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邊境或境內檢驗要做到何程度,一直是各國關注議題。陽明大學與中山大學的研究團隊囊括全世界169國、75億人口進行大數據分析。結果發現,檢驗量的提升確實有助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不過在與台灣同樣「政府效能好、病床數多、人口老化」的國家,增加檢驗量對於降低死亡率的效益可能不明顯。以上成果發表於《Nature》系列雜誌《Sientific Reports》。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梁立霖表示,此研究分析範圍包括全球95%人口、各種開發程度的國家及具公信力之國際指標,死亡率預測模式正確率高達77%。結果顯示,境內與邊境的總篩檢量越多、政府效能越高、病床人口比越高的國家,新冠肺炎死亡率越低,而人口老化指數越高、國內外交通便捷指數越高的國家,死亡率則越高。
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政府效能低、人口較年輕、病床少的國家,提高檢測數對於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是最明顯的。在政府效能高、人口老化程度高、病床多的國家,例如台灣,提高檢測數對於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比較不明顯。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吳俊穎表示,多檢測有助早期診斷和治療,進而減少重症和死亡,但研究亦顯示檢測量降低死亡的效果,仍受到其他因素調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國家提高篩檢量,死亡率就明顯降低,但有些國家即便篩檢很多,但死亡率仍高。
以疫情重災區美國為例,梁立霖指出,美國篩檢數很高(每百人篩7人),死亡率卻高達5.5%,可能是因為病床數較少,每千人才2.9床,人口老化程度也比台灣高(65歲以上人口占15.8%)。歐洲疫情嚴峻的義大利篩檢數更高(每百人篩7.5人),但死亡率高達14.5%,可能是因為政府效能低、人口老化程度高達22.8%,病床數也僅每千人3.5床,各方因素都相當不利。
吳俊穎表示,這次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世界各國更準確找到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策略,例如政府效能較低、人口年輕、交通不便的非洲或南美洲國家,或許應提高篩檢量,以降低死亡率。不過,這次研究僅能解答死亡率相關因素,至於封城等行政措施與感染率、醫療資源耗用率的相關性,研究團隊正在進一步分析,希望持續為全球防疫指路。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