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為何一直脹氣?5個可能原因所致!5招有助預防腹部脹氣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科普好健康

為何一般人體溫為36–37度 但外界氣溫超過30度就覺得熱?

為何一般人體溫為36–37度 但外界氣溫超過30度就覺得熱?
為何一般人體溫為36–37度 但外界氣溫超過30度就覺得熱?
記者/陳立凱攝影

一、體感溫度和氣溫的關係

人體正常體溫平均為36-37℃,理論上環境氣溫比體溫高時才會感覺熱,但在夏天,相信大家都有同樣經驗,當外界氣溫超過30℃就覺得熱,明明比體溫低6-7度,為何會覺得熱?

要探討這問題,必須先了解身體散熱之機制,人體降溫主要靠流汗,汗液蒸發後可將體熱帶走,當週圍環境溼度高時汗液不易蒸發不易散熱,所以會「感覺熱」。身體實際感受到的環境溫度和當時的相對溼度有關,濕度越高會感覺越熱,除濕度外,體感溫度還受風速、直接日照和人體基礎代謝率影響,其中日照量變動較大,而人體代謝率也因人而異,皆較難以定量方式計算,而風速較強時,會加速人體皮膚表層的散熱,使感受的溫度較實際氣溫還低,直接日照也會使體感溫度增加。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所提供的體感溫度適用於戶外、通風有遮蔽的環境條件下,所考慮的氣象要素,除了氣溫之外, 包括了溼度及風速的效應。其計算公式為引用Steadman, R.G.於1984年所發表的研究(A universal scale of apparent temperature)。其他和體感溫度相似的溫度指數,如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發布的Heat Index及加拿大環境部發布的 Humidex係考慮氣溫及相對溼度的效應,而美、加兩國所發布之Wind Chill(風冷效應)則是考慮氣溫及風速的效應。(表一: 氣象局之體感溫度參考表)

氣象局之體感溫度參考表<br />圖/朱柏齡提供
氣象局之體感溫度參考表
圖/朱柏齡提供

二、感覺熱的人體機制是甚麼?

人體之體溫調節中樞位於腦幹中的「下視丘」。當體溫超過38℃血液就會變熱,當高溫的血液流到下視丘,此體溫調節中樞會釋放熱之訊息至全身,並發出指令告訴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透過皮膚汗腺的分泌後就能排熱,使體溫能回復正常。所以不管是劇烈運動,或是因外界環境溫度太高造成體溫上升,只要下視丘功能正常,皮膚血管能擴張、血液循環好,基本上散熱都不成問題(如圖體溫調節機制)。若一個人的心肺功能不好,就無法有足夠的血液循環到皮膚,就不會流汗散熱,這就是為什麼中暑在年紀大、有慢性病的病人身上比較好發。而且當汗腺要分泌、要流汗時身體的水分一定要夠,如果很熱的當下又缺水的話,是不會有汗的。

體溫調節機制<br />圖/朱柏齡提供
體溫調節機制
圖/朱柏齡提供

三、什麼樣的環境讓人感覺熱?

前段提到體感溫度會因不同的溼度、風速、直接日照和人體基礎代謝率等而不同,因此在溫度高、濕度高,直接日曬及無風之環境會讓人感覺熱,如夏天在高溫高濕無風無雲之大太陽下、受直接日曬無冷氣通風差之頂樓、停在戶外未開冷氣門窗緊閉之汽車內、煉鋼廠高溫之熔爐邊、輪船之鍋爐間等都是令人感覺炎熱之環境。

四、夏天好熱好熱,如何有效散熱?

朱柏齡/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br />圖/朱柏齡提供
朱柏齡/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圖/朱柏齡提供
健康人散熱主要靠流汗,汗水蒸發後會帶走體熱,但有效之蒸發散熱先決條件為攝取足夠的水分及正常的心肺功能。喝冰水雖感覺涼爽,但冰水可使腸胃血管收縮,水分吸收較慢,故喝冷水即可。沖個冷水澡或泡冷水浴也可有效散熱。

對於熱傷害高體溫之病人,若其神智清醒,可使用傳導法將其泡在冷水池中效果較好,若其神智不清可能須急救,則使用對流及蒸發法,將全身以水噴濕,並以電扇吹,製造如流汗一般之散熱效果,並在大動脈通過處如頸部、腋窩、鼠蹊部放置冰袋降溫。

體感溫度 下視丘 血液循環 流汗 動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