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實名制「十四天買九片」上路,不少民眾希望增加第十片口罩應付工作、上學所需。環保署前署長李應元具公共衛生及醫療經濟學背景,他指出,並非人人需要十四天十片口罩,而口罩配給量已達民生最低需求,可考量釋出少許口罩到自由市場,再透過購買限制、以價制量等,讓真正需要第十片口罩的人購買。
繼蔡英文總統宣布捐贈一千萬片口罩給疫情嚴重國家,外交部日前啟動六百萬片口罩外交。李應元說,「整棟樓住戶都生病,只有你自己健康也不會舒服」,流行病的公共性特別強,即使台灣控制疫情,但其他國家發病,全球人流、物流、金流都卡住。
適量捐贈 對台灣與全球都好
他認為,雖然捐贈口罩引發少數批評,但台灣疫情狀況穩定,只要口罩供應以國內民眾為主,適量捐贈對台灣跟全球都是好事。
李應元表示,除了官方捐贈口罩以外,義大利籍神父呂若瑟募款到一點五億元台幣,還有八十三歲何姓賣菜婦人捐出八百元跟八個口罩,顯示台灣社會充滿慈善力量,這些力量一定要預為安排引導,政府可透過台灣聯合國協進會、醫界聯盟、醫師團體等協助匯聚,才不會白費。
以價制量 適度開放自由買賣
李應元表示,從民眾主動捐贈口罩可看出,有些人需求並不大,如鄉村環境通風、民眾不常搭捷運或公車,現在還允許寄口罩出國,代表十四天九片已符合需求的最大公約數。
但民眾跟「第十片口罩」還有多少距離?李應元說,總有人需要第十片口罩,或臨時出門沒帶有急用,既然政府已照顧到口罩基本供應,現在可考慮適時引進市場力量,例如開放十分之一的口罩到超商、藥局自由買賣,訂較高價格「以價制量」,並限定單次購買數量。
透過社區 關懷檢疫、隔離者
李應元指出,早期徵收糧食制度下,農民須將米繳交到農會,確保公糧不缺,剩下的才可運到民間買賣,農民為了賺錢,會努力種更多米。以口罩而言,業者若只要繳交規定徵收的數量,多出來的口罩可自行買賣,將能鼓勵業者製造更多口罩。
立委陳超明曾提議社區自製口罩但被罵翻,李應元為他抱屈,自製布口罩也有防噴口沫功效,更重要是社區製作口罩將發揮關懷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史無前例,在此當頭不只關心病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的民眾及其家人都承受很大壓力,全球經濟崩潰更可能產生更多弱勢族群,若能透過社區關懷給予支持,社會才能團結走過危機。
李應元也說,疫情導致人類活動減少,今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降低,甚至可達到二○二○年減碳百分之二的目標,連帶空氣汙染也有所改善,紅害天數變少,很多方面往好的方向走,人類可透過此次大事件,反思「減法生活」的必要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