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樂活人生

體察食物訊息 每一口都是生活智慧

原住民的飲食文化 記者林澔一/攝影
原住民的飲食文化 記者林澔一/攝影

陳耀忠 陶甕百合春天負責人
「食物應該取之有道、取之有時。而食物也是認識原住民文化特色最佳途徑。」記者林澔一/攝影
陳耀忠 陶甕百合春天負責人 「食物應該取之有道、取之有時。而食物也是認識原住民文化特色最佳途徑。」記者林澔一/攝影
尋訪阿美族名廚、陶甕百合春天負責人陳耀忠,結果他不在廚房,而在屋前小椅子上烤蝸牛。輪圈改裝成的烤爐上,燒著兩根龍眼木,帶殼的蝸牛烤得香味四溢,他隨手剝幾支牧草心,調一點醬汁,一道媲美法國料理的「阿美族烤螺」就上桌了。

原住民的生活與土地的粘著性相當高,每一種食物,從採集季節、取材時機到料理方法,無不反映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取得的經驗和知識。」陳耀忠說,離開這片土地,與文化分離,原住民料理也就不再有靈魂。

像一般人熟知的石板烤肉,就是拿原住民元素迎合商業需求而做出來的原住民料理。陳耀忠說,因為石板在排灣族的用途是蓋房子,拿來烤肉有點不倫不類。這反映了一般人不明就裡,對原住民文化不夠瞭解,只想消費的心態。陳耀忠覺得,品嘗原住民料理,不是只有吃而已,更要去體察食物所傳達的訊息,每一口食物,都蘊涵了原住民的生活智慧和記憶。

林玉菁 吉拉卡樣部落廚房負責人
「教育就是認識大自然裡各種動植物,學習人類如何永續生存。」 記者林澔一/攝影
林玉菁 吉拉卡樣部落廚房負責人 「教育就是認識大自然裡各種動植物,學習人類如何永續生存。」 記者林澔一/攝影

說到食物的記憶,吉拉卡樣部落廚房負責人林玉菁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林玉菁從小就很討厭自己的原住民身分,小時候帶便當,只要便當裡有野菜,寧願餓肚子也不願打開便當。長大後到都市工作,也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原民身分,每天都很不快樂。

有一次她回到部落,因為實在太餓了,不得已喝了一口奶奶煮的龍葵湯,一下子整個人醒了過來,記憶深處的野菜滋味原來是這麼美好,她開始纏著媽媽和部落裡的阿姨教她認識野菜,為了和長輩們溝通,也開始把母語一句一句學回來,就這樣,從野菜裡找回自己的文化認同。

林玉菁說,從學習野菜的過程裡,她重新認識了先民的智慧。一鍋野菜湯,裡面每一種野菜都有自己的味道,但卻能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讓她體會到,阿美族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

又如,阿美族不用農藥、肥料,讓野菜和其他植物共生,跟環境一起共枯共榮。細細品嚐,就會發現夏天苦的野菜較多,但蟲子不愛吃,所以不用撒農藥。

堅信食物應該取之有道、取之有時,陳耀忠一直到現在,餐廳裡的食材都常常自己去採集,自己撒八卦網捕魚,自己放蝦籠捕蝦,不明來歷的食材,絕對不會使用。陳耀忠說,阿美族的廚師不是會做菜而已,更要瞭解各種食材取得的最佳時機和處理方法。像蝸牛是雜食性,族人抓回來後通常要用青草養三天,等它的消化道變乾淨,才會烤來吃。

對都市裡的小朋友來說,教育是英數理化;對原住民小朋友來說,教育就是認識大自然裡各種動植物,學習在大自然裡永續生存。林玉菁說,食育是阿美族教育裡面很重要的一部份。

原住民 食物 教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