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專家觀點

陳時中校正回歸防疫新詞 醫師:統計一貫性較重要

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生潘建志上傳兩張圖表說明,並指出校正回歸,會造成認知誤差。圖/截自潘健志醫師臉書
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生潘建志上傳兩張圖表說明,並指出校正回歸,會造成認知誤差。圖/截自潘健志醫師臉書

在全台進入第三級警戒的第一個周末假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2日拋出「校正回歸」新詞,讓輿情炸鍋,更讓民眾在網路上「照樣造句」來椰榆。然而,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生潘建志指出,「校正回歸,會造成認知誤差」,建議還是以PCR確診日為主,並直言,「刻意避免一日爆衝幫助不大,統計資料的一貫性比較重要」。(註:潘建志在臉書使用的第一張圖表,為聯合新聞網專題製作,看更多專題內容,請點「追台灣疫情變化 看即時數據圖表」專題。)

潘建志昨天在臉書上傳2張數據圖表表示,昨日本土案例287例、校正回歸170例,上圖是這兩天的校正回歸,把部分個案數攤提到前幾天,並以黃色(5/23)、紅色(5/22)標示。

下圖是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全球確診統計中所截圖下來,國外學者看台灣使用未校正回歸前的數字,從兩張圖表來看,一個是上昇趨勢,一個下降趨勢,「完全不一樣的解讀,怎麼會這樣?」

潘建志說明,國外所謂backlog(積壓量)統計圖形,均是兩條曲線並列,兩條線A-原始和B-backlog,完整秀出統計開始至今每一天的數字。

而台灣的校正回歸,是A曲線拼上B曲線變成一條,5月21日之前的個案數,沒有攤提到更早之前,短時間裡,上昇趨勢會變成下降趨勢。

5月17日的確診數,從333例增加成441例,但5月17日這天,沒有做校正回歸,把個案數分攤到更早的日子裏,若要做校正回歸,就要從一開始全部每天做,把兩條線一起秀出來。

「拼接曲線看趨勢,怎麼可能正確?潘健志表示,怎麼計算要新增多少台PCR機器、怎麼決定要增加多少間隔離病房、怎麼去支援血汗的醫護人力、怎麼決定要昇高或降低警戒層級?

就算以採檢日期做統計單位也不合理,一個人可能感染2天就採檢,也可能2星期才採檢,採檢日和病毒複製時程關係不大,受到社會因素,政策和個案心理因素影響比較大,案268因拒絕就醫,死亡2天才被採檢,因此採檢日並沒有更接近疾病流行的真相。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學者統計的各國數字,常看到單日爆衝沒有校正回歸的例子,包含全球總統計、土耳其、墨西哥、中國的數字,都有單日不合理的爆衝,他們保留原樣,沒有做backlog攤平。

潘建志指出,「校正回歸,會造成認知誤差」。兩個數字分散了國民的注意力,卻也減少國民的信任感,更影響了首長們的判斷力。

潘建志建議,沿用舊制,以PCR確診日為主,這是世界主流方法,Bias永遠存在,「刻意避免一日爆衝幫助不大,統計資料的一貫性比較重要」。

新冠肺炎 社區感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