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3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麻醉
共找到
669
筆 文章
-
-
2020-03-10 癌症.肝癌
肝癌不想開刀怎麼辦?電燒療法新選項
68歲黃姓婦人是洗腎病患,早年曾是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月前她進行超音波追蹤時,發現有顆貼近肺部的肝腫瘤,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確定為肝癌;因病人害怕接受手術,家屬也擔心洗腎者會有較高的出血風險,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接受血管栓塞合併電燒療法,術後恢復良好,追蹤3個月都未再復發。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一般來說,肝癌病人接受手術切除的復發率最低,是治療第一優先選擇,但對害怕手術、年紀大、疾病多或不適合手術的病患,只要肝癌單顆小於3公分(2公分以下最好),且在3顆以內,電燒療法是風險較低的選擇;電燒療法是經局部麻醉後,插入能產生高溫的特殊細針,將肝癌細胞「燙熟燒死」。黃姓婦人的腫瘤大小有3.7公分大,超過適合治療的3公分,如果只用電燒療法,消融範圍恐不足,將會增加復發機會,因此先進行血管栓塞術之後,休息幾天再接受電燒療法,將局部復發的機會降到最低。林裕鈞指出,肝癌像是「釘子戶」,會分泌血管生長因子,接上周邊的血管竊取養分,因此對3至5公分的中期肝癌,先使用血管栓塞方式塞住供氧的小血管,讓腫瘤「斷水斷電」,可以減少因電燒熱能流失而燒不乾淨的狀況發生,對於主腫塊周邊零星的病灶,因對血管栓塞反應不佳,就可用電燒來補強搭配,徹底消除腫瘤問題。他指出,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B、C型肝炎病毒帶原及肝硬化,提醒有這些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每3至6個月定期至肝膽腸胃科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指院內感染恐是醫護「手沒洗好」挨轟 張上淳回應:沒怪任何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近日公開提出可能是醫護人員「手部清潔不確實」,才導致台灣發生院內感染。此番言論引來同為醫界的麻醉科醫師邱豑慶怒言,希望張上淳為此道歉。張上淳今(5)日回應表示,他只是在分析一種可能性,用意在提醒大家,並沒怪任何人。醫師邱豑慶昨(4)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找不到原因,怪人手沒洗乾淨,這樣你確定找得到人幫你賣命嗎?請問不分日夜,在第一線照顧病人,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承擔著莫大的精神壓力的人,是你口中的專家,還是護理師們?」請張上淳道歉,更酸言「專家們才應該注意口腔清潔」。NOWNEWS報導,張上淳今(5)日出面正式回應日前的「洗手不確實說」。強調自己稱的是「有很多種可能性」,因為在院內感染的3名護理師內,僅有一名因主要照顧案34所以接觸時間比較長,另兩位的照顧時間其實很短暫,且均配戴外科口罩。照顧時間很短卻發生,因此他推測有許多種原因,手部清潔沒做好,不小心摸到口鼻可能就是其中的一種;他再次強調,只是在分析一種可能性,沒有責怪任何人的意思,事情已經發生了,提出的用意是希望能夠提醒大家,僅此而已。除針對日前言論做出澄清,張上淳還提及,醫護人員在護理站時有共同的吃飯時間,也有可能是護理同仁吃飯時接觸到。就日前的抗SARS經驗,張上淳認為手部清潔很重要,除了提醒沒有要去責怪誰,希望外界不要誤會。
-
2020-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氣管插管醫護增感染風險 麻醉醫學會公布防護指引
醫護執行氣管插管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台灣麻醉醫學會今天公布插管指引,提醒醫護注意個人防護,練習穿防護配備,且考量病人病程及早準備,不要緊急插管,以免來不及著裝。台灣麻醉醫學會發布新聞稿,考量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且台灣已有局部院內感染,更有護理人員被感染,醫護應提高警覺,做好相關的準備。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陳坤堡晚間受訪時表示,新冠肺炎雖絕大多數都是輕症,但是少數重症病人可能導致呼吸衰竭,必須接受氣管插管,直到肺部功能逐漸恢復才有機會痊癒。陳坤堡說,氣管插管是一項侵入性的醫療處置,執行氣管插管會使醫護人員暴露在被感染的高風險下,尤其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性極高,插管過程醫護人員與病人頭部距離近,若是被咳出的口沫甚至穢物噴濺到,輕則被病毒感染導致肺炎,嚴重者可能喪命。為降低氣管插管時病毒散布的風險,台灣麻醉醫學會邀集專家學者討論,研擬出最適切的插管流程建議。陳坤堡說,指引中最重要的是執行插管業務的臨床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醫護應提前計畫,在接觸患者前要有充分時間排除所有障礙;在插管前,要查看並練習穿戴和移除防護口罩、隔離衣、手套及防護眼鏡,切記避免自我汙染。陳坤堡也說,據了解,有些執行氣管插管業務的醫護未必有高規格的防護設備,公布指引也是希望醫院和醫護都能了解,高規格防護裝備和嚴格的防護措施才是自保之道。
-
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人員注意!插管未做好防護 新冠肺炎感染率100%
從我國宣布出現院內感染後,醫院的防疫戰場升溫,麻醉醫學會今指出,醫護人員替患者插管時,常礙於緊急狀態,忽略自身防護,插管過程中,患者容易咳嗽、嘔吐,患者若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醫護被感染機率恐達百分之百,今祭出十四點插管建議原則,提供醫界依循。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陳坤堡表示,根據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觀察其症狀,多為輕症,少數重症患者會導致呼吸衰竭,此時醫院收治患者時,就必須要協助插管拯救患者,但目前卻沒有任何指引可以提供醫界依循。陳坤堡回憶,曾有一段描述是對於當年SARS時期殉職的林重威醫師,當時一位患者被送進醫院,他準備穿上防護裝備,卻被家屬抨擊「人都快死了還需要什麼防護」,林醫師為了救人反而被感染,釀成後續一連串的感染風暴。陳坤堡說,近期與學會內的醫師們討論,統整出十四點,插管時需要的防護措施與裝備,他也說,全球皆在防堵新冠肺炎,也導致部分防護裝備貨源緊繃,在建議書中,也提及醫護穿著防護裝備的時機,為面對疑似新冠肺炎或是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若每一位患者都以防護裝備以對,也是對於裝備的浪費。執行插管的地點,也建議是在負壓隔離病房,盡可能不要在急診,陳坤堡表示,急診的患者樣態繁多,若患者後續採檢證實為新冠肺炎患者,插管過程中,咳嗽及嘔吐物,不只會感染醫護,也可能增加其他患者被感染的風險。詳細的建議書內容可至「台灣麻醉醫學會」網站查詢。
-
2020-03-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消醫材恐成防疫漏洞 麻醉醫學會盼醫院自律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證實我國已發生院內感染,麻醉科醫師黃兆德昨投書媒體,指出部分醫院使用的醫療器材,採「重消制」,但消毒效能未能經過檢視,恐成此次新冠肺炎的防疫漏洞,對此,麻醉醫學會也呼籲各家醫院自律,盡可能使用拋棄式醫材,降低感染風險。黃兆德昨投書媒體,指出麻醉時常用的醫材「喉頭罩」,不少醫院為了省錢,採重消使用,有些只是浸在消毒水不到幾秒或是噴酒精擦拭後又馬上使用,若恰好遇上前一位患者為新冠肺炎確診者,恐釀成更大的災害。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陳坤堡表示,各家醫院使用的喉頭罩分為兩種,一種是拋棄式,一種是可重消的款式,但多年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已改採購拋棄式的喉頭罩,降低感染的風險,不過仍有部分醫院使用重消的喉頭罩。至於外傳有些拋棄式的喉頭罩也會重消使用,陳坤堡說,不能保證沒有但是應該要嚴厲制止,醫學會也會呼籲禁止該行為;他也說,每一次重消其實對於醫院來說也是負擔,只是健保在麻醉的給付上,比例較低,也沒辦法保證絕對沒有這樣的事情存在。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長謝宜哲說,相信有國際認證的醫院,都已經採取拋棄式的喉頭罩,但他也認為這是可能的隱憂,中央應該要正視此事。
-
2020-03-03 科別.心臟血管
老人家心瓣狹窄別「放棄治療」人瑞接受手術破紀錄
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能發生心絞痛、昏厥以及心衰竭症狀,且可能在短期內死亡。過去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直接打開心臟置換主瓣膜,但對於年紀大的病患,因為體力不佳、手術風險高,因此往往「被放棄治療」。但是五年前102歲的陳爺爺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置換手術(TAVI),如今已是高齡107歲人瑞,打破最高齡世界紀錄,今天更在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的見證下一起切下蛋糕。隨著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常發生在65歲以上,約2%有主動脈狹窄;85歲以上的發生率則超過4%。魏崢表示,大部份主動脈狹窄的病人一旦因瓣膜嚴重狹窄,發生心絞痛、昏厥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情便急轉直下,短期內就會死亡,從有症狀到死亡平均時間為兩年。而過去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開心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李永在表示,傳統的開心手術需要把胸骨打開,並使用人工心肺機將心臟停止進行瓣膜置換,但手術時間、住院天數長;使用一般微創手術則只是將傷口切小,但仍要全身麻醉、以心肺機停止心臟,反而可能因為範圍小、手術時間長,風險比一般傳統手術高很多。李永在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置換手術(TAVI)則是將可收折的人工瓣膜收納在細小的導管,從大腿股動脈送入主動脈瓣位置後打開,「如花苞瞬間綻放」,取代原先病變的瓣膜,平均手術成功率97%;且不需要將心臟停止即可完成,手術時間約30到40分鐘,手術風險可控制在2%以下,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體力負擔和風險較小。他說,過去85歲以上的病患若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約1/3會放棄手術,但經過TAVI手術後,存活率從六成提升至八、九成;65歲以上病患追蹤兩年,則發現TAVI手術效果和外科開心手術差不多。他說,若是過去曾置換過生物瓣膜,李永在表示,也可透過TAVI手術,無需再次開胸,可使用「瓣中瓣」的方式將新瓣膜經導管植入就瓣膜中,延長壽命。他說,振興醫院目前以執行超過560例,其中有近百例是曾接受過外科換瓣再次手術的病人,受邀至中國大陸、日、韓等國進行指導。目前TAVI手術是否納入健保仍在研議中,約需自費新台幣百萬元。
-
2020-02-28 科別.骨科.復健
肩頸壓到痛是因睡覺忘記翻身?醫:反了
正常人不會因為「睡眠」造成身體的傷害,因為人體自有保護機制-「翻身」。正常人會「翻身」保護身體人體每個晚上大約會翻20~40次,目的是讓身體不會因為維持同一個姿勢,讓某些部位的壓力特別重而產生「壓傷」(bedsores),於是大腦即便在睡眠狀態,都能啟動身體透過翻身來分散身體壓迫。大家可以發現,睡起來會感到酸痛的,往往是有一定年紀,或是上班需要久坐維持姿勢的民眾,對比學齡前兒童突然「斷電」,睡的東倒西歪,醒來也不見他們抱怨酸痛,原因正是即使是睡眠中,身體也自有保護措施。40歲以下年輕人,請考慮「肌筋膜徵候群」門診常見的脖子緊、頭痛、背痛最常見的診斷是「肌筋膜徵候群」,由以年輕女性上班族為大宗,睡覺醒來除了脖子與肩膀酸痛,還常惡夢連連,睡醒頭很昏,好似跑了一整晚馬拉松。「肌筋膜」是一種乳白偏透明的結締組織,如保鮮膜般包住全身,與中醫「經絡」的觀念多有重疊,同樣是屬於整體性、全身性的概念,甚至有些學者認為,所謂的「穴位」可能跟「肌筋膜」息息相關。「肌筋膜徵候群」指的是當身體的肌筋膜失去平衡,身體會出現過度收縮、抽筋與疼痛表現,常見的症狀便是睡不好、脖子很緊等表現,這個疾病跟年齡無關,好發在久坐辦公室、少運動的年輕女性,有一個特別的特徵是喜歡「吃重口味」的按摩方式,好喜歡洗頭或是去按摩,壓到某一個點便會感到全身舒服。如果符合以上描述,很可能是「肌筋膜徵候群」造成的症狀,治療與預防方式以養成運動習慣、避免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為治療的核心,即便是行政工作,也可以換可調高桌面的桌子,偶爾換成站姿,讓身體多活動。40歲以上,增加考慮「五十肩」年紀大一點的朋友,晚上痛到睡不著,則要考慮是不是五十肩了。五十肩是「肩關節囊沾黏」造成的疾病,疼痛的原因是關節囊發炎,越黏越緊所造成的。一般輕微五十肩肩友都是說早上起床時,或是睡到半夜壓到痛醒,早上活動一下又好像好一點,但到了凌晨又再來一次,想說還可以忍受,就放著不管,以為只是太累、拿重物等等,以為休息幾天就會好,沒想到卻越來越嚴重,變成頑固型五十肩,嚴重到白天連扣內衣都不行,甚至上完廁所沒辦法兩手拉褲子,造成生活十分困擾。特別典型的主訴是肩友說:「睡覺忘記翻身,就痛醒」事實上,是關節囊本身已經因為發炎疼痛,才會讓人翻身壓到就痛,不然怎麼同一條側身軸線的顳顎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到踝關節都不會痛,偏偏就只有肩關節痛呢?五十肩的治療很簡單,就是分開沾黏就可以了。輕度可忍痛復健一至三個月,效果不明顯的話再用進階治療,不敢開刀、不想住院、可以接受自費的選「肩關節囊擴張術」,想用健保,也願意開刀及住院的,可以選「麻醉下關節鬆動術」或是「肩關節內視鏡」,無論是那種治療,術後還是要認真做一兩個月復健或是居家伸展喔!先別花大錢換床、換枕頭,找出病因才能治本不過啊,說真的,身體的小病很難自我發覺原來是大病。我有位病人在初期五十肩時不知道自己是五十肩,只覺得脖子很酸痛、晚上睡不好,買了二、三十萬的床,跟五萬多的枕頭,都還是睡不好,後來症狀加劇,變成夜間痛醒,才發現自己原來是五十肩沾黏造成活動及睡眠的問題,買了好貴的床及換了無數顆枕頭都還是睡不好,直到跟鄰居聊天,才發現這是早期五十肩的症狀。台灣醫療很普及,就近找個醫師查查原因、及早治療,讓身體狀況只到小恙即可,別拖成大病了。
-
2020-0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要當一位好醫師,其實不容易!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醫師生涯回顧——要做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醫病平台的成立是為了使病人與醫生能互相了解,彼此體諒,並重建雙方的尊重與信任,所以我在退休後想要分享些自己行醫的經驗與感想。由於人類知識的成長,科技的進展,媒體的擴張,社會制度的改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複雜。醫生與病人之間已不像以前單純。醫學知識的成長己不是一個醫生腦力可以承受的,醫療已漸漸變成複雜的團隊工作。病人從網上得到不少的醫學資料,對醫生的要求增加,政府與醫療保險公司對醫生要求的文件更加繁雜,新一代的醫生給予病人的時間減少了,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也淡薄了。雖然世界宇宙一切不時地轉動變化,但是也有一定不變的法則,醫生的責任還是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應該是最為人尊重的職業。一個醫生只要本著愛心為病人服務,雖然偶爾會有差錯,大部分人是可以了解和原諒的。我行醫四十年從沒有想過是為了賺錢而看病人,社會對我們的報酬是相當優厚,衣食住行不用愁,孩子們上大學也不用貸款。病人的感恩也常常給我們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一位七十多歲女病人來看我,她從口袋取出一顆薄荷巧克力糖給我,並說是昨天她在Olive Garden飯店拿到這顆糖果,她特別珍惜地收起來送我的,她感謝我多年來對她的照顧。這顆糖已經半熔化了,但是當時我心裡的感受是無法形容的。有一天我接到一位老病人女兒的電話,邀請我去參加她父親百歲的生日,她説這是她父親的心願。當我去參加他的生日,他已經有老人痴呆症,但是他還認得我。我也曾經照顧過一位年輕女病人,她可能是一般醫生認為最壞的病人。我第一次看她的時候,她才十九歲,她已經被外科醫師動過食道閉鎖與胃潰瘍的手術,她有反覆發作的胃潰瘍。她長得美麗而且相當聰明,但是她的生活很亂,她用藥,她是急診處的常客,她看了不少的醫生。因為肚子痛,她常來看我。在我照顧她的期間,她也給外科醫生開過刀,我也曾經送她到Mayo Clinic去會診。她常常半夜打電話給我要藥,我給她胃藥,我勸她少用麻醉藥。偶爾她會在聖誕節寄賀卡給我,有一次她還在卡上附信,寫到她有嗑藥的習慣,她希望能改過,但是很因難。我照顧她二十多年,後來她二年沒有來看我。有一天她突然出現在我的診所,她來感謝我多麼年來對她的照顧,她告訴我,二年前她喝酒發生車禍,行動不便坐輪椅,她的生活改了,不再喝酒嗑藥,她上教堂到學校去演講,告訴年輕人不要嗑藥喝酒。她說這場車禍是上帝給她最好的恩賜。提到醫療糾紛,我在四十多年的行醫,有三次被告的經驗。一次是四十歲接受政府醫療補助的肥胖女病人,外科醫生為她做了減肥胃手術,我只看她一次門診,做一次胃鏡檢查,她的律師把所有看過她的醫生們與醫院都控告了,二年後她換了律師,才取消對我的訴訟。另一件是幾年前,我被醫院請去會診一位近五十歲的女病人,我的診斷是部分腸阻塞,可能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她出院後到印第安納大學醫院開刀,證實是克隆氏症。三年後,她來看我因為肚子痛,我做了大腸鏡檢查,大腸正常,末端小腸有些小侵蝕潰瘍。我認為可能是復發性克隆氏症,我做了一些血液檢驗,也做了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沒有腸阻塞的現象,但是可能有輕微的發炎與纖維化,同時報告有一個可能腫瘤在肚臍下,這腫瘤的影像已在三年前的CT scan 顕示,而且大小不變,胰臟正常。我建議病人嘗試humira治療,病人有點遲疑。我送她回去印城大學醫院會診。三個月後(到大學醫院會診二個月後)重複CT scan顯示胰臟癌,病人後來去世,她的丈夫一年後告我誤診。她的病歷送到病例審查小組,六位醫師認為我沒有過錯。第三個病例是一個長期抽煙的中年男人,因為大便有血,他的家庭醫生要我做大腸鏡檢查,我用內視鏡拿掉一個小息肉。第二天他來見我的護士沒有抱怨,第三天晚上急診處醫師打電話给我,報告病人在急診室抱怨肚子痛,血液檢查白血球增加,X光沒有顯示腹腔內有空氣。我建議做CT scan,發現在大腸邊有一個拳頭大的發炎性腫瘤,他當晩開了刀。因為長期抽煙,他的肺可能不正常,手術後三天,麻醉科醫師才拿下氣管插管。他控告我醫療失誤。我的醫療責任保險公司的律師見了我,以後她與對方律師通了二十多封信與做一次取證。經過幾個月後,律師告訴我要選擇六位專科醫師到醫療審查小組審查小組,雙方各選三位,而且要雙方同意。我的律師建議我要換掉原來的三位醫師,我問她理由,她也說不出。我認為三位醫師都是醫學會認證的,沒有必要換,我希望這件控訴早點送到醫療糾紛審查小組,我認為這只是拿大腸息肉的可能併發症,我不認為有疏忽過失。雙方律師還是要換醫生,換了幾次,拖了三個多月才選出審查小組醫生。六位專科醫師認為我沒有過失,這案才解決。當我的律師要換審查小組醫師時,我認為雙方律師可能在欺詐我們。我打電話給醫療責任保險公司主管抱怨,我認為這件控訴早應該送到審查小組,不需雙方律師來回二十多封信,也不須換原先被推薦的審查小組醫師。我很灰心,我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美國的法律程序。法律應該保護病人,病人有不幸的併發症,保險公司應該給予補助。我認為法律的程序應該改進,我希望律師對醫病關係能更加了解,我也希望病人與家屬能給醫生有機會解釋病情的經過,醫生與病人彼此多了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程序。當一個醫生應該每天檢討自己對病人所做的醫療。我開業最忙的時期,一天四小時門診四小時內視鏡手術,還要到三家醫院迴診與會診。有一次我到一家醫院(不是我的主要醫院)去會診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她的主要投訴是肚子痛與體重減輕。我去看她時已是晩上九點,隔天去看她也在晚上九點以後,我告訴她與家人CT scan發現她有卵巢腫瘤,可能是癌症。第三天晚上我去迴診,她的丈夫不要我再去看她,他對我說我是好的診斷醫生,但是不是好醫師。她的家庭醫師並不怪我,他認為病人不喜歡聽到自己有癌症。我自己反省,我當時實在太忙,沒有給病人與家屬多些時間,而且也不應該天天在晚上九點後去看病人。當我做住院醫生時,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病人因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我治療他的血糖與酸中毒。隔天他醒來,血糖幾乎正常,他的家人很感激。第三天他的血壓下降,他又昏迷了,他得了敗血症,結果他去世了。我很後悔,當時沒想到細菌感染導致糖尿病失控,這病人有中耳炎。另一病例,我為一位老病人做大腸鏡檢查,她有嚴重的憩室病,她的乙狀結腸嚴重變形。她選在近她住家的小醫院,我在早上七點做檢查,十點多護士打電話告訴我病人抱怨肚子痛,我要護士送她去作X光檢查,報告腹腔有空氣。我打電話請了外科醫師去會診,她被送到城南的一家大醫院開刀。我沒有回去看她,也沒有機會跟家屬解釋。事過兩年,她又進入醫院,我被請去會診。她的兒子見到我很生氣,不要我看她。我把她的病歷拿出來,要解釋給他的兒子,他也不要聽。我當時心裡真是痛苦,我很後悔二年前沒有回去小醫院向家人解釋。我已退休了,回想過去,要作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有人問我,如果有來世,我是否再選擇當醫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要引用四十多年前,當我在University of Rochester作研究員的時候,一位老教授 Dr Harry Siegel的話:「做醫師是很棒的事,醫學是令人興奮的,每個病人都不一樣,你的生活不會像工程師那般呆板,不管你聰明與否都會被人尊敬,你們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共
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