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有越來越多長輩獨居或僅有老夫妻同住,與社會缺乏連結,若又長期無人關心,「銀髮族孤獨症候群」就有可能找上門。
70歲的王奶奶住在南部,半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在竹科上班的長子因擔心年紀大的王奶奶一個人住,且又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為方便就近照顧,便將她接到新竹一起住。由於兒子與媳婦白天都要工作,孫子也去學校上課,王奶奶總是一個人在家,除了看電視也沒什麼事可做,不像在老家時可以去左鄰右舍串門子聊天。
一個月前王奶奶突然感覺身體微恙,除失眠外,總覺得身體不舒服,到醫院就診卻也找不出原因,甚至開始出現「自己沒有用」、「等死就好」等負面想法,兒子趕緊帶她到身心科求助,才發現王奶奶罹患了老年憂鬱症。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並不是真正的疾病,主要是主觀感覺,長輩隨著年齡增長,在社會上角色改變,從生產者變成被照顧者,因沒有工作與社會沒有連結,此時又缺乏關愛,就容易產生被拋棄感、孤獨感,開始懷疑生存價值。
周伯翰說,尤其是在都市居住的長輩特別容易發生「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以新竹地區來說,就有3到4成的長輩,告知子女身體不舒服,請子女協助就醫,但卻找不出身體病痛原因,最後被診斷為老年憂鬱症,詢問過生活模式後,發現與上述的案例非常相似,包括離開原本熟悉的居住環境、沒有生活重心等。
而長輩有「銀髮族孤獨症候群」時,可能會想引起子女注意、獲得關心,頻繁稱身體不舒服,久了子女也會疲乏照顧,容易引起家庭不和諧,甚至就算真的生病了,也會消極治療,抱持「反正活著也沒價值」的負面想法,心理狀態影響身體復原速度。
周伯翰表示,治療方面除了先用藥物改善失眠等症狀,最主要的還是要從生活環境,提升長輩個人價值感,子女可安排簡單家務,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也鼓勵長輩回想年輕時有什麼興趣,追求第二人生。
長輩也可多參加社區、長照機構的活動,多交朋友,或是當志工、義工,回饋感與自我成就感高,若是有些長輩個性較內向,不善社交活動,周伯翰建議可以種種花草,最重要的是要讓長輩找到生活重心,而周末子女也可帶全家人出遊,但要注意出遊地點千萬不要只選擇年輕人、小孩子想去的地方,要考量長輩的體力及喜好,才能讓長輩好好享受天倫之樂。
【更多關於「共老」精選專輯↘↘↘】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