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黃妙雲
共找到
281
筆 文章
-
-
2020-04-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早治療會變形
50歲的陳媽媽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自己無法穿衣,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到免疫風濕科就醫,才被診斷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很多病人會忍痛很久才就診,但這時關節大多已經變形,有些已經遭到破壞,嚴重可能導致身體失能。據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歲至50歲的女性,男女罹患比例約為1比3,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的症狀,更要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問題。陳俊銘表示,在診斷上,除了詢問發病過程,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使用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還要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以減少發炎狀態。除了採用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患者可以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這樣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10 橘世代.健康橘
別小看常見菜!美國研究:日喝半杯菜汁,有效抗空汙
對抗空汙,建議可以多吃花椰菜苗!根據「亞洲科學家(Asian Scientist)」網站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食用花椰菜苗有助人體排出空氣汙染物質(苯和丙烯醛),每天喝半杯花椰菜苗汁就有效果。許多研究顯示,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一直以來都被與降低罹癌風險的功效作連結。特別是花椰菜苗的蘿蔔硫素含量更高,有助排出人體的空氣汙染物。研究團隊挑選300名住在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受試者,參與者每天分別飲用鳳梨汁、萊姆汁及含花椰菜苗粉末的飲料,持續12周。結果發現,飲用花椰菜苗飲品的受試者,尿液中排出了61%的苯。此外,他們也排出更多的丙烯醛。研究發表在《癌症預防研究》期刊。【精選延伸/你吃對食物了嗎?↘↘↘】。如何吃蛋膽固醇不飆升?靠1杯鹽水,分辨蛋鮮不鮮。「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間歇性斷食月瘦4kg」 但風險跟方法你都知道嗎?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0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應是骨裂非骨折 治療方法不同
依讀者的描述判斷,她應是發生橈骨裂痕而非骨折,因為若是橈骨骨折的話,發生當下是沒有力氣、無法再騎車就醫的,然而,兩種橈骨受傷狀況的處置治療方法並不相同。一般橈骨出現裂痕狀況,骨頭沒有位移或位移範圍不大時,可以不必手術,而是以二片厚紙板、木板或打石膏固定橈骨傷肢,讓有裂痕的骨頭慢慢癒合,小孩大約二至三周即可長好,成人則約需六至八周才會長好。若是橈骨發生骨折,骨頭產生位移很大,怕未來可能會影響手部的功能與握力,應該手術進行整復,將骨頭內部穩定固定,而開刀完成當天即可恢復活動。但必須注意手術後傷骨不可承重,建議多做手部重複性肌肉運動,例如,握拳與手指張開的動作,也就是握拳10秒後,再張開張大五根手指10秒,又再重複握拳與五指張開動作,只要有空就可以多做此運動。但如果橈骨骨折有骨碎情形時,手術後就必須保護一陣子,則可打石膏或以副木(也稱護木)將傷肢固定,幾周後即可痊癒。如果術後疼痛難耐,24小時內可以吃止痛藥或冰敷來暫時止痛。(諮詢╱振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黃祥霖、整理╱記者黃妙雲)
-
2020-04-10 科別.心臟血管
防心血管疾病 避免吃太油太鹹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新冠肺炎致命風險第一名!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大多數人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應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其實還有一項飲食地雷千萬要注意!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民眾,「鈉」攝取也要留意,吃太鹹容易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血管壁的壓力因此會連帶增加,進而造成高血壓。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尤其是國人飲食習慣大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攝取「鈉」超標。國人常見愛吃的零食,例如一罐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高達816毫克,占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114克的鱈魚香絲,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肚,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飲食如何避免攝取鈉過多,潘富子建議以下5項減鹽方法:1. 減少使用鹽巴、醬油等調味料,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2. 少吃罐頭食品、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3. 少吃醬瓜及其他醃漬物等含高鹽分的食物。4.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豬骨湯等。5. 若有高血壓問題的人,要記得維持低鹽飲食,而不是完全不吃鹽。每日應維持2至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以採用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因此,提醒民眾除了做好防疫自主健康管理外,也要做好「飲食健康管理」,並且每年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為自身健康做好把關。
-
2020-04-09 科別.心臟血管
慢性病患新冠肺炎致命風險高 做好3C自我管理
慢性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的致命風險高!研究發現,以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一,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國健署因此提醒,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疫情期間盡量待在家,做好3C自我管理,落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不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減少病毒感染風險。目前正值季節交替之際,也是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的血壓,務必要做好自我管理。面對疫情,要保持警覺,但不必過度緊張,掌握下列注意事項,就能輕鬆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每日記得量血壓(Check):民眾平時可利用醫療院所或生活周邊的血壓站來量測血壓,但在疫情期間,建議改在家測量血壓,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記錄血壓數值,除了可自己監控血壓變化,也可在就診時提供醫療人員了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參考依據。●健康生活型態不可少(Change):在日常生活上,更要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例如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居家身體活動,例如做健康操、散步、做家事等,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按時吃藥要記牢(Control):應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因應疫情,可憑醫院或診所開立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優先至社區健保藥局領藥,減少出入醫院次數,降低感染風險。若民眾必須至醫院領藥,部分醫院有增設慢性處方箋院外領藥服務窗口,建議先上醫院網站查詢,或打電話洽詢了解該醫院是否有相關服務後再前往,以確保個人健康安全,減少感染機率。由於全球疫情持續嚴峻,國健署呼籲,民眾對疫情勿過度恐慌,緩解焦慮情緒,可減少血壓波動,另外,慢性病患者務必規律用藥,早晚量測血壓,依照時程回診。
-
2020-04-07 新聞.健康知識+
梅雨季存糧 3招預防霉問題
梅雨季即將來臨,現正值春夏轉換的高溫多濕氣候,黴菌易孳生,若是乾貨或雜糧類食品儲存不當,就容易發霉,導致食品變質腐敗。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民眾,購買及存放食物,要掌握以下3撇步:一、挑選採買新鮮「Go」:●食材宜少量分次購買,避免一次大量採買及囤積食材,才能確保新鮮。●選購時,應買新鮮、包裝完整、標示正確,且外觀良好的產品。二、保存儲放確實做:●開封前:乾貨及雜糧類產品,要妥善保存於陰涼乾燥環境。●使用時:確認有效期限,並且要標示開封日期、先開封的也要優先使用(先進先出原則)。●開封後:未使用完,要密封存放,例如以密封夾封口後,再儲存於乾燥的密封罐中。三、貯存過期Let it go:冰箱並非萬能!要定期清點存放冰箱的食材,如果有發霉或逾期的食材,應丟棄不再食用。發霉的食品可能會產生有害人體健康的真菌毒素,加熱烹調或切除發霉部位,都無法確保完全去除真菌毒素。所以,食藥署提醒民眾,食材存放應依照上述的3撇步,以降低發霉或腐敗之可能性,才能確保吃得安心又健康。
-
2020-04-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怕副作用?1看2應3問保用藥安全
吃感冒藥怎麼會想睡覺?吃藥後皮膚怎麼出現紅疹?這些可能就是藥品的「副作用」。該如何降低或避免藥品副作用帶來的影響?食藥署提醒民眾,可謹記「1看2應3問」。用藥前,看清楚藥品標示,遵從用藥注意事項;用藥後,注意藥品副作用之發生,即時反應;如有用藥問題,應詢問醫藥專業人員,就能保障用藥安全。何謂「1看2應3問」?可謹記下列事項:「1看」:指看清楚標示,遵從用藥注意事項。用藥前,看清楚藥品外盒說明書(仿單)或藥袋資訊,瞭解藥品可能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項。例如部分藥品具有嗜睡的副作用,服藥後應避免從事機械操作或開車等活動。「2應」:指發生副作用時,即時反應。用藥後,如果有新增其他不適症狀,要適時懷疑可能是藥品副作用,另外,有些藥品副作用可能服藥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也是要注意。發生藥品副作用時,可以檢視藥品說明書(仿單),瞭解如何處置,如果發生輕微的副作用,停藥後即可恢復,要是不適症狀並未改善或惡化,或出現過敏反應症狀,例如皮膚紅疹、口腔潰瘍,應立即回診。「3問」:指有用藥問題,詢問醫藥專業人員。當對於藥品使用有任何疑「問」,可以詢問原本開立藥品的醫療機構,或是就近詢問社區藥局的藥師或藥劑生,讓專業醫事人員幫忙解答心中用藥的問題。食藥署提醒民眾,藥品副作用雖然存在,但也不要因為害怕藥品副作用而不敢吃藥,以免延誤了治療的時程,只要謹慎用藥,就能保障用藥安全。
-
2020-04-07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染疫風險高 快學3要訣減重
肥胖恐為感染新冠肺炎和導致重症的高風險因素!許多研究發現,肥胖的人免疫功能較差,得到流感的機率及重症風險皆較高。國健署因此呼籲,防疫期間應多留意自己及家人是否有肥胖問題,從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開始採取行動,天天量體重,減重抗疫情。調整生活最重要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一種體重評估的標準,如果大於或等於24kg/m2(公斤/公尺2)為體重過重,超過27kg/m2即為肥胖,依據台灣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1%,男性為55.7%、女性為38.7%。體重過重及肥胖原因,大多是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除了遺傳外,主要是受到環境及生活型態等因素的影響。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減重首重調整飲食及增加運動,必要時,依醫師建議搭配減重計畫或以輔以藥物才會成功。並且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增強抵抗力,共同抵抗疫情。減重記住三要訣:減重必須透過自我管理,調整生活型態和行為改變,國健署提供減重三要訣,讓減重增健康。一、聰明吃:飲食上遵循「三多三少」原則: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減少熱量攝取或增加體能活動,讓每天減少500大卡熱量,這樣就可以每周減重約0.5公斤。切勿聽信偏方,採取極端方法,每日攝取熱量若低於1200大卡,反而會危害健康。二、快樂動:減重者應每周須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並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防疫期間,可利用室內運動器材或國健署提供民眾一套循環運動教學影片(https://www.smarthealth.org.tw/zh-tw/videos.php?act=view&id=191),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就能在家達到運動效果。三、天天量體重:測量體重有警惕的作用,有助於節制口腹之慾。體重的控制或維持需要長期抗戰,除了學會正確選擇食物的技巧外,天天量體重,提醒自己,別讓體重太失控。
-
2020-04-06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是不知足?醫師分享正確觀念
「憂鬱症都是因為不知足?」某知名主持人在節目上說的言論,引起了廣大輿論的爭辯及討論。八里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勉璋強調,每個人都曾有過憂鬱情緒,如果長期被憂鬱、生活無趣的情緒纏住,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狀態,才可能罹患了憂鬱症,憂鬱症需要就醫治療。憂鬱是人類的正常情緒,當我們感到憂鬱時,可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心裡總不停地想著某些事,對許多事情都興趣缺缺等。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情形不會持續太久,但某些時候,有些人會被憂鬱、對生活了無興趣的狀態緊緊地纏住,以至無法維持原本的生活,且持續很長的時間,這樣就可能進展到憂鬱症。林勉璋指出,憂鬱症的成因可從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分析。生理包括基因、身體疾病、藥物使用等;心理包括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重大分離或創傷事件等;社會層面則與目前的家庭、就學或工作環境、經濟狀態、人際關係等有關,種種的因素交互影響,造成憂鬱症。治療憂鬱症必須針對原因多管齊下,林勉璋表示,除了藥物治療,若因身體疾病造成情緒憂鬱,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因酗酒造成憂鬱,就要對症治療;若因人際關係造成憂鬱,就要找出人際關係上遭到困難,設法改變。心理治療、家庭治療等也很重要,需要醫療協助,才能達到改善。八里療養院長張介信強調,幫助「憂鬱症」患者,需要家人、朋友的鼓勵及陪伴,除了陪伴就醫,可以督促病人按照醫師指示服藥,如是因為心理層面導致的憂鬱症,也可透過專業醫療團隊做心理治療,多管齊下的方式,希望讓病人盡早擺脫憂鬱糾纏。
共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