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從演化角度看台灣這一波共存是好時機嗎?
自四月起政府一連串防疫政策滾動式修正,有人支持亦有人反對,特別是怵目驚心的確診病例,讓一些人懷念去年堅壁清野的清零好時光。但是連最支持中國的世衛組織譚德塞,最近兩次罕見的發出:考慮到病毒變異、傳播和免疫逃避能力,中國的清零不可持續,也在經濟和人權難以為繼。
病毒演化 終將與人類共存
全世界科學先進國家雖然在第一波的病毒戰爭中失敗,但是在疫苗覆蓋率理想和早期有效藥物供貨充足下,已經不約而同採有準備式的共存抗疫生活模式,因為我們必須正視短期內病毒無法根除,而且還會繼續變異這個事實。
從演化的角度,「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文謅謅的一句話,卻是生命繁殖永續的至理名言。做為地球上最簡單的生命體,病毒是此信念的服膺者。演變的方向,一直是朝傳播力強而毒性較低的變種,最終形成一種或多種低毒性高傳播力病毒變種,與人類長期共存。
病毒之間的競爭非常嚴格,彼此間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宿主,透過這些宿主,把基因生生不息傳播下去。若殺傷力太強,甚至把宿主害死,則會讓自己處於生存競爭的劣勢。所以病毒不斷變異,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它們自己也在積極找一種和人類長期共存,可以被人類接受,相安無事直到久遠。
更何況目前人類已經非吳下阿蒙,是有智慧有科技,若是病毒殺傷力太強,為了多數的福祉,反抗的控制手段也愈趨嚴厲,不利病毒傳播。
最後變種 激發人體抵抗力
最後留下的變種,除了傳播性強毒性低兩個特性外,可能還有激發人體對其他變種的抵抗力之功效,有專家因此稱此為疫苗功效,意謂具疫苗功效之變種因降低其他變種傳播速度,更形成相對優勢,有更大的概率勝出。新冠從武漢、Alpha、Beta、Delta到第五波的Omicron,特別是Omicron一下子橫掃其他變種,此乃為何有專家戲稱它可能也有疫苗的作用,「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當然,尚未解決的是未來是否還有其他傷害性的變種產生,Omicron是否有更高機會形成「長COVID(Long COVID)」,這些都是有待求證,也是為何我們還不敢説大自然賜予最好的疫苗,接受它,否則未來會受到懲罰。中國也是因為三月才開始加強施打有效的疫苗,上海復旦大學最近在「自然醫學」估算,大陸若此時採共存,將是一場吞噬160萬人生命的新冠海嘯。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