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急診大塞車怎麼辦?醫師告訴你「這方法」能解套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科普好健康

眩暈復健 找回不再搖晃的世界

病患站在重心動搖儀上,根據專業操作人員的指示,盡量維持平衡。檢查一共有六個情境項目,站在平板上三個,站在軟墊上三個,大約需時15分鐘,再由醫師判讀報告。
病患站在重心動搖儀上,根據專業操作人員的指示,盡量維持平衡。檢查一共有六個情境項目,站在平板上三個,站在軟墊上三個,大約需時15分鐘,再由醫師判讀報告。
圖╱黃鈞鼎醫師提供

病患站在重心動搖儀上,根據專業操作人員的指示,盡量維持平衡。檢查一共有六個情境項目,站在平板上三個,站在軟墊上三個,大約需時15分鐘,再由醫師判讀報告。<br />圖╱黃鈞鼎醫師提供
病患站在重心動搖儀上,根據專業操作人員的指示,盡量維持平衡。檢查一共有六個情境項目,站在平板上三個,站在軟墊上三個,大約需時15分鐘,再由醫師判讀報告。
圖╱黃鈞鼎醫師提供
在門診,總是有一群病患,沒有中風、腦瘤、運動神經元病變或血管狹窄,也沒有急性前庭(內耳)病灶,但反覆承受眩暈之苦,卻找不到答案,換過許多醫師、試過所有藥物,依然無解;有人甚至因此產生憂鬱、情緒問題。

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就得從眩暈(dizziness/vertigo)的症狀及成因談起。在耳科,或說內耳前庭的疾病(vestibular disorders),無論是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onitis)、美尼爾氏症、半規管功能失調(canal paresis)、偏頭痛導致的眩暈(migrainous vertigo)或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耳石脫落),都會產生天旋地轉(vertigo or spinning sensation)的急性症狀,治療上予以藥物控制,休息及生活作息、飲食調整,或耳石復位術,一般都可見效。

吃藥還是暈 因為大腦「習慣了」

若懷疑有神經系統病灶時,就需由神經內科醫師診察。然而,慢性、反覆頭暈,平衡困難的這群病患,很難用藥物控制改善,也往往求助無門。

與急性眩暈相比,反覆、慢性暈眩,動作一快就難以維持平衡感,為什麼這麼難以控制?主要的原因是,這群病患並非只有內耳前庭功能損失,正確來說,他們在經年累月的疾病與生活習慣作用下,改變了大腦對平衡處理的方式。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的右腳受傷骨折了,他只好用單腳跳躍,日子久了就習慣了,但總是無法做到雙腳的能跑能跳,快速變向。

骨折癒合後,當他初步嘗試用雙腳,卻發現會跌倒,這時候,大腦可能有兩個選擇,一是不如繼續單腳跳,二是重新適應訓練,使用右腳。這時候,我們該做的,當然是第二選項,但腦內平衡的缺失,卻不是那麼簡單,往往日子久了,累積的問題才被發現,卻不知如何調整。

耗時耗力 台灣復健領域剛崛起

所以,這樣的病患需要的不是藥物治療,而是正確診斷,了解在個別病患身上,維持平衡的系統哪方面出了問題,針對問題設計復健功課,亦即所謂的眩暈復健(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來扭轉、改變身體對平衡的依賴或利用。

這樣的治療具高度的個體差異性,且耗時耗力,卻可以為這些求助無門、藥石罔效的病人帶來新選擇,也可以填補過去台灣眩暈醫療領域的空白。

筆者於2013年前往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Ear Institute,學習Audiovestibular Medicine,在英國,這是一門獨立於耳鼻喉科的專科醫學,主要負責治療聽語方面的疾患及眩暈、平衡失調的病人。

經倫敦所見所學,2014年回到台灣後,積極建立相關眩暈治療團隊。在台安耳鼻喉科以及聽語中心同仁大力支持下,全台灣第一個眩暈復健治療團隊開始運作,成功幫助了數十位病患,改善他們的平衡功能、眩暈症狀,並恢復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病患對治療成效也十分滿意。

團隊對眩暈復健的成效,感到鼓舞欣喜,這證明眩暈復健確實能夠給予病人實質的幫助,也期望在台灣推廣這樣的療程,讓更多醫師了解並幫助更多病患。

眩暈 耳石脫落 運動神經元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