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含氟牙膏傷腎?教授揭氟是否致松果體鈣化、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科普好健康

維生素豆知識/維他命B群間毫無關係?維他命I是止痛藥?

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很多人吃維他命C預防感冒,醫師提醒沒有效果。圖/南投醫院提供
很多人吃維他命C預防感冒,醫師提醒沒有效果。圖/南投醫院提供

(一)定義

維他命」也叫做「維生素」,前者是Vitamin的音譯,後者則為其意譯(即「維持生命的元素」)。在台灣和香港較常用「維他命」,在大陸則幾乎只用「維生素」。谷歌翻譯也是將vitamin翻譯成「維生素」。

根據許多不同版本的字典,維他命的定義是:「食物中非常小量的有機成分,用以維持生長和健康」。

請讀者一定要記得這個定義裡的兩個關鍵詞「食物」和「非常小量」。因為,我會根據「食物」這個關鍵詞在接下來的章節裡說明,為什麼「維他命D」不是「維他命」。我也會根據「非常小量」這個關鍵詞來說明,為什麼吃維他命補充劑是沒必要的,甚至是有害健康的。

(二)發現

在19世紀中期,科學家們已經知道,食物裡含有三大類的營養素,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可是,當他們把這三類營養素從牛奶裡萃取出來,餵給老鼠吃,老鼠卻無法正常生長,甚至無法存活。所以,科學家們就推理,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之外,牛奶裡一定還含有某些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微量營養素。而就在探索這些微量營養素的過程裡,科學家們在20世紀初期陸陸續續推理出(非發現)分別可以預防及治療乾眼症(Xerophthalmia),腳氣病(Beri-Beri),和壞血病(Scurvy)的三種微量營養素。這三種微量營養素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維他命A,B1,和C。

請注意,許多網路文章或書籍會說某一維他命是某某人在某一年發現的。可是,事實上,每一種維他命的發現都有其曲折迂迴的過程,而在不同的時段會有不同的科學家做出不同的貢獻。所以,有關「發現年」或「發現人」的記載,其實都不是精確的。例如維他命D的「發現人」,至少就有三個不同的版本:一是Elmer Verner McCollum,二是Casimir Funk,三是Adolf Windaus。所以,硬要說出真正的「發現人」,非但是不可能,而且是不公平的。

維他命示意圖/ingimage
維他命示意圖/ingimage

(三)種類

理想上,每一種維他命應當是根據發現的先後順序而命名為A、B、C、D,等等。但是,由於每一種維他命的發現過程都是撲朔迷離,錯綜複雜,所以,現有的維他命的種類與名稱實際上是非常混亂,甚至於可以說是荒唐可笑。尤其是大家都很熟悉的「B群」就更是荒唐至極,嚴重誤導。這個所謂的「B群」所包括的B1、B2、B3、B5、B6、B7、B9、與B12等八種維他命,非但在化學結構上完全不同,而且在功能上也是毫不相干。它們之所以被捆綁在一起,除了有利廠商行銷之外,可以說是毫無道理可言。

除了「B群」所包括的八種維他命之外,另外還有五種分別是A、C、D、E、K。從這13種維他命的名稱就可看出有兩個明顯的問題:(1)「B群」維他命的序列裡缺了B4、B8、B10、與B11,(2)維他命A到K的序列裡缺了F、G、H、I、J。而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在維他命研究的歷史過程中,原以為是新發現的維他命後來被證實是早已存在或根本就不是維他命。例如「維他命G」後來被證實是「維他命B2」,「維他命H」被證實是「維他命B7」,而「維他命J」則被證實是「維他命B2」。

至於所謂的「維他命F」,雖然在醫學上沒有被正式接受,但在網路上卻是隨地可見。這些網路資訊大多是將「維他命F」視為等同於「必需脂肪酸」(如omega-3),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脂肪酸的英文Fatty Acid的頭一個字母碰巧是F。

至於所謂的「維他命I」,網路上是把它戲稱為Ibuprofen(止痛藥布洛芬)。這是因為很多美國人習慣吃止痛藥,到了像是沒吃就不能活的地步。因此,把止痛藥說成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雖是戲虐,卻也令人感傷。

不管如何,一般人是只需要記得維他命共有13種,而它們分別是A、C、D、E、K及B 群。還有,這13種維他命裡,A、D、E、和K是脂溶性,而B群和C則是水溶性。

原文:維他命:定義,發現,種類

維他命D 營養素 脂肪酸 B群 維他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