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趾外翻
腳的大拇趾往第二腳趾的方向偏移超過15度,使大拇趾重疊到第二腳趾,造成第二腳趾異位,或是拇趾呈現向外旋轉,就有腳拇趾外翻的問題。穿鞋時常會感到摩擦不舒服,腳的大拇趾外側關節突出,且紅腫疼痛。且隨著年紀增長,拇趾外翻的情形可能會愈加嚴重。
- 症狀: 腳痛 腳掌不穩 骨骼和關節歪斜 O型腿 膝蓋痛 肩膀痠痛 腰痛 偏頭痛 自律神經失調
- 併發症: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腳的大拇趾往第二腳趾的方向偏移超過15度,使大拇趾重疊到第二腳趾,造成第二腳趾異位,或是拇趾呈現向外旋轉,就有腳拇趾外翻的問題。穿鞋時常會感到摩擦不舒服,腳的大拇趾外側關節突出,且紅腫疼痛。且隨著年紀增長,拇趾外翻的情形可能會愈加嚴重。
雞眼其實就是局部的表皮異常增厚所造成的增生角質層,好發於足底前端及腳趾,也有長在手指或手臂上的,其形狀呈圓錐體,圓錐的底長在皮膚表面,尖端的頭則深嵌入真皮中,壓迫神經末梢,一旦受到外力再擠壓就會引起明顯痛感。 雞眼又有軟、硬之分。軟型雞眼通常發生在趾間,尤其是第四與第五趾間,質地白色而溼軟。硬型雞眼則好發於小趾外側、趾頭背側(尤其是骨頭隆起處),質地乾而硬,屬於發展到最嚴重程度的雞眼。在治療上由於和生活習慣例如穿鞋、走路姿勢有關,不易根治,但當去除壓迫或摩擦的主因之後,多數的雞眼是可以自行變軟,恢復成正常的皮膚結構。
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走路跑步時產生之反作用力。當長時間承受身體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 最典型的症狀是起床剛下床踩地時,內側足跟感到如針刺般劇烈疼痛,要等到走動一段時間後才慢慢減緩;但之後久站、久坐起來又會痛。以及按壓腳掌內側偏中的地方會痛。這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常變成反覆的慢性疼痛。另有部份年長者以為腳跟長骨刺而疼痛,但其實有骨刺並不一定會造成疼痛。
甲溝炎是一種發生在趾(指)甲周圍皮膚的化膿性感染症,患部包括指甲兩側的旁甲溝(負責包住側邊指甲),以及底部的近側甲溝(內含製造指甲的甲髓),症狀有紅、腫、痛及化膿,足部手部都有可能發病。 依據感染到的細菌或黴菌種類,可分為兩大類: 急性甲溝炎,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也有單純性疱疹病毒、白色念珠菌。慢性甲溝炎,致病的病原體較多且複雜,可能有細菌也有黴菌,如格蘭氏陽性菌(鏈球菌)、陰性菌、念珠菌、厭氧菌等。 另有一種重複性甲溝炎,主要因指甲內生,插到內裡造成傷口,容易反覆發作較難根治。
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此有別於一般的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多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所引起。
灰指甲是一種發生於指(趾)甲及其裡層的癬病,由黴菌感染所引起,一開始通常只有單個指(趾)甲發病產生異變,不久就累及鄰近其他完好的指(趾)甲,患者的指甲結構會徹底改變,變形、增厚,且顏色呈灰白色,故名灰指甲。臨床上,又可分為四種類型:遠端側緣甲下型、近端甲下型、白色淺表型、甲板侵入型。 1、遠端側緣甲下型最常見,病狀為黴菌侵犯趾甲的遠端側緣使其增厚萎縮,患部以大腳趾為多數。 2、近端甲下型則好發於免疫力有缺陷的患者,由念珠菌屬在趾甲近端引起病變。 3、白色淺表型為須癬毛菌趾間,導致趾甲表面變形變色,狀如混濁白色雲霧因而得名。 4、甲板侵入型:最後黴菌整個侵入趾甲,致使趾甲結構完全喪失、脫落,便為灰指甲最終型。
椎間盤突出是因椎間盤長期承受重力,產生退化及椎間盤軟骨含水量的減少,造成彈性及緩衝能力隨之減弱,導致椎間盤髓核由纖維環向外穿出造成神經壓迫的情形。亦可因患者承受到突發性的外力撞擊或承載受力過重,導致椎間盤的髓核穿出纖維環。上述情形就稱為椎間盤突出,患者首先會出現下背痛的症狀,隨著病程進展,髓核壓迫到脊髓或推移到神經,就會演變成坐骨神經痛,或更嚴重的永久性神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