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魚類
共找到
638
筆 文章
-
-
2019-12-11 名人.好食課
好食課/養成良好外食習慣 營養師教你多選「低脂肉」
您是否白天要面對公司壓力,回家要照顧老小一家人,沒時間注意自己的飲食狀況,長期下來身體開始出現許多問題呢?今天就讓營養師來告訴你,我們要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用最有效的方式照顧自己的身體吧!不佳的飲食習慣是造成肥胖、腸胃道疾病、失眠、癌症等主因之一許多的疾病都能透過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來改善,在台灣人十大困擾症狀中(連結),包含肥胖、過敏以及胃痛、便秘、失眠,都與飲食習慣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此外,上班族最擔心罹患的疾病為癌症與三高。而有龐大壓力與不健康生活型態的三明治族群正是高風險族群!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上班族因壓力大、工作忙、飲食和運動不正常,罹患癌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了將近3成!(連結)根據WHO數據統計,癌症為全世界排名第二的死亡原因,在台灣自1982年起癌症就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冠軍長達37年(連結),其中飲食不均衡更是提高疾病風險的主因。蔬果奶不足、油脂和添加糖攝取過多根據國民健康署的102~105年的國民營養調查中發現,在蔬菜方面,除了 45 歲以上女性的攝取量接近建議量外,其他年齡層均嚴重不足。水果類中,除了45-64歲女性攝取足夠外,其餘成人皆有攝取不夠的狀況,奶類攝取量則是除了六歲以下較接近建議量外,其餘年齡層皆嚴重不足!(連結)這樣失衡的狀況,使得我們的營養素攝取不足,包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2、D、E、鈣、鐵等都有不足的狀況,而油脂、添加糖則有攝取過多的問題。別緊張!營養師已經為你整理出下列5項要點,助你遠離各種疾病1.纖維滿滿遠離肥胖、便秘和癌症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一天要攝取25-35g的膳食纖維,已經有多個研究證明植化素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幫助腸胃道健康以及預防便秘(連結),但根據調查102-105年國民營養調查成年人膳食纖維量僅有13.5-18.8g(連結)外食族更少!營養師建議中餐時可選擇自助餐、可挑選配菜的便當店、火鍋或是提供燙青菜的小吃店,這些店家通常有足夠的蔬菜可以選擇,記得至少吃到一個拳頭的份量。晚上或假日時,事先購買耐放的蔬菜、水果放在家中,像是高麗菜、蘿蔔、芭樂、蘋果、或是一人份袋裝的蔬菜,讓我們回到家時也能輕鬆備餐。最後建議盡量選擇未精緻的全穀雜糧類為主食,像是早餐吃地瓜或南瓜、自助餐選紫米飯等都是能增加膳食纖維攝取的方式。2.這樣挑肉!熱量減少更好瘦上班族常常有油脂和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原因之一即為常常選到的肉類屬於高脂、中高脂肉,如控肉、梅花肉等,油脂和熱量的含量往往高出我們想像。如果選擇低脂肉和中脂肉,同樣份量可減少近5-6成的熱量,如果一天三餐都選擇中低脂肉,可以減少攝取的熱量就更多了!以『我的餐盤』的建議:每餐豆魚蛋肉一掌心為例,如果是以低脂肉取代超高脂肉,一餐可減少80大卡,一天三餐共少240大卡的熱量。所以像是海鮮、魚類、豬里肌、雞胸肉等等,都是良好的低脂肉來源。更多的肉類選擇可以參考下表整理的中和低脂肉類來源,所以下一餐就試著把控肉飯換成可以減少熱量的白斬雞便當吧!此外鮭魚、鯖魚等海鮮含有omega-3脂肪酸(EPA、DHA),研究指出能夠讓我們減少身體的發炎作用、遠離肥胖(連結),有時選擇魚類為主菜的便當也是不錯的選擇。3.階段性戒糖改善肥胖與過敏遇到換季就過敏嗎?可能和飲食習慣與肥胖程度有關哦!研究發現過重與肥胖的成人有較高的風險產生過敏的症狀(連結),在孩子的身上也觀察到類似的情形,攝取較高添加糖的孩子相較於攝取較少的孩子,體內有較高的發炎因子與鼻子過敏的症狀主要原因為添加糖和脂肪細胞都會造成體內發炎因子增加、提高過敏的可能性(連結),因此為了曼妙的身材與減緩過敏,減糖是重要的關鍵。很多人覺得戒糖非常困難,這是因為我們大腦已經對糖上癮,若是馬上強迫自己只喝白開水往往會因為慾望反撲而失敗,建議循序漸進戒糖,先減少糖量為平時的一半,如全糖變半糖,半糖變三分糖,持續2-4週後再持續減少。同時練習降低頻率,將其中幾次替換成其他飲品,如檸檬水、回甘茶類。4.不愛喝奶?吃這些食物擊退失眠我們都知道牛奶是良好的鈣質來源,但許多民眾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使得奶類與鈣質攝取不足,因此建議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可以食用乳糖較少的乳製品,如優酪乳、起司、優格,此外豆干、小魚乾也都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鈣質能增加骨質密度、提高睡眠品質,且含有安定神經、放鬆肌肉的作用,如果缺乏鈣恐會導致更難以入睡(連結),因此不喜歡喝牛奶的民眾試試選擇以上富含鈣質的食物,才能讓我們睡眠更有品質。5.假日備菜讓你事半功倍越來越多的職業婦女,白天上班,晚上要趕著為全家煮菜,若假日先備菜就可以減少平日做菜時間。建議假日時可以先把一週要使用的白飯、肉類、高湯煮好後冷凍。常用的蔥薑蒜預先處理好,洗切耐放的蔬菜,使用保鮮盒或是袋子分裝,存放於冷凍或冷藏,在平日晚上烹調時就能加快速度。You are what you ate!長期的飲食習慣決定了身體的健康,家人彼此間的飲食喜好也會相互影響,因此趁現在調整好自己的飲食習慣,不但能潛移默化家人的飲食選擇,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陪伴家人走更遠的路!參考資料DiNicolantonio J, O’Keefe J et al.(2017). Good Fats versus Bad Fats: A Comparison of Fatty Acids in the Promo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flammation, and Obesity. Missouri medicine, 114(4), 303-307.Ciprandi, G., Ricciardolo, F., Signori, A., Schiavetti, I., Monardo, M., Ferraro, M., & Cirillo, I. (2013).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and Bronchial Impairment in Allergic Rhinitis.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 & Allergy,27(6), e195-e201.Sawani, A., Farhangi, M., N., C., Maul, T., Parthasarathy, S., Smallwood, J., & Wei, J. (2018). Limiting Dietary Sugar Improves Pediatric Sinonasal Symptoms and Reduces Inflammation.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1(6), 527-534Grandner, M., Jackson, N., Gerstner, J., & Knutson, K. (2013). Sleep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intake of specific dietary nutrient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23(1), 22-34.【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外食健康好難!上班族的5個飲食小技巧】
-
2019-11-28 新聞.長期照護
用餐後總是不停咳嗽?「嗆咳」是吞嚥力衰退重要訊號
【文、圖/選自如果出版社《看圖就能懂!軟食料理技巧大全》,作者山田晴子】吞嚥力差的人有什麼特徵吞嚥力衰退容易發生誤吸吞嚥力衰退,會變得難以吞嚥,進食時也容易嗆到,增加誤吸(食物或飲料沒有進入食道,而是跑進肺部或與肺相連的氣管)的危險。誤吸是引發吸入性肺炎的原因。◆用餐時會嗆到,用餐後總是不停咳嗽食物誤入喉頭或氣管時,會引起「嗆咳」。「嗆咳」是吞嚥力衰退最重要的訊號。如果無法將食物完全吞下,殘留在喉頭的食物殘渣,在用餐完畢後不久就會掉入氣管,引發咳嗽。此外,有時也會被自己的口水嗆到。◆有些食物很難吞嚥纖維較硬的食物(牛蒡等),或是乾燥的食物(地瓜等),因為較難在口中形成食團(食物和口水混合成可以吞嚥的大小),比較不容易吞嚥。◆吞嚥後,口腔中還殘留有食物如果食物無法在口中成團,就會無法吞下,進而讓食物殘留在舌頭上、上顎或牙齒和臉頰之間。◆口腔有口水積存我們平常是不自覺的吞口水,但如果吞嚥反射不佳,口水就會積存在口腔中。◆經常卡痰當有空氣之外的異物進入與肺部相連的氣管時,會分泌很多痰以排出異物。此外,積存在口腔的口水有時會不經意流進喉嚨,這個時候就會覺得有痰卡在喉嚨裡。如果咳出的痰中有混雜食物,就表示很可能是誤吸,需要多加注意。◆舌頭上白白的有吞嚥困難的人,因為舌頭的功能不佳,食物殘渣會留在舌頭上,滋生微生物,讓舌頭會變白,稱為舌苔。此外,當口水分泌量變得極少時,也是出現舌苔的原因之一。 ◆用餐後聲音改變無法順利吞嚥食物時,有時食物殘渣會殘留在聲帶或喉頭讓聲音變得混濁。讓食物容易吞嚥的技巧湯或飲料容易誤吸,可以把它們調理得黏稠些湯或飲料等像水一般清澈的液體,因為吞嚥時機不易掌握,容易誤吸。湯汁可以加入太白粉水等增加黏稠度(請參見第15頁),茶或果汁等飲料,可以用吉利丁做成偏軟的固體,便不容易發生誤吸。此外,燉煮料理的湯汁中或快炒料理時,增加黏稠度把湯汁和食材拌在一起,也會比較容易吞嚥。吃的時候,可以用湯汁或水濕潤,或是沾著芡汁一起吃食用肉類、魚類、蔬菜及芋薯等的燉煮料理時,可以加點湯汁濕潤食物之後再吃。為此,烹煮的時候可以用點技巧,增加湯汁的分量。水分較少或容易散開的食材,有時會無法在口腔中和口水混合成食團就進入喉嚨。吃的時候可淋些芡汁在上頭。將麵包或蜂蜜蛋糕等浸泡在飲料中,濕潤瀝水後再吃,會比較容易吞嚥。把食材煮軟肉類等要煮到可以用筷子切斷的軟爛程度。魚類剛好相反,如果煮太久會變硬,只要稍微煮一下就可以了。蔬菜或芋薯等,也要煮到進食者容易食用的軟爛程度。拌入帶有黏稠度的涼拌醬料、白蘿蔔泥或山藥泥比起涼拌青菜,用帶有黏稠度的拌醬做成的味噌芝麻拌豆腐或芝麻醬涼拌菜,會比較容易食用。此外,拌入磨碎的白蘿蔔泥或山藥泥,因為可幫助食材集結,也比較容易吞嚥。選擇容易吞嚥的食材魚要選擇烹煮加熱後肉質不會變硬的種類。其他食材,請參見第24至27頁的詳細說明。切成不會引起誤吸的大小食材切小一點比較容易吞嚥,但如果切得過小,在意識到吞嚥之前,食物可能就已經掉進喉頭,反而容易引起誤吸。可以有意識地「咕嚕」一聲吞下而不造成誤吸的食物大小,大約是可以放在智齒上,五至八公釐左右的塊狀。麵條類如果用吸食的,容易導致誤吸,可以切成三至五公分長,來預防誤吸。放涼後再吃熱的烤地瓜或熱食等,因為要一邊吹涼一邊吃,容易嗆到,建議放涼之後再吃。湯汁和湯料分開吃之所以會有「味噌湯肺炎」的說法,就是因為喝湯時如果將湯汁與口感不同的湯料一起入口,會因為湯汁和湯料的吞嚥時間點不同,容易導致誤吸,建議把湯汁和湯料分開來吃。到醫院查明原因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時,建議前往耳鼻喉科或專攻吞嚥復健的復健科接受診療,查明原因。
-
2019-11-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又失靈!美研究:維生素A降低癌風險,吃補充劑卻沒用
要不要補充維生素礦物質,這個問題在近兩年沒少被打臉。比如一項包含百萬人數據的研究顯示,16種營養補充劑,幾乎都無益於心血管健康和長壽。相反,“食補”則獲得了支持。前段時間由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學共同開展的萬人研究顯示,雖然補充劑無益,但注重食補的人群更長壽。《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Dermatology近期發表一項大型研究帶來了類似的發現,對超過12萬人長達20多年的隨訪發現,大量攝入維生素A與一種常見的皮膚癌——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降低有關,而這些維生素A主要來自食物,維生素A補充劑則沒有顯示出潛在的保護作用。 這項研究納入了75,000多名女性和近50,000名男性的數據,受試者平均年齡約50歲,在研究開始時沒有癌症病史。通過食物問卷,研究人員幾乎每四年收集一次他們的飲食和補充劑服用習慣。數據顯示,攝入維生素A水平較高的人往往年齡更大,鍛煉更多,不太可能飲酒或攝入咖啡因。在超過26年的隨訪期間,共發生了3978例鱗狀細胞皮膚癌。統計顯示,相較於總維生素A攝入量最低的20%人群,總維生素A攝入量最高的20%人群發生鱗狀細胞皮膚癌的風險低17%。其中最低組的總維生素A平均攝入量約7,000 IU,最高組則超過21,000 IU,絕大部分維生素A來源為食物,其中又以植物來源的類胡蘿蔔素為主(具有維生素A活性,可在體內轉化),而非動物來源的視黃醇。視黃醇和一些類胡蘿蔔素攝入量也與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降低有關。視黃醇、β隱黃素、番茄紅素、葉黃素攝入最高人群的風險分別降低12%、14%、13%、11%。而當進一步區分維生素A來源時,數據顯示,服用較多的維生素A補充劑與鱗狀細胞皮膚癌風險降低無關。研究人員還發現,對於痣比較多,居住在紫外線較高的地區,或容易曬傷的人群而言,維生素A對皮膚癌的保護作用似乎更明顯。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觀察到的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資深作者,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皮膚病學和流行病學教授Eunyoung Cho表示,維生素A可以保持皮膚細胞健康,這可能是降低皮膚癌風險的潛在機制。Eunyoung Cho補充解釋,“但這只是為多吃健康水果、蔬菜又增添了一個原因。” 富含維生素A的健康食物來源包括甘藷、哈密瓜、胡蘿蔔、黑眼豆、甜紅辣椒、花椰菜、菠菜、乳製品、魚類和肉類(尤其是肝臟)。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這意味著如果過量,它可以儲存在脂肪細胞中,而非隨著水分排出體外,因此大量服用並不安全,可能會增加骨質疏鬆症和髖部骨折的風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建議成年人每天服用天然維生素A(通常來自動物性食物和補充劑)不超過10,000 IU。Cho還提醒,即使健康飲食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人們出門時仍然有必要使用防曬霜。另一方面,這項研究沒有關注維生素A與其他皮膚癌,如黑色素瘤的風險關聯。多位皮膚科專家也強調,完整的防曬策略對於預防皮膚癌仍然至關重要,包括遮陽、通過衣物防護、每天使用防曬霜。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1-28 橘世代.健康橘
護腦新策略 心智飲食 留住記憶其「食」很簡單
想要保持好記性,是每個人的願望,用銀杏、豬腦等秘方補腦,不如嘗試結合「地中海型飲食」及「得舒飲食」的心智飲食,延緩大腦老化,讓大腦維持活力。在2015年3月的一份國際期刊中也發現,相較之下,心智飲食更能減少阿茲海默症的發生,並減緩因老化出現的認知障礙。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的網路專欄「健康營家」,最新主題「心智飲食,讓你留住記憶」中,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被分院營養師侯雅苓介紹,心智飲食與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一樣,鼓勵多攝取原型非精緻食物。攝取足夠纖維、鉀及鎂,其中全穀類食物建議1天至少3份,並建議增加不飽和脂肪,如使用橄欖油,這些都有助於調控血壓及血脂,保養心血管的健康。●小酌紅酒健腦 豪飲當心直接傷腦紅酒中的原花青素、多酚、白藜蘆醇等高抗氧化營養成分,侯雅苓說,這些成分都能防止自由基對腦部及心血管造成的傷害。紅酒雖有保護心血管的營養成分,但侯雅苓提醒,所含酒精仍不容忽視,酒精攝取過量不但會增加肝臟、胰臟等負擔,對腦細胞更有直接傷害,一般紅葡萄酒精含量約10至13%,每日攝取量不超過150毫升為宜,約1日1杯為極限。●強調高營養密度綠色蔬菜 豆、肉、魚每周321侯雅苓表示,心智飲食特色是強調高營養密度的綠色蔬菜,每周至少6份,1份約100克,而其他顏色的蔬菜也含豐富的植物素及抗氧化營養素,建議每天至少攝取1份。豆類、家禽類及魚類的每周建議量,分別是至少3份、2份及1份。●一周兩份莓 用3招增加攝取接受度侯雅苓特別強調,莓果類食物,如藍莓、黑莓、紅莓、覆盆子等高抗氧化力的水果,有助於降低體內自由基對大腦及心血管的傷害,每周建議攝取2份,1份以75克計算。不過,因莓類通常酸度較高,接受度不一定好,侯雅苓建議,可以適時加入其他蔬果、優格平衡口感,或自製低糖果醬,都可以增加攝取的接受度。另外,心智飲食希望民眾避免髓腦食物,如人造奶油及反式脂肪食物,1天應少於1一湯匙、糕餅及甜點等高精緻糖的食品,1周應少於5份;加工起司1周少於1份;油炸食物及速食等高飽和食物,1周少於1份,只有在多吃健腦食物、少吃損腦食物雙管齊下,才能有效建心補腦。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27 新聞.長期照護
舌頭上白白代表咀嚼有問題?咀嚼力差的人有這些特徵
【文、圖/選自如果出版社《看圖就能懂!軟食料理技巧大全》,作者山田晴子】咀嚼力差的人有什麼特徵食物不容易咀嚼 會造成營養不良如果咀嚼力衰退或假牙不再合適,咬不動的食物就會跟著增加。如果因為咬不動、咀嚼的次數減少,減少對唾液腺的刺激食物沒有咬碎就吞下去,會對腸胃造成負擔,對消化吸收有不好的影響。此外,如果有些食物沒辦法吃,可能會因此而缺乏某些營養,造成營養不良。開始只吃很軟的東西軟的食物雖然容易咀嚼,但如果一直只吃軟的食物不咀嚼,就會讓口水的分泌量減少,使得咬碎的食物不容易在口中形成食團(食物與口水混合後,形成的可以吞嚥大小的塊狀物),也難以感受到食物的風味。此外,隨著口水減少,口腔也容易殘留食物因而骯髒,在口腔繁殖的細菌跑進氣管,就有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因食物誤入氣管而引發的肺炎)。◆很難咬斷某些食物如果咀嚼力衰退,或假牙不再合適,原本常吃的食物會變得不是那麼容易食用(請參見左頁下方)。口感Q彈的蒟蒻、纖維較韌的芹菜等蔬菜,或黏著性較強的麻糬等,都會變得不好咀嚼。◆食物吞嚥有困難當咀嚼力變差、無法把食物細細咬碎,食物就很難在口腔形成適當的團塊,以致無法順利吞嚥。也因此,口中總是有食物碎屑殘留。◆舌頭上白白的如果無法順利咀嚼、吞嚥食物,舌頭就會變得白白的。這些白白的東西叫做舌苔,是口腔汙垢微生物有滋生的狀態。此外,當口水的分泌量非常少時,也是造成舌苔的原因之一。讓食物容易咀嚼的技巧食物烹煮到變軟把肉、蔬菜、薯芋類、米飯、麵條等,烹煮到可以用上顎和舌頭壓碎的程度。選擇柔軟的食材肉類要選擇帶有適量肥肉的部位,烹煮後不會變硬,也比較容易咬斷。魚類則要選擇烹煮後肉質不會變硬的種類,如鱈魚、星鰻、鰻魚、鰈魚、沙丁魚、虹鱒等。比較容易食用的菇類包括:舞菇、蘑菇、鴻喜菇(不容易嚼碎 的時候只吃上面的蕈蓋)。如果是松茸、香菇或杏鮑菇等不容易食用的種類,可以把它們切碎。海藻類部分,羊栖菜芽比長羊栖菜容易咀嚼。但是,把長羊栖菜切碎也同樣可以容易吞嚥。海帶芽如果能用水完全泡開、讓它變軟,也很容易咀嚼。在食材上劃幾刀,或是切成容易咀嚼的大小和形狀肉類在料理之前先把筋切斷。蔬菜則是把纖維切斷,或是劃上幾刀,並把不容易咬斷的部分 (皮等部位)拿掉。像蒟蒻這種不容易嚼爛的食材,可以劃上幾刀,製造幾個容易咬斷的地方。容易咀嚼的食物厚度約為五至八公釐,蔬菜可以此為標準來切。像高麗菜或醃野澤菜這種很薄的葉菜類,因為不容易咀嚼,可以從葉片尾端堆捲起,讓它變厚。煮軟的麵條切成三至五公分長,會更容易食用。水分少的食物可以浸濕後再吃麵包或蛋糕等食物,因為本身水分較少,入口後會吸收口水,使得咀嚼、吞嚥時會比較辛苦。建議可以把它們沾一下牛奶或飲料中,濕潤後瀝掉水再食用。調整假牙和用餐姿勢也很重要有裝假牙的人請定期到牙科接受檢查、調整假牙,使用完全適合自己口腔的假牙,才能享受帶有一點咀嚼感的料理。此外,在用餐時伸直背脊,從生理上來說,也會讓進食更容易。如果喜歡的料理中有不容易咬碎的食物,會增加咀嚼的次數。可以詢問進食者的喜好,或觀察他吃東西的狀態,來調整食物的硬度,或是利用一些技巧讓料理變得更容易食用。
-
2019-11-24 科別.骨科.復健
強健骨質也護心 醫師推薦跑走運動
在資訊、知識普及下,現代人對於常見的三高疾病雖有較多認識,但骨質疏鬆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之一。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鬆症是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名,全台近700萬人有骨鬆問題,且近半數民眾有骨質密度不足而不自知。一旦骨折,後續的照護成本及併發症更可怕。由聯合報元氣周報主辦的元氣健康講座,邀請林口長庚骨科部醫師葉文凌講述「保密防跌,骨力人生」骨質疏鬆照護新觀念,並與與民眾分享「保骨本」的祕訣。骨質疏鬆 與退化性關節炎也有關葉文凌表示,人體的骨骼系統是由骨頭及關節形成,骨骼隨著年齡增長過程中也會不斷成長。骨骼中的「噬骨細胞」將老舊的骨質移去,而「造骨細胞」製造新鮮的骨質予以取代,藉由不斷更新而維持強韌品質。年輕時「造骨」速度高於「噬骨」速度,但一過40歲,骨質流失速度加快,使骨質密度逐漸下降,連帶的造成骨骼變脆、容易碎裂,骨折風險自然增加。葉文凌說,過去醫師會認為退化性關節炎只是軟骨變薄,而據國外2010年研究文獻顯示,骨質疏鬆和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是同一個來源的疾病,亦即退化性關節炎是牽涉整個關節的疾病。而骨質疏鬆最容易影響脊椎、髖關節、手腕三部位,影響最嚴重的是脊椎,如老年人一滑倒,就可能導致腰椎體壓迫性骨折。症狀不明顯 骨折後才發現造成骨鬆原因眾多,包含先天、後天與其他因素。如遺傳、運動或營養不足、陽光曝曬不夠、長期臥床、抽菸、喝酒、婦女停經、藥物及疾病等。骨鬆常被忽視,主要是症狀不明顯。葉文凌說,民眾直到骨頭受外力碰撞,或咳嗽、搬重物時造成骨折,才發現骨鬆問題。只是一旦骨折,後續照護成本與併發症也多。據統計,髖部骨折的醫療費用平均就要20萬,而骨鬆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更高達20%以上,與乳癌末期死亡率相當。因此骨鬆雖看似慢性疾病,但也不可輕忽。蛋白質與鈣 護骨基本需求在骨質疏鬆症治療與預防上,葉文凌說,除簡單自我檢查,也可至醫院檢測骨質密度,由醫師判定並給予建議。除了運動,每日均衡飲食攝取,如蛋白質與鈣質補充是改善的最佳良方,再加上骨鬆藥物輔助才有效。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葉文凌說,一般人來說,一公斤體重約攝取0.8至1.2公克左右,但中年人以上或是有慢性疾病者,則約攝取1.5克的蛋白質。像100公克的牛肉、豬肉,約含18克的蛋白質,但油脂比例也高。以一個70公斤成人來說,一天需要攝取105克蛋白質,若吃肉類,就得乘以五倍,但不太可能一天吃一斤的肉,因此也可吃水煮蛋、魚類或豆類製品來補充,且油脂相對少。十分鐘為單位 跑、走輪替而在運動上,葉文凌教在場民眾伸展、擺手、大步走等方式外,他也建議「跑走運動」,即以十分鐘為一個單位運動。民眾可以先快走,若覺得心跳速度掉下來,那就以跑兩分鐘、走八分鐘等方式調整,讓心臟能夠負荷,也達到運動強度。在場有女性民眾問到,她73歲的母親高160公分,體重僅54公斤,除脊椎骨折外,也有嚴重的骨質疏鬆、走不太動,後續如何防範、是否該換人工關節?葉文凌建議,應先做骨質測試確認骨鬆程度,同時骨鬆一定要有足夠運動、攝取足夠蛋白質與鈣後,再搭配骨質疏鬆藥物才會有效。想換關節 最好65歲以後葉文凌也說,不建議民眾太年輕就換人工關節,最底限是55歲,最好是65歲後才換。因為患者一旦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後,也會因磨損、鬆脫而面臨再換的一天。據健保統計,人工關節使用10年後必須更換的機率高達九成,所以他建議越晚換越好。若須額外攝取鈣質,透過「非晶鈣」也是方式之一。葉文凌說,非晶鈣具備好吸收、利用兩特質,能促進幹細胞分化成骨細胞,進而增加鈣質在骨中沉積、幫助骨骼成長。臨床研究發現,補充非晶鈣能有效降低五成骨質流失、並縮短骨骼創傷期,也因此榮獲美國NASA合作,簽訂改善太空人骨質流失研究計畫,民眾也可向醫師或專業人員諮詢後再補充。
-
2019-11-22 新聞.科普好健康
吃海鮮能提高孩子智商嗎?美最新研究證實了
孕期和兒童青少年時期(18歲以下)的營養對孩子的神經認知發育起著關鍵作用,在這個時期內,如果沒有足夠的關鍵營養素攝入,可能會導致終生神經認知發育和心理健康受損,並且在隨後的時間裡無法通過關鍵營養素的補充予以糾正。由美國13位營養學家發表在一份營養學期刊(PLEFA)上的新研究顯示,食用海鮮有益於嬰幼兒和兒童青少年的神經認知發育;母親在懷孕期間食用海鮮的孩子,比母親在懷孕期間未食用海鮮的孩子,平均智商高出7.7分。 研究人員對44項科學研究進行了系統的回顧,以分析孕婦和兒童時期食用海鮮與神經認知發育之間的關係,其中29項研究涉及102944對母子,15項研究涉及25031名兒童。研究表明,在懷孕期進食海鮮有助於孩子神經認知發育,在出生後的第三天和17歲測試時,均有顯示;與母親懷孕期沒有進食海鮮的孩子相比,母親懷孕期進食海鮮的孩子智商要高出5.6-9.5分,平均高出7.7分,罹患多動症的風險僅為其三分之一。此外,研究還發現,攝食足量(超過100盎司/週,約2835克/週)海鮮並不會對神經系統產生任何負面影響,在懷孕期每週食用4盎司(約113.4克),就可有助於孩子神經認知功能的發育。該研究的作者之一、《2015—2020美國居民膳食指南》諮詢委員會的成員J. Thomas Brenna博士說:“孕期進食海鮮對孩子的的大腦、眼睛和整個神經系統的發育有很大好處,其綜合功效不是任何一種單一營養元素所能達到的,但風險在於吃的海鮮不夠,而非攝入過量。” 根據2010年和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海鮮的定義,海鮮是指生活在海洋、淡水湖泊和河流中的一大類海洋動物,包括鮭魚、金槍魚、鱒魚和羅非魚等魚類,以及蝦,蟹和牡蠣等貝類。在這個定義中,海洋哺乳動物(如鯨魚)和海洋植物(如海藻)均不被視為海鮮。由於海鮮富含嬰幼兒和兒童青少年神經認知發育的關鍵營養素,包括碘、維生素B12、鐵、維生素D、鋅、錳、高度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與omega-6,《2015-2020美國膳食指南》建議居民每週應食用8盎司(約226.8克)海鮮產品,每天能為機體提供250mg EPA和DHA,兒童應減量;孕婦及哺乳期女性應每週食用8-10盎司(約226.8- 283.5克),以為孩子提供足夠的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由於海鮮中含有重金屬汞,因此在食用時應選擇EPA和DHA含量豐富而汞含量很低的海鮮,如鮭魚、鳳尾魚、鯡魚、西鯡魚、沙丁魚、太平洋牡蠣、鱒魚、大西洋和太平洋鯖魚。經常性食用海鮮以至於超過推薦量的人群更應該注意,要選擇含汞少的海鮮。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共
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