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體脂肪
共找到
300
筆 文章
-
-
2020-03-05 科別.婦科
預防骨質疏鬆症 名醫揭女性體脂肪率不能低於這個數字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作者太田博明】被譽為「日本女性醫療第一人」。慶應義塾大學婦產科講師.副教授、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婦產科主任教授太田博明的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中提到,為什麼骨質疏鬆多發於女性身上呢?除了年齡增長這個原因,還可以從「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能力」、「遺傳與體質」、「營養不均衡」、「生活習慣」及「過去的病歷及服藥歷史」等因素來判斷,這些原因同樣也可以套用在男性身上。骨骼不論幾歲都能回春,即使可能具有「先天的弱勢」,但是只要在每日生活中加入增強骨質的運動及飲食,就能製造出年輕又強韌的骨骼。只要知道自己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就能找到相應的對策。太田博明指出,骨質疏鬆症在過去曾因為年齡的原因被稱為不治之症,但是現在已經可以治癒。如果是早期的骨質疏鬆症,治癒率就更高。破壞骨骼的蝕骨細胞與製造骨骼的造骨細胞同時作業,反覆進行骨骼代謝,讓骨骼汰舊換新。蝕骨細胞會在女性荷爾蒙的限制之下,進行適度的骨骼破壞。但當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減少,就會增加蝕骨細胞的活動力、加速骨溶蝕現象,導致造骨細胞製造骨頭的速度跟不上破壞的速度。因此,在停經後幾乎不再分泌女性荷爾蒙(皮下脂肪會分泌少許)的狀況下,女性的骨質就會出現嚴重的流失。不論幾歲,只要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能力出現問題,就必須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無月經、生理期不順、提早老化等都是女性荷爾蒙分泌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二十幾歲女性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因此,女性需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曾經反覆過度減肥、飲食生活不正常,還經常運動不足及睡眠不足。就像前面所說的,女性由於減肥,所以有很高的傾向會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因為過度減肥會造成體重不足及營養不良,讓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變低。體脂肪率也會影響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標準的女性體脂肪率在20到30%之間,低於22%就容易造成經期紊亂,同時減少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如果體脂肪率低到10%大關,製造女性荷爾蒙的卵巢就無法發揮正常的運作。太田博明也建議女性朋友,養成5個促進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好習慣:1.用泡澡「提高體溫」!睡前1 ~ 1.5 小時泡15 分鐘39 ~ 40 度的熱水,讓身體迅速進入睡眠模式!2.不累積壓力!睡眠是最佳良藥,睡前點上精油也能幫助放鬆!3.經常活動身體!有空就做家事,睡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也很有效果。4.攝取「維生素B6」!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 的鮪魚、鰹魚、雞肉及香蕉! 納豆、豆腐等大豆製品也很推薦!5.豐富心靈,讓心情愉悅!多培養興趣或挑戰新事物,談戀愛當然也OK !如果從飲食著手,可以多攝取納豆、豆腐等豆類製品。大豆富含大豆異黃酮這種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女性補充天然荷爾蒙,緩解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比起女性,男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非常低─明明男性身上沒有女性荷爾蒙,所以會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男性身上會分泌少量的女性荷爾蒙,他們的皮下脂肪裡存在著將男性荷爾蒙轉換成女性荷爾蒙的酵素。男性荷爾蒙也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分泌量,但不會像女性荷爾蒙那樣急遽減少。停經後的六十歲女性與同年齡的男性相比,男性體內分泌的男性荷爾蒙仍然十分充足,是女性荷爾蒙的一倍之多。這個原因讓女性更容易流失骨質、罹患骨質疏鬆症。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吃好睡飽提升免疫力還不夠?研究建議多做這件事更佳
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根據2016年《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的英國研究指出,規律適度的運動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另2008年《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期刊的義大利研究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可能改善因老化而下降的免疫功能,增加生活品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運動有做就有效,有氧和肌力兩種運動搭配效果最好。除了能提升抵抗力,還有許多好處,如預防三高、降低體脂、增加肌力、預防骨鬆、改善血液循環、提升新陳代謝、延緩大腦退化、讓心情變好和預防失智等;而銀髮族、三高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易受細菌病毒侵害。但體育署108年調查發現,銀髮族大多是做有氧運動,卻常忽略了肌力訓練。許惠玉引述《運動醫學研究期刊》2016年發表的研究,追蹤銀髮族運動狀況八個月後發現,只要有做運動,對降低體脂肪、血脂和提升肌力都有幫助,但合併有氧和肌力運動的組別,降低血脂的狀況最好(三酸甘油脂可降低19%、總膽固醇可降低14.7%);另同期刊2018年發表的研究亦顯示,銀髮族實施12週的有氧搭配肌力運動後,可顯著提昇下肢肌力、腿部力量及步行速度,有助於降低跌倒、住院風險及死亡率。許惠玉建議,銀髮族每週5天做半小時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慢跑、健行、排舞等;並搭配2天肌力運動,如太極拳、瑜珈、重訓等。不過,在疫情期間,應避免人潮密集的團體課程,可至較空曠的戶外或郊區健行,以增強自我防禦能力,降低感染風險。延伸閱讀: 增強抗體吃對很重要! 5大食材打開家裡冰箱就有 身體出現5症狀 告訴你可能是免疫力失調了 老被身邊的人傳染感冒? 多吃10種食物提高身體免疫力
-
2020-02-19 養生.健康瘦身
狂踩飛輪減重沒效? 想要燃脂這運動更有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飛輪課已經成為健身房及各縣市運動中心最夯的運動課程,雖然1堂課只有40分鐘,但在教練口令帶動下,雙腳用力踩著飛輪一下就爆汗、大量燃燒卡路里,許多人認為,這類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有效減重,因此,飛輪課大受歡迎。 國民健康署指出,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是指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較長時間低強度運動兩者交叉進行,以飛輪為例,突然爬坡、增加阻力或速度變快等。 研究顯示,經常踩飛輪,可以減少脂肪堆積、降低身體脂肪組成,特別是腹部與內臟脂肪,相當適合希望雕塑體態,讓線條變好看的人。至於體重過重者,只要持之以恒,長期(12周以上)接受高強度間歇運動訓練,也能改善最大攝氧量、腰圍、體脂率、休息時心跳與血壓,有助於身體健康。 不過,目前研究尚未證實,踩飛輪等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顯著地減重。也就是短期高強度間歇運動的減脂效果,並未優於中強度有氧運動。 國民健康署表示,如果從時間觀點來看,高強度間歇運動時間較短,消耗同樣的卡路里,則要比中強度有氧運動少花將近40%的時間,屬於比較有效率的運動方式。 國健署建議,不管從事哪一種運動,都應循序漸進,注意場地安全,並事先動態暖身、運動後緩和拉伸。一開始,最好先請經驗豐富的教練指導,此外,第1次做高強度間歇運動時,應該量力而為,不用跟其他學員做比較,一步一步來,才能避免運動傷害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瘦小腹不是少吃就有用! 6個懶人必學的小秘訣 脂肪頑固難消? 營養師激推2食物讓你邊吃邊瘦 
-
2020-02-16 橘世代.健康橘
別輕忽「內臟脂肪」中年肥胖更易致癌!
首先建立「六十歲發胖是疾病徵兆」的觀念中年肥胖與年輕肥胖的情況截然不同,前者潛在著恐怖的危險因子。中年肥胖代表的,是中年以後發胖會引發糖尿病或動脈硬化等文明病。也與讓人長期臥床的失智症、癌症關係密切。雖然都是胖,年輕時肥胖與中年以後肥胖,兩者的脂肪囤積部位及影響卻大相逕庭。年輕時肥胖屬於體脂肪囤積於皮下脂肪細胞的「皮下脂肪型肥胖」;中年以後肥胖的話,肥大化的脂肪細胞會聚集在內臟周邊,稱之為「內臟脂肪型肥胖」。一般說來,內臟脂肪會分泌維持血管年輕、預防動脈硬化的「脂連蛋白」(adiponectin)。可是一旦內臟脂肪過多,反而會促使脂肪細胞惡化、抑制脂連蛋白的分泌。同時,也會釋放出導致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致病物質。根據厚生勞動省〈國民健康暨營養調查結果概要〉(二○一○年)的報告,日本總人口的肥胖者比例中,男性占了大約三成,女性約有兩成。依年齡層比例來看,六十歲男性人數僅次於五十歲、四十歲,占了約三成。六十歲女性約三成,與七十歲並列為肥胖人數比例最高的年齡層。而且自五十歲開始,人數比例就增加一成,到了六十歲呈現突然發胖的趨勢。男性人數反而減少,反倒瘦下來的人數比例則略微增加。女性因體質關係,基於女性賀爾蒙的作用,容易產生皮下脂肪。可是停經後女性賀爾蒙分泌量減少,會變得跟男性一樣,體內容易囤積內臟脂肪。如果對這個生理現象置之不理,就會漸漸累積出大問題。內臟脂肪型肥胖容易引發血管系統疾病,罹患腦中風或腦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換言之,臥病在床的機率也跟著升高。而且大家都知道,致癌率也與肥胖有關。內臟脂肪會製造各種物質,總稱為「肥胖因子」(意思是「脂肪分泌的傳導物質」),其中有的像前述的脂連蛋白屬於優質因子,但也有惡質因子。惡質的肥胖因子會引起發炎,導致癌症發生。另外也有報告指出,就算肥胖,但提醒自己積極攝取抗氧化物質的人,致癌率是很低的。因此,胖絕對不算百害,但如果置之不理,就會成為引發癌症、糖尿病、其他損害健康疾病的導因之一。各位還是不能輕忽肥胖的問題。雖說「年紀大了,身材不美也沒關係」,但絕對不要輕言放棄。在意身材比例的人,通常可以延長健康壽命。不過,完全不須嘗試嚴格的瘦身方法。只要以飲食生活為優先,稍微改善一下生活習慣就夠了。比方說每天早上量體重。發現體重比前一天重,表示前一天吃太多了,今天就該留意飲食內容,並減少食量。就從這麼簡單的習慣開始你的養生生活。儘管肥胖是個可怕的敵人,但如果削瘦、過瘦,可能要擔心是否營養不良,因為同樣也會引發各種健康問題。男性體脂肪率不能超過二五%,女性體脂肪率在三三%以下,你的養生目標就是維持不超標的「微胖體型」。一旦體脂肪率遠超過上述標準,就會加速老化,降低免疫力,同時提高罹癌的風險。若能透過預防肥胖、減肥來減緩老化的速度,就能預防免疫力下降。本文摘自《60健康老:心靈、飲食、運動、睡眠, 促進回春賀爾蒙分泌,60歲啓動健康老》,天下雜誌 2019/04/24 出版【延伸閱讀】。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5 養生.健康瘦身
三個月減重17公斤 美女教練分享「米飯三日循環法」
年假結束,許多人因為吃了許多大魚大肉,而發福了不少、憂愁於如何減肥,卻不知該從何著手。日本一名女性健身教練Jun曾經在三個月內減重十七公斤、體脂肪降低16%,也參加過Best Body Japan橫濱大賽等健美比賽。現今則以自己的健美經驗,作為教練幫助有減重困擾的人們提供指導,著有「讓節食失敗的我也能夠瘦下來的『三日減糖瘦身』(ダイエットに失敗してきた私がやせた3Days糖質オフダイエット,暫譯)」。日前她在女性雜誌《美的》上針對飲食和生活習慣,建議幾項瘦身須知的必要原則。飲食:無論增重或瘦身,關鍵都在飲食對於想要瘦身的人而言,運動其實只佔了兩成的重要性;其他八成都在飲食控制上,Jun建議想要瘦身的人要嚴格控制飲食,盡量少吃澱粉類等含有高碳水的食物,飲食應該以低碳水、高蛋白為主要原則。以下是Jun所建議的五大飲食須知:白飯的量以三天為一個循環:Jun建議以三天一個循環來調整白飯的量:第一天晚餐不吃白飯、第二天只有午餐吃白飯、第三天則三餐都禁食白飯,而每一餐最多也只吃一百公克的白飯。這樣的飯量對於瘦身來講效果最好。大量攝取蛋白質:蛋白質的重量應該為目標體重的0.15%,也就是體重每多1公斤就應攝取該體重乘以1.5公克的蛋白質。至於魚、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和豆腐等植物性蛋白質的比例,則應維持在五比一的比例是最適當的。避免高糖份食物:麵粉類的料理,或是薯類、南瓜、玉米等根莖類,或是含有大量糖份的點心,都應該避免在瘦身期間攝取,至於含糖飲料則需嚴格禁止。少油少炸物:使用大量油品所製的料理會妨礙脂肪燃燒,因此要避免攝取。美乃滋和沾醬等也是「看不見的油」,應盡量避免。至於魚、肉類所富含的脂肪,常常會隨著大量蛋白質下肚,食用時也應多家注意。相反的,青背魚類所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或是亞麻仁油裡的中鏈脂肪酸,則可以安心攝取。晚餐一定要在八點以前:睡前兩小時之內絕對不能進食,可以說是瘦身法則基本中的基本。不過倘若遇到加班等狀況,Jun也建議可以將晚餐原本的份量分為兩次,以晚餐時段為主,睡前為輔的原則,避免睡前空腹引起的暴飲暴食。運動:增加日常生活的運動量Jun建議讀者,可以在早上做一些伸展或是快走運動,並且以走樓梯取代電扶梯,或是用提早一站下捷運、繞路散步等方式,來增加一天的運動量,如此一來,即使不去健身房也可以達到瘦身的效果。水分補給:一天要將1.5公升的水帶上身水分如果補充不足,會影響體內循環功能,進而降低代謝。也可能進而導致排汗減少或便秘,因此建議一天至少要帶1.5公升的水在身上。一旦喉嚨感覺乾燥就要立刻補充水分,上廁所的次數也以一天八到十次為佳。沐浴:溫度40~42度,每天20分鐘! 利用浴缸提高體溫增進代謝Jun也提醒讀者,若想要瘦身,那麼「泡澡」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其中又以能夠出汗的40~42為標準,泡20分鐘左右為佳。體溫升高以後不僅能夠增進睡眠品質,也可以達到瘦身效果。建議在泡澡時,也可以按摩一下大腿周圍的關節、伸展筋骨,瘦身效果會更好。睡眠:一天穩定睡七小時,養成易瘦體質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分解脂肪的荷爾蒙、抑制食慾的瘦蛋白等物質失衡,導致身體變成易胖體質。對於想瘦身的人而言,一天最起碼也得要睡上七個小時,才能穩定體內的分泌組成。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有酸素】 おはよー❤️ 脂肪を落とそう!とする時、食事ももちろん大事だけど、 やはり有酸素もめちゃ大事だと思います🔥 ・ ジムに行ければ、 #クロストレーナー #ステアマスター #エアロバイク 昔は大嫌いだったけど、 昨今の #Netflix のおかげで、 海外ドラマ1本(30分〜1時間)見てたら あっという間に苦なく出来ます💕 ・ ジムに行けなくても、 近所をウォーキングするのでも🙆♀️ スーパーに食材買いにいく!! という目的を持って、 坂のあるルートなど選んで、 早歩きで30分〜1時間程度かけてウォーキング🚶♀️ ・ ・ キツい事、嫌いな事は続かないので、 どうにかして苦なく出来るよう、 私なりの工夫🙄✨ ・ ・ #diet#fitness#exercise#healthy#cardio#fatburn#goldgym#Venice#la #ダイエット#ダイエッター#筋トレ#フィットネス女子#タンパク質#糖質オフ#ボディメイク#健康#有酸素#脂肪燃焼#海外ドラマ#ロサンゼルス#ベニス#ゴールドジム #3D糖質オフ jun fitness(@jjfitness44)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11月 月 10 日 下午 4:24 張貼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很多人都會想透過簡單的居家運動去擁有傲人曲線,像是睡前做仰臥起坐來想辦法鍛鍊腹肌,跟伏地挺身鍛鍊手臂二三頭肌,那這之間是否真的有相關?做完確實會有痠痛、跟充血緊實感那應該又是有鍛鍊到了吧?想要腰瘦,運動是必須的!運動是減肥和體重管理計劃中最重要,最常見的組成部分。有氧運動可以維持體重。漸進式阻力訓練已被證明,即使體重沒有變化,但仍然可以有效減少腹部皮下和內臟脂肪。其他研究顯示,在進行有氧和進行性阻力訓練後,腹部,腹部皮下和內臟脂肪總量減少了。如同上述,很多人都想單靠腹部訓練(例如核心訓練)來減少腹部脂肪和修飾腰圍,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不是有沒有其他方法?其實只做腹部訓練還真的無法消耗太多腹部脂肪!國外研究(The Effect of Abdominal Exercise on Abdominal Fat)就有提到,如果單靠腹部訓練是可以改善腹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但是對於腹部的皮脂厚度基本上是沒有改變的。操爆腹部就能擁有傲人腹肌?所以想要擁有傲人腹肌,要先做的應該是減脂飲食+減脂運動,減脂飲食的選擇有很多種,只要是用對的方式就能減去不必要的體脂肪。飲食方面:營養師邱柏元會推薦可以透過控制熱量、降低碳水化合物、提升蛋白質及脂肪量作為一個有效減脂飲食計畫,也就是大家在說生酮飲食,已經有許多低碳生酮研究發現比低熱量飲食更能夠有效減去體脂肪。有一篇持續24周執行低碳生酮飲食與低脂肪飲食,確實都會有效減少體重,但前者在實驗內減去12公斤而後者僅6.5公斤,而又有另外一個研究發現只要是運動搭配飲食更能夠有效的減少與維持體重。而另一方面的運動:不管是有氧還是無氧運動(重量訓練),都是能夠有效減去體脂肪的,而有氧又比無氧運動能夠減少更多的體脂肪,但是無氧訓練又能保有比有氧運動更多的肌肉量,所以我覺得可以依照你的需求去選擇運動種類,減脂期低碳飲食搭配有氧與重量訓練,而再增肌期依照自己的體重去攝取碳水化合物並搭配重量訓練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想要擁有傲人腹肌,最該做的就是放下手邊的珍奶與雞排,去外面跑步、游泳,正確的飲食搭配正確的運動,絕對比每天晚上睡前一百下來的有效許多。※本文摘自《扭轉肥》【運動指南推薦閱讀↘↘↘】。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2020熟齡單車潮 這樣騎才愈騎愈年輕!。6個小技巧每天只要10分鐘 讓你擁有「謎齡肌」!。不可忽視的熟齡肌少症 利用「2」指 教你如何看肌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4 橘世代.健康橘
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
「六十歲開始培養強健身體」的飲食習慣想預防變胖或減肥,每餐份量以「八分飽」為標準。那麼,八分飽的實際份量究竟是多少?雖然每個人的活動量或體格皆不相同,但還是有標準可循,主食、主菜、副菜只要遵照指標攝取即可。主食方面,男性、女性的飯量是每餐一碗飯(約一五○公克)。飯類(尤其是白飯)是容易致胖的食物,也會讓血糖值急速上升。當血糖值急速上升,胰臟會大量分泌名為「肥胖賀爾蒙」的胰島素。胰島素會導致血中糖分滲入體內,並轉換為體脂肪。抗老化保健領域視胰島素為加速老化的賀爾蒙。胰島素持續分泌過剩,不僅會引發肥胖,也會導致血管氧化。關於氧化問題容後待敘,氧化就是身體生鏽,也是一種老化現象。剛煮好的熱騰騰白飯特別美味誘人,但其實它是大家該提高警覺、避免攝取過量的第一號食物。雖然須留意不能攝取過量的白飯,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糙米、雜糧穀類則被證實具有防癌等多種健康效果。每週將白米飯換成糙米飯二至三次的話,就能達到保健效果。煮成糙米粥好下嚥,而且少量就有飽足感,還能預防變胖。主菜的魚類、肉類的適量標準為八○至一○○公克。如果是秋刀魚,約是中尾一條(蛋白質含量在二○公克以下);雞胸肉的話,大小及重量約是一顆半雞蛋大小(蛋白質含量約二○公克)。主菜最好多吃魚,一週攝取二至三次。希望各位多吃魚,少吃肉,因為兩者所含的脂肪成分不同。魚是非常適合每天吃一片的超級健康食品。秋刀魚、鯖魚等背部是藍色的青魚,以及鮭魚都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成分,這兩種成分有清血作用,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另一方面,以四隻腳走路的牛、豬或羊等肉類富含「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血液會變得混濁。煮好的肉湯冷卻後,表面會浮現一層白色油脂,這就是飽和脂肪酸。此外,肉類還含有可正可邪的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arachidonic acid)。適量攝取可以活化腦功能、提升免疫力、血流變順暢等效果;若攝取過量會引起發炎,成為癌症或動脈硬化的導因。然而不可諱言,肉類確實是蛋白質來源,同時也是鋅等重要礦物質的供給來源。遵守每週適量攝取二至三次的原則,才能吃得更健康。鋅具有增強免疫力、維持正常味覺、排除囤積體內有害金屬成分等效用,同時也是創造年輕身體不可欠缺的礦物質。鋅還是製造抗氧化酵素頭號代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的必需礦物質,更是預防身體生鏽老化的必需物質。基於前面提及的蛋白質缺點,肉類食物一週只能攝取二至三次,最好選擇高蛋白、油脂少的雞胸肉。此外,蛋(蛋白質量約六公克)和豆腐也是優質蛋白質來源食物。兩者也含有脂肪成分,一顆蛋或半塊豆腐都可以當成一道主菜。納豆和豆腐都屬於大豆製品,但納豆所含助消化成分比豆腐多,可以把一包納豆(四五公克)當成副菜食用。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透過蔬菜、菇類、海藻攝取。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必須透過食物攝取。它們還有幫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代謝的功能。因為具備讓身體機能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功能,萬一缺乏,將成為引發各種疾病或身體不適的原因。膳食纖維有維持良好腸道環境的功能。膳食纖維不在胃或小腸被消化,而是直接抵達大腸,成為糞便材料。沒有膳食纖維,腸道的糞便材料會不足,囤積大腸內的老舊廢物或有害物質、多餘糖分無法排出體外,這就是致病原因。沒有所謂絕不能吃的食物,也沒有只吃某種食物即可的道理。飲食重點在於均衡,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都要攝取,在進食時也要提醒自己多吃蔬菜、菇類、海藻類,少吃肉或魚、米飯。本文摘自《60健康老:心靈、飲食、運動、睡眠, 促進回春賀爾蒙分泌,60歲啓動健康老》,天下雜誌 2019/04/24 出版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14 新聞.食安拉警報
健康食品稽查 奧利多碳酸飲料違規遭罰三萬元
隨著養生風潮興起,各種調節生理機能保健功效的健康食品應運而生,衛福部食藥署昨天公布去年9至10月針對健康食品工廠的專案稽查結果,其中金車的「奧利多碳酸飲料」因產品標示未加註「供保健用」,遭開罰新台幣三萬元。本次專案針對9項保健功效的健康食品工廠業者進行稽查,包括調節血糖、骨質保健、牙齒保健、延緩衰老、促進鐵吸收、胃腸功能改善、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共查核65家健康食品工廠。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主任魏任廷表示,部分業者登錄資料不完整,經複查後皆已改善;另外抽查74件產品,兩件產品因違規而遭開罰,並對產品進行補正、改善。其中金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壢廠生產的「奧利多碳酸飲料」,因產品標示未加註「本產品供保健用,請依建議攝取量食用」,遭地方衛生局開罰新台幣三萬元。源穎生技委託大昭製藥生產的「青春蜂王漿飲」,則因其指標成分癸烯酸含量超過查驗登記許可範圍,遭地方衛生局開罰新台幣10萬元。魏任廷表示,健康食品需事先申請,並經核准後才可宣稱保健功效,且其保健功效的指標成分添加量,也必須在許可範圍內。目前通過認證的功效有13種,分別為護肝、抗疲勞、調節血脂、調節血糖、免疫調節、骨質保健、牙齒保健、延緩衰老、促進鐵利用、胃腸功能改善、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健康食品也自去年1月開始必須在容器或包裝上的「注意事項」加註「本產品供保健用,請依建議攝取量食用。」
-
2020-02-09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2020如何讓自己更健康
身為醫師,常在各種場合被問到,如何變得更健康?尤其最近餐敘多,朋友常是邊吃著大餐邊喝著酒,認真地問我,讓我覺得有必要好好回答。以下是我的建議:1.改變進食的時間一天吃三餐是我們從小根深柢固的習慣,可惜除了病人,實證醫學無法支持吃三餐的觀念。為了維持健康,我們該在什麼時間進食?一天吃幾餐比較恰當呢?健康的身體意謂著強壯的肌肉,正常的免疫系統與較低的體脂肪。想要有以上的身體組合,需要研究進食時間。我們吃下食物之後4至5小時,身體在消化及吸收食物,胰島素升高,能量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被儲存。大約進食之後8至12小時,身體進入飢餓狀態,胰島素會走低,期間沒有進食的話,身體才會開始消耗脂肪。研究顯示每晚的晚餐與隔天的早餐最好間隔12小時以上,讓胰臟充分休息。間隔12小時進食的人,雖然吃的是高糖、高膽固醇食物,得到糖尿病、高血脂的機率較低,而且間隔12小時進食的動物,比整天進食的動物,壽命長度多了83%。以上討論的是正常吃三餐,只有晚餐與隔天早餐距離拉長,也就是斷食12小時。斷食會讓身體健康,甚至抗衰老的觀念近年被大力推廣,衍生出間歇性斷食。它有兩種作法,一種是限時進食法,每天在有限幾小時內進食。較常見的組合是8-16(進食8個鐘頭,斷食16個鐘頭),在進食的時間內,不限次數也不限制食物內容或分量。另一種作法是全天斷食法,可以每隔一天斷食,也可以每星期選一天斷食,或是一個月選五天斷食,斷食的日子只喝水及低於600卡的食物。間歇性斷食法也可以用於減肥,與其他減肥方法相比,間歇性斷食法簡單而且有效。此法不必吃無法下嚥的減肥餐,沒有規定食物份量,很容易成功。已知斷食能夠降低胰島素,增加脂肪燃燒,促進肌肉合成,提高生長激素,促進體內代謝,增加修復,減少癌症、降低心血管疾病,延長壽命。另外,間歇性斷食對於胰島素、生長激素、發炎指數等等系統,猶如手機關機之後重新開機,功能全部恢復。除了治療新陳代謝疾病以外,實行間歇性斷食的人,會有身體變壯精神變好的感覺。對減肥者而言,節食聽起來簡單,卻不容易實行,斷食聽起來困難,作起來卻很簡單。以作者為例,原本是每天固定吃三餐,採用16小時斷食之後,早餐時間只喝黑咖啡,限定中午12點至晚上8點間進食,食物的內容或份量比之前寛鬆,體重控制與之前節食控制的結果相同,值得向大家推薦。(警告:有疾病的人需要取得醫師的認可。)2.減少喝酒以往認為一天一杯酒,能夠放鬆心情,增加生活情趣。婷婷是40歲的專業經理,習慣每天喝一杯酒。她有胃食道逆流、臉部脂漏性皮膚炎、焦慮、肥胖及經前症候群等等問題。醫師勸她改為每星期只喝一杯酒,說也奇怪,以上困擾就解決了。飲酒可能增加口腔、腸道、乳房癌症的風險,愈來愈多的醫學文獻主張減少飲酒。最新的建議是一星期只喝一杯酒。3.接受預防注射可依政府推薦的時程施打,尤其老人,建議接受疱疹、肺炎、流感疫苗注射,避免疾病的併發症。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為什麼不減肥才能瘦?從科學來看,靠意志力少吃多動讓自己瘦下來,難上加難,因為你在和人類原始的設定作對。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背著弓箭走出山洞後覓食,可能走三公里才捕獵到一隻兔子,飽餐一頓休息過後,看到蜂巢也大快朵頤了蜂蜜,之後不知要走多少路才能看到下一個獵物。為了生存和繁延後代,吃了這餐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人類本來就是貪吃的、傾向過度飲食的,這是從祖先就已經設定了大腦迴路。肥胖暨神經科學研究員基文納特(Stephan J. Guyenet)在所著的《住在大腦裡的肥胖駭客》裡指出,人體內主宰體溫恆定的是下視丘,也就是你感覺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發抖,幫助體溫調節就像居家恆溫空調一樣。遺憾的是,下視丘也調控你的體脂肪恆定,當你要瘦下來時,讓你感到飢餓或減緩代謝等,雖然我們早已不在野外覓食。過去,我們一直被教導,體重的問題只和兩件事有關。一是攝取的熱量多寡,另一件事是意志力是否堅定。我們內在有個食物警察,把食物分成兩類,好食物和壞食物,高油、高糖、高熱量,被視為壞食物,清淡、低油、低熱量被視為好食物,體重是自我管理的結果。曾有位企業家說,「你連吃都控制不了,你還能控制什麼?」但靠意志力的事通常會輸,身體才是真正的老大。「食慾和性慾一樣,是人類的本能,」日本東京都立駒過醫院腦神經外課部長條(有草字頭)浦伸禛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如果出現威脅生存的壓力時,人就容易暴走,因為那時是動物腦(animal brain)在控制。為了快點瘦下來,節食甚至不吃,其實身體非常飢渴,就像口渴找水喝一樣,就會變成「動物腦」的狀態,隨時都可能失控暴走。你所抗拒的,會增強;你所抗拒的,會持續。想吃這樣的慾望,和不安、恐懼一樣,是大腦的邊緣系統控制,屬於本能的動物腦,很難做出理智判斷。而節食之所以難以成功,還因為節食往往以恐懼為基礎來刺激人們改變生活方式。如果不減肥,以後就會糖尿病或中風。從科學上來看,長期肥胖的確會升高機率,但以恐懼來驅動減肥,往往會失敗,因為我們不想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連想都不想去想。而且節食往往帶有獨裁的意涵。把食物分為「好食物」、「壞食物」,不能吃什麼、必須吃什麼,如果某天放鬆,就是破功、作弊。雖然這樣的方法可以不用腦,跟著飲食法做就好,短時間或許可以強逼自己去做某些事,但或慢或快,人就會開始叛逆,因為「我工作、生活已經那麼辛苦了,為什麼要到這樣?」當我們無可避免地放棄節食,通常會自責,充滿罪惡感,再次地失控,再次地無法相信自己,再次討厭自己,再次陷入惡性循環。靠節食減肥,超過95%的人都在做白工聽過溜溜球效應吧。在短短幾年或幾個月內,因為飲食大幅改變,體重上上下下,是很危險的,不僅僅是往後很難恢復正常體重,更糟的是,復胖回來的,多半是脂肪,囤積在腹部和內臟,往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是你為了發布在Facebook、Instagram上讓眾人欣羨的好身材,可能賠上性命。不過也不是毫無勝算。從祖先就已經設定好的大腦讓我們無意識地吃,同時,我們也因為壓力、沮喪、叛逆……有情緒的吃,現在從照顧你的心,照顧飲食、情緒、體力到居家環境,重點不再是體重的數字,但你將會體驗到身體比任何專家都有智慧,它就會自己開始照顧自己。和脂肪的戰爭過程中,不是靠蠻力、節制就能贏的,而是要以優雅、智慧、不慌不忙、習慣成自然的選擇來獲得。因為你知道,不論你幾歲,未來還有閃閃發光的你等著,你需要身體這個伙伴和你一起,你為了你的人生而瘦,不是為了體重,那將會是改變人生的一課。你現在該做的,不是立定數字目標,上網選一個飲食法,從此為了減肥而吃、而動,生活繞著減肥打轉,而是告訴自己,你接受現在的自己,只是未來你要變更健康,健康不是體重決定,體重減輕、體態變好只是紅利。體重或身體絕不是另一個征服的戰場。要減肥,並非靠堅強的意志力,從此不吃澱粉、每天只能吃水煮青菜,喔,還要每天運動30分鐘、喝3公升的水,還有,聽說斷食很有效……我們又不是要走紅毯的女明星,需要短時間急速瘦身,健康飲食、健康的心態與體態,才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擁有的。而且擁有的健康習慣,我們要做一輩子。現在從照顧你的心到照顧情緒、身體,到照顧居住的空間,只要有一個改變,其他也會如骨牌般翻盤。飲食:減肥就是一種正念飲食,覺察你在吃什麼,允許自己放下掙扎,放下對熱量的焦慮,放下好食物、壞食物的分別,重新對待每一口食物。運動:「沒有疼痛沒有收穫」(no pain, no gain),不該視為激勵,用運動消除疲勞,也建立力量。慢瘦身,為自己的人生運動。情緒:你不再需要追求別人定義的偽成功,不用活得精疲力竭,你不再對自己刻薄,練習疼惜自己,你懂自己的感覺。生活 擁有不代表富足,最愛不該成為負擔。整理思緒,整理空間,整理你和食物的關係,辨認出優先順序,房間零贅肉,你才能零贅肉。心靈:健康從照顧自己的心開始。你支持自己、支持生命,你做的只是更完整地做自己,從此聽身體的,不再傷害日日夜夜為你工作的身體。每天如何過日子,是你能掌控的權利,也是決定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時時刻刻的選擇,該吃什麼、怎麼吃、吃的順序如何、該不該運動、如何運動、熬夜要熬到多晚?家裡要不要整理?看電視時要不要站起來?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不是在減肥,你在打造自己的人生。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慢老教主最新作品系列】。現代人都太苛薄自己了!慢老教主直言:不減肥,才能瘦。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不減肥才能瘦Tips/餐前喝水、減少久坐 打造瘦習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2 新聞.健康知識+
每周4次!吃辣椒降心血管疾病致死率
喜歡吃辣的饕客有福了,義大利科學家公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辣椒能夠讓心臟病發作、腦血管疾病的致死率降低一半。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的這份最新研究當中,研究對象包括2萬2811名義大利男性與女性,在長達8年期間記錄食用辣椒的狀況。研究人員統計發現,每周吃辣椒四次以上的民眾,因為心臟病發作而死亡的機率減少44%,因為中風、腦動脈瘤等腦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也降低了61%。主持這項研究的義大利IRCCS NEUROMED地中海神經系統研究中心博士柏納西歐(Marialaura Bonaccio)指出,吃辣椒並不能預防心臟病發作或中風,只是萬一出現這些疾病,能夠降低死亡率。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並未記錄研究對象所吃的是什麼品種的辣椒。柏納西歐指出,這項研究結果並不受到餐點內容的影響,「這代表著,就算沒有遵守地中海飲食法的民眾,辣椒還是有助於降低心臟病致死風險的效果。」辣椒的辛辣來自於辣椒素(capsaicin,又稱唐辛子),先前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動物實驗報告指出,辣椒素有助於倉鼠降低膽固醇,也能抑制導致血管變得緊縮的一種基因。在其他的動物實驗中,辣椒素也證明可以降低身體脂肪,如果把辣椒跟薑一起食用,還可能降低罹癌風險。不過,部分研究報告則警告,辣椒素本身可能有致癌風險疑慮。「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辣椒素可以扮演致癌物質的角色,也能發揮抗癌功能,長久以來科學界對此一直存在著兩派辯論。
-
2020-01-30 養生.健康瘦身
年後來甩肉之吃素能不能瘦?兩大原則是關鍵
年後想甩去肥肉,吃素是可行的作法嗎?醫師表示,減肥塑身的兩大原則是「減脂」與「增肌」,前者即是藉由飲食控制熱量進出,以減去體脂肪;蔬菜水果的熱量比肉類來得低,但若同時攝取更多澱粉、高油或高糖食物導致吃進更多熱量,仍舊無法成功甩去油脂。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表示,減肥塑身的兩大原則包括「減脂」與「增肌」,「減脂」主要是透過飲食控制熱量進出,第一步驟須算出維持現在體重所需的每日熱量,一般約是體重乘以30,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日所需的熱量約為60X30大卡,也就是1800大卡。減重期間每日最多減少攝取500大卡,因此60公斤的成人每日可只吃1300大卡;累計減少攝取約7700大卡,就能甩去一公斤。飲食控制的同時要注意各類營養素均衡,醣類、脂肪、蛋白質的占比約為五比二比三,且盡量以白肉取代紅肉,以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如果容易餓,有些進食小技巧可以考慮,像是餐前半小時先喝500毫升的水,研究顯示可抑制食慾,平均每餐可減少攝取41大卡;每一口多咀嚼20下,可以降低12%的食量;用餐時先吃熱量密度較低、飽足感較高的湯和菜,再吃低脂的肉類,這時候通常已有七分飽,最後再吃半碗飯,飯後加一份水果,這樣就能感到十分飽足。減脂階段可稍稍搭配有氧運動,所謂有氧運動,就是會令人發喘的運動,像是快走、游泳。這個過程中要吸進很多空氣來燃燒脂肪、消耗熱量,因此也可計算與調控每日熱量進出。當體重下降,就可開始藉由無氧運動「增肌」。蕭敦仁表示,所謂無氧運動,就是運動過程需要閉氣,較典型的像是重量訓練、仰臥起坐等。這個閉氣過程會讓體內累積氧債、肌肉堆積乳酸,乳酸又會刺激肌肉細胞增生,因而能提升基礎代謝率,讓每日自然消耗掉的熱量更多。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
「發炎」是藏在疾病背後的秘密殺手 幾年前《時代》雜誌曾做了一個封面報導。說的是與心臟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密不可分的「秘密殺手」。這會是誰呢?正是越來越受重視的健康議題──「發炎反應」。 人體的發炎反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發炎,一種是慢性發炎。急性的發炎反應是人體遇到傷害時進行修復的一個必要過程;但如果這個必要的發炎過程拖得太長太久了,就會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相信有不少人聽過這個詞,常常醫生在診斷了半天,無法歸咎出疾病成因時,就會說是你的免疫力失調、自體免疫能力出問題了。而這類疾病的型態及發生率確實持續增高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牛皮癬(就是俗稱的乾癬)等,都是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導致的問題。事實上,癌症及阿茲海默症也是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慢性發炎的結果。 吃對了,可以有效抗發炎 除了前面所講的病症外,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等任何長期性或突發性的疼痛,也是一種發炎現象,面對這類不是病的不適,不少人會吃消炎止痛藥、抗組織胺劑來解決。這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疼痛,卻也會傷害腸胃及腎臟,長期服用的話,還會破壞腸胃道的黏膜健康。 皮膚及黏膜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這就像古代的城牆,象徵一個國家的國防能力,如果城牆非常穩固、滴水不漏,外來的入侵者就不容易得逞。對人體來說,皮膚及腸胃道黏膜的健康,正猶如這座城牆,是人體第一道非常基礎也萬分重要的防禦。 每一種藥物都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為了抑制發炎、疼痛而吃藥,結果卻招來另一種問題,不想陷入吃藥的循環的話,應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優良的營養成分可以取代藥物,既能產生治療的效果,卻又不會有副作用呢?回顧發炎反應的機轉就會知道,打造非常健康的皮膚及黏膜就能成功地防堵外來的侵犯。而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即能建構出健全的腸道黏膜系統,強化人體第一道防線的保障防護功能,在病原菌入侵時,免疫系統能夠迅速地反應並加以制伏。此外,也可以適當的補充Omega3、鳳梨酵素及薑黃這幾種抗發炎的好東西,當飲食過度和身體過勞,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時,這些天然的營養素能發揮補強作用,促進免疫機制抵禦外敵。 最佳的抗發炎食物:蔬果、正確油脂 原始人蔬食飲食是一種有效的抗發炎飲食法。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這些都是不容易使血糖飆升的主食類。早餐時可吃些堅果類,並且多吃酪梨、芝麻及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都可改善發炎。說到蔬果的抗發炎性及抗癌性等好處,一言難盡。 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或者能啟動酵素的解毒功能來對抗老化,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而且蔬果的抗氧化效能還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或促進癌細胞分化,削弱它的影響力。甚至當這些蔬果或天然物質的抗氧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還能促使癌細胞加速凋亡,也能提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而且副作用極少。 修復腸胃道的天然酵素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尤其是蔬果類。只是大多數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因此高溫烹調容易破壞它的活性,所以熟食能夠得到的酵素比較少。 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如果真的無法均衡飲食來獲取人體必要的各種酵素,則建議在營養補充品方面選用含有前面提及的消化道所需酵素,或適量補充水果吸收其中的重要酵素成分。下列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分解酵素,適量食用可以成為保健的好幫手: 青木瓜 通常尚未成熟的青木瓜甜度不足,但豐富的木瓜蛋白酶和維生素C都存在它的果肉裡,具有促進消化的效用,並且能夠分解肌肉中的乳酸,減輕身體在過度運動或勞動後堆積過多乳酸所產生的疲勞感,對於體脂肪的囤積也有預防功效。 奇異果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具高度抗氧化效果的多酚,能夠養顏美容。它的食物纖維和醣類也對腸內益菌的繁殖很有幫助,足以媲美乳酸菌的整腸效果。尤其它特有的含硫蛋白分解酶,對於促進消化有特別明顯的效果,而綠色奇異果的含量較黃色奇異果高出許多,越成熟的果實含量也越高,對於很愛吃肉的人很有助益。 鳳梨 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能夠將食物纖維及糖分轉化成能量,而果肉及莖部裡也蘊含豐富的消化酵素,食用後能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鳳梨酵素除了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及溶解血栓的三大功效外,也能讓肉質變軟而適合料理,是有益健康的好水果。 香蕉 含有澱粉酶、麥芽糖酵素及蔗糖酵素等各種消化酵素,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對於人體代謝水分頗有幫助。 體力孱弱時,適當補充營養輔助劑 人體是靠吃進體內的食物或營養素來建構與維持每日身體必要的機能運作,如果吃進了不好的東西,身體自然也會照單直接吸收以因應生理運作所需,結果就架構出一個戰力孱弱的防護網了。但如果你提供了好的營養素給身體,自然也會被吸收為生理機能所用,建構出完善的免疫機制,為健康正常的細胞築起一道道的堅固防衛牆。 大家都知道,建立規律作息、減少壓力、培養適度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多食蔬果與膳食纖維等營養均衡的健康正常飲食,對健康至為重要。但是,真的能夠這樣面面俱到落實的人又有多少? 假如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慣性,其實無法每一項都做到,那我們到底能夠為自己適當地補充些什麼營養輔助品呢?萬一營養失調引發發炎反應,也需要對應的營養素來達到抗發炎的平衡效果。藉此為大家介紹幾個補強免疫防護網的好幫手:必需脂肪酸Omega-3,以及具有抗發炎效用的鳳梨酵素與薑黃素。 吃對Omega-3 Omega-6與Omega-3是人體主要兩種必需脂肪酸。其中Omega-6,在堅果、麥片、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當中存量甚豐。它除了主要保護細胞的結構外,也有調節代謝、促進免疫反應發生及強化血小板聚集的凝血功能。可想而知,如果過度攝取Omega-6,一直啟動發炎反應來對抗病菌及凝血效應,反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Omega-3多存在於深海魚類與藻類中,它在生理機能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協助預防血管堆積物的產生,包括降低身體不正常發炎的情況、血液過度發炎的預防、胰島素反應的改善、促進細胞膜的健康,以及調節前列腺的分泌等,整體來說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的飲食中,Omega-6較容易攝取到,而Omega-3則比較少見於一般能夠廣泛攝取到的食物裡,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其實在體內是會相互競爭的,所以需要較刻意去加強補充才能維持住兩者的平衡,但同時也增加攝取到有益油脂來建構生理系統的機會。 飲食中的Omega-3 Omega-3多存在於亞麻仁籽、核桃、芥花油及深海魚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我們常聽到的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DHA (Docosahexan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及ALA(α-亞麻酸)則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類型:EPA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能保護心血管組織;DHA對於腦部、心臟、神經系統、腎臟及眼睛的機能運作有直接影響。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運動外不能忽視的重要習慣。不正確的飲食方法導致肥胖,更會促進慢性發炎,而必需脂肪酸中的ALA和魚油中富含的DHA、EPA等則能夠抑制親發炎性的物質產生。但相反的,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則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 我們常聽到廣告主打用來補充Omega-3的魚油或水產動物油類,多數取自冷水魚類的脂質,像是鯡魚、鮭魚、鯖魚、沙丁魚、鮭魚、鱒魚、鯷魚等。魚油確實富含EPA及DHA,亞麻仁籽裡的ALA則會在體內被轉化為EPA、DHA,對於發炎反應與癌細胞生長具有一定的改善及抑制效果,油菜籽油與紫蘇籽油也有豐富的Omega-3成分。在食用的習慣上,這些油脂不宜高溫烹調,早餐則可以增加一小把堅果類種子,也加些芝麻及橄欖油在生菜沙拉中。這些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分,都具有改善發炎的效果。 天然的消炎劑│鳳梨酵素 討論到抗發炎,就要好好認識一下鳳梨酵素,因為它對於腸胃道的保健很有貢獻,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營養輔助品。 鳳梨酵素就是鳳梨蛋白酶,大致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從鳳梨科的植物萃取來的蛋白酶,另一種則是這些蛋白酶和鳳梨榨取出來的其他成分所結合的。換句話說,鳳梨酵素可以說是一群蛋白分解酵素與一些醣蛋白的總稱。它具有三大功效: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及溶解血栓。最早於1957年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上,是因為它能夠成功地阻隔一些原本會加速發炎反應並使情形惡化的發炎代謝物。 簡單來說,就是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它能夠協助身體細胞阻斷發炎反應的傳遞,告訴身體正確的訊息來降低發炎情形,也避免繼續過度的發炎,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進一步的理解,則是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發炎反應乃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細胞因子、激素、前列腺素、各種白血球及血小板釋放出來的血管擴張物等多種物質,來控制這個發炎反應的系統運作,而鳳梨酵素可以調節它們的合成,並切斷這一串發炎反應作用的傳輸路徑,所以有抗發炎的功效。 仔細地解析鳳梨酵素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具有止血效用的血纖維蛋白,降低血小板過度集結,對於血液裡、尤其是動脈中出現的血栓情形有一定的減緩效果,而這類的疏通效應也能抑制水腫的發生。 此外,它還可以減少發炎前列腺素的產生,使前列腺素這種強力的血小板凝集劑降低一些效能,避免引起發炎,同時提升抗發炎前列腺素的競爭力,更加抑制了一種用來媒介發炎反應產生的舒緩激素,進而減緩發炎。鳳梨酵素還可以降低吞噬細胞的活性,削弱它們的戰鬥力,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且加速人體用來消滅侵入物的顆粒白血球及單核球的細胞吞噬作用,使肌肉發炎的情形得以緩解。 保肝的薑黃素 隨著現代人逐年增加的生活壓力及空氣汙染、輻射汙染、紫外線等生活環境的各種負面影響,坊間越來越多營養輔助品。其中不乏強調含有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例如葡萄籽、紅酒萃取物、綠茶葉萃取物、朝鮮薊葉萃取物及薑黃素等,而其實這些成分對於保護肝臟細胞也是有所助益的。尤其過去一年,功能醫學對於薑黃素有所肯定,認為它是一種能夠協助肝臟解毒並具有抗發炎功能的有效成分,美國也有許多關於使用薑黃素的個案見證。 印度咖哩中的橘黃色成分就是薑黃,而薑黃素則是從薑黃的根莖中所萃取,這種黃色的薑黃萃取物,早期是食品工業應用的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但相關研究指出天然薑黃素對人體健康更高的效益在於它的抗氧化能力,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也是生物類黃酮的2.33倍,還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高出1.6倍。臨床醫學上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也因為它具有的抗炎作用能夠預防血液凝固,故對於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不錯的效能。 延伸閱讀: 我的病,該開刀嗎?86歲罹癌病人心聲:正因為我不懂,請醫師別說「你自己決定」●書籍簡介 抗炎體質這樣吃!台大醫師教你喚醒身體的自癒力 作者: 林曉凌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6/05/01 語言:繁體中文 林曉凌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取得IBALM營養治療認證(International Board of Advanced Longevity Medicine)、美國功能醫學院臨床實踐培訓AFMCP(Applying Functional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認證。 以全人的關懷與醫療為使命,不只運用醫學藥理知識幫助病人,也加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及營養治療,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與營養處方,幫助更多未病的或受疾病所苦的人,透過整合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以期達到維持或改善健康狀態的目的。期許自己的微薄之力,能讓更多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著有《抗炎體質這樣吃!》一書,並譯有《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台北縣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國立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暨院長
-
2020-01-23 橘世代.健康橘
擔心過年體重暴增?專家:減重要讓自己吃飽、吃巧才是聰明作法
保持好身材不僅好看更健康,但因基礎代謝率下降,橘世代民眾常在減重與復胖的循環中氣餒。體重控制需長期抗戰,專家提醒,儘管運動在消耗熱量時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只靠運動減重卻相當的困難,規律運動同時,也要忌口,可從設定每日熱量攝取總量開始。國健署「肥胖100問+」指出,許多研究都指出單純靠運動減重的效果遠遠不如飲食控制。想要減少1公斤的體脂肪,需要多消耗約7,700大卡的熱量,事實上持續1小時活動時可交談,但無法唱歌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只能消耗約300到400大卡熱量。換句話說,要甩掉1公斤體脂肪,需要20多小時中等強度運動才能辦到,這代表著持續一個月,每天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這樣的運動量對忙碌的現代人並不容易。Q1、要怎麼設定每天的熱量目標?減肥者不適當節食,易造成身體出現快速減重與迅速復胖的變化,也就是醫學上稱的「溜溜球效應」,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強調,體重控制是長期戰,減肥沒有速成班。過度嚴苛的節食讓人出現虛弱、掉髮,影響情緒,建議每周以減輕0.5公斤為目標,每日應減少500大卡。通常設計減重飲食,女性每天1,200至1,500大卡、男性1,500至1,800 大卡。每日熱量攝取低於1,200 大卡,就很難從限量食物去滿足身體營養需求,而需借助綜合維他命、礦物質補充。目標設定不要好高騖遠,避免打退堂鼓,以能夠做到為原則,可參考漸進式做法,每日輕鬆減少200大卡,再逐步增強運動及飲食份量控制,朝向日減500大卡邁進。在均衡飲食原則下,耐心經營,總有一天射中目標。Q2:減重需要餓肚子嗎?營養師夏子雯認為,減肥者因調整飲食,難免需要克服飢餓,但不宜過餓,建議可以在飯間飢餓時,吃一小包蘇打餅或水果。除保持低脂飲食外,可以蔬菜、蛋白質作為主食,用餐時先吃蔬菜、蛋白質,先有飽足感,再搭配低碳水化合物,每餐只吃半碗飯,可有效抑制食欲。減重時要讓自己吃飽、吃巧,減少熱量的聰明作法,就是選擇低熱量高纖維食物來增加飽足感,以及降低飢餓感。富含水分與膳食纖維的蔬果不但熱量低,還可以填飽胃部空間。大多數蔬菜熱量極低,低糖分的水果如番茄、芭樂也適合取代點心充飢。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23 養生.健康瘦身
真的能局部瘦肚子或手臂嗎?專心做這二件事才重要
真的能「局部瘦」肚子或手臂嗎?「想要輕鬆瘦下來」,想必是女性永遠的夢想。女性多為皮下脂肪型肥胖,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前文已向大家說明過,必須長時間勤做肌肉訓練與有氧運動才行。或許大家會幻想,如果不需要大費周章,就能迅速消除雙臂、大腿及腹部的脂肪,那該有多好?不過,那是在痴人說夢。相信很多人都十分渴望,如能「局部瘦身」,單純減去特定部位的脂肪,那就太好了。於是才會有人工於心計,利用這些人的弱點,大量推出標謗局部瘦身的書籍、雜誌、運動輔助器材以及衣物等產品。而且每一項產品,都振振有辭地保證具有局部瘦身的效果。但是就結果論而言,局部瘦身在原理上根本不可能實現。為什麼這麼做還是瘦不下來?多數人可能都以為,只要拚命活動想瘦的部分,這個地方的脂肪就會消失不見。此外,我也曾看過某些文章,報導按摩或是搓揉鬆弛脂肪囤積部位,就能消除脂肪。但是,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即便是想瘦肚子而去做腹肌運動,或是想纖細雙臂於是將手肘向後伸展做運動,其實效率都不理想。我明白大家的心情,為什麼這麼做無法瘦下來,關於這部分,只需思考脂肪分解後用作能量來源的機制,相信就能理解了。蓄積在全身上下的體脂肪,分解後會形成脂肪酸,而脂肪酸會溶於血液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再經由血管運送至肌肉。接下來,當脂肪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後,就會產生能量。就像這樣,運動後儲備於全身上下的體脂肪,會逐漸拿來使用,所以並不是正在活動的肌肉上附著之脂肪,才會優先用作能量來源。假使正在活動的部分,該處皮下脂肪會優先用作能量來源的話,光是講話,口周就會不斷消瘦下去。所以這種現象並不會發生。做腹肌運動肚子還是消不了無論是想瘦腿而努力鍛鍊腿部,還是想瘦手臂而努力運動手部,或是為了想擺脫腰部贅肉而努力做腹肌運動(仰臥起坐),最終往往還是無法達成「局部瘦身」。儘管為了緊實腹部所做的腹肌運動,並非毫無可取之處。事實上,只要做了腹肌運動,肌肉量肯定會稍微增加。肌肉量增加之後,身體的代謝照理來說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只不過,假使是為了增加肌肉量而努力做腹肌運動的話,針對下半身做肌肉訓練,會比單純鍛鍊單一部位來得更有效率。想要有效率地增加肌肉量,最好應鍛鍊大塊肌肉較多的下半身。前文已經提過了,下半身擁有臀部及大腿這類的大塊肌肉,所以才能夠快速增加肌肉量。只是,大家常聽到某些特定部位容易長脂肪,或是某些特定部位的脂肪容易消除這方面的論點,因此才會相信局部瘦身並非不可能。然而局部是否容易囤積脂肪,會因每個人的體質而異。舉例來說,有些人一胖起來臉就會圓滾滾,有些人則是肚子會跑出一圈肉。瘦下來的時候也是一樣道理。胖瘦的部位會受到體質影響,所以再努力也無法改變局部。這就是每個人的特質。所以,請大家別想著靠局部瘦身迅速瘦下來,有耐心地持續做肌肉訓練和有氧運動,健康瘦下來才更是重要。(本文選自方舟文化《醫生說「請妳運動!」時,最強女性對症運動指南》)
-
2020-01-22 養生.健康瘦身
就是管不住嘴!不想年後體重失控,6件事從今天開始就要做
每到過年,除了放假,大家最期待的莫過於婆婆媽媽準備的各式年菜好料,或是和親友團圓相揪聚餐一飽口福。但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曾調查發現,年節放鬆吃喝,年菜、零食、飲料吃不停,有近4成的人在過年期間體重平均增加1.7公斤,有近5成的人運動量比平常少,且容易伴隨便秘或消化不良。雖然「少吃、多動」是不二法門,但是面對年菜和零食當前的口腹之慾,該如何健康吃喝?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營養師林圓真表示,現代人平常飲食不知不覺就容易營養過剩,過年過節「吃太好」更是司空見慣,攝取高油、高糖、蛋白質過多、膳食纖維太少,還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加工食品、高熱量零嘴和火鍋醬料,若是天天飲食失控、熬夜零食太涮嘴,真的要當心「過個好年脂肪也黏上你」。 擔心吃出過年肥的人,除了不過量、多運動之外,也可以選擇用蘿蔔糕取代「步步糕升」的炸年糕,用瘦肉多一點、吃得到蔬菜纖維質的筍乾燜肉取代東坡肉,還有象徵「帶來好彩頭」的白玉蘿蔔湯或枸杞香菇竹笙雞湯取代佛跳牆,並增加蔬菜類像是「長命百歲」的長年菜等時蔬,避免吃進太多熱量,又能預防只吃不動的便秘問題。 除了傳統年菜要聰明吃,每天隨手就喝的含糖飲料、酒類飲品也容易喝進多餘熱量,林圓真指出,過年最常見的就是腹部肥胖,短時間體重增加時,容易讓過多脂肪堆積在腹部,影響身體代謝,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雖然過個好年免不了吃吃喝喝才盡興,想避免年後身材「走鐘」,看看營養師提供的6招小撇步吧! 1、健康年菜自己做烹調方式可採用清蒸、滷、汆燙方式,選用天然鮮蔬或昆布做湯底,避免油炸、油煎,可用天然醬油、醋或蔥薑蒜等增加風味。挑選食材時,也可多選擇油脂比較低的白肉為主,像是魚和雞肉,油脂會比紅肉低一些,更適合怕胖一族;也可多選擇帶殼、帶骨的肉類及海產食物,以免兩、三口就吃進一大塊;此外,還有高熱量的各種醬汁,像糖醋、蜜汁、沙茶等要少吃,火鍋料等加工食品也要注意。 2、先吃菜,再吃肉類和澱粉很多人吃飯的習慣都是先吃飯再喝湯,若能改變一下順序,先吃蔬菜、魚和肉類等優質蛋白質,最後再吃飯、麵等澱粉類,不僅可以減少人體胰島素過度分泌,有助於控制血糖,還能避免因胰島素過度分泌,造成體脂肪囤積的肥胖,同時降低飢餓感,避免吃過量。 3、吃蔬菜要比肉類澱粉多一倍大魚大肉的過年期間,最好每餐都吃三種顏色的蔬果,多攝取多樣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以及蔬果中的各種酵素,幫助消化、促進代謝,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助腸道蠕動和排便順暢,不讓毒素有機會長時間在腸道累積,造成腸胃不適和肥胖煩腦。 4、避開易胖食物除了高熱量的年菜,含糖飲料、酒、烏魚子、臘腸、香腸、糕餅、牛軋糖、蛋捲、肉乾、年糕、麻粩或是堅果類等高熱量又超涮嘴的點心零嘴,盡量每天只吃一種,並且最好不要一口接一口,除非運動量很足夠,否則很難消耗短時間攝取的高熱量。若是嘴饞想吃點零嘴打發時間,非油炸的烘乾蔬菜果乾、帶殼堅果或是黑巧克力、海苔,是相對比較好的選擇。 5、減少高糖食品怕胖的人,也要避免含有砂糖、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料或精製點心,這些成分都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讓身體製造更多脂肪囤積。也要注意少喝含有熱量的飲料,白開水當然是最佳選擇,或是選擇無糖飲料,像是無糖茶類、玉米鬚茶、咖啡等。 6、少喝濃厚湯汁由於佛跳牆、雞湯或是濃厚的火鍋湯底都屬於高熱量,怕胖就得盡量少喝,要喝也要記得撈掉浮油再喝。另外,喝火鍋湯底的時機也很重要,最好在丟入肉片和火鍋料之前就先一飽口腹之慾,若是之後才喝,就容易因此喝進普林和大量油脂,不利健康也易發胖。 除了掌握健康飲食原則,林圓真也特別提醒,過年連假一定會比平常有更多熬夜的情況,改變生理時鐘就容易影響代謝,可能導致肌肉流失、體重增加。而且睡眠時間減少、熬夜機會變多,也會讓身體的瘦體素減少,同時讓飢餓素增加,食慾增加就會特別想吃高熱量食物,建議怕胖的人,年假期間生活作息也要盡量規律一點。 延伸閱讀: 少吃卻更胖? 3件事讓你身體橫著長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20-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年節點心隨便吃兩樣 當日油脂攝取就爆掉
你知道自己一天能吃幾克油脂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飽和脂肪每日建議攝取量上限是男性23公克、女性18公克,但這個上限值,其實平常就已經很容易爆掉,更不要說過年期間。董氏基金會整理了常見點心的油脂含量,怕胖的人務必要銘記在心,享受美食的同時,心裡的計算機也要按一按,以免不知不覺就胖一大圈。董氏基金會營養師莫雅淳指出,雖然台灣從2018年起已禁止食品使用不完全氫化油,大幅降低消費者接觸人工反式脂肪機會,但民眾還是不能放心大吃。因為各式食品中還是充斥動物油脂、完全氫化植物油等飽和脂肪來源,日積月累將造成高膽固醇和心血管負擔,素食者也不能倖免。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上限應低於總熱量10%,以成人每天攝取2000大卡計算,飽和脂肪不宜超過22公克;美國心臟協會更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5~6%,約11公克。根據國民營養調查,我國19至64歲男女平均一日脂肪攝取量分別是85公克及62公克、飽和脂肪攝取量分別為28公克及20公克,都超過建議值,令人擔心。許惠玉提醒,許多項研究已證實,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占熱量的百分比每升高1%,血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約增加2%。壞膽固醇會改變血管內皮細胞的通透性,使得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阻塞,進而影響大腦功能,也造成腦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董氏基金會提醒民眾,越是氣味香濃、口感酥脆的食品,越容易是「高脂食品」,年節期間攝取務必要適量,以免過個年回來,體脂肪超標不說,心血管也會徒增許多負擔。常見品項每100公克之飽和脂肪含量,依序排列如下:*油炸物:如油條(7.1g)、日式炸豆皮(5.1g)、冷凍春捲(2.7g)、油豆腐(2.3g)…等。*麵包糕餅:如巧克力泡芙(17.6g)、起酥片(16.5g)、可頌(14.1g)、甜甜圈(9.4g) 、菠蘿麵包(8.7g)、吐司(3.1g)、鬆餅(1.0g)…等。*酥皮點心:如葡式蛋塔(14.7g)、鳳梨酥(14.4g)、原味蛋塔(11.5g)、綠豆凸(6.8g)、蔥油餅(1.9g)…等。*零食糖果:如芝麻蛋捲(16.5g)、草莓夾心餅乾(15.9g)、洋芋片(12.8g)、蘇打餅乾(10.7g)、太妃糖(10.5g)、巧克力冰淇淋(9.6g)、香草冰淇淋(7.9g)、牛軋糖(6.1g)、玉米餅乾(3.1g)、巧克力夾心糖(2.6g)…等。*其他:如奶精粉(32.3g)、咖哩塊(20g)、沙茶醬(13.2g)、牛肉口味泡麵(12.8g)、鮮蝦口味泡麵(11.3g)、零食泡麵(10.1g)、沙拉醬(9.9g)、液體奶精(9.4g)…等。
-
2020-01-14 養生.更年期變化
易怒、失眠、沒性趣… 恐是男性更年期
傑克(化名)年近50歲,在上市公司擔任主管職,對待屬下態度和善,頗受好評,但這一、二年作風有變,動不動就刁難屬下,也會破口大罵,對此衝動行為常事後覺得沮喪,更糟糕的是他把沮喪情緒帶回家裡,然後和太太又掀起另一場風暴;易怒、失眠、提不起「性」趣、精神不能集中,工作、家庭生活面臨挑戰。他在一次健康檢查項目中,無意間瞥見「男性更年期」項目,經由問卷篩檢和抽血檢驗發現,他有睪固酮低下情形,原來是「男性更年期」上門了;最後在衛教和適當睪固酮補充後,工作和家庭生活改善,整個人豁然開朗。流行病學統計,40至70歲男性中,大約30%會出現更年期症狀。但和女性不同,男性在生理上沒有一如停經般這樣明確的界線,可得知自己性腺功能正在退化,也因為如此,「男性更年期」議題也常常被忽略。男性40歲後 雄性激素衰退「男性更年期」是一個較為通俗好懂的泛稱,在臨床上稱之為「晚發性性腺功能低下症候群(LOH, Late Onset Hypogonadism)」或「睪固酮缺乏症候群(TDS ,Testosterone Deficiency Syndrome)」 ,這是指男性在40歲以後雄性激素(androgen)機能逐漸衰退,特別是睪固酮分泌減少,因體內荷爾蒙分泌變化所產生身心障礙造成的系列症狀。主要症狀有沮喪或憂鬱、熱潮紅、心悸及盜汗、性欲降低、勃起困難或早洩、 缺乏活力、易倦怠、失眠、注意力不佳、體重增加、體脂肪增加、肌肉鬆弛、肌張力降低等。在診斷上主要根據美國聖路易大學(St. Louis University)的John E. Morley教授設計簡單問卷(ADAM, Androgen Deficiency in Aging Male),作為睪固酮不足的篩檢,在配合抽血檢測血清中的睪固酮濃度來評估。正確心理調適 度過低潮期改善「男性更年期」,最重要的是清楚的認知男性更年期也是人體正常生理變化的一部分,明確正面了解人生正進入另一個階段。藉由正確的心理調適和家庭支持,來度過人生的低潮期。針對期間產生的不適症狀,可以考慮經由醫師評估來補充男性荷爾蒙的治療。正如同John E. Morley教授所言,荷爾蒙的補充應該是著重在「經由升高睪固酮之後,產生更好的動機與心理準備,而能正向的面對男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檢測表1. 你的性欲和性衝動是否有降低的現象?2. 你是否感到缺乏活力而比較沒有元氣?3. 你是否察覺有體力變差而不足,或者有耐力下降而不足的現象?4. 你的身高有否減少而變矮?5. 你是否發現自己「享受生活樂趣」的感受不如從前?6. 你是否感到悲傷或沮喪,或者脾氣變壞?7. 你勃起時的硬度是否比過去較不堅挺?8. 你是否發現最近運動時,體力明顯的變差?9. 你是否在吃完晚餐後就感到昏昏欲睡而容易打瞌睡?10. 你是否發現最近工作績效變差而表現不佳?如果問題(1)或(7)的回答「是」,或有任何三個問題回答「是」,建議檢查睪固酮,確認是否為男性更年期症狀。製表╱楊哲瑞醫師    聯合報
-
2019-12-25 橘世代.健康橘
吃對蛋白質 40過後人不老!
歲月賦予成長所帶來的豐碩果實,同樣也會造成一些生理機能的退化。年紀漸長,身體總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不適,尤其是中年期至更年期女性族群容易忽略蛋白質攝取過多或太少,進而出現肥胖、水腫、感染等情況。透過營養師的提醒,可以從日常生活飲食的改善,讓輕盈的體態與美麗的人生延長活躍期限。生命的積木--蛋白質蛋白質對於身體的重要性被形容為「生命的積木」,由超過20種胺基酸組成,可以提供熱量,也是組成肌肉、毛髮、牙齒、骨骼等組織的要件,含有建構、修補組織的功能。另外,也是製造賀爾蒙、酵素、調節酸鹼平衡,強化免疫系統的主力,其中成人有9種必需胺基酸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得從食物中攝取。臺安醫院營養師趙于賢指出,根據衛福部定義,中年期至更年期女性泛指40歲到52歲的族群,其中更年期介於45到52歲之間,這階段女性會產生更年期症候群症狀。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以及臨床試驗顯示,適量食用含有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可以改善這些問題,含有異黃酮類的豆科植物與紅花苜蓿等是植物雌激素主要來源,其中黃豆含量非常多,因此也希望更年期女性多攝取豆製品。「這個階段容易營養過量,代謝率降低,脂肪堆積後造成肥胖,因此蛋白質建議以低、中脂為主;而攝取雌激素可以保護心血管健康,至於骨質流失造成的骨質疏鬆可以藉由豆腐、豆干、濕豆皮或奶類、小魚乾等食物中的鈣質來補充,同時也可以達到足量的蛋白質營養。」趙于賢表示,女性從30歲過後就要開始注意蛋白質的攝取,每日3餐的均衡分配可以延緩身體退化時程。表1:蛋白質食物低、中、高脂分類(資料提供/營養師趙于賢) 蛋白質攝取不足,小毛病上身比起熱量的精算,女性很少會注意蛋白質攝取的重要,殊不知這小小的疏忽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趙于賢表示,蛋白質不足會有掉髮、肥胖、自體免疫功能降低,譬如傷口不容易復原、感冒不容易好等症狀。正常來說,30歲以上的女性理想的體脂肪率為20〜27%,高過30%就是肥胖。而現代人普遍體脂肪偏高,如又有前述的蛋白質攝取量不當,或運動量不足,會逐漸出現肌肉量減少的狀況。目前計算蛋白質每日攝取量有簡單的依據,最常使用的方式是人體重量乘以0.9〜1公克,每個年齡階段不一樣,以一位無運動習慣的中年期至更年期女性來說,遵循這個計算法便可。例如50公斤的女性每天需要約45〜50公克的蛋白質,也就是6~7份(魚肉豆蛋類)蛋白質或5~6份乳製品。如果活動量較高,再視狀況增加攝取量。「在同一個年齡層當中,影響蛋白質的攝取量包括體重、年紀、活動量等都是主要因素,除了攝取足夠蛋白質,可以多從事阻力運動或有氧運動。」趙于賢指出,最基本的活動量也要滿足每週至少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譬如每次快走30分鐘(含以上),至少每2天一次,可增加肌肉的形成,配合蛋白質攝取能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蛋白質攝取有優先順序瞭解了蛋白質與身體的關聯,如何從食物中等量取得也是課題之一。大家可以按照文章中蛋白質攝取表去自行搭配。優質的蛋白質來自於豆、魚、蛋、肉類,以及乳製品,面對琳瑯滿目的選項,趙于賢用更簡單的辦別方式讓大家輕鬆規劃。「一般人對於計算相同重量下的食材有多少蛋白質覺得費力,有個取巧的方式,以女生的掌心為準,例如肉或魚,只要半掌心大小就等同一份蛋白質。」趙于賢列出幾項生活上常用的蛋白質食材作為攝取參考,以一份蛋白質(含7公克蛋白質)為基準,魚、肉、豆、蛋類各類食品所需份量如下表:表2:各類食材蛋白質含量一份乳品類蛋白質計算方式略有不同,以8公克為基準,對應的乳製品份量如下表:有些人會糾結於烹調方式,其實只要依照蛋白質攝取優先順序,避免油炸和加工過度的食品,也能阻絕過多的油脂與納含量。挑選種類以豆類為優先、再來是魚類及海鮮,之後才是蛋類、禽肉與畜肉,不一定只能用水煮的方式,這樣也會影響食欲。滷煮蒸屬於低油的烹調方式也可以交錯運用,或者多運用蔥、薑、蒜……等天然辛香料的鮮香味,可減少不必要的人工調味料,謹記少油少鹽的原則就好。一天三餐蛋白質攝取建議菜單(資料提供/國民健康署....) 註:以一位50公斤的退休女性為標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45〜50公克計算。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2019年11月出版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4 性愛.性福教戰
年輕人勃起困難激增…都怪體內這東西過量
「男性肚子愈來愈大,『弟弟』會愈來愈小嗎?」醫師表示,男性體脂肪過多,雖不致使陰莖「尺寸」變小,但確實易阻止男性睪固酮的持續生成,影響勃起功能,恐造成「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想硬就硬,男性過胖要小心「更年期」提早報到,無法展現「雄風」。●肥胖、不愛動 男性更年期提早到熟齡女性最煩惱的更年期,其實男性也有。「男性更年期」就是睪固酮低下症,常伴隨著易疲倦、常暴怒、性趣缺缺等症狀,近年來還出現年輕化現象,有人才40多歲,就醫時意外發現更年期已提早報到。「女人可以從MC不來預測更年期,男性呢?」醫師從臨床發現,近幾年男性更年期提早出現,並不是因為年紀到了,而是因為太胖。根據國健署2017年出版的年報,台灣男性35歲到64歲的過重及肥胖比率超過5成。而挪威2006年研究顯示,男性肥胖者睪固酮低下比例為52.4%,已是更年期提早發生的元兇之一。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副秘書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泌尿科特約主治醫師蔡嘉駿表示,挪威在2006年曾針對社區內1548位男性展開研究,發現腰圍愈粗的男性,睪固酮濃度愈低,嚴重者會有勃起功能障礙,且與第二型糖尿病息息相關。●脂肪會抑制睪丸製造男性荷爾蒙台灣男性學醫學會2004年曾以「美國聖路易男性更年期自評表」初測,台灣40到80歲男性中,8成自覺出現沒活力、體力變差、勃起功能變差、運動力變差、晚餐會打瞌睡等症狀,抽血檢驗發現,4分之1有睪固酮低下問題。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男性學醫學會再度鎖定250名40到60歲男性,進行睪固酮篩檢;這群較年輕的男性做了自評表,9成自覺有更年期症狀,且抽血檢驗後,睪固酮不足者還高達3分之1。「這等於10幾年來,男性荷爾蒙不足的患者比例愈來愈高,這種現象與肥胖比例增加是同步的」,蔡嘉駿指出,進一步分析受測男性,腰圍在90公分以上的肥胖者,體內睪固酮濃度在43.5歲就已降到350ng/dL以下,「這應該是50歲男性體內的睪固酮平均濃度」,等於較非肥胖者約提前7年左右進入更年期。「脂肪會抑制睪丸製造男性荷爾蒙」,蔡嘉駿說,當脂肪增加,發炎細胞系數也隨之增加,會抑制腦下垂體製造睪固酮;此外,脂肪組織更會刺激體內的芳香環轉化酶(Aromatase)活性上升,加速睪固酮代謝,讓睪固酮濃度下降更快。●糖尿病 也可能造成睪固酮分泌不足「糖尿病控制不好的人,除了肥胖外,也可能有睪固酮低落的問題」,蔡嘉駿說,曾有40多歲的工程師體重上百公斤,有次因包皮化膿發炎到泌尿科求診,結果被診斷出糖尿病,吃藥控制了半年,血糖值仍居高不下,再回來找他看泌尿系統疾病。因為患者不愛運動,又吃多、喝多,醫師懷疑患者的糖尿病控制不佳,可能與睪固酮濃度不足有關,為患者做了更年期評估表及驗血,確認睪固酮值偏低,患者決定自費補充睪固酮,「補充後好像點了火、有力氣了」,經飲食、運動調整,半年後他血糖值已回穩,也瘦了10到15公斤。●補充睪固酮 可逆轉更年期醫師表示,男性朋友大多不善表達情緒,即使覺得疲倦、憂鬱、性欲低落,也會當成是工作、家庭壓力不以為意,講到運動更是提不起勁,只想打電腦或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當「沙發馬鈴藷」卻忽略了肥胖因素可能造成睪固酮低下,且患者病識感低,估計全球約只有4%患者獲得治療。很多30、40歲男性患者不了解男性更年期,一聽到自己睪固酮不足,常常在診間瞬間驚呆,蔡嘉駿說,女性更年期不可逆,但男性的更年期不同,只要補充睪固酮,並調整飲食、建立運動習慣,不但能減重,也能改善症狀。但睪固酮的補充目前仍須自費,且費用不低,有口服、針劑、凝膠等方式。20、30歲的男性體內睪固酮濃度約在6、7百到1200(單位:ng/dL)左右,40歲後體內睪固酮分泌下降,平均值約只有500;一般而言,睪固酮濃度少於350,醫師會建議患者可以「考慮補充」,但如少於230,就會建議「必須補充」,以免提早出現男性更年期的各種不適症狀。
-
2019-12-18 科別.精神.身心
睡眠不足容易肥胖?醫:係真的!
過去在探討肥胖的原因時,重點都放在飲食及活動量,但是近年來發現,還有一個因素與肥胖的形成有關,就是睡眠時間的長短!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表示,許多流行病學方面的統計發現,睡眠時間與體重成反比。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建議,成年人一天需要七小時以上的睡眠,如果每天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就是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事情大條 擾亂荷爾蒙曾漢棋醫師說,睡眠對於維持人體能量平衡很重要,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飢餓感14-30%,同時每天約增加了64大卡的熱量攝取導致肥胖。其增加熱量之主要來自脂肪類食物,其次是碳水化合物,但是睡眠不足者,其身體熱量的消耗卻不會有明顯增加,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會造成白天疲累,減少活動量造成。臨床經驗發現,人體在睡眠不足情況下會增加飢餓感的原因,可能與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瘦體素(leptin)、飢餓素(ghrelin)、腸泌素(GLP-1)、PYY激素以及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等幾種荷爾蒙有關。易變享樂性進食 更容易多吃熱量睡眠不足時,體內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素」分泌會增加,且體內「瘦體素」濃度會降低,而「飢餓素」分泌會增加,「腎上腺皮質素」則會促進食慾。曾漢棋醫師說明,瘦體素是人體能量正平衡之一種標記,它可以促進飽足感,睡眠不足時體內腸泌素GLP1荷爾蒙濃度會降低,尤其是女性,GLP-1是一種小腸分泌的荷爾蒙,它可以延緩胃內食物排空時間,因此會增加飽足感,而PYY也是一種小腸分泌的荷爾蒙,它會引起厭食感;當出現睡眠不足時,PYY分泌會減少,而內源性大麻素會增加分泌,使人產生享樂性進食(例如:即使不餓,卻為了犒賞自己而多吃)。睡眠不足4-5天 體重增加0.4-0.8kg臨床實驗發現,只要4-5個晚上睡眠不足,體重就會增加0.4-0.8kg。另一個對照的研究:有651位肥胖者,睡眠品質好者,體脂肪減得比較多,同時,減重後復胖率較低。因此,曾漢棋醫師建議,良好的睡眠品質,加上正確的飲食習慣,有助肥胖者達到減重的效果,想減重的民眾千萬別為了工作或玩樂造成睡眠不足;如果長期出現睡眠障礙,應盡速就醫檢查及治療,才能睡得安穩、瘦得健康。【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19-12-14 養生.抗老養生
7大與皮質醇過高有關的健康風險!做這些事可改善
七大與皮質醇過高有關的健康風險1. 血糖異常、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皮質醇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血糖值。即使是微量的皮質醇升高,像是喝咖啡所引起的,都可能造成血糖上升,增加胰島素阻抗的機會。2. 女性的肥胖、體脂肪增加,以及代謝症候群問題。過多的壓力會讓妳變胖,尤其是在小腹部位,那裡脂肪細胞的皮質醇受體比任何部位的脂肪要多出四倍。在美國有百分之二十四的人口患有代謝症候群,症狀包含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低HDL(好膽固醇)、腰圍過粗(女性大於三十五吋,男性大於四十吋),以及空腹血糖值過高。3. 情緒和腦部問題, 包括憂鬱症、阿茲海默症, 以及多發性硬化症(MS)。皮質醇過高的患者在情緒感知、處理,以及調節方面會出現問題,就和憂鬱症患者的情緒症狀相似。高皮質醇症和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過於活躍,都和憂鬱症及自殺有關,而那些被診斷出有憂鬱症的人中,有一半人的皮質醇都過高。多餘的皮質醇會縮小大腦,導致知能障礙、降低大腦活動能力,並且和阿茲海默症有關。過度活躍、壓力過大的神經系統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神經失常)有關,也更容易引發殘障問題;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及發展都與壓力和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的反應性有關,而且每一個階段的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皮質醇都有過高的現象。4. 傷口癒合緩慢。在自願接受四公釐切片的男性中,皮質醇值能預測傷口癒合的速度,而那是飲用酒精、運動、健康飲食,和睡眠等生活方式選擇都無法預測的。5. 不孕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在美國,絕大多數的不孕都是由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引起的(請參見第八章),而它也和過度活躍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關。這很合理,因為過多的雄激素,像是脫氫異雄固酮(DHEAS,雄激素家族的一員,也是睪丸素的前驅物質),都和早期的腎上腺失調有關。6. 睡眠品質惡化。失眠者的二十四小時皮質醇值都會過高。7. 更年期女性的骨質流失和更高的脊椎骨折發生率,也和皮質醇值過高有關。皮質醇不斷高升的壓力容易產生自由基,而那可能導致細胞中的突變和其他形式的DNA 破壞,並且耗盡某些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B1、B5、B6、B12、C 以及酪胺酸。過度壓力同時也可能讓身體排出鎂,一種對鈣質吸收非常重要的礦物質。基本的營養補充有助於降低皮質醇。我經常被問到應該要食用多少營養補充品,而答案則依嚴重程度而異。如果妳有五項或以上的皮質醇過低症狀,而妳的醫師也檢查過確認妳的黃體素過低,那麼我建議妳全部都補充。如果妳的症狀少於三項,而且是個極簡主義者,希望能用最少的營養補充品來強化妳的腎上腺功能,那麼我建議妳先從調整生活方式開始。如果妳在四~六週之後需要更多腎上腺治療,可以開始補充維生素B群。1. 吃黑巧克力在一項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皮質醇研究中發現,黑巧克力(連續兩週每天四十公克)能降低尿液中的皮質醇。不過請持保留的態度來看待這個研究結果(或許可以邊吃塊巧克力),畢竟,這份研究是由雀巢公司贊助的。2. 限制酒精酒精會提高皮質醇,而且效果在男性身上會維持長達二十四小時,對女性而言可能更久。如果妳的皮質醇過高,我建議妳避免飲用酒精,或者至少限制在每週不要超過三杯。酗酒者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反應性會變高,而且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戒酒能降低皮質醇。3. 戒掉咖啡因咖啡因,這個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毒品」,會直接促使腎上腺皮質細胞產生更多皮質醇,以及更多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胰島素。咖啡因會提高生理激起反應(拜託,我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喝的啊!)有時候甚至會過量,導致大腦過度活躍。提倡咖啡的人士指出,研究顯示咖啡會帶來抗氧化的功效,並有助於長壽。我相信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商量空間。如果妳有失眠、焦慮,或磨牙症,也就是在夜晚會咬牙切齒或磨牙,那麼我建議妳戒掉咖啡因。如果妳沒有這些因皮質醇引起的問題,請考慮一下妳的劑量反應。找到能提神又不會對妳的健康造成危害的最低飲用量。咖啡因的影響是和飲用量成正比的。4. 每週~每月一次去按摩迷走神經會從腦幹移動到大腸。按摩皮膚和皮下的壓力受體能刺激迷走神經活動,這也是按摩為什麼如此令人放鬆的原因。有人針對享受一節四十五分鐘的瑞典式「輕」按摩和深層肌肉組織按摩的人進行了研究。深層肌肉組織按摩能降低皮質醇並提高催產素,也就是和情感聯繫有關的賀爾蒙。這項研究同時也觀察到免疫功能的改善,何樂而不為呢?5. 每日吟唱或許妳想從事一些比靜思冥想或按摩更活躍的活動。吟唱對那些喜歡唱歌的人來說是很棒的選擇。不要去看歌詞,把它們背誦下來然後經常吟唱。吟唱可以點亮大腦中的某些特定部位,例如海馬體(還記得那是做什麼的嗎?對記憶有幫助的),它能關閉警覺中心,像是杏仁核,並且增加大腦中的血液流動。6. 試試針灸一項先驅性研究針對傳統針灸(每週三次,連續十二週)和假性或沒有針灸的比較顯示,針灸對更年期女性的熱潮紅和夜間盜汗症狀有所緩解,二十四小時的尿液皮質醇值也下降了,生活品質亦有所提升。綜觀而言,針灸能緩解過度活躍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本文摘自《賀爾蒙調理聖經:哈佛醫師的全方位賀爾蒙療癒法,西方醫學╳漢方草藥,告別老化、肥胖、憂鬱,有效平衡身心》/高寶書版
-
2019-12-13 養生.健康瘦身
最新研究:飲食西化、不運動 肥胖增3到6成
許多中年男女看似健康,但是健檢的血糖血脂結果卻是紅字。最新研究發現,中年男女如果飲食偏西化,肥胖風險恐大增三到六成;反觀飲食謹慎者,肥胖風險可以減少一成。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健康,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也是維持理想體重、遠離代謝風險的重要關鍵。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分析2001到2010年私人健檢機構全台資料,找出三酸甘油脂大於150mg/dl、空腹血糖大於100mg/dl的20到50歲男性、女性,排除有高血糖或高血脂家族史或其他慢性病者,以及正服用代謝或心血管相關用藥者,最後受試者為1萬4087人,透過22個飲食項目問卷來量化飲食偏好,分析飲食和血糖、血脂、體脂肪等代謝相關指數的關係。結果發現,這群血糖血脂異常的中年男女中,八成不運動,愈是西化飲食,男性BMI大於25的風險顯著上升27%、女性顯著上升66%;男性體脂肪超過30%的風險則顯著增加26%,女性體脂肪高於25%的風險顯著上升52%。另一方面,謹慎飲食的男性,BMI大於25的風險顯著減少12%,女性飲食謹慎者效果不顯著,肥胖風險僅下降約5%。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趙振瑞表示,此研究是站在預防醫學角度,探討還沒有達到糖尿病或高血脂診斷標準,但相關數據已在邊緣值的中年男女的飲食習慣,確定高油、高糖、高鈉的西化飲食較不利健康,纖維、低油、加工度比較低的謹慎飲食有助降低肥胖風險。至於男女飲食效果的差異,趙振瑞表示,可能是因為收案的男女數量和年齡並不平均,男性人數占68%,且較年輕。女性只占32%,又以40多歲為主,荷爾蒙對心血管的保護效果正在減退,所以女性結果較不顯著。但這不代表女性不需注意飲食,因為研究仍發現女性謹慎飲食,肥胖風險有降低趨勢。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澤提醒,這篇研究再次證實了飲食的重要,但需要和運動相輔相成。因為體重絕對和運動有關,體態維持較好的人,各種代謝風險都會比較低。腰圍、血壓、血糖、血脂、高密度膽固醇這五項指標,有三項超標,就是「代謝症候群」,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機會都倍增,運動對於上述指標的維持都有幫助。
-
2019-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威爾史密斯檢出「癌變息肉」危險息肉也易找上7種人
好萊塢電影巨星威爾史密斯,為人親和力十足,近期作品《阿拉丁》、與李安合作的《雙子殺手》在台灣也都拿下好票房。今年51歲的威爾史密斯也會在Youtube上傳自己的影片,例如,高空跳傘等刺激的極限運動,看似陽光、健康、規律運動的他,第一次去醫院做結腸鏡檢查,情況卻出乎意料。威爾史密斯本來是想挑戰以前沒做過的事,順便呼籲成年男性要守護自己的健康,所以把這次的檢查拍成vlog上傳社交頻道,怎料到拍攝過程很歡樂,隔天卻被通知檢驗出「可能造成癌病變」的息肉!目前,這隻影片衝破250萬人次觀看。 「95%的結腸癌,來自於你腰間的息肉。」這是主治醫師對威爾史密斯說的話,結腸癌是什麼?它俗稱大腸癌,是台灣人的國民病之一,台灣每年約有14,000多人罹患大腸癌,致死人數高達4500多人!95%的大腸癌就是由「腺瘤狀息肉」病變而來的,所以切除大腸息肉,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當人體ㄇ字型結腸的某部位長了惡性腫瘤,就稱為結腸癌;而我們常常搞混的直腸癌,則是指下方串連到肛門的一小段腸道(直腸),如果是直腸癌患者,腫瘤容易復發,所以治療比大腸癌(結腸癌)更棘手。所幸,威爾史密斯誤打誤撞的「提早發現」,主治醫師表示他很幸運,能在發生癌病變前,就切除危險息肉。不過,像威爾史密斯這種有健康飲食、也有運動習慣的人,卻還是長出腺瘤性息肉,醫師也呼籲大家,早期、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小心!你是容易長出危險息肉的七種人嗎?威爾史密斯的主治醫師說,非裔美國人容易有罹患右結腸癌的風險,推測這可能跟種族、族群的生活型態有關。而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台灣民眾的息肉發生率竟然也逐漸的年輕化,30歲以上的民眾篩檢之後,有50%發現息肉;40到49歲之民眾,高達60%以上發現有息肉。參考衛服部與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這七種人容易有息肉:1、50歲以上2、曾有相關病史、家族史3、飲食不均衡、體脂肪高4、抽菸5、酗酒6、體重過重7、不運動 醫學新知:蔬果中的化合物作用,有效預防大腸癌這不是青菜水果的業配文!而是凱瑟琳·帕多克(Catharine Paddock)博士在MedicalNewsToday上發表的研究結果,文中提到,過去20年來,科學家只知道蔬菜、水果中含有天然存在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幫助預防結直腸癌,但還沒有弄明白其中的基本生物學。 現在,美國南達科塔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透過觀察類黃酮進入腸道後的分解過程,發現其中的抗癌秘密,原來,腸道細菌進入結腸後,會進一步把類黃酮還原成代謝產物,其中,有一個代謝物是分子2,4,6-THBA。資深研究員賈亞拉瑪·古納耶(Jayarama Gunaje)博士說:「我們假設,黃酮類化合物抗癌,不是來自於本體化合物的作用,是藉由降解或分解產物,減低結直腸癌風險。」另外,要達到抑制癌症的效果,還需要轉運蛋白的幫助。博士也高興的為這次的發現做結論:「很多藥物可以治療癌症,但沒有一種藥物可以預防癌症。因此,證明2,4,6-THBA當作抵抗腸癌的保護劑,對有益於健康的發展,帶來潛在的好處。」
-
2019-12-10 養生.抗老養生
機器人教食物營養 風靡長輩
圓圓大眼睛和可愛多變的表情、會跟著人散步,機器人Zenbo還會評估肌少症、營養風險、吞嚥能力,陪玩小遊戲,播放衛教影片。基隆市營養推廣中心設計的這台機器人每次出動,社區長者都迫不及待要跟她互動,玩著玩著,長輩可了解自己健康狀況,對於食物營養比率怎麼分配,也背得比年輕人還熟。根據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台灣長輩營養攝取不均,以乳品和水果最缺乏,蔬菜和堅果種子也不夠。為了提升長輩的營養知能,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持22個縣市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超過54位營養師專職走入社區,設計符合在地長輩需求的服務。國健署昨天舉行成果觀摩會,其中以基隆市的機器人最吸睛。基隆市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陳昱婷表示,現在的長輩很熱衷學習,跟得上數位潮流,看到機器人都很感興趣來互動,透過點按觸控螢幕,長者能輕鬆愉快地完成多項重要的健康風險篩檢,機器人也能連結長輩所需的照顧資源。營養師蕭文表示,營養師也會為長輩量測握力、身高體重、體脂肪、腰圍、小腿圍,目前發現基隆市的社區長輩普遍有體脂肪高、中央型肥胖、肌肉量不足的問題。透過具體數據的記錄和追蹤,可以幫助長輩更有動力改善營養攝取和運動習慣,專業團隊也能透過大數據分析,擬定下一步健康促進計畫。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食物是健健康康、長命百歲的基礎,為了推廣正確觀念所做的任何小事都有意義。陳時中提到孩子小學三、四年級時,體重有些胖,某天孩子帶了本農委會製作的小冊子回家,內容包括各種食物營養熱量資訊,開始查詢食物熱量。陳時中說,當時覺得這手冊應該沒什麼用,沒想到孩子很熱衷,一年以後就瘦了一圈,直到現在都維持高壯標準身材。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目前每個社區營養規廣中心都有兩到三位專職營養師,希望透過推廣和教育訓練,支持更多營養師投入社區服務。
-
2019-12-09 橘世代.健康橘
哈佛研究:早發性停經者更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早發性停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11月刊登哈佛醫學院世代研究,顯示40歲以前就停經的女性,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3至8成不等。上述研究利用英國生物銀行資料庫,從2006年至2010年追蹤近14.5萬名女性至2016年,發現在40歲以前就停經者,無論自然發生或手術使然,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較高;其中自然早發性停經者的罹病風險增加36%,因卵巢切除手術導致停經者的罹病風險增加87%。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逆流、心房顫動、缺血性中風、周邊動脈疾病、靜脈栓塞等。台灣更年期醫學會常務理事、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芳萍表示,雌二醇是卵巢分泌的主要雌激素,一旦減少會影響代謝、血管收縮與新陳代謝症候群等,因此更易發生三高、心血管疾病、身體脂肪組成與體型改變等。女性越早停經、越早發生雌二醇分泌減少,心血管疾病有可能提早在50歲前就發生。這群人要預防三高,除了遠菸害、健康吃、勤運動、控制體重、定期健檢等,國際上同時建議在停經後使用荷爾蒙療法,「除非是罹患乳癌等不適用荷爾蒙療法的病人,否則一般建議持續用到正常停經的年齡」。陳芳萍提醒,每個人基因與疾病狀況不同,荷爾蒙療法並沒有統一適用的劑量,建議使用荷爾蒙療法的人,每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追蹤項目包括血液生化檢查、生殖系統與泌尿系統檢查等。另外,如想購買服用保健食品,應先徵詢醫師或藥師意見,以避免長期使用或過量使用提升罹患其他疾病風險。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9 養生.抗老養生
用機器人和長輩「套交情」 基隆市推廣營養有高招
圓圓大眼睛和可愛多變的表情、會跟著人散步,機器人Zenbo還會評估肌少症、營養風險、吞嚥能力,陪玩小遊戲,播放許多有趣的衛教影片。基隆市營養推廣中心設計的這台機器人每次出動,社區長者都迫不及待要跟她互動,玩著玩著,長輩不只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暸若指掌,食物營養比例怎麼分配,背得比年輕人還熟。根據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台灣長輩營養攝取不均,以乳品和水果最缺乏,蔬菜和堅果種子也不夠。為了提升長輩的營養知能,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持22個縣市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超過54位營養師專職走入社區,設計符合在地長輩需求的服務。國健署今舉行成果觀摩會,其中以基隆市的機器人最吸睛。基隆市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陳昱婷表示,現在的長輩很熱衷學習,跟得上數位潮流,看到機器人都很感興趣,很想要和他互動。透過點按觸控螢幕,長者能輕鬆愉快地完成多項重要的健康風險篩檢,機器人也能連結長輩所需的照顧資源。營養師蕭文表示,除了機器人,營養師也會為長輩量測握力、身高體重、體脂肪、腰圍、小腿圍,目前發現基隆市的社區長輩普遍有體脂肪高、中央型肥胖、肌肉量不足的問題。透過具體數據的記錄和追蹤,可以幫助長輩更有動力改善營養攝取和運動習慣,專業團隊也能透過大數據分析,擬定下一步健康促進計畫。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食物是健健康康、長命百歲的基礎,為了推廣正確觀念所做的任何小事都有意義,可能改變人的一生。陳時中說,他的孩子小學三、四年級時很胖,某天孩子帶了一本農委會的小冊子回家,內容包括各種食物營養熱量資訊。陳時中說,當時覺得這手冊應該沒什麼用,沒想到孩子很熱衷查詢,一年以後就瘦了一圈,直到現在都維持高壯標準身材。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目前每個社區營養規廣中心都有兩到三位專職營養師,希望透過推廣和教育訓練,支持更多營養師投入社區服務。
-
2019-12-06 橘世代.健康橘
看起來健康卻常喊累 治療師:增肌能改善
50歲吳小姐體態勻稱,但常被朋友念,「妳看起來健健康康的,怎麼那麼容易累?」長時間久坐、出國旅行,只要時間長她就受不了,老公也說她體力太差,到醫院檢測,體脂肪26%,肌肉量在90%以下,經1年運動訓練,終於找回體力與精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庭筠說,體態勻稱或看起來健康的民眾,不一定有肌力。近幾年,肌少症受到重視,但民眾對肌力認知有限,常會有民眾認為有運動就等於增加肌力,這是最常見的錯誤觀念。賴庭筠說,增肌最好的方法是負重訓練,也就是俗稱的重訓,有人會說,長期做有氧運動,肌肉量一直有增加。對完全沒有肌肉量的民眾而言,基本的有氧運動,像是跑步、跳舞、游泳等,有助增加肌肉,但原本就有一定肌肉量,僅做有氧運動,對增肌並沒有效果。賴庭筠說,重訓並非一定要練成「筋肉人」,而是要讓肌肉量達標準值,以一般常見的測量肌肉量儀器inbody,標準肌肉量應該在90%,低於90%就屬於肌少,當肌肉量達標後,後續必須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避免年老後出現肌少症。近年,除了倡議增肌,也提倡身心靈平衡,賴庭筠說,運動不只動一動流汗就好,更希望能「有腦」地運動,如球類運動、脊椎螺旋運動、太極導引等,都需要在過程中動腦,增加身心靈平衡,除了可獲得到運動量,也能增加對腦部的刺激。他也提醒,運動必須持之以恆,維持健康是長久戰,特別近年健身運動興起,當運動習慣已經培養3個月或是更久,突然改變習慣,回到過去不運動的狀態,肌肉量消逝速度及脂肪上升速度皆增加 ,比沒運動前更嚴重。不過,別把運動想成是困難又每天做的事,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年長者每周進行兩次或以上的全身大肌肉群訓練,建議間隔48小時;每周150分鐘中強程度或75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並加強「平衡」的能力,就能提升肌肉量,還可以減少罹患心臟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帶來的死亡風險。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糖」真的是敵人嗎?營養師教你分辨好糖、壞糖
天氣冷颼颼的,在戶外活動或行走時,總想來一杯溫溫的含糖飲料,讓整個身體都暖和起來,更有活力。因為糖可以刺激身體分泌腦內啡、血清促進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使人感覺舒適、鎮定;但是,吃過量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傷害?糖的種類這麼多,吃哪一種比較健康?每天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多多少少都含糖,在許多研究中,糖被視為大敵,不僅會造成肥胖、蛀牙、加速老化、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攝取過量還會造成糖上癮,甚至增加癌症風險。不過,糖也非萬惡之首。羅東博愛醫院營養師黃守邦表示,糖也有分「好糖」和「壞糖」,是以代謝後是否會提供熱量外的額外影響去作定義。壞糖:果糖就是「壞糖」的代表,高果糖糖漿由玉米中提煉,是種葡萄糖和果糖組成的混合糖漿,會增加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也會影響瘦素和飢餓素的濃度,且會出現高尿酸、脂肪肝的症狀,導致肥胖和新陳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目前市售的食品中,使用高果糖糖漿的食物很多,因此在可以選擇用糖的情況下,應避免選擇添加高果糖糖漿的食物,減少過量攝取的機會。好糖:冰糖、砂糖、黑糖等蔗糖類,則是另一類常見的糖,相較於果糖,蔗糖類直接形成三酸甘油酯和體脂肪的機會較低。大家較為熟知的是白砂糖,常用於一般料理中增添風味,適量的糖甚至可取代味精;冰糖也常用於烹調食物,煮肉類、海鮮有提味效果,且常用於燉煮甜品;而黑糖的特殊風味,可用來製作甜點,就像黑糖糕是許多人喜愛的糕點。這種褐色砂糖含豐富的無機鹽和維生素,具補血、破瘀等功效,特別適合於產婦、兒童及貧血者使用,冷冷冬天來杯黑糖薑茶,暖心又暖胃。但是,黃守邦也提醒,即便是好糖,過量了也會變壞糖。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建議,糖分的攝取量,為每日總熱量攝取量的10%或以下。舉例來說,若以每天消耗2000卡路里來換算,每天的糖分攝取量便不應超過50克,以坊間販售的飲品來說,一杯全糖飲料,很可能就超過一天的建議攝取量。減糖之外,也要試著看懂營養標示,了解食物中所含糖量及含糖的種類,且最好是由天然食物中,像水果、奶製品等天然的含糖食物,去調味取代糖的添加,食物的真原味不但較天然,也才能吃進多元的營養素。延伸閱讀: 糖友控好血糖就夠了? 還有2地方也藏致命危機 少吃血糖還是很高? 2種錯糖尿病友最常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