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體重
共找到
3836
筆 文章
-
-
2019-12-29 科別.心臟血管
腦中風十大死因 前3名篩檢能預防
「覺得不對勁的話,打119先送醫院吧,把握黃金3小時。」三總神經外科主任馬辛一29日在首屆未來醫學論壇表示,台灣每年死於腦中風人數超過1萬3,000人,長年位居10大死因前3名。想要達到健康極大化、罹病極小化,對頸動脈、心電圖的預防篩檢,是國人都應具備的養生意識。頸動脈超音波篩檢「為什麼頸動脈的篩檢重要?因為它能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湯頌君表示,腦中風最重要的決定因子是年齡,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是氣候變化,腦中風病患的一等親家屬,腦中風機會較一般人增加2倍。高血壓、糖尿病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預防上要改變生活習慣,且按時服藥。湯頌君指出,臨床上導致頸動脈病變的原因,最常見的是粥狀動脈硬化,或相對少見的動脈剝離、放射治療後血管病變及動脈發炎等。粥狀動脈硬化過程漫長漸進,從一開始的血管內膜增厚,血管壁出現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內徑狹窄,到最後血管完全阻塞。這些都可藉由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與核磁掃描、電腦斷層等方式確診。篩檢技術預防中風「篩選中風高危險群,利用神經學檢查、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從高危險群中找出可能發病者。」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表示,根據篩檢結果,對於血壓、血糖、血脂及心律不整等,其他如體重、戒菸等危險因子控制,使中風防治線往前移,可減少致殘或致死的發生率。高明見說,長照病患100個裡面有70個跟中風後遺症有關,心房顫動跟頸動脈狹窄病變,在10個病患裡可能各佔2個,但都是可以預防篩檢治療的。中風分為短暫性缺血(小中風)、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其中缺血性的治療近年有突破性發展,包括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的普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療效更備受肯定。中風復健可客製化「第1次罹患腦中風並接受完整復健治療後,70%以上可以恢復居家生活功能,約5~10%完全恢復可以回職場工作。」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陳信穎表示,復健治療分為急性期、急性後期及慢性期3階段,針對可能產生的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視覺、吞嚥機能、溝通及運動功能等障礙。外骨骼動力服是有效的復健輔助新科技之一。陳信穎介紹,急性期除了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外,還有小分子胜肽治療,及自由基清除劑治療等方式。急性後期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小分子胜肽治療、復健機器人、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訓練、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顱外磁刺激術及功能性輔具等。慢性期有幹細胞治療、螺旋氣功儀替代治療等,並可遠距追蹤預防復發。【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2-29 橘世代.健康橘
正視肌耐力退化!醫師:退休族重拾運動別硬撐!
LINE突然跳出久違老友的邀約,原來高中時期的班長,主動要辦睽違20年的同學會,訊息中還提醒「酒足飯飽後要來一場籃球聯誼會」,60歲的阿勇興奮地買了整套運動服,連續好幾個晚上到球場「暖機」,沒想到同學會那天,為了閃避老同學抄球,瞬間軟腳當場跪地,就醫後確認前十字韌帶破裂。「人千萬要服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科達很感慨,因為他正是「不服老」的受害者之一,分析起來,運動傷害男性又比女性還要嚴重。阿勇醫學院畢業後,他全心投入工作,大學時期熱愛的羽球幾乎停擺,前2年開始有時間運動,重拾球拍時,步伐明顯不再年輕,不但容易累,每次打完都會嚴重肌肉痠痛,當下不是身體的痛,是聽見自己內心滿滿的心碎,「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老了」。陳科達說,民眾都知道運動很重要,重拾運動常以自己過去接觸過的運動為首選,特別年紀稍長眾,要重新學新的運動,常常會拉不下臉,不願接受他人的指導,加上不願服老,直接憑藉著年輕時在運動場上最常玩的運動項目,重新回到運動場上,往往忽略身體已經跟不上了,上場時硬撐,反而造成運動傷害。陳科達表示,學生時期後就再也沒運動的民眾,核心肌群、肌力、關節耐力都退化,以男學生最常接觸的籃球為例,需高度肌力、爆發力,籃球有很多閃躲、跳躍、停頓的動作,特別是突然「煞車」,大腿股四頭肌撐不住體重,加上姿勢不正確,很容易因扭轉出現「啵」的聲音,前十字韌帶破裂,嚴重者連半月板都裂開。除了籃球,排球、羽球、騎腳踏車等,都需要核心及強健的股四頭肌協助。陳科達說,想要重拾年輕時熱愛的運動不是不可能,但得先給自己至少3個月的準備期,重新訓練核心肌群,特別是腹部核心、背部及腿部的肌群。陳科達說,訓練腿部肌群,建議不要練習深蹲,雖然深蹲是訓練大腿核心的好運動,但是深蹲會讓膝蓋承受很大的壓力,可能肌肉還沒訓練出來,膝蓋先磨損。想安全訓練肌群,可以做抬腳運動,平躺在地,雙腿向上抬,腳掌往身體壓,讓小腿肚緊繃,撐10秒再讓腳掌恢復原來位置為一個循環,每天可做400個循環;大腿訓練則是一樣躺著抬腳但屈膝朝身體,同樣10秒,連續做400個循環,若想加強強度,可在小腿掛沙袋等增加重量。3個月的運動處方,建議可以1天做有氧運動,如跑步、跳舞等,隔天做無氧運動,如肌力訓練等。秉持國健署建議的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且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率需達到每分鐘130次以上,接著就能開始嘗試年輕時的運動,進而避免運動傷害。近年常會有運動場猝死的訊息,他呼籲許久沒有運動者,且伴隨有抽菸習慣、A型人格、年紀大、BMI值過重、男性,突然想回廠運動,千萬要注意,容易會有心肌梗塞、中風等風險,要做劇烈運動之前,一定要讓身體準備後之後再上場才能避免嚴重運動傷害。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吃甜食怕胖?咖啡因或許是減肥藥以外的救星
高脂肪、高糖飲食是很多人減肥道路上的“絆腳石”。近日,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在一項對老鼠的研究中發現,咖啡因可通過減少脂肪細胞中脂質的儲存,限制體重增加和膽固醇的產生,抵消掉高脂肪、高糖飲食帶來的某些健康風險。該研究最近發表在《功能性食品雜誌》上。科學家發現,食用從馬黛茶中提取的咖啡因的老鼠比攝入不含咖啡因的馬黛茶的老鼠,體重減輕了16%,體內脂肪減少了22%。合成咖啡因的效果與之相似。 咖啡因是一種天然興奮劑,我們經常喝的咖啡和茶,以及巧克力中都含有咖啡因。拉丁美洲東南部較為常見的馬黛茶是咖啡因的較好來源之一。研究稱,每份馬黛茶中咖啡因的含量為65毫克—130毫克,而一杯沖泡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為30毫克—300毫克。在四周的時間裡,研究中老鼠的飲食中含有40%的脂肪,45%的碳水化合物和15%的蛋白質。此外,他們還攝入了從馬黛茶中提取的咖啡因,其攝入量相當於每天喝四杯咖啡的人的攝入量。四周過後,不同組別的老鼠去脂體重的百分比顯著不同。從馬黛茶,咖啡或合成咖啡因中攝入咖啡因的老鼠,體內脂肪的蓄積量少於其他組。包括這項研究在內的大量研究表明,馬黛茶除了提供與酚類化合物,維生素和類黃酮有關的其他有益健康的作用外,還可以幫助對抗肥胖。“馬黛茶和咖啡因可以被認為是抗肥胖藥,這項研究可以擴大到人類,以了解馬黛茶和咖啡因在預防超重和肥胖以及與這些疾病有關的後續代謝異常上,作為潛在策略的作用。”該研究的合著者,伊利諾伊大學營養科學部主任Elvira Gonzalez de Mejia說。根據這項研究,在老鼠中,脂肪細胞中脂質的蓄積與體重增加和脂肪增加顯著相關。為了確定作用機理,科學家進行了細胞培養研究,將老鼠的脂肪細胞暴露於合成咖啡因、咖啡或馬黛咖啡因提取物中。他們發現,無論咖啡因來自哪裡,都會使脂肪細胞中脂質的蓄積減少20%-41%。科學家還追蹤了與肥胖和脂質代謝相關的幾種基因的表達。研究人員發現,無論何種來源的咖啡因,均會導致脂肪酸合酶(Fasn)和脂蛋白脂肪酶(Lpl)的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在食用馬黛茶咖啡因的老鼠中,Fasn在脂肪組織中的表達降低了39%,在肝臟中的表達降低了37%。肝臟中Fasn和其他兩個基因的降低,也會導致肝臟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酸酯的降低。“咖啡因的攝入減輕了高脂,高蔗糖飲食對人體器官的負面影響,這是因為脂肪組織和肝臟中某些脂肪酶的調節所致。Fasn和Lpl的下降導致脂肪組織中甘油三酸酯的合成和蓄積降低。”de Mejia說。需要注意的是,過量攝入咖啡因也有負面作用。《咖啡與健康的相關科學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指出,過量攝入咖啡因可能會增加骨質疏鬆的危險。此外,部分對咖啡因敏感的人可能會出現心跳加速、噁心、頭暈等不適感,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頻次及飲用量。《共識》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攝入不超過210毫克—400毫克咖啡因(大約相當於3杯—5杯,每杯150ml)。孕婦不建議飲用咖啡,如果飲用,每日不超過兩杯;兒童及青少年應當控制咖啡因攝入,包括咖啡、茶及其他含咖啡因飲料。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19-12-2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27歲女慶生狂嗑5天火鍋 竟「急性痛風」發作
最近氣溫驟降,許多民眾都會吃火鍋暖身,台中市豐原區一名27歲潘姓女子,體重高達83公斤,一連吃了好幾天火鍋,未料導致左側大腳趾紅腫熱痛,甚至半夜痛到難以入眠,到衛福部豐原醫院就診發現,竟是急性痛風發作。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表示,痛風沒有分季節,但每年冬天卻是最多人求診,尤其天氣愈冷,急性痛風患者有增加趨勢,因為大家喜歡在冬天吃火鍋,卻不知道湯裡含有高含量的普林,當新陳代謝後成了尿酸,尿酸高時急性痛風也就容易發生。潘女雖沒有痛風家族史,卻因前陣子生日聚餐,與朋友們一連吃了5天火鍋慶生,造成尿酸值數高達8.7 ,一般女性6.5以下、男性7以下;潘女尿酸超過標準值,導致左側大腳趾紅腫又痛,急性痛風發作,經過藥物控制及飲食改善,痛風已獲控制。胡宗慶說,避免急性痛風發作,建議民眾吃火鍋時若想喝熱湯,可以先喝一開始煮的湯頭,因煮到後面火鍋料會愈加愈多,甚至肉片、海鮮也會一併加入鍋中,此時湯頭雖濃郁好喝,但普林含量也會增加,若持續喝湯,發生急性痛風的機率就會提高。
-
2019-12-26 科別.兒科
吃素父母只餵水果和母乳 1歲半男嬰脫水、四肢浮腫慘餓死
美國佛羅里達一對夫妻因為平常吃全素,便拿未加工的少許水果和蔬菜餵食一歲半的兒子,導致他嚴重營養不良並活活被餓死,男嬰過世時只有7.7公斤,為一個7個月嬰兒的正常體重。經法院開庭後,該夫妻被指控一級謀殺罪、虐待兒童、過失殺人等罪刑遭到起訴。根據「每日郵報」報導,30歲的奧利里(Ryan Patrick O'Leary)與35歲妻子希拉(Sheila O'Leary)今年九月時發現兒子在喝完母奶後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但兩人卻不以為意在家中睡著,事後發現男嬰沒有呼吸並全身冰冷才報警,但在醫護人員抵達時男嬰已經死亡。男嬰在過世時全身僅重7.7公斤,是一般7個月大嬰兒的正常體重,屍體經由解剖後得知男嬰為飢餓致死,身體呈現脫水、四肢腫脹、肝臟功能失調等問題。事後男嬰母親聲稱,孩子在去世的那一周沒有喝過母乳,但她認為是因為男嬰正在長牙所以才會沒有食慾。此外夫妻倆另外還有分別為3歲、5歲及11歲三名孩子,但這三名孩子同樣有嚴重營養不良的問題,他們平時都只被餵食芒果、香蕉、酪梨和紅毛丹等水果,加上長期在家自學,孩子們飲食健康問題受到忽視。經過法院開庭後夫妻倆涉嫌一級謀殺罪,並被依虐待兒童、過失致死和兩項忽視兒童的罪刑遭到起訴,兩人也會於當地時間23日再次出庭受審。目前他們3歲和5歲的孩子已被安置在兒童社福機構,而11歲的孩子也被送到維吉尼亞州的親戚家中。
-
2019-12-26 養生.健康瘦身
被笑「肥豬」不敢照鏡子 他不動手術甩肉21公斤
27歲的蕭姓男子有肥胖家族史,求學時常被同學取笑為「肥豬」,自卑到連刷牙都不敢照鏡子,今年6月因血糖飆高確診為「糖胖症」,才嚇到決心減重, 在彰基專業體重管理團隊的幫助下,他不動手術,靠著飲食和運動,才5個月,從117公斤減至95.4公斤,甩肉21.8公斤,成功穩定血糖。蕭姓男子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國中畢業的體重就破了百公斤,他說,因太胖,因缺乏自信,眼睛總是看著地板,女生一看到就自動退避三舍。過去曾嘗試減重試過6次減重,也曾採取單一飲食法,每餐只吃肉類、蔬菜或水果,卻每次減不到1公斤就放棄。直到今年6月,他飯前血糖飆高達224 mg/dl,是正常人的2到3倍,確診為「糖胖症」後,嚇到決心減重,立刻報名「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減重暨形體美容中心」減重課程。彰基指出,身高170公分的蕭姓男子,堅持拒絕手術減重,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學會米飯減半、雞腿去皮等均衡且清淡的飲食秘訣,以及建立有系統且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Line群組中減重夥伴的相互激勵,5個多月後終於甩肉21.8公斤,衣服尺寸從5L漸漸穿回2L,飯前血糖也降至正常值90mg/dl左右,整個人變得神清氣爽。雖然蕭距離理想體重70公斤,還有一段距離,但現在一次運動開合跳300下,也不覺得喊累,他相信自己只要做好「80%飲食+20%運動」的減重原則,再加上200%的堅持,總有一天可以達成目標。蕭男表示,減重效果顯現,不僅同事稱讚「變帥了」,還有朋友主動介紹女朋友,對於尋找未來人生伴侶的幸福之路,也越來越有信心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教學部主任鄭畬方醫師表示,「糖胖症」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合稱,國人受到高油、高糖和高熱量等不健康飲食型態影響,過重者的肥胖程度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如果肥長期不解決,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也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導致膝關節退化等疾病。在不健康飲食習慣中,豐富又多元的含糖飲料文化特別需受重視!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連年攀升,特別是20歲以下年輕族群,罹病率在2008至2014短短6年間上升44.5%,關鍵兇手就是含糖飲料,長期攝取不僅易發胖,也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鄭畬方表示,改善肥胖主要有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4個途徑,其中以飲食和運動最為重要,在不經治療手段介入的情況下,飲食占減重計畫的8成,運動占2成。其中,在飲食部分,建議把握4大原則:1.定時定量,六大類營養均衡攝取。2.適度採取「低熱量飲食法」,每人每日攝取總熱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20-25大卡,有助健康減重。3.採取「低脂飲食」、「低醣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法)和「間歇性飲食」等特殊飲食法前,先諮詢醫師,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且單一特殊飲食法執行超過半年,應再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做調整。4.用餐時先吃肉類和蔬菜,再吃米飯,胃腸道的吸收速度較慢,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血糖。運動的重點則在於將脂肪轉成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少體重和避免復胖的目的。建議減重者採取「間歇性運動法」,以輕度、中度和強度運動搭配進行,全面提升心肺能力和肌耐力,更有助減重。較嚴重的糖胖症病友,無法靠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和穩定血糖,鄭畬方建議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使用胰島素和腸泌素,同時穩定飯前和飯後血糖,不只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還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情況。至於,重度肥胖(BMI>35)以上且有併發症者,則可尋求減重手術的幫助。
-
2019-12-26 科別.新陳代謝
六旬糖尿病婦打針到低血糖沒感覺 突昏倒丈夫嚇壞搶救
今年62歲的黃阿姨12年前因酮酸中毒昏迷緊急送加護,經檢查是因糖尿病、不再分泌胰島素導致,從此需打胰島素過活,卻沒發覺胰島素針劑造成習慣性低血糖,直到某天血糖驟降昏迷,丈夫開始害怕妻子在睡夢中昏迷喪命,還好醫師協助換針劑,終於不用再為控制血糖,總活在低血糖威脅。糖尿病治療仰賴飲食、生活型態調整、運動、體重控制以及藥物,而藥物治療又分口服錠劑及針劑皮下注射劑型,其中皮下注射針劑藥物主要包含兩大類為胰島素及俗稱「瘦身針」的腸泌素,其中胰島素是目前效果好的降血糖藥,但混型胰島素因固定比例的中長及短效胰島素使劑量調整不易。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智軒表示,需於飯前施打的混型胰島素會造成血糖快速下降,若糖友未能在15至30分鐘內進食,就會容易低血糖,之後的高血糖反彈機會更高,使血糖波動更不穩定,再加上胰島素是合成荷爾蒙之一,體重也容易增加。三軍總醫院糖尿病中心衛教師陳思羽說,從兩年前開始三總將每天早餐、晚餐前需各打一劑的混型胰島素,改為只需早上打一劑腸泌素加一劑基礎胰島素,注射時間更彈性,因腸泌素屬「智慧控糖」是增強胰島素分泌以葡萄糖依賴性方式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可有效降低血糖又減少低血糖風險。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應將糖化血色素控制於7%以下,當每增加1%,就會增加16%心衰竭發生率,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門診從去年開始收治34名平均年紀約60歲第二型糖尿病人,糖尿病史幾乎都超過十年的這些患者都須依賴預混型胰島素治療,但控血都不起色,平均糖化血色素約8.6%。劉智軒表示,將針劑治療改為一劑腸泌素加一劑基礎胰島素後,治療3個月後發現病人體重平均下降2.5公斤,糖化血色素降低1%。而在連續血糖偵測儀數據中也顯示高血糖比率改善17%,血糖達標率增加20%,四項血糖變異度中三項指標也有達到統計學上的穩定性。目前第二型糖友口服要打最大受耐度仍無法控血糖者,健保以也給付腸泌素,但劉智軒提醒,一劑腸泌素加一劑基礎胰島素的治療方式只適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患,其中因為腸泌素會抑制食慾,因此,BMI值過輕者不是適合使用,以免吃不下飯危害健康。
-
2019-12-25 癌症.肺癌
咳血發現罹肺腺癌「遺言都交代好」他靠免疫療法活過來
53歲的林先生從事資訊工作,成天在密閉冷氣房內抽菸,2年前咳血就醫,發現已罹肺腺癌3期,化療半年不僅未好轉,肺部3分之2都遭腫瘤占據,癌細胞還轉移到大腸、甚至破裂出血,做了腸造口,他吃不下,走2、3步就氣喘吁吁,體重從72公斤掉到48公斤,自嘲外型像ET,「當時生不如死,連遺言都交代好了」。後來林先生決定自費接受免疫治療,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20次療程後體力逐漸恢復,今年9月林先生結束40次療程,肺部10幾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只剩1、2公分結痂,體重也恢復了,目前仍每3周回診施打,「很開心能活著看到明天的太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連偉立說,肺癌晚期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整體反應率約僅2、3成,林先生是少數能完全恢復的幸運案例。今年4月起健保將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給付範圍僅限患者化療、標靶治療無效,生物標記PD-L1達5成以上者,且只能給付一年,不少人仍得自費或靠醫療保險費用獲得治療。連偉立表示,近2年國際醫學年會證實,晚期患者接受免疫藥物、抗血管新生標靶藥與化療藥的「三代組合療法」,可讓腫瘤反應率突破6成,1年腫瘤無惡化比例增為4成,不過副作用仍高,對患者是很大挑戰。
-
2019-12-25 橘世代.健康橘
吃對蛋白質 40過後人不老!
歲月賦予成長所帶來的豐碩果實,同樣也會造成一些生理機能的退化。年紀漸長,身體總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不適,尤其是中年期至更年期女性族群容易忽略蛋白質攝取過多或太少,進而出現肥胖、水腫、感染等情況。透過營養師的提醒,可以從日常生活飲食的改善,讓輕盈的體態與美麗的人生延長活躍期限。生命的積木--蛋白質蛋白質對於身體的重要性被形容為「生命的積木」,由超過20種胺基酸組成,可以提供熱量,也是組成肌肉、毛髮、牙齒、骨骼等組織的要件,含有建構、修補組織的功能。另外,也是製造賀爾蒙、酵素、調節酸鹼平衡,強化免疫系統的主力,其中成人有9種必需胺基酸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得從食物中攝取。臺安醫院營養師趙于賢指出,根據衛福部定義,中年期至更年期女性泛指40歲到52歲的族群,其中更年期介於45到52歲之間,這階段女性會產生更年期症候群症狀。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以及臨床試驗顯示,適量食用含有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可以改善這些問題,含有異黃酮類的豆科植物與紅花苜蓿等是植物雌激素主要來源,其中黃豆含量非常多,因此也希望更年期女性多攝取豆製品。「這個階段容易營養過量,代謝率降低,脂肪堆積後造成肥胖,因此蛋白質建議以低、中脂為主;而攝取雌激素可以保護心血管健康,至於骨質流失造成的骨質疏鬆可以藉由豆腐、豆干、濕豆皮或奶類、小魚乾等食物中的鈣質來補充,同時也可以達到足量的蛋白質營養。」趙于賢表示,女性從30歲過後就要開始注意蛋白質的攝取,每日3餐的均衡分配可以延緩身體退化時程。表1:蛋白質食物低、中、高脂分類(資料提供/營養師趙于賢) 蛋白質攝取不足,小毛病上身比起熱量的精算,女性很少會注意蛋白質攝取的重要,殊不知這小小的疏忽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趙于賢表示,蛋白質不足會有掉髮、肥胖、自體免疫功能降低,譬如傷口不容易復原、感冒不容易好等症狀。正常來說,30歲以上的女性理想的體脂肪率為20〜27%,高過30%就是肥胖。而現代人普遍體脂肪偏高,如又有前述的蛋白質攝取量不當,或運動量不足,會逐漸出現肌肉量減少的狀況。目前計算蛋白質每日攝取量有簡單的依據,最常使用的方式是人體重量乘以0.9〜1公克,每個年齡階段不一樣,以一位無運動習慣的中年期至更年期女性來說,遵循這個計算法便可。例如50公斤的女性每天需要約45〜50公克的蛋白質,也就是6~7份(魚肉豆蛋類)蛋白質或5~6份乳製品。如果活動量較高,再視狀況增加攝取量。「在同一個年齡層當中,影響蛋白質的攝取量包括體重、年紀、活動量等都是主要因素,除了攝取足夠蛋白質,可以多從事阻力運動或有氧運動。」趙于賢指出,最基本的活動量也要滿足每週至少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譬如每次快走30分鐘(含以上),至少每2天一次,可增加肌肉的形成,配合蛋白質攝取能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蛋白質攝取有優先順序瞭解了蛋白質與身體的關聯,如何從食物中等量取得也是課題之一。大家可以按照文章中蛋白質攝取表去自行搭配。優質的蛋白質來自於豆、魚、蛋、肉類,以及乳製品,面對琳瑯滿目的選項,趙于賢用更簡單的辦別方式讓大家輕鬆規劃。「一般人對於計算相同重量下的食材有多少蛋白質覺得費力,有個取巧的方式,以女生的掌心為準,例如肉或魚,只要半掌心大小就等同一份蛋白質。」趙于賢列出幾項生活上常用的蛋白質食材作為攝取參考,以一份蛋白質(含7公克蛋白質)為基準,魚、肉、豆、蛋類各類食品所需份量如下表:表2:各類食材蛋白質含量一份乳品類蛋白質計算方式略有不同,以8公克為基準,對應的乳製品份量如下表:有些人會糾結於烹調方式,其實只要依照蛋白質攝取優先順序,避免油炸和加工過度的食品,也能阻絕過多的油脂與納含量。挑選種類以豆類為優先、再來是魚類及海鮮,之後才是蛋類、禽肉與畜肉,不一定只能用水煮的方式,這樣也會影響食欲。滷煮蒸屬於低油的烹調方式也可以交錯運用,或者多運用蔥、薑、蒜……等天然辛香料的鮮香味,可減少不必要的人工調味料,謹記少油少鹽的原則就好。一天三餐蛋白質攝取建議菜單(資料提供/國民健康署....) 註:以一位50公斤的退休女性為標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45〜50公克計算。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2019年11月出版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把食物當藥物」癌症患者怎麼吃?營養師圖文解說
已有很多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癌症病患接受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王馨羚營養師表示,營養不良會讓患者的體力變差、降低治療效果及生活品質,以致病情惡化等問題。王馨羚營養師指出,評估癌症病患的營養狀態時,除了營養攝取量之外,還會去了解營養攝取的種類,是否符合患者體態以及體重變化所需要的建議量,為每一位病患進行完整個人化的評估。六類營養,缺一不可營養師提供建議時,會分成六大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堅果種子類。要「吃飽」也許很簡單,尤其癌症病患有時會有「早飽」的效應,建議病患能以均衡飲食搭配方式,在正餐中能攝取全穀雜糧類之澱粉食材,配上蛋白質類,即豆(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魚、蛋、肉等,再加上蔬菜纖維質類的食材,兩餐中間可以搭配水果,一天可以喝一次乳品。由於部分患者喝乳品會有腹瀉,且為增加病患的營養攝取量,並有體位較輕狀況者,可以考慮把乳品改成不含乳糖的配方營養品。 王馨羚營養師表示,有些患者在治療過程會有食慾不振的情況,以致造成攝取量降低,我們會建議搭配營養補充品,以輔助熱量以及蛋白質的攝取。抗癌過程,把食物當藥物治療前期,主要會建議患者均衡營養的概念,首先確認患者體位是否過輕,體位過輕的患者要加強營養輔助,否則將可能在後續的治療中體力透支,這也是治療前的營養補充很重要的原因。在治療中期,患者可能出現藥物副作用,例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狀況,營養師會依照患者狀況給予建議。最常發生的噁心、嘔吐或腹瀉,會建議少量多餐,在最舒服的時候就盡量吃。傳遞「把食物當成藥物」的觀念給患者,食物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一定要吃不然身體沒辦法承受後續的狀況,這樣患者比較能夠理解。關於熱量攝取,有個常見的迷思,很多家屬會燉雞湯、燉魚湯,他們認為營養都在湯裡,所以就多喝湯,不去吃裡面的固體食材。王馨羚營養師強調,固體食材才有足夠的營養,正確方法是先把料吃完,有多餘的空間再來喝湯。癌症病患如果沒有糖尿病,偶爾可以吃些濃湯、奶昔、蛋糕等高熱量食材,補充熱量。或適時地搭配一些配方營養品,希望患者每一口吃進去的熱量能夠比平常一口進去的熱量多一些。 治療後還是要繼續維持營養攝取,原則一樣秉持均衡飲食的概念,除了每餐裡面能夠均衡攝取之外,也希望能夠「多樣化」。有些病患聽別人說哪一樣東西很營養,就幾乎都吃那一樣,會造成營養不均衡。王馨羚營養師建議要多樣化均衡的攝取,譬如說不同顏色的蔬菜,含有豐富的植化素、營養素、抗氧化劑的種類就不同,能多樣化攝取為佳。當然,我們也建議少吃不健康的食物,減少紅肉、醃製、煙燻、燒烤等食物的攝取量,有含酒的料理要盡量避免。很多患者在食慾不振、腹瀉的時候會吃益生菌,但是患者若有白血球較低的狀況,則不建議。同時,白血球較低時也要避免生食。均衡飲食最優先!王馨羚營養師解釋道,蛋白質的功用就是建造、修復組織,蛋白質經過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胺基酸有很多種,人體細胞會利用胺基酸來合成各種蛋白質,維持生理機能,是非常基本、重要的營養。海中多醣體褐藻醣膠、胺基酸如麩醯胺酸、不飽和脂肪酸如精氨酸、核苷酸、魚油、乳清蛋白等特殊營養品,皆有助調節生理機能。其中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萃取褐藻中水溶性纖維,近年在台灣有許多針對免疫相關的研究報告,於醫學上使用備受矚目。從營養師的角度,最建議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在不足夠的情況下,可以適時地用配方營養品補充熱量、蛋白質等。患者、家屬很關心的特殊營養品,其實要在基本熱量、營養足夠的狀態下再來補充。只吃這些特殊營養品,其中的蛋白質、氨基酸也會被身體當成熱量利用掉。我們非常強調基本營養要攝取足夠,再來談其他的營養品。 王馨羚營養師表示,許多患者被診斷癌症後,家人都很緊張,所以會燉魚湯、雞湯,或者買很多蔬菜汁、保健食品等,反而正常的食物不太重視。經過一兩次治療之後,患者便開始發覺肌耐力不太夠。我們會分析飲食給病患一些正確觀念,建議患者一餐要攝取到至少碗的七八分滿的飯量,搭配蔬菜量,一碗飯配一碗蔬菜,再加份一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量。一次進食中沒辦法把一餐吃完沒關係,可以分成兩次的量,少量多餐,這樣的進食方式,大部分患者都會覺得比較有體力,從抽血中也可以看到營養指標逐漸回復。建立正確的營養觀念,完整攝取,對身體最好!原文:癌症營養支持,營養師圖文解說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24 橘世代.健康橘
預防高血壓別再只吃堅果了! 專家建議3大重點
「我想要預防高血壓只要狂嗑堅果就夠了」,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說,許多人普遍存在這種思維,常以為預防高血壓就是要大吃堅果,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簡鈺樺表示,任何健康的食物吃少無益,吃多也會對健康有害,過猶不及猶如本末倒置,恰到好處才是最適當的做法。以堅果來說,因為屬於油脂,吃太多容易攝入過多熱量,甚至間接影響慢性疾病產生。高血壓是指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但美國心臟協會2年前重新定義,收縮壓130、舒張壓80以上即為高血壓。主要是過去認定高血壓是140/90,但許多患者在血壓低於這些數值時,也會出現高血壓併發症。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常見症狀包含暈眩、頭痛、耳鳴、眼花、失眠、心悸、疲累、噁心等。若想要避免高血壓,營養師建議從多方面下手。就飲食部分,簡鈺樺說明分為以下3大重點:一、鹽分控制:簡鈺樺建議每人每天鈉的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鹽6公克。除了調味品,門診中也常遇到長輩鈉含量的超量來源為一些加工品或是罐頭,如:貢丸、肉鬆、豆豉、蔭瓜等。建議多使用天然食材來降低過量鈉攝取。二、酒精限制:男性每日不超過2份酒精飲料,女性不超過1份,可降低2到4毫米汞柱的血壓值。(1份酒精性飲料=360cc啤酒、150cc葡萄酒、45cc烈酒)三、執行得舒飲食:簡鈺樺說,此飲食的特性為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豐富以及低飽和脂肪酸。然而要獲得這樣的營養可以透過選擇全穀雜糧類,像是選用糙米、地瓜、紅藜等來取代白飯、白麵條。簡鈺樺說,攝取豐富蔬果,蔬菜的量希望餐餐都可以有一碗量,而水果由於糖分因素,建議攝取兩2到3顆女性拳頭大小就好;白肉取代紅肉,以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用好油、吃堅果,像是選擇像苦茶油、橄欖油來作為烹調用油,每日可以補充1湯匙的堅果獲得不飽和脂肪酸,無須過量。簡鈺樺說,除了飲食要多加留意,維持正常體重(BMI:18.5到24)也很重要,但針對長者,由於涉及到肌肉量問題,目前並無對亞洲老年人適當BMI的建議,國外學者建議老年人的BMI在22到30公斤/平方公尺較為適合。建議維持肌肉量,不要過瘦與過胖。簡鈺樺說,建議戒菸也可以減少對血管的傷害。另外運動的益處對於任何疾病的預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有氧與無氧運動皆可執行,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5天。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來說,也可以從活動量做起,避免長時間靜態性生活習觀。唯有多方注意,才能遠離高血壓的威脅。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4 養生.聰明飲食
整腸健胃增益菌 醫師建議冰箱要放這4種食物
腸胃健康最近成為熱門話題,吃進有好菌的食物有助平衡腸道菌群,也號稱有助消化道以外的健康。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維持腸道微生物叢多樣化對於體重管理扮演重要角色,也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關節炎、乳糜、炎症性腸病等風險。雖然沒有單一種食物可以改變腸道菌群或甚至降低疾病風險,但是紐約內科醫生兼腸胃科醫師桑帕爾(Niket Sonpal)表示,冰箱儲放下列食物,有助腸道和整體健康;這些食物有好菌、Omega-3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1.優格桑帕爾表示:「活性菌優格是所謂好菌的絕佳來源,也就是益生菌。」若要將優格帶來的健康益處最大化,他推薦加入新鮮水果,而不是選擇有水果在底部的那種含糖優格。 2.味噌民眾也不用等到晚餐吃壽司時才體驗味噌對腸道的好處,味噌是日本餐點的常見調味料,由發酵的大豆、大麥或米製成。桑帕爾會沾取味噌當作鮭魚和豆腐的佐料或醃料,他表示:「味噌含有多種好菌和酵素,如果你不吃乳製品,味噌是很合適的替代品。」3.野生鮭魚吃鮭魚可以比吃紅肉得到更多腸道好處,不過桑帕爾強調,務必專吃野生鮭魚,這裡指的是用魚網在自然環境捕撈的鮭魚,而非養殖鮭魚。桑帕爾解釋:「野生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有效避免發炎,這也是治療發炎腸胃和預防未來出現類似情況的關鍵。」4.韓式泡菜不管單吃韓式泡菜還是拿來燉煮,泡菜因具整治腸胃的功用,是桑帕爾飲食的重要部分;他表示:「因為這是蔬菜發酵而成,韓式泡菜也是不吃乳製品者的好選擇,而且也是膳食纖維、維生素A和C的優良來源。」
-
2019-12-24 性愛.性福教戰
年輕人勃起困難激增…都怪體內這東西過量
「男性肚子愈來愈大,『弟弟』會愈來愈小嗎?」醫師表示,男性體脂肪過多,雖不致使陰莖「尺寸」變小,但確實易阻止男性睪固酮的持續生成,影響勃起功能,恐造成「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想硬就硬,男性過胖要小心「更年期」提早報到,無法展現「雄風」。●肥胖、不愛動 男性更年期提早到熟齡女性最煩惱的更年期,其實男性也有。「男性更年期」就是睪固酮低下症,常伴隨著易疲倦、常暴怒、性趣缺缺等症狀,近年來還出現年輕化現象,有人才40多歲,就醫時意外發現更年期已提早報到。「女人可以從MC不來預測更年期,男性呢?」醫師從臨床發現,近幾年男性更年期提早出現,並不是因為年紀到了,而是因為太胖。根據國健署2017年出版的年報,台灣男性35歲到64歲的過重及肥胖比率超過5成。而挪威2006年研究顯示,男性肥胖者睪固酮低下比例為52.4%,已是更年期提早發生的元兇之一。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副秘書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泌尿科特約主治醫師蔡嘉駿表示,挪威在2006年曾針對社區內1548位男性展開研究,發現腰圍愈粗的男性,睪固酮濃度愈低,嚴重者會有勃起功能障礙,且與第二型糖尿病息息相關。●脂肪會抑制睪丸製造男性荷爾蒙台灣男性學醫學會2004年曾以「美國聖路易男性更年期自評表」初測,台灣40到80歲男性中,8成自覺出現沒活力、體力變差、勃起功能變差、運動力變差、晚餐會打瞌睡等症狀,抽血檢驗發現,4分之1有睪固酮低下問題。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男性學醫學會再度鎖定250名40到60歲男性,進行睪固酮篩檢;這群較年輕的男性做了自評表,9成自覺有更年期症狀,且抽血檢驗後,睪固酮不足者還高達3分之1。「這等於10幾年來,男性荷爾蒙不足的患者比例愈來愈高,這種現象與肥胖比例增加是同步的」,蔡嘉駿指出,進一步分析受測男性,腰圍在90公分以上的肥胖者,體內睪固酮濃度在43.5歲就已降到350ng/dL以下,「這應該是50歲男性體內的睪固酮平均濃度」,等於較非肥胖者約提前7年左右進入更年期。「脂肪會抑制睪丸製造男性荷爾蒙」,蔡嘉駿說,當脂肪增加,發炎細胞系數也隨之增加,會抑制腦下垂體製造睪固酮;此外,脂肪組織更會刺激體內的芳香環轉化酶(Aromatase)活性上升,加速睪固酮代謝,讓睪固酮濃度下降更快。●糖尿病 也可能造成睪固酮分泌不足「糖尿病控制不好的人,除了肥胖外,也可能有睪固酮低落的問題」,蔡嘉駿說,曾有40多歲的工程師體重上百公斤,有次因包皮化膿發炎到泌尿科求診,結果被診斷出糖尿病,吃藥控制了半年,血糖值仍居高不下,再回來找他看泌尿系統疾病。因為患者不愛運動,又吃多、喝多,醫師懷疑患者的糖尿病控制不佳,可能與睪固酮濃度不足有關,為患者做了更年期評估表及驗血,確認睪固酮值偏低,患者決定自費補充睪固酮,「補充後好像點了火、有力氣了」,經飲食、運動調整,半年後他血糖值已回穩,也瘦了10到15公斤。●補充睪固酮 可逆轉更年期醫師表示,男性朋友大多不善表達情緒,即使覺得疲倦、憂鬱、性欲低落,也會當成是工作、家庭壓力不以為意,講到運動更是提不起勁,只想打電腦或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當「沙發馬鈴藷」卻忽略了肥胖因素可能造成睪固酮低下,且患者病識感低,估計全球約只有4%患者獲得治療。很多30、40歲男性患者不了解男性更年期,一聽到自己睪固酮不足,常常在診間瞬間驚呆,蔡嘉駿說,女性更年期不可逆,但男性的更年期不同,只要補充睪固酮,並調整飲食、建立運動習慣,不但能減重,也能改善症狀。但睪固酮的補充目前仍須自費,且費用不低,有口服、針劑、凝膠等方式。20、30歲的男性體內睪固酮濃度約在6、7百到1200(單位:ng/dL)左右,40歲後體內睪固酮分泌下降,平均值約只有500;一般而言,睪固酮濃度少於350,醫師會建議患者可以「考慮補充」,但如少於230,就會建議「必須補充」,以免提早出現男性更年期的各種不適症狀。
-
2019-12-2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台灣高齡產婦首破3成 超過英國
隨著國人晚婚、人工生殖技術進步,婦女晚育日漸普遍。內政部統計,卅五歲以上高齡產婦占百分之卅點一二,首度突破三成大關。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陳玫儀說,英國二○一六年時高齡產婦占二成二,南韓二○一八年高齡產婦達百分之卅一點八,我介於兩者之間,但已偏高,值得重視。國健署提醒,高齡產婦有較高風險出現妊娠併發症、死產、胎兒低出生體重等,提醒高齡孕婦做好孕期保健、定期產檢、了解自身妊娠風險,認識早產預兆及產兆。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說,生產年齡愈高,風險愈多。去年出生通報就顯示,當年新生兒約十八萬人,生母卅五歲以上者,近一成二出生體重低於二千五百克,百分之一點五六死產,皆高於生母廿至卅四歲者。但對於衛福部總提醒高齡產婦多注意自身風險,婦團認為太過咎責於女性,讓不得不高齡生產卻仍願意生產的女性,背負龐大壓力,建議通盤檢討晚婚晚育及人工受孕胚胎植入數量等。陳玫儀說,改善高齡生產不能只看醫療面,卻迴避低薪、工作壓力、高房價、托育私有化等使女人晚婚晚育的因素。國健署二○一七年人工生殖統計,接受人工受孕治療者,卅五歲以上女性逾七成,三成二試管嬰兒體重低於二千五百公克。生動盟常務理事、台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說,早產或胎兒體重不足值得檢討,但應考慮多胚胎植入的影響,許多國家透過公共政策預防此一風險,例如以公費補助限制胚胎植入數目。不孕症治療醫師李茂盛說,接受不孕治療的女性總希望多放胚胎,但四十歲以上懷雙胞胎易早產、子癲前症、產後大出血,對母嬰都是高風險。李茂盛建議,根本作法還是減少高齡懷孕,相關支持和補助應放在更前線,讓年輕人早點結婚或有能力凍卵,有助降低高齡懷孕的機會和風險。
-
2019-12-2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台灣高齡產婦突破3成 早產死產風險增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高齡產婦比例突破3成;依出生通報資料,高齡產婦生出的孩子有較高風險低出生體重、死產風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高齡孕婦應定期產檢。國健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台灣107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另依107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107年出生的新生兒約18萬人,其中生母年齡為35歲以上者,生產低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比例達11.65%,較20至34歲的8.84%高,且死產比例為1.56%,較20至34歲的0.99%高。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隨著國人平均結婚及初次懷孕年齡逐年上升,懷孕併發症的風險也隨年齡逐漸增加,孕婦應按時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不要抽菸飲酒,且要認識早產預兆及產兆,有突發狀況才能儘速就醫或待產。目前國健署補助每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第35-37週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且有產前衛教指導。陳麗娟說,孕婦應懂得辨識危險妊娠,當醫師告知可能是高危險妊娠時,需經由完整的產前檢查,來早期預防懷孕過程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並建議在人力及設備較完善的醫療院所生產,母親及嬰兒的安全較可獲得保障。如果孕婦出現1小時內6次以上或10至15分鐘1次的子宮收縮(休息30分鐘仍無改善,不一定有疼痛感,但肚子會變硬或有下墜感)、類似月經來時的悶痛感或來之前的脹痛感、子宮與陰道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陰道水樣、黏液和血液樣分泌物增加或感覺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類似早產徵兆的情形,應儘快就醫才能降低早產風險。陳麗娟表示,接近生產期之前,會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或現血、陣痛或腰酸、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徵象。若有規則的陣痛(第一胎約7至8分鐘陣痛1次,第二胎(含)以上產婦規則陣痛即可待產)、破水或其他異常(如產前出血、胎動減少等),應儘速直接到產房待產。
-
2019-12-23 科別.骨科.復健
國二生騎車跌倒竟雙手骨折 醫:體重95公斤加重傷勢
一名13歲的國中二年級男生,日前騎腳踏車回家時,為了閃避一輛 機車,往前翻車重摔在地,剛爬起來時不覺有異,直到發覺雙手不能動,才驚覺不對。醫師替他照了X光,發現他的雙手橈骨、尺骨皆粉碎性骨折,趕緊急為他進行復位手術,並用鋼板固定。僅是騎腳踏跌倒,為何傷勢竟這麼嚴重?長安醫院骨科醫師林茂仁指出,這名男生雖是青少年,但體重卻有95公斤,顯然超重。當摔倒時,全身的重量壓在手腕上,在重力加速度作用下,才會造成這麼嚴重的手部骨折。他說,跌倒時用手撐地,是常見手腕骨折的原因;這名男生緊急煞車造成前滾翻重摔,再用手去撐地,所以造成雙手手腕橈骨、尺骨皆斷裂,且是粉碎性骨折。治療上為他進行復位,尤其右手除了裝鋼釘之外,更使用鋼板固定,這才順利接回他斷掉的橈骨和尺骨。林茂仁說,現代小朋友通常營養過剩,父母要多加關心小朋友平日飲食,避免吃東西沒有節制,體重過重不僅對身體健康不好,一旦發生車禍意外,創傷的程度也可能加重,必須多加注意。
-
2019-12-23 科別.呼吸胸腔
環團控空汙增加嬰兒與孕婦死亡率 籲停止燃煤發電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今天開記者會,指研究數據發現,孕產婦死亡率與嬰兒死亡率分別創29年、10年來新高。聯盟表示,其中高雄市嬰兒死亡率已是連續六年六都最高,認為已是與高屏地區空汙、燃煤廠過於老舊所產生的PM2.5等有關。他們建議政府應儘速停止燃煤電廠運作,各黨派總統候選人應將其列於首要政見。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表示,美國紐約的研究顯示,將燃煤廠關掉後,超細懸浮微粒(PM1.0)將少51%、硫氧化物更大幅講少64%、細懸浮微粒(PM2.5)也減少46%。而據加州柏克萊大學2018年研究顯示,減少八座煤油廠後,鄰近地區平均一年後每千名婦女生育率從45%增至53%,早產率從7.0減少至5.1%,可見燃煤對於生育率的影響。葉光芃說,高雄市是肺腺癌、空汙指數、二氧化碳的三高城市,而據衛福部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不論嬰兒或新生兒死亡率,高雄市皆為六都之冠,且差距越來越大。以2017年的新生兒死亡率為例,高雄市每千名為4.3,遠勝第二名新北市的2.8,因此他認為台灣嬰兒早產、死亡率等新高,跟空汙有關。他說,煤是萬毒之首,燃煤排放毒氣含有戴奧辛、汞、鉻等重金屬,因此建議政府應停止中南部已運作逾30年的高雄興達燃煤電廠、台中中火等電廠,以免繼續影響生育率與新生兒健康。台大醫院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就臨床來說,當空汙嚴重空氣品質不佳時,孩童氣喘發作率增。而許多研究證實,如果空汙越嚴重的地方,早產兒與低體重兒出生比例相對較高。嬰兒若有早產現象,其心臟、腦部發育與呼吸相關的各器官相對不成熟,恐導致敗血症、呼吸道疾病、腦性麻痺等疾病外,也影響未來成長發育。故停止煤電應對新生兒健康較為有利。
-
2019-12-22 橘世代.時尚橘
脫離「母親」角色 48個Check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點一滴慢慢脫離「母親」這個角色孩子國中畢業後,需要費心幫他做的事漸漸少了。學校的課業或經濟方面雖然還需要你的支援,但是孩子本身也從家庭轉變為對社會的關注。依賴父母的狀況也只剩幾年吧?之後我會不會變成職業倦怠(burnout)呢?還是因為太過拚命而失去平衡呢?因為焦躁不安不斷膨漲,有時我會自我安慰「反正還是很久以後的事」。幾乎都被家事及育兒填滿的生活,必須重新檢視的時機總有一天會來臨。只不過,並不知道究竟是何時,要是突然猝不及防就糟了。既然這樣,先從做得到的事情開始,如果有想放手的、想替換的,就從起心動念的此時此刻做起。或許現在就是開始為孩子離巢的準備期間。再次環顧家中,過去幾乎一個人扛起來的家事, 有很多令我覺得「 差不多可以不要做了」、「想換更輕鬆的方法來做」,理由很多─已經不再需要伴著孩子的成長、我的體力日漸變差、或是原本就沒什麼效果的事卻一直持續著。當然,沒有辦法突然說停就停。肚子餓了總得吃飯,去買菜回來下廚、洗衣服收拾等,只要活著就會有家事。健康地過生活,也要心情愉快地料理家務。只不過可能已到了重新檢視方法及頻率的時候。孩子各自成家立業後,我能開始調整步調,過過自己的生活。嘗試思考‧下廚頻率、方式‧打掃用具、方法‧想交給孩子的物品、智慧。‧想要的居家環境是什麼?‧偶爾偷懶也沒關係嗎?48個Check成為更好的自己比起其他優先事項、該做的事、想做的事,最應該做的是花點時間看看自己。現在就開始多關心自己吧。‧最近有照過鏡子看看自己的身體嗎?‧下次什麼時候剪頭髮?‧親友生日預定要做什麼呢?‧有過從種子開始栽培植物嗎?‧今天喝了多少水?‧睡前是否有做深呼吸?‧平時有清潔浴室牆壁及地板的習慣嗎?‧ 如果有一本新的筆記本,你會寫什麼?‧用過咖啡色的睫毛膏嗎?‧試著不帶手機出門過嗎?‧手機裡是否有大量不需要的照片?‧有沒有一年以上沒使用過的化妝品?‧你知道現在當令的魚是什麼嗎?‧是否忘了防曬嗎?‧有沒有隨時注意美姿美儀?‧有年齡差距大的朋友嗎?‧今天走了多少步呢?‧是否預約了今年的健康檢查?‧現在有多少想要的東西?‧今天和幾個人說過話?‧有哪些你想做卻一再延後的事?‧最近有沒有到電影院去看電影?‧從童年時就一直很喜愛的東西是什麼?‧曾經學過化妝嗎?‧你知道哪些按了就會很舒服的穴道?‧下一次生日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仔細聽過肚子叫的聲音嗎?‧有用牙線的習慣嗎?‧你是否嚮往某個人的生活方式?‧想學的興趣是什麼?‧一直很在意,想整理的地方是哪裡?‧你知道昨天的月亮是什麼形狀嗎?‧今天是否發自真心地大笑過呢?‧腳底很粗糙呢?‧現在用的沐浴乳或香皂適合妳嗎?‧什麼香味能讓身心放鬆呢?‧比起十年前,體重有變化嗎?‧最近有打電話給父母嗎?‧是否有挑戰新菜色?‧有控制進食量及飲酒量嗎?‧想和誰一起去旅行?‧有哪些不想做的家事?‧身體柔軟度和五年前一樣嗎?‧最後一次寫信是什麼時候?‧遇到討厭的事情時,會忍耐不吭聲嗎?‧現在喜歡你的人有誰?‧十年後的家人會改變嗎?‧家中是否有讓你放鬆的地方?現在正是開始改變的時候了。本文摘自《給40歲後更好的自己》,三采文化 2019/12/06 出版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19-12-21 養生.健康瘦身
紅豆湯圓一碗400大卡 冬至淺嚐美味不過量
明天是冬至,吃湯圓是國人習俗,不過由糯米製成的湯圓熱量不容小覷。衛福部國健署營養及健康飲食專文介紹,四顆包餡大湯圓的熱量約280至320大卡,加上紅豆湯可能就有400大卡熱量,還不包括其他配料,稍不慎就容易吃胖。衛福部國健署指,四顆芝麻、花生、豆沙或鮮肉湯圓就有一碗飯約280至320大卡的熱量,15粒直徑一公分左右的小湯圓約有140大卡熱量。除了煮成紅豆湯圓,也有人煮成酒釀湯圓或鹹湯圓。紅豆湯圓的熱量在270至450大卡不等(一碗紅豆湯約70大卡、一匙糖約60大卡),酒釀湯圓熱量在300至480大卡不等(一匙酒釀約30大卡、一匙糖約60大卡、一顆蛋約70大卡),鹹湯圓熱量在260至440大卡不等(青菜熱量少於25大卡、半兩肉絲約35大卡、一碗大骨湯約35大卡、一小匙油蔥約25大卡)。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指,不同性別、年齡與活動強度的人,每日的熱量需求不同。以身高159公分、體重55公斤、每日活動量稍低的成年女性為例,每日所需熱量只有1700大卡左右,一碗紅豆湯圓就逼近每日需求的1/4。衛福部國健署表示,吃進280大卡約需要慢跑半小時,或以時速四公里的速度走1.5個小時才能消耗完畢。因此建議少量購買,另可考慮健康煮,像是甜湯圓的糖減量,以龍眼乾、紅棗、枸杞、肉桂提味,以白木耳增加口感。
-
2019-12-20 性愛.性福教戰
騎車有益健康…但可能會害男人不舉、造成不孕症
自行車向來被認為是良好的耐力運動,有許多長期健康益處; 但是,最近在性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讓喜歡騎車的人重新思考這項運動對性障礙的影響。這項調查研究中,收集了有關人口統計學的數據,包括年齡、種族、體重指數(BMI)、吸菸狀況,還有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關節炎等。外加騎行經歷,每周騎車平均距離、花費時間、以及每月3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次數。還收集了有關使用防護服,包括鞍型、鞍墊、騎行短褲以及騎手是否專業適合其自行車的類型和尺寸。目的是要評估騎自行車是否會影響性功能,結果發現:1,騎車可能讓你不舉。以相同年齡的非騎自行車者來比,騎自行車者性勃起障礙發生率為13.1%。一般人則為5.6%。若是每周騎車超過3小時,不舉的風險增加1.72倍,陰莖麻木感發生風險為50%。可能是因為車座對男性陰部組織產生壓迫所致。2,可能造成不孕症。男性陰囊獨特的生理構造是睾丸所處的環境比體溫低,在這種情形之下精子才能健康發育。在騎車的過程中,不但要承受車座的壓力,還會和車座反覆摩擦,導致陰囊溫度也升高,影響精液的質量。3,女性也會有性功能障礙。這項研究結果發現騎自行車對女性的性功能,也產生了生殖器麻木或生殖器疼痛的感覺,而且騎自行車的女性出現性高潮障礙、排尿困難、外陰麻木和疼痛等問題。
-
2019-12-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體檢正常卻常感不對勁?「亞健康」的你該怎麼調理
冬天將至,中醫師陳德成博士提醒,四季有別,但是中醫保養的原則相同,就是遵循自然法則,生活規律,依自己的體質適當進補,達到保養的效果。陳德成說,中醫養生原則,《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是黃帝和岐伯談論如何達到健康與長壽目的。黃帝問:「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岐伯回答:「……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法於陰陽 內外兼治「法於陰陽」,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不管黑夜或白天、冬天或夏天,什麼季節做什麼事,都尊重天、服從天;「和於術數」是指生活起居配合節氣、規範和律法;「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依四季使生活規律,三餐有規律,不暴飲暴食;起居正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枉作勞」則是改掉不良習慣。這些都對保養有助益。陳德成說,基本上,人得病不是偶然的,可能有積累的內在因素,想根本解決,必須從內在調理;若是外在症狀,針灸、推拿等方法有效。他有個女性病患,40多歲,在冰淇淋店工作,每天開關冰箱,導致寒濕狀況嚴重,阻塞經絡,發生面癱之症。他說,像這例子不是發生在冬天,但也是寒濕之症,必須內外兼治來改善。體質各異 需先諮詢《黃帝內經》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陳德成說,冬藏就是冬天要封、要藏,不能外露。此時可適當進補,儲備陽氣。但是誰該補、補什麼、怎麼補?一般來說,補就是補陰陽氣血,要看體質、性別、年齡、狀態,衡量補的內容和補的程度。有人認為吃人參、鹿茸就是進補,但吃了之後流鼻血,就是不適合這樣補。女性更年期會盜汗、面色潮紅,那是陰虛,要滋陰;有陽盛者,常常火氣大,穿不了厚重衣服,得降火,不能補陽;有些人手腳冰涼,抵抗力弱,那是陽虛,便要補陽。陳德成說:「每個人體質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千萬不要看人家吃什麼有效就跟進,可能適得其反。」他建議諮詢中醫師,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處方。至於現代社會有人晚上工作,有人凌晨工作,不是按太陽起落規律生活,他說,這種人要保證睡眠足夠,以及睡眠品質良好,否則長期下來,身體會受不了。亞健康者 需要調理另外,很多人自以為健康,但可能是「亞健康」。陳德成說,所謂亞健康是介於健康和生病之間:做身體檢查,數字都正常,但是常常感到哪裡不對勁,例如疲勞、失眠、體重增加、月事不順、濕疹等。這種情形也可以透過中醫來調理。陳德成是長春人,在長春中醫藥大學讀本科和碩士,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1年來美國教授針灸,便留下來為針灸教育及醫療而努力。他每天都吃中式早餐,他喜歡吃小米粥,每天早餐必有小米粥,再搭配饅頭、包子和一些小菜。陳德成在紐約曼哈頓和長島都有診所,長島診所附近有一間瑜珈教室,他看完診會去做瑜珈,讓身心得到休息。他強調,保養之道也要注重飲食結構均衡,澱粉、蛋白質、纖維都要顧到。他推薦豆腐,有蛋白質,是介於主食和副食之間的食物,又富含大豆異黃酮,對女性也好;糖尿病患者不能多吃澱粉,可以多吃豆腐,但是若有禁忌如痛風患者,要少吃豆腐。冬病夏治 調整身體至於冬天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病,如呼吸道、腸胃、關節,表現出來是咳嗽、哮喘、肺氣腫、支氣管炎。陳德成說,這些病季節性強,又反覆發作,在中醫角度,冬天陽氣不足,體內虛寒,毛孔閉塞,伏寒很難驅散出來。然而,夏天天氣炎熱,可採用中醫的辦法,驅散寒氣,提高體內陽氣,為冬天做準備。陳德成建議,可在三伏天「冬病夏治」。三伏是一年最熱的30天,自然界陽氣最旺盛,此時人體陽氣最盛,經絡氣血流注旺盛,若以溫熱的藥物製作成貼敷膏,激發人體陽氣,能幫助藥物運行,加之毛孔張開,有助藥物吸收,可治療在秋冬易發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他說,清朝中醫師張璐著有《張氏醫通》,有記載於夏天治療頑固的哮喘,到了冬天,哮喘明顯改善,足見已行之有年。
-
2019-12-20 新聞.健康知識+
補水是冬天第一要務!每天該喝水量=體重乘這個倍數
在美國馬里蘭州梅德斯塔蒙哥馬利醫療中心(Medstar Montgomery Medical Center)擔任營養師的鄺赤雅指出,不管是中醫或西醫,都強調均衡,只是西醫的保養主張並沒有季節之分。她認為,冬季氣候非常乾燥,「補充水分是第一要務」。鄺赤雅說,補充足夠的水分,人體會比較舒服,因此,不只夏季要補充水分,冬季更為重要。所謂補充水分,最快速方便的就是喝水。一般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足夠?鄺赤雅建議,體重以公斤為基準,乘以30,便是一個人每天的喝水量。例如,體重5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喝1500西西的水。1500西西聽起來好像很多,但其實,從早晨起床開始到睡前,一天有十餘個小時,若是分次定量喝,不知不覺就喝完了。定下目標 每天分次喝完 上班族可以在辦公室準備水瓶,把要喝的水量準備在手邊,喝完再補充,就不會因為久坐在位子上忘了喝水;若是退休族,可以把每天要喝的水量準備好,一天內分次喝完。若是平常少喝水的人,可以每天增加一些飲水量,並給自己目標在五天或一周內達成每日目標。另有人擔心,晚上水喝多了夜裡會頻尿,鄺赤雅說,那就盡量在白天喝。例如,外出時自備水瓶,隨時喝上幾口。現在很多公共場合或商場都有飲水機,方便補水。總而言之,「漸進式的調整飲水量和飲水習慣,身體自然會慢慢適應」。另外,三餐喝的湯和水果,也可以算在每天的目標水量中。水果的水分不易量化,因此,計算飲用開水和湯汁的量就可以。鄺赤雅祖籍廣東,家中常煲湯,她婚後也常煲湯給家人喝。中國人煲湯主要是雞湯、排骨湯、牛肉湯等,再放些蔬菜、香菇等配料一起燉,廣東人還會加蜜棗、陳皮等材料。鄺赤雅說,冬天煲湯喝,可以暖和身體,吃素的朋友可以燉蔬菜湯,一樣有營養。不過,有些人認為喝湯就喝進了營養,而且湯中的肉和配料沒有味道,便只喝湯不吃料。但鄺赤雅說:「所謂喝湯,是指湯和料都要吃,光喝湯是不夠的。」尤其,若家中有長輩,一定要鼓勵長輩把湯料也吃完,這樣才能攝取蛋白質。湯中的蔥薑和中藥材等,則可以不吃。按部就班 睡飽睡好補充水分還有一項是塗乳液,臉和手這些暴露在衣物外的部位,冬季都要塗上乳液。鄺赤雅說,不只女性,男性也一樣。其次,冬季天氣變化大,要注重保暖。鄺赤雅說,大家都知道身上要穿得暖,但有時可能出門時天氣還不錯,沒帶帽子或沒帶圍巾,但氣溫說降就降,所以,出門必備帽子、圍巾、手套,放在隨身包包裡,有需要時可拿出穿戴。第三,即使天冷,也要適度運動,若是氣溫低不想出門,可以在家運動,例如做柔軟操或瑜珈,可以和社區朋友一起做操或和緩的太極拳,或看教學視頻,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跟著做。不過,冬天氣溫低,氣血循環較慢,長者要留意站穩腳步,動作確實,不要摔跤。她說:「凡事不要操之過急,按部就班最重要。」最後,睡眠也是冬季保養很重要的一環,鄺赤雅說,有些人冬季手腳冰冷,可以泡個腳或穿上襪子再入寢,並保持睡眠環境安靜。睡得好、睡得飽,對精神和體力都有幫助。 後天預防 減少誘因冬天天氣冷,民眾以為只有年長者才會患風濕病,而且是颳風下雨時才會發病。紐約長老會下城醫院風濕病科主治醫生袁維佳指出,絕大部分的風濕病是由於免疫系統失調,且任何年齡的人都有可能患病;冬天氣候轉變,可能會加重病情,但並不是風濕病的病因。袁維佳專門研究炎症,她說,自體免疫風濕病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分辨自身組織與外來入侵者,因此把自身組織當成入侵者,攻擊不同的器官,出現不同的症狀。」常有人以為氣候是炎症或風濕病主因,但以研究來看,身體內有易感基因(遺傳)和環境觸發,兩相結合,便有可能發病。袁維佳說,遺傳因素是先天不足,無法預防,但後天因素如飲食不節制、起居不正常、過度勞累、情志內傷等,要盡量避免,也就是生活飲食要達到均衡。冬天氣候變化快,氣溫低,更應該減少激發疾病的不良誘因。注意飲食,對風濕病控制有意想不到的作用。袁維佳說,臨床研究發現,減少某些食品可顯著改善類風濕症狀。
-
2019-12-19 科別.兒科
2月大男嬰唇色發黑急送醫 確診法洛氏四合症
新竹一名兩個月大男嬰近日因全身皮膚發藍、唇色發黑緊急送醫,經醫師檢查發現,男嬰症狀為法洛氏四合症,若未及時就醫,可能引發酸血症而導致器官衰竭最終死亡,所幸男嬰母親及時發現送醫,經搶救已無生命危險。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醫師賴俊維表示,法洛氏四合症是最常見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該男嬰送院時,雖有2個月大,體重卻僅3公斤多,皮膚發藍、唇色發黑具有發紺現象,儘管努力呼吸,血氧卻仍不足,檢查後發現男嬰心臟除右心室出口狹窄外,左心室與右心室間有一個直徑0.6公分的缺口,導致缺氧血進入主動脈,為典型法洛四合症。賴俊維指出,法洛氏四合症包含4種異常,心室中隔缺損、主動脈跨位、右心室出口阻塞、右心室肥大,患有該病的嬰兒通常必須先進行人工血管分流手術,或肺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來增加其肺部血流,待養大讓體重到達8至10公斤之後再進行完全矯正手術。根據衛福部歷年心臟疾病死亡人數資料顯示,在去年每十萬人口就有21名0至1歲的嬰兒因心臟疾病而死亡,死亡率達11.9%。賴俊維說,發生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除了特定染色體或基因異常,也可能與孕期病毒感染、特定藥物、菸酒的使用有關。此外,受孕前父親的菸酒使用習慣也被證實與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有關。若準爸媽有吸菸的習慣,或準媽媽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會顯著增加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有研究顯示,如果準爸爸在受孕前3個月有飲酒習慣,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比沒有飲酒習慣的夫妻高出44%;若準爸爸的單次飲酒量超過5罐350cc的啤酒,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提高至52%。賴俊維提醒,若父母發現嬰兒養不大或吃不胖,且有呼吸費力的情形,應盡速就醫,透過新生兒心臟超音波檢查,幫助嬰兒及早正確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此外,嬰兒出現膚色發藍唇色發黑、呼吸時胸骨凹陷等突發性缺氧症狀時,可將嬰兒側躺擺出以膝觸胸的蝦米狀姿勢,並立即送醫,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唯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
2019-12-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育齡婦女二成貧血 懷孕切記補鐵
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我國育齡婦女貧血比率占二成,攝取鐵質有助改善貧血,但女性鐵質攝取量不足。醫師指出,女性缺鐵不只造成自身健康問題,懷孕期間使造血功能不佳,一旦產後大出血便可能休克、死亡,更可能因血氧量不足,導致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國健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以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為貧血標準,發現我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貧血比率為18.6%,而我國1歲至44歲女性鐵質攝取量都低於建議值,其中13至15歲、16至18歲及19至44歲攝取最不足。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到更年期以前,每月皆有經血流失,是貧血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最常見的即為缺鐵性貧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若貧血婦女懷孕,為提供另一個生命營養,孕婦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鐵質總取量也會增加四成。若母體缺鐵、嚴重貧血,分娩時遇大量出血,血色素低落、代償能力不足,最嚴重可能休克、喪命。孕婦缺鐵更可能波及腹中胎兒,黃閔照說,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血氧濃度、紅血球攜帶營養素不夠,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月經量多、月經超過七天的女性,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鐵劑。婦女不可忽視鐵質攝取。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在符合「豆魚蛋肉一掌心」分量下,食用含鐵量高食物,如文蛤、章魚、蚵仔等海產類、紅色肉類等。但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也含高量脂肪,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建議用餐中或餐後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質吸收。
-
2019-12-18 科別.新陳代謝
血糖超標沒罹糖尿病別僥倖!「糖前期」仍危機重重
拿到體檢報告時,你可能會暗自慶幸:血糖雖然超出正常值,但並沒有診斷為糖尿病,說明我很健康。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時你已經處在糖尿病前期(以下簡稱“糖前期”),距離糖尿病只有一小段距離了。《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糖前期有哪些症狀,並教你科學控制血糖。中國約5億人處於糖前期作為慢性病,糖尿病會引起各臟器組織功能的損害,但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或肥胖,其危害不亞於糖尿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臨虹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永華教授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中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學數據。數據顯示,2013年,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為35.7%,也就是說,中國約有5億人正處於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一種糖代謝紊亂狀態,是糖尿病的早期預警信號。但由於其還未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常常被人忽略。糖前期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空腹血糖偏高(IFG),其血糖介於6.1~7毫摩爾/升之間;二是糖耐量異常(IGT),是指空腹及餐後血糖均偏高。在中國,70%左右的糖尿病前期屬於合併IGT食物患者,特點是以餐後血糖增高為主。臨床上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餐後兩小時血糖是異常的。所以,體檢時的空腹血糖測試,是不足以明確患者是否處於糖前期的。當心糖前期的5個信號只有抓住一些蛛絲馬跡,才能及早對糖尿病進行檢查以及治療。以下這些症狀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糖尿病信號。1.吃飽就睏偶爾的一次不必擔心,但如果經常這樣,則可能是身體報警,表明現在的飲食結構有缺陷,如飲食中精製麵粉和含糖食物等簡單碳水化合物比重太大。2.垃圾食品上癮三天不吃爆米花、洋芋片就難受,表明你已經上癮了。當人體攝取含大量糖、鹽和脂肪的食物時,消化道會分泌出內生性大麻鹼,這種物質刺激人們的進食中樞,就會讓人感到飢餓,有暴飲暴食的衝動。此類食物進入體內消化速度快,容易導致血糖紊亂,長期食用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3.體重超標超重的定義是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10%~20%,若超過20%以上,那就是肥胖了。多餘的體重可能來自於肌肉、骨骼、脂肪或者身體內的水分。肥胖是產生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糖尿病前期患者都有體重超標,特別是單純減少熱量攝入後,體重依然不減的人,更應提高警惕。4.大腹便便有些人腰腹部過胖,細胳膊細腿大肚子,又稱腹型肥胖、向心型肥胖或內臟型肥胖,這種人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內臟。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即為腹型肥胖。另外,內臟肥胖還會加快動脈硬化的進程,增加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同時增加高血壓、心髒病、腦卒中等危險,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5.血壓偏高臨床上許多高血壓病人都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較多地伴有高血壓,兩者被稱為同源性疾病。有研究顯示,病史超過6年的高血壓患者,約有四成會患上糖尿病。由於二者都和血脂高、生活習慣不良、缺乏運動等有關係,因此,注意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十分關鍵。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瞭如上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儘早對糖尿病進行篩查以及治療。給不同人群的防治建議糖尿病帶來的不僅是血糖升高的表象,還可能是全身的代謝異常。因此,學會預防格外重要。以下是給不同人群的控糖建議:血糖暫時正常的人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對50萬中國中老年人群隨訪7年發現,只要堅持這幾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預防近80%的2型糖尿病。保持正常體重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體重指數在18.5~23.9比較健康。腰臀比一般女性比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屬於健康範圍。當此比值大於1時,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調節飲食習慣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增加全穀物、果蔬、魚、禽肉等膳食攝入,同時減少紅肉、加工食品、甜飲料及澱粉質食品的攝入,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堅持每週運動要達到預防2型糖尿病的效果,每天需要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至少半小時,每週累計150分鐘以上。 戒菸與不吸煙人群相比,主動吸煙人群的糖尿病風險要高出37%;在不吸煙人群中,那些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糖尿病患病風險比不吸入二手煙的人高22%。定期體檢45歲以上是糖尿病高發人群,特別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壓高的人,更應及時排查。“糖前期”的人屬於糖前期的人應採取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管理血糖。飲食干預每日所需熱量45%~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烹飪時要盡量採用植物油,保證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適當進食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注意限鹽限酒,如果飲酒,就要計入總熱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熱量。運動干預超重或肥胖者要將BMI(體重指數)調整到24左右,或體重至少下降7%,並使體重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有氧和抗阻運動的聯合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運動20~60 分鐘或不少於10 分鐘。抗阻運動,如舉啞鈴和槓鈴等,每次2~3組,每組8~10次,組間休息2~3 分鐘;每周至少2次抗阻運動,之間應間隔1~2 天。糖尿病患者患了糖尿病的人,也不必過於悲觀。只要減少糖分攝入、規範治療、密切監測血糖水平,保持體內血糖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就能控制病情,避免嚴重的併發症。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2成育齡婦女貧血 醫憂胎兒發遲緩、產後大出血奪母命
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我國育齡婦女近二成有貧血問題,攝取鐵質能減少貧血狀況,但我國女性鐵攝取量幾乎未達標。醫師說,女性缺鐵不只造成自身健康問題,懷孕期間鐵不足,造血功能不佳,當發生產後大出血,可能休克、死亡,更可能因血氧量不足,導致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國民健康署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以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視為貧血標準,我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為18.6%,鐵的攝取觀察到,我國1至44歲女性鐵質攝取量都低於建議值,其中13至15歲、16至18歲及19至44歲差距最大,也就是攝取最不夠。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會有經血的流失,為出現貧血的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感到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缺鐵年齡層正好包含育齡婦女,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若進入懷孕階段,提供另一個生命使用鐵質,孕婦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鐵質總取量增加四成;若母體缺乏鐵、嚴重貧血,分娩時遇到大量出血,血色素低落、代償能力不足,最嚴重可能休克、喪命。懷婦缺鐵更可能波及腹中胎兒,黃閔照說,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血氧濃度、紅血球攜帶的營養素不夠,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建議月經量多、月經超過七天的女性,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鐵劑。婦女不可忽視孕前儲備鐵質等營養重要性。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在符合「豆魚蛋肉一掌心」份量下,食用含鐵量高的食物,如文蛤、章魚、蚵仔等海產類、紅色肉類等。但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含有高量脂肪,而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也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建議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
-
2019-12-18 醫療.整形美容
產後肚皮鬆垮垮 醫師教幾招恢復緊實度
現代的懷孕女性愈來愈注重保養,控制飲食,吃得對不怕體重過度增加,也會護理皮膚,不讓妊娠紋出現,不過,所有產後的女性不可避免的就是「肚皮鬆弛」,醫師建議,產後女性可以穿上塑身衣或是束腹帶,同時配合運動讓鬆弛的肚皮能漸漸恢復過往,若要靠醫美協助,則可考慮使用電波拉皮重拾緊實效果。開業整形外科醫師陳志軒表示,產後肚皮鬆弛是許多女性的痛,門診有許多自然產或剖腹產的媽媽來諮詢,女性在懷孕期間,肚皮會被寶寶撐大,筋膜也會因為懷胎10月的過程變得鬆弛,多數媽媽都知道產後要穿上塑身衣、束腹帶幫忙恢復緊實,特別是剖腹產的媽媽,使用束腹帶更能幫助傷口癒合的效果。陳志軒表示,穿上塑身衣可幫助產後婦女骨盆腔更快恢復原位,讓骨盆周邊的組織可以恢復彈性,但是對於肚皮恢復原來的緊實度,塑身衣的效果有限,多數都是靠身體本身的修復力,大約產後半年就是人體自我修復的極限。產後運動可以幫助恢復鬆弛的皮膚,不過,有些女性產後身體會比較不舒服,加上要照顧嬰兒,體力通常耗盡,也使運動效果不彰,其實防堵肚皮產後鬆弛,生產前就應該維持運動的習慣,包含核心等。不過,當穿塑身衣、運動等方式都無效時,可透過電波拉皮改善,陳志軒說,肚皮分三層,第一層是表皮和真皮,第二層是皮下組織和脂肪層,第三層是腹部的筋膜和肌肉層。陳志軒說,媽媽們可以自我檢測,用手捏捏看肚皮的「皮下脂肪」,如果捏起來厚厚的就是「脂肪」,適合冷凍減脂或抽脂手術;如果捏起來很鬆,皮可以拉得很開則屬於「鬆弛」,可以做電波拉提緊實肌膚;如果是筋膜和肌肉層變鬆造成的「腹直肌分離」,則需手術改善。陳志軒表示,療程大約一次就能達到效果,只是在電波的過程中民眾會感到疼痛,通常會敷麻藥或是採取舒眠麻醉,近年的機器不斷改良也已經有施打電波雷射時搭配震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也能舒緩疼痛。另外,他提醒產後不建議馬上就做電波拉皮,產後水腫會讓效果不佳,可以等產後二到三周水腫消退後再向醫師諮詢,若產後肚皮已經維持鬆弛許久,電波拉皮也能達到效果,不用擔心時間問題。
-
2019-12-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每天2顆蘋果有助降膽固醇?英學者的試驗證實了
每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除了一年四季都會出現在水果貨架上、實惠好吃,蘋果在大眾心裡還常常是健康的代名詞,有益血脂也是其中的說法之一。確實,蘋果富含多酚和膳食纖維,這些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益心血管健康,但吃蘋果對生理指標究竟能起到多少實際的影響?為了科學求證,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一群較真的學者們做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最新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 這項研究納入了40名健康的輕度高膽固醇血症受試者(23名女性,17名男性),平均51歲,普遍偏胖(平均體重指數25.3,根據世衛組織定義,≥25即為超重)。受試者在試驗正式開始前,接受了2週飲食調整期,主要是停止食用益生菌、益生元以及任何含蘋果成分的食物。試驗開始後,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每天食用2個蘋果(去核淨重340g),或糖分能量匹配的對照飲料,為期8週。兩組飲食的差別在於,蘋果中的多酚(990mg vs 2.5mg)和膳食纖維(8.5g vs <0.5g)含量遠遠更高。隨後經歷4週間隔期(避免前一種飲食的殘留影響),兩組交叉對調飲食方案。除此之外,受試者還需要詳細記錄日常其他飲食記錄。 每週飲食方案的前後,研究人員都對他們進行了空腹抽血,檢測他們的血脂、血糖、胰島素等生化指標和血管功能、炎症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結果顯示,試驗為期20週內,他們在蘋果或對照食物以外,日常飲食的碳水、糖分、脂肪和蛋白質等組成基本沒有變化,食物干預也沒有影響他們的體重、腰圍、體脂。但在吃蘋果期間,受試者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甘油三酯都有所降低,微血管擴張反應更明顯,血壓則變化不大。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試驗數據支持輕度高膽固醇血症的人群吃蘋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改善血管功能。 對蘋果愛好者,以及常常念叨年輕人多吃蘋果的長輩們,這一結論可謂“喜大普奔”。正如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代謝醫學教授Naveed Sattar博士所言:“結果令人感興趣,任何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的簡單飲食變化都將受到歡迎,即使降低幅度只有4%左右。”包括Sattar博士在內的多位專家提醒,這符合鼓勵人們適當多吃水果的健康建議,不過,這一改善益處遠遠不足以替代降血脂的藥物治療;此外,作為一項短期、小型試驗,結論還有待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確認。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心血管專家Tim Chico教授指出,“與他汀類藥物治療相比,蘋果的作用很小,但任何益處都可能隨著堅持健康飲食習慣而終生累積,吃高纖維、完整的食物可以降低包括癌症和心臟病在內的多種疾風險。正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並不是吃了蘋果就能停藥,但為了預防心臟疾病,所有人都應多吃蔬果、保持鍛煉、不吸煙、保持健康的體重。”原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2-18 科別.精神.身心
睡眠不足容易肥胖?醫:係真的!
過去在探討肥胖的原因時,重點都放在飲食及活動量,但是近年來發現,還有一個因素與肥胖的形成有關,就是睡眠時間的長短!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表示,許多流行病學方面的統計發現,睡眠時間與體重成反比。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建議,成年人一天需要七小時以上的睡眠,如果每天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就是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事情大條 擾亂荷爾蒙曾漢棋醫師說,睡眠對於維持人體能量平衡很重要,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飢餓感14-30%,同時每天約增加了64大卡的熱量攝取導致肥胖。其增加熱量之主要來自脂肪類食物,其次是碳水化合物,但是睡眠不足者,其身體熱量的消耗卻不會有明顯增加,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會造成白天疲累,減少活動量造成。臨床經驗發現,人體在睡眠不足情況下會增加飢餓感的原因,可能與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瘦體素(leptin)、飢餓素(ghrelin)、腸泌素(GLP-1)、PYY激素以及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等幾種荷爾蒙有關。易變享樂性進食 更容易多吃熱量睡眠不足時,體內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素」分泌會增加,且體內「瘦體素」濃度會降低,而「飢餓素」分泌會增加,「腎上腺皮質素」則會促進食慾。曾漢棋醫師說明,瘦體素是人體能量正平衡之一種標記,它可以促進飽足感,睡眠不足時體內腸泌素GLP1荷爾蒙濃度會降低,尤其是女性,GLP-1是一種小腸分泌的荷爾蒙,它可以延緩胃內食物排空時間,因此會增加飽足感,而PYY也是一種小腸分泌的荷爾蒙,它會引起厭食感;當出現睡眠不足時,PYY分泌會減少,而內源性大麻素會增加分泌,使人產生享樂性進食(例如:即使不餓,卻為了犒賞自己而多吃)。睡眠不足4-5天 體重增加0.4-0.8kg臨床實驗發現,只要4-5個晚上睡眠不足,體重就會增加0.4-0.8kg。另一個對照的研究:有651位肥胖者,睡眠品質好者,體脂肪減得比較多,同時,減重後復胖率較低。因此,曾漢棋醫師建議,良好的睡眠品質,加上正確的飲食習慣,有助肥胖者達到減重的效果,想減重的民眾千萬別為了工作或玩樂造成睡眠不足;如果長期出現睡眠障礙,應盡速就醫檢查及治療,才能睡得安穩、瘦得健康。【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