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COVID-19病毒感染,減輕感染後的病症,盡早恢復日常活動,接種疫苗已成全民運動。在接種後兩周內,普遍會出現發燒、頭痛、惡心、疲倦、全身痠痛等症狀,程度因人而異。
根據流行病學,每千人接種疫苗後,不到五人會出現耳鳴,極罕見會出現嚴重的聽力障礙「耳中風」。目前在耳鳴門診,每月大約會有兩、三人,因疫苗接種後出現耳鳴而求診,不限於特定廠牌,大多抱怨被吵到生不如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一:中耳炎
最易發生於AZ疫苗,該疫苗本身就是黑猩猩腺病毒載體,進入人體後,感染中耳腔,黏膜發炎腫脹,影響耳膜及聽小骨的傳聲能力,或影響耳咽管,造成中耳負壓,出現傳導性聽力障礙,患者會先感到耳悶,接著是聽毛細胞加強擺動,耳蝸神經加強傳導,腦幹降低抑制,出現代償性耳鳴。
原因二:耳蝸動脈病變
身體起了劇烈的免疫反應,產生大量的巨噬細胞、白血球及抗體,誤擊耳蝸周圍動脈,動脈內皮發炎水腫,管腔狹窄,加上大量的大分子免疫複合體,堵塞動脈。耳蝸功能受損,聽神經加強傳導,腦幹減低抑制,出現代償性耳鳴。
若發生在前方耳蝸動脈,會出現高頻性耳鳴,宛如鐵窗摩擦聲;若發生在後方耳蝸動脈,會出現低頻性耳鳴,宛如馬達聲;若發生在總耳蝸動脈,會出現全頻性耳鳴,宛如蟬叫聲,還會出現眩暈。
原因三:耳蝸中階管炎
耳蝸中階管內血管紋,遭免疫反應攻擊,或遭大分子免疫複合體堵塞,內淋巴液分泌減少,中階管凹陷,拉扯前庭膜,加上血管紋受損,無法守住血液中的蛋白質,內淋巴液內蛋白質成分增加,比重大於外淋巴液,向下壓迫鼓室階管,基底膜向下凹陷,聽毛細胞與蓋膜間出現剪力,不斷地發出聽覺訊息,出現發炎性耳鳴。由於聽毛細胞在較為黏稠的內淋巴液中,無法柔順一地一起擺動,所啟動聽覺訊息斷斷續續,傳進大腦後,會被解讀成「迴音」。
逾3周未好才須就醫
其實患者不必驚慌,盡量多喝水、充足睡眠與適度運動,直到兩周後,身體產生可抵抗病毒抗原的正確抗體時,相關的免疫反應會緩解,病症大多可不藥而癒,若持續超過3周仍無緩解時,才須就醫,可先至附近診所看診。
若因中耳炎所致,建議服用抗組織胺及抗生素,減輕發炎,預防細菌感染。若是耳蝸動脈病變或耳蝸中管炎造成,建議靜脈注射高劑量副腎皮質素,抑制人體製造出免疫細胞與抗體,另加上人類免疫球蛋白,中和掉錯誤抗體,之後半年,每天服用至少1,8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 (EPA),若有「三高」者,宜好好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設法保持耳蝸動脈通暢,確保耳蝸中階管內血管紋功能完整,以免耳鳴發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