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4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高血壓
共找到
2912
筆 文章
-
-
2021-07-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家族性高血壓如何自保?
現職:台大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專長:原發性皮質醛酮症、慢性腎病、急性腎衰竭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確診案例在短短一個月內已破萬,確診致死率已超過4.6%,高於全球的2.2%,主要原因是台灣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中,有高達九成是重症死亡率高的60歲以上長者。同時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2021年6月3日前所公佈的案例,死亡案例每四人有三人有慢性病。高達七成的個案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症、心衰竭),其中高血壓占44%、糖尿病有36%,而慢性腎病(含洗腎)也有14%。台大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允升醫師提醒,「高血壓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而續發性高血壓中又以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引起的高血壓占比最高,可能會因賀爾蒙失調更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重症的風險,建議防疫期間,還是要好好控制血壓,以減少心血管風險,同時應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來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而台灣新冠肺炎的案例,家戶感染的比例高,若有家族性高血壓,也要提高警覺。」排行老五的蔡先生,家裡有七個兄弟姐妹,在五年前,因血壓異常高,經服用四種高血壓藥後,收縮壓仍高達150mmHg,並有低血鉀,於是到台大求診,經過一連串檢查確認是單側腎上腺原發性高醛固酮腺瘤,由於蔡先生家族不只一人有頑固性高血壓合併有低血鉀的現象,經過遺傳基因相關檢驗,確認排行老三的哥哥,也有同樣的單側腎上腺原發性高醛固酮腺瘤,兄弟倆先後接受外科手術,排行老二的姐姐,則是雙側的腎上腺原發性高醛固酮腺瘤,目前採取藥物治療。吳允升醫師說,「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當腎上腺有單側腫瘤或雙側的過度增生時,有可能會分泌過多的醛固酮,讓血壓上升。約有二成左右難以控制的頑固高血壓是屬於與高醛固酮有關的高血壓,常常需要使用多種抗血壓藥,但仍不容易把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
-
2021-07-12 該看哪科.婦科
女性停經缺乏雌激素最易罹患2種病!每年例行檢查必做5項目
停經(Menopause):希臘語,men = month,pausis = cessation。卵巢功能的喪失進而造成月經永久停止。更年期(Climateric):指的是從生殖後期進入到停經、停經後期。圍停經期(Perimenopause):是為月經週期開始不規則一直到停經後一年。根據統計,在西元前一千年,人類的壽命只有18年;在西元前一百年,也就是羅馬帝國凱撒大帝統治時期,人類的壽命只有25年。在1900年,根據美國統計,人類壽命也只達49年。但到了2005年,人類平均壽命,男性可達83年,女性則已達85年。目前高齡的普遍定義為65歲以上,根據目前統計,9成的人皆會進入高齡。早在1990年已有學者提出疾病的三個不同階段。在20世紀早期,如何治療急性傳染疾病是醫師和科學家主要努力的目標,也因為成功的控制傳染病,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第二個階段的疾病主要則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目前治療方式也已日新月異。現如今則是慢慢的進入第三個階段,老化而衍生出來的疾病。第三個階段也是最複雜的階段,不再像是第一階段找出病因並治療它,而是需要結合醫療、心理和社會的資源來處理。更年期的處理正是如此。如何讓更年期婦女在未來的高齡日子裡,健康、無病痛的活著,是在處理更年期症狀時最大的目標。停經的定義為連續12個月無月經和抽血顯示高促性腺素功能升高性機能減退。不規則的月經週期是停經過度期唯一一個客觀指標。月經週期在每個女性都不一樣,是根據濾泡成長的速率和品質來決定。平均來說,生殖能力在37-38歲開始下降,更年期則發生在13年後(平均51歲)。不排卵的週期大部分發生在20歲以前和40歲以後。根據澳洲研究的統計,當月經間隔超過42天,可預期在1到2年後停經。約有1成的女性在45歲停經,原因不明,推測或許跟卵巢大小和卵子數量相關。當卵子數量少於一定閥值,大約1000顆,即會進入停經,跟年紀無關。跟以往研究相反,雌激素並不會在快停經時下降,反而是維持在正常範圍甚至稍微上升的狀態。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當卵巢內濾泡減少時,抑制素因此減少,失去負回饋抑制到腦下垂體,濾泡刺激素因此而上升,進而刺激剩下的濾泡分泌雌激素。但由於剩下可接受刺激的濾泡顆數每個週期不一,因此分泌出來的雌激素量也不穩定,因此在圍停經期階段雌激素濃度並不穩定。早期的研究顯示,抑制素的濃度在濾泡內是固定的,與年紀並不相關,因此濾泡的顆數是決定抑制素濃度的原因。月經不規則通常是最先注意到的更年期症狀,根據統計,平均發生年紀是46歲。以目前的研究顯示,停經年紀的中位數是在51—52歲。目前只有一個確定會導致提早停經的因素──抽菸。抽菸會導致婦女提早停經約1.5年。更年期並不應該視為一個特定疾病,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更年期症狀若是輕微、經由生活作息調整後可改善、不影響生活品質,則無須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然而若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和交際,則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停經後因卵巢分泌不足所導致的變化包含:‧月經期的改變:不排卵、不孕、月經量減少或增加、月經不規則、停經。‧血管舒縮不穩定:熱潮紅、盜汗。‧萎縮性症狀:生殖泌尿道上皮細胞萎縮造成的性交疼痛。‧長期缺乏雌激素所導致的疾病: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建議停經後女性更愛惜自己,每年做例行性健康檢查,檢查應包含:‧病史詢問。‧血壓、脈搏、體重、BMI、乳房和骨盆腔的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大腸鏡檢查,在沒有家族史的人當中,大於50歲建議做檢查,之後10年1次,直到75歲。‧慢性疾病的篩檢: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
-
2021-07-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連發生注射疫苗後死亡 南檢:研判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台南市連續發生疑似接種莫德納疫苗後死亡事件,檢警今天中午完成相驗,針對此兩案,兩案檢察官相驗後初步判斷,兩名死者都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無法證明死因跟接種疫苗有關,兩具遺體都未解剖,家屬也能接受,遺體交由死者家屬妥善處理後事。家住在中西區65歲莊姓男子,10日上午注射莫德納疫苗,11日在家中向家人表示胸痛不舒服後就失去意識,家人大約在下午2點將莊送往郭綜合醫院急救,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經插管、壓胸、電擊,給藥後曾短暫回復心跳,但仍無法維持生命跡象,下午3點多死亡。永康區70歲劉姓婦人11日上午11點打完疫苗後就返家休息,下午約1點半向家人表示頭暈不舒服要去休息,但一直沒有起床,兒子在下午約5點前往探視,卻發現倒臥在床邊;家人表示,婦人平日有高血壓,但打疫苗前狀況良好。檢警今天中午相驗,這兩案死者家屬都希望保全死者遺體,要求不要解剖,檢察官相驗後研判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致死,遺體交由死者家屬安排後事。
-
2021-07-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疾病幫助醫師和病人的成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可說是「醫病平台」成立以來最希望達到的主要目標:「促成社會更了解醫師與病人的互動,彼此因為互相了解對方的看法,而改善醫病關係。」一位資深醫師教授分享自己如何透過多年與病人的互動,逐漸領悟如何跨過醫病鴻溝的心得;一位中生代醫師除了贊同「老師的文章」,並坦然道出醫師不應該再強調專業的「剛強」,而應該運用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最後一位本身又是病人,又是醫師的女兒、醫師的夫人,以其作家的手筆描述她做醫師的父親直到生命的末期還在行醫,並且變成病人以後,還以「做一個合作的病人,幫忙養成好醫師」的態度自許。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台灣社會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年輕時從醫學院剛畢業,在醫學院浸潤多年研究了非常多的疾病,心態是「我是健康的人,要來照顧你們生病的人」,因此自我和病人是對立的,是診察室桌子兩邊的兩個個體,是病房內病床上躺的虛弱的病人,和病床旁邊站立高聳健康的醫師。而疾病和病人連結,疾病附著在病人身上,醫師要對抗疾病,要打擊病人身上的疾病。醫師和疾病對立,也和似乎和病人對立起來。這似乎是過去醫學院教育學生的方法,強者和弱者對立鮮明,醫學院許多強勢並有多年臨床經驗教材數百張投影片的教授,每次在教室疲勞轟炸這些草莓族手無寸鐵的醫學生,和熬夜啃讀強記疲憊不堪的醫學生們,難免也形成了對比。到醫院工作之後多年,才知道自己也可能生病,但自覺是小毛病,無傷大雅,直到50歲時第一次在父喪後,發現高血壓還有偶爾的心律不整,去找醫學中心一位有名的心臟科醫師朋友,他站在醫師的立場給一位生了病的醫師清楚的訊息——你需要吃藥,長期吃藥。從此十幾年來雖然血壓控制良好,但是離不開持續吃藥和心臟病病人的身分。許多擔任醫療工作多年的醫師朋友,現在照顧病人的工作不僅是在醫院診所間,也經常進行電話和視訊的諮詢,和病人的距離逐漸地拉近,從診間進來的朋友(或者可簡單地稱為病人)告訴我他們的許多困難,多數是生理上的病痛,然而他們所陳述的許多病痛,其實是和他們的生活、家庭、工作、所居住的環境密切相關的,例如他們高血壓頭痛,也常常和最近公司加班、業績壓力倍增密切相關;他們的高血脂,也常常和他們最近社交聚餐密切相關。因為我也經常有類似的遭遇,自然能體會醫療和疾病、醫師和病人其實只有一線之隔。醫師並沒有較一般人為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工作壓力和生活習慣對醫師而言,也都會造成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親身的經驗,在病人身上也屢見不鮮。因此我會大膽地向病人朋友表白,他的問題我也經常遭遇,例如十幾年來我從來沒有間斷使用高血壓藥控制我的血壓,因為醫師並不是神仙,希望用這樣的同理心讓病人知道,他們確實有機會改善和預防慢性疾病惡化,或者避免讓病人誤信一些不正確的消息,例如服用降高血壓高血脂的藥會成癮,一輩子斷不掉。偶爾也有少數病人會驚訝詢問,醫師也會生病啊?或者他們心中會納悶,原來醫師也是要靠藥物來維持健康,顯然他的方法應該是不錯的,值得嘗試。俗語說久病成良醫,雖說並非所有的醫療人員都要親身經歷所有的病痛,才能夠學習深厚的醫療經驗,但是我知道很多醫師是透過治療病人的病痛而得到寶貴的經驗。病人無私地分享傾訴他們病痛的經驗,是讓醫師成長非常重要的養分。醫師體驗病人病痛的歷程,也可以刺激他們持續學習更好的治療方式。醫師和病人在對抗疾病上應該是同一個團隊,在惡水上逆向划著同一條船。診間是他們共謀對抗疾病的場域,醫院需要醫師和病人同心協力對付無止境的病痛和疫情,國際上專業的術語稱此為「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鼓勵病人面對醫療人員時要多問問題,並且絕對值得打破砂鍋問到底。我認為醫院可以而且應該是為病人而設立和存在的,應讓病人積極參與規劃與倡議,讓病人和醫師一起作主決定,而醫師和醫療人員的主要任務是照顧病人,沒有病人的積極參與,醫院很難成長也容易失去它的價值,沒有辦法為病人設想的醫師和醫療人員,很難成為醫學的老師。
-
2021-07-12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知識+/貓狗咳嗽是什麼原因?獸醫解析何時才需要就醫
咳嗽並不完全是件壞事!咳嗽是一種生理反射動作,當咽喉、氣管或支氣管受到刺激(如黏液、灰塵、異物、菸、油煙、香水、化學刺激物或支氣管徑突然的變化時),便會藉由咳嗽排除支氣管內的異物,是動物很重要的保護機制。但排除這些因素,導致毛孩咳嗽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狗貓常見的咳嗽原因 氣管異常:典型的氣管塌陷犬隻會發出乾性、粗糙的「鵝叫聲」,且好發於興奮時、剛運動完或頸圈拉扯時,並會持續咳嗽一段時間。這是一種氣管軟骨結構異常所造成的氣管狹窄,甚至阻塞的現象。常見於迷你犬或玩具犬,如吉娃娃、博美、馬爾濟斯、貴賓犬等,目前被認為是一種遺傳疾病,統計上有四分之一的犬隻在六月齡時就會出現咳嗽症狀。氣管發育不全也會在短吻犬(英鬥、法鬥、巴哥、西施等)發生,因為先天發育不全,導致呼吸道異常,也有可能導致肺部高血壓,引發心臟衰竭。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發炎性(無病原性)呼吸道疾病,幾乎每天都會咳,且持續超過兩個月,此症狀在老犬較為常見,也是犬隻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心臟病:目前研究統計上顯示,常見心臟病造成的左心房變大及肺積水和咳嗽並無直接相關性,反而是因為常見的心臟病,如犬隻的二尖瓣疾病,易發生於老年的中小型犬,這些老年小型犬也是好發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如氣管塌陷、支氣管軟化、慢性支氣管炎等,故也是容易出現陣發的乾咳。但在心傳臨床經驗上,確實有些肺積水的狗狗第一個出現的症狀是咳嗽,所以若是已經知道有心臟病的狗狗突然咳嗽,還是要帶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釐清咳嗽是否跟心臟衰竭有關。 心絲蟲感染:心絲蟲藉由蚊子叮咬傳染,並生活在狗貓心臟及肺部的血管中,並可能造成血管的堵塞。感染心絲蟲的狗貓可能在運動過後,出現持續一段時間的乾咳,並伴隨精神食慾下降、體重下降、運動不耐及腹水等右心衰竭的症狀。 氣喘:氣喘疾病較常見於貓咪身上,是呼吸道因過敏造成免疫性慢性發炎而收縮及黏液增加的現象。各年齡層的貓皆有可能發生,但好發於4-5歲。咳嗽症狀可以是急性/慢性、陣發/持續。 綜合呼吸道感染症(CIRD):為一種多病原性的高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例如博得氏菌、副流感病毒、犬皰疹病毒及犬第二型腺病毒等。常見於年輕犬隻,且近期去過多犬隻的聚集場所,會出現咳嗽、打噴嚏、有眼鼻分泌物等症狀,通常兩周內會自我緩解。其他類似的症狀有哪些?鼻涕逆流:為一種連續的吸氣現象,常見於年輕或中年犬隻,好發品種為短吻犬或米格魯等。常見發生原因為興奮、溫差、過敏、吸入異物,若無過於頻繁發生,則不需太擔心。嘔吐:可見吐出的食物或液體,味道偏酸,腹部會有明顯的起伏,嘔吐前後常可見毛孩有吞嚥及舔嘴巴的動作。咳嗽後常伴隨的乾嘔則會出現在連續咳嗽後的最後一聲高頻的「喀!」,通常不會吐出東西,或僅吐出少量黏液(常被吞回去)。甚麼樣的狀況需要就醫?當發現毛孩有咳嗽的症狀,請飼主觀察是什麼時候開始咳/頻率/持續時間/引發咳嗽的特定狀況(例如:拉牽繩時、抱毛孩時、喝水吃飯時、興奮、休息時、夜晚、清晨、天氣變化時)/咳嗽的聲音聽起來如何(有無痰聲),若無法分辨或難以用言語敘述時,也可以請毛孩的爸媽拍下毛孩當下的狀況給獸醫師評估!若是輕微幾次的咳嗽,且幾天後毛孩就恢復正常,則飼主不需過度擔心;但是,若咳嗽情況日漸嚴重(頻率上升、持續時間長),或精神食慾受到影響就需要就醫。若是有喘、舌頭變白/紫、呼吸困難(胸腔起伏大/胸腹呼吸不同步/仰頭呼吸/無法趴下休息)、昏倒、吐血水,以上皆有危及生命的可能性,所以若出現以上狀況,請家長們盡快帶毛孩去附近診所或急診醫院就醫。 就醫後會做甚麼處置?首要目標是找出咳嗽的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所以獸醫師們會依照每隻不同的毛孩狀況決定接下來要做的檢查,初步希望可以區分是心臟相關的原因,還是上下呼吸道的疾病。聽診是獸醫師們初步判斷心臟病和肺部疾病的第一步,接下來可能會拍攝X光或做血液檢查,來得知毛孩心肺的狀況,更進一步的檢查則包含:電腦斷層、透視X光、氣管/支氣管鏡、氣管/支氣管灌洗、穿刺採樣、過敏原檢測等,來幫助獸醫師們做更精確的診斷,並給予後續的照顧建議與治療方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心傳動物醫院官網,原文出處:狗貓也會酷酷嫂,認識常見咳嗽原因
-
2021-07-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公文跑8天?政府授權慈濟買BNT
慈濟基金會申請購捐五百萬劑德國BNT原廠疫苗,昨天宣布已與政府簽署完成必要法律文件,將迅速完成後續採購及捐贈疫苗流程。慈濟六月廿三日送件,蔡總統六月廿六日與證嚴上人視訊電話,行政院七月一日成立專案,又再隔了八天,慈濟直至前天,才正式取得政府授權的法律文件。慈濟:誠摰感恩慈濟基金會表示「誠摰感恩」政府大力協助,總統府也感謝證嚴法師及慈濟基金會的大愛義舉。但知情的慈濟人士指出,慈濟原本就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同步,但政府繞了一大圈,才讓郭台銘、慈濟與台積電合體,且把慈濟拖到最後,延遲疫苗進口的時程,這是疫情當前,政府該有的行政效率嗎?慈濟與政府簽署法律文件後,將循台積電、永齡模式與復星醫藥、德國BNT原廠展開合約的洽談及簽署。知情人士透露,台積電、永齡已完成購買疫苗草約的簽署,順利的話可望一周內正式簽約並下訂。日贈疫苗傳有第三波據指出,目前包括美國、日本捐贈及政府自購的疫苗,共計進口七百零一萬劑疫苗,七月底將會再有自購疫苗到貨,目標是要達到八百萬劑,日本也不排除再捐贈第三批疫苗。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昨天表示,欣見政府相關部門與慈濟基金會同心協力,讓計畫有進一步進展。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民間與政府合作購買疫苗,目前進行都算順利,已把必要法律文件給了慈濟基金會,授權疫苗洽購。微解封 全島逆時中指揮中心宣布七月十三日起微解封,但各地作法不一惹議。對於餐廳內用,全島各縣市均「逆時中」。陳時中昨天說,先前地方政府就反映希望有調整的彈性,因此順應民情,讓地方依權限做該做的事;解封後會有一定監督機制,各主管單位也會認真執行,指揮中心也針對流行病學進行調查,監測疫情進展 。國內新增本土病例卅一例、境外移入兩例,確診個案中新增六例死亡,其中一例是輕生。陳時中表示,整體疫情狀況改善,北市三市場前進指輝所成立九天,雖然昨天有一位確診,但萬大、濱江、雙園採檢站近三日採檢結果皆為陰性,顯示市場周邊並無特別感染狀況,聯合前進指揮所任務告一段落,即起解編。目前每天確診人數降至卅多例,但陳時中說,確診個案要往下降會愈來愈困難,如同考試已經考到八十至九十分,要再進步就是一步一步難,但現在確診案件少,疫調可以更精確。增六死 兩例卅多歲昨天新增六例死亡,其中有兩例卅多歲男性,是目前染疫死亡最年輕案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案一四○八六有糖尿病、高血壓,六月廿日確診,初步症狀有肺炎、血氧降低,七月八日過世。案一四四○六有慢性C肝,因接觸確診者染疫,在醫院內情緒不穩,雖經密集輔導諮商,不幸輕生死亡。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7-10 醫聲.領袖開講
劉宜亷養生祕訣/騎腳踏車散心 找朋友一起運動
工作忙碌之餘,敏盛綜合醫院院長劉宜亷常會騎腳踏車到各地散心,認為「維持一定的運動、養成均衡飲食習慣以及參與社交生活」,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無論哪項都缺一不可。劉宜亷表示,現在工作繁忙,都是走路運動,若有閒暇時間,會騎腳踏車、打高爾夫球等,重點是要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運動,可以互相督促,才會成效加倍。他曾經從鶯歌陶瓷博物館騎腳踏車到鹿港,雖然180公里的路程很遙遠,但他直呼,「這樣才有挑戰性!」除了運動外,社交活動也不可少。劉宜亷說,無論聽音樂、運動、宗教、閱讀等都可以趁機結交好友,一邊運動也能一邊發展社交活動,大家一起分享快樂、聊聊心得,心情上會比較愉悅。飲食方面,劉宜亷沒有刻意吃維他命等營養補品,「藥食同源」,很多藥的成分來源是食物,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比較挑剔,尤其蛋、肉的攝取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糖分也不可攝取太多,否則體重過重,易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很多人為了照顧家中長輩的飲食,會挑選健康食材、選擇水煮、清蒸等方式料理,但天然飲食有時味道清淡,長輩會胃口不佳,易有營養不良問題。」國外研究經驗,對於胃口不佳的長輩,會給他們吃冰淇淋、喝可樂等甜食,誘發他們的食欲。劉宜亷認為,「畢竟要先讓長輩吃得下,再來管控品質,才是上策。」
-
2021-07-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破除止痛藥迷思!市面上偏頭痛藥那麼多種,該吃哪一種? 醫師教你正確吃
頭痛患者的治療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使用止痛藥。而常用來治療偏頭痛的止痛藥有分幾種類型,第一類是普拿疼類,第二類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第三類的是麥角胺鹼,是老牌的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第四類是翠普登類的偏頭痛専一急性止痛藥物,台灣有英明格及羅莎疼。第五種則是上述止痛藥的複方,通常是加咖啡因以增加止痛效果,很多市售的感冒藥,xx加強錠,易克痛,日本的E VE等,都是這類的複方製劑。一般來說 ,輕中度的偏頭痛,通常使用普拿疼或是消炎止痛藥效果都還可以。 但如果是中重度的偏頭痛,需要用到複方止痛藥或是偏頭痛專一的止痛藥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但使用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仍有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頭痛治療是屬於需要長期與醫師討論,經過多次調整藥物或劑量、療程,找出最適合個人體質的治療方式,進行有效的治療:(1) 易克痛或加非葛 ▶ 麥角胺鹼加上咖啡因,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偏頭痛止痛藥,效果其實很不錯,又不貴。因此長期以來是很多中重度頭痛的患者很常使用的藥物。 但由於有麥角胺鹼有收縮血管的特性, 周邊性血管疾病(末梢血管循環障礙),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敗血症、 肝/腎功能不全、懷孕、授乳者都不建議使用。 另外這一類的藥物也容易造成藥物過度使用,且難戒除,因此在使用上必須請醫師評估。(2) 英明格/羅莎疼是翠普登類 偏頭痛或叢發性頭痛專一的止痛藥 ▶ 理論上在治療頭痛的效果會比其他非專一性的消炎止痛藥或是普拿疼來得好,通常適合中重度頭痛的患者。(3) 英明格/羅莎疼在使用上仍然需要醫師評估 ▶ 跟有些藥使用可能會有交互作用增加副作用的機率,譬如不能跟易克痛或麥角胺鹼類的藥一起吃。 另外孕婦,有血管性疾病如心臟病或中風以及高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都禁止使用。(4) 英明格/羅莎疼是處方用藥 ▶ 沒有醫師開立處方簽,藥局是不能擅自賣藥的。 (5) 健保局規定一個月醫師只能開 8顆 ▶ 除了是藥價高之外,更重要的是英明格/羅莎疼就如同其他的止痛藥,不應該吃過多。 (6) 當止痛藥吃過多可能產生風險,例如:英明格/羅莎疼一個月吃超過10天 ▶ 止痛藥有可能越吃越沒有效,且頭痛反而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產生藥物成癮性頭痛,導致頭痛的惡性循環。 (7) 頭痛千萬不要忍痛不理會 ▶ 除了可能嚴重影響生活,更重要的是也可能導致腦神經越來越敏感,頭痛也會越來越厲害。因此也不要忍痛。(8) 止痛藥吃效果不好,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 止痛藥效果不好,無論是什麼原因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調整用藥或治療方式。 可能是吃得不夠快、狠、準。 可能是忍到太痛才來吃導致效果不好,頭痛半小時或一個小時內就應該要吃藥。 可能是吃得劑量或種類不對,也會影響效果,這個需要跟醫師討論用藥方式。另外頭痛治療的主要目標,除了止痛以外,同時也有兩大重要目標(1) 頭痛治療的重要目標: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 最重要的是長期頭痛的治療不是只有止痛,更重要的是要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2) 避免頭痛慢性化 ▶ 絕大部分偏頭痛都是體質(基因)+多重外在環境因子影響,導致腦部神經血管系統敏感。而慢性化偏頭痛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生活失能,如果發現頭痛頻率增加,務必及早接受治療將頭痛控制住。這裡提醒大家,頭痛治療不只有止痛藥這個方案,因此當止痛藥吃得效果已經不好,建議要考慮及早接受穩定神經的治療,包括藥物,針劑,適當補充品,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這樣頭痛才不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猶如森林大火愈燒愈旺。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頭痛慢性化。來源處: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
2021-07-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別小看心律不整!一張表格算出你的中風機率
50多歲的詹先生本身並無相關心臟病或慢性病史,但最近因呼吸困難、雙腳水腫,且爬樓梯越來越喘,自覺有心悸,便前往急診室求診。經初步檢查後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合併心房顫動。在經利尿劑及血管擴張劑治療之後,呼吸困難的狀況雖然改善,但是心跳速率依然偏高、心律不整狀況也持續著。入院後兩天的傍晚,病患用餐後半小時,突然出現臉歪嘴斜、手腳無力的狀況,醫師診斷為急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正常人的血液流動會經過心房,再到心室然後灌注全身,但在心房顫動發作,心房正常時,有節奏的收縮會被無效的顫動所取代,後果是不能完全地把血液移至心室。結果,血液會停滯並形成小血塊。當這些小血塊移動到大腦,便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有六分之一以上的缺血性中風可以追溯到與心房顫動相關。在80歲或以上的人群中,這一比例躍升至三分之一之多。更重要的是,與其他缺血性中風比起來,由心房顫動相關小血塊引起的中風,具有更高的永久性腦損傷或死亡風險。計算你的中風危險    郭志東指出,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若合併以下的狀況,也會增加中風風險,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某些心臟瓣膜疾病、中風病史等。因為許多中風可以通過檢測和治療心房顫動所避免,現在醫學界普遍使用CHA2DS2-VASc評分(這個名字是所有因素的首字母縮寫,見下表)。  項目 分數 充血性心臟衰竭 1 高血壓:至少有兩次靜息血壓超過140/ 90mmHg 1 年齡:75歲或以上 2 糖尿病:空腹血糖超過125mg/dL或正在服藥 1 中風、暫時性腦缺血、肺部、腿部或其他部位造成的血塊 2 年齡:64~74歲 1 性別:女性 1       根據CHA2DS2-VASc評分系統,總分可以從0到9分不等。醫生通常治療評分為2或更高的患者;至於如何治療分數為1的患者,目前還存在爭議,通常會在抗凝藥物、阿斯匹林和根本不用藥之間做出選擇。郭志東進一步說明,有一些事情是病人必須注意的,心房顫動有時侯並無任何症狀,有時侯是無意中發現的。要增加心房顫動的診斷率,可以利用一段時間的便攜式心率監測器來幫助檢測無症狀的陣發性心房顫動。透過藥物來幫助預防血液凝塊     幫助預防血液凝塊的藥物,一般被稱為抗凝血劑包括華法林(香豆素)和一些較新的抗凝藥物,包括Apixaban、Dabigatran、Edoxaban、Rivaroxaban。華法林需要頻繁的血液檢測和調整劑量,它也會與某些食物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新型抗凝藥物則沒有以上缺點。雖然所有的抗凝藥物都會增加嚴重內出血的風險,但新型抗凝藥物比華法林引起最嚴重內出血如腦出血機率來得更低。郭志東表示,如果病患本身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藥物,心臟科醫生可能會推薦一種叫做經皮導管左心耳封堵器置放手術,在左心耳置放一個小附件,因為大多數房顫患者的血栓都在左心耳中形成。這個封堵裝置會被導官引導通過至左心耳,一旦裝置位置調整好,導管便會被移除,以降低血栓生成後停留在左心耳的風險,該裝置會被永久地留在原位而無法移除。而對一些需要做開心手術的人來說,手術閉合左心耳是另外一種選擇。 培養6個好習慣,改善心臟健康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人們的心臟健康,減少患心房顫動的風險。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以下各點:1.定期運動:每週至少四次,總計每週達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2.多攝取心臟健康有益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3.保持健康體重4.避免吸煙5.限制或避免飲酒6.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延伸閱讀: 。肥胖、吸菸、少運動…,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但體內這種物質過高也不行 。心律不整會影響全身! 醫點出「5大危害」:一發生恐跟你一輩子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單純高血壓」打不到疫苗! 莊人祥:第九類高風險疾病者需符合這情況才有用
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上線二日,已有163萬人上網登記,然而民眾抱怨明明有符合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如長期服用高血壓藥,卻因「登記資格不符」,卻被擋在門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者民眾需要符合指揮中心公告中的疾病代碼,須列為「主診斷」才符合資格,若為「次診斷」則資格不符。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110年度新冠疫苗接種計畫」指出,其中條件惹議的第九類施打族群,已明列出疾病代碼。其中19-64 歲若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包含BMI≧30 者、具有糖尿病、含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腎臟疾病及免疫低下、HIV 感染等門、住診紀錄之患者。但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族群中,若僅單純高血壓患者並不在資格內。另外若明列的疾病中,無法取得疾病的門、住診紀錄,經醫師評估符合者也符合資格。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高風險性病者需要符合公告的疾病代碼,且經醫師列為「主診斷」而非「次診斷」才符合資格。若是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疾病代碼也已公告,需要持健保卡註記及罕病重大傷病卡等文件才符合資格。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MI≧30優先打疫苗?指揮中心:需「肥胖症」證明
指揮中心開放第九、十類對象登記疫苗施打,登記狀態踴躍已破百萬人次。其中,第九類對象「19歲至64歲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族群、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包含BMI≧30的民眾,但指揮官陳時中昨說,需要有一年來的就醫紀錄,發言人莊人祥說,以健保診斷碼上面的肥胖症為依據,形同並不是每個過重的人,皆符合接種疫苗資格。根據指揮中心資料顯示,第九類預估387.5萬人,對象是「19歲至64歲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族群、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像是具有糖尿病、慢性肝病(含肝硬化)、心、血管疾病(不含單純高血壓)、慢性肺病、腎臟疾病及免疫低下(HIV感染者)、罕病,再來是「BMI≧30」者等等。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BMI≧30」即可符合接種資格,陳時中昨在記者會強調,很多資料風險有大有小,只能選擇一定標準去列冊,有例外情形,可以提出經過判定再列進來,風險疾病例如重大傷病卡之外的,如果一年來都不用看病,需要程度也相對低,可以讓比較緊急的人先打。針對肥胖者接種疫苗,莊人祥今天指出,沒有說一定是BMI≧30,指揮中心現在定義就是,以健保診斷碼上面的肥胖症為依據,而且要在過去一年內就醫。至於如何取得肥胖證明?北榮減重及代謝手術中心主任方文良受訪指出,民眾前往門診就醫,測量體重後的BMI≧30,醫師才會開立診斷書;而需要進行減重手術的民眾,則是病態性肥胖,現在台灣健保給付的規定要BMI32.5以上。一般肥胖症患者常會有其他的合併症,一旦染疫後重症風險相對高。方文良說,民眾就診除了主診斷是肥胖症之外,醫師還會評估民眾的身體狀況,在第二、第三診斷欄,輸入其他的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舉例來說,診斷名稱會看到肥胖症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等。說明的部分,則會寫上就診日期的BMI,並說明肥胖是否有持續一年以上,中央也可就此判定是否符合接種疫苗資格。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預約上線 已有逾160萬人登記
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前天上線,累積至昨天傍晚五時,已有一六三萬人登記,反應熱烈,但也被譏為「全國線上問卷調查」,並不具預約施打功用。指揮官陳時中說,「會增加大家的麻煩,但也沒有辦法。」先登記意願,日後施打才會比較精確。蔡英文總統六月一日於臉書宣布,唐鳳正著手規畫疫苗施打預約系統,但各縣市政府之前都不知道系統何時上線,紛紛自力救濟,自創登記平台。台南市政府與民間公司合作,研發疫苗預約系統LINE「台南打疫苗」,市民可直接透過LINE,輸入生日及身分證字號登記,或透過電話預約,前天下午已啟用。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也自行研發線上疫苗注射預約系統,今天上午八時開放民眾上網預約。兩地首長都強調系統雖與中央不同、但不衝突。台北市長柯文哲昨透露,周日曾與唐鳳視訊,他問唐鳳,為何系統不疫苗開打就上線?唐鳳回說「跟很多縣市都已討論過,六十五歲開打再上線」,柯當場反問唐鳳,怎沒跟北市討論?結果唐鳳一臉尷尬,柯才回「好啦,不為難你,你是技術幕僚。」許多完成登記的民眾質疑,上網登記後還必須收到簡訊,才能預約施打,究竟何時才打得到?陳時中表示,若無先行意願登記,就難以估算施打對象群、疫苗種類、疫苗接種站,後續施打就容易造成混亂。該套系統開放對象為九至十類族群,包含罕病、重大傷病者、高風險慢性疾病、肥胖等,不少民眾抱怨,規律服用降高血壓藥物,卻無法登錄。陳時中解釋,這次造冊名單包括,一年內有重大疾病、慢性病就診紀錄及代號者,還會看是否有特殊情形。陳時中說,「各大類族群我們都很尊重,但疫苗分配是很困難的事情,對於第七類人員有考慮空間,但沒打算把範圍擴大,希望按照年齡次序施打。」前疾管局長、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張鴻仁認為,指揮中心需改變「年齡迷思」,等六十歲以上長者打完後,應先擴大的是「第七類」中計程車、客貨運司機,市場攤商賣場或餐飲業者等與維持社會運作必須、工作有高接觸風險的民眾。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染疫死亡全因高齡?陳亮恭:表面解讀恐嚇壞長者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5月11日至今已造成1萬3791人確診、703人死亡,致死率5%,遠高於全球致死率2.1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指出,致死率高原因是染疫者多為高齡長者,且都有慢性疾病。國內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認為,新冠肺炎死因不能只歸因高齡,國外研究歸納關鍵是衰弱、失能,若只按照表面數字解讀,恐怕只會嚇壞長者。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為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7%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從高齡化社會進入到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法國經歷118年,台灣只有25年,台灣老化速度是法國5倍,短時間內難以對高齡議題有全面性的認識。指揮中心日前指出,新冠確診死亡年齡60歲以上佔九成,研判高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是致死率較高主因。陳亮恭表示,高齡者染疫的確容易出現重症,但染疫死亡絕對不只有高齡這因素。若依目前收集資料,只有死者年齡、性別、居住地、慢性病等傳統指標,缺少衰弱、失能、失智等功能評估,沒考慮這些重要影響因子對高齡者的健康衝擊,死因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八成具有一種以上慢性病,如此呈現分析結果,等於涵蓋絕大多數長者。陳亮恭指出,過去沒有新冠疫情時,研究已發現,猝死者7成以上有心血管疾病。開放高齡長者接種疫苗後出現多人猝死,中央解釋,新冠肺炎死因是高齡、慢性病,接種疫苗猝死解剖結果亦是如此,但長者多半都有三高、慢性疾病,若沒有以高齡議題的思維來解讀,出現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那公布這數據等於沒講,沒辦法釐清真實的高風險對象,也只會讓長輩害怕」。陳亮恭認為,同樣80歲,有人身體硬朗、有人不良於行又有多重共病,疫苗有限,若站在保護高風險的長者為出發點,容易接觸脆弱長者的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照服員或看護、家屬應列為施打重點,避免將病毒帶給長輩,若單以「年齡」做排序,容易有所疏漏。同時,高齡又合併衰弱、失能者,施打疫苗後不良反應機率較高,挪威施打三萬五千位長照機構住民,施打後出現千分之三的死亡案例。陳亮恭認為,若我們選定優先施打對象時未考慮衰弱、失能等因素,可能因高風險個案猝死,增加其他長者恐慌,導致緩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表示,有兩成重症患者選擇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實有「相當比例可以救得回來」,讓不少一線醫護反彈,他今出面致歉,表示沒有指責的意思。陳亮恭認為,DNR是病人在生命末期、健康狀況不好,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討論共同決定,必須給予尊重,也是近年推行安寧緩和醫療的用意,歐美推動多年,民眾接受度更高,但未見國外以 DNR 解釋高齡病患的死亡率。陳亮恭表示,新冠肺炎是新興病毒,當事後諸葛評論政策很容易,以此苛責指揮中心並不公平。但就系統面來說,老化或高齡是特殊議題,需要真正重視其特殊性,「否則所有分析都只是高齡、慢性病的結果下,政策上又能如何改善?」
-
2021-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封前夕借鏡:歐疫苗護照起跑、加國接種六成才准內用
國內群聚逐漸受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除實施入境三篩的檢疫新制,也宣布正研議不同場域的降級措施,包括恢復餐廳內用等庶民經濟活動。台大公衛學者指出,疫苗接種率高的歐盟、英國、美加、紐澳等國已進入後疫情時代,除了大量檢測,歐盟七月起啟動數位疫苗護照,持有者暑假可暢遊27國。加拿大則訂定解封三部曲,接種率達六成才開始允許餐廳同桌四人用餐。台大公衛學者范僑芸指出,歐盟為了重啟暑假觀光潮,數位疫苗護照App從7月1日生效,接種過莫德納、BNT、AZ、嬌生這四種疫苗者、具有陰性檢測證明者、新冠肺炎康復者,這三種人可以持有護照,暢遊27個歐盟國家。英國一劑接種率近九成、完整兩劑接種率超過六成,重症死亡大幅下降,已準備要全面解除社交距離和口罩令,宣告將「如流感般與新冠病毒共存」。澳洲入境管制要求一般民眾飯店隔離14天,機組員必須提交陰性報告能居家隔離14天,若要續飛可不隔離,但必須提交兩次陰性報告才能去,而且前往機場的路上不得停留。澳洲預計將於7月14日起將入境人數砍半至3035人,且可能將上述境管措施持續到2022年。范僑芸指出,澳洲透過得來速快篩站推行全面篩檢,雪梨周邊城市因應變異株群聚而封鎖至7月9日,相關區域要求嚴格維持社交距離1.5公尺,離開家戶範圍或搭乘大眾運輸都要戴口罩。澳洲也要求民眾必須遵守實聯制足跡追蹤,進出餐廳或購物都要用各州的官方App,如果店家沒貼出QR code,最高可重罰一百萬新台幣。加拿大則制定解除警戒三部曲,一劑覆蓋率達到六成時,開始允許10人室外聚會、室內用餐每桌限四人,室內宗教集會或儀式降載到15%容量。加拿大已有近68%人口至少接種一劑疫苗、35%完整接種兩劑,可進入下個解封階段,允許26人室外聚會、每桌限制6人用餐,室內宗教集會或儀式只要保持兩公尺社交距離並戴口罩即可舉行。預計在一劑接種率達到八成時,可進一步放寬室外聚會與室內用餐限制。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解封關鍵在於風險評估,台灣民眾配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的配合度非常高,是台灣獨特的優勢,有助於各類場域的降級解封,也要特別考量致死率較高的脆弱族群。根據台灣疫情資料,確診者最常見的共病為糖尿病和高血壓三十歲以上確診者有共病者致死率勝算比,是無共病者致死率的16倍。分年齡層看,年紀越大,有共病的致死率越高。陳秀熙指出,風險評估之重點包括群聚傳播風險、群聚疫情緊急因應準備與規劃、建立與地方管理單位之合作關係、防疫管控、工作人員及參與者與主管機關的風險溝通、活動前與活動中的公共防疫認知促進、防疫人力與物資儲備。另也應考慮參與者是否跨區前往、是否包含脆弱族群如長者、慢性病患者等。
-
2021-07-07 養生.運動天地
正確運動10分鐘可降壓10-22小時!高血壓患者該怎麼做?
運動可以降低靜息時的血壓,一次10分鐘以上中低強度運動的降壓效果可以維持10小時-22小時,長期堅持規律運動,可以增強運動帶來的降壓效果。高血壓患者最適合做一些輕鬆有效的有氧運動,而不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像散步、慢跑、太極拳、游泳、騎車等等,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散步」可以說是高血壓患者最好的運動形式,也是最容易實現的運動方式。我們提倡每天走、堅持走、長期走,每次走路的時間至少30分鐘;不過要注意循序漸進,不可強求而使自己感到很疲倦;不要剛吃飽了就出去走,這樣不利於消化;要選擇合適的鞋褲衣襪;要選擇合適的天氣;散步過程中要注意走路姿勢、坡度、調整呼吸,要注意天氣與保暖,運動的強度要與自己的血壓和心率相協調。雖然運動能給高血壓患者帶來很多好處,但並非所有的高血壓患者都適合運動,如安靜時血壓未能很好控製或血壓超過180/110mmHg的患者,以及對運動出現異常反應的,如稍微運動就出現血壓過高的患者,這類患者需要先把血壓控制平穩後再開始循序漸進的運動。高血壓患者在運動前5分鐘可以先做轉動脖子、彎腰、屈膝等熱身運動,活動一下關節,再做些柔韌性的動作,讓身體伸展開來,並使得心率快快地適應接下來的活動。一般準備活動以5分鐘至10分鐘為宜。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會有差異,因此不同的高血壓患者要根據自己的健康情況合理地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每周至少運動5次,每次30分鐘以上。如何判斷運動強度?判斷運動強度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如中等強度,運動時心率達到“170-年齡”,或是運動中可以與人交談,但不能用唱歌來判斷;除了心率,自我感覺也同樣重要,若運動時感到發熱、出汗,運動後有輕度疲勞但很快恢復而且沒有不適的感覺;在運動結束後5分鐘至10分鐘內,心率恢復到運動前安靜的水平。高血壓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能堅持下去的運動方式,選擇適宜的運動強度。對於肥胖者來說,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不可在上午6點-11點運動,此時間段心臟血管負擔最大,經過一夜的休息代謝、排泄,體液濃縮,血液最黏稠,交感神經最興奮,血管收縮物質最多,血管助力最大,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造成猝死。同時,還要注意周圍環境,夏天要避免中午艷陽高照的時間,冬天要注意保暖,以防中風。(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7-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防疫宅在家肩頸腰酸背痛到不能動?中醫「小扁針」有解
許多人防疫在家上班上課缺乏運動,長時間看電視或3C螢幕,肩頸酸痛暴增;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日前引進「小扁針」療法,骨傷科主任任東輝今天發表療法成果,有鬆解枕下肌群緊繃、治療肩頸痠痛明顯功效。任東輝舉出案例:65歲鄭姓上班族長期低頭滑手機用電腦,頸部僵硬、抬頭低頭困難,肩關節也緊繃,屈伸活動受限,甚至常頭暈頭痛,睡不安穩白天疲累不堪,診察發現枕下肌群緊繃,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沾黏,每周一次小扁針療法,搭配舒筋活絡中藥,三周緊繃痠痛明顯改善,疲累感減輕也不頭暈頭痛,睡較安穩生活品質改善。健保署統計,國內肩頸痠痛盛行率達55%,且漸升高;任東輝指出,肩頸背痛據統計全球發生率18至23%,再發率也高達41至65%。以久坐上班族與久站護理師盛行率較高。在中醫屬長期生活緊張、姿勢不良和氣血筋骨活動失調而引起慢性頑固性痠痛的「勞損」,一般治療效果不彰時,又稱「小針刀」的小扁針,可直接鬆解沾黏、疏通氣血,恢復關節運動功能,不過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者、懷孕或凝血功能不全者,需評估是否適合這種療法。小扁針是將一般針灸針的針尖改為寬度0.45mm的扁形刀刃,融合「針」與「刀」兩者特色及優點,是衛福部所認定有效且安全療法。可治坐骨神經痛、腰痠背痛、手腳麻木、膏肓痛、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關節炎、各種筋 骨痠痛新傷、舊傷、西醫建議開刀治療或長期治療但效果不佳痠痛。任東輝表示,小針刀治療時間短僅數分鐘,不過要自費,因是特製針具,醫師需經嚴格訓練與臨床實習,並非每個中醫師都會。施針後服用藥液包「消腫退癀湯」4至6包效果更好,可促進軟組織修復,預防傷口發炎。施針後3至7天傷口疼痛或瘀青屬正常現象,瘀青會消退並改善痠痛,無需擔心。因病情治療次數不一,輕症1至3次就有八成以上效果,做一次觀察7天左右。
-
2021-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COVID-19照護研討會/專家強調 病情穩定慢性病患也可接種疫苗
新冠疫苗開打以來,接種疫苗亂象叢生,不僅出現搶打或緩打問題,更多人關切注射疫苗的副作用?可以混打嗎?面對Delta病毒來襲,打疫苗有效嗎?癌症病人或洗腎病人可以打疫苗嗎?日前台中榮總舉辦「COVID-19照護研討會」民眾場,專家強調,絕大部分的民眾,不論施打何種疫苗,產生血栓的機率,是非常低的,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也可接種疫苗。「COVID-19照護研討會」影音連結在這場線上研討會中,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以「有打有保庇?疫苗聰明接種全攻略」為題,對於疫苗的種類、效果、副作用等進行詳盡說明,分析比較AZ、莫德納、輝瑞、嬌生、Novavax、高端、聯亞、滅活等疫苗的副作用、禁忌症及使用方法。陳伯彥說,打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例如過敏性休克,美國發生率是每百萬分之11,台灣大約是百萬分之1。施打前的問診很重要,只要打過任何藥物後,曾出現過敏反應者,都要特別注意及進行緊急處置。心肌炎、心包膜炎則在年輕族群較常發生;血栓在國內發生率約3.6%,與其他國家相比並不算高。很多人打不到新冠疫苗,改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否有效預防新冠肺炎?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指出,目前的研究中,還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預防新冠肺炎。不過,建議長者宜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若是染疫對於後續自我保護能提供保障。得了新冠肺炎後,有抗體能否用於預防二次感染,許碧珊建議,感染過新冠肺炎者,仍要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台灣建議自確診日起六個月後,再進行施打;國外的指引則是痊癒後三個月才施打。面對主要流行的Delta變種病毒,陳伯彥指出,美國、以色列、英國都曾出現接種疫苗後,仍感染Delta變種的案例。由於Delta病毒傳染力變強、毒性變強,導致疫苗偵測出病毒的能力變差,現有的預防、治療都打折扣,死亡率也提升。至於疫苗的有效性,mRNA疫苗打完兩劑後,仍有85%左右的保護力;AZ的效果降至約60%~50%。未來病毒會怎麼變化,仍屬未知,因此二代疫苗仍在研發。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在癌症患者身上是安全的。許多癌症病友需要接受化學治療,建議在治療後三周,是接種疫苗的好時機。而接種疫苗後,間隔三周後待抗體產生,再繼續進行化學治療,會是比較好的做法。但建議癌友,即便是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疫苗注射,還是要做好自我保護,戴口罩、勤洗手。洗腎患者多為多重共病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洗腎患者較為孱弱、免疫力較低,每周進行三次血液透析,面臨群聚的風險,因此施打疫苗相當重要。施打疫苗是避免洗腎患者因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死亡,同時減緩醫療負擔的重要措施。此外,中風患者能否打新冠肺炎疫苗?許碧珊強調,如果處在急性中風狀況下,不適合施打,但如果是穩定後的中風患者,仍可以接種疫苗。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裝過支架的病患、服用阿斯匹林等藥物者,只要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都可以施打。
-
2021-07-0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COVID-19照護研討會疫苗篇:疫苗對Delta變種有效嗎?血栓如何發現?
由台中榮總主辦、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協辦的「COVID-19照護研討會」,今天(3日)舉辦民眾場,以民眾為主要對象,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吸引逾九千五百人同時上線觀看。以下《元氣網》整理一般民眾最關心的議題「疫苗篇」詳細問答。Q:新冠肺炎疫苗的副作用,有哪些需要擔心的?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第一個是過敏性休克,第二個是栓塞(血栓)。栓塞在腺病毒載體疫苗中的比例比較高。傳統的包括Novavax、高端、聯亞,都是屬於蛋白,所以副作用非常少。接種輝瑞、莫德納等mRNA疫苗者,常會出現注射處疼痛的現象,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疫苗打到肌肉裡面,肌肉、淋巴、淋巴結都會受影響。所以疼痛感可能第一次沒什麼感覺,第二次反應通常會特別強。所以第一次沒有感覺的人,要特別注意第二次接種後的副作用。此外,根據統計數據,接受莫德納疫苗施打者,發燒的比例比接種AZ者少很多。Q:目前國內的疫苗接種者的不良反應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的疫苗不良監測稱為V-Safe,台灣則有V-Watch疫苗施打後不良反應監測機制,早期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後,都有填表,並以此為據整理出統計數據。有幾個問題,包括過敏性休克,美國發生的機率是每百萬分之11,那國內大約是百萬分之1,目前台灣有5例,其中3例是AZ,2例是莫德納。其中有一個個案,打了AZ後發生過敏反應,第二劑換打莫德納,過敏反應依然發生。所以問診中的重點是,只要打過任何藥物後,曾出現過敏者,都要特別注意,進行緊急處置。心肌炎、心包膜炎則在年輕族群身上較長看見,國內有2例。至於血栓,在國內的發生率約為3.6,與其他國家相比不算高,跟美國施打嬌生疫苗者的比例不相上下。Q:打完疫苗後能不能捐血?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基本上目前在美國紅十字會,或是全球紅十字會,針對捐血的相關規丟,mRNA疫苗或是AZ疫苗都沒有特別限制。國內的規定,則是接受mRNA疫苗接種者可以捐血;接受AZ疫苗接種者則謹慎一點,觀察14天後再去捐血。不過要提醒民眾,疫苗施打後,常會出現發燒不適的症狀,在症狀緩解後,再進行捐血會比較合適。此外,捐血後,疫苗產生的抗體並不會受到影響。Q: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否有效預防新冠肺炎?若要施打,間隔為何?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的研究中,還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預防新冠肺炎。不過有些大型研究中,例如美國近期發表、針對5千餘萬65歲以上長者的觀察性研究,可以看到流感疫苗可能有助於預防新冠肺炎。然而並不是說高齡長者就不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助於預防肺炎鏈球菌,在長者染疫後的後續自我照護中,能提供保障。不過針對流感疫苗,除了上述的大型研究結果外,流感死亡率也是非常高。因此還是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Q:感染新冠肺炎後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需間隔多久?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得了新冠肺炎後,抗體仍持續多久,仍有待研究。有人認為可以持續8個月,甚至更久。但是這樣子的抗體效果,能否用於預防二次感染,的確有觀察到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又再感染新冠肺炎變異株。因此建議感染過新冠肺炎者,仍要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國內目前的建議是,自確診日起六個月後,再進行施打。國外的指引則是痊癒後三個月。目前輝瑞、AZ疫苗染疫後再打一劑,可以看到保護力明顯上升。特別是mRNA疫苗,染疫康復者再打一劑的保護效力,與接種兩劑者相當。Q:關於疫苗混打的效果及建議?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確實有國家,包括英國、西班牙、德國和加拿大,都做過相關研究;美國也有研究觀察,但不是以AZ疫苗,而是嬌生疫苗為主。我們知道初步的結果是,打了AZ或輝瑞疫苗,第二劑接種後,抗體一定比較高。但是不是等於保護力,仍有疑問,因為抗體衰退得相當快。此外,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一定比第一劑來得嚴重,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許多國家都允許民眾混打疫苗,然而國內在6/20的專家會議後決議,因為疫苗廠商的指引並不建議混打,若是出了問題,權責難以劃分。除此之外,混打疫苗在行政處置上,也會造成很多困擾,這也要納入考慮。目前國內專家小組(ACIP)是建議不要混打,除非有通報施打後的不良反應,不論輕微或嚴重,只要有通報,第二劑就可以混打。Q:Delta變種有何不同?目前的疫苗保護力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以色列、英國都曾出現,接種疫苗後仍感染Delta變種的案例。疫苗高度關注病毒(Variant of High Consequence, VOC)有四個定義:第一,傳染力變強;第二,毒性變強;第三,病毒發生突變,導致疫苗偵測出病毒的能力變差;第四,現有的預防方式、治療方式都打折扣。目前有Alpha、Beta、Gamma、Delta四種,為了避免污名化而使用希臘字母進行命名。Delta變異株因為抗原決定位發生改變,使其穿透力變高,因此傳染力變強、毒性也變強,死亡率也有所提升。至於疫苗的有效性,第一劑的效果一定比較差,降幅達10%左右。mRNA疫苗打完兩劑後,雖然效果下降,但仍有85%左右的保護力;AZ的效果就差一點,降至約60%~50%。未來病毒會怎麼變化,仍屬未知,因此二代疫苗仍在研發。Q: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為何會引起血栓?何時發生?如何發現?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新冠肺炎疫苗之所以會引起血栓,是因為棘蛋白誘發了一些抗體,這些抗體使血小板凝集在一起,消耗了血小板,並在凝集的過程中,於比較不常見的地方產生血栓,包括腦部、腹部,且因為消耗了血小板,血小板低下,進而導致出血等問題。事實上,血栓發生得機率極低,約為十萬分之1~2,跟買樂透中獎的機率差不多,不用特別擔心。此外,產生血栓並不是AZ疫苗的專利,mRNA疫苗也有發生血栓的個案情形。不論如何,接種疫苗後產生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情形,比起說是給民眾恐慌,不如說是讓醫療團隊有警覺心。舉例而言,患者打了疫苗後,發生血小板低下,那我們就應該去思考,是不是因為疫苗造成的血栓所導致。絕大部分的民眾,不論施打何種疫苗,產生血栓的機率,是非常非常低的。Q:癌症患者能否接種新冠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從事任何醫療行為,都必須以不傷身體為前提。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在癌症患者身上事實上是相當安全的。第二個問題是,何時打?許多癌症病友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反應必須要有血球,且必須要有好的血球才有辦法產生有效的抗體。因此接受化學治療的病友,需在治療後三週,血液的生成才會恢復正常,此時即是接種疫苗的好時機。而接種疫苗後,間隔三週後,待抗體產生,再繼續進行化學治療,會是比較好的做法。有病友好奇,化學治療會不會使抗體濃度降低?由於全球接種疫苗的癌症患者比例仍較小,因此仍無相關證據。有些血液的惡性腫瘤、骨髓移植,或是打單株抗體的患者,的確這群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漿細胞、B細胞受損嚴重,因此未必會產生好的抗體。美國血液病學會、癌症醫學會的建議是,對於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應在手術完成後三個月,再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英國的研究發現,一群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不論接種輝瑞或AZ疫苗,最終產生中和抗體的機率僅有一半。因此建議癌友,即便是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疫苗注射,還是要做好自我保護,戴口罩、勤洗手。Q:洗腎患者能否接種疫苗?抗體會不會被洗掉?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洗腎患者多為多重共病患者,例如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因此患者本身較為孱弱、免疫力較低。患者每週需進行三次血液透析,每次約需3~4小時,且期間需面臨群聚的風險,因此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未施打疫苗的糖尿病患者,其染疫風險為一般人的5~20倍左右。此外,感染後患者因肺炎重症而死的機率,是6~32%。因此血液透析的患者,比起一般患者,因為新冠肺炎造成死亡多風險,高出10~400倍。所以施打疫苗是避免洗腎患者因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死亡,同時減緩醫療負擔的重要措施。且即使患者未來感染新冠肺炎,大部分患者因體內已有保護抗體,可以減少嚴重程度,有些患者也能痊癒。台中榮總於6/15~16,為院內450個洗腎患者施打疫苗,發現大部分患者並無嚴重副作用、不良反應產生,僅有倦怠症狀。大約有50%有局部疼痛紅腫現象,僅30~40%的患者有發燒,有20%有腸胃道症狀,10%以下患者有呼吸道症狀。此外,血液透析並不會把抗體洗掉。因為透析的瓣膜是人工腎臟中的瓣膜,它非常小,只有中小分子的毒素會被洗掉。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是球蛋白,是大蛋白、好東西,在透析的過程中會被留下,以保護洗腎患者。面對新生變種病毒,仍建議洗腎患者施打疫苗後,需注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感染新冠肺炎。Q:如何防範兒童感染變種病毒?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針對兒童較少染疫,有許多理論,包括受體較少,以及因為冠狀感染期程短,而產生的交叉保護效果。兒童年紀小,所以接觸外界較少,因此染疫機率較低。不過因為病毒一直在變,仍不排除兒童感染的可能性。兒童從出生到學齡前,都屬於抵抗力發育階段,抗體器官組織都不成熟,感染併發症較多,因此即使現在沒有那麼嚴重,仍要小心提防。之所以18歲以上才能打疫苗,是因為所有的藥物、疫苗,都是18歲以上才能使用,所以目前只有做18歲或20歲以上,是成年的定義的問題。輝瑞最早做到12歲,甚至往下,學理上認為效果、安全性相當,不過因為沒有研究就不能斷言。因此例如高端、聯亞研發的過程中,都被要求要先做青少年,再往下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沒有資料情況下,無法給予建議。至於孕婦的部分,婦產科還是建議施打mRNA疫苗,不打AZ,因為孕婦有其他潛在的問題。但是疾管署沒有特別註明說打哪一種疫苗,因為目前疫苗供貨仍然不足,沒辦法讓民眾自由選擇。Q:中風患者、癲癇患者能否打新冠肺炎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如果處在急性中風,或是癲癇控制不良的狀況下,是不適合施打的。疫苗完成幾種後,大部分人會有發燒、不適的症狀,這些不適的狀況,可能會降低癲癇發作的預指,並不是說疫苗本身會導致腦部損傷,或造成癲癇發生。基本上如果控制良好的、或是穩定後的中風患者,仍可以接種疫苗。Q: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裝過支架的病患能否施打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都可以施打。此類個案可能會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栓用藥,目前仍建議這些病患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因為他們一旦染疫,症狀會更為嚴重,造成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反而是會強烈建議施打疫苗的族群。但如果有服用特定藥物的患者,仍須先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濃度後,再行接種。此外,如果過去有因為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狀,就不建議選AZ,應選莫德納。Q: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藥物的患者,是否能接種疫苗?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是控制穩定的情況下,是可以接種疫苗的。Q:接受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的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美國血液病學會、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停止接受細胞瘤療法的三個月後,再接種疫苗會比較好。其餘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則並沒有特別限制,不過其反應效果可能會比較差。此族群患者染疫後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會升高,因此需要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即便施打疫苗後,因其免疫受到抑制,還是必須做好個人及周遭防護,達到群體免疫,才能真正保護癌症患者。
-
2021-07-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水果怕得糖尿病? 研究:每日2份有助降低罹患風險
如何才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新的研究發現,多吃水果也許有幫助,1項澳洲的研究表示,每天吃2份水果,可以降低36%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研究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 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澳洲伊迪斯科文大學營養研究所的Nicola Bondonno表示,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是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很好的策略。Nicola Bondonno的團隊分析將近7,700名澳洲人,評估5年內所食用的水果和果汁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的人,比每天吃少於半份水果的人,胰島素敏感性更高。所謂的胰島素敏感性是指身體利用葡萄糖轉換為身體機能,並將其儲備供未來使用。研究發現,水果的攝取量與胰島素敏感性之間互有關聯,水果吃比較多的人,胰島素分泌的量比較少;若胰島素分泌太多,反而會損害血管,不只與糖尿病有關,也跟高血壓、心臟病和肥胖關係密切。值得注意的是,喝果汁並不能取代吃水果,而且糖尿病的風險反而增加。Nicola Bondonno表示,目前還不清楚水果是如何促進胰島素的敏感性,但目前有幾種解釋: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之外,也是植物性化學成分的重要來源,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以及纖維,有助於調節糖分進入血液,並讓飽足感維持的時間更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水果愈甜熱量愈高? 營養師公布「夏季水果TOP15熱量排行」...西瓜竟墊底 ·喝果汁跟吃水果一樣營養? 研究警告:小心甜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
2021-07-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新增打AZ疫苗後死亡5個案 最年輕為42歲洗腎男子
新北市今天新增施打AZ疫苗後死亡個案5例,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是蘆洲42歲男性,有腎臟疾病與糖尿病,6月26日施打疫苗後,27日至29日出現倦怠感,30日死亡,目前新北市通報累積統計共65例。衛生局表示,今天新增個案中,案1為蘆洲42歲男性,有腎臟疾病及糖尿病,6月26在洗腎診所接種,6月27至29日出現倦怠感,6月30日死亡。案2為三峽76歲男性,身患高血壓,6月15日在療養院接種,6月16日出現血氧低,6月17日死亡。案3是中和78歲男性,身患多重慢性病,6月17日在長照機構接種,6月18至20日正常作息,6月21日死亡。案4為中和79歲女性,有失智症,6月13日接種,6月14至30日出現倦怠感,7月1日死亡。案5為板橋96歲男性,有高血壓及心律不整,6月16日接種,6月17日至30出現發燒及呼吸困難,緊急送醫救治,7月1日死亡。
-
2021-07-03 養生.聰明飲食
洗腎慢性病患染疫恐增死亡風險 日本專家教你護腎飲食
台灣新冠疫情發展至至今,已有超過600人死亡,絕大部分都有慢性病史,腎臟病須洗腎病患占了非常大比率,腎臟一旦發生病變就很難有恢復機會,保護與維持腎臟現有功能,降低發生腎衰竭機會,除了就醫接受治療外,飲食也非常重要,鹽分、蛋白質、鉀、磷、 熱量等攝取方式就相當重要。腎臟微小血管多飲食要清淡 高血壓對腎臟傷害風險高腎臟具有非常多微小血管,高血壓很容易傷害腎臟血管,增加腎臟病發生機會,日本大阪大學腎臟內科學教授猪阪善隆建議,飲食中鹽分攝取太高,容易增加高血壓風險,1天最好能維持在3克至6克,但日本相關調查發現,日本人1天鹽分攝取量,男性11.0克,女性9.2克,開始習慣口味淡會比較好。蛋白質分解由腎臟排出 魚肉蛋攝取有限制蛋白質是身體必要養分,但在分解後產出含氮廢物,需要經由腎臟過濾排出體外,如果蛋白質攝取過量,很有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因此已確診腎臟並患者,蛋白質攝取要有限制,腎臟病第3期患者,日本標準體重1公斤可攝取0.8至1.0克蛋白質,第3期以上1公斤標準體重,可攝取0.6至0.8克蛋白質。日本計算標準體重,採用身高(公尺)X 身高(公尺)X 22,如果160公分,也就是1.6 X 1.6 X 22 = 56.2,在換算成蛋白質可攝取的克數,並且不僅是肉類與魚類常見蛋白質來源,白飯或麵包等主食的蛋白質,也要計算在內,攝取蛋白質計算必須非常嚴謹,每1餐都應該確認所有食物的蛋白質含量。白飯與麵包都有蛋白質 主食選擇要小心第3期腎臟病患者,限制蛋白質要注意不只是肉類與魚類等,白飯與麵包也會有蛋白質,例如白飯1碗(180g)就會有4.5g蛋白質,如果把吐司麵包切6片,1片麵包也會有5.6蛋白質,1球麵(200g)也會有9.6g蛋白質,因此各種食物內含蛋白質,慢性腎臟病會者一定要非常注意。熱量與鉀鋅過量增加腎臟負擔 加工食品諮詢營養師每天適當熱量攝取,會根據標準體重與活動量都有不同,攝取熱量超過活動量,體重增加也是慢性腎臟病惡化重要因素,如何控制熱量攝取,不讓體重增加,否則也是增加腎臟負擔;另外,微量元素鋅也會靠腎臟代謝,3期腎臟病每天不能超過2,000毫克,3期腎臟病則不能超過1,500毫克。微量元素鉀也是靠著腎臟代謝,由尿液排出體外,如果在慢性腎臟病第3期患者,1天鉀攝取不要超過2,000mg,如果已經在第4期1天不能超過1,500mg,另一方面,微量元素磷攝取過量,對血管也會有負面影響,近期食品添加劑含磷量上升,加工食品要特別注意,腎臟病患飲食一定要根據病情詢問營養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猝死緩打潮恐再現 醫揭長者染疫重症「情況更糟」
近期屏東Delta變異株入侵、北農群聚延燒,除了篩檢抓出感染源,各縣市也加速打疫苗。日前長輩打AZ疫苗猝死,今日又出現長者打莫德納疫苗隔天死亡,雖指揮中心公布解剖死因,皆與疫苗無關,但就怕緩打潮恐怕再現。專家表示,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重症率高,插管、使用呼吸器比例高,建議仍要儘早施打疫苗,避免重症導致不可逆傷害。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重症醫學會副理事長陽光耀日前於衛福部「新冠病毒重症個案臨床處置」線上課程,提及目前榮總收治40多位插管使用呼吸器的新冠病人,有三分之一成功拔管,認為即便病人用呼吸器時間長、住ICU時間久,仍有機會成功拔管,建議主治醫師應多次評估,也提醒拔管後儘早協助病人復健治療,避免二度插管。耕莘醫院呼吸治療中心副組長林惠釧表示,年長的新冠病人易引發併發症,常見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若氧氣狀況差,會先使用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給予濕氣治療,若個案肺部感染嚴重,會評估插管使用呼吸器。耕莘醫院重症加護病房護理部督導馮鈺婷指出,因病人插管會很不舒服,醫師評估會給予鎮定劑,讓病人能好好休息。馮鈺婷表示,病人要脫離呼吸器前,醫師、呼吸治療師、藥師、復健師等會評估病人X光、生命徵象、各項指數、rt值等,脫離呼吸器後,醫護團隊會協助病患復健「學呼吸」。林惠釧指出,病人治療過程與外界隔離,容易有加護病房症候群、譫妄,情緒躁動、語無倫次、注意力不集中等,醫護團隊除調整藥物外,會增加與病人互動、安撫情緒,讓他症狀慢慢改善。林惠釧說,病患若長期臥床容易有重症肌無力,出現肌肉萎縮、無力等狀況,拔管前、呼吸器減量同時,也可展開復原運動,包括抬手、抬腳、床上腳踏車,或是坐高姿勢、深呼吸擴張肺部,盡可能排除肺部分泌物,盡量讓拔管後預後情況較佳。但新冠肺炎個案若年紀大,伴隨高血壓、糖尿病、肺阻塞,肺部狀況不穩定,拔管後還是有可能二度插管。耕莘醫院行政副院長朱益民表示,任何疫苗都有副作用,若以保護力來看,施打AZ疫苗第一劑4到6周後有一定抗體,完整接種第二劑有60至70%保護力,即便不幸染疫,頂多也是輕症,尤其老年人越應該打疫苗,建議應及早接種,保護自己。
-
2021-07-03 養生.聰明飲食
少了反式脂肪就可以放心吃? 專家提醒飽和脂肪才恐怖
為避免國人攝取人工反式脂肪,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自107年7月1日起禁止廠商將「不完全氫化油」添加於食品中。此規定上路剛滿3年,董氏基金會為了解市售食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布情形,110年5至6月於賣場、超市、連鎖速食店、夜市攤商等處抽檢14件含高油脂類食品(排除天然存在的反式脂肪食品),商請財團法人台灣商品檢測驗證中心協助檢驗。結果發現,食藥署「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規定正向且落實,已促使業者降低了食品中所含反式脂肪的含量,本次抽驗產品每100公克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皆<1公克,且包裝食品的標示與檢驗結果亦相符,民眾目前應可不必擔心攝取到過量的反式脂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人工反式脂肪有3種來源:(1)油脂精製過程中產生、(2)高溫油炸、(3)不完全氫化油及其相關製品。不完全氫化油具有成本較低、延長產品保存期限、耐高溫、較不易酸敗、性質更穩定、便於塗抹等特性;雖然現有食品中不會有額外添加的人工反式脂肪,但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飽和脂肪。許惠玉進一步提醒,許多研究均指出,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和心血管疾病正相關;當飽和脂肪攝取量占總熱量的比例每增加1%,即可預期血膽固醇濃度增加2.7mg/dL;飽和脂肪對血膽固醇的影響遠高於食物本身所含的膽固醇。若飲食中含高飽和脂肪,易引起動脈血管壁的內皮組織受到損傷,形成動脈粥狀斑或動脈粥狀瘤,長期下來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周邊血管疾病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飽和脂肪攝取不得超過總熱量的10%,以每日2,000大卡舉例,不得超過22克。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強調,雖然避開了人工反式脂肪,以為就可以放心大吃油炸品、烘焙製品(麵包糕餅)、零食點心等,還是會落入飽和脂肪的陷阱。為了避免新陳代謝症候群、高血脂、血膽固醇過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還是要遠離飽和脂肪。董氏基金會提出 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的小撇步1.以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葵花油、大豆沙拉油等植物油為主要烹調用油,取代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椰子油、奶油、人造奶油、牛油、豬油等)。2.攝取蛋白質時,少紅肉(豬牛羊),優先選擇黃豆及其製品、黑豆、毛豆、白肉(雞肉、魚肉)等。3.購買包裝食品時可閱讀營養標示,挑選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品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全台十大死因第2名》心臟出問題,醫學中心院長教你看懂「這7大徵兆」爭取搶命3小時
正常的心臟是一個強壯的、中空的肌肉組織,約拳頭般大,位於胸腔內胸骨後方。心臟負責輸送血液到全身,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要打出八千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每天廿四小時不眠不休的為維持人體正常運作而努力。圖一:心臟構造與心臟內部的血液流動心臟為了維持每天十萬次搏出血液輸送到全身的運動,本身需要充足的養分與氧氣。環繞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coronaryartery),就是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的重要血管。心臟所需的氧氣主要靠三條分支的冠狀動脈供給。當供應心肌血液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血管血流,進而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心肌缺血時,就會發生心臟缺氧,心肌收縮不良,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量的血液,甚至損及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而導致死亡。心肌缺血過久,心肌就會壞死,稱之為「心肌梗塞」。為了保護心臟、預防心血管疾病,民間總是免不了有一些未經求證或不實的方法。因此教導民眾和病友正確的護心知識,也是醫院裡救心團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心臟病的分類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不詳,主要是胚胎發育時不正常所致,20歲以下盛行率約在千分之三。風濕性心臟病,因為感染而致病,受到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咽喉炎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以兒童和青少年居多,主要侵犯心臟瓣膜,這兩類心臟病的個案不多。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是中老年人較常見的心臟病。圖二:高血壓心臟病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不同什麼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簡稱「冠心病」,簡單來說,血管像是水管,如果有雜物堆積時,水管內的空間變小,水流就會變小,當血流不夠就會造成心臟肌肉缺血而缺氧。血管硬化的過程十分緩慢,脂肪般的物質經年累月沉積在血管壁內層,造成血管內徑減少,這種物質稱為斑塊。圖三:冠狀動脈粥狀血管硬化過程促成斑塊形成,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有: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缺少運動等。心絞痛、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更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肌梗塞的原因主要是冠狀動脈內斑塊突發性破裂,形成血栓,阻塞住血管而使得心肌缺血缺氧受損。冠心病有分急性與慢性,急性冠心病需要緊急就醫,使用救護緊急醫療系統,及早做十二導程心電圖診斷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因此急性冠心病症狀認知非常之重要。圖四:血管是怎麼塞住的?冠心病的典型1.左邊的胸前部位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這些症狀持續數分鐘。但每個人發作的感覺可能都不太一樣。2.有時會併有喉嚨緊緊的、口角麻麻的症狀。3.胸悶或痛會擴散到肩部、頸部,上臂,下頷或上腹部。4.胸部極不舒服,同時伴有頭重腳輕的感覺,暈倒、盜冷汗、噁心、嘔吐或呼吸困難。5.上述情形往往發生在運動、生氣、情緒激動或心情緊張等情況。6.症狀一般持續約二至五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十五分鐘,超過則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需緊急就醫。7.經休息後胸部悶痛症狀可能消失,運動加重,稱之為穏定心絞痛。但如果休息發作,運動更不舒服時,稱之為不穩定心絞痛。但不是每次發作都會有以上所有的症狀,假如有以上某一個或某些個症狀發生,並且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千萬不能等待,一定要到醫院急診做十二導程心電圖。及早檢查和治療,越快治療越有效。目前很多縣市,救護車已經有配備十二導程心電圖,可直接做心電圖判讀。如果心臟缺血嚴重,使得心臟肌肉壞死的時候,可以搶救的黃金時間為前三個小時,越早越好,記得要分秒必爭。圖五:急性冠心病症狀的認知耐絞寧錠是強力血管擴張劑,只能暫緩心絞痛症狀多年前,寶島低音歌王郭金發不幸猝逝後,網路瘋傳「心肌梗塞救星『耐絞寧』」文章,呼籲人手一瓶,救人救己,因為出事時,有醫師在現場也無能為力,必須有藥在身才能救人救命。但其實心絞痛用藥「耐絞寧錠(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NTG)」並非人人可用,用錯藥可能導致病情更加嚴重而產生致命危機。在診間,也常遇到高血壓病友詢問,「預防突發性心肌梗塞藥品『耐絞寧』,到底該不該自行買來備著?」甚至遇過病人因為低血壓覺得頭昏,卻誤以為是心絞痛發作含耐絞寧錠;還有病人呼吸喘、心悸也使用耐絞寧錠。這些錯誤觀念和做法,都有可能延誤救命時機,弄巧成拙。急性心肌梗塞有九成是冠狀動脈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剩下才是血管嚴重痙攣所造成。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若原因是痙攣血管收縮時,使用耐絞寧錠可擴張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使心臟所需的血流重新恢復供應,達到症狀緩解的目的。但如果心肌梗塞的原因是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嚴重阻塞,即使含入一片耐絞寧錠,被血栓阻塞的血管仍然不會暢通。此時不但無法改善症狀,更可能會讓血壓急速下降,造成血壓低和心跳快。不正確服用舌下片,例如站立時服用,突然血壓降低可能造成頭暈、跌倒、休克等意外,增加危險。其實耐絞寧錠是種強力血管擴張劑,只是救急一般血管痙攣,或暫時緩解心絞痛症狀。嚴重的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阻塞血管的是血栓,耐絞寧錠也無能為力。耐絞寧錠不像是感冒藥,也不應是家庭常備藥,而是屬於醫師處方用藥,必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及指示後了解禁忌才服用,切勿自行亂服用。要特別注意,耐絞寧不可和一些血管擴張藥物一起使用,例如:威而鋼。有嚴重主動瓣膜狹窄和阻塞性肥厚心肌病變的病人不宜使用。若民眾有胸悶、胸痛等症狀且持續沒有緩解,應趕快就醫治療。應先確認自己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治療冠心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預防,先確認自己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有多高。面對門診的高血壓病人,最讓醫師頭痛的就是病人本身的不良生活形態。建議有心絞痛症狀、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年過40歲的人,利用健康檢查,得知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膽固醇、血糖、血壓、心電圖是否異常,也可做「心血管健檢」,利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單獨或配合負荷性心臟超音波,以及血管硬化相關指標。必要時再加上核子醫學掃描或二五六切冠狀動脈電腦斷層等檢查,來確認冠狀動脈有沒有阻塞。一旦確認患有冠心病,治療重點在於戒菸,用飲食、運動、減重、藥物等方式,控制血脂、血壓、血糖,必要時經醫師處方隨身帶耐絞寧錠緩解心絞痛。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並定期回診,才是治療的根本。圖六:簡單評估多重危險因子的方法心臟血管疾病危險性的評估與分類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血壓高者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危險性的估計與分類,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最要的危險因子,若併有其他危險因子時,也會增加發生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評估方法,以評估多重危險因子之絕對危險程度。圖七: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書籍介紹書名:年過40,打造熟齡A+健康力:儲備健康資產,抗老化、遠離慢性病及癌症作者: 林欣榮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20/11/21作者簡介/林欣榮現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 院長・世界神經移植及再生醫學會 理事・美國細胞移植再生醫學雜誌(CELL TRANSPLANTATION)主編・美國醫學暨生物工程學院(AIMBE)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NAI)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院士・亞洲神經再生學會 理事・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 名譽理事・臺灣外科醫學會 理事・臺灣健康醫學學會 理事・臺灣神經外科醫學會 名譽理事・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 名譽理事・臺灣海峽兩岸醫事交流協會顧問及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 主委・行政院科技部外科組、幹細胞組複審委員・經濟部生物科技研究 審查委員 ・經濟部業界科專、學界科專 審查委員 ・考選部國家考試題庫命題小組委員兼召集人 ・國家型生物技術及產業獎 審查委員 ・國際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 理事 ・工業技術研究院 諮詢委員 學歷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 ・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Master of Medical Management)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 經歷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精神醫學中心 副院長延伸閱讀: 打疫苗後竟經期亂、更年期出血!重症醫師黃軒告訴你:月經來到底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
-
2021-07-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疫情就醫平均遲40分 每超過半小時增7.5%死亡
三級警戒至今,疫情期間心肌梗塞就醫率下降,台灣40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數據顯示,去年2至4月比起前年同期,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至醫院救治時間,從142分鐘提高到180分鐘,延遲近40分鐘才就醫,恐錯失黃金治療期。專家指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今天分享,近一個月急診救治的心肌梗塞病人的病危比例有提高,有些病人到院已休克、甚至心跳停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從症狀發生至灌流的「速度」是影響死亡率的關鍵,黃偉春說,可分為三個時間段,症狀發作至救護後送時間、救護車運送時間、到院後緊急心導管時間。目前疫情管制,急診到院後也需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出爐約需至少30分鐘,將延後緊急心導管介入治療時間,因此縮短到院前的救護時間更顯重要。至於心肌梗塞的徵兆,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以及慢性腎臟功能不良或有過心肌梗塞病史者,若身體出現異狀如胸痛、胸悶、上腹痛,合併呼吸困難、冒冷汗,且症狀持續超過30分鐘,就要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並切勿拖延。台灣5月起進入社區感染,葉宏一說,三高病人的回診、領藥率都明顯降低,有病人甚至自行減藥,進一步詢問發現,多是因擔憂入院染疫的風險,但慢性疾病病人於疫情期間更應積極遵循醫囑用藥,尤其是有心肌梗塞病史者,每7人就有一人會在一年內復發,若未妥善控制三高、不遵循醫囑服用抗血小板等藥物,復發機率會更高。他說,遵循醫囑不只避免心肌梗塞發作,更可降低感染後的重症風險。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共同表示,慢性病患於疫情期間,因宅在家中往往飲食增量、運動減少、服藥不規律及延遲就醫,造成風險大幅上升,心肌梗塞發生率也可能因此增加,目前全台心臟病急救的醫療量能充足,且實施高規格感染控制,呼籲高風險族群以「保心三招」自保,包含規律用藥、備小卡、急送醫,關注自身健康。●保心三招一、規律用藥:慢性病患應遵循醫囑,切勿自行減藥避免復發,疫情期仍可透過安心就診方案定時回診拿藥,包含各醫院提供之遠端視訊門診、戶外安心門診、戶外慢箋領藥。二、備小卡:民眾可於健保卡旁放置就醫小卡,填入慢性病史、用藥資訊、就診醫院,並告知同住者或打119時告知小卡上資訊,救護人員能更精準判別病情後送正確醫院,也幫助到院後醫師精準用藥、提高診治效率。三、急送醫:謹記心肌梗塞症狀保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出現症狀時立即呼叫119送醫,防疫期間也切勿忍耐症狀。若救護車到達前已休克昏迷,旁人應協助對病人進行人工呼吸(CPR)搶救,若現場有第三人請至最近的體外去顫器(AED)地點取回機器來搶救。
-
2021-07-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戒菸藥物 戒必適膜衣錠「長出不純物」回收60萬顆 輝瑞暫停供貨
輝瑞藥廠生產的戒菸專用的口服藥物戒必適膜衣錠,因藥品生成疑似亞硝酸類不純物,其含量超過自訂規格,共計有2項產品,將自主回收60萬顆。食藥署科長洪國登表示,該不純物為藥品久放後,從主成分中生成出有亞硝胺結構的成分,因為風險未明,於7月22日前先行下架回收並暫停銷售,等檢驗合格再行販賣。因輝瑞藥廠自主通報,進行回收下架的兩項藥品,分別為「戒必適膜衣錠 0.5 毫克」(批號00019669) 及「戒必適2周起始治療包」,後者內含戒必適膜衣錠0.5毫克11錠、戒必適膜衣錠1毫克14錠(批號00019012、00019601、 00019602),總計回收60萬顆。洪國登表示,目前從該藥物中,驗出的不純物為亞硝胺類一部分結構,但強調並非一般認知MDNA致癌物,因不確定有無風險,先自主回收。其中6月中下旬獲藥廠自主通知後,於7月22日前完成回收作業,倘對戒菸者應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他指出,藥品生成亞硝胺類類等不純物過去也有發生在高血壓、血糖、胃藥等藥物,處裡方式也不一樣,其中胃藥因有可替代藥品,且風險無法被排除,持續久放會生成更多不純物,因此下市。至於高血壓藥物等,則發生過原料製成及步驟有關,經修改製程合格後,仍可販賣。輝瑞藥廠對此回應,因應全球各主管機構之要求,包括輝瑞在內的製藥產業皆持續針對藥品中可能存在或形成的亞硝胺類不純物(impurities)進行監測,已進行全球預防性產品回收行動。其主要原因是在例行的自主檢驗中,發現部分批次 Varenicline 的亞硝胺類(nitrosamines)不純物,其含量高於輝瑞參考部分國家標準所制定之可接受每日攝取量。為確保產品品質,美國總公司已加速檢驗其餘批次,並暫時停止全球供貨,以待檢驗結果。
-
2021-07-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末期器官衰竭病人一線生機 「器官移植」用藥知多少!
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末期器官衰竭病人的有效治療方式之一,包括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及小腸,目前本院可執行心臟、肝臟、腎臟及小腸移植。器官移植是一項複雜且珍貴的手術,不僅能延續生命更能提高生活品質,但需長期面對排斥及感染問題及可能的慢性併發症。因此,移植後長期照顧為重要的課題。為了確保移植後器官的正常運作及預防排斥的發生,病人必須長期服用多種免疫抑制劑,同時在移植後初期也需要服用抗生素來預防伺機性感染。有研究指出免疫抑制劑服藥順從性不佳是導致移植器官排斥的主要原因,因此,移植病人的服藥順從性與正確用藥對移植器官的存活率有重要的影響,需要依靠移植團隊及病人一起分工合作來達成。目前藥物治療為同時使用多種不同類型的免疫抑制藥物,可有效降低各類藥物劑量並減少副作用發生,並依病人反應做調整。常見免疫抑制劑藥品介紹◎Calcineurin抑制劑:包括tacrolimus(FK506)及cyclosporine,此類藥物為器官移植免疫抑制療法之主軸,目前因tacrolimus發生急性排斥的機率較小故較常使用。此類藥品須定期監測藥物血中濃度來調整藥物劑量,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服藥,其中tacrolimus因食物會影響藥品的吸收,建議空腹一天服用兩次,另外也有緩釋劑型(Advagraf),常使用於病情穩定之病人,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可大幅提高患者服藥順從性。在副作用方面,若出現顫抖、頭痛、排尿量減少且情況加劇,需立刻回診。Cyclosporine也常用於乾癬及類風溼性關節炎,因移植後預防排斥所需劑量較高,與血中濃度相關的毒性也會提高,包括腎毒性、神經毒性及牙齦增生。◎類固醇:最早應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劑,依照目前臨床指引建議,通常在移植後初期會使用較大劑量的類固醇預防急性排斥,後續仍需服藥一段時間,但為減少其副作用,會依病情逐漸調降劑量,並於適當時機停用。初期服用此藥臉部可能會有粉刺及皮膚乾燥等不適,建議使用中性肥皂清潔皮膚;亦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的情形,若有出現額外的壓力或焦慮加劇時,需告知醫師。在副作用方面可能會有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鬆等情形,故建議定期監測量血壓、血糖,搭配運動及補充鈣質。◎抗代謝藥物:代表藥品為azathioprine及mycophenolate。其中azathioprine因為毒性較大(骨髓抑制、肝毒性)且與常見之降尿酸藥品(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有嚴重的藥物交互作用,目前已較少使用。Mycophenolate為一強效、具選擇性的抑制淋巴球增生的抗排斥藥,常見的藥物有兩種包括Cellcept及Myfortic。食物與含鋁制酸劑會影響Cellcept吸收,因此空腹服用效果較好,如併用制酸劑應與其隔開二小時服用。在副作用方面,若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不適的情況加劇,需立刻回診。Myfortic因其腸溶劑型之設計,腸胃道副作用相對較小,可作為替代藥物選擇。另外因mycophenolate可能造成流產及增加先天性異常的風險,不建議用於育齡婦女及孕婦。◎mTOR抑制劑:包括sirolimus及everolimus。與其他免疫抑制劑不同的是,mTOR抑制劑對特定腫瘤細胞有抑制效果並能降低移植後病毒感染的機率。此類藥品也須定期監測藥物血中濃度來調整藥物劑量,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服藥,空腹或飯後服用均可。在副作用方面,相較於其他免疫抑制劑,傷口癒合緩慢是較特別的副作用,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需小心使用,另外仍需注意可能會出現高血脂,故建議應定期監測血脂肪。器官移植後用藥相當複雜,強效免疫抑制劑雖然可減低器官排斥反應,卻同時增加感染與罹癌的機率,臨床上為了降低移植後伺機性感染的風險,除了生活衛教外,常會給予抗感染藥品預防。常見的預防感染藥品介紹◎抗黴菌感染:常用Nystatin懸液用粉劑,用於預防或治療口腔黴菌感染,此藥物需加23cc冷開水形成懸浮液,使用前須用力振搖,超過七天應丟棄。此藥物漱口後應含於口中數分鐘後再行吞下。◎抗巨細胞病毒感染:除了需注意視力變化外,臨床上大多使用口服的valganciclovir來預防。此藥物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服藥,隨餐服用。在副作用方面,需注意可能會出現骨髓抑制、腎功能不良,故建議應定期回診監測視力、血液功能、腎功能。◎抗肺囊蟲肺炎感染:如sulfamethoxazole/trimethoprim,此藥物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服藥,空腹或飯後服用均可,為了避免發生結晶尿的情形,服用此藥應多喝水。在副作用方面,需注意可能會出現血液毒性、腎功能不良,故建議應定期監測血液功能、電解質、腎功能。移植病人在移植後初期需使用多種藥物,且大多免疫抑制劑需長期服用,甚至終生服用。因此,移植病人應關心並瞭解自己的用藥,按照醫師指示準時服藥,按時回診領藥,絕對不可缺藥或任意停藥,移植團隊也會協助簡化藥物提升病人的服藥順從性,需監測藥物血中濃度(如tacrolimus、everolimus)時,抽血前請勿服藥並將藥品帶來於抽血後服用。在日常飲食起居方面,因免疫抑制藥物多經肝臟酵素代謝,需注意勿併服葡萄柚(汁),勿做日光浴並避免曬太陽。因併用藥物可能會出現藥物交互作用,故就醫時,應主動告知自己為移植病人,及目前有使用的免疫抑制劑,期望達到長期良好的用藥習慣,進而提升移植器官及病人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參考資料: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09
-
2021-07-02 該看哪科.皮膚
新冠疫情干擾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情加重
台灣COVID-19疫情至今三級警戒仍未解除,已影響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情控制,由於病人肌膚敏感,常因使用酒精、乾洗手清潔雙手,讓濕疹更嚴重。也有患者不敢回診中斷照光治療;部份自費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更因無法住院治療改為門診治療後,無法獲得商保給付,因擔心經濟受影響,只好先停藥更改治療方式。疫情下的恐懼,需要出入醫院的慢性病患者衝擊最大,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江盈儀指出,尤其本身是第一線防疫人員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只心理壓力極大,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在悶熱的環境下工作,讓原本就脆弱的肌膚更加敏感,為了阻止病情惡化,目前就只能加強藥物治療。即使不是第一線的防疫人員,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得經常清潔雙手,江盈儀說,酒精或乾洗手對患者而言都太過刺激,會讓過敏的肌膚惡化,雖然可以使用較溫和的肥皂,但取得相對不易,目前市面上有刺激性低的清潔用品,只要在手上戳揉後用濕紙巾擦拭即可,可減少對肌膚的破壞。很多人認為異位性皮膚炎不就是「皮膚」的問題,應該很簡單,但實際上中重度患者就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都需要長期追蹤治療。江盈儀指出,若病灶佔體表面積(BSA)在10%以下,會先使用外用藥,10%以上則先給抗組織胺藥物;患者也會接受照光治療,一週二到三次,得持續二到三個月,由於照光治療得回醫院治療,有些患者不敢來醫院而中斷治療。另外,有些醫院則怕紫外線照光機會有「人與人的連結」而暫時關閉,讓病人有些憂心。至於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因藥物較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及肝腎功能,初期使用者得頻繁抽血驗白血球及肝腎功能,江盈儀在臨床上也觀察到患者也會猶豫要不要回醫院抽血,但這會影響治療計畫,仍建議患者如期受檢。至於最新的生物製劑針劑藥物,適用於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但健保署有條件給付在18歲以上病人,申請條件需先照光治療三個月,及使用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各三個月無效後,且EASI分數超過20分、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才符合申請條件。若幸運通過健保給付者,在疫情這段期間都會維持治療,江盈儀指出,反而是部份自費患者,之前會利用商業保險給付自費用藥,但疫情影響無法住院治療,改為門診治療後,也影響到商保給付,有些患者就先停藥改用其他藥物控制病情,這讓醫病都很無奈。至於患者最擔心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先打COVID-19疫苗,江盈儀指出,由於患者的狀況都不同,目前的建議是利大於弊可以施打,但部份口服免疫抑制劑可能會造成免疫力下降,這類患者可能施打疫苗後先停藥一至兩週,避免影響抗體生成,會影響疫苗效果,因此疫苗施打前都需與醫師討論再決定。江盈儀提醒,疫情期間大家心情多少受影響,有人還擔心經濟出問題,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需要穩定的生活型態,更不能中斷治療,因為病情穩定,才能改善皮膚搔癢及紅疹狀況,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及人際關係,日常生活才不受影響。
-
2021-07-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哺乳2月大女嬰猝死 指揮中心列接種疫苗不良事件
日前一名雲林婦人施打AZ疫苗後,返家哺餵2個月大女嬰,沒想到隔日凌晨女嬰猝死,引發各界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2個月大個案,是母親6月接種疫苗當天下午哺乳這名個案,次日凌晨發現個案沒有呼吸心跳,解剖後發現有上呼吸道感染、雙肺大葉肺炎,列為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新增16例COVID-19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包括8女8男,死亡年齡為2至95歲間(其中9人為75歲以上長者),為疫苗接種後當日至38日間,目前累積271例(133女、138男)COVID-19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而目前死亡解剖61案,有45人慢性病、2人頸椎骨折、3人疑似肺炎、氣管管段倒流液體、胃穿孔覆膜炎、2人待釐清。莊人祥表示,6月30日新增COVID-19疫苗接種3萬6151人次,其中AZ接種3萬2995人次,莫德納接種3156人次,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約8.52%。其中48例接種後不良事件、12例疫苗接種後非嚴重不良事件、16例死亡、20例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指揮中心指出,6月30日新增16例(8女8男)COVID-19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死亡年齡為2至95歲間(其中9人為75歲以上長者),為疫苗接種後當日至38日間。目前累計271例(133女、138男)COVID-19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死亡年齡為2至101歲間(其中204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38日間發生;271例中有1例原通報危及生命後轉死亡事件;1 例原通報非嚴重不良事件後轉死亡事件。感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今新增13名,案例數較前幾日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一名70多歲男性,患有慢性肺病、帕金森氏症,因呼吸困難、咳嗽而住院,醫院剛好陸續有確診群聚,被匡列為居家隔離,前3次PCR陰性,第4次居家隔離期滿前轉陽性確診,最後因為感染肺炎惡化,在6月28日家屬簽署DNR過世。羅一鈞說,另一名50多歲女性,長期洗腎、高血壓,因家人確診列居家隔離,6月5日PCR陰性,後來因為有咳嗽新症狀,6月13日陽性,確診後也因為病況惡化,於6月17日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