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當眾放屁、打嗝好糗!中醫師盤點舒緩脹氣4妙招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科普好健康

聽診器問世200多年 醫生:如果沒帶跟沒穿衣服一樣

聽診器不僅為醫學界帶來看診重大變革,也具象徵意義。
聽診器不僅為醫學界帶來看診重大變革,也具象徵意義。
(美聯社)

法國醫生雷奈克1816年發明聽診器,造成醫學界看診方式的重大變革,如今,聽診器問世200多年,卻面臨不確定的前景。

威脅聽診器前景的是一種貼在人類胸腔上的手持裝置,這種裝置仰賴超音波技術、人工智慧和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檢測心、肺等地方的滲漏、雜音、異常律動等問題,而不是靠醫生的耳朵來聽出這些問題。這類裝置有些能產生心臟跳動的影像或心電圖。

聽診器是象徵意義 更有實際意義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提供的1869年聽診器型錄。<br />(美聯社)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提供的1869年聽診器型錄。
(美聯社)

世界知名的心臟科醫生托波爾認為,聽診器過時了,它無非就是一副「橡皮管」。他說,聽診器「可以使用200年」沒錯,但「我們有必要超越它,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美國幾乎所有醫學院都會依照傳統,為即將入學的新生提供白袍和聽診器,開啟他們的職涯。提供聽診器不只有象徵意義,更有實際意義:醫學院仍傳授聽診技巧,而且醫生須熟練聽診才能拿到執照。

數位聽診器 功能更強大

不過,科技產業過去10年已將超音波掃描儀縮小到類似電視遙控器的大小,還設計出數位聽診器,能把數據傳到智慧型手機上,以產生會動的圖像並輸出數值。

擁護者表示,數位聽診器幾乎和聽診器一樣易於使用,而且可以讓醫生觀察身體的動態,並實際看見發生的事,例如瓣膜滲漏。托波爾表示:「當你可以看見所有東西,沒有理由再用聽的。」

在許多醫學院裡,新裝置比傳統聽診器更讓學生驚喜連連。

手持超音波裝置 不用聽直接「看」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學生在同學身上練習使用蝴蝶iQ手持超音波裝置。<br />(美聯社)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學生在同學身上練習使用蝴蝶iQ手持超音波裝置。
(美聯社)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學生學習如何在同學身上使用手持超音波裝置,最近當他們在課堂上看到平板電腦顯示的跳動心臟影像時,他們大喊「哇!」、「哇啊!」、「太棒了!」。這種裝置是「蝴蝶iQ」,由總部位於康乃狄克州吉爾福德鎮的公司「蝴蝶網絡」開發,去年上市。最新版本將搭載人工智慧,讓使用者知道探針的位置並詮釋影像。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學生學習聽診技巧,但他們去年在執行副院長沃拉奇博士發起的計畫中,接受手持超音波裝置使用訓練。瓦拉奇5年前也在喬治亞州醫學院開辦類似的計畫,並預測10年內,手持超音波裝置會成為例行體檢的一部分。

沃拉奇說,手持超音波裝置增進「我們一窺皮下體內狀況的能力」,不過他說,他不像其他同事一樣認為聽診器已過時,他認為,下個世代的醫生會把「聽診器掛在脖子上,將手持超音波裝置放在口袋」。

傳統聽診器價格低 但需有好耳力

法國醫生雷奈克在1816年發明聽診器,如今舊式聽診器面臨式微的命運。<br />(美聯社)
法國醫生雷奈克在1816年發明聽診器,如今舊式聽診器面臨式微的命運。
(美聯社)

現代聽診器和雷奈克1816年發明的第一副聽診器很不一樣,但運作原理基本上相同。雷奈克的聽診器是一根約30公分長的木管,和耳朵直接貼在胸腔上相比,更易於聽見心肺的聲音。後來出現的橡膠管、聽筒和置於胸前的金屬附件有助於放大聲音。

聽診器貼在身體上時,聲波使金屬盤隔膜和鐘型底盤震動,得以透過橡皮管傳入耳朵。傳統聽診器價格通常低於200美元(約合台幣6千元),而某些高科技裝置價格至少數千美元。

不過,捕捉並詮釋人體聲音很主觀,而且需要敏感又訓練有素的耳朵。

芝加哥西北紀念醫院的心臟科醫生湯瑪斯表示,隨著過去數十年醫療技術進步和競爭性裝置出現,「學生對舊式聽診器很難上手。最近一些研究顯示,內科和急診科畢業生使用聽診器會漏聽將近一半的雜音」。

芝加哥西北紀念醫院心臟科醫生湯瑪斯正在受試者身上使用加州柏克萊公司Eko發明的新裝置,在手機螢幕觀察心臟狀況。<br />(美聯社)
芝加哥西北紀念醫院心臟科醫生湯瑪斯正在受試者身上使用加州柏克萊公司Eko發明的新裝置,在手機螢幕觀察心臟狀況。
(美聯社)

西北紀念醫院參與加州柏克萊市Eko公司的新科技測試。該公司為了改善心雜音檢測,正使用數以千計心跳錄音,為其智慧聽診器發展人工智慧演算法。這類裝置會在螢幕上顯示訊息,告訴醫生心跳是否正常,或有雜音出現。

病人更願接受這種科技變革

芝加哥市府退休員工、心臟病患者卡里南是研究參與者之一。70歲的他接受過許多次聽診,但他表示對舊式聽診器沒有一絲眷戀。卡里南說:「如果使用新科技可以更好判讀,那很好。」

芝加哥兒科醫生德拉理查茲執業十幾年,知道新型設備的魅力,不過他說,在新型設備降價前,舊式聽診器「仍是最好的工具」,一旦學會使用聽診器,聽診器就「成為第二天性」,德拉理查茲說,「如果我的肩膀在工作時沒有掛聽診器,我會覺得我幾乎沒穿衣服」。

超音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