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學院今舉行例行疫情說明會,公衛教授陳秀熙粗估六月已有24名無症狀者入境,其後28天可能已衍生41到171名潛在個案,可預期境外移入無症狀個案還會繼續增加。台大醫院品管中心主任陳世英建議,來自高風險國家地區者或需要縮短檢疫天數者,解除隔離前都要檢驗。
陳秀熙表示,國際疫情持續嚴峻,台灣邊境採取「14天隔離檢疫」和「有症狀採檢」。然而包括鑽石公主號、美國華盛頓州長照機構、紐約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根州的大量檢測結果發現,新冠肺炎無症狀或症狀前期比例可高達六成、很可能有傳染力,而且排毒時間比有症狀者更久,可達15到26天。
「沒有檢測,就找不出來。」陳秀熙分析,依六月入境旅客之區域比例、不同區域的疫情風險,推估六月3萬5000名入境旅客當中,有大約24名無症狀個案,其後28天內,可衍生為41至171位潛在感染個案。根據紐西蘭研究的推估,台灣每增加一位境外移入個案,本土疫情風險就增加10%,不過目前台灣本土感染實際個案數,一直低於預估值。
陳秀熙表示,過去台灣社區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大多數已經康復,但外籍人士離台前後確診的案例卻逐漸浮現,包括日籍女學生、泰籍廠工、比利時工程師。三人在台灣感染的可能性都很高,只是可能因病毒量低、必須近距離接觸才會傳染,所以接觸者採檢都是陰性。
陳秀熙表示,返國後確診的日籍女學生測出CT值37、38,台灣說的「弱陽性」只是「一種解釋方式」,國際上CT值40以下都有可能會綜合判斷為陽性。依據病毒量及從確診時間往前推,日籍女學生最可能是五月初在台灣感染,二月入境前感染得機會很低。另外有關泰國移工不太可能是在機場或旅程中感染,因為距離確診時間太近,最可能的感染時間應往前推四到六週,大約是六月中旬在台灣感染。比利時工程師則很可能是6月20日至26日在台北期間感染。
境外移入的無症狀感染者,對哪些人或場所威脅最大?陳秀熙指出,包括醫療機構、長照機構、郵輪、移工、外籍人士較多的職業或場所、短距離接觸的情境和場所,都要提高警覺。陳秀熙建議政府應針對高危險群,以風險分層概念,進行精準的抗體及抗原檢測,早期偵測無症狀個案、進行有效隔離檢疫,避免群聚感染及進一步社區大流行。
陳世英表示,無症狀者就算隔離14天,之後還是可能帶有病毒、散在社區。邊境防護應依據風險分級,針對來自高風險地區或有需要提早解除隔離的旅客,解除隔離前要做病毒核酸檢驗,社區民眾較有保障。民眾則必須持續落實個人防護,如此一來,就算有少數帶病毒者進到社區,還有可能再把它擋住。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