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骨髓捐贈
共找到
5
筆 文章
-
-
2023-08-18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生竟然想辦法給病人省錢」…帶母來台治病陸網紅Jake 遭爆亂花台灣人捐款遊日
【2023/08/18元氣網整理】之前大陸網紅「Jake」帶著罹血癌的母親來台就醫,記錄在台的1個多月間每天在醫院治療與醫護暖心互動的日子,最終Jake母親敵不過病魔於5月20日離世。近日卻有多名YouTuber爆料,Jake謊稱自己賣房、賣車籌錢讓母親來台治病,但事實上卻經濟優渥,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帶爸爸到日本玩等諸多事情。Jake陪同母親在台治病期間收到不少台灣網友愛心捐款、贊助物資,估逾500萬元,卻被爆料他在母親離世後仍持續收捐款,還對外宣稱「自己努力賺來的」!Jack前後收到這麼多捐款,網友也質疑他從未公布募款花費明細,許多網紅看不下去Jake的誇張行徑近日也紛紛出面爆料,指Jake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治療;而Jake原先稱自己負債累累也被踢爆,坐高鐵商務艙、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還帶爸爸遊日。治病期間Jack曾在其中一集影片中提到,「台灣醫生竟然想辦法給病人省錢」,也被熱心的台灣醫院志工感動到哭。沒想到現在卻被爆料他亂花台灣民眾的愛心捐款。面對質疑,Jack在近期影片中表示「時間是最好的答案吧」,仍然不公布募款細項與用途。不過近日被發現他已將頻道頭像、名字換掉,還刪除頻道大量影片,並在簡介中寫下「公道自在人心」。北京沒有骨髓移植以外的選項…帶白血病母來台求醫 「Jake的公開日記」讚爆台灣醫護【2023/04/26聯合報元氣中心/記者鄒尚謙、李樹人/台北報導】來自中國大陸的YouTube頻道「Jake的公開日記」,紀錄Jack母親罹患白血病,在北京接受治療時造成全家身心俱疲,經友人協助來到台灣,並以影片紀錄在三軍總醫院接受治療時,醫師設身處地替他考量醫療費用,護理人員也細心照料,令他非常感動。對此,網友也留言表示,「台灣的醫護人員犧牲了自己的時間,讓我們擁有這麼好的醫療服務。」北京醫師:沒有「骨髓移植」以外的選項Jack母親罹患白血病,他表示,在北京的醫院接受治療時,醫師相當直接告知,沒有「骨髓移植」以外的選項,否則「你母親很快就會去世」,但同時手術風險高,因為不想讓母親當實驗品因此拒絕了北京醫師的說法,選擇在朋友推薦下來到台灣。台灣醫護細心專業 Jake幾乎落下男兒淚Jack分享,他們一家人陪伴母親到台灣三軍總醫院接受白血病治療,首先讓他感到震驚的是,醫師並沒有堅持要進行骨髓捐贈手術,而是先見面確認過去用藥史、病況再回家研究個案,甚至考量來台就醫所費不貲,「會先找尋價格實惠且有效的藥,若能讓他母親身上變異病毒消失,才能進一部考慮是否進行骨髓移植。「我當時真的很想哭!在你沒有表達任何之前,他已經替你全部考慮好了。」Jack表示,因為台灣這次的經驗他才知道,「原來醫師的職責真的跟書本上寫的一樣,是救死扶傷的。」不僅醫師,護理師、志工都相當耐心、細心且專業的照護、陪伴,讓他幾度落下男兒淚。到台灣接受醫療服務後才「真正放心」Jake也說,在北京的日子雖然都說自己很堅強、很加油,但臉上逐漸失去光彩,「不知道未來的日子會如何」,但台灣志工阿姨的陪伴,給了他很大的內心震撼,甚至也不用幫母親照料三餐,醫院內有營養師會設計病患專屬的餐食,連陪病的父親,護理師也主動協助訂餐;讓他直呼,來到台灣接受醫療服務後他才「真正放心」,卸下照護的心理重擔。台灣網友看到影片也紛紛留言表示,「台灣的醫療,健保制度,以及醫護人員是我們的驕傲」、「視病如親,在台灣醫療教育和道德是很高的,無論診所或醫院,我們對醫護的依賴也越來越高,他們很辛苦,也希望母親早早恢復健康」,不過,也有留言表示,「台灣的醫護人員犧牲了自己的時間,讓我們擁有這麼好的醫療服務」、「也給台灣醫護多點鼓勵和更好的待遇吧,他們值得」。收治Jake母親的三軍總醫院表示,該院長期以來以病人為中心,善盡社會責任,救治生命是醫師的天職,照顧病人看他們康復出院,對病人及其家庭甚至醫師本人而言,都是一件無比欣慰的事。
-
2021-08-19 新聞.杏林.診間
在醫學界專研幹細胞,在文壇書寫台灣原住民故事!《傀儡花》斜槓暢銷作家陳耀昌,本業是血腫科醫師
醫師投入研究在國際上發表論文很容易想像,但寫小說寫到被翻拍成電視劇則是罕見。台灣醫界就有一位橫跨杏林和藝文的醫師,在醫學界專研幹細胞,在文壇書寫台灣原住民故事。攤開陳耀昌的人生,可以看到許多大轉彎。早期全心投入血液學,將骨髓移植技術引入台灣;創立台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催生出法醫師法。在國民大會走入歷史前,陳耀昌還曾任不分區國大代表。近年推出《傀儡花》、《島之曦》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幾乎讓人忘了他的本業其實是醫師。從顯微鏡到筆桿陳耀昌出生於台南,父母分別是醫生和藥師。從小看著父親提著診療包為鄉親奔走的他,當了醫師後也一樣總是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四十年前將骨髓移植技術引進台灣、發起骨髓捐贈活動,之後更是投入幹細胞研究,成為台灣幹細胞的先驅者。「我本來要當醫務部主任,但是我想跳去法醫學。」就這樣,陳耀昌成為了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的創所所長。當時他覺得法醫學很重要,政壇的朋友也希望他能為台灣建立起法醫的制度,一當就是十年的所長,終於催生出了台灣重要的法醫師法。從骨髓移植、血液腫瘤轉入法醫,這段常被同事們笑說「不務正業」的歷史,沒想到竟然只是個開頭,也成為他後來文學創作的養分。1998年,他因法醫專業去國外出差,回來提出的報告被一家雜誌看到,便邀他執筆生技專欄,從此走上了搖筆桿的路。「其實我50歲前只寫過兩次文章而已。」陳耀昌笑著說,但他從小就喜歡看各類型的書籍與電影,連當時最熱門的瓊瑤小說都看得津津有味,也因此打下了文學創作的基礎。陳耀昌早期的作品都離不開醫學本行。《生技魅影》從不同角度去探討細胞生物技術與生命的價值觀;《冷血刺客集》中,以冷血形容醫師的冷靜,用刺客比喻抽血針筒,分析探究醫療與社會的關係。但2012年後陸續出版的《福爾摩沙三族記》與「花系列三部曲」——《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則都是以台灣原住民為主角的歷史文學小說,一出手就入圍文學獎,也讓他斜槓出了一個暢銷作家的頭銜。血液細胞到人類社會,陳耀昌的文學作品也跟他的醫學歷程亦步亦趨,最終匯流成了台灣原住民視角的歷史故事《魁儡花》,並被公共電視選中,策劃拍攝台灣的大河劇——《斯卡羅》。寫原住民的故事為什麽會以原住民的故事為題材?陳耀昌說,他一直想要寫一些沒人寫過的、顛覆固有印象的主題。有一年返鄉掃墓,聽叔叔説起陳家母系先人可能是荷蘭人,身為血液學專家,又有法醫考證個性的他頓時興起了用血液尋根的念頭。爬梳歷史的過程中,讓他結交了不少原住民部落的朋友,甚至有了原住民的名字——馬耀・陳。感受到原住民在歷史上的弱勢,加上過去少有作家會從原住民的視角作為寫作題材,最終陳耀昌尋根不成,卻創作出台灣第一部以原住民視角書寫的歷史小説《福爾摩沙三族記》,更讓他興起了「要為原住民發聲」的念頭。但這也為陳耀昌帶來不少的挑戰。他解釋,以漢人背景成長的自己,要揣摩小説中的漢人人物不難,但要揣摩原住民角色就不是那麽容易了,需要很多的踏查、文獻參考以及採訪部落耆老等田野調查。因為原住民的歷史都靠口語傳承,沒有文字,存在不少誤差。而文獻紀錄也是從漢人甚至外國人的角度出發,查證的時候如何能夠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矛盾,困難度相當高。台灣的原住民不論是在清代、日治時代或是台灣民主化前,都可以説是被利用的工具。陳耀昌特別找出了二戰時期日本在台總督府出資、松竹映畫與滿洲映畫拍攝,宣揚「理蕃政策成功」的皇民化宣傳電影《莎韻之鐘》作為例子。 電影描述泰雅族少女莎韻的日籍教師受徵召上戰場,在協助他搬運行李下山時,因颱風溪水暴漲而不幸落水失蹤。台灣總督府感念她的行為,頒贈一座刻有「愛國少女莎韻」的銅鐘來紀念她。陳耀昌說,雖然原住民頻頻被拿來作為宣傳重點,好像頗受重視,但實際上整部電影的演員都是日本人,根本就是從當政者的角度述説不實甚至虛構的故事。也間接證明了原住民們在為自己發聲這個方面,非常地弱勢。即使是現在,也是有很多的文獻或者紀錄都是由漢人執筆寫下來的。就像台灣早年拍攝的原住民主題電影《吳鳳》,也是以犧牲自我、教化撫蕃為名,用漢人的思維角度將不合真相的内容拍攝成電影。陳耀昌說,所以他寫這些故事除了為原住民講話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還原真相」。(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3/嚴重再生性不良貧血 不移植就等死
骨髓是人體內的造血工廠,不論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由這個工廠製造;「再生性不良貧血就是骨髓不長細胞了。」莉娜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解釋著。顏秀如表示,人之所以可以好好活著,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可以幫忙攜帶氧氣、白血球避免人體感染,以及血小板可以幫忙凝血。一旦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不再造血,不論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會越來越少,因此會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症狀。「紅血球和血小板減少還可以用輸血增加數量,但白血球減少就會有感染風險。」顏秀如表示,輕度和中度的再生性不良貧血過一段時間有可能自行復原,但像莉娜屬於重度患者,便很難自行復原,需要醫療介入。顏秀如說,再生性不良貧血的發生原因不明,七成沒有原因、二至三成發現過去曾得過不明性肝炎,極少數為先天性、藥物、輻射等造成。過去對於這樣的疾病僅能靠輸血,但最後可能因白血球數量低落,感染致死。現在醫療進步,可靠骨髓、周邊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移植的方式,讓病患重新再生造血細胞。而這也是嚴重再生性貧血患者唯一痊癒的方式。然而,要移植必須先做「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配對,以兄弟姊妹找到全合的機會最高,約四分之一的機會,且移植後痊癒機會可達八、九成。若是沒有兄弟姊妹可以配對,也可利用慈濟的骨髓庫進行配對,但要找到全合要靠運氣,若檢測六個位點都相合,便算配對成功。雖然台灣人從慈濟骨髓庫找到可配對的機率約有七成,不算低,但顏秀如說,因為骨髓庫蒐集的仍以台灣人和新住民為主,莉娜身為印尼人,和台灣的血統、基因不同,因此要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而再生性不良貧血,一旦嚴重到開始規則輸血,最好越快進行移植越好,否則時間越久,移植後捐者造血幹細胞被排斥掉的機會越大。莉娜自十月發現疾病,二月開始規則輸血以來,事實上已經過了三個月。顏秀如坦言,也曾想過讓莉娜乾脆回印尼治療,但遍查印尼的資料,發現當地在做移植手術的醫師少之又少,且多以自體移植為主。若放任莉娜回印尼,無疑是等死,因此決定希望透過人道方式,讓莉娜的兩個妹妹從印尼到台灣來進行配對,進而移植。所幸,莉娜五歲的妹妹經過配對後全合,顏秀如說,妹妹將待檢疫隔離後,預計六月底、七月初抽取幹細胞,並在收集當天隨即進行手術。至於莉娜則將在移植前14天先住院檢查,後續接著隔離及接受化療,等待移植。如果順利,移植後14天至21天可便可長出血球,並將持續觀察是否有感染或排斥的情形。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中搶救血癌病患 新加坡包機赴花蓮慈濟取髓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各國紛紛邊境管制,但一架來自新加坡的包機上月下旬飛抵花蓮機場,以高規格的防疫措施,落地不入境的方式完成取髓,即時拯救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血癌病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今天表示,這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以來,第一次以中轉不入境的方式接受包機取髓,也是花蓮航空站與航警局花蓮分駐所從未有過的經驗,感恩花蓮縣政府與衛生局全力支持,所有相關單位共同圓滿了搶救生命的艱難任務。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全球日益嚴峻,世界各國紛紛宣布邊境管制。台灣與新加坡分別自3月19日與3月23日起實施邊境管制措施,航班多數減班或停航,無論由台灣送髓還是新加坡取髓,人員都得在抵達與回程隔離14天,為取髓流程增添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林欣榮表示,對血癌疾病患者來說,骨髓幹細胞配對成功後,會進行一連串化療等療程,如果沒有在預定時間內進行移植,病人可能會發生嚴重感染,甚至死亡。花蓮慈濟醫院表示,這次跨海尋求造血幹細胞配對的是一名年近40歲、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性,在新加坡骨髓庫找不到合適的捐贈者後,去年底轉向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尋求生機。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指出,在配對過程中,主要是針對雙方的「免疫基因型(HLA)」5組,共10個位點進行比對,通常有8個符合就能進行移植,而這次的案例是10個位點全部符合,是很難得的因緣。新加坡的血癌患者原訂3月底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捐贈者也安排休假準備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捐髓,不料各國宣布邊境管制,一度中斷取髓的準備作業。血癌患者的家屬主動提出新加坡包機取髓的計畫後,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與慈濟志工隨即拜會花蓮航空站與航警局花蓮分駐所,獲得相關人員的大力協助。從新加坡起飛的飛機,歷經4.5小時飛行直抵花蓮,真正停留時間不到1小時,新加坡取髓人員帶著台灣的愛心之髓,返航新加坡。交接過程,所有人員穿著防護裝備,見證防疫期間髓緣的跨國之愛。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指出,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情況下,跨國骨髓捐贈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新加坡的護理師與慈濟醫療團隊都做最好的防護措施,不僅醫護團隊,包括航警局、航站人員,各種感控措施都依循感控人員的指示確實做好每個防疫步驟。整個過程讓人非常感動,相信這是一個世界創舉。」新加坡與慈濟的髓緣之情起於1994年,當時慈濟骨髓資料庫才剛成立第2年,新加坡為台灣國際捐贈的第一例,由於血緣種族相近,配對比例優於其他國骨髓資料庫,至2020年4月,已供髓新加坡144例造血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