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命名學問大 新冠肺炎怎麼來的?
結果,病毒國際命名委員會將病毒正式命名為「SARS-CoV-2」,世界衛生組織也宣布新冠肺炎的正式名稱為「COVID-19」,CO代表冠狀,VI代表病毒,D代表疾病。
傳染病命名
難離政治文化因素
疫情集中於中國武漢,名稱卻如此「去中國化」。許多媒體朋友問我,人類傳染病的命名是否也有政治因素?其實歷史上諸多傳染病的命名,一直離不開政治文化因素,某些帶有國家、區域、動物名稱的命名,也曾引起許多的國家和人民抗議,甚至導致無辜動物遭受不必要的撲殺,也容易讓人誤以為疫情僅限於某些區域。
傳染病命名受政治波及的例子,最知名可說是1918年H1N1流感。當時全世界五億人感染,其中五千萬到一億人死亡,被稱為「西班牙流感」。因為當時正值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各國為避免打擊士氣,封鎖流感疫情相關新聞。西班牙當時未參戰,而且國王也得到了流感,各國便趁機把這次疫情命名為「西班牙流感」。
病名汙名化惹議
一旦通用很難改
曾經抗議命名未果的傳染病,還有「退伍軍人症」。1976年夏天,美國退伍軍人在費城辦聚會,釀成221人肺炎、34人死亡,後來美國疾管中心確認是會場水源受病原菌汙染所致,命名為退伍軍人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團體曾抗議,但傳染病名稱一旦通用就很難更改。
近年因傳染病或病原命名引起抗議,並且受到正面回應的,有兩個例子。2013年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提到有種超級細菌可能造成全球性威脅,研究人員因部分感染者有印度旅遊史,將之命名為「新德里一型」,引發印度公衛醫學專家群起震怒砲轟,雜誌編輯公開道歉。
MERS-CoV
改變全球命名原則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的出現,則是改變全球命名原則的關鍵。2012年9月出現全球第一例後,因個案大都曾去過中東,WHO以「中東」命名。中東多國高度不滿,向WHO抗議,WHO遂於2015年公布疾病命名新原則,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疾病命名對國家、經濟、人民和動物的不必要負面影響。
檢驗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很多疾病的命名會帶入最早發現的國家、最早發現的科學家名字或國籍。例如,日本腦炎是因最早於在日本分離出病原體、德國麻疹是由德國醫師區辨出疹特殊性、伊波拉病毒最早發生於西非剛果的伊波拉河流域;挪威的漢生醫師發現導致痲瘋病的痲瘋桿菌,因此痲瘋病又稱為漢生病。
現在檢驗技術已經進步、快速許多,就可以直接以病毒本身的性質來命名。以這次的冠狀病毒為例,8小時可完成廣泛的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一天可以做出基因定序。WHO這次根據病毒的類別和發現年分來為新冠肺炎病毒命名,可謂相當精確,亦避免了不必要的困擾。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女畫家長年為牙疾所苦,無法享受美食開口大笑 牙醫透過「這招」讓她重展笑顏
常聽到嘰嘰聲好像漏電,是幻聽還是耳鳴? 醫師教你如何分辨
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得了職業病 腕隧道症候群靠這招治癒!
食道遲緩不能症、胃輕癱瘓者就不可享美食嗎? 醫:這樣做3個月後能治療改善
「藥用錯了就是毒」吃止痛藥又用顯影劑,小心急性腎損傷!
天成導入MR混合實境 居家遠距會診不是夢
咳嗽造成頭痛錯覺 當心是「腦部病變」!
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 建議每兩年需做這件事!
什麼是「淋巴結」?會得癌症嗎?檢查4指標、常發生位置在這裡
產官學三方結合 打造AI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
院長講堂/中型醫院打好專科基礎 讓醫師有全人照顧概念
台灣肝移植實力揚名全球 陳肇隆提醒:做好4件事,才能避免肝臟危機!
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時代! 抗癌不再一味消滅,走向與癌共存
達文西機器手臂 讓口腔、咽喉癌也能「病從口出」
萬芳醫院院長陳大樑的養生祕訣/日行萬步,清早遛狗 何首烏泡酒喝
洗腎人生不黑白!新一代血液透析 改善「不寧腿症狀 」
洗腎患者的福音!「門診植管」僅需半小時且不必住院,腹膜透析更方便
與病毒的戰爭!從預防到治療,台灣如何安度後疫情時代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
五十肩、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如何緩解慢性骨關節疼痛
攝護腺癌威脅增 醫:50歲後應每年篩檢
「環境荷爾蒙」藏在想不到的地方 可能經由多種途徑入侵!
開腦植當歸貼片 抗惡性腦膠質瘤
熟齡視力模糊 未必就是白內障
腹膜透析結合雲端! 不必老是跑醫院,在家洗腎更安心
網路遊戲成癮怎麼救?醫師:首先要避免批評他們的滿足成就
脊椎導航融合手術 成功挽救數千病患
動不動就喘?心肺耐力不足3原因
「活性氧調控」為抗癌關鍵 使用抗氧化劑要小心!
血液有抗體 可避免再得新冠肺炎?
猜你喜歡
余苑綺過年前發現癌症2度復發 肝臟和淋巴又出現癌細胞
吳孟達傳病況惡化 藝界好友認「來見最後一面」
元宵節12大禁忌 別穿這色條紋衣、剪髮「一年都存不到錢」
港媒報導 吳孟達今下午病逝 享壽70歲
赴高醫調查罔腰懷孕案 高市衛生局結果出爐
總統府國策顧問「崑濱伯」於老家安詳去世 享耆壽92歲
罔腰再曝「流血」引熱議! 高市衛生局今發函通知說明
喉嚨癢咳不停,吃枇杷有用嗎? 中醫警告「4種情況」淺嚐即止
「我好喜歡住安養院」堅持送婆婆去,媳婦忍兩年不孝罵名,終於證明一件事
友曝吳孟達肝癌化療虛弱無力說話 僅能手勢給反應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變性網紅罔腰自曝懷孕 衛生局明發函要求一周內陳述意見
為什麼老人會有「老人味」?簡單3招改善異味
健康「乳」妳所願!醫:遠離乳癌靠「三及早」!
撞球「黑寡婦」珍娜李驚傳罹患卵巢癌 剩不到一年壽命
肌肉量少也會影響心臟?研究:心臟病風險多81%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可樂、氣泡水用二氧化碳 納食品添加物列管
一輩子都被責任追著跑....一個精神科醫師罹帕金森氏症告白:生病12年,我才真正「活著」
自曝懷孕引關注!罔腰接受調查 高市:釐清事證中
「癌症只是數字遊戲」得癌的機率很大程度取決於一事
整理包/228三天連假就醫別亂跑! 醫院服務門診資訊一次看
影/高雄衛生局要約談「罔腰」 甚至釐清有無密醫行為
有性功能障礙?先看看你是否正在吃這些藥
「等死了再睡」不再成立 你該知道的長壽最佳睡眠時間
長輩吞嚥退化易嗆咳! 營養師建議「高齡飲食準備3技巧」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陳時中證實:部分負擔會小幅提升、不影響弱勢慢箋
初二回娘家禁忌別踩 民俗專家:兩撇步招好運
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