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
20年前,市原美穗在九州宮崎縣租下一幢民宅,接納來回機構、醫院,包括身患癌症、失智症、ALS漸凍症,卻因種種因素無法回家的病人,一起生活到最後,並將屋子取名為「卡桑之家」。這個模式翻轉了倚賴醫療的臨終,稱為Home Hospice,余尚儒醫師統稱這類型的服務為「共生之家」。
成為臨終前的家人
「在人生重要的階段,我們要回到家人與生活的角色。」市原美穗表示,所謂的Home並非單純一幢房子,而是包括家庭、家人、社區、故鄉;而Hospice與Hospitality(Hospitality 意指好客,或市原美穗稱之為「款待」)為同源字,因此她認為Hospice是一種款待。有疾病或障礙的人們在習慣的環境生活到最後,邀請病人原有的醫療團隊進來照顧,病人、家屬、社區共同學習接納死亡,讓病人直到最後一刻都還是像他自己,是Home Hospice的核心理念。
卡桑之家刻意保留原屋主的姓名門牌、設計、傢具、器皿;也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使用既有物品,藉由通風好、採光佳的環境,營造歸屬感。
沒有呼叫鈴 只有彼此的關懷
卡桑之家最多只有5、6位居民一起生活,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建立類家人的關係。市原美穗稱之為「共生(tomogurashi,意指共同生活)」,有24小時的工作人員協助生活大小事,也有醫療團隊定期到宅訪視。「但我們沒有呼叫鈴,」市原美穗強調,因為工作人員與居民彼此緊密生活在一起,只要一有不對勁,工作人員、居民就會去幫忙。「因為彼此關心、互相視為家人,所以會注意到彼此發出的小小訊號。」
在醫院,病人活得愈來愈像病人。市原美穗認為卡桑之家並非醫療院所或者長照機構,居民在這裡共生是「Being」,身心全然休息、療癒,可以活出自己、恢復活下去的意願。
卡桑之家提供的服務是「支援生活」,從如何起床、換衣服、與人互動,直到排泄和睡覺。每日工作人員會與居民取得生活共識,比如「今天要洗澡嗎?」把決定權交還給居民。
「維持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很重要,居民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原為醫院護理師,在神戶大地震後也在神戶創立「共生之家」的松本京子表示。比如「吃」是日常生活重要的事,為了讓居民繼續吃東西,必須做好口腔護理,讓他們嘗試可以吃下去的食物;同時不讓居民包尿布,而在他有尿意時,帶他去上廁所,這是他們重視居民尊嚴的方式,「讓每個居民感到『有個自己可以逗留的居場所』,同時生活也是可以自己掌控的。」
找回臨終文化的社區營造
根據卡桑之家統計,有8成居民最後在卡桑之家臨終,有部分居民最後選擇回到自己的家中,整個團隊就會到居民的家中陪伴走過臨終這哩路,期許重新建構已消失的臨終文化。
市原美穗提到,許多人最後一哩路在醫院度過,病人身旁放著各種儀器,家人關注的是螢幕上的數字,而非病人所走過的人生。失去臨終文化的現代人,不知如何陪伴長輩,面對長輩身體的變化又慌又害怕。「我們把人跟人的關係重新找回來。」松本京子強調。她除了設立和諧之家外,更在社區經營「生活保健室」,希望在居民身體尚健康時,有個可以隨時諮詢生活、醫療、照顧的處所。「這是以Home Hospice、以生活保健為中心的社區營造。」透過生活保健室傳達理念,讓當事人思考人生最後階段,並促成家庭的對話。
至今沒有拒絕過任何一位病人的卡桑之家,20年來參與了108位居民的家庭與人生。市原美穗相信,臨終不是只有病人死亡或是呼吸心跳停止,對家屬來說,是所經歷的一切。因此遇長輩臨終,工作人員會帶著家屬摸摸長輩的手、說說感謝的話。大家圍在病人身旁聊天、拍照,透過這樣的道別過程,把這個家族的故事與生命繼續傳承、交棒給下一代,讓年輕一代認識死亡、學習如何活下去。
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2019年12月出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我真的那麼不值得愛嗎?」賴佩霞失婚後如何與前夫、自己和解?
蔬果吃對吃夠 熟齡肌水噹噹
高齡門診最愛問:頭昏暈眩怕跌倒 更不敢出門
35年運動不間斷! 潘若迪:選擇讓自己快樂的運動
老公被退休了怎麼辦?28年專職主婦走出家庭風暴 主控人生下半場
美豬叩關-醫師解答何謂瘦肉精,籲:吃台豬就對了
「我的婆婆殺了我」隱藏在婆媳背後更重要的事 律師:一定要寫遺囑
睡不好有很多原因-及早就醫,才能及早找出病因
入秋白露!每天這樣動,保持體態還能防寒冬
中年固本!每天3次健口操,練好咀嚼肌還能防失智
體重一直掉 小心沉默的流行病
長輩門診最愛問:這也痛、那裡痛,卻找不到病因 當心是憂鬱!
為什麼願意繼續被騙?10種詐欺心理戰讓你「好好騙」
吃中藥「鉛中毒」!醫:不要迷信昂貴藥材
顧好熟齡健康!洗完手烘乾還是擦乾好?
幫長輩剪指甲 出現變色、變形當心疾病警訊
中年男容易「壓力胖」-3營養素幫助:老爸變歐爸
「茹素」重建免疫系統-他50歲不醫美,欣賞皺紋年輪
為何有人會被詐騙?5個直覺題,算出你的思考模式
哪些運動是你的菜?三大重點下手,試過才能找到最愛!
「我其實並不想帶孫子!」如何對子女開口?
2年減重30公斤-前國手自排減重計畫,不小心瘦過頭
「阿公阿嬤出來玩」!小朋友揪長輩出遊,一起長大
洗腎患者更要動!盤點3種運動項目
30而立兒女心聲「爸媽,我活得辛苦,但你們得放手」
健身的人為什麼都吃香蕉?盤點3大好處讓你更愛它
名醫在家當黏人老爸 張德明:面對分離,我澈底不知所措
生吃苦瓜降血糖!還有5種「穩糖蔬菜」讓糖友大口放心吃
長輩總說「不想吃、我不餓」,怎麼辦?3餐飲食6大原則一次整理!
【金融人員必修照護課】對失智症者不要做的1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