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6 醫療.感染科
搜尋
風濕熱
共找到
10
筆 文章
-
-
2023-04-09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郵差》談風濕性心臟病
看過許多電影,有些電影平淡乏味,看過如浮光掠影,有些電影卻在我們心中留下強烈印象,或許劇情奇特跌宕、或許是男女主角的俊美優雅讓人無法忘懷;有些電影看似平凡,真摯動人的情感更是讓人低迴不已。1994年上映的義大利電影《郵差》(義大利語:Il Postino)就是屬於後者。內容敘述了在義大利某一海島上,大部分居民以捕魚維生,一位年輕人馬力歐(馬西莫特洛依西飾)卻不想成為漁夫,而選擇當一名郵差。因緣際會下,一位著名的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被流放到這個美麗的小島,來自世界各地仰慕者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馬力歐也忙碌起來,於一趟趟送信給詩人交流的過程中,喚起了他對於「美」的認知與寫詩的渴望。馬力歐愛上了島上一位酒館女侍,在聶魯達指點之下,寫下了優美表達愛的詩句,並成功擄獲女孩的心。《郵差》推出之後佳評如潮,勇奪全球20項大獎。這電影還有一個讓觀眾印象深刻的事件,就是片中那有著深邃眼睛的男主角馬西莫特洛依西,因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在這部電影殺青後12小時就撒手人寰。多年後導演回顧這段往事,提到馬西莫特洛依西年輕時就得了風濕熱,拍攝《郵差》的時候已經心臟衰竭,才拍攝三天,他就在片場中昏倒。馬西莫決定延遲心臟手術,繼續拍攝下去。他的執著成就了這部偉大的電影,卻在作品完成之後離世,為這部電影帶來了憂傷的色彩。什麼是風濕性心臟病?這是「風濕熱」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可能始於未經治療或治療不足的鏈球菌感染,免疫反應會引起身體的炎症狀態,進而導致持續的瓣膜損傷。風濕熱可能會在任何年齡發生,但通常發生在5至15歲的兒童中,常見於發展中國家。在台灣的疾病發生率約萬分之二。近期鏈球菌感染或風濕熱的病史,是診斷風濕性心臟病的關鍵。風濕熱症狀因人而異,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關節(尤其是膝蓋和腳踝)腫痛,結節(皮下結節)、皮疹、呼吸急促和胸口不適、虛弱等。喉嚨培養或血液檢測可用於檢查鏈球菌感染。治療方面,最好的方法是預防風濕熱。抗生素通常可以治療鏈球菌感染,並防止風濕熱的發生。抗發炎藥物可能用於減少炎症並降低心臟損傷的風險。心臟功能衰竭需要藥物治療,已患風濕熱的人需長期抗生素治療,以預防再發感染和減少進一步的心臟損傷。如果已經有心臟瓣膜嚴重損傷,可能需要手術以替換或修復嚴重損壞的瓣膜。一個是名滿天下的桂冠詩人,一個是蝸居於小島沒有受過高深教育的年輕人,在島上短暫的相處,卻激盪出一段雋永的故事。或許,人人都可以成為詩人,那對於愛的渴望,對於大自然的感受,都可以透過文字或是聲音,將美的感受發揮到極致。《郵差》這部電影,不就像是一首詩嗎?男主角馬西莫以他對藝術的熱情,用生命來完成這部作品。您可能沒有看過電影,但您極有可能聽過Luis Bacalov譜寫的《郵差》的電影配樂。恬淡優美的旋律,呼應故事中單純而且愉悅的小島風景,悠揚的樂音,就像電影中拍打岸邊的濤聲,撫慰我們忙碌疲憊的心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3 醫療.皮膚
春天好發異位性皮膚炎、濕疹!5招告別「春季癢」
春天生生不息,萬物欣欣向榮,許多疾病也不再蟄伏,紛紛探出頭來,尤其冬春季節變換,溫度與濕度相偕上升,對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春的主氣為風,當「春風風人」風到了過敏體質的人,這些人身上可能會開始出現斑塊狀、濕疹樣的皮膚癢疹,那很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這類好發於春天的皮膚疾病。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稱作「四彎風」,因其好發於膝部膕窩或手肘凹窩處,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因此臨床上可見異位性皮膚炎和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疾病合併出現。大多數自嬰幼兒時期開始發生,遺傳或免疫功能異常是目前認為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因素,此外,環境或食物等過敏原刺激,例如:塵螨、壓力、海鮮…等,也容易引發過敏現象。濕疹濕疹是皮膚發炎的表現,異位性皮膚炎亦屬於濕疹其中一種。通常由內外因子共同誘發,內在因素如飲食、體質導致腑臟功能失調、或是情緒和壓力;外在因素則為風、濕、熱交雜阻於肌膚。當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即可能會形成濕疹。急性發作時會產生紅色斑塊狀丘疹、有膿液,且劇烈搔癢,若無注意,可能會搔破皮膚;而慢性濕疹則因反覆發作之後,呈現皮膚乾燥增生變厚,且有色素沉澱。預防保健飲食:四神湯四神湯中有山藥、芡實、茯苓、蓮子等藥材,可以益氣除濕,平補脾胃,是常見的補脾利濕湯,適合一般人或過敏體質者在平時或慢性發作時食用。3穴位按摩以指腹按壓穴道慢慢施力,每一個穴位按摩3-5秒,重覆10下。1. 風池穴:位於後頸椎最上方,往左右兩邊找到明顯凹陷處。2. 曲池穴:位於肘部,手肘彎曲外側的橫紋尾端。3.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膝蓋內側向上2吋(約三指寬)處。日常生活5招保健1.注重居家清潔,衣物、床套等須定時更換清洗。2.不宜過度清洗身體或使用太熱的水盥洗。3.避免「發物」等刺激性飲食,如:帶殼海鮮(蝦、蟹、貝類)、芒果、鴨肉、甜食、生冷、油炸、辛辣。4.注意肌膚保濕,避免搔抓。5.提升免疫力,飲食均衡、適時紓壓、睡眠時間需充足。最後提醒大家,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皮膚疾患,一旦開始出現皮膚搔癢就要盡早就醫,避免發作至全身,畢竟癢起來可不是開玩笑的啊!
-
2023-02-23 醫療.心臟血管
主動脈瓣膜狹窄恐猝死 醫建議選擇適合的手術治療續命
主動脈瓣膜負責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的閘門如果壞了怎麼辦,不只會出現胸悶、心臟衰竭等嚴重問題,平均餘命恐只剩5年,此時就得需要手術置換新的瓣膜續命。由於高齡化時代來臨,加上置換的瓣膜也有可能再度狹窄,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已發展出更新的瓣膜,不用移除舊瓣膜而是採取瓣中瓣的技術,減少患者再次手術的風險。嚴重主動脈瓣膜3原因 胸悶氣喘心衰竭恐猝死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是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的閘門。當心臟收縮,要把血液打到全身的時候,閘門必須完全打開;當心臟舒張的時候,閘門必須完全關閉,讓血液不會從主動脈逆流回心臟。一旦閘門開口變窄,心臟必須更用力才能把血液送到全身,增加心肌不必要的耗氧,使得左心室變得更肥厚和擴大,最後導致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成因,除了先天瓣膜結構異常,病人有可能在年輕時就有嚴重狹窄,另一個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老化及鈣沉積造成的瓣膜鈣化,這會在7、80歲時出現症狀。另外就是小時候感染過風濕熱造成的瓣膜損傷。患者初期可能多年都沒有症狀,只需密切追蹤即可。然而瓣膜重度狹窄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胸悶、心絞痛、呼吸困難、心悸、昏厥等等,疾病拖太久沒有處理,最後會產生嚴重的心臟衰竭症狀,甚至猝死。研究顯示,一旦出現症狀,病人的平均餘命會降至 5 年,此時就需要手術治療置換新的瓣膜。手術方式開胸或微創 依病人需求選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加護病房謝炯昭主任指出,要處理這個堅硬像石頭一樣的主動脈瓣膜,手術是唯一的方法。傳統的開心手術,會接上人工心肺機,再切開主動脈,清除鈣化的瓣膜,再縫上新的人工瓣膜。小傷口微創手術則是透過比較小的切口,例如只鋸開部分胸骨,或經由肋間的切口來完成瓣膜的置換,但也必須使用心肺機;年紀大或共病多的病人往往需承擔較高的手術風險。近十幾年來,主動脈瓣膜手術有了革命性的改變,真正的微創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 (TAVI 或 TAVR)顛覆了傳統,不用開胸,不用心肺機,不用停止心臟,腹股溝處的傷口只有 0.5 公分,手術時間也從 4 到 6 小時減少為2、30分鐘,讓開刀風險較高的病人,尤其是年紀大的病人受苦少且恢復快。雖然 TAVI 手術的風險較低,創傷較小,但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適合這種治療。瓣膜的耐久度是另外一個重要考量。傳統開心手術使用的外科瓣膜大致分為兩種,機械瓣膜雖然耐用不易壞,但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藥物劑量不當會增加出血或栓塞的風險;生物瓣膜雖只需短期服用抗凝血劑,耐久性卻不如機械瓣,豬瓣大 約 10 年,牛瓣大約 15 年。置換瓣膜退化需再手術 瓣中瓣技術降低手術風險 當生物瓣膜退化,就要再做一次手術,且因瓣膜沾黏,手術的風險比第一次更高,但是透過 TAVI 手術執行瓣中瓣策略,可以避免再次開胸的風險。近年來新瓣膜的設計也有考慮到這點,例如可擴乾式牛瓣膜,採用乾式瓣膜設計,除了手術中,不再需要額外清洗流程,可以減少體外循環時間,且因應瓣中瓣的需求做了可擴式瓣架的設計,有機會選擇較大的TAVI支架瓣膜。選擇適合的瓣膜 需充分考慮個人的所有狀況對於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人選擇的術式、人工瓣膜種類,根據目前歐美心臟學會的建議,原則上50 歲以下使用機械瓣膜,65 歲以上選擇生物瓣膜,50到65歲目前尚無明確共識,可以同時考慮機械或組織瓣膜,75 歲以上考慮 TAVI 手術。不過最重要的是應由整個心臟團隊充分討論優缺點,並共同決策來做個別化的選擇。主動脈瓣膜狹窄並不是惡性的疾病,只要跟醫師配合,仔細評估,等到適當的手術時機、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法和瓣膜種類,不論年紀多大,都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癒選擇,改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
-
2021-10-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呂鴻基:催生台大兒童醫院 創多項醫學史紀錄
兒童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早年僅有一半機會能續命。被譽為「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的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呂鴻基,畢生投入兒童心臟病研究,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開啟「一月救一心」計畫,將心臟病孩童存活率提升至九成,也是他30年奔走各管道,催生成立台大兒童醫院。今年高齡90,呂鴻基仍持續教學、為兒童權益發聲。已救7500位心臟病兒童呂鴻基很喜歡小孩,早早立定志向當小兒科醫師。那個年代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不易,他於1965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心臟病學,而台大心臟外科教授洪啟仁早他兩年到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兩人陸續返台後,由呂鴻基診斷、洪啟仁開刀,合力挽救許多寶貴生命。50年前,開一次心臟手術至少要萬元。呂鴻基發現,家屬無法負擔手術費時,選擇讓孩子「自動出院」。於是他號召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1971年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以「一月救一心」每月募款4萬元為目標,隨著舉辦慈善音樂會、路跑活動募捐,迄今已救治約7500位心臟病兒童,也推廣學生心臟病篩檢,受惠學童超過200萬人次。參與WHO訂心臟病指引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許多病症陸續有健保給付,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因而集中資源,協助患有特殊心臟疾病的兒童及健保不給付的治療項目。呂鴻基並注意到家有心臟病兒的父母親承受諸多壓力,因此發起成立「中華民國關懷心臟病童協會」,關懷病童的家庭,支持他們勇敢走下去。台灣1950-1980年代風濕性心臟病盛行,呂鴻基研究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推動長期預防風濕熱之再發,風濕性心臟病終於在台灣絕跡。世界衛生組織(WHO)聘請他出任專家委員會委員,參與制定「風濕熱暨風濕性心臟病診斷基準指引」,使台灣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博得目光。呂鴻基多次代表台灣赴國際交流,看見英國、美國、莫斯科等皆設有兒童醫院,便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說明,經過30年的推動,以及許多醫師接棒,台大兒童醫院終於在2014年誕生。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 現任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沒有呂鴻基,就沒有台大兒童醫院,他目睹呂鴻基為了兒童醫院奮力克服一關又一關的困難。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呂鴻基關心兒童的整個健康福祉,正為設置獨立的國家級兒童醫院奔走,並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以實質保障兒童權益。呂鴻基2000年自台大醫院退休,赴桃園敏盛醫院任院長六年;再受邀出任羅東聖母醫院第一位「非神父」院長。歷經3次退休,90歲的他仍退而不休,在台大醫院開教學門診,出席晨會、心臟病例討論會等。精神奕奕、體力充沛。「照顧兒童讓他長大,可發揮最大的潛能、替國家社會做事,這是我們小兒科醫師的目標。」一輩子致力提倡兒童權益,呂鴻基如今依舊呼籲政府重視,包括投資兒童醫療、教育發展等面向。「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人生這樣比較有意義。」呂鴻基說。學生稱他「不可能的任務」呂鴻基在兒童心臟學耕耘超過60年,創下台灣醫學史多項紀錄,包括施行兒童心導管手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術、建立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等,桃李滿天下。學生們替他取了「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的綽號,學生們共同認為呂鴻基做事很堅持,不接受失敗也不接受不可能,告訴他有困難,他還是要求繼續做。虔誠天主教徒的他,感謝上帝一路看顧,使他有機會替國家、替兒童做事。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特殊貢獻獎個人獎呂鴻基小檔案年齡:90歲出生地:台中市豐原區現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長、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長、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經歷: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亞太區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心臟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台灣兒童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
-
2021-10-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當心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烈!哪些人需注意?
莫德納疫苗來了!國內自9/28日起將提供70歲以上長者接種第二劑,已知施打第二劑疫苗能增加保護力,但仍有不少長輩擔心第二劑mRNA疫苗副作用較強,害怕身體承受不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於26日記者會提醒,若有慢性病且情況不穩定時,則建議暫緩施打。 第二劑嚴重度較強 mRNA疫苗不良反應有哪些? 目前mRNA疫苗有輝瑞疫苗和莫德納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到,mRNA疫苗不良反應如下:1、輕微不良反應:(1)常見反應包括疼痛、注射部位發紅與腫脹、發燒、畏寒、頭痛、疲倦、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第二劑發生率高於第一劑;(2)淋巴腺腫大、疼痛通常位於注射同側的腋下或頸部;(3)延遲性皮膚過敏反應很少見,在接種部位發生紅疹反應。第一劑接種後4-11天與第二劑接種後1-3天發生,持續2-11天後消失。2、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型過敏、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發生率很低。大多發生於年輕男性,於接種疫苗後一個月內發生,大多一週內。但是必須注意有否持續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心跳過速、運動耐受性不良等症狀,例如走路或爬樓梯出現超乎尋常的呼吸急促。另外,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指出,第一劑接種後,常見注射部位疼痛疲倦、肌肉痛、頭痛等不適,但發燒通常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發燒,18-49歲接種後疲倦、注射部位腫脹、肌肉痛、頭痛、發冷等症狀,症狀隨年齡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 可以施打疫苗嗎?假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可以打疫苗嗎?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提到,有以上疾病皆建議接種疫苗。而男性、年紀超過65歲、住在安養或長照機構及有以上疾病且未控制,可能為COVID感染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且接種疫苗後能有效降低住院及重症的情形,因此建議施打。而注射前不須停用胰島素、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有心臟病史的人 接種會增加心肌炎風險嗎?如果是心臟病史的人,接種mRNA疫苗會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嗎?依據疾管署mRNA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指引,mRNA疫苗可使用在多數慢性心血管疾病史之患者中,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因此接種mRNA疫苗不建議採取額外特別的措施。且沒有資料顯示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一般人。這些族群接種前 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不過,有以下疾病史的人可以接種mRNA疫苗,接種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急性風濕熱- 12-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 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循環- 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 心臟移植患者雖然仍無證據證實具上述病史的患者,接種mRNA疫苗後會增加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但接種前仍需謹慎評估,並於接種疫苗時,應被詳細告知接種疫苗後要注意的症狀,必要時安排回診,以篩檢相關症狀或病徵。評估當下心臟仍在發炎者,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使用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第二劑不良反應率高 身體有狀況先調養再接種指揮中心呼籲,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應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再完成疫苗接種後,應於接種處至少留下來觀察15分鐘,如果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至少留下來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 2天持續「6種症狀」快就醫:胸痛、心悸極危險 ·接種莫德納疫苗,為何打針處可吸金屬物? 專家破解「莫德納手臂」
-
2020-08-25 科別.心臟血管
移工患風濕性心臟病 睡覺胸悶喘氣還以為宿舍鬧鬼
來台工作2年的35歲越南移工阿新,日前出現容易疲累、睡覺到半夜會因胸悶喘不過氣的情形而驚醒,誤以為宿舍鬧鬼不乾淨,還到大甲鎮瀾宮參拜,症狀沒改善,直到咳痰有血到大甲光田醫院確診為風濕性心臟病,心臟主動脈瓣膜和二尖瓣膜遭致破壞,經手術置換人工瓣膜救命。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郭達智指出,風濕性心臟病是風濕熱侵犯心臟造成,風濕熱是A群鏈球菌侵犯身體後引起一連串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出錯的免疫系統攻擊健康身體的結締組織,多數會有發燒、關節疼痛、皮膚疹或腫塊等症狀,當免疫系統侵犯到心肺就會有胸悶、胸痛和心悸等等,若忽視持續惡化將演變成心臟衰竭危及性命。郭達智說明,風濕熱好發在5到15歲的孩童,台灣因為公衛進步已少有風濕熱個案,因風濕熱造成的風濕性心臟病就醫患者,以65歲以上的長輩為主,追蹤是他們在童年時環境不佳感染風濕熱後,免疫系統長期且慢性攻擊心臟到中、老年才發病。像阿新一樣的青壯年染風濕性心臟病者在台灣已少有,不過民眾仍要留意有上述症狀盡速就醫。「我很謝謝醫師們很快替我檢查出生病,我還以為房子不乾淨!」阿新說,他來台灣後睡眠品質漸差,大約自6月起胸部悶痛時,自認是胃病,去診所檢查胃鏡沒問題,也就未留心。後來他頻繁的在半夜會感覺到有人壓胸膛到喘不過氣而驚醒,很容易疲勞,擔憂是不是撞邪了,詢問室友有沒有感覺到鬼壓床,大夥都沒問題,只有他「有感應」,還去鎮瀾宮拜媽祖求平安符,無奈不適感都沒有改善,直到出現嚴重咳嗽、痰中帶血絲,才驚覺至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內科檢查。胸腔內科醫師潘信宏發現阿新有肺水腫、心臟肥大問題,治療肺部也同時會診心臟內科主任夏治平確診是風濕性心臟病,須手術。郭達智說,阿新的心臟主動脈瓣膜和二尖瓣膜都因受免疫系統破壞而狹窄、鈣化、沾黏,無法正常有效開關讓血液流通,造成心臟肥大,經過手術置換瓣膜後胸悶不適感全消失,休養一陣子就能繼續上班了。阿新說,自己心臟生病擔心治療又憂心住院要請假,幸好醫師一直鼓勵支持,每一名照顧他的醫師們都很仔細,從一開始胸腔內科幫他看診發現心臟問題會診心臟內科,再由心臟外科手術,快速找到病灶治療,自己很幸運命被光田救回,在未遇到心臟衰竭昏倒、直接危及生命之前就已經手術康復。台灣工廠老闆也要他放心養病,治療後再回職場,還到醫院探視他並繼續簽訂工作合約留台,阿新很感動。
-
2020-06-22 名人.精華區
程文俊/做好慢性病管理 遠離心衰竭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而心衰竭等同心臟病變末期,因此,又稱為心臟的癌症,且心衰竭預後比癌症差,五年平均死亡率高達五成。尤其近年因國人生活水平提高,心臟病危險因子增加,值得注意。台灣心臟病治療水平與國際不相上下,各醫院都有其專長和特色。2012年我擔任中華民國心臟衰竭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制訂心臟衰竭的診斷和治療指引,讓台灣醫師、不只心臟科醫師,對心衰竭有一致的治療方向和模式,讓心衰竭治療有可遵循的準則,也與世界潮流與治療趨勢同步。不過,2012年出版心衰竭治療指引後,發現其中引用的多是國際資料,缺乏本土數據,在心臟學會支持下,聯合全台21家教學醫院,針對心衰竭病人執行大規模登錄計畫,2016年整理數據發表於醫學期刊。有了台灣本土數據,治療就能更接地氣,成為新版心臟衰竭指引的重要參考,對國人心衰竭有進一步了解。缺氧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衰竭 台盛行率偏高比較台灣本土資料和國際數據的差異發現,包括缺氧性心臟病和高血壓造成的心衰竭,台灣盛行率相對偏高,可能和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慢性病管理有關。台灣因公衛進步,風濕性心臟病(多是年輕時感染風濕熱的後遺症),以前當住院醫師時很普遍,這些年幾乎看不到,現在病例多從東南亞境外移入;另外,先天性心臟病因產前檢查和診斷的進步,病例愈來愈少。心臟衰竭治療方法多元,最重要的是針對病因作藥物或手術治療,例如缺氧性心臟病做心導管擴張術、支架置放或繞道手術;瓣膜型心臟病做瓣膜置放手術等。近年來心室輔助器的推廣、新型藥物發展和心臟復健普及等,對心衰竭病患的預後都有正面效果。以心臟復健為例,大部份心衰竭病患,由於運動容易喘、傾向不活動,對人生較消極,若由醫師、復健師、藥師、營養師及個案管理師等醫療團隊,依個案規劃運動訓練課程,可以改善病患生活品質,降低再住院率,甚至重返工作崗位。猝死主因…倒下前不知患心疾 預防才能治本很多民眾疑惑,為何心臟疾病一發作如此要命,不少猝死個案在倒下前根本不知有心臟病,缺氧性心臟病便是引發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能因一時心臟過度負荷造成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肌梗塞等,民眾平常必須留意心血管狀態,積極管理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避免心臟衰竭最有效的方法還是「預防」。針對造成心衰竭的疾病,一方面早期診斷、治療,另一方面則是從源頭預防心臟疾病發生。以常導致心衰竭的「缺氧性心臟病」為例,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狹窄主要危險因子有七個,其中年齡(年紀較大機會愈高)、性別(男性高於女性)及遺傳等三個危險因子難改變,但是其他四個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抽菸則可自行管理,控制好這些危險因子,就可以降低心臟病惡化機率,以避免心衰竭上身。總之,認清心臟疾病的嚴重性和危險因子,加強國人的認知,在醫療上採取合宜的治療與積極預防,多管齊下,讓心臟衰竭不再是影響國人健康的奪命殺手。
-
2020-04-2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驟逝 主動脈狹窄病變胸悶是警示
國標舞女王劉真因為主動脈狹窄接受心臟手術時併發心臟驟停,經歷35天的搶救後仍不幸離世,讓主動脈狹窄疾病引起大眾討論。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指出,主動脈狹窄疾病有先天性及後天性,最常見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狹窄,若有胸悶,暈厥都是警示 不及早治療有時等發現時,壽命可能只剩 2到5年。彰化縣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表示,最近也有老人家因胸悶而求診,檢查後發現和劉真一樣是主動脈狹窄問題,這類病人多數是因年紀大超過60歲以上所引起的瓣膜老化及鈣化,不過也有分先天及少部分後天性的原因。先天性的原因通常是先天性變異的二葉型主動脈瓣(原本應為三葉),因為結構上的異常導致平均在40、50 歲時瓣膜提早損壞發病。郭勛南說,臨床上最常看到的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瓣膜鈣化狹窄,常發生在 65 歲以上患者,但這個疾病最令人擔心的是發生初期中期常常患者都是沒有症狀,等到發生胸悶,暈厥甚至心臟衰竭等症狀時,都已經是末期,壽命通常只剩 2到5年。而後天性的主動脈狹窄有時是因鏈球菌的感染引發的抗體反應,又被稱為風濕熱,影響到心臟的二尖瓣及主動脈瓣開合功能,鏈球菌的感染常常發生在學齡的兒童,會造成全身性的症狀如皮下節結、紅疹、關節疼痛,在產生抗體後攻擊心臟二尖瓣及主動脈瓣,留下後遺症,造成病患中年後發生風濕性瓣膜病變。郭勛南說,通常在心電圖可以發現心臟肥大,而心臟超音波則是最確切診斷工具,到了重度主動脈狹窄,除了藥物治療外,病患都需要手術的介入才能解除症狀挽救生命,現行的手術方式有風險較高的傳統外科手術,及相對安全的心導管方式置放主動脈內人工血管支架。一般超過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產生胸悶、暈厥、呼吸急促等症狀,或體檢時被診斷有心雜音,應盡速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及尋求心臟科醫師意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2020-03-09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心臟瓣膜手術不順利等移植 瓣膜出問題有5症狀
心臟裡有四個瓣膜,分別鎮守在心臟四個腔室的出口,隨著瓣膜的開與合,讓血液流往正確的方向,只向前走,永遠不回頭。但假如瓣膜出問題,無法好好的打開或關閉,心臟裡的血流有的像前,有的往後,就會被打亂。要講解心臟瓣膜疾病前,讓我們先將回憶拉到國中生物一下,還記得血液的流向嗎?血液從大血管回到心臟時會注入左右「心房」,血液注滿心房後,準備流往心室,這時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簡稱房室瓣,共有兩個,左右分別為二尖瓣與三尖瓣)會打開,讓心房血液往心室流動。而血液漸漸蓄積於心室內後,就輪到心室收縮把血液擠向大血管了!心室收縮時,心室與大血管之間的瓣膜(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會打開,讓心室擠壓血液送往大血管,同時心房與心室之間的瓣膜(二尖瓣與三尖瓣)會關閉,以免血液逆流回到心房。 最後,心室結束收縮開始放鬆之際,就輪到主動脈瓣與肺動脈瓣關閉,血液就不會流回心室內。在每一次的心跳之間,都會重複這個模式。讓血液於心臟、肺臟、與身體之間優雅穿梭著。你瞧!人體是不是很奧妙呢?不過,萬一奧妙的瓣膜出問題的話,這一切就不會運行的如此美好。瓣膜出問題,主要可以用以下方式呈現:● 瓣膜脫垂:該關閉的瓣膜沒有關緊,部分血液因而往回流,無法全力向前流。這樣一來身體能獲得的循環血液就變少了,而心臟也得做工做的更努力才能彌補這個缺失。● 瓣膜狹窄:瓣膜變厚變硬,還可能融合在一起。因此瓣膜該打開時無法張的夠大,能通過的血流就變少了。心臟因此要很費力,才能擠壓血液通過這小小的瓣膜開口。患者可能因此而心衰竭。瓣膜出問題,通常不會讓患者馬上感到不適,許多瓣膜疾病是醫師聽診時意外發現心臟雜音而診斷的。經過幾年後,患者可能會有症狀,然而症狀的嚴重程度也不一定與瓣膜疾病的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 活動或躺下時感到喘不過氣,睡覺時需在頭側墊高幾顆枕頭才不喘。● 面對日常生活感到疲憊、頭暈,常快要昏倒,或真的突然昏倒。● 腳踝與腳底腫脹● 胸部有緊縮感● 覺得心臟亂跳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瓣膜疾病呢?有些患者是先天性的心臟病,這較容易影響主動脈瓣或肺動脈瓣。可能問題出在瓣膜的大小不對勁或瓣膜間接合沒對好。例如,一般來說主動脈瓣有三片瓣葉,但有些人先天主動脈瓣的瓣葉變成只有兩片。這時就有可能打開時開不全,關閉時關不緊,耗損速度快。也有部分患者是後來才罹患的心臟瓣膜疾病的,這通常是因為感染或其他疾病影響了瓣膜的結構所造成。像瓣膜本身會鈣化、纖維化,瓣膜環變得太寬,或在瓣葉下支撐的腱索及乳頭肌伸長或斷裂等等,都會影響瓣膜的開合。 過去沒有抗生素的年代,無法治療鏈球菌等細菌造成的反覆感染,小孩染上後就算喉嚨感染痊癒了,心臟瓣膜卻繼續發炎,結構改變,我們稱為風濕性心臟病。這樣的瓣膜受損會增加患者心律不整與心臟衰竭的可能,但常在罹患風濕熱數十年後才出現症狀。二尖瓣脫垂,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盛行率大約是全人口的1%至2%之間。二尖瓣(又稱為僧帽瓣)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若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應該要關閉,避免血液回流到左心房。而在二尖瓣脫垂的狀況下,瓣膜組織異常變長,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會脫垂入左心房,血液容易逆流回到左心房內。除了二尖瓣脫垂之外,其餘年紀大、心肌症、影響心臟的感染疾病(例如梅毒)、曾經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也都會增加罹患瓣膜疾病的機會。 通常醫師替患者做身體檢查時,若發現患者有心雜音(代表血流經過了狹窄的瓣膜或血液逆流),可能會懷疑瓣膜疾病。醫師會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等檢查評估。由於心臟瓣膜疾病會打亂血流正常該有的方向,增加心臟負擔,因此容易讓患者產生血塊、中風,並有心臟衰竭與心律不整的危險。所以並不是個能放著不管的疾病!談到治療,醫師主要看患者瓣膜損傷的嚴重程度與症狀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式。有些症狀不嚴重的可以靠著吃藥與調整生活習慣來增進生活品質,但若瓣膜損壞嚴重或心臟的負擔太大,要考慮手術。 手術可以是修補瓣膜,像是分開已經融合的瓣膜,或讓鬆開脫垂的瓣膜再關緊一點。當瓣膜狀況無法修補時,就要考慮置換瓣膜。從哪來一個新的瓣膜呢?來源可能是來自牛、豬組職的生物瓣膜或金屬製成的人工瓣膜。生物瓣膜的使用年限比較短,可能於較短的時間內就要重新手術。而選擇人工金屬瓣膜之後,則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以避免血栓卡住。目前這些手術方式除了打開胸腔去做修補置換之外,也可能可經由導管方式完成。要與醫師好好溝通想要或適合用哪一種手術進行!原文:維繫生命的薄膜 – 心臟瓣膜疾病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