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萬人多死28人!學者:調整量能以減少長者超額死亡
昨天新冠本土病例數已突破80萬,368名重症病例有282人死亡。台大公衛學者發現,70歲以上確診長者死亡率已經高於近五年同期背景值,每1萬人多死28人,顯示醫療量能不足已導致確診者超額死亡。學者提醒,目前1581位中重症個案若都能打追加劑,可望減少210人死亡,學者也呼籲重新檢視並調整傳染病防治法第5、39、44、53條,減少耗用在輕症及無症狀的行政及醫療量能,專心救治重症。
台大公衛研究團隊今上午例行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陳秀熙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提醒,各國可能都低估了新冠疫情對於死亡的影響,低估不代表各國想要低報數字,而是因為醫療量能緊縮,間接影響民眾因無法預防和治療其他疾病而死,導致全死亡人數的上升。目前國際上推估過度死亡的貢獻主要來自美洲、歐洲、東南亞,約佔全球84%過度死亡。
如果把目光從全死亡人數,挪到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也是同樣的道理。陳秀熙表示,當太多量能放在輕症及無症狀的處理,就會因為行政及醫療量能的緊縮,造成確診病人的間接死亡。陳秀熙將台灣「70歲以上長者全死因死亡率」,取2015至2019年5年平均作為背景值。今年4月28日到5月15日,70歲以上新冠確診通報死亡率是萬分之52,已高於同期背景值萬分之24,等於每萬人多死28人。
團隊成員、公衛學者林庭瑀提醒,紐西蘭和南韓疫情初期也看到70歲以上長者超額死亡的現象,但隨著疫情嚴峻,連70歲以下都會開始發生超額死亡,台灣應引以為鑑。陳秀熙強調,台灣如果要做的比紐西蘭更好,關鍵就是「克服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
陳秀熙表示,疫苗雖已無法達到群體免疫,但從輕症和無症狀康復的個案,是社區免疫最重要的原動力,因此接種疫苗以減少重症仍非常重要,若以台灣今年1月1日至5月15日共1581位中重症個案計算,施打追加劑,能減少210人死亡。
陳秀熙建議,現在建議應以快篩及流感化的自我監測為主,通報、隔離及治療的防疫措施都要滾動調整,各層級醫院分級收治。同時也應調整法源,讓相關措施具備正當性及合理性。建議以傳染病防治法第5、39、44及53條為主進行修正,以減少無症狀和輕症所耗用的行政及醫療量能。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澳門又驗出芒果新冠病毒 專家:應只是病毒殘骸、無傳染性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台灣每百萬人染疫死亡數再攀升? 莊人祥:確實有可能
0至9歲染疫孩童致死率下降 羅一鈞曝主要關鍵因素
BA.4、BA.5已入社區? 羅一鈞:不敢說沒有、但還不會流行
MIS-C個案暴增全轉危成重症? 羅一鈞給答案
幼兒莫德納延遲抵台 兒童出現氣喘等6症狀快就醫
小朋友確診後若出現這些症狀 台大醫:恐為MIS-C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莊人祥估本土跌破萬例「也許要到七月底」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本土確診數再下降 莊人祥曝「循環規則」:估這幾天3萬至4萬間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不算高? 專家曝比這數字才有意義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新冠確診人數未來趨勢多起伏不定 專家曝兩大關鍵原因
陳建仁: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中榮發現新冠肺炎blaCcrA抗藥基因 登國際期刊
北部「三流」活動增加再掀疫情? 專家曝下周是關鍵
公衛學者估6月疫情進入平原期 莊人祥:對疫情走向樂觀
何美鄉詳解無敵星星 打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史丹佛研究:新冠腦霧與化療腦相似 即便輕症也會在大腦引起發炎反應
【重磅快評】一天帶兩個風向 蘇貞昌不累嗎?
猜你喜歡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本土+3萬4748 境外+79 死亡+96 各縣市均5千例以下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今新增3萬2567例本土、88例死亡個案 新北重回確診最高縣市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有症狀卻快篩陰?專家示警:出現2症狀就別忍 尤其是年輕族群
當醫師確診時/「Omicron比想像中強!」胸腔科醫師李國賢染疫:喉嚨乾最痛苦,孤獨感最揪心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本土+3萬5699 境外+101 台中、新北5千多例位居一二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家用快篩T線呈微弱紅線是確診? 感染科醫師曝這關鍵
女性患長新冠機率比男性高 研究揭男女性較易出現哪些症狀
確診者居家隔離垃圾怎處理?密封消毒靜置3步驟不可少
快篩判讀超過15分鐘無參考價值?C線沒顏色正常嗎?醫師解答
當醫師確診時/阮理瑛與另一半同時確診 喉嚨劇痛、失去嗅覺最震撼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指揮中心公布台灣防疫成績單 專家:民眾其實不關心
長新冠咳個不停 中醫師建議按壓這個穴道可有效緩解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南投老婦外出取藥 健保卡一插竟是「確診居隔期」開罰20萬元
獨/遲公布、不公布、不能查? 官方回應新冠死亡3疑點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莫德納兒童疫苗指引通過 建議0-6歲幼兒打2劑
記者會宣布重大消息?陳時中:7月很多疫苗政策開打
一家4口3人確診...台南爸一肩挑起照護14天 靠超強防疫術全身而退
本土確診降回3字頭 連26天死亡破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