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人生智慧

人生你求的是什麼? 透過自我對話做「人生階段性整理」,重新看見內心最真實的自己

透過自我對話做人生階段性整理,重新看見內心最真實的自己。示意圖/ingimage
透過自我對話做人生階段性整理,重新看見內心最真實的自己。示意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我在安寧病房照顧過一名阿公,有一次他告訴我:「我已經七十多歲了,當年我一個人來到台灣,如今整個家族已經有二十幾個人,子孫們雖然不是個個功成名就,可是他們都奉公守法,現在我的生命已經走到最後,即將要離開了,內心感到非常踏實……。」

阿公透過這段自我對話,為人生進行一場總整理。

內心豐足,無比踏實

這一段自我剖白,裡面充滿著自我撫慰,阿公很真實地呈現自己:我的小孩、子孫們即使沒有豐功偉業,卻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正是一個市井小民的安穩日常。

我相信他也曾希望兒孫能夠揚名立萬、光宗耀祖,但在期待與現實中,給生命重新定位。他沒告訴我們的是,他花費多少心思在「調整自己」的過程,怎麼整理自己的經驗,然後重新替這段經驗下一個註腳

阿公並沒有說:「我有個成功的人生!」而是說:「人生走到這一個階段,可以心安理得,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很多人的一生並沒有高潮迭起的經歷,在每天的小事裡,做好自己的本分,過著平實的日子。這個人生,你求的是什麼?有多少人求的,其實只是一份安穩、無憾。

年輕的阿公應該有過很多的理想,可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重新整理自己的時候,回頭看來時路,他不再強調「沒有達成的理想」,而是「此時擁有了什麼」

找到生命的立足點,讓自己安在

很多人都會說自己「生平無大志」,或是這輩子也沒什麼豐功偉業,可能只是做一名小職員。也許我們沒有想過,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卻能讓自己在生活中過得安然自在。

然而,就算是一個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哲學,如何在複雜的世道裡找到生存的技巧,悠遊在自己的小天地裡,而不覺得渺小,便是我們的課題。

當我們找到生命的立足點,就擁有一種安適自在的狀態,於是做一名小職員也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擁抱屬於個人的價值和意義。

然而,「安適自在」的背後,可能需要一些勇氣,敢於面對質疑的聲音,學習在自我需求跟他人期待之間,看到立場的差別。那些加諸自身的過多期待,往往來自父母、老師、同儕等,在我們「找自己」的過程裡,難免會有一番掙扎。

最後,內心深處總會有一個聲音,隱約或清楚地提醒著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

這才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想當鎂光燈下的主角、競賽場上的選手,受到矚目與喝采。有時候當個配角,好像更能夠彰顯自己的特質,當我們透過這樣的自我對話與整理,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並且安於那個位子,即是「安在」。

人生際遇,各自燦爛

每個人年輕時可能都想過「我以後要如何如何……」,隨著年紀漸長,發現自己無法達到,只好把期望打折、再打折,然後跟自己妥協。每次妥協的結果,我們失去了什麼嗎?面對人生,什麼情況才能說「此生足矣」?

我特別珍惜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那些發生在身上的際遇,都給了我一個反思的機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際遇,每一個階段的改變,都是從小部分慢慢地轉換,讓我們能夠調整看待事情的視角,並且在過程中尋得一條出路。

各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名人們,在接受訪談時,都不免講到那段深刻磨練自我的過程,旁人聽到時往往會說:「換作是我,怎麼受得了?」那些不為人知的辛苦,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養分,使他們的日常,閃耀出動人的光芒。

前線作戰的勇士,開疆闢土,令人激賞;後勤補給的小兵,按部就班,讓人安穩。

從來就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你的歲月靜好,都需要靠努力來打底,能夠掌握住那些像煙火般一瞬間發出璀璨光芒的人,除了本身的條件,也要持續奮力不懈,才能在平凡中顯露耀眼的不凡。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阿公,在生命盡頭的自我回顧,就是一名真正的勇者,許多這類小故事,隱藏在日常生活裡面,就等我們再發現。

找自己,不受限

「找自己」是一種持續轉動狀態,「上個月的你」跟「這個月的你」就不一樣,古人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隨著日子的前進、事件的磨練,每天都在悄悄改變。

我們會在紛至沓來的事情中學習適應,並且調整自己,這也是為什麼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到自己,從過去的經驗裡整理自己。

「他就是和他爸爸一個樣!」、「現在就流行這樣穿!」、「同學都在玩這個啊!」、「我把妳拉進群組哦!」我們的生活不斷地受到周遭的人事物影響,從日常的穿搭、對於事件的觀點,再到價值信念的破壞與建立,身邊的人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影響力,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家人、親友、同事,或者自己欣賞的偶像、名人,也可能是一起學習的同伴。

我們對於自己的認識,不只存在於個人的世界,還要從接觸的群體來加以對照,所以「找自己」的過程,需要對照「參考團體」。

在自己所屬的群體裡面,我們會希望和大家一樣,透過觀察而有一些細微的修正,因此「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就有些不同,可是對別人而言,他們可能覺得你就是你,二十年來都沒變。

「參考團體」也帶來歸屬感,讓我們認同自己成為某個人或環境的一部分,舉凡家人、朋友、同學、團隊、公司等,從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如同自問「我是誰」的時候,很多答案都是以此出發,正是因為在關係互動中找到安在的歸屬感。

然而這份歸屬感的需求,是不是也曾經困擾著我們?內心開始懷疑這個團體真的適合自己嗎?我能認同他們做的事嗎?

留下或離開,重新看見自己

記得我在大學時參加社團,一開始十分投入其中,大家經常「廢寢忘食」,甚至有人為此翹課,熬夜趕活動計劃,早已是家常便飯。

大家共同建立起革命情感,我也從中發展出對於社團的歸屬感,這種感覺令人著迷,尤其對於剛離家獨立生活的學生而言,社團成了取代家庭情感的重要團體。

「社團活動難道比系上的課業重要嗎?」即便再喜愛,我也不禁對於如此熱衷的氛圍,感到一絲的疑惑。曾經問夥伴是否也有同樣的疑問,當時大家的答案似乎很一致:「社團活動重要啊!忙完這一次,再去趕功課吧!」幾次之後,我漸漸從有事請假,變成偶爾出現,最後淡出了社團活動。

我們不妨想想看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在一個團體中,是什麼原因讓自己投入?又是什麼原因,最後選擇離開?在留下與離開之間,內心一定有過一番掙扎,又是如何處理過程中的拉扯?然而,不論當時的決定是什麼,都帶著我們重新看見自己。

離開一個歸屬的團體,或是從一段關係中抽離,都會產生一定的衝突。那麼,我到底在乎什麼?

記得當時在離開社團時,面對有些夥伴的不諒解,認為是我背棄了大家,甚至因為不認同我的決定而感到失望不已。然而,當時最令人沮喪的,不是來自負面的聲浪,而是從此不再屬於那個曾經熱愛的社團,那種失去歸屬的失落感。

多年後,當大夥重新聚在一起,笑談當年的風風雨雨,大家聊著當時的我,看見我那股不為人知的倔強,不像平時談笑嘻哈的模樣。那次事件讓我發現所謂的革命情感,是在乎彼此共有的時光,因而懂得珍惜跟自己一起努力的朋友。

這也是我重返那段時光,透過自我對話,階段性的整理。留下或離開,帶我看見自己;再次相聚和回顧,讓我找到了自己。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跟自己作伴:找回獨處不心慌的安定力量》

<br />作者:蔡惠芳 </br>
出版社:博思智庫 </br>
出版日期:2021/09/06

作者:蔡惠芳 出版社:博思智庫 出版日期:2021/09/06

人生 安寧病房 自我對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