉證卡關
唾液快篩試劑 2歲以下不可使用
確診婦宮縮無胎動 高雄榮總臨危受命緊急剖腹接生
中央堅持PCR才給抗病毒藥物 柯文哲:一定會死很多人
猜你喜歡
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
QA/快篩陽性怎麼辦?家人同事確診了怎麼辦?5張圖表快速了解
QA/確診了居隔了,保險怎麼理賠?五千位過來人實戰教學,告訴你防疫險怎麼申請最快又最多
基隆2歲確診男童42.4℃ 問5家醫院難收治 轉送榮總死亡
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
確診哪裡可買到清冠一號?QA詳解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及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
確診怎麼辦?五千人居隔經驗幫你沙盤推演,必要準備一次看
手把手實戰經驗分享!居家照護確診患者如何取得新冠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一次看
Omicron「輕症、中症、重症」個別症狀曝! 食慾不振、拉肚子應警覺
醫藥記者確診日記/從快篩陽性到醫院PCR確診、視訊看診的漫漫長路!政府應變力不足讓民眾心累
就算輕症也會有後遺症?Omicron確診者真實體驗,同時告訴你如何處理後遺症!
居隔怎麼伴?/確診日究竟以哪一天為準?是發病當天還是採檢日?
唾液快篩開賣!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
心臟科權威魏崢Omicron確診 授輕症退燒、止咳、化痰3大重點
圖表整理包/一樣居家差很多 一圖秒懂居家照護、居家檢疫、居家隔離
整理包/「勞保傷病給付、防疫補償金」 確診者與居隔者該申請哪個?
Omicron喉嚨指向性高 醫師建議:每天漱口降低病毒量
QA整理包/確診輕重症分流「誰才可以住家裡」?秒懂居家資格、解隔條件
健康益友都預約不到?視訊診療4管道,虛擬健保卡也可看!全台支援虛擬卡院所名單公開
「感覺自己被放生…」確診後感受惡夢的開始!確診者忠告:染疫前你該做的3大準備
打疫苗過世的人比確診過世的還多?教授破解疫苗常見迷思
居隔怎麼伴?/電子居隔單、健保快易通檢測 可作請假證明
整理包/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
確診心情只有確診的人才懂 居隔日記讓你同理確診者的徬徨
今本土+6萬8732例確診 增19死皆屬重度感染個案及具慢性病史
QA/確診隔離不能請公假嗎?防疫照顧假有薪嗎?6種常見情況看請假與薪資規定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居隔再鬆綁!明起接種三劑疫苗免居隔 每兩天需快篩
唾液跟咽喉快篩有何分別?一表快速看懂2者優缺點
整理包/居隔「3+4」上路 9大QA一次懂複雜新制
飼主確診了毛小孩怎麼辦?我會將新冠病毒傳給貓狗嗎?美國CDC給寵物家庭的5個防疫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