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躺著2個月就能拿近60萬 這是世上最棒的工作?
起床困難的懶惰人士可能都有同一個夢想:過上整天只需要躺平的生活,能不下床就不下床。如果世界上有一份工作只要整天躺著就有錢拿,那就再好不過了。
事實上,這樣的工作還真有,而且還能為科學做貢獻——只不過,它的過程遠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愜意。
這個研究專門僱人躺著
像美國宇航局(NASA)、歐空局(ESA)這樣的航天機構時不時就會招募一些志願者,讓他們整天躺在床上,進行「臥床研究」(Bedrest studies)。
這些讓人臥床的實驗基本都是為了模擬失重狀態下的人體變化。在太空中,太空人的身體會發生很多變化,例如頭部腫脹、肌肉萎縮、骨質流失。而長時間臥床的被試也會出現類似的變化,研究者可以通過他們,研究這些變化出現的規律,以及什麼樣的措施能改善太空人的健康。
直接觀察失重環境下的太空人自然是最理想的,但送人上太空畢竟成本太高,可觀察的樣本量也太小了。因此,「枕頭太空人」(pillownauts,臥床實驗志願者的暱稱)可以提供重要的數據補充。
除了航天事業外,從這些志願者身上得來的數據也可以應用於那些長期臥床的患者,幫助他們更好地康復。
這些臥床實驗通常會招募20-45歲的健康志願者,他們有時只需要躺倒5天,但也有時候正式臥床的部分就長達3個月,再加上前後的適應期,得在研究中心住上一百多天。參與實驗可以得到報酬,例如據報導,最近一次在德國進行的60天臥床實驗會為志願者支付16500歐元(約新台幣58萬)。
整天躺著就算為科研做貢獻,而且還有錢拿,那豈不是太完美了?不,你會這樣想,只能說明你對臥床不起的辛苦一無所知。
臥床實驗並不是躺下就好,它其實遠比人們想像的更嚴格,也更辛苦。歐空局在介紹頁面上強調,這些實驗想要的是有「高度積極性」的志願者。只有那些能空出大塊時間,還願意為太空事業克服困難的人才能勝任。
躺著,但不是躺平
首先,受試者其實不是「平躺」在床上的。通常,他們的床頭角度會被調低6°,實際處於稍微大頭朝下的狀態。為什麼要這樣?太空人在失重環境下會進入「頭變腫,腿變細」的狀態,頭朝下躺著更能模擬這種狀態,而床頭調低6°是研究者們認為最能兼顧效果與被試感受的角度。
沒日沒夜地躺著其實並不舒服,尤其是在實驗剛開始的幾天。受試者們經常抱怨自己頭疼背也疼——這是實驗早期最常見的症狀。除此之外,親歷者Andrew Iwanicki還表示,傾斜的床總是會讓他睡著睡著就腦袋頂到床頭。
來,挑戰一下躺著洗澡
整天躺著還意味著被試們要和日常的生活習慣徹底說再見了。在實驗期間,不僅要告別所有上班、上學或者出去玩的計劃,而且連吃飯、洗澡、上廁所都全部要在床上解決。
根據歐空局(ESA)的要求,在實驗期間,被試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至少一邊肩膀貼在床上的姿勢。吃飯要麼是趴著,要麼是側躺著;上廁所只能使用和臥床病人一樣的便壺;而洗澡則要躺著使用手持淋浴花灑——這個姿勢不僅把全身都洗到非常困難,而且一不小心恐怕就要把水灌進鼻孔……
躺著也要運動
在臥床期間和實驗前後,被試們自然還需要進行很多檢查,並配合研究者對各種「干預手段」進行測試,驗證它們是否能減輕失重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這些手段可能會是某種高蛋白補充劑,或者專門定製的鍛鍊計劃。
常見的研究項目包括定期檢測肌肉和骨密度,以及在研究者的指導下進行運動——是的,雖然躺下了,但依然要運動。臥床被試們的健身器材自然也是專用的,比如可以躺著蹬的單車。一邊運動,還要一邊進行心跳、血壓、耗氧量等一系列的監測。
在一些研究裡,還有其他額外項目要做,比如2019年3月剛剛開始的新一輪實驗就要對「人造重力」進行測試。「人造重力」具體是怎麼做的?其實就是被試們要定期躺上一台短臂離心機「甩一甩」,讓血液更容易分布到腿上。
刷劇可以,吃零食沒門
配合日常檢查和實驗要求的項目之外,剩下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了。想看劇,想玩遊戲,想讀書或者上網,統統沒有問題——只要不起身就行。研究者對被試的娛樂活動並沒有什麼特殊限制,畢竟這要再限制,日子就真沒法過了……
不過,想要對抗2-3個月的單調生活,只是漫無目的地打遊戲上網可能還不夠。ESA更推薦被試們用這遠離塵囂的時間做點有計劃的事情,比如學習外語,或者撰寫書稿。這樣床上生活能變得更充實一些,說不定還對解決拖延症有奇效。
雖然多了很多空閒時間,但實驗期間依然有些樂趣無法享受——例如自由選擇愛吃的食物。研究中,被試們的食譜都受到嚴格控制。抱著薯片刷劇?別想了。點個外賣或者托朋友帶吃的?不存在的。對餐食不滿怎麼辦?很抱歉,為了保證數據一致,你還是得按計劃吃飯,最多的讓步僅限於多給點黑胡椒調味而已。
此外,熱愛社交的被試大概也會感到相當寂寞。雖然親朋好友可以前來探視(和住院的感覺差不多),也可以電話或者網上交流,但想要起身給他們一個擁抱或者去參加聚會就都做不到了。什麼,你說你最討厭社交了?那好吧……
起床才是真正的挑戰
不管怎麼說,臥床不起的日子總會結束,最多只要堅持上2-3個月,就可以愉快地起床拿錢走人啦。
不不,你想多了。已經在床上適應了「失重」的身體可不是隨便就能下地行走自如。就像剛剛返回的太空人一樣,「枕頭太空人」也得花點時間重新適應「地球生活」。
結束實驗時,研究者會首先幫被試慢慢調節床的角度,直到把床調成垂直。他們會先鼓勵「枕頭太空人」們嘗試站立15分鐘,但據說實際並沒有人能堅持這麼長時間。突然改變的血液分布,萎縮的腿部肌肉,再加上平衡感喪失,此時的被試多半過幾分鐘就站不住了。
親歷者Andrew Iwanicki表示,這久違的直立令他心跳加速、冷汗直流、眼前發黑,感覺下一刻就要昏過去。另一位被試Dorota則在「臥床日記」中寫到:「起床之後,感覺整個世界都在動個不停」。
好在,人體的適應能力確實很強。在數周的康復訓練之後,「枕頭太空人」們就能恢復原狀,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
看到這裡,你還會想要這份整天躺著的工作嗎?
如果還想的話,就先去確認一下自己能不能請下三個月的假吧……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不抽菸會罹肺癌?空汙、油煙、家族病史也是罹癌因子 低劑量CT篩檢及早發現病灶,減死亡風險!
打玻尿酸能捐血嗎?最近做過健檢能捐嗎?專家解析可捐及不適合捐的情況
為何人在放空時反而常能出現絕妙想法?大腦3種模式,「離線網路」時做的工作最有趣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嚴重恐猝死 醫:新型生物瓣膜可望突破使用年限
動脈硬化會引起耳鳴?醫:若壓迫到聽神經或腦幹,引起「陣發性聽覺症候群」
巴戈胰臟癌逝/五年存活率不到5% 為何胰臟癌成無聲殺手?
下腹悶痛半年 拉肚子血便…35歲罹早發性大腸直腸癌
感冒頭眩暈,原來併發中耳炎 醫:4個原因引起, 老人、三高者眩暈小心中風!
良性腫瘤甲狀腺結節會惡化嗎? 醫:治療方式有3種選擇,但沒有口服藥
聞不到香味,吃不出食物好壞? 醫:當心「嗅覺失靈」可能是疾病警訊!
82歲阿嬤切除甲狀腺腫瘤! 透過「精準麻醉」 術後恢復較快、不會惡心嘔吐
聽見「啵啵啵」,當心是搏動性耳鳴! 醫:發生原因有4種,這些方法可診斷治療
拔牙、植牙後,常聞到腥臭味跟鼻涕倒流咳嗽 當心罹患「齒源性鼻竇炎」
長期倦怠、夜晚盜汗、體重減輕,別輕忽! 當心罹「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70歲婦人切膽囊卻術後腸粘連,接受三次腹壁修補術還是沒治好! 醫師靠「這招」讓她減少疝氣復發
苦等第二劑卻一直打不到,擔心疫苗保護失效? 研究顯示「這種疫苗」第一劑效力撐最久!
什麼是暈針?當「暈針」發生時如何處理、如何避免暈針的發生
惱人耳鳴,戴助聽器可有效緩解! 醫師詳解耳鳴的種類
運動傷害先冰敷? 當心適得其反,阻礙肌肉自體修復傷口難癒!
新藥須經審核 才能臨床試驗
「惱人的果蠅」揭開人類遺傳學研究 孵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與科學家
呼吸困難要當心! 醫:4類疾病為常見症狀,重則有生命威脅
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 健保有條件全額給付
CAR-T療法須申請 要價不菲
透過CAR-T細胞治療「救自己」,生出抗癌解藥 並非所有癌症都適合!
眼壓不高為何也有青光眼? 眼科醫師教你如何早期診斷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女畫家長年為牙疾所苦,無法享受美食開口大笑 牙醫透過「這招」讓她重展笑顏
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得了職業病 腕隧道症候群靠這招治癒!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職場上聽過最噁心的話 網齊呼:能者多勞、共體時艱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擬洗腎前認識換腎 晚期肺癌實證給藥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