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鹿港鎮木雕大師李秉圭取得人間國寶「鑿花技術」、「傳統木雕」雙認證,這一紀錄無人能及;更可貴的是,70歲的他至今仍不斷創作,讀書是他尋求自我突破的秘訣。
李秉圭說,他景仰的先賢老師都是終身投入工作,像他的父親李松林工作到90歲,「有父親榜樣在前」,他稱自己還算「年輕」,怎可說要休息。
李秉圭的父親也是大師級人物,曾參與鹿港天后宮、鹿港龍山寺、三峽清水祖師廟的重修。他說,父親對他影響很深,始終保持每天都要認真工作的心態,跟現代人只想著周休二日不一樣,「除非生病才年休二天」。
李秉圭說,父親一直以這種精神要求他,從小想他要得到父親的誇獎很難,因為父親認為「做事本來就要做到一百分」;「你本來就要會」成了父子對話時,父親最常說的話。
雕刻是李秉圭的日常,他也在大學及文化局開設的木雕、鑿花、神轎等修復人才培訓課授課,傳承木雕工藝,今年更在文化部文資局「文資傳匠工坊」舉辦「無我境界,李秉圭鑿花修復技術展」。
李秉圭對修復工程有他的哲學,他說,從事修復,技術是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放空」,要拿捏創作者的精神,而非自己的創作,所以要先「無我」。沒有那種感覺,讓後面的有緣人去修也許更好。
寫得一手好書法的李秉圭也鑽研漢學、書法、繪畫、文學等,他笑說,小時候不喜歡念書,長大後,他就想,等他老了能做什麼?「應該要多方涉獵,老了才不會無聊,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可以做」。
後來他發現,有文化涉獵的人處理木雕的方式真的不一樣,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向,例如雕座彌勒佛,多數人印象是大肚的彌勒佛,其實這是取自布袋和尚形象,但若翻開經典研究會發現彌勒菩薩也可以是瘦瘦的。
「讀書讓創作有更多可能性」,李秉圭說,「認真做、認真學,不要煩」,現代年輕人可能一直滑手機,要他們認真做,也許會被吐槽說「時代不一樣了」,但他認為,「成功是留給不敢休息的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