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飯後血糖
共找到
95
筆 文章
-
-
2020-06-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粽配蔬果 腸胃、血糖不作怪
端午節已過,但連假期間粽香飄滿大街小巷,營養師表示,無論南北粽、甜粽、鹼粽、冰粽各類粽子,只要把握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等三大原則,就能吃得均衡健康無負擔。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南北粽因作法不同,熱量有差異。南部粽將生糯米以水煮方式煮熟,口味較清淡,一顆約400到500卡;而北部粽則將糯米與五花肉、蝦米等配料一起以豬油爆香、拌炒,增添風味,熱量相對較高,接近600卡。若吃粽再沾醬,熱量可能再增40到50卡。而粽子也有分大小,葉嘉豐說,坊間一個大顆粽子約250公克、小顆則接近200公克,他建議成人一天最好不要超過兩顆,不論大小,小孩則是小的一顆即可。葉嘉豐提醒,吃粽應注意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適量攝取,粽子主成分是糯米,屬於高GI值食物,會影響飯後血糖,再加上糯米不易消化,食用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至於均衡搭配,吃粽時應搭配高纖多色當季蔬菜,至少一點五碗,如此能有效延緩血糖上升速度,也能補足纖維攝取;吃粽後也可搭配奇異果、鳳梨等水果,有助於腸道蠕動、降低脹氣發生。也可聰明替換食材,民眾若自己包粽子,餡料可選用低脂海鮮、雞肉、瘦肉或豆製品以取代五花肉,並加入香菇、筍子、胡蘿蔔等,提高纖維量;也可以紅藜麥、糙米等全穀類替代部分糯米。另外,吃粽子後記得做些運動,如出去散步30分鐘、跑步等來消耗熱量。
-
2020-06-25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吃粽不增重 營養師推薦健康吃粽法
今天是端午節,連假到來,粽香早已飄滿大街小巷。不過一顆肉粽熱量高達5、600卡,且種類又多,吃1顆等同吃一餐,民眾連假期間大吃特吃恐超標。營養師表示,無論南北粽、甜粽、鹼粽、冰粽各類粽子皆可吃,只要把握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等三大原則,粽子也能吃得均衡健康無負擔。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常見的南北粽因為作法不同,熱量有些差異。南部粽是將生糯米以水煮方式煮熟,口味較清淡,1顆約400到500卡;而北部粽則會將糯米與五花肉、蝦米等配料一起以豬油爆香、拌炒,增添風味,因此熱量相對較高,接近600卡;且吃粽若再沾醬,熱量可能會再增加40到50卡。對於減重者、有腸胃疾病者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患者,都是一大負擔。而粽子除熱量外也有分大小,葉嘉豐說,坊間1個大顆粽子約250公克、小顆則接近200公克,在攝取數量上,他建議成人一天最好不要超過2顆(大小皆是),小孩的話則是小的1顆即可。葉嘉豐提醒,想吃粽又想無負擔的人,應注意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等三大原則。適量攝取,因粽子主成分是糯米,屬於高GI值食物,會影響飯後血糖;再加上糯米不易消化,食用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等問題,即便作為正餐,也建議一天吃不超過2顆。 均衡搭配上,吃粽時應搭配至少1.5碗高纖多色的當季蔬菜,能有效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也能補足吃粽纖維不足問題;吃粽後也可搭配奇異果、鳳梨等水果,有助於腸道蠕動、降低脹氣發生。而在聰明替換食材上,他說民眾若想自製粽子,餡料上可使用低脂海鮮、雞肉、瘦肉或是豆製品取代五花肉,並加入香菇、筍子、紅蘿蔔等蔬來提高纖維量;糯米則能部分以紅藜麥、糙米等全穀類替代。另外,民眾吃粽後記得做些運動,如出去散步30分鐘、跑步等來消耗熱量,來開心享瘦端午佳節。
-
2020-06-12 養生.聰明飲食
含鐵量更勝葡萄、櫻桃! 鐵質之王「紅肉火龍果」,4個細節教你挑選
談到水果補血,首先要認識飲食中的鐵,可區分為血基質鐵(heme iron)和非血基質鐵(non heme iron)兩種。血基質鐵主要來自動物性食品,如肉類、魚類、內臟等;非血基質鐵則存在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等。 振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涂蒂雅說,整體而言,血基質鐵的容易消化吸收,吸收率15~35%;非血基質鐵較不好吸收,吸收率約100mg/dl、飯後血糖>140mg/dl)、三酸甘油酯(高於200mg/dl)異常者。每個人都應適量攝取水果,糖尿病、高血脂病人每日約2份(每份約女性拳頭大小或碗裝8分滿),至於一般人也不宜超過3~4份,不足的部分應從其他食物中獲取。 此外,免疫力較差的人,如化療、感冒的人,最好選擇帶皮水果,要吃時再切,因大量流動的清水反覆沖洗,仍有洗不乾淨的問題;在清洗或切水果的過程中,也有可能讓細菌跑進果肉裡,因此洗水果前,記得先將雙手洗乾淨、刀具亦然;水果洗乾淨後,記得擦乾水分、再剝皮、現切、現吃。 至於該如何挑選鐵質之王的「紅肉火龍果」,有四個細節得注意: 1、越重越好:火龍果越重,則汁越多、果肉也越豐滿,所以,購買火龍果時應用手掂掂重量。 2、越紅越好:表面紅色的地方越紅越好,綠色的部分也要越綠的越新鮮,若是顏色變得枯黃,就表示不新鮮了。 3、越胖越好:請不要挑選瘦長型的,越胖代表越成熟,清甜而不會有生澀的味道。 4、摸摸麟片:麟片得挑選硬硬脆脆的,才新鮮。 不過,光靠水果補鐵不僅不容易達到每日的建議攝取量,還容易出現肥胖、血糖的問題,因此,涂蒂雅建議,還是以動物性食品來補血,效率會較高些,如豬血100公克有28毫克,比起紅色火龍果整整高出20倍。 若是因為素食的關係,則不妨利用豆類,如烘烤黑豆、花豆,每100公克也有8毫克的鐵質,此外,飯後再來點水果,有研究證實維生素C是促進非血基質鐵吸收的強力因素,75毫克的維生素C可使鐵質吸收率上升3~4倍。但要記得,飯後30分鐘內,得避免高單寧如茶葉、咖啡的攝取,以免抑制吸收。 延伸閱讀: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纖維質比蘋果和水梨還高! 吃太多靠「棗子」防便秘
-
2020-06-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只重控糖? 新觀念你還不知道就太落伍了
一名60歲的陳姓婦人,一年前經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因無明顯症狀及不適,因此並沒有規則服藥,最近幾星期發現尿量減少、雙腳輕微水腫,且發現有呼吸急促的現象,送醫詳查,發現婦人心臟擴大、血清之肌酸酐也有1.2 mg/dl,在醫師評估後建議改用合適的降血糖藥物治療,並按醫囑用藥,糖化血色素(HbA1c)已控制在7%、體重也下降了2公斤。根據2019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患十年間死亡率已下降,顯示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已有相關成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隨著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儼然成為新照護議題,2000年至2014年間,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因此,應做好血糖控制,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血糖控制的根本為避免發生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三二一」: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糖尿病患的觀念應與時俱進,不再停留在控糖達標、治療合併症,應超前佈署、做好器官保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張恬君秘書長進一步說明,若糖尿病患單一治療未達控制目標時,宜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並加上不同機轉的抗糖尿病藥治療。目前糖尿病藥物種類眾多,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依據目前心腎功能及風險狀況討論合適用藥,唯有按時服藥、控制好血糖,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才能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延伸閱讀: 少吃血糖還是很高? 2種錯糖尿病友最常犯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