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家裡擺設你覺得『沒用』或『醜』的東西。」Have nothing in your house that you do not know to be useful, or believe to be beautiful.」─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說到居家整理,很多人會說「少一點,可以更好」,但或許你也半信半疑,真的是這樣嗎?
光想到要讓東西少一點,可能就讓人頭痛,所以我們先撇開要起頭整理幾坪大的空間吧!
想像你每天背出門的包包,是怎麼被填滿的呢?大多數時候,我們希望它是一只輕盈的袋子,裡面東西兩三樣,錢包、手機、鑰匙,總之實用就好。
但多數時候,我們攤開包包,裡頭可不是這麼簡單。
有的人會帶著一整個化妝包出門,即使補妝時其實只用到之中一兩個化妝品;有的人不帶上筆電就不安心,除此之外再包一個充電線袋跟兩個行動電源;有的人隨身要戴上 2、3 個手帳筆記本,但真正常用的就某一本裡的幾頁。
更有的人,以上三種全都能在同一個包包裡找到。
總被我們堆滿雜物、收據⋯⋯等胖鼓鼓的錢包、隨身包,其實就好像我們的家。我們在各個角落塞滿無用之物,所以斷捨離變成一件困難的事。
仔細回想,家裡常用的東西就幾件,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物品嗎?擁有很多的我們,有更加快樂嗎?
少一點東西,多一點快樂
LifeEdited 的創辦人 Graham Hill 在 TED 演講中以一個紙箱比喻人們「捨不得丟又不停得買」的現象。我們可能都有過那「一個(或很多個)紙箱」放在房間裡很多年,甚至跟著我們從一個家到下一個家,但不曾被打開過,總堆在不顯眼的角落。每一次整理,它沒有被丟掉的原因,不外乎是「怕要用時,方恨少。」
Graham Hill 進一步用數字說,當代美國人平均擁有的空間是 50 年前的 3 倍大。我們以為更大的空間,就能擺放多到溢出來的東西了嗎?那可能大錯特錯。
人們擁有比過去更大空間後,物慾也比過去更甚,也因此促成了新興產業—「個人儲物空間」的崛起。
在美國,一個占地 22 億平方英尺的空間,就價值美金 $220 萬元;在台灣,根據財政部自助儲物空間的營業額統計,2018 年自助倉儲的銷售額就將近 40 億元。
我們想停下來問,隨著人們開始擁有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所有物,我們真的變得更快樂了嗎?
Graham Hill 指出,過去五十年的幸福指數毫無起色;由聯合國計劃的《2019 世界年度幸福指數報告》也顯示全球負面情緒上升與幸福不平等。除此之外,丟不掉、買不停,還可能產生負面問題,如:環境污染、負債循環。
整理東西,腦覺得很紓壓!
根據報導,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當我們處於太過雜亂環境,專注力和創造力都將產生負面影響。混亂、失序的環境,會讓我們的大腦分泌皮質醇(cortisol)這種壓力荷爾蒙。
種種數據、演講、企業,都再再地提醒我們,其實我們的生活,不需要留下這麼多東西。丟物、減物,可以讓我們的大腦紓壓,並擁有同等,甚至超乎想像的快樂值。
你可能也經歷過「少」帶給我們的喜悅。還記得,大學宿舍裡簡單的擺設,生活一樣怡然自得;還記得,旅行只帶上一個手掌大的斜背包,心被填滿踏實的快樂;還記得,只背上當天要用的文件就出發工作,效率跟心一樣輕盈。
這也是為什麼「少,但是更好」漸漸成為提倡趨勢,它不僅僅讓我們省下更多不必要的花費、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少」的哲學,讓我們的居家空間有餘裕,同時,內在空間也更開闊。
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就能離快樂近一點。
不只是丟物,更是對大家更好
我們會因為念舊或擔心某一天會用到,在居家空間裡不斷地囤積。回過頭來發現,那些物品長年增加,導致我們甚至分不清楚哪些物品需要添購、哪些物品需要減量。
家的空間,反映了我們心的視野。秉持著「少,但是更好」的精神,透過整理、丟物、回收,我們發現心變得輕盈。因為,我們不再依賴物品來寄託情感,也不須焦慮有一天會找不到要用的東西。
當我們開始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個物品嗎?這個東西是我愛不釋手的嗎?擁有比沒有擁有的我,快樂多少呢?我們漸漸開始懂「少一點東西,多一點快樂」,真的存在。
讓我們一起騰出空間,給更美好的事物吧!
|女人迷精選延伸閱讀
。「浴室乾淨,感覺整個房間也變乾淨了」八個讓浴室像飯店舒適的簡單佈置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