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1 癌症.血癌
搜尋
骨髓纖維化
共找到
9
筆 文章
-
-
2023-03-16 癌症.血癌
資深媒體人劉忠繼驟逝!罹血癌不到一年傳噩耗 醫:60歲以上年長者是危險族群
曾任復興航空發言人的資深媒體人、前台視主播劉忠繼,近年深受血癌所苦,過去曾上好友張光斗的節目分享對抗病魔的心得,今(15日)張光斗在臉書上悲痛發文表示,佛祖仍將他親愛的好兄弟帶走了,而前台視主播趙心屏聽聞劉忠繼噩耗也哽咽不捨。資深媒體人張光斗15日在臉書上PO文哀悼好友劉忠繼:忠繼!阿彌陀佛還是把你接走了!雖然慟失你這位傑出、慈悲、且智慧的好兄弟、好學弟;但我並不悲傷。你在人生最後的試煉中,勇敢堅毅的面對所有的挑戰與苦難,我敬佩你!法鼓山已啟動所有機制,僧團與在家蓮友們,都會以滿滿的祝福,送你到佛國淨土。惠珍很大器,你的兒女也都成年且孝順,所有愛你的家人與親友們,都會為你念佛祈福…。劉忠繼2022年5月確診血癌,全名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及骨髓纖維化」,治療過程歷經幹細胞移植、洗腎等痛苦治療。前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長、資深媒體人趙心屏,曾訪問過劉忠繼抗癌的心路歷程,今得知好友噩耗,她不免悲痛表示:「從我剛開始進台視時,他就是我的主管,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從旁關心,我今天知道的,一直希望不是真的。我們一直都有連絡,他受到的苦太多了,他也為此讀了很多書,想了解病情,前陣子我看到他,還覺得他好轉了,又回去上班了,他的意志一直很堅強」。「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年長者是危險族群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及骨髓纖維化」盛行率偏低,約為每十萬人5到10人,但隨著年齡愈大,患者人數愈多,罹病後,將影響骨髓造血功能,無法製造正常血球,若是「紅血球」數量減少,將出現貧血、疲倦、虛弱等症狀;「血小板」降低將出現容易出血、瘀青等症狀;「白血球」低下將使抵抗力減弱,增加感染風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及骨髓纖維化」為不明原因骨髓衰竭,好發60歲以上男性,初期症狀不明顯,但若出現貧血、疲倦、虛弱,或容易出血、瘀青,或抵抗力減弱、好發感染時,須盡速就醫抽血檢查。王正旭表示,疾病初期可以透過輸血增加血球數量,同時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若病情持續惡化,就會演變成血癌,而必須採用化療、移植造血幹細胞等治療方式;不過,當癌細胞隨著血液到全身各處,病情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患者發病後,往往不到一年就會過世。王正旭提醒,國人若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疲倦、虛弱,或出血、瘀青等症狀,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特別是年長者,只要經由簡單的抽血檢查,了解各種血球的數量,就可以進行診斷。延伸閱讀:.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補錯貧血更嚴重.症狀兇猛且病程惡化快速 醫:即時察覺血癌4大症狀.罹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一昏倒竟剩3年命
-
2022-10-11 醫療.血液.淋巴
不是身體老化!醫提醒10症狀莫輕忽:易疲勞恐為骨纖維化
易感疲勞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症狀,但若同時出現骨痛、食慾下降,可能已非工作勞累所致,而是骨髓纖維化,全台每年罹病的人數雖不多,但卻易被忽略。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大多與造血細胞基因突相關,因前期症狀判斷不易而延誤就醫,平均存活期僅3.5~5年;因此有10大症狀,可讓民眾自我評估,切莫輕忽。台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說明,疲倦、有飽足感、盜汗、搔癢等都屬於骨髓纖維化的症狀,但卻容易被誤認為腸胃不適或勞累所造成,民眾常因此延誤就醫,造成病況快速惡化,導致患者平均存活期不到5年。「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的認識不足,前期症狀不易判斷,容易忽略而延誤就醫。」林建嶔解釋,骨髓纖維化大多為後天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導致,會使患者原有造血系統失常、脾臟因代償性造血而增大,另外體內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細胞激素進而產生各種不舒服的症狀。民眾可透過骨髓纖維化常見十大症狀,來提高對該疾病的警覺。林建嶔指出,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都是常見的症狀;嚴重甚至會因皮膚搔癢造成睡眠障礙。林建嶔建議,50歲以上中高齡民眾若察覺自身長期有相關症狀,切莫忽視,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臨床上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有一、二成患者即因未即時治療而惡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導致致死風險驟升。「目前唯一根治方式為異體骨髓移植。」林口長庚血液專科醫師郭明宗表示,因移植風險高,也要考量患者年齡、病況與匹配合適捐贈者,使得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此治療。臨床治療上,若醫師評估無法執行移植,則會選擇標靶藥物治療,郭明宗坦言,標靶治療藥物對近7成患者,會在用藥5年內出現抗藥性或副作用而中斷療程,是臨床上一大限制。不過,近年來國際間陸續發展可精準抑制變異基因的新型標靶藥物等,期望未來有機會納入健保,成為骨髓纖維化治療新利器。
-
2022-09-03 醫療.血液.淋巴
80歲嬤被讚氣色好 檢查發現罹患「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80歲的黃太太過去常被稱讚「氣色很好」,但因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且皮膚過敏,4年前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數據異常,確診為骨髓增生性腫瘤當中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恐有更高罹患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所幸後續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如今還能照常活動。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MF)等。陳志丞表示,台灣缺乏完整資料統計,若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從2015年一年新增264例,到2019年一年新增559人,五年間成長一倍,推算骨髓纖維化粗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37人。陳志丞說,骨髓增生性腫瘤症狀除了容易疲倦、夜間盜汗、搔癢、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患者還可能伴隨有脾臟腫大,有些人會有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且因為血液太濃稠,患者可能因血液循環障礙,出現頭暈、視力模糊、手麻腳麻等症狀。由於此病不常見,症狀也不具特異性,文獻顯示西方國家此類疾病患者,從出現症狀到就醫確診竟要2年時間,且超過6成患者是因為中風、流鼻血、血尿、肺栓塞等才確診。這疾病若沒有控制、定期追蹤,除有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還可能發展成續發性骨髓纖維化與急性血癌。以黃太太罹患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為例,臨床上將患者依血栓發生風險區分為高危險族群(年齡超過60歲或曾經有血管栓塞病史)與低危險族群。低危險族群一般採取放血治療,可降低併發症發生機會,也可能讓患者同時服用阿斯匹靈,減少血小板凝集,也可減少栓塞機會。針對高危險族群,除了放血之外,通常會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或者是干擾素治療。不過,新型長效型干擾素所費不貲,加上需要長時間的使用,病人自費負擔大。台灣健保署針對部分極高危險、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的族群已提供健保給付,未來有機會改變治療狀況與疾病面貌。黃太太起初採放血治療,但太過頻繁抽血導致體力下降,無法正常生活,但又擔心拉長放血時間,可能使血液太過濃稠,增加中風風險,當時女兒查遍網路資料,還一度要帶媽媽去歐洲打針,後來才知這藥是台灣之光,不用到歐洲打,至今使用該藥已2年時間,大幅減少暈眩問題。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日前正式成立,理事長侯信安指出,將提供衛教資訊,讓病友獲得醫療新知、生活照護、醫療資源等,同時協助病患轉介,努力改善患者的治療狀況,也期許政府支持下,有更多好的藥物可以健保使用與新穎的臨床試驗能在台灣執行。
-
2022-01-2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四肢皮膚癢宛如「螞蟻在爬」!泌尿科醫師骨髓纖維化 女兒捐髓讓他落淚
約莫10年前出現頭痛、頭暈症狀,檢查罹患「血小板過多症」,這些年持續吃藥、每三個月抽血追蹤,直到二、三年前四肢皮膚開始發癢,宛如「螞蟻在爬」,抽血報告發現血球細胞異常,比對各項研究文獻,研判自身症狀與「骨髓纖維化」典型症狀雷同,進一步檢查即確診「骨髓纖維化」。轉為白血病 治療難度高無論是骨髓纖維化或血小板過多症,發生率都是萬分之一,在台灣屬於罕見疾病,每年僅200多名患者。骨髓纖維化患者人數少,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出現衰弱症狀,容易誤以為是老化問題而未再進一步檢查。骨髓纖維化若已轉為白血病,治療難度比一般白血病更高,若不治療,壽命可能「剩半年到一年」,因此必須趕緊接受骨髓移植,但國外骨髓移植成功率不到五成,以致治療與否令我相當猶豫。很感謝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仔細分析,愈早治療愈快改善病況,讓我做好接受移植的心理準備。骨髓移植 最好勿逾55歲「骨髓移植不要超過55歲」的說法,也是我決定接受骨髓移植的一大關鍵因素。我自行分析解讀,若在55歲以下接受移植,成功率或許較高,「當時54歲的我,想說乾脆跟它拚了,別再想東想西!」於是決定做骨髓移植,花半年時間交接診所業務給學弟,半退休狀態展開療程。要做骨髓移植,需看HLA基因配對,但台灣屬於多種族基因,與自己完全相符的基因「全台一筆都沒有」,內心衝擊很大。找不到全合基因,改用半合基因也能移植,在多位親友比對下,醫師評估女兒的配對機率較高,骨髓反應也較好,因此由女兒捐骨髓給我。生這個病,我掉過兩次淚,第一次是得知骨髓纖維化可能轉白血病時,第二次則是看著女兒進開刀房捐周邊血,推進去的瞬間,「跟她視訊講講話,眼淚就無法控制地掉,想到小孩要為自己的疾病而受苦,相當不捨。」急輸血小板 感謝捐血人住院治療期間,多次遇到緊急狀況,急輸血小板,等了4到6小時終於盼到一袋血,「很感謝捐血人,真的是救命血。」雖因接受骨髓移植,我再也不能捐血也不能捐器官,但已規畫身後將捐大體,盡可能回饋社會。因為熱愛畫畫,時常在我的「怪醫鳥博士 Dr.Bird」臉書粉絲團繪畫衛教泌尿科知識。接受骨髓移植期間,自我要求「每天寫日記」,用畫畫來抽離、轉移肉體的不舒服,減輕焦慮或害怕感,正向態度有助於改善病情,每天發文也讓親友安心。「骨髓移植漫畫日記」引起不少病友共鳴,是繼泌尿科衛教書後的第二本著作。曾有一位網友私訊各類骨髓移植問題,原以為是患者本人,一問才知是家屬,原來他的家人先前做骨髓移植,住院兩個月完全與外界斷聯,不知道裡面發生何事,家屬後來看了我的移植日記,才知道家人在醫院內經歷了這些事,因此釋懷了。醫師變病人 理性看待治療同時是醫師又是病人,可以理性看待治療,減少對疾病的恐懼,也能了解病人的感受,移植日記融合理性與感性,對醫病雙方都很有幫助,也期盼正在對抗病魔的病人,哪怕治癒機會只有0.01%也要接受治療,才有成功的希望。醫學辭典/骨髓纖維化骨髓纖維化為骨髓過度增生疾病,骨髓造血幹細胞中造血母細胞不正常增生,使骨髓原本的造血功能轉嫁至脾臟或肝臟,造成脾臟腫大,正常人脾臟約5、6公分大,嚴重時可能擴增到20、30公分。骨髓纖維化初期,白血球、血小板異常增高,亦引發疲倦、皮膚癢、食欲差等不特定症狀,因症狀不明確較難確診,若未及早控制可能持續惡化,甚至引發急性白血病,治癒率恐不到一成。(諮詢/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詹皓凱小檔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中華民國泌尿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前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著作:●怪醫鳥博士的泌尿醫學院●怪醫鳥博士骨髓移植(漫畫)手記
-
2021-09-16 癌症.血癌
血癌種類多難診斷 林口長庚結合AI精準分析
隨著科技進展,不少疾病可透過診斷提早發現,但血液癌症因種類多、臨床症狀也相似,用骨髓病理切片與突變特徵有高度重疊,過往以人工鑑別診斷不容易,需仰賴經驗豐富的醫師判讀,若未及時準確判讀骨髓切片,恐延誤治療時機,影響病患存活率。林口長庚今年跨界與雲象科技、台灣諾華合作,將龐大數位病理資料庫結合AI技術,協助血癌病患即時診斷及治療。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骨髓增生性腫瘤是一組罕見的血液癌症,會導致骨髓中產生過量的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也有一定的比例恐轉變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又分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其中包含早期骨髓纖維化(pre PMF)及顯著骨髓纖維化(overt PMF)等,不同種類各有不同預後及治療方式。林口長庚血液科醫師郭明宗表示,學界上認定幾個高風險群,包括50至80歲中高年齡者(有少數年輕患者)、曾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長期暴露於高劑量輻射線、曾接觸化學物質等,其中真性紅血球增生症以男性較多(PV),血小板增生症則是女性較多(ET)。郭明宗表示,骨髓增生性腫瘤臨床上常見3種基因突變,確切罹病原因尚在研究中,後天的基因變異、環境因素等都可能是致病因子,不像其他實體腫瘤疾病,會有明顯可觸及的腫塊,且患者求診時大多無症狀,或因疾病引起其他症狀或併發症,如出血、中風或脾腫大等,無法直接看出疾病為何,得靠病理切片判讀,因此2016年WHO也將骨髓切片列為診斷必要條件之一。郭明宗表示,早期WHO尚未明確分類時,曾有20%的患者原先被診斷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後續分類後重新診斷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顯示其診斷的困難與複雜性。林口長庚解剖病理部主任陳澤卿指出,林口長庚每月有近萬個案例、上萬筆病理玻片需要判讀,2年前林口長庚將病理玻片全面數位化,提升判讀方便性,目前數位化玻片累積超過38萬片,以每玻片0.1公分計算,堆疊高度達380公尺,相當於126層樓高,此次合作透過龐大的數位病理資料庫,成為AI研究開發基礎,可運用AI進行深度學習、訓練,盼可發展一套辨識骨髓增生性腫瘤的模型。林口長庚解剖病理部副主任莊文郁表示,骨髓切片主要由血液病理次專科醫師進行判讀,但複雜度相當高,包括各種造血細胞在顯微鏡下的數量及形態,特別是巨核細胞的形態特徵、數量及空間分布,才能得到精準的診斷。過去以人工判讀,難以取得客觀量化結果,特別是對疾病不熟悉、經驗較少的醫師會更難判讀。他也打趣地形容,AI技術不僅可認臉,也可辨別極度困難複雜的細胞。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與延長存活期,是各界對於癌症治療的共同目標,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期許,透過跨界合作,盼發展人工智慧助攻血液腫瘤及早診斷,諾華腫瘤台灣總經理陳喬松表示,希望運用資料科學以發展先進藥品,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醫師葉肇元指出,型態辨識的病理診斷對血液疾病來說相當關鍵,AI輔助下技術可再次提升,並與分子及基因診斷相輔相成,強化血液疾病診斷、治療品質。
-
2021-08-1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皮膚癢抓到破皮潰爛 竟是骨髓纖維化作祟
●皮膚劇癢破皮,恐與血液疾病有關●九成患者脾臟腫大●好發於65歲長者身上「皮膚癢到痛不欲生!」一位資深內科醫師的外公,四肢常抓到破皮潰爛,長期於皮膚科就診卻毫無效果,某次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數量異常,轉至血液科,就診發現竟是「骨髓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指出,骨髓纖維化共有10大症狀,若症狀逐年惡化,應提高警覺。造血功能轉嫁脾臟或肝臟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骨髓增生性腫瘤是指骨髓造血幹細胞中造血母細胞發生不正常增生,如真性紅血球增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屬於最常見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如果未妥善控制,將惡化為「骨髓纖維化」或是「急性血癌」。骨髓纖維化會使骨髓原本造血功能轉嫁至脾臟或肝臟,約九成骨髓纖維化患者脾臟腫大。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研究顯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經過10到15年,最高會有11%到14%的機率轉變成骨髓纖維化。不過,多數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初期不是無症狀,就是症狀不明顯被忽略,就醫時往往已形成骨髓纖維化。研究發現,骨髓增生性腫瘤10大常見的症狀為疲勞、易有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搔癢、發燒、夜間盜汗、骨頭疼痛、體重減輕。林建嶔表示,這些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有,但是這些症狀如果持續發生且逐年愈來愈嚴重,就要懷疑是血液疾病。需定期輸血或服藥物改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陳睿哲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是少見可以找得到驅動基因突變的疾病,出現症狀後抽血確認血球數量,基因檢測也是很重要的工具,常見的突變基因包含JAK2、CALR、MPL、BCR-ABL1融合基因。無論是血小板或紅血球增生,最擔心血栓發生,骨髓纖維化必須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癒,而骨髓纖維化因造血功能異常,需定期輸血或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林建嶔表示,骨髓纖維化好發於長者身上,多數是在65歲左右發病,但也有二成左右在55歲以前甚至更早發病,治療上會依照年齡作調整,年長的患者移植前恐需要化療,因此治療計畫多採取避免疾病惡化,加上可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搭配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查量表(MPN10量表),調整處方維持患者生活品質。【線上講座】戰勝骨髓纖維化
-
2021-03-09 科別.血液.淋巴
六十歲男未抽菸酗酒突急性中風 竟是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新竹一名60歲男子未抽菸酗酒,也無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史,近期因左半邊肢體突然間無力,被診斷為急性中風住院治療。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醫師邱柏儒說,該男的血紅素和血比容過高,恐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經一連串病史詢問、理學檢查、抽血檢查、基因突變篩檢及接受骨髓穿刺的門診檢查,確診為真性紅血球增生症,又稱為多血症 (polycythemia vera)。邱柏儒指出,仔細評估該男之前的健康檢查報告,發現該男近五年都有血紅素上升現象,且越來越高,最近一次血紅素已經接近20g/dL。在真性紅血球增生症中,紅血球的容積上升是因骨髓造血幹細胞在後天獲得體染色體的基因突變如JAK2,突變後的骨髓造血幹細胞會不受控制的過度製造紅血球。不只造成紅血球的數量上升,有許多病人也同時伴隨有顆粒球和血小板的過度生長。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為何會引發中風呢?邱柏儒解釋,起因於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增加,造成血液的黏稠度上升,引起血管內血液流速度緩慢,進而促進血栓形成風險。此狀況不只會引起動脈的血栓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等,有時也會造成身體各器官的靜脈血栓,如在大腦的靜脈竇栓塞、肝臟的肝門靜脈栓塞等。此外,由於基因突變JAK2也會影響血小板的功能,導致增加血栓和出血的風險。因此,同時控制紅血球濃度和血小板數量以減少上述危險性是必要的。目前治療主要以針對血球增生的藥物治療和放血,及預防血栓的藥物為主。在症狀表現上,有的病患會出現頭痛、呼吸急促、視力模糊、夜間盜汗,洗了熱水澡後發生的搔癢等症狀。在確診真性紅球增生症後,建議要在血液科門診定期追蹤治療,大部份病患的預後狀況良好,仍有一部份的病患的症狀會隨著時間而進展,大約30%的病人會轉變成骨髓纖維化,而5%的病人會進一步轉變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故建議須定期抽血追蹤血球變化。邱柏儒表示,後來該男被轉介至血液科的門診接受口服藥物和放血治療,血紅素逐漸趨於正常。而針對中風的部份,病人則持續維持健康生活飲食和運動,也定期追蹤血壓和血糖來監測有無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
2021-01-06 科別.血液.淋巴
皮膚極度搔癢宛如酷刑 原來他罹患了這種疾病
最近一兩年來,75歲陳先生飽受皮膚搔癢之苦,癢到受不了,也睡不好,以致體力差,胃口不佳,至皮膚科就醫,服用抗組織胺,也擦了藥膏,但狀況未見好轉,且逐漸惡化。血液檢查發現,貧血及血小板數目異常,轉介至血液科,經骨髓檢查確診為骨髓纖維化。許多人聽過肝臟纖維化、肌肉纖維化,其實骨髓也可能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提醒,65歲以上民眾如果持續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皮膚搔癢等症狀,又找不出原因,應至血液科接受檢查血液及骨髓等檢查,確診是否為骨髓纖維化。「骨髓猶如人體的造血工廠」林建嶔說,一旦骨髓發生病變,造血功能異常,則嚴重影響全身健康,全台每年約新增100至200名骨髓纖維化患者,好發年齡為65歲以上銀髮族。林建嶔指出,骨髓纖維化屬於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前者為基因突變造成骨髓內細胞異常增生,並持續發炎而逐漸纖維化;後者則是從其他骨髓增生性腫瘤演變而來,包括血小板增多症或是真性紅血球增生症。骨髓一旦纖維化,無法正常運作,造血工作則交由脾臟或肝臟等器官接手,此時,脾臟功能逐漸受損,變得腫大,壓迫周遭器官,造成腹部不適、食慾不振。此外,脾臟、肝臟的造血功能有限,患者容易貧血,少部分則會變成急性白血病,增加死亡風險。林建嶔提出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由於這些症狀易與身體老化搞混,患者常延誤就醫。國內一項相關研究發現,超過半數(57%)的患者無法從自身症狀連結到疾病,超過3成(31%)患者認為自己並無相關症狀。彰化秀傳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提醒,民眾若發現自身符合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應儘速至血液腫瘤科就醫。現階段除了傳統的口服化療藥物,也有阻斷疾病基因突變訊號的口服標靶藥物,能改善症狀,並延長存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