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搜尋
麵包
共找到
797
筆 文章
-
-
2021-07-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要回公司上班? 醫師提醒這些地方新冠汙染最嚴重
13日之後全台微解封,不少人可能結束居家、要回公司上班,醫師提醒,社區裡可能仍存在隱形傳播者,外出要小心被傳染,而根據研究,確診者身邊最容易受汙染的第一名是廁所、其次是手機,再來是電梯按鈕等,如果觸碰了電梯按鈕再摸自己的手機,就可能傳染,因此特別傳授上班族防疫8要領,即使出門上班,也能安全回家。台南市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出門在外,除了要注意口罩「戴好戴滿」以外,還要留意新冠病毒的「鼻水—眼口鼻傳染」。之前高雄鳳山某一大樓的群聚感染中,住在3樓和7樓的兩戶人家,彼此不相識,也沒有直接接觸,卻在同一時間,發生了新冠病毒的感染。其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某一戶人家的成 員按了被病毒汙染的電梯按鈕,所產生的「鼻水—眼口鼻傳染」所致。去年1月大陸武漢,有兩個住同一棟大樓的家庭,共計有5位成員同時感染到了新冠病毒,學者研究,與患者接觸同一電梯按鈕是最有可能的感染原因。許秉毅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存在於患者的鼻水、唾液、皮膚、尿液、糞便之中,患者打噴嚏時,用手掩口鼻時,手上便可能污染到鼻水,而後如果再去接觸電梯按鈕、門把、水龍頭、滑鼠、紙鈔或錢幣,鼻水中的 病毒就可能污染到這些物品。他整理最近國外研究新冠病毒患者之日常生活用品受病毒汙染的情形,發現新冠病毒汙染率是:手機78%、電話 40%、廁所 81%、門把 16%、電腦鍵盤 40%、滑鼠 33%、電梯按鈕 43% ,所以,在新冠病毒流行區,使用廁所和按電梯按鈕及握門把,都有受病毒汙染的 風險。許秉毅提供上班族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8項關鍵要領:1. 開車或騎車前,用含有酒精濕巾經把方向盤及駕駛座附近的環境擦拭消毒一次。2. 按電梯按鈕最好用衛生紙或指背(手指背面),出電梯後,盡快將衛生紙丟棄,或用酒精消毒手指。3. 千萬不要用手指按了電梯,又滑手機,因為這會汙染你的手機面板。4. 到達辦公室後,用酒精或清潔液消毒辦公桌及擦拭電腦鍵盤與滑鼠,讓工作環境保持清潔。5. 吃中餐時,最好使用餐盒裝菜,帶回辦公室吃,減少與他人同桌用餐的機會。6. 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吃東西時要使用餐具或包裝紙,避免用手拿薯條或麵包吃,也禁止用不乾淨的手揉眼睛或挖鼻孔。7. 公用廁所是最容易傳染疾病的地方,使用廁所完,洗手後,記得用擦手紙把手擦乾,然後將擦手紙包在水龍頭上關水,最後記得用擦手紙包住廁所的門把,出了廁所,再將其丟棄,以避免手部的二次汙染。8. 進出公共場所要記得配戴外科口罩,返家後,將用過的口罩拋於垃圾桶內,不要第二天再次使用。
-
2021-07-04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族變在家吃就比較健康?避免居家肥胖有方法
三級警戒下,不少企業都讓員工居家辦公,卻也使得許多人待在家不是躺、就是坐,還會不時開冰箱翻翻食物,等到回過神,體重計上的數字成為不敢面對的真相。外食族變在家吃,一定比較健康?張小姐說,疫情爆發前每天趕著上班,通常都是飯糰配豆漿,或麵包配上熱拿鐵,中餐跟同事一起訂便當,下了班就買碗麵果腹。自從居家辦公後,三餐都是由家人準備,本以為會比較健康,但卻發現儘管過去外食的熱量高,但因為有外出活動,還能消耗熱量;居家上班後,不僅運動量減少,每天吃又油又鹹的家常菜,可能回辦公室後,同事都認不得她了。她開始認真檢討三餐內容,早餐改吃燕麥片加鮮奶,午晚餐則是吃燙青菜、新鮮水果,再搭配適量的蛋白質及澱粉,秉持選擇原形食物的原則,沒想到居家辦公一個月,體重居然不增反減,掉了2公斤,讓她直呼是「意外驚喜」。早餐選低升糖指數澱粉:燕麥片、全麥或雜糧麵包、帶皮地瓜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黃琳惠檢視張小姐的飲食搭配,認為早餐用燕麥搭配鮮奶確實是好選擇。黃琳惠說,不吃早餐會讓注意力難集中,影響辦公及學習成效,還容易造成肥胖。她建議,澱粉選擇盡量以低升糖指數的食物為主,例如早餐的燕麥片就屬於這類食物,或是選擇全麥吐司或雜糧饅頭,也可以選擇帶皮地瓜,血糖波動不劇烈,就比較不會一大早就昏昏沉沉。增加蛋白質比例:無糖豆漿、低脂鮮乳、水煮蛋建議增加早餐的蛋白質比例,選擇高優質蛋白質,例如無糖豆漿、低脂鮮乳、水煮蛋等,取代一般人常吃的米漿、奶茶、炒蛋,降低油脂及糖分攝取,若能再搭配一些蔬果,營養會更均衡。營養師這樣吃:可可燕麥飲+堅果沙拉黃琳惠分享自己的早餐食譜,將大燕麥片6湯匙加入1小匙無糖可可粉,以熱水沖泡淹過麥片高度後,倒入低脂鮮奶200cc,製作成「可可燕麥飲」,再搭配美生菜約100公克,彩椒約50公克及小番茄10顆,撒上綜合原味堅果1湯匙,以油醋醬1湯匙調味,做成「堅果沙拉」,這樣的一餐就有飽足感,熱量只有約450大卡。午晚餐煮鍋五穀飯、糙米飯:吃足量澱粉及蛋白質食物。營養師建議,中餐可以改吃足量的澱粉及蛋白質食物,讓精神及體力充沛,尤其選擇含膳食纖維較多的主食,像是五穀飯、糙米飯等,含有白米所缺乏的B群及微量元素,豆魚蛋肉等蛋白質食物則建議少油及少勾芡烹調,更能吃進食物的自然原味。烹調盡量清淡:晚餐用青菜增添飽足感。黃琳惠認為,三級警戒下的居家辦公,並非造成人們發胖的元凶,這段時間少了應酬,反而才是減肥最好的時機。她建議居家辦公的上班族,晚餐最好以清淡的烹飪方式,例如蒸、滷、燉或油水拌炒,用青菜增添飽足感,不會吃進過多熱量,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天天叫外送,一定會變胖?上班族吳先生家裡未開伙,圖方便都叫外送,每餐不是便當,就是火鍋、鐵板燒。加上健身房關閉,一個多月下來站上體重計差點昏倒,但卻不知道外食該如何挑選才能避免肥胖。早餐抹醬改成番茄片,熱量少50大卡。營養師黃琳惠建議外食族,喜歡吃西式早餐的話,可以選擇蔬菜蛋堡,減少加工肉品的攝取,或請早餐店老闆娘把抹醬改成番茄片,熱量瞬間就少50大卡;中式早餐則要避開燒餅、油條、酥餅等含油量高的澱粉,改選擇雜糧饅頭夾蛋、清粥小菜,飲料則以無糖為主,像是豆漿、鮮奶茶、黑咖啡或茶飲。午晚餐避開加工、油炸、勾芡食物,多點盤燙青菜。午晚餐若選擇平價小火鍋,可以請店家不放加工火鍋料,改成青菜及豆腐增添飽足感。選擇麵食類則是多點盤燙青菜,避開勾芡重的湯品,例如酸辣湯、玉米濃湯等,選擇蘿蔔排骨湯或青菜蛋花湯,能夠減少澱粉的攝取,便當店可以選擇煎、煮、炒、滷的主菜,避開油炸食物,同時請店家多搭配青菜,再準備水果讓搭配更均衡。
-
2021-07-03 養生.聰明飲食
洗腎慢性病患染疫恐增死亡風險 日本專家教你護腎飲食
台灣新冠疫情發展至至今,已有超過600人死亡,絕大部分都有慢性病史,腎臟病須洗腎病患占了非常大比率,腎臟一旦發生病變就很難有恢復機會,保護與維持腎臟現有功能,降低發生腎衰竭機會,除了就醫接受治療外,飲食也非常重要,鹽分、蛋白質、鉀、磷、 熱量等攝取方式就相當重要。腎臟微小血管多飲食要清淡 高血壓對腎臟傷害風險高腎臟具有非常多微小血管,高血壓很容易傷害腎臟血管,增加腎臟病發生機會,日本大阪大學腎臟內科學教授猪阪善隆建議,飲食中鹽分攝取太高,容易增加高血壓風險,1天最好能維持在3克至6克,但日本相關調查發現,日本人1天鹽分攝取量,男性11.0克,女性9.2克,開始習慣口味淡會比較好。蛋白質分解由腎臟排出 魚肉蛋攝取有限制蛋白質是身體必要養分,但在分解後產出含氮廢物,需要經由腎臟過濾排出體外,如果蛋白質攝取過量,很有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因此已確診腎臟並患者,蛋白質攝取要有限制,腎臟病第3期患者,日本標準體重1公斤可攝取0.8至1.0克蛋白質,第3期以上1公斤標準體重,可攝取0.6至0.8克蛋白質。日本計算標準體重,採用身高(公尺)X 身高(公尺)X 22,如果160公分,也就是1.6 X 1.6 X 22 = 56.2,在換算成蛋白質可攝取的克數,並且不僅是肉類與魚類常見蛋白質來源,白飯或麵包等主食的蛋白質,也要計算在內,攝取蛋白質計算必須非常嚴謹,每1餐都應該確認所有食物的蛋白質含量。白飯與麵包都有蛋白質 主食選擇要小心第3期腎臟病患者,限制蛋白質要注意不只是肉類與魚類等,白飯與麵包也會有蛋白質,例如白飯1碗(180g)就會有4.5g蛋白質,如果把吐司麵包切6片,1片麵包也會有5.6蛋白質,1球麵(200g)也會有9.6g蛋白質,因此各種食物內含蛋白質,慢性腎臟病會者一定要非常注意。熱量與鉀鋅過量增加腎臟負擔 加工食品諮詢營養師每天適當熱量攝取,會根據標準體重與活動量都有不同,攝取熱量超過活動量,體重增加也是慢性腎臟病惡化重要因素,如何控制熱量攝取,不讓體重增加,否則也是增加腎臟負擔;另外,微量元素鋅也會靠腎臟代謝,3期腎臟病每天不能超過2,000毫克,3期腎臟病則不能超過1,500毫克。微量元素鉀也是靠著腎臟代謝,由尿液排出體外,如果在慢性腎臟病第3期患者,1天鉀攝取不要超過2,000mg,如果已經在第4期1天不能超過1,500mg,另一方面,微量元素磷攝取過量,對血管也會有負面影響,近期食品添加劑含磷量上升,加工食品要特別注意,腎臟病患飲食一定要根據病情詢問營養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03 養生.聰明飲食
少了反式脂肪就可以放心吃? 專家提醒飽和脂肪才恐怖
為避免國人攝取人工反式脂肪,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自107年7月1日起禁止廠商將「不完全氫化油」添加於食品中。此規定上路剛滿3年,董氏基金會為了解市售食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布情形,110年5至6月於賣場、超市、連鎖速食店、夜市攤商等處抽檢14件含高油脂類食品(排除天然存在的反式脂肪食品),商請財團法人台灣商品檢測驗證中心協助檢驗。結果發現,食藥署「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規定正向且落實,已促使業者降低了食品中所含反式脂肪的含量,本次抽驗產品每100公克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皆<1公克,且包裝食品的標示與檢驗結果亦相符,民眾目前應可不必擔心攝取到過量的反式脂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人工反式脂肪有3種來源:(1)油脂精製過程中產生、(2)高溫油炸、(3)不完全氫化油及其相關製品。不完全氫化油具有成本較低、延長產品保存期限、耐高溫、較不易酸敗、性質更穩定、便於塗抹等特性;雖然現有食品中不會有額外添加的人工反式脂肪,但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飽和脂肪。許惠玉進一步提醒,許多研究均指出,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和心血管疾病正相關;當飽和脂肪攝取量占總熱量的比例每增加1%,即可預期血膽固醇濃度增加2.7mg/dL;飽和脂肪對血膽固醇的影響遠高於食物本身所含的膽固醇。若飲食中含高飽和脂肪,易引起動脈血管壁的內皮組織受到損傷,形成動脈粥狀斑或動脈粥狀瘤,長期下來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周邊血管疾病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飽和脂肪攝取不得超過總熱量的10%,以每日2,000大卡舉例,不得超過22克。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強調,雖然避開了人工反式脂肪,以為就可以放心大吃油炸品、烘焙製品(麵包糕餅)、零食點心等,還是會落入飽和脂肪的陷阱。為了避免新陳代謝症候群、高血脂、血膽固醇過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還是要遠離飽和脂肪。董氏基金會提出 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的小撇步1.以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葵花油、大豆沙拉油等植物油為主要烹調用油,取代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椰子油、奶油、人造奶油、牛油、豬油等)。2.攝取蛋白質時,少紅肉(豬牛羊),優先選擇黃豆及其製品、黑豆、毛豆、白肉(雞肉、魚肉)等。3.購買包裝食品時可閱讀營養標示,挑選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品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03 新聞.長期照護
自閉症兒半夜不斷吼叫⋯一位被自責淹沒媽媽的啟示:學會「劃清底線」,被照顧者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許多照顧者心中總是會存有「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的自我懷疑。本書作者潘妮・溫瑟爾成為一名照護者,因為她摯愛的兒子亞瑟確診了自閉症。潘妮以自己的經驗,加上與其他照護者的訪談,提供了真實且充滿力量的信念與工具。她堅信,創造一個讓照護者與失能者不再恐懼為自己發聲的環境,是整個社會的義務。潘妮希望幫助每一個照護者學會善待自己、尋找社群、面對悲傷、體驗喜悅,並告訴他們:「你不孤單,而且你已經做得夠好了。」昨晚糟透了。兒子的大聲呼叫,把我從沉睡中拖了起來。等我清醒地發現周遭仍是漆黑一片,睡眠不足的危機讓胃開始脹痛。我伸手拿起手機,默默祈禱時間比我想像得晚。手機上閃現的時間是凌晨兩點半,我心中滿是恐懼。校車還有五個多小時才會來,我們只剩下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但是從他呼叫的聲調判斷,今天晚上我們誰都別想睡了。一個小時後,我們母子倆坐在廚房的地上。我哭個不停,而亞瑟則自顧自地背誦著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腳本,這是他自我安撫的方法。亂丟的食物、因為毯子沒有鋪平而發飆,以及亞瑟不准我上樓看他妹妹是否因為他的大叫而被吵醒等等情況,是我們最後待在廚房的原因。而我之所以哭個不停,則是因為自己不久前的憤怒以及對亞瑟大吼大叫的行為。我真的非常希望在這種時候,自己只是個不受感情干擾的機器人,或是一個可以保持冷靜以及在情感上稍稍保持一點距離的學校老師,情緒不會一點就著,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堅不可摧的冷靜地基,讓兒子能夠隨時在上面摔撞磕碰。我們後來抱在一起,我向他說對不起,而他也用他唯一知道的抽象語言對我說「對不起,媽咪」,我的心都碎了。我累死了,然後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兩個可能都被女兒的感冒傳染了。當亞瑟生病時,他本來就低的抗壓性直接全部揮發。而我在生病時,處理崩潰的能力也劇烈下降。這種時候,我竟然無法提供他更好的照護,實在太不公平了。在這樣一個他需要我安穩地待在他身邊的晚上,我卻因為疲憊與氣憤,在他的火上添油加柴。那件事過了多年以後的現在,我知道自我打擊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但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做到不可能的事情。我想當個完美的媽媽。身為一個失能孩子的母親,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始終不認為我對自己有特別高的期待。我只是做我認為需要做的事情。事實上,我覺得那些事情只是最低要求。我並沒有設定高標準,我這麼告訴自己。亞瑟值得我最妥善的對待,但是我怎麼做都不夠好。我甚至從不覺得自己所做的接近過「足夠」這兩個字。在無數個夜晚,我研究著治療方式與早期介入治療的問題。與許多人以為的情況相反,在亞瑟的診斷結果出來後,我們幾乎是立即被人揮揮手送出門外,沒有任何協助與支援。我們沒有人可以徵詢、沒有任何行動計畫,更別提任何介入輔導了。我們真的就只是自求多福地直到孩子上學,所有能夠得到的協助,全都必須自己主動搜尋,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提供任何指引。我花了無數小時細讀網路上的各種網站,希望能弄清楚下一步該怎麼做。文件、研究以及收費提供早期介入的私人開業治療師資訊,讓我不勝負荷。充斥著各種恐懼因子的論文,描述著孩子3歲時必須出現的進展,以及5歲、7歲前絕對、一定要出現,否則就永遠不會再有的進展。有些家庭描述因為某某治療方法的發現,他們付出了收入的損失與治療費共六百萬元進行全時間治療,結果孩子的人生在短短兩年後就被改變的奇蹟故事。「不過,難道你不會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嗎?」資料上這麼寫。任何稱職的父母,為了確保孩子得到人生中必要生活技能的最大可能,不是都會辭去工作、提高貸款金額、橫跨全國、導入重大的生活變化?攤在我面前的,是排山倒海的資訊、成千上萬種花費很多很多錢、很多很多時間,或既花很多很多錢,也花很多很多時間的治療方式。所有故事都大同小異:「我們幾乎要放棄希望了,我們試了如此多種做法,然後某某治療方法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人生,現在小強尼可以如我們曾經夢想的那樣走路、說話、吃東西、睡覺與排便。別放棄希望!世上確實有一種對你的孩子有效的治療方式。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有足夠的信心,奇蹟就會發生。」為了把充滿驚恐的父母口袋裡的錢全都榨出來,歧視殘疾的身心健全主義(Ableism)與消費主義的恐怖攜手合作,全力運轉。當我和照護者對談的時候,完美主義是一個不斷出現的議題。或許在涵蓋了各種關係的照護環境中,一般社會大眾對我們的期待,讓我們這些父母照護者變得極為脆弱。儘管在各種照護環境下,大家需要承受的壓力本來就夠沉重了,但是無論怎麼做,永遠都不夠好的感覺,卻更讓許多父母不知所措。這也是本章之所以要聚焦在父母照護者身上的原因。當我們照顧的對象是伴侶或父母時,或許他們還有時間在有能力的時候,稍稍緩和我們的恐懼,讓我們知道自己已經做的夠多了。我所交談過的每一位成年失能者,他們對於與照護者之間的關係、對於擁有既能幫助他們,又能瞭解他們希望儘可能獨立的需求,而且為了支持他們以及他們的將來奉獻所有的伴侶,都懷抱著感激之情。但是身為父母,不論撫育的孩子是否失能,都得不到這樣令人安心的保證。或許「我們死後有誰來照顧孩子」這個始終無所不在的恐懼因素,也在其中作祟,因為這個問題會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承受無法負擔的壓力。如果我們可以納入更多治療方式、如果我們可以再努力一點,或許腦子裡那個知道我們對「我死後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這類問題根本無解的暗黑聲音,就會安靜一點。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當一個母親潔思・莫克斯漢(Jess Moxham)和我曾喝著咖啡、吃著肉桂麵包討論過這些似乎無法克服的初期壓力。我們兩人的兒子出生日期只差了幾天,都是在離家兩哩內的醫院出生,但是兩個孩子的失能狀況大不相同。班(Ben)出生的時候非常虛弱,有腦性麻痺的問題。他終身都要坐在輪椅上,雙手的活動力有限,進食時也需要透過鼻胃管。潔思還記得班接受治療的最初幾年,她所承受的強大壓力。她回憶在某一天,她彙整了一張所有職能治療、語言治療與心理治療的活動,外加所有預約的醫師門診時間、鼻胃管進食和尿布更換的總表,結果發現一天完全不夠用。「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當他的母親?」她這麼想。當我們兩人從網路上讀到其他母親為自己的孩子做的額外事情時,我們都出現了類似的反應:難道我們放棄工作,全心全意專注在孩子身上,不是為了讓他們充分發揮潛力嗎?如果我不做這些額外的事情,我就是個不稱職的糟糕母親嗎?網上看到的這些故事,最終全都會歸納出一個結果,那就是如果父母犧牲得夠多,就一定會成功。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壓力讓我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中。我的腦子裡永遠不停地轉著各種想法:萬一音樂治療對亞瑟確實有效,怎麼辦?如果我們不試試看,永遠都不會知道這種方式有沒有效。萬一他18歲時依然無法做這件事或那件事,怎麼辦?屆時我永遠也不會知道這是不是因為當初我沒有讓他嘗試音樂治療。所以我們必須試試音樂療法嗎?但是我們負擔得起嗎?花一小時的車程去上三十分鐘的課程,我們做得到嗎?我們一定得做到,不然我永遠不知道有沒有效。如果我努力了,但沒有幫助,或許是因為我不夠努力。貫穿在這些追求完美想法的中心思想,是滲透到我們社會每一個角落中、歧視殘疾的身心健全主義。我們的文化公開但間接地告訴我:如果我兒子不能說話,或不能輕鬆地與人互動,都是因為我努力不夠,不然就是他不夠努力。不論是哪一種原因,這種——套用艾倫・狄波頓的用詞——「人類的完美性」,最後只會讓我們全陷入失敗的感覺中。當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爸爸或媽媽和大家分享他們的艱困、抒發著他們因為無法聽到自己孩子的聲音而悲傷時,通常大家的留言都是「別放棄希望!」這種情況讓我感到無比難過。我們可以對自己失能的孩子永遠抱持希望,但同時也要接受他們或許永遠也無法透過語言溝通的可能性。潔思告訴我:她看過一本有關一個腦性麻痺孩子的書,孩子的母親辭職在家,全心全意教導孩子閱讀與打字。這個孩子之前就讀的學校認為他母親不可能成功。這本書所傳遞的訊息—假定技能的重要性—很強大,潔思發現她看完這本書後,開始自我懷疑她對班的一些決定。「如果他長大了一點,卻仍不識字的問題在我,怎麼辦?」她對我這麼說。我點點頭,回想起到現在都還會爬上心頭的類似不足感。不過我們兩個人也都同意,只有瘋子才會那麼想。我們的兒子都可以去上很棒的學校,有很多學習、社交以及體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機會。潔絲和我一樣,太清楚那種想讓自己的孩子嘗試一切可能性想法的危險。如果真的把所有的治療與學習方式,以及父母的責任全都扛在肩上,那麼身為父母的人以及他們所有的關係,很可能會被吞噬得一乾二淨。潔思很久以前就必須辭去她的建築師工作,因為她即使不把時間全部投注在兒子身上,也無法享受工作。她現在是位作家,為了兼顧三個孩子的需求,這個工作比較合適。儘管我們兩個當母親的人都因為有工作而比較快樂,但是看到其他母親用犧牲換來了不可置信的成功,也讓我們感到不安。萬一我們現在做的一切真的不夠,怎麼辦?底線自我照顧的範疇,比我們每天增加的活動與技能要大,也可以說是我們為自己設定的底線。我們很難為自我照顧理出一條清楚的路線,特別是初入照護環境時,我們很可能需要把整個生活調整到全變了樣。或許我們在擔任照護者之前曾經有過底線,但是人生的大轉彎,把那些底線全甩了出去。我們在提供照護協助時,其實不一定能守得住特定的底線。試想,一個即將當爸爸或媽媽的人說:「告訴你哦,週末睡懶覺對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就算有了孩子,我還是要繼續在週末睡懶覺。」哈,簡直是笑話!不過這也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所有的底線。或許這只代表過去我們會為其他人做的事情,現在我們要說不。如果環境條件不同,而我又有選擇的權利,我一點都不想如此深入地介入兩個孩子的學校安排。但我沒有辦法在每個週末開車載女兒去參加好幾個不同的課外活動,所以她的課外活動必須要在要學校進行,不然就得和朋友一起去,而她朋友的父母還必須樂意順道接送。我不能帶著兒子處理太多雜事,因為那麼做的結果就是災難一場,我也無力承擔太多社會責任。在我們家,週末一切事情的速度都很緩慢,處理起來也比較容易。至於我的院子,雖然我愛極了自己的院子,但院子的情況卻是慘不忍睹。不論住在同一條街上的某位鄰居用多麼爽朗的語氣(如果我的表現有點小家子氣,這位鄰居的態度就會變成笑裡藏刀)批評我的前院,我都堅持自己不是女超人的事實,並強調相較於讓整條街的人開心,我的心智健康更重要。持續工作是我堅決不妥協的底線之一,只不過守住這道底線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支薪照護者的表現令人失望、兩個孩子讓人分身乏術、兒子找不到傳統的育幼機構,還有短短兩個小時的睡眠後就得工作十個小時的日子。但是工作讓我能夠在孩子以外的世界,探索自己的興趣。工作讓我有能力支付一些額外的協助,這樣我就不是兒子唯一的照護者,可以減少很多背負的壓力。工作讓我有餘力加入年金計畫,而這也表示孩子會看到我接受其他人的協助—我在小時候幾乎沒有看到其他人的幫助。就連走路到辦公室的四十分鐘路程,都為我的一天帶來極大的歡愉與空間感,因為中間會經過好幾條安靜的後巷以及一個綠意盎然的大公園。安靜步行時,不論是做做白日夢、聽本書或聽聽Podcast內容,都是非常美妙的機會,讓我可以享受獨處的平靜時刻,沒有孩子、沒有工作、沒有需要做的任何事情。儘管我並不清楚我們一家三口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但繼續工作將一直是我生命中的首要重點,只不過對於工作的形式,我可能需要保持彈性。書籍介紹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一個全職照護者的生命故事,為照護之路帶來撫慰與希望作者:潘妮.溫瑟爾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1/02/05作者簡介潘妮.溫瑟爾Penny Wincer:出生於澳洲墨爾本,在墨爾本大學取得電影與創意寫作學位後,搬至倫敦。從事多年室內裝潢與生活風格攝影師,再度執筆寫作。溫瑟爾為許多部落格和網路媒體撰寫教養文章,也出版許多關於親子旅行見聞的文章。目前是單親媽媽,和兩個孩子住在倫敦南部。她曾經二度成為照護者,第一次是照顧她的母親,第二次是照顧她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延伸閱讀 每月倒貼薪水也不放棄!連加恩:好命的孩子,應該要付出更多
-
2021-07-01 醫療.心臟血管
鉀離子過高症狀有哪些?如何處理?這些高鉀食物需限制
心血管疾病是一個廣義的術語,用於描述多種疾病,包含冠心病、心臟衰竭、中風、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等。然而,心血管疾病與生活息息相關,像是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糖尿病、缺乏運動和肥胖,都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常見因素。此外,血中的鉀離子濃度過高,也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鉀會攝取過量嗎?高血鉀是什麼?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說明,鉀離子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物質,負責支持健康的神經、細胞和肌肉功能。健康的血液中,鉀水平為每升3.5至5.0毫當量(mEq),保持在這個範圍內,可以支持心臟的電氣傳導功能正常,也能讓身體中各種肌肉正常運作,包含控制心跳和呼吸的肌肉。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約4700毫克的鉀,它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包含水果、蔬菜、肉類、麵包、魚和乳製品。 正常人的腎臟會過濾從飲食或其他方式,如藥物攝取過多的鉀離子,一般會通過尿液排出身體,當身體出現病變無法排出鉀離子時,則會導致血液中鉀含量過高,也就是「高血鉀症」發生,若沒有妥善治療,會進一步造成心律不整,嚴重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增加死亡風險。 高血鉀症狀有哪些?鉀含量過低也有危險? 郭志東醫師指出,高血鉀症常見症狀包含,噁心想吐、肌肉無力、手腳麻木或刺痛、腹瀉、腹部絞痛、昏倒、不規則心跳等,雖然高血鉀有許多不良影響,但如果血中鉀離子過低也會有很多不良後果,低血鉀水平可能會導致心臟血管硬化,造成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也有可能產生心律不整。 郭志東醫師表示,保持血液鉀水平在健康範圍,是避免心臟相關併發症的關鍵,目前治療方式包含低鉀飲食、利尿劑、鉀結合劑或使用一些能結合腸內過量鉀離子的藥物,並在大便時將其排出。不過,血鉀治療後依然過高,進而影響心跳或節律時,則需使用血液透析過濾血液中過量的鉀離子。 避免血鉀影響健康 從飲食開始調整 郭志東醫師提醒,如果有高血鉀症風險,建議與醫師或營養師詳細討論,從日常飲食開始調整,避免或限制高鉀食物,包含酪梨、番茄、土豆、蘆筍、菠菜、柳橙、奇異果、哈密瓜、香蕉、乾果類等,此外,許多調味料含有大量鉀離子,應盡量避免使用;服用任何補充劑或保健食品前,應先諮詢醫師。 尤其心臟、腎臟衰竭患者,或正在服用ACE抑制劑和β受體阻斷劑的患者,得到高血鉀症風險更大,郭志東醫師呼籲,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應與醫師詳細討論飲食,定期監測血中鉀離子濃度,適時調整相關藥物,才是避免血鉀影響健康的關鍵。 《延伸閱讀》 .腎不好不能吃香蕉?醫師點名傷腎地雷:止痛藥、不明中草藥保健品少碰 .鍾尚分醫師:糖尿病患為何多洗腎?亂吃偏方不吃藥更危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01 養生.聰明飲食
蟲蟲營養價值高!研究:麵包蟲蛋白質媲美牛奶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昆蟲蛋白是近年新興的蛋白質選擇,根據2021年5月21日發佈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指出,黃粉蟲蛋白和牛奶蛋白對於人體內消化、吸收、及刺激肌肉生成的表現能力相當。全球人口不斷攀升,根據《世界人口展望》在2019年時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在2050年,全球人口預估將突破百億大關,而其中動物性蛋白出現供需不對等的情況。面對全球人口的攀升及消費者對蛋白質需求的增加,科學家正尋找更多替代蛋白的來源。說到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來源,你可能會想到肉類、牛奶,或是近年很夯的大豆、豌豆等蛋白質。但你可曾想過,昆蟲所提供的蛋白質可能和牛奶的實力相當?黃粉蟲蛋白的營養價值可媲美牛奶蛋白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於2021年5月21日發布的研究,為了了解黃粉蟲(俗稱麵包蟲)所提供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如何,研究團隊將其與牛奶蛋白(含20%乳清蛋白、80%酪蛋白)對比,針對試驗者消化、吸收、及刺激肌肉生成的影響進行比較。而研究結果表明,黃粉蟲蛋白在於人體內消化、吸收、及刺激肌肉生成的表現能力與牛奶蛋白相當。且研究也表示,黃粉蟲蛋白包含了9種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在先前德國基森大學對於黃粉蟲的研究也指出,黃粉蟲能有效降低膽固醇。綜合以上研究結果,也顯現出了黃粉蟲蛋白在蛋白質市場中的高替代性與競爭力。消費者對於環境永續意識上升 昆蟲蛋白成新興選擇隨著環保、環境永續等意識上升,現在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更多時候會去思考產品背後對於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環境的「永續性」也會成為考量因素之一。動物性蛋白雖為良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但其中為人詬病的就是飼養禽畜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溫室氣體排放、飼養面積大等種種問題。面對此問題,除了植物蛋白,昆蟲蛋白也成為市場上熱門的新選擇。養殖黃粉蟲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遠比牛隻飼養少了14倍,也因此黃粉蟲成為同時可減少環境破壞,又能生產出高產量蛋白質的新選擇。。 2021年初通過歐洲食品安全局許可 可合法添加於食品在2021年1月,歐洲食品安全局(ESFA)已經通過黃粉蟲的安全許可,未來將可合法添加於食品製程中,也將能代替傳統動物性蛋白來源。食用昆蟲的市場規模也日益擴大。根據市場調查公司Global Market Insights統計,在2019 年時全球食用昆蟲市場規模來到了 1.12 億美元,而到2026 年,食用昆蟲的市場規模將超過 15 億美元。儘管昆蟲蛋白優勢多 但消費者接受度仍為挑戰不過,即使研究顯示昆蟲蛋白的營養價值高,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eit en Research centrum)2017 年的研究中指出,即使將昆蟲經過加工、冷凍乾燥或將其混合到食物中,研究結果表示,只有一半的消費者願意嘗試昆蟲蛋白。由此可知,儘管昆蟲蛋白具有許多好處與優勢,但最終產品也要消費者買單才有用,而消費者對於昆蟲蛋白的接受程度也是現今食品業者最需要克服的挑戰。延伸閱讀▶昆蟲蛋白新成員來了!麵包蟲通過歐洲安全評估、被證實可降低60%膽固醇▶來份昆蟲奶油吐司吧!未來,昆蟲油脂可能會是奶油的替代品!▶蛋白質大革命!除了昆蟲、藻類,連空氣都能提供蛋白質?參考資料▶Insects are a viable protein source for human consumption: from insect protein digestion to postprandial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in vivo in human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27 養生.營養食譜
自製速食店人氣早餐 起司豬肉堡+薯餅
英式瑪芬(English Muffin)是種英國麵包,通常會切開兩半煎烤,當成早餐吃。速食店的人氣早餐豬肉起司堡就是用它做成,另外煎得香酥的薯餅也是營養美味兼具,事實上作法都不難喔!豬肉起司堡英式瑪芬材料(此分量可做4個):高筋麵粉200克、酵母粉4克、無鹽奶油10克、水(或牛奶)約120克、糖、鹽、全蛋1顆、粗玉米粉作法:1. 除了無鹽奶油和玉米粉,把其他材料加入盆中揉成團。續加入無鹽奶油揉勻,蓋上保鮮膜發酵約1.5小時。2. 麵團取出,桌上撒些麵粉續揉,分成4小團裹圓,蓋上保鮮膜再發酵半小時。3. 把小麵團略壓扁兩面沾上粗玉米粉,排放入平底鍋中。4. 開小火、鍋邊略加幾滴水蓋上鍋蓋悶煎,兩面各煎約五分鐘至微黃即可。豬肉漢堡材料:豬絞肉、洋蔥、糖、鹽、粗黑胡椒粉、乾燥的百里香葉末作法:1. 洋蔥切碎丁加入其他材料攪拌均勻。2. 續加入少許太白粉(或麵粉)將肉餡拿起往盆中摔打增加彈性。3. 將肉餡分小塊整圓,入鍋中中火煎到兩面金黃即可。組合:英式瑪芬從中間剖開將內面再下鍋乾煎一下,放上起司片、豬肉漢堡和煎熟的蛋就是營養美味的豬肉起司堡了。註:1. 如果怕麵包口感太乾可以抹上些許沙拉醬。2. 豬肉起司堡的蛋是用圓形模具煎出來的,有一點厚度,也可用錫箔紙折成長條後捲起,用釘書機固定,在圈內部抹點油,就可以煎出又厚又圓的蛋。薯餅材料:馬鈴薯、太白粉調味料:糖、鹽、黑胡椒粉作法:1. 馬鈴薯去皮切小丁,入電鍋蒸熟或加水煮熟。2. 趁熱加入糖、鹽、黑胡椒粉和太白粉(麵粉亦可)拌勻。3. 取少許馬鈴薯泥壓成橢圓餅狀,入油鍋煎至兩面金黃即可,食用時沾番茄醬更美味。註:1. 馬鈴薯可一部份搗泥一部份保持顆粒狀,吃起來較有口感。2. 塑形馬鈴薯餅時,手上可抹少許油防沾黏。
-
2021-06-27 失智.大腦健康
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編按:失智是許多人恐懼的老年疾病。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Gibbs,在56歲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基因。他決定在症狀出現前,改以麥德飲食(MIND Diet)、有氧運動等6件事改變生活。至今15年,儘管失智症狀逐漸出現,生活品質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是怎麼做到的?失智是不治之症嗎?精神科學家指出,以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藥物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只能延緩發病的進程。但若能從40、50歲開始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發病,仍能過有品質的生活。69歲的丹尼爾‧吉布斯(Daniel Gibbs),曾是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科學家、醫師,25年的職業生涯中診治過無數失智症患者。62歲退休後,他仍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出書,積極投入去除失智汙名的倡議行動。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是專研失智症的專家,更是一位失智症患者。失智在發病前就早有徵兆!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吉布斯指出,他的父母都在壯年時就因癌症逝世。因此,在發病前,他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失智的家族病史。然而,失智的徵兆其實很早就出現,只是他一開始沒有察覺。約55歲時,他開始喪失嗅覺。一年後,他出現了「幻嗅」,常覺得自己好像聞到香水混合麵包出爐的氣味。這種幻嗅現象會維持約幾分鐘到1小時,而且愈來愈嚴重。他本以為是帕金森氏症,一點也沒聯想到失智。吉布斯的太太正好是一位遺傳學家,她為了研究需求,希望吉布斯能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出爐,他發現自己的染色體上有一種名為「ApoE 4」的遺傳基因──帶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日後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阿茲海默症。檢測後隔年,吉布斯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他有時會想不起同事的名字,記不得辦公室的新電話號碼。他決定在2013年辦理退休,以免影響工作。此時距離他首次發生幻嗅現象,已過了6、7年的時間。又過了2年,他64歲時,才正式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從出現幻嗅至今將近15年的時間,吉布斯目前的生活和發病前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他的短期記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可能會忘記自己1小時前做過的事情,或者必須寫下非常詳細的行事曆,才能避免遺漏代辦事項。然而,他仍可以參加學會的活動、投書媒體、接受採訪,與人溝通對答無礙。如果他不說,人們甚至不會知道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他呼籲,阿茲海默症愈早發現愈好。雖然帶有「ApoE 4」的遺傳基因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病,但進行基因檢測,可以提醒人們盡早採取能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型態。「人們通常是40、50歲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那正是人生中最忙的階段。你很難把健康生活視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若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你一定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他說。如何減緩大腦退化?飲食、運動、生活6大原則如果發現自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或者已出現失智症狀,該怎麼做才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吉布斯提到,他自己親身實踐的生活原則有6點:1. 選擇麥德飲食(MIND Diet)麥德飲食綜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是一種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2. 多做有氧運動運動可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吉布斯建議,想預防失智,應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為主。重訓的目的以養成肌肉為主,對預防失智的幫助相對較為有限。他自己每天會步行1萬到1萬5千步,遛狗時刻意走山路。此外,每兩天他會上健身房一次,進行強度較高的有氧訓練。3. 刻意學習新事物吉布斯指出,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他每天吃午餐的時候會順便做《紐約時報》的線上填字遊戲,特別是週末的填字遊戲難度更高,對大腦是很好的訓練。除了解題以外,他也會刻意去查不認識的字,設法多學一點新知識。除此之外,他每週固定讀兩本書,並且參加醫學院的教學活動。雖然細節可能無法完全記住,吸收新知仍對減緩失智病程有正面影響。吉布斯提到,腦神經科學中有個名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即便腦部已產生病變,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慢。學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樂器,都是增加認知儲備的好方法。4. 保持社交活動獨居的失智者,病程通常會惡化的特別快。吉布斯也提到,失智者要保持社交活躍並不容易。因為隨著病程進展,失智者的情緒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因此變得比發病前更為冷漠。但勤於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都對延緩失智病程有好處。5. 控制血糖和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會加速腦部病變。而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若有前述兩種疾病,還有可能同時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使病情加劇。吉布斯指出,對心臟有好處的習慣,通常也能護腦,例如飲食均衡、多運動、戒菸戒酒等。若能奉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部分癌症。6. 充分的睡眠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密切的關連。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吉布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他自己則是盡量睡足8小時。該做失智症基因檢測嗎?即早發現才能即早介入病程吉布斯憂心,人們視失智症為絕症、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反而可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他回憶,自己在90年代初期開始執業時,若發現患者出現失智症狀,他總會想盡辦法延後確診時間。因為在當時,醫師幾乎無法為確診失智症的患者做任何事。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事實是,早期失智症並沒有那麼糟。」吉布斯指出。只要早期介入,失智症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可怕。就像他在基因檢測後立刻採取行動,和失智症和平共處了10幾年。他提到,未來失智症的基因檢測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測必定會愈來愈普遍。前者甚至只要抽血就能進行。目前醫界對於這類檢測是否必要,仍有不少辯論。但就他個人的看法,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族群,不妨即早接受檢測,並儘快開始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此外,研究證據也顯示,藥物治療在失智早期的效果最佳。他提到,失智症的相關研究顯示,在認知症狀出現的20年前,大腦可能就已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的病變跡象。「一旦神經細胞開始死亡、認知功能損害的症狀出現,健康生活型態的益處就很有限了。」他說。他坦言,儘管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的事實,難免令人感到失望。但在此同時,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在確診後仍維持接近常人的生活品質。不論是否有失智症的基因,現在開始過健康的生活,絕對是有利無弊!資料來源/JAMA Network、Irish Examiner、The New York Times、Memory Matters原文: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
2021-06-25 養生.營養食譜
爸媽們撐著點!譚敦慈教你避免孩童躁動小訣竅
國內新冠疫情爆發後,全台自5月19日進入三級警戒,原定6月28日警戒期滿,然而各地又有群聚感染事件發生,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宣布,三級警戒三度延長至7月12日,讓許多家長直呼崩潰。護理師譚敦慈鼓勵父母,由於不能外出增加親子間的緊張關係,千萬別在憤怒的當下宣洩情緒。她也提醒,家戶內除了盡量不要共食之外,盥洗用具最好也各別置放,減少彼此傳染的風險。另外,她也建議可以親子一起做麵包,創造屬於疫情時的小確幸。以下是譚敦慈的建議:警戒延長,爸媽們撐著點疫情是一時家人是長遠氣頭上不要罵人,氣頭上很容易說傷人的話,生氣時先獨處讓自己冷靜一下儘量不要提供含糖、含咖啡因及含人工色素(黃色4號、5號紅色6號40號)這些易引起孩童躁動的食品炎夏在廚房很辛苦,儘量ㄧ次完成工作,可以ㄧ次多煮些冰涼也好吃的食物如白煮蛋、雞胸肉或ㄧ些青菜如過貓、韭菜、竹筍、茭白筍、蘆筍、黃豆芽放冰箱保存,這樣不用每次都要煮(仍建議3天內吃完)而且有時泡麵也可以加白煮蛋、青菜讓營養均衡,也可以外帶、外送1-2道主菜搭配自己煮的飯、青菜,不僅可以減少備餐壓力也可以支持餐飲業。家戶感染風險較高吃飯分餐不要共餐,按照份量每人一盤,不要面對面坐吃飯,可以坐同一側減少吃飯時的飛沫,水杯、餐具不要共用,餐具用完自己清洗放洗碗機或烘碗機牙刷分開放,不要一個杯子全家牙刷插一起,牙膏最好也不要共用廁所最好能分開使用,浴室放酒精上廁所前後都要噴一下馬桶少油、少糖、少鹽的牛角麵包食譜材料:中筋麵粉200g、糖15g、鹽2g、乾酵母3g、全蛋1個、牛奶80g、橄欖油10g作法1.糖、牛奶、酵母拌勻,加入塩、全蛋、橄欖油拌勻。2.加入中筋麵粉拌成糰,此時可以多揉一些時間,再把麵糰蓋上濕布,讓麵筋擴展及發酵。3.麵糰放置約30分鐘,即可分割成每個50g的小麵糰,再搓成長條形。4.放置約3分鐘,用桿麵棍桿成三角形,並且由寬的一端捲向窄的一端,即成牛角狀。5.捲好的牛角放置約5分鐘,即可入烤箱。6.烤箱預熱上火180度、下火150度,烤約20分鐘,著色即可出炉。烤箱如果沒有上下火,就設定180度。
-
2021-06-23 養生.營養食譜
精胺酸有助改善血管、免疫功能!在家做雞肉料理 提升長者免疫力
飲食多樣化、吃得均衡,才能支持免疫功能。國內新冠肺炎長者染疫致死率高,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高齡、慢性病是致死主因,凸顯長者需顧好自身免疫力的重要。建議應加強營養照顧,多吃蔬果、曬太陽,補充維生素C、D外,更要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提升免疫力,避免感染或變重症,威脅生命。許惠玉說,雞肉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飽和脂肪含量較低,雞胸肉去皮後幾乎不含脂肪,雞肉亦富含「精胺酸」,有助於改善血管功能、正常運作免疫功能。推薦一道在家製作適合長者提升免疫力的「雞肉料理」。●法式雞肉煎餅食材:隔餐剩餘雞肉3碗、洋蔥1個、麵包粉1碗、雞蛋2個、大蒜1-2瓣、巴西里少許、胡椒、鹽少許。作法:1.洋蔥切丁,用小火炒軟。2.雞肉切丁,加入炒軟的洋蔥、麵包粉、雞蛋、蒜末、巴西里葉、胡椒、鹽拌勻。3.捏成漢堡排狀,入鍋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熟透即可。
-
2021-06-19 新聞.健康知識+
為何吃到香菜有肥皂味,別人卻不覺得?食品科學告訴你
編按:研究食品科學的作者BRYAN LE,因為喜愛食物,進而開始研究食物背後的科學原理,原來這麼有趣,透過《原來,食物這樣煮才好吃》,馬上把趣味實用的小祕訣分享給大家!Q:為什麼有些人覺得香菜有肥皂味,有些人不覺得?A:因某些人的遺傳體質,會對香菜內含的醛類敏感。● 科學原理共有六種化合物構成香菜的獨特香氣,其大多被歸類於醛類化學物質,證據顯示有些人因遺傳體質對醛類高度敏感,才會覺得有肥皂味。這種嗅覺接收變異基因在東亞、非洲、高加索人種上,發生率達14%至21%,而南亞、西班牙裔、中東人種發生率則為3%至7%。有趣的是,醛類也是製作肥皂的副產品,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的感官經驗中,會將香菜及肥皂連結在一起的原因。● 你可以這樣做如果你真的無法接受香菜的味道,有個小方法可以試試。香菜中含有一種酶,可以逐步將肥皂醛分解成幾乎沒有香氣的化合物。將香菜葉剁碎、切碎或搗成泥,即可釋放酶,並靜置15 分鐘後使用。Q:為什麼炒飯食譜中,常會要求使用隔夜飯?A: 因隔夜飯含足量的抗性澱粉,更適合用來炒。● 科學原理米基本上就是澱粉分子,只是被細分為小顆粒。烹煮米飯時,澱粉顆粒會吸收水分,使米膨脹、爆裂,釋放美味的澱粉滋味。煮好的飯放入冰箱冷卻後,澱粉分子再慢慢結晶,也就是澱粉老化作用,轉為名為抗性澱粉的澱粉。這種結晶澱粉表現得更像一種纖維,與一般澱粉對炒的反應不同。研究者發現,火炒富含抗性澱粉的馬鈴薯時,只會吸收其重量1%的食用油,而一般馬鈴薯則會吸收其重量5%的食用油。另外的好處是,抗性澱粉的卡路里較低。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吸收澱粉酶進入消化系統,澱粉酶消化澱粉轉為糖分,就能輕易被小腸吸收。但抗性澱粉的結晶結構很難讓澱粉酶分解,因此抗性澱粉會繞過小腸,最後被結腸中有益健康的微生物吸收,它們有特殊生化構造可以使其發酵。其他烹煮過的澱粉食物,如馬鈴薯、麵包、義大利麵,也可以透過冷卻進行老化作用,成為抗性澱粉。● 你可以這樣做炒飯食譜要求使用隔夜飯時,請依說明使用。隔夜飯有足量的抗性澱粉,比新鮮煮好的飯更適合用來炒。如果不照食譜建議而用剛煮好的飯,炒飯會變得較濕軟。Q:把香蕉和沒熟的水果放一起,可以讓水果熟得更快嗎?A:可以,但要選擇對乙烯氣體敏感,能自行觸發成熟的水果。● 科學原理更性水果可以自行觸發成熟,當它們達到成熟階段,水果中的基因就會啟動,產出並釋放乙烯氣體。更性水果含有和乙烯氣體結合的接收器,會發起一系列複雜的生理過程,走向成熟,香蕉就是如此發揮作用,蘋果和番茄也是。有些水果也對乙烯氣體非常敏感,包括檸檬、萊姆、芒果、梨、水蜜桃、酪梨,這些水果放在彼此附近時,就會熟得特別快。控制及製造乙烯氣體對農產品製造業來說是重要過程,經長途運輸後,乙烯氣體可用於幫助水果熟成。一般來說,農夫會在水果未熟時採摘,才能在倉庫裡儲藏,並在運輸後仍完好不腐壞。儲藏或運輸過程中,這些水果會與乙烯脫除器及吸收器放在一起,預防過早成熟。未成熟水果抵達目的地,陳列於貨架上前,便將合成乙烯噴灑於水果上加快熟成。古時候催熟水果的方法也仰賴乙烯,即使當時並未了解乙烯就是造成影響的化學物質,但以前的農夫及收割者會把切開的水果放在一起,或在放水果的房間裡焚香催熟。後來研究發現,切開的水果可刺激製造乙烯,而焚香產生的微量氣體,就是燃燒的副產品。● 你可以這樣做催熟的方法是將香蕉和未熟的水果放於褐色紙袋中,留住並集中釋放乙烯氣體,即可加速熟成一至兩天。● 作者介紹:BRYAN LE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食品科學博士。曾任職於食品技術學院學生學會,擔任數位和社交媒體副總編輯,並管理及撰寫官方部落格「當科學遇見食物」(Science Meets Food)。他亦獲得為紀念美國料理大師詹姆斯・比爾德(James Beard)而成立的獎學金。因熱愛美食,故開始研究食物背後的科學原理。在過程中發現,透過控制溫度、濕度、酸度、鹽分等,可以神奇地改變料理呈現的風味。因此,他將研究過程集結成書,希望告訴讀者,只要掌握科學原理,就能做出美味佳餚。● 審訂:陳彥榮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臺大農業化學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化學博士。【以上摘文選自《原來,食物這樣煮才好吃》、作者:BRYAN LE、譯者:王曼璇、審訂:陳彥榮、圖文:聯經出版 提供】
-
2021-06-18 養生.健康瘦身
減醣飲食減重成功機率高?減脂增肌 飲食控制是關鍵
如何挑選適合的減重法?以不危害健康為先 坊間瘦身飲食方法數不勝數,是生酮飲食好,還是減醣、間歇性斷食適合自己?究竟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減重方法?嫚嫚營養師表示,主要先以不會危害健康為優先選擇,像是節食,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與肌肉一起流失,使免疫力下降,不僅有害健康,還可能愈減愈胖。生酮飲食同樣是偏向極端的減重方式,因為醣類攝取低,建議執行前先尋求專業人員評估。 真的要成功的減重,首先要先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嫚嫚營養師舉例,自己曾使用過綠茶黑咖啡減重法,先將無糖綠茶加黑咖啡混合,用餐前飲用300至500CC,能增加飽足感,降低攝取量。建議平時有在喝綠茶和咖啡的民眾可以嘗試。 哪些族群不適合極端減重?減醣易成功? 嫚嫚營養師指出,本身已有疾病狀態的族群,包含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痛風等,這些族群的飲食需要嚴格控制,如果採取過於極端的減重方法,非常危險,需要先尋求專業人員再進行。其實,一般人也建議這麼做,因為太多人過於極端,反而愈減愈胖,或是嘗試網路偏方,不僅傷荷包也傷身。 如果是以成功將體重,還能維持不復胖,減醣飲食法成功機率最高,也能維持比較久,如果以生酮飲食來說,雖然減重速度快,但是很難維持,因為每天只能攝取25至50克的碳水化合物,兩口飯就超標,因此在食材上準備相當累人,且缺乏長期研究證實安全性,健康風險相當大,包含口臭、血脂增加等。只要一恢復正常飲食,很快就復胖。 間歇性斷食恐掉肌肉?糖尿病患及年長者勿嘗試 嫚嫚營養師表示,168斷食對胰島素控制相當不利,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及50歲以上族群千萬不要嘗試。許多人發現執行後,體重不但沒有減輕,還增加不少,主要是因為不瞭解168斷食的正確方法,認為只要在8小時內吃東西都可以,沒有控制飲食內容,就變成報復性飲食,反而比之前吃得還要更多。 正確執行確實能在一兩週內,使體重慢慢下降,不過,有新的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與一般三餐控制的減重方法,效果相差無幾,此外,執行間歇性斷食,四肢的肌肉量可能有減少的現象,對於年長者面臨肌少症相當不利。 減重減脂增肌一次懂!飲食控制是關鍵 嫚嫚營養師說明,減輕體重建議遵照211餐盤,蔬菜類2份,蛋白質1份,碳水化合物1份。 減少體脂,建議執行減醣飲食,可以攝取乳品類但是水果建議以莓果類為主,糖分比較少,添加糖的東西禁止攝取,碳水化合物盡量換成全穀雜糧類,避免精緻澱粉,包含白飯、白麵包等。由於減醣也有分程度,想要快速降體脂,可以將每一餐碳水化合物控制在一個拳頭大小。 增加肌肉,按照國健署「我的餐盤」飲食法,再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因為「我的餐盤」建議一餐蛋白質為1個掌心大小,要增加肌肉量,女性建議可以增加為1.5個掌心大小,男性則為2個掌心大小。 《延伸閱讀》 .刻意不吃早餐當減肥?當心下一餐「報復性進食」胖更多 .節食愈減愈胖?如何突破減肥撞牆期?原來有氧運動要這樣練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15 養生.聰明飲食
不小心就胖!這些「常見零食」含高油脂 吃多恐傷心血管
防疫宅在家,你的零食櫃也經歷補滿-清空、清空-補滿的過程嗎?雖然台灣從107年起已禁止食品中使用不完全氫化油,大幅降低消費者接觸人工反式脂肪機會,但千萬不能放心大吃,否則可能過量攝取飽和脂肪,造成高膽固醇和心血管負擔! 飽和脂肪 心血管殺手當食品禁用不完全氫化油後,可能會改用動物油脂、完全氫化植物油,或是透過交酯化、冷凍捏和等加工技術;雖然減少了反式脂肪,但仍有心血管殺手—飽和脂肪。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表示,飽和脂肪會提升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常稱為壞的膽固醇)濃度,多項研究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佔熱量的百分比每升高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就約增加2%。不吃膽固醇仍可能罹心血管疾病 飽和脂肪每日不宜超過22公克即使素食者不會吃到膽固醇,仍會使血中膽固醇、血脂肪上升。 LDL-C穿過血管內皮細胞形成氧化型的LDL,改變血管內皮細胞的通透性,進而產生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阻塞,導致運送至腦內的氧氣及營養素受阻,進而影響大腦功能,並提升腦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許惠玉指出,飲食中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即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上限應低於總熱量10%,以成人每天攝取2,000大卡計算,飽和脂肪不宜超過22公克;美國心臟協會更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5~6%,約11公克。 常見高脂食品 脂肪含量排序 而高脂食品通常具有香酥脆、口感香濃的特性,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舉例常見品項每100公克之飽和脂肪含量依序排列如下: 油炸物:如油條(7.1g)、日式炸豆皮(5.1g)、冷凍春捲(2.7g)、油豆腐(2.3g)等。 麵包糕餅:如巧克力泡芙(17.6g)、起酥片(16.5g)、可頌(14.1g)、甜甜圈(9.4g)、菠蘿麵包(8.7g)、吐司(3.1g)、鬆餅(1.0g)等。酥皮點心:如葡式蛋塔(14.7g)、鳳梨酥(14.4g)、原味蛋塔(11.5g)、綠豆凸(6.8g)、蔥油餅(1.9g)等。 零食糖果:如芝麻蛋捲(16.5g)、草莓夾心餅乾(15.9g)、洋芋片(12.8g)、蘇打餅乾(10.7g)、太妃糖(10.5g)、巧克力冰淇淋(9.6g)、香草冰淇淋(7.9g)、牛軋糖(6.1g)、玉米餅乾(3.1g)、巧克力夾心糖(2.6g)等。 其他:如奶精粉(32.3g)、咖哩塊(20g)、沙茶醬(13.2g)、牛肉口味泡麵(12.8g)、鮮蝦口味泡麵(11.3g)、零食泡麵(10.1g)、沙拉醬(9.9g)、液體奶精(9.4g)等。 均衡飲食為減重根本之道 短時間體重恐復胖董氏基金會提醒,購買時可參閱營養標示、少吃飽和脂肪;還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人可能會以生酮飲食等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來減重,但此類飲食通常會飽和脂肪攝取超標,短期內體重快速下降通常也只是身體脫水的假象,反而可能造成低血糖、高膽固醇和腎結石等風險,還很容易復胖,根本之道還是維持均衡飲食,每天三蔬二果補充纖維質,降血脂肪。 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嘴饞吃不停怎辦? 營養師激推「9款低卡點心」:食慾秒降 ·洋芋片含丙烯醯胺,吃了會致癌? 專家教「避癌吃法」:做菜也要注意
-
2021-06-14 養生.健康瘦身
醫病天地/居家防疫不發胖 營養師提解方
防疫期間很多人宅在家,三餐自己煮、偶爾吃零食、少了外出運動,結果造成體重逐步上升。宜蘭羅東博愛醫院運動營養師方偉業提出飲食建議,方便民眾在家烹調飲食,兼顧健康及營養,不會胖一大圈。「肉類不能當飯吃!」方偉業說,不少人有錯誤的減重迷思,誤以為將肉類等蛋白質取代白飯就能減少熱量攝取,但有些肉類是大地雷,如五花肉、香腸等脂肪含量較高,吃過量易攝取太多脂肪,建議以白肉取代紅肉,或可以吃魚、雞肉等脂肪較低的肉類。另外,居家防疫期間,可能隨手以零食、乾糧、麵包充飢,這也都是恐怖的熱量陷阱,大部分糕點和零食屬於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例如芝麻湯圓4顆等於1碗白飯,若再配上1碗紅豆湯,熱量就會到400至500大卡。方偉業表示,若是吃瓜子或堅果類零食,可以選擇原味,避免過度加工調味,由於瓜子和堅果屬於油脂類食物,每次吃瓜子大概1湯匙的份量就足夠。方偉業提醒,居家飲食切記少油、少鹽、少煎炸,每餐7分飽,必須攝取蔬菜、碳水化合物類和適量蛋白質,飯後可用蔬果解油膩、助消化。
-
2021-06-12 醫療.新陳代謝
愛吃麵包、吐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
一名22歲女大學生,因泌尿道不適症狀至診所檢查,尿液檢查意外發現尿糖過高(++),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血糖值198 mg/ dl,糖化血色素9.6%,診斷為糖尿病。女大生自述平日都外食,因為喜歡吃麵包,常以精緻麵包打發三餐,體重過重(BMI 24.8),且體脂肪過高(30.8%)。糖尿病典型症狀 三多一少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宋晏仁指出,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下降,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沒有典型症狀,因此常常沒有自覺,甚至固執地認為自己沒問題,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有四項:(1)空腹8小時以上血漿血糖值≧126mg/dL。(2)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mg/dL。(3)醣化血色素HbA1c≧6.5%。(4)臨床上有糖尿病症狀,同時隨機抽測血漿血糖值≧200mg/dL。調整飲食習慣 蔬菜當主食你的主食是澱粉還是蔬菜?宋晏仁表示,由於外食人口增加,國人偏向以澱粉類為主食的飲食習慣,加上攝取過多精緻食物,容易加速血糖上升,引起飢餓感誘發食慾,進食量增加造成人體血液或細胞中脂肪的堆積,衍生出許多慢性疾病。因此,宋晏仁建議,將飲食習慣調整以「蔬菜當主食」,也就是蔬菜占1/2、蛋白質至少要1/4的比例,全穀類少於1/4的食物配比,不要將澱粉類當成主食來用餐,三餐定時定量,並避免攝取過多高GI食物,有利於控制血糖。避免高升糖指數(GI)食材 造成胰臟負擔宋晏仁說明,升糖指數(GI)越高的食物,食用後容易使血糖升高,促使胰島素分泌增加,血糖若上升太快,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的負擔就會增加,造成胰臟功能損壞,容易引起糖尿病。因此,關鍵不是食物含糖量高低,而是升糖的速度快慢,常見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白麵包、白吐司、烏龍麵、糕點餅乾、含糖飲料等。治療糖尿病 藥物+飲食運動很重要治療方面,以口服或注射降血糖的藥物,及胰島素注射的治療方式為主。除了藥物治療,飲食與運動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有良好的飲食控制,甚至比用藥更重要,運動則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發炎的機率。宋晏仁提醒,糖尿病患應尋求醫師協助治療,避免迷信偏方,並積極執行飲食控制,才能從根本病因控制血糖,找回健康。延伸閱讀: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
2021-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藉吃舒壓但也想保持健康?歐美封城一年來的借鏡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歐美多國因疫情爆發得早,封城與居家辦公已一年多,研究發現民眾更關注健康,卻也更容易用吃來調適情緒,甚至封城一個月就有超過3成法國人發福。建議若要同時兼顧健康、打發時間、獲得心靈慰劑,又不想體重上揚,就一起下廚吧!疫情籠罩全球,提升各國人民重審自己與地球的健康、加持永續消費趨勢。然而,病毒傳播搞得人心惶惶,社交機會被剝奪、國家經濟不穩、足不出門的新日常,也激發情緒性暴食!理性購物、感性進食?根據法國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Ipsos)2020年5月調查,法國自疫情爆發以來,26%消費者更關注食物的營養價值、21%更在乎生產是否人道、19%也更受自然、永續的食物吸引。然而,自2020年3月17日法國封城以來,法國人反而更傾向吃高熱量、安撫人心的食物。根據法國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2021年1月23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吃了更多的零食,買了更多撫慰心靈的食物。在將飲食視為國家資產、文化遺產的法國,疫情更加劇理性消費、感性進食兩種衝突現象!近半數成人用吃舒壓!健康和罪惡食物的進食量同時增加研究發現,48%法國成人、48%英國人會用飲食解決情緒問題。根據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法國封城不到2個月,就有35%成人變胖、每人平均攝取熱量從1935大卡一天微幅成長到1942大卡,但運動量卻大大減少。有趣的是,這些法國人除了吃更多的糖果、加工肉、飲料與酒,也吃了更多的蔬果、豆類、以及魚和海鮮,因為同時也有意識到要保持健康。另一項研究指出,紐約封城,女性因進食高熱量食物的頻次明顯提升,男性則無顯著改變。研究者分析,女性可能更常用吃來緩解壓力。小孩進食解無聊、家長也給了更高自主性法國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所發表的研究同樣指出,小朋友在家對食物有更大的情緒反應、情緒性爆食,無聊時找點東西來吃更成疫情新常態。而且,在家工作的家長也助長這樣的行為,家長壓力倍增、默許孩子吃更多零食,包括習慣性用食物安撫小孩。在以往不允許小孩吃點心的法國有更明顯的改變,孩童也因此有了更高的進食自主性!便利非重點、家庭自煮潮來襲此外,有48%的法國居民認為「便利性」在封城間沒那麼重要,且有83%民眾自煮時間變更長!法國、義大利家庭封城期間,家長花更多時間帶小孩煮飯,研發家族食譜,不僅可以消磨時間、促進與子女關係,還能吃得更健康,可說是疫情下照顧心情與身體的最佳解方!有趣的是,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發現,學歷越高的人,在家帶小孩做飯的時間越長。如果無暇做飯、或是害怕做出暗黑料理,也可以嘗試烘焙。美國疫情爆發一個月後,酵母銷售量成長647%。不管是義大利、土耳其還是瑞典,各國語言的「麵粉」、「麵團」網路熱搜度都達新高。而且,在疫情率先大爆發的義大利,「麵包」、「蛋糕」、「披薩」的搜尋聲量與確診案例成長數成明顯正比!諸多研究顯示,與家人一起做飯,或是嘗試烘焙等簡單、又療癒的飲食活動,可能比狂吃、吃補給品更能有效幫助大家度過疫情。建議若要同時兼顧健康、打發時間、獲得心靈慰劑,又不想體重上揚,就一起下廚吧!延伸閱讀▶宅在家卻不能開伙怎麼辦?叫餐飲外送,你要注意這些原則▶如何讓WFH不變成WTF?三餐這樣準備可以讓你好過一點▶「自煮管理」不擔心!國產生鮮供應不斷鏈,這些平台都可以幫你外送到家參考資料▶Child eating behaviors, parental feeding practices and food shopping motiv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in France: (How) did they change?▶Food choice motives and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diet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in France▶Changes in food intak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New York City(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害怕染疫焦慮爆表!營養師強推6大營養素解憂食材
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台灣一直是防疫中的優等生,但從5月中之後,本土確診案例不斷湧現,全台從5月19日也開始進入疫情的第三級警戒。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快速,甚至是感染後也可能出現無症狀,不少企業也紛紛讓員工在家遠距工作,將感染風險降低, 宅在家、減少外出就是最好的防疫動作。宅在家、疫情爆發,令人焦慮感提升不過,無法外出的日子一久,難免令人焦慮感提升,如果又是因為疫情需要自我隔離、減少出門的話,壓力很大該怎麼辦才好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建議,可以透過從每天的飲食下手,有些食物裡面的營養素是有助於減輕焦慮的。潘富子師進一步說明,飲食不只關係到生理機能健康,同時也對情緒和精神健康有很大影響。若平時因飲食營養攝取不均衡,使得合成血清素的原料缺少,則可能會影響到大腦功能、荷爾蒙代謝。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素是負責掌管情緒和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多多攝取有助合成血清素的原料及具神經修護功能的營養素相當重要。6大營養素幫助調節情緒,不焦慮潘富子表示,有幾種營養素,民眾可以多多攝取幫助調節情緒,如:色胺酸、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等。1.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而色胺酸則可以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中來獲得,蛋白質在體內會被分解為色胺酸,有助調節情緒、減輕焦慮。例如:魚類、肉類、蛋、牛奶、黃豆等。2.鈣:鈣質在大多數人觀念裡與人體肌肉骨骼連結,但鈣質攝取不足也可能影響維持正常神經的感應性,可能出現情緒起伏大、易怒、失眠等。潘富子營養師提醒 根據10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鈣質攝取高達九成以上普遍不足。國健署建議成人一天應攝取 1000 毫克,高鈣食物則有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蝦米、傳統豆腐、豆干、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3.鎂:鎂的作用除了能幫助神經傳導及肌肉運作,也有幫助穩定心律、血糖的功效,並能協助骨骼建構與礦化等。不過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必需由食物來攝取。黑巧克力、香蕉、深綠色蔬菜、堅果、小麥胚芽等食材皆含有豐富的鎂。4.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中的B1、B6 和B12皆與腦部神經機能正常運作相關,糙米、薯類、豆類、玉米、瘦肉、牛奶、蛤蠣和深綠色蔬菜等都是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材。潘富子營養師也提醒現代人飲食攝取較多的精緻澱粉(麵包、米飯、麵食)、蔬菜攝取較少,也容易缺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5.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可協助強健肌肉骨骼外,近期研究也發現與免疫和神經系統調節等功能有關;缺乏維生素D可能引發情緒焦慮、憂鬱等狀況。除了透過日曬可促進人體維生素D生成外,也可從鯖魚、鮭魚、乾香菇(日曬)、雞蛋等天然食物或含維生素D營養補充品獲得維生素D。6. 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許多好處,其中對大腦有抗發炎、維護腦部健康等功能,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具有預防憂鬱的效果。中小型魚類(鯖魚、秋刀魚等)、亞麻籽、奇亞籽、核桃等皆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攝取營養素之外,也要多運動最後潘富子師提醒,在家遠距工作與平日在公司靜態的工作型態會減少許多身體活動,居家防疫也別忘了伸展筋骨適時運動。人體在運動時能穩定神經系統,會分泌腦內啡、血清素等快樂激素,能減輕壓力、緊張和焦慮,提升睡眠品質。攝取好食物也要記得控制飲食份量顧及身材,避免日後發生肥胖的另類災情。延伸閱讀: 。防疫物資別亂囤! 醫曝常見4大消毒用品「隱藏危機」 。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你買對嗎?營養師列居家防疫必備9大高CP值食物
隨著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雙北宣布至 5/28 防疫升等到第三級警戒,引起大批民眾「搶糧」,紛紛前往各大賣場、超市!使得商家不得不針對特定商品發出「限購令」。然而,哪些是居家防疫期間必備的物資呢?你準備對了嗎?高營養價值 9大耐久放食物買東西不是為了囤貨,是為了減少出門的次數,所以應適度買、正確買,不要過量買,才能囤健康不要囤肥油,且同時增強免疫力。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粉專「程涵宇營養師」發文分享,列出居家防疫期間最適合買的9種食物清單:1、耐放的新鮮蔬菜水果蔬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能夠幫助增強免疫力跟維持好心情;且放冰箱保存期限平均2週。水果類:富含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的柑橘類水果,如柳橙、橘子、葡萄柚、檸檬等,以及,富含膳食纖維幫助嗯嗯順暢的香蕉、奇異果、蘋果、木瓜,其中香蕉、木瓜可先買未完全成熟的,這樣購買的好處是可以區隔吃水果的先後時間。值得一提的是,香蕉全熟後若沒辦法馬上吃完,建議可以切小塊放冷凍庫保存。蔬菜類:富含植化素及膳食纖維的洋蔥、高麗菜、胡蘿蔔、花椰菜、甜菜等;另外,辛香料也要記得備,像是有助抗病毒抗發炎的大蒜、豐富薑烯酚增強免疫力的薑。2、冷凍蔬菜水果居家防疫時間抓不準,備些冷凍的蔬菜水果其實也非常棒,營養價值豐富營養不流失,仍然保有高量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價格比新鮮蔬果更可愛又耐放,例如綠花椰菜保存期限就可達1年1個月,不論是煮來吃,或是打成蔬果汁綠拿鐵、跟優格一起吃都非常棒,而且製備快速省時。程涵宇舉例,像是莓果類、現正當季的鳳梨、抱子甘藍、秋葵(可自行放進冷凍庫)、花椰菜、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那麼愛的三色豆等都營養豐富,而且這類蔬果就算是買新鮮的,也可以自行洗淨分裝放進冷凍庫保存。3、豆類及豆罐頭乾燥豆類不僅保存期限長達1年,也是植物性又低脂肪的蛋白質來源,同時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像是常見的毛豆、黃豆、生鮮鷹嘴豆、鷹嘴豆罐頭等,使用範圍非常廣,作成菜飯、豆漿、毛豆炒蛋、當零食、燉湯都非常適合。4、穀類根莖類 米、麵、馬鈴薯、地瓜是常見的選擇,程涵宇建議,不妨也可以買點糙米、黑米、藜麥、免浸泡的五穀飯,其中免浸泡五穀飯保存期限1年、乾燥麥片保存期限則為2年。此外,營養均衡完整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膳食纖維幫助顧眼睛的玉米粒罐頭,營養一樣不流失又美味鮮甜,是入菜好選擇;而全麥吐司類也可買來放進冷凍庫,當做早餐存糧。5、堅果種子類堅果的保存期限大多長達1年,其有豐富的維生素E、膳食纖維、鐵及鈣,因此像是芝麻、無調味的堅果都是家中必備,很適合當零嘴;不過,開封後務必放冰箱保存,避免產生油耗味。6、雞蛋 雞蛋有完整豐富的蛋白質,保存期限約1個月1週,加上美味、耐放、變化多又容易上手的特點,因此怎麼能獨漏它。7、蔬菜罐頭儘管生鮮蔬菜跟冷凍蔬菜是首選,但是像蘑菇罐頭及蕃茄罐頭都是很好的選擇,可以存放非常久,保存期限3年4個月,隨時能夠確保充足的蔬菜攝取量,但還是應盡量選擇少鹽或無鹽的品項。8、魚罐頭魚是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良好來源,做成罐頭也完全不影響蛋白質及好油的含量,且保存期限3年,不論做沙拉、乾麵、早餐加麵包、佐餐都能更健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選購時,應盡量選擇水煮魚罐頭為佳,避免油炸魚罐頭或是鹽漬魚罐頭。9、耐存放的乳製品乳製品皆含有豐富的鈣及蛋白質,保久乳因為殺菌溫度較高,得以耐久放(保久乳沒有加防腐劑),保存期限約9個月,而奶粉因為加工製成乾燥的關係,也屬耐放,保存期限為1年6個月。此外,起司未開封前也非常耐存放,開封後建議可以分做小包裝放進冷凍庫,這樣可以新鮮保存並且存放更久。(程涵宇營養師授權提供)最好,程涵宇提醒,食物越大塊可保存越久,越小塊,例如絞肉,保存時間則越短;不過,商品若是急速冷凍,或是有商品標示期限,則應以標示為主。參考資料: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est food buys"、FDA延伸閱讀: ·防疫、強化免疫力,維生素D怎麼補? 專家曝「3捷徑」每天都能做 ·水果罐頭可以久放是因防腐劑? 專家曝真相…罐身出現1情況最好快吃
-
2021-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北防疫升級!量販超市爆買潮 愛買、大潤發實施限購
行政院今天(5月15日)上午臨時舉行記者會,宣布雙北防疫警戒等級即日起至5月28日升級為第三級警戒,為期兩周,因適逢周末假日,消息一出大批民眾衝向量販超市搶買各種防疫、民生物資,衛生紙、泡麵區幾乎被掃空,大潤發中崙店等候入場的消費者從B2排到B1,估計至少要等30分鐘以上;全聯內湖店的結帳人潮也是從櫃檯排到店尾繞好幾圈,在場的消費者形容「排隊人龍有如貪食蛇,根本不知尾端在哪」。目前量販超市除了實施實聯制之外,愛買、大潤發、好市多也針對搶購最兇的部分商品發出限購令。因應防疫升級,全聯所有門市與人員早已做好防護措施,全部門市已暫停所有試吃、試飲活動,有販售阪急現烤麵包的門市於上架前完成裝袋作業,另暫停開放顧客使用廁所與微波爐,顧客休息區也暫停開放,而收銀人員加戴白色橡膠手套,門市每隔4小時會用漂白水擦拭全部賣場,如手推車、購物籃、收銀區等,另會視來客數或使用頻率增加清潔次數。全聯指出,目前門市有高達90%的消費者都是會員消費,所以每一筆消費幾乎都可追蹤,若人流量過大,門市會立刻做緊急管控,並請消費者做好相關防疫措施。其中,配合雙北實施實聯制,消費者進店須於入口處需掃描QR CODE填寫基本資料或填寫紙本登記表,包含姓名、電話與到店時間等,另相關配送人員進店也需填寫登記表。今天因雙北防疫升級,賣場湧入大批人潮,全聯表示由於實聯制剛實施,加上大量消費人流,難免有些混亂,門口都會有店員按表計算人數,但基本上進店消費人數接近100人,就會管控入場;雖然假日採買人潮較多,但商品庫存量早已拉高3~4倍,貨量充足,門市也會盡力補貨,以滿足消費者購買需求。大潤發目前實施入場實名制與量體溫,包括掃QR CODE、手寫等兩種方式,掃會員卡也可以入場。大潤發稍早也在臉書官方粉絲團公告限購令,即日起全台分店水、泡麵、罐頭、衛生紙、酒精、口罩等每人限購2組,並再次呼籲進入賣場一定要實名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愛買量販昨天即宣布台北市、新北市、桃園、新竹地區共9家門市實施實聯制,消費者進賣場前須填寫個人資料和聯絡方式,或用手機掃描QR CODE填寫資料。今天起全台15家分店執行防疫關鍵性商品限購,包含酒精、口罩、衛生紙等用品每人限購一件,水、泡麵、罐頭等民生物資每人限購2件。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社區感染風險激增!好市多等四大量販超市即起暫停試吃
因應今日國內出現多起感染源不明之本土病例,致社區感染風險增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防範發生持續社區傳播,自即日起至6月8日共4週,將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量販賣場、超市包括好市多、家樂福、全聯、愛買也都宣布暫停試吃、試飲活動,並持續嚴格執行防疫消毒措施。美式賣場好市多表示,先前已經全面暫停店內試吃,改為口頭介紹。全聯為防範疫情,所有門市人員早已做好自主防護措施,每天上班都會戴口罩及量體溫,加強手部清潔,如有感冒症狀如發燒、咳嗽、嘔吐等症狀同仁,會要求立即作自主健康管理與自行居家休養。同時門市也會視來客數或使用頻率增加清潔次數。而因應指揮中心公告防疫升級,全聯全部門市暫停所有試吃/試飲活動活動,有販售阪急現烤麵包的門市於上架前完成裝袋。另暫停開放顧客使用廁所與使用微波爐。全聯將依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示,採取高規格防疫措施,請消費者安心購物,也請消費者進入賣場要戴口罩做好防護,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家樂福表示,將持續做好防疫措施,嚴格執行無配戴口罩不可進入賣場之規定,並維持賣場防疫消毒頻率。家樂福於疫情期間全台量販分店全面實施「入場前量測體溫」措施,如顧客量測額溫超過37.5度、有嚴重呼吸道咳嗽症狀者,或者拒絕量測體溫者,將謝絕進入賣場。同時也提供酒精噴灑、提供一次性衛生手套,定期清潔消毒顧客多觸碰的手把/推車手把/電梯按鍵/電扶梯手把、廁所等,店內設置1.5公尺社交距離地貼,美食街桌位區設有防疫安全隔板,員工也遵守配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持續提供顧客安全的購物環境。愛買量販則從去年至今持續維持嚴實的賣場防疫工作,包括進場量測體溫、定期手推車消毒、每15分鐘廣播宣導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因應防疫升級,即起也全面暫停試吃、並提高消毒的頻率。
-
2021-05-09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廚房/吃對了 皮膚就漂亮
如何才能青春不老呢?「多吃點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能使皮膚看起來白皙明亮。」這應該是一般人最直接的聯想。的確,維生素C是一種天然的水溶性抗氧化劑,具有美白、抗老化的效果,也是皮膚合成膠原蛋白所需的成分,尤其還能預防與治療被紫外線傷害的皮膚。除了維生素C,皮膚需要更多適當的營養素,才能進行更新和修復的循環。美麗肌膚的基本應從飲食開始,而非瓶瓶罐罐的科技保養品。柑橘風卡士達醬莓果卷(4人份)草莓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7到10倍,號稱果中之后;抗老化冠軍的藍莓,所含花青素是比維生素C和E更強效的抗氧化劑,可改善皮膚彈性,預防皺紋生成。蛋糕捲更換為含豐富維生素E的堅果全麥麵包土司。頗具飽足感的輕食點心,也可作為早餐。食材:香吉士6顆、蛋黃4顆、麥芽糖醇40克、玉米粉30克、草莓12顆、藍莓25顆、奇異果1粒(切小塊或切片)、覆盆莓6顆、堅果全麥吐司6~8片作法:1.卡士達醬作法:●香吉士洗淨以磨泥板刮皮,並擠出果汁300cc。●將蛋黃加入麥芽糖醇,攪拌至近白色,加入玉米粉及香吉士果汁,攪拌均勻後倒入鍋內。●開小火,攪拌至濃稠(表面出現泡泡),再加入香吉士皮就完成。2. 全麥吐司切邊,用擀麵棍將吐司稍微壓扁,其中一半的吐司可對半切或不切。3. 整片的土司放在保鮮膜上,將卡士達醬塗在吐司中間,鋪上水果,再塗一層卡士達醬。4. 最後放上半片(或整片)的吐司,用下面鋪的保鮮膜,將整個吐司及兩邊保鮮膜都捲起來,放入冰箱冷凍。約1個小時定型後取出再切,美麗的水果捲就完成了。味噌鮭魚丸&牛蒡蔬菜山藥湯(4人份)鮭魚是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魚類,能減少體內發炎反應,調節免疫力,有利於肌膚保養。同時飲食中補充適量的油脂,才能維持皮膚潤澤。紫山藥含大量蛋白質、多醣及澱粉等,尤其含有紫色花青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氧化物質,可防止皮膚皺紋生成。食材:牛蒡半支、紫山藥450克、鴻喜菇1包、胡蘿蔔1條、菠菜3小把、四季豆100克、薑6薄片、日式昆布20克、清酒50cc、鹽適量鮭魚丸:鮭魚400克、青蔥3支、鹽少許、味噌50克、太白粉25克作法:1. 鮭魚丸作法:將鮭魚及青蔥切丁後混合打成泥狀,並加入鹽、味噌與太白粉混合攪拌。接著用手揉成一顆顆圓球狀備用。2. 菠菜及四季豆先汆燙,並切成適口大小。3. 牛蒡、胡蘿蔔切薄片,紫山藥切塊。4. 鍋中放入約1000c.c.的水及昆布。昆布泡軟後即可加入作法3的食材(紫山藥可稍晚放)。先開中火,水滾後再轉小火,直到牛蒡變軟。5. 將作法1的食材放入鍋子裡,煮到鮭魚丸浮上來,並將昆布取出切絲,加入菠菜及四季豆即可裝碗。●避免山藥及牛蒡切後變色,可立刻放入水裡隔絕空氣。(水中放少許檸檬汁、鹽或醋效果更佳)地瓜海鮮&彩蔬泰式溫沙拉(3人份)維生素C不僅存在於水果,蔬菜含量亦豐富,其中勇奪冠軍的竟然是辣椒。但許多人跟我一樣不習慣吃太辣,辣椒只能當調味配角。超級蔬菜羽衣甘藍不但維生素C豐富,更榮獲葉菜類中葉黃素及玉米黃素第一名。葉黃素和玉米黃素除了是護眼營養素,亦存在於皮膚中作為抗氧化劑,對抗日曬傷害,可改善膚色和延緩衰老。有腎臟病的患者,可將地瓜置換為冬粉,且同時將高鉀的羽衣甘藍移除。食材:地瓜300克、蝦仁12隻、透抽1條、香菇6朵、後腿豬絞肉100克、紅蔥頭4顆、辣椒末、紫洋蔥1/2顆、紅黃小番茄共15顆、酪梨1顆、玉米筍9支、羽衣甘藍100克、無調味杏仁果50克、現榨檸檬汁1.5大匙、魚露1大匙、椰糖1.5大匙、香菜1把作法:1. 地瓜切薄片蒸熟,蝦子汆燙,透抽切圓圈狀汆燙,香菇切薄片,紅蔥頭切薄片,紫洋蔥切薄片,小番茄對半切,酪梨切小塊,玉米筍氽燙後切小塊,香菜莖和葉子分開、莖切丁。2. 平底鍋開中小火,放入豬絞肉、紅蔥頭、辣椒及香菜莖炒到香味四溢,並加入幾滴魚露即可熄火。3. 碗中放入調味料魚露、檸檬汁及椰糖混合,並均勻攪拌。4. 將以上準備的食材及作法1炒香的豬絞肉混合。並倒入作法2調味醬汁且予以混合。5. 擺盤先放羽衣甘藍,撒上壓碎的杏仁果,即可盛盤上桌。●酪梨切塊後,可擠入一點檸檬汁以避免氧化。
-
2021-05-09 養生.聰明飲食
鹽、糖、蜂蜜皆經加工 加工食品真的代表不健康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加工食品能夠在市場上屹立不搖,且不斷推陳出新與它的便利性、適口性等有關,但加工食品也經常會被消費者認為不健康,但會有這樣的既定認知,可能與產官學界的分類相關,也因為如此,有越來越多新的分類與標籤方式出現,可望解決產學之間溝通的語言落差。想到餅乾,你認為是健康的食品嗎?再仔細想一想,洋芋片和高纖燕麥餅乾的健康價值,可以劃上等號嗎?與消費者不同,在學術界以及產業界中經常根據加工形態的不同,對食品進行不同的分類,而這樣的分類使得普遍加工食品,被認為就是不健康的代表。以上述為例,在產業分類中,洋芋片是餅乾,高纖燕麥餅乾也是餅乾,但這兩者的營養成分難道就能相提並論了嗎?不過這樣的誤會幾乎從加工食品的誕生開始,就深植人心,但食品是否經過加工與實際所能提供的營養,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讓加工食品有不健康的印象 全是因為分類不清楚?加工食品因為具有便利性、適口性高以及不斷研發的新穎性,備受市場喜愛。與此同時,加工食品的健康性也是時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議題。《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在2021年6月即將出刊的最新期刊中提出一個全新的論點,內容主要是探究食品分類的系統基礎,發現大多數的分類系統,在分類過程中會將營養素定量,同時納入分類考量。簡而言之,現有的分類對於產業界來說有意義,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性,但也因為既定的分類,從未將營養素考量進去,導致消費者普遍認為加工食品與不健康之間,存在絕對等號。新興營養標籤,試圖為加工食品撕掉有色標籤其實,這樣的論點並不是現在才被拿出來討論,歐洲國家早已推行許多不同的營養標示來與消費者溝通,如Nutri-Score與Traffic Lights。以Nutri-Score爲例,是利用積分的方式計算單一產品的總體得分,考量的內容包含原本營養標示的營養素(熱量、脂肪、糖、鹽)以外,會另外將食物本身的營養素也考量在內,如纖維素、蛋白質含量,以及食物的類別,如堅果類、水果類、蔬菜類等與食物的完整性與否也都會在考量範圍內;所得的分數以100公克或100毫克來計算,根據分數的所得將食物以顏色與字母來分級。除此之外,最讓消費者在乎的添加物又是如何評定的呢?在食品加工當中會添加食品添加物,目的是為了穩定品質、維持食品安全,像這樣具有價值的用途,也都會納入考量的範圍內,也就是說,這樣的評分系統是全面性去了解食品本身的價值,而非以單一的角度去定義其營養價值。依照加工程度分類 也有科學依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訂定的NOVA分類系統,目前已廣泛應用於食品供應鏈,這種分類是考量到食品經歷的加工性質、加工程度與目的,再依此將食物分為4個層級,分別是未經加工或極少加工食物(鮮奶、蛋、魚肉、蔬菜)、經加工製造的食物(牛油、鹽、糖、蜂蜜)、加工食物(麵包、煙燻肉類、肉類罐頭)、超加工食物(汽水、泡麵、零食、醬料),也由於這樣的分類明確,在科學上與肥胖相關的研究也經常以此為依據來作為判斷的依準。彙整共通語言,才能有效溝通身為食品產業界的人,時常會碰到一個問題,有理也說不清加工食品並不是絕對不好,但卻沒有一個有力的證據與消費者溝通。其實這並非誰對誰錯,而是產學界與消費大眾之間所使用的語言不同,認知範圍也不相同,導致各說各話,各有思考邏輯的溝通落差。雖說是如此,但並不代表任何一方所使用的語言就是絕對的正確,觀念與預期目標的不同,最重要的是能夠創建溝通的橋樑,這些是不斷有新的分類標準以及分類標籤出現的緣故,期待這類能促進有效溝通的「工具」,能夠更良好的嫁接起產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落差。延伸閱讀▶進口食品密密麻麻外文看不懂?韓國政府推App溯源▶可食用包裝的材料有新發現!牛奶蛋白可塑性高、還能補充營養!▶可樂竟比橄欖油健康?法、德、西班牙等7國食品營養標籤引爆爭議參考資料▶Processed food classification: Conceptualisation and challenge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5-07 養生.聰明飲食
英國國民小點「司康」到了台灣,為什麼從下午茶配角躍身專門店主角?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近年出現了許多司康專賣店,2020年更有業者推出司康中秋禮盒,2021年4月就連超商都賣起司康。這本是簡單小吃的英國小點在台灣越來越夯之外,更擁有自己的專賣店、數十種口味,也讓台灣多了認識奶油抹醬的機會。鬆圓的司康(Scone),源自16世紀的蘇格蘭,如今成為旅英必嚐的午茶小點。在傳統的三層英式下午茶中,它夾在上層蛋糕甜點和下層三明治鹹點中間,更是「cream tea」(簡易版下午茶,直譯「奶油茶」)的重磅主角。近年台灣不乏獨立咖啡廳、文青甜點店誕生,其中更有幾家司康專賣店在社群上累積高人氣追蹤,包括2014年創立的「悄悄好食」、發跡於台南的Merci Kitchen等網路名店。而繼2020年首次有多款司康中秋節禮盒問世,超雙雙雄之一的全家便利商店在2021年4月推出4項烘焙新品中也有司康,為國內首次有司康現身超商,可見這英國烘焙名品在台灣多年,從英式下午茶套組的要角之一,卻在近年越來越常見、且躍身主角。到底這源自於16世紀初的蘇格蘭小點,為何來到台灣得以百花齊放?司康鮮奶油特別濃?撇除名字,製法與脂肪含量就不同首先,獨自上陣沒氣勢的司康,為台灣帶來的新「鮮」奶油。在英國,司康上桌,鮮奶油與果醬勢必同步隨行。只不過,雖然中文同樣都叫「鮮奶油」,司康所用的鮮奶油與星冰樂上的捲捲白雲、蛋糕外層的純白棉衣(比較像是whipping cream)不大一樣。沾司康的奶油醬(clotted cream,又稱凝脂奶油、德文郡奶油)是一種濃郁的鮮奶油,脂肪含量55%以上。外觀類似塗抹貝果的奶油乳酪,但質地卻異常柔軟,主要產地來自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郡與德文郡。不同於用打發製成的鮮奶油,沾抹司康的奶油醬由牛奶經蒸汽或隔水加熱,或用烤箱低溫加熱12個小時之久,靜置後,將最上層浮出的乳脂來製成,如同「clotted」意指一坨、凝塊之意。奶油醬除了伴司康左右,在英國傳統上也會用在冰淇淋或燉飯、炒蛋,或是馬鈴薯泥等鹹食。只不過,在台灣它幾乎只會隨同司康出現,更讓為看似平凡的司康畫龍點睛。隨著大英帝國航行世界,長大又變鹹的司康司康進入台灣並非近兩年的事,只是現在現身於台灣的司康版本多,且以更精緻的姿態出現。台灣星巴克很早就推出的巨型三角司康源自美國,它不僅比傳統英式司康更大、扎實,也更硬。因為製成時使用更多鮮奶油,因此通常不另外搭配果醬與奶油。有時甚至會放葡萄乾、藍莓乾、巧克力豆等不同餡料。司康除了到美國變大之外,到了歐洲也從甜到鹹,一路展開。在司康發跡地蘇格蘭,就有拿來當早餐的馬鈴薯司康(tattie scone),只不過外型更接近美式軟鬆餅。來到曾受英國殖民的紐西蘭,同樣也看得見鹹口味的起司司康,甚至經常搭配培根、洋蔥添加味道。除此之外,澳洲也有台灣較少見的南瓜司康與炸司康(puftaloons)。台灣司康大盛開!專賣店,複雜口味通通來台灣的司康不似英國發源地搭配沾醬,而是自帶口味、包餡豐富,這也與國人吃麵包習慣包餡有關。台灣人不管吃厚片,還是吐司,奶酥與巧克力不同抹醬早已塗好。啃麵包裡面不管是日式紅豆,台式肉鬆、還是西式乾酪,餡也已經塞滿等待自己在口中化開。再來,其實司康到了台灣口感也已經過改良。目前擁有3家分店、官方粉絲團人數近3萬人的「悄悄好食」創辦人Cindy告訴《食力》,「台灣顧客更在乎(口感)乾不乾,基本上更偏好濕潤一點。而且,在美國吃的司康幾乎都是直接從冰箱帶著走吃,而台灣消費者也喜歡烤過後熱著吃。」不過,回歸到台灣百花齊放的口味,創新口味雖然吸睛,但是Cindy觀察到,其實最後會一直回來買司康的常客,大多喜歡簡單口味,以原味或是伯爵茶為主,再搭配鮮奶油。雖然國外司康也有不同種,但不管是在英國,還是歐美,司康鮮少有自己的專賣店,通常都是在麵包店、咖啡廳、或是英式下午茶不起眼的安全牌。台灣司康不僅坐擁自己的專賣店,更以數十種口味現身,從可可到芋頭、酒又到茶多種組合一碟碟司康排坐在櫥窗中之壯麗,可說是台灣另一種奇景。延伸閱讀▶風靡台灣的瑞典國民麵包!暖身肉桂捲為何能大舉攻陷亞熱帶海島國家?▶世界最佳餐廳NOMA大力推廣!康普茶席捲歐美、擄獲名廚的魅力是什麼?▶台灣愛去IKEA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10億顆的IKEA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參考資料▶The Right Way to Eat a Scone, According to Queen Elizabeth II▶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SCONES & BRITISH SCONE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5-0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便秘易痔瘡!6種健康飲食可避免
飲食不當會引起便秘、長期便秘會引起痔瘡,足量的纖維質,是腸道保健的根本。 攝取纖維的最佳比例是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膳食纖維=2:1。 沒有便意,而且持續好幾天沒排便時,可以多攝取容易帶動便意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藉由纖維增加糞便體積來刺激腸壁,有效幫助排便。 非水溶性纖維又細分為纖維素與半纖維素 纖維素不溶於水,在腸胃裡像吸水的海綿,增加糞便蓬鬆度,代表食物有:全穀、糙米、豆類、根莖類、綠色蔬菜類、菇類。 半纖維素是黏稠的多醣類,代表食物有海藻昆布、全穀類、麩類、芥菜。 有便意,但糞便硬、無法排出時,則要改為多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增加糞便內含水的膠狀成份,也供給腸道好菌足夠的養分來全力運作,有效軟便。 水溶性纖維又細分為植物膠和果膠 植物膠溶水之後會像果凍水水的,潤滑糞便。代表食物有:燕麥、車前子、愛玉子。 果膠能在糞便內形成滑潤的水溶性膠狀質地。代表食物有:橘子、蘋果、柿子、梨子、香蕉、草莓、蘿蔔、高麗菜、南瓜、馬鈴薯、秋葵。 腸道中的纖維質除了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水,讓糞便濕潤柔軟,更可以成為腸道內好菌的食物來源:益菌質。 這概念有點像是,將腸道當作牧場,腸內好菌就是牧場上的好乳牛,要養好牛,一定要有豐沛鮮美的牧草、乾淨的水源,所以,攝取足量的水份和纖維質,就算不特意攝取益生菌,腸道自然會篩選出適合生存的好菌。 腸道好菌帶來優質的腸道環境、濕潤柔軟的好糞便,所以光是好好吃青菜水果,就有保養腸道的效果! 但反過來說,到底什麼樣的飲食習慣會引起便祕、痔瘡,或者使痔瘡症狀加重呢? • 太過精緻的食物白吐司、白米飯,含糖與脂肪量高的甜點、麵包架上填滿餡料的美味軟麵包,都不含任何纖維,無法提供腸胃正常蠕動時需要的纖維質,容易引起便秘,惡化痔瘡。 • 愛吃肉,不吃蔬果肉類雖然是蛋白質的來源,但只吃肉而忽略了蔬果的重要性,也是造成便秘與痔瘡的主因。 • 不常喝水,喜歡喝對腸胃有刺激性的飲品每天2000cc的水分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需求,補充水分不但可以潤滑腸胃道,還可以潤濕糞便、防止便秘。 但盡量不要以咖啡、茶飲、酒當做水來源。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容易使腸胃蠕動失調;手搖杯飲料糖分太高,反而會造成腸胃和身體的負擔;酒精類飲品使血液循環增快,但同時也促使血管擴張,加速痔瘡的產生。 • 燒烤與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對於腫脹的黏膜組織更具刺激性,會使已形成的痔瘡急速惡化。 • 含鈉、含鹽份高的加工食品含鹽份高的加工食品會使水分累積在人體組織間,水份不能有效回到腸道就無法協助糞便變濕、變軟,反覆刺激也會讓痔瘡組織惡化。 • 服用鐵劑會引起便秘貧血需服用鐵劑,但服鐵劑引起便秘嚴重的時候,請和醫師討論,改由大量含鐵質豐富的蔬菜及肉類為攝取來源。 含鐵的蔬菜:菠菜、甘藍菜、西紅柿、青豆、花椰菜、紅薯、綠豆、甜菜 含鐵的豆類:扁豆、腰果、開心果、南瓜、全麥麵包、烤番薯、燕麥、黑巧克力 含鐵的水果:草莓、葡萄、葡萄乾、西瓜、梅干、無花果、杏桃、杏桃乾 含鐵的肉類海鮮:牛肉、牡蠣、蛤蜊、蝦、雞、火腿、豬肉、羊肉、蛋 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不但可以預防便秘,也能避免痔瘡找上您。 預防痔瘡的飲食習慣: • 以糙米、全麥土司、麥片,含纖維量高的穀類代替白米飯。• 多攝食根莖類植物,如: 蕃薯、馬鈴薯、蘿蔔。• 多吃生菜或炒青菜,如: 萵苣、蕃茄、橄欖、小黃瓜。• 以果乾或新鮮水果代替精緻甜食,如:藍莓、野莓、各類莓果、杏桃、李子、棗子、柳丁、橘子、椪柑。• 除了纖維類食物,配合食用優格或喝優酪乳,適量補充益生菌,也可以避免便秘,預防痔瘡產生。• 多喝水,喝水加上規律運動是預防痔瘡的基本方法。以一般茶杯大小來估算,我們建議成人一天至少喝6-8杯水(2000-2500cc)。 理想的膳食纖維攝取量每日大約20-35克,國健局統計,現代人攝取纖維量每日大約只有5-20克,所以多攝取粗纖維是預防便秘和痔瘡的根本方法。下面附上膳食纖維含量參考表,大家可以藉此算算今天一整天攝取的纖維量夠不夠。 攝取足量纖維質是個數學題,看這個表格時也提醒大家注意,如果單就纖維質攝取量而言,吃同樣份量的菠菜,纖維質量是高麗菜的兩倍;而水溶性膳食纖維方面,鳳梨的纖維質遠不及香蕉! 所以,稍微檢視一下這個表格,可以幫助大家挑選更有效率的高纖蔬果。 力行高纖飲食其實沒有那麼難!就算是外食族,適當撿選富含纖維的好食物也能為健康把關!通常認真吃青菜吃個一週,就能藉由高纖飲食方式改變腸道菌種。 糙米的膳食纖維比白米更高,可以混雜糧米、大麥、五穀一起煮,纖維含量更高;吃火鍋可以多下些大把蔬菜、菇類以及海菜海藻,對於改善便秘、腸道大掃除很有幫助。想吃零食,可以準備胡桃、杏仁果、夏威夷豆之類的堅果。當然,如果以上幾點都認真做到了,還是常有便祕或排便出血的問題,那可能是另外一項大腸腸道內的健康警訊,請即時找專業醫師做診治,才不會延誤病情。 養成喝水的習慣: 水,是大腸最好的朋友。如果你的糞便常常是羊屎便狀,多半是水份攝取不足的警訊。肛門位於大腸最末端,如果攝取水分不足,很容易造成糞便乾硬、大腸循環狀態不佳;一旦排便不順,久而久之,痔瘡就開始悄悄醞釀。 肛門內皮和黏膜相當細緻,在每天受到糞便衝擊時,若含水量不足,很容易有痔瘡破皮或肛裂的情況;所以,維持良好的飲水習慣,便能有濕軟的糞便質地,才可以好好保護肛門,維持它的健康。 從秋末冬初,天氣漸漸變涼、變乾燥開始,許多病人紛紛詢問起排便時出血或帶著血絲的問題。在連肌膚都感受到乾燥的時節,我們更需要攝取大量水份。 每天攝取2500-3000cc的水,是維持腸道循環的好基礎,如果你覺得一直喝水卻一直從尿液排出,那代表大部分的水份還是被泌尿系統搶走了!!可憐的大腸還是乾巴巴,大腸裡的糞便缺乏水份,表面還是粗得像牛皮紙一樣,排出這樣的糞便,不刮破肛門內皮、不造成出血才奇怪咧!! 人體能自我調節,習慣多喝水、持之以恆之後,在一週內就能見到效果。不但排尿狀況不會像剛建立習慣那麼頻繁,糞便也會開始越來越受浸潤、越來越柔軟,排便出血的問題自然而然會迎刃而解!! 通常我們建議成人一天攝取總水量為2500-3000cc,這些水量不一定只來自於狂灌水,吃蔬菜水果、喝湯、喝飲品都算在總量內。但不建議以茶、咖啡、酒,當主要水源,因爲它們的共通點是利尿,利尿了、水份流失了,糞便最終還是乾的。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沉思者排便法助改善便秘,醫教簡單6招順暢通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3 養生.聰明飲食
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飲食跟健康息息相關,不但要求均衡,吃得幾分飽也是一大學問;雖然身體攝取的能量不足,會讓免疫力下降,但能量太過,也會壓抑免疫系統,過猶不及都不好,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時定量,且只吃七分飽。飲食七分飽 維持腸胃道健康中醫部主任黃中瑀表示,七分飽的感覺,就是有吃但沒有飽,不過,再吃多一點就會不舒服了;尤其是本身腸胃道就有問題者,更應謹記這個原則。適度空腹可讓腸胃休息,但以下5類食物,絕不能空腹吃:1、茶、咖啡、酒涼茶、青草茶及大多數茶種,都屬於涼寒性,若在空腹時喝,會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也因為含有茶鹼刺激胃酸,容易讓人出現心悸、頭暈、四肢無力及飢餓感等症狀,且無論冷熱飲都一樣;不過,經過完全發酵的普洱茶,則對消化道的刺激相對上較不強烈。至於咖啡,也對胃有不小的刺激性。若空腹飲用濃度高且刺激性高的咖啡,就容易使得胃氣受傷,影響胃功能的消化與吸收,嚴重者還會導致胃潰瘍;換個角度來看,有些喜歡喝三合一咖啡或總是加上大量的糖的人,也容易因此讓血糖快速上升造成肥胖問題。另外,空腹飲酒容易讓酒精的吸收較快,也醉得快,又容易刺激胃黏膜,引發胃炎及胃潰瘍等病變,最常出現低血糖、頭暈、心悸、冒冷汗等現象,嚴重者甚至 可能導致昏迷或休克死亡;同時還可能增加罹患高血壓的危險。2、蔬果汁、檸檬汁大多數屬性生冷及辛辣、刺激的食物都不適合在空腹時吃,以免造成腸胃黏膜過度刺激,尤其是腸胃功能原本就不好的人,更應該盡量避免,特別是習慣一早起床就喝蔬果汁的人,胃功能最容易出現問題,因為蔬果汁中有太多屬性寒涼的食材,長期飲用就容易造成胃寒,進而產生胃炎。植物性的食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鞣酸性物質,當早上起床時,胃裡的食物已經消化淨空後,在空腹期間喝大量蔬果汁,就會讓腸胃道的黏膜直接接觸這些鞣酸性物質,若胃壁的保護功能原本就不好,它的刺激與傷害也就更大。除了蔬果汁外,檸檬汁更要絕對避免在空腹時飲用。黃中瑀以其多年中醫臨床經 驗駁斥「空腹喝檸檬汁能養生」的觀點,他指出,很多很會養生的人,胃功能大都不好,究其原因,才發現這些人幾乎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先喝一杯檸檬水,很多人喝檸檬水的用意是希望能改變體內的酸鹼平衡機制,立意雖好,但檸檬的酸在空腹時進入胃部,會直接刺激胃酸分泌,當被身體吸收後才會由血液代謝作轉換;這種轉換過程速度很慢,也就是說,在轉換前胃部就要先承受檸檬酸的侵蝕,這時,若胃功能原本就不佳,勢必就會出現發炎及潰瘍的現象。3、寒性,含豐富果膠、單寧酸的水果曾有研究指出,空腹吃鮮果能讓營養素在體內迅速吸收達到效果,但某些含有豐 富果膠、單寧酸等營養成分的水果,卻因為容易與胃酸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難以溶解的凝膠塊,產生胃結石,不建議在空腹時多吃,例如柿子、番茄、橘子等;而鳳梨因為富含酵素,空腹吃容易傷胃,也被視為空腹拒絕往來戶。此外,空腹不吃香蕉的原因,除了因為香蕉中的鎂元素,會讓體內的鎂成分突然升高,破壞血液中的鈣鎂平衡,不利健康外,也因為熟透的香蕉含糖分高,會促進胃酸分泌;又因為香蕉助消化又性寒,會使腸胃蠕動變得緩慢,若空腹吃後, 再吃其他食物就容易引起腹痛、腹脹甚至絞痛,因此建議飯後再吃。其他如西瓜、水梨等寒性水果,也都不適合在空腹時吃太多,除了擔心會引起消化不良外,寒性食物更會讓原本就有胃寒、容易腹瀉的患者,症狀變得更加明顯;而其餘性味屬平的蘋果、葡萄等,則不在此限。4、豆漿、優酪乳、碳酸飲料富含蛋白質的豆漿,必須在先吃了澱粉類食物後攝食,才不會被當作熱量來消耗,也能發揮補益的功效;因此,有報導指出,空腹喝豆漿只會浪費蛋白質,也會讓體內營養失衡,加重消化與泌尿系統的負擔。優酪乳則因含有乳酸菌,雖可調整腸胃道的菌種平衡,但某些有乳糖不適症的患 者反而更要避免空腹飲用,以免腸道黏膜的酵素分泌不足,沒辦法有效分解乳糖, 讓腹瀉情形更加嚴重。至於碳酸飲料因為含有大量檸檬酸,在代謝過程中會加速鈣的代謝,讓血中的鈣 含量流失,即使不是空腹飲用,只要長期喝,都容易導致體內鈣質的流失;尤其是冷飲,更要避免空腹攝入,以免過度刺激腸胃產生痙攣,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失調,誘發腸胃性疾病。5、高GI食物有國外研究指出,空腹吃高GI(升糖指數)食物,如精緻的澱粉類食物,包括白飯、糯米飯、白吐司或白麵包等,會讓血糖上升速度加快,容易引起飢餓感而誘發食慾,進而增加食量,同時會促進食物代謝,產生大量脂肪,增加體內血液或細胞中脂肪的堆積。無論是對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或想要減重者的體重控制,效果都不好;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影響血糖的穩定度,且有提高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空腹運動瘦比較快? 運動營養師用1實驗告訴你真相 ·胃潰瘍不能吃水果?山藥、秋葵、芥花油顧胃? 營養師解析急性期、慢性期飲食完整攻略
-
2021-05-02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大腸癌、降低膽固醇!醫師建議多吃2種纖維
攝取膳食纖維是現代人飲食的重要課題,但根據國健署調查,台灣人九成以上每天食用的纖維量都達不到標準的25公克,以精製澱粉為主食,加上蔬果攝取量少,對健康來說是一大警訊。請重新檢視自己的三餐內容,別以為多吃纖維就像牛吃草一樣枯燥,營養師教你如何技巧性把纖維放入餐盤,輕鬆吃夠一日所需分量。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兩種,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胃腸科醫師許秉毅表示,水溶性纖維吸水性強,容易被腸內的細菌、酵素等分解破壞;非水溶性纖維則不易被分解,所以是糞便的主要成分。非水溶性纖維多見於蔬菜;水溶性纖維則以水果含量較多。蔬菜水果裡同時含有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兩種纖維,一般來說,蔬菜當中非水溶性與水溶性纖維的比例大約是5:1,口感比較粗糙;水果非水溶性與水溶性纖維的比例則為3:1。但是也有不少例外,水果當中口感比較軟Q的,水溶性纖維的比例會比較高,例如木瓜的非水溶性與水溶性纖維的比例是1:2,楊桃也是1:2,而鳳梨相對粗纖維多,比例則是11:1,所以胃不好的人不適合多吃鳳梨。非水溶性纖維助排便,減少毒物刺激腸道,預防腸癌。為何需要知道兩種纖維的比例?因為它們對人體健康的幫助是不一樣的。許秉毅表示,多吃非水溶性纖維可以刺激腸胃蠕動,減少便祕發生,也就減少糞便中毒素刺激腸壁,進而引發息肉、腸癌等。他指出,食物當中有不少毒素,例如農藥、防腐劑,或是燒烤產生的毒素。腸內的壞菌也會產生毒素,糞便在腸胃道內停留愈久,愈容易發生癌症,這也就是為何腸癌容易發生在直腸與乙狀結腸的部位,因為糞便停留在這裡的時間久,毒素刺激腸壁的時間最長。水溶性纖維能吸油吸糖,控制血糖,減少心血管疾病。水溶性纖維則有四大功能,第一是能吸糖,血糖不容易升高,有利糖尿病的控制;第二是吸油,會吸附不好的膽固醇,避免沉積在血管壁,相對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第三是吸附食物內的毒素,避免發生腸癌;第四是養好菌。許秉毅表示,腸胃道裡的好菌被稱為「免疫力訓練師」,好菌多、免疫力就好。而吸附毒素除了可避免腸癌,還能避免毒素進入血管裡循環全身,進到血管裡就可能造成血管發炎,引發心血管疾病。而壞菌產生的阿摩尼亞如果進入腦部,則可能造成肝昏迷、容易疲倦等。博田醫院國際形體醫學中心營養師徐婉玲表示,膳食纖維吸水會膨脹,尤其水溶性纖維停留在上消化道時間更久,讓人有飽足感,避免過度進食,進而預防肥胖甚至三高等慢性病。講究口感,精製加工食品、果汁多已去除纖維。安南醫院營養科組長王儷瑩營養師表示,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包括燕麥糠、燕麥、洋車前子(psyllium)、大麥、豆類,以及果膠豐富的水果,如蘋果、柑橘類、香蕉等,蔬菜中則有高麗菜、蘿蔔、青豆等。而含有非水溶性纖維的主要包括小麥麩、全穀物食品如全麥麵包及糙米、豆類、果仁、蔬菜和水果 ,尤其是蔬果的皮和種子。日常飲食中,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的攝取比例應該多少?王儷瑩表示,並沒有特別的比例,只是要多吃一些。但是現代人吃很多精製的加工食品,其中因為非水溶性纖維粗澀的口感不佳,加工過程多已去除,很多人喝果汁也習慣去除果渣,當然纖維量就會不夠。正餐沒吃到蔬果,可補充車前子、奇亞籽等纖維粉。日常飲食中,哪些是屬於「高纖食物」?徐婉玲說,100公克的食物中,只要有2公克的膳食纖維就是高纖食物。天天五蔬果只是攝取膳食纖維的基本款,女性最好增加攝取到七樣蔬果,男性九樣,且蔬菜要多於水果。萬一正餐沒能吃到蔬果,建議補充含車前子、奇亞籽成分的纖維粉,早餐改為全麥土司,或到超商買些生菜沙拉或青菜棒。徐婉玲說,有些人基於健康會把地瓜當主食,她建議地瓜最好洗淨帶皮吃,才吃得到纖維質。
-
2021-05-02 養生.聰明飲食
圖表/一張圖看懂 高纖食物在這裡
攝取膳食纖維是現代人飲食的重要課題,但根據國健署調查,台灣人九成以上每天食用的纖維量都達不到標準的25公克,以精製澱粉為主食,加上蔬果攝取量少,對健康來說是一大警訊。請重新檢視自己的三餐內容,別以為多吃纖維就像牛吃草一樣枯燥,營養師教你如何技巧性把纖維放入餐盤,輕鬆吃夠一日所需分量。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兩種,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包括燕麥糠、燕麥、洋車前子(psyllium)、大麥、豆類,以及果膠豐富的水果,如蘋果、柑橘類、香蕉等,蔬菜中則有高麗菜、蘿蔔、青豆等。而含有非水溶性纖維的主要包括小麥麩、全穀物食品如全麥麵包及糙米、豆類、果仁、蔬菜和水果 ,尤其是蔬果的皮和種子。
-
2021-04-25 養生.營養食譜
燕麥新吃法 甜鹹都好味
●花椰菜蝦仁燕麥粥營養滿點適合當作一餐 材料:燕麥片30g、花椰菜50g(約1/6棵)、去殼蝦50g(或魷魚、鮪魚等其他海鮮)、水3/4杯(150ml)、芝麻油1/4小匙、鹽少許、胡椒粉少許推薦這些配料:海苔絲、海芝麻粒、海蔥花1.將花椰菜切小塊,去殼蝦泡入冷水中解凍。2.將水倒入鍋中,以大火煮滾後,放入燕麥片邊煮邊攪拌,約煮3~5分鐘。3.再次煮滾後,放入花椰菜、去殼蝦、胡椒粉,以中火煮5~8分鐘,中間不時攪拌,直到變濃稠為止。4.淋上芝麻油、鹽,再加入想要的配料混合品嚐。不同的品嚐方式也很適合搭配辣辣的市售是拉差辣椒醬或辣醬。●燕麥洋蔥醬加入洋蔥消除油膩感的奶油醬 材料:燕麥粉10g、葡萄籽油(或奶油)1大匙、洋蔥末1/4顆(50g)、蒜末1大匙、低脂牛奶1/2杯(100ml)、水1/2杯(100ml)、鹽1/2小匙、胡椒粒磨碎少許1.將葡萄籽油倒入鍋中,以小火熱鍋。2.將燕麥粉分3次加入① 的鍋中,以中火煮2~5分鐘,為了不使燕麥粉結塊,一邊要持續攪拌,直到變成重奶油狀態為止。3.放入洋蔥末、蒜末、低脂牛奶、水,用大火煮滾後,再轉成中火,邊攪拌邊煮10~15分鐘,直到變濃稠為止。4.轉小火,加入鹽、胡椒調味,再邊攪拌邊煮3~5分鐘,完成後冷卻備用。燕麥洋蔥醬怎麼吃?•炸物沾醬•奶油醬義大利麵醬汁•奶油醬燉飯醬汁•沾麵包吃●燕麥軟餅乾材料:燕麥片100g、燕麥粉40g、香蕉1根、甜菊糖20g、葡萄籽油15~20g(或花生醬)、肉桂粉1/2小匙、泡打粉1/8小匙、香草精1/2~1/4小匙(可省略)推薦這些配料:巧克力碎片、堅果類、果乾1.將香蕉放入碗中壓碎。2.將配料以外的所有材料放入碗中,攪拌均勻後,加入配料稍微混合。3.將烤盤鋪上料理紙,用冰淇淋挖勺(或湯匙)挖起麵糰,以5cm的大小鋪在烘培紙上。4.用挖勺挖起麵糰後,一定要用力壓平。5.放入預熱170度的烤箱中,烤約20~25分鐘,烤至變成黃褐色,表面些許裂開的狀態。TIPS 用氣炸鍋代替烤箱製作:進行到步驟3時,將麵糰放入氣炸鍋中,並緊緊壓平麵糰,使其厚度為0.5cm。先以160度烤10分鐘,翻面後再烤5~8分鐘,直到呈現黃褐色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