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顯影劑
共找到
82
筆 文章
-
-
2022-01-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爬樓梯一直喘不停,X光檢查無異狀 恐為秋冬好發的這個疾病!
本文摘自《國泰醫訊》70多歲的江太太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高血脂,平常在門診拿藥控制病情,最近一兩個月她常常在活動的時候覺得很喘,爬個一兩層樓梯就覺得快喘不過氣,加上近來天氣變涼之後,症狀似乎變得嚴重了。本來以為是肺部的問題,門診安排X光檢查卻沒有什麼異狀,呼吸功能也正常。由於喘的症狀一直困擾著江太太,她被轉診來到心臟內科,安排心肌灌流檢查之後,發現心肌有局部缺氧。在醫師與家人共同討論之後,江太太住院接受心導管的檢查,證實在心臟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有嚴重的狹窄,經過氣球擴張以及藥物支架的置放,她的症狀在隔天就已經感覺有大幅改善,出院之後繼續維持藥物治療。 心血管慢性病導致心臟缺氧心臟的運作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隨著年齡增加,或者是本身有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菸等等心血管風險,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一活動就喘的症狀。這一類的病人目前被歸類於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心絞痛。這類病患,因為心臟持續的缺氧,不只造成不適的症狀,讓生活品質下降,也有可能讓心臟的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會誘發血栓的生成而造成急性的血流阻斷,也就是俗稱的心肌梗塞。這時心肌完全沒有氧氣的供應,會造成急性的損傷並且引發嚴重的胸痛、心律不整甚至是昏厥、猝死的現象,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30%以上。什麼是慢性冠狀症候群?典型的慢性冠狀症候群,症狀包括胸部悶痛同時伴隨頭冒冷汗並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不舒服的感覺通常不會持續超過15分鐘,在活動的時候症狀會被誘發,休息可以緩解。有很大一部分的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症狀常常像江老太太一樣用喘這種不典型的症狀來表現。秋冬季節由於溫度的急遽變化或降低,有可能會造成血管痙攣收縮,造成症狀的惡化。病患因為上述症狀來門診就醫時,我們會先評估病患症狀是由於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有多高,通常年齡越大或是同時有心血管風險所預估的機率就越大。同時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功能。 多種檢查皆可找出病因若懷疑心臟有可能缺氧,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安排合適的檢查來判定病人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例如運動心電圖:讓病人在跑步機上快走同時監控心電圖是否有缺氧或心律不整的變化;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檢查:經由血液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觀察同位素在心臟肌肉受壓力以及休息時分布的情況來判定心肌缺氧的區域。近年來經由電腦斷層的冠狀動脈造影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血管的構造以及病變的型態,相當有利於心導管術前的評估,不過目前國內健保尚未給付,需要自行負擔費用。每種檢查都有優缺點,可以和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自己適合哪一種檢查方式。藥物治療+心導管介入術治療若病人證實有心肌缺氧,如果狀況穩定或影響的範圍不大,可以先考慮藥物治療,利用藥物降低心臟的氧需求、擴張心臟血管,或是預防心肌梗塞。假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檢查發現有多條血管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受損,就可以進一步考慮心導管介入術治療。醫師會經由手的橈動脈或是鼠蹊部的股動脈建立管路將導管送至心臟冠狀動脈開口注射顯影劑照相,若有明顯狹窄的狀況,可以使用氣球撐開並且置放支架使血流回復暢通的狀態。 早發現早處理,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機率目前的研究顯示,置放支架確實能夠有效改善缺氧所造成的心絞痛症狀,現在主流使用藥物塗佈支架,更可以進一步減少未來再度阻塞的風險。隨著科技進步,除了巨觀的血管攝影之外,目前還有更精密的血管內影像檢查,利用超音波或是雷射光源直接探查血管的構造,協助支架精確地置放。血管介入手術之後會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血管突然發生血栓而造成心肌梗塞。如果檢查當中發現有多條血管病變或是左主幹發生病變,有時候需亦評估是否使用外科方式做血管繞道,可以達到比較持久的效果。總而言之,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血管風險,積極控制,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處理,以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血壓正常,但很喘、呼吸困難,醫師曝:有可能是這個地方出問題,不治療會猝死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
2021-12-17 新聞.元氣新聞
腎病支出蟬聯健保花費首位 健保署推用藥安全三層防護
健保署統計,腎病醫療支出連年蟬聯健保花費首位,去年整體醫療費用達562億元,其中84%用於門診洗腎病人。為保護腎病患者的腎臟功能,避免因用藥而造成腎損傷,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推出腎病用藥安全三層防護。此防護計畫歷經1年規劃,預計明年2月推出,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健保署「腎病用藥安全三層防護」與腎臟醫學會、醫院協會、醫師公會及藥師公會共同合作。第一層於摘要區靜態提示就診患者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人,請醫師避免處方具腎毒性藥物;第二層於醫師處方時,電腦主動提醒該病人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NSAIDs)28天內使用情形;第三層針對第3至5期慢性腎臟病人及透析病人,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NSAIDs用藥若是3個月內用藥天數超過30天的異常病人,較用藥未異常病人會提早129天進入洗腎階段。」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此經健保大數據分析去年新透析病人前1年NSAIDs用藥情形發現。因此,為守護腎病病人用藥安全,健保雲端查詢系統2019年10月起,建置電腦主動提醒非NSAIDs,包含貼布、軟膏、口服等用藥28天內使用情形;同年12月於摘要區提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人,提醒醫師儘量避免處方NSAIDs、顯影劑等具腎毒性藥物,及建議轉診至腎臟科評估腎功能及追蹤治療。李伯璋說,為積極保護腎臟病人的腎臟功能,延緩病人進入洗腎,而與腎臟醫學會等公協會攜手合作,針對第3期至第5期慢性腎臟病人及透析病人,當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預計於明年2月起推出「高風險腎臟病人NSAIDs用藥主動提示(API)」,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彙集病人跨院所就醫資料,目前提供12項主題資料,協助醫師判別病人是否重複用藥與檢查,每天約有150萬查詢人次,88%病人在就醫或領藥時,醫事人員有查詢本系統。2018年起更陸續新增醫療影像分享機制、電腦主動提醒醫師重複用藥與檢查、藥品交互作用及過敏藥物等功能。2020年因應防疫需要,彙集跨部會資訊,讓醫事機構及相關公務部門,即時查詢民眾的旅遊史(T)、職業別(O)、接觸史(C)及群聚史(C),減少院內和社區感染擴散風險,成為防疫第一線防線。健保署將持續突破框架彙集病人就醫資料,目前規劃收載病人自費就醫資料,盼透過健保雲端系統協助忙碌的一線醫療人員,快速掌握病人完整就醫資料,減少非預期藥物交互作用、重複處方與檢驗檢查,降低對病人的傷害及醫療浪費。
-
2021-12-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第三劑該混打還是打原廠牌?專家就濃度、抗體效果、副作用一一解析
國內新冠疫苗第一劑覆蓋率已突破七成八,第二劑覆蓋率達六成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努力催打,開放AZ族第二劑可混打,BNT以及莫德納族不開放第二劑混打,但第三劑則是全面開放民眾自行選擇品牌。選擇增加,也讓民眾陷入「選擇性困難」,以下整理各種疫苗副作用,以及混打研究,提供民眾選擇。第三劑最佳施打組合「AZ+AZ+全劑BNT」依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接種AZ疫苗滿8周,第二劑可選擇施打AZ、BNT或莫德納疫苗。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何宗祐統整各國數據,AZ族第二劑的選擇,若從保護力看,AZ+mRNA疫苗的保護力達68%,優於接種AZ+AZ疫苗的50%保護力,但混打的副作用如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也相對強。AZ族的第三劑選擇,除了再繼續打AZ以外,還有「BNT全劑和「莫德納半劑」兩種選擇。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表示,第三劑最好的施打組合是「AZ+AZ+全劑BNT」,其次是「AZ+AZ+半劑莫德納」組合,原因是BNT疫苗全劑濃度,小於莫德納半劑濃度,抗體效果差不多,副作用風險小。AZ+BNT+BNT優於AZ+莫德納+BNT周彥宏表示,若前兩劑已採混打策略,建議第三劑還是施打mRNA疫苗,但希望以「AZ+BNT+BNT」優先於「AZ+莫德納+BNT」。他指出,兩者效果差不多,但BNT的副作用低於半劑莫德納。周彥宏表示,「AZ+莫德納+BNT」施打方式,雖然是三劑不同品牌,但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反應不至於太過強烈,無需擔心。何宗祐說,若本身對AZ疫苗有嚴重過敏及不良反應者,建議第二劑改注射其他mRNA疫苗。如果對含聚乙二醇(PEG)的藥品或化妝品過敏,或曾對核磁共振(MRI)顯影劑,或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則不適合施打mRNA疫苗。mRNA族追加劑最好還是原品牌周彥宏表示,AZ混打BNT或莫德納,產生的保護力類似,副作用也差不多,最常見已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如果是成人沒有重大疾病或心臟血管問題,或老年族群、慢性病等健康檢查正常,兩款疫苗都可以選擇施打。無論是接種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最擔心的是引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不良反應,心肌炎與心包膜炎最常發生在接種BNT的年輕男性。不過,目前追加劑的施打條件為第一類到第三類接種對象,且第二劑以接種滿五個月,可先施打半劑量的莫德納疫苗,且尚未包含青少年。其餘一般類別的民眾,符合第二劑打滿五個月的條件,至少要等到明年,屆時可直接上疫苗平台預約接種,第三劑的品牌任選。周彥宏表示,如果前兩劑都是接種BNT疫苗者,第三劑建議繼續打mRNA疫苗,希望還是第三劑施打原品牌疫苗,主要是副作用相對低,無需再讓身體接受新的疫苗刺激。按照目前科學分析,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率應會隨之升高,但三劑開打國家及人數仍不多,真實事件數據不足,有待觀察,但施打原本品牌當作第三劑相對安全,前兩劑為莫德納疫苗者,也是建議第三劑施打相同品牌。周彥宏表示,已知施打過兩劑BNT疫苗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三;施打兩劑莫德納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11至12,也因為莫德納疫苗使用的佐劑不同核酸物質多寡不同,以致副作用反應較BNT高。
-
2021-12-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二劑和第三劑最佳組合怎麼選?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保護力及副作用一次看
國內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覆蓋率突破七成八、第二劑覆蓋率已達六成,其中第一劑施打AZ疫苗者,開放可以選擇混打BNT或莫德納疫苗,接種第二劑滿五個月者,還能施打莫德納半劑做為加強劑。然而對於疫苗接種進度較晚起步的一般民眾或年輕人,該如何選擇二劑及三劑疫苗?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及疫苗效果該如何考量?【第一劑AZ族疫苗接種攻略】●第二劑疫苗如何選?「AZ+mRNA」保護力優於接種「AZ+AZ」打第一劑AZ疫苗,發生極罕見副作用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機率為萬分之一,其他不良反應包含靜脈血栓、腦靜脈竇栓塞、內臟靜脈栓塞、動脈血栓等。AZ第二劑接種後,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第一劑,主要副作用分別為注射部位疼痛占45%,疲倦占25%、發燒占2.9%。醫師提醒,接種AZ疫苗後28 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需要盡速就醫。按照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施打AZ疫苗滿八周者,第二劑可選擇施打AZ、BNT或莫德納疫苗。台大家醫科醫師何宗祐統整各國數據指出,「AZ+mRNA」疫苗的保護力達68%,優於接種「AZ+AZ」疫苗的50%保護力,但混打的副作用如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也相對比較強。台大醫院最新研究則指出,「AZ混打莫德納」間隔八周者,抗體濃度比間隔4周者高,接近兩劑莫德納疫苗,對Alpha、Delta變異株的防護效果,幾乎可達100%,但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副作用,都比兩劑皆打AZ疫苗組的副作用高。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指出,兩劑都施打AZ疫苗,副作用低很多,50至6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如有重大疾病、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等,建議維持兩劑都施打AZ疫苗。何宗祐說,若本身對AZ疫苗有嚴重過敏及不良反應者,建議第二劑改注射其他mRNA疫苗。一般民眾決定混打前,可考慮是否屬高風險工作者,如醫護照服員、醫護或出國者、高風險場所工作者,若欲獲得較高保護力,可考慮第二劑接種BNT或莫德納。但如果對mRNA疫苗過敏,或對含PEG聚乙二醇的藥品或是化妝品過敏,對核磁共振 (MRI) 顯影劑或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則不適合施打mRNA疫苗。若第二劑選擇混打mRNA疫苗,到底該選BNT或莫德納疫苗?周彥宏建議,兩者混打的副作用反應差不多,都比打兩劑AZ疫苗高,會出現接種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如果是成人沒有重大疾病或心臟血管問題,或老年族群、慢性病等健康檢查正常,兩款疫苗都可以施打。●第三劑疫苗如何選?第三劑最好施打組合「AZ+AZ+全劑BNT」周彥宏指出,若前兩劑是打AZ,擔心副作用的老年族或心血管疾病者,同樣第三劑選擇AZ疫苗即可。若想要施打mRNA作為第三劑加強劑者,則有「BNT全劑」和「莫德納半劑」兩種選擇。但周彥宏提醒,前兩劑已施打腺病毒疫苗,若第三劑接種核酸疫苗,由於兩種品牌不同,可能副作用會較大。周彥宏建議,第三劑最好的施打組合是「AZ+AZ+全劑BNT」,其次是「AZ+AZ+半劑莫德納」組合,原因是BNT疫苗全劑濃度,小於莫德納半劑濃度,抗體效果差不多,副作用風險小。但如果前兩劑是混打疫苗,則建議第三劑組合可採「AZ+BNT+BNT」或「AZ+莫德納+BNT」,也就是第三劑加強劑仍以BNT疫苗為優先,副作用較低,其次才是選擇接種半劑莫德納。接種「AZ+莫德納+BNT」這項組合,體內打了三種疫苗不會有問題嗎?周彥宏說,莫德納和BNT疫苗,同屬mRNA疫苗,因此三款疫苗施打反應不致於有太大影響。【第一劑BNT族疫苗接種攻略】●第二劑疫苗如何選?周彥宏指出,現行國際臨床數據及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接種BNT疫苗,第二劑只能維持同品牌BNT疫苗接種。一般成人可於接種第一劑滿四周後,即可接種第二劑。台灣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因有心肌炎風險,則需間隔滿十二周才能施打第二劑BNT,副作用較低。成人與青少年都能施打兩劑BNT疫苗,接種BNT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大,成人常見為頭痛、腹瀉、關節痛、肌肉痛、注射部位疼痛、疲勞、畏寒、發燒、注射部位腫脹等,若年輕族群集體接種BNT疫苗,需注意暈針、發生心肌炎副作用風險。根據美國嚴重的不良反應指出,接種BNT發生副作用者,七成都是男性,平均年齡15歲。最常見副作用為胸痛占56.4%、心肌炎占40.3%,且施打第二劑心肌炎比率高於第一劑。我國青少年接種BNT第一劑疫苗後,截至11月30日,心肌炎通報數量累計達23例,其中有19例男性,4例女性。周彥宏認為,病毒感染風險仍高於心肌炎副作用,青少年除非有先天慢性病或心血管問題,否則應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提醒青少年接種28天內,出現胸痛、胸口壓迫感或心悸、暈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等狀況時,需盡快就醫。●第三劑疫苗如何選?周彥宏表示,若第一劑接種BNT疫苗,則第二、第三劑勢必都接種BNT疫苗。常見副作用為發燒、少部分有血栓及心肌炎症狀,目前按照科學分析來說,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例應會隨之升高,但三劑開打國家及人數仍不多,真實事件數據不足,有待觀察。已知施打過兩劑BNT疫苗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三;施打兩劑莫德納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十一至十二,也因為莫德納疫苗使用的佐劑不同和核酸物質多寡不同,以致副作用反應較BNT高。【第一劑莫德納族疫苗接種攻略】●第二劑疫苗如何選?現行規定第一劑施打莫德納疫苗,第二劑同樣只能施打莫德納疫苗,兩劑要間隔四周以上即可施打,但尚未開放國內18歲以下族群施打。接種第二劑莫德納,副作用反應會大於第一劑,常見副作用,包含注射部位疼痛約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整理日本十月施打新冠疫苗數據顯示,「年輕男生」心肌炎發生率中,施打「莫德納大於BNT疫苗」。日本莫德納心肌炎比例中,20多歲男性每百萬發生率為25.7例,10多歲男性中有28.8例;BNT心肌炎比例中,20多歲男性每百萬發生率有9.6例、10多歲男性有3.7例。孔祥琪指出,日本個案可做為台灣參考,其中10多歲男性施打莫德納疫苗,心肌炎發生率與BNT疫苗相差八倍,成人則無明顯差距。日本厚勞省建議,第二劑可改選接種BNT疫苗,台灣則尚未開放mRNA疫苗混打。●第三劑疫苗如何選?周彥宏提醒,若第一劑接種莫德納疫苗者,則第二、第三劑應接種同廠牌莫德納疫苗,與第一劑接種BNT疫苗,則第二、第三劑勢必都是接種同廠牌BNT疫苗,有同樣規畫。常見副作用也是發燒、少部分有血栓及心肌炎症狀,按照科學分析來說,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例應會隨之升高。《本文未經同意請勿拷貝轉載》
-
2021-11-30 該看哪科.眼部
三高、空汙都入列!醫:黃斑部病變不再老年限定
「那是一位年輕護理師,才二十多歲。因為需要輪三班,生活相當忙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馬尚德醫師說,「高度近視800度的她,有一天突然覺得看東西怪怪的,中間視野有一片灰灰的、被遮住的感覺。到眼科檢查,才發現視力僅剩0.3!」進一步做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以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後發現,年紀輕輕的她已出現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說,後續經過三次治療,視力能夠恢復到0.6,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馬尚德醫師強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了!」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三高、空氣汙染、高度近視都入列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極部,若將眼睛比喻為一台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視網膜本身有感光神經細胞,黃斑部則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具有精準的彩色視覺,能助視力看得清楚。隨著年紀增長,眼睛內感光神經細胞密度下降、分布不均及代謝廢物的累積導致黃斑部退化,一般認為跟老化、人種、體質都有關係,馬尚德醫師表示,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也可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文明病。「高度近視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馬尚德醫師指出,「台灣高度近視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度近視兒童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可能讓黃斑部病變年輕化。」根據公衛的研究,抽煙、PM2.5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看東西扭曲、有暗影,黃斑部病變症狀莫輕忽!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黃斑部病變」與「濕性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解釋,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代謝廢物沉積;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為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會出血、滲漏液體導致黃斑部水腫,使黃斑部的結構異常,因而造成視覺扭曲、視力惡化。因此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看東西時,筆直的線條會變成波浪狀或有中心視野缺陷。馬尚德醫師分享,「年輕人出現黃斑部病變時,通常會較早發現,因為年輕人較常用眼,在發現視野怪怪的時候,便會就醫檢查。臨床上很多老人家都是拖到視野出現大片缺損或黃斑部病變末期才就診,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因已萎縮、死亡甚至已經形成疤痕組織,不僅預後較差,還可能有失明風險。」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黃斑部病變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可以安排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來檢測黃斑部狀況,馬尚德醫師說,黃斑部的厚度非常薄,正常時小於300微米,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是利用紅外線來掃描視網膜,不需要施打顯影劑,便可幫助我們了解黃斑部的結構,並能偵測黃斑部血管的分布、判斷新生血管的活性、是否有出血或積水的情形,既能診斷黃斑部病變,也可以追蹤評估治療的成效。確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後,要及早接受治療,以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馬尚德醫師解釋,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光動力治療PDT(Photodynamic therapy)等。馬尚德醫師強調,「如果可以越早進行治療,新生血管還沒廣泛延伸、出血或形成疤痕組織,及早治療讓新生血管消退,視力就可以明顯進步,避免視力不可逆的喪失,甚至失明!」貼心小提醒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持足夠的用眼距離,每用眼30分鐘,便休息5至10分鐘,馬尚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防曬,使用3C產品時可將螢幕的亮度調暗。為了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每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測試,輪流遮住一隻眼睛,用未遮住的眼睛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假使看到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務必盡快就醫。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疾病,高度近視、抽菸、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等皆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要定期檢查眼睛,馬尚德醫師呼籲,由於年紀越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越高,5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如果看東西出現扭曲、模糊、黑影務必盡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把握治療時機!原文:
-
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
「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在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之「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已蟬聯多年冠軍;自2016年起,每年全臺約有7-8%的醫療費用是使用在腎臟相關疾病上,可見腎臟相關疾病是臺灣目前需要被重視,且大眾都應該重新瞭解的疾病。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後腰兩側肋骨下方各一個,長約10-12公分,重約150公克,約為拳頭大小。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由腎絲球及腎小管構成;腎元每天過濾流經腎臟的血液約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會回收體內,僅約1-2公升會形成尿液和毒素、代謝廢物一起排出體外。腎臟的功能還包含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分泌腎素來調節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能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以維持骨質密度。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原因有哪些呢?常見因素包括當控制不佳時會傷害腎臟細胞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其他如慢性尿路阻塞或泌尿道感染、自體免疫或遺傳性疾病造成的腎病變和腎炎、藥物使用不當等等。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但其實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才是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的主因,所以配合醫囑確實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控制好病情,才是防止腎功能持續變差的不二法門。當腎臟功能指數異常超過三個月而無法恢復正常時,就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之後會出現血尿、尿液有濃厚泡沫(可能為蛋白尿造成)和水腫等警訊,隨著腎功能逐漸惡化,高血壓、貧血、代謝性酸血症、高血磷與高血鉀等併發症便可能接連出現,此時腎臟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嚴重時甚至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當慢性腎臟病併發症發生時,醫師可能會開立藥品來控制病情。慢性腎臟病處方的藥品類別說明◎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慢性腎臟病人需要留意的藥品類別慢性腎臟病人的用藥選擇與劑量調整需要謹慎小心,常見需要特別注意的藥品類別如下:◎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具有抗發炎、解熱鎮痛效果,其作用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抑制發炎反應,但同時會讓腎臟血管收縮,造成腎臟內部血流減少而影響腎臟功能。本院常見品項有Celecoxib/希樂葆膠囊、Diclofenac/克他服寧糖衣錠、Mefenamic acid/博疏痛膜衣錠等等。◎抗生素:大多需經由腎臟代謝排除,當腎功能不佳時會增加藥物在體內的蓄積,此類藥品需由醫療人員依腎功能及臨床症狀來調整劑量或給藥間隔,並監測有無不良反應發生。◎顯影劑:可能會減少腎臟血液灌流或直接損傷腎小管,臨床上可在檢查前適當補充輸液或使用高劑量N-acetylcysteine來降低風險。◎口服降血糖藥物:須依藥品代謝排除特性和腎功能評估劑量和可用性;其中雙胍類藥物(如Metformin/得利糖錠)在嚴重腎功能不全時會蓄積體內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風險。◎中草藥偏方: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及潛在致癌風險,衛福部已於2003年公告禁用含馬兜鈴酸之馬兜鈴、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提醒民眾切勿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產品,以免誤食農藥、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而傷害身體。腎臟相關疾病是目前臺灣健保花費最大宗的疾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評估和治療;而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確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外,平時應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與酗酒、規律運動、適量喝水不憋尿,飲食上注意蛋白質攝取,並避免過量食用鹽份;看診、使用藥物或進行檢查前,將自身疾病與用藥情況主動告知醫師、藥師或其他醫療人員。平時多注意、病時多謹慎,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讓我們能與它和平共處。參考文獻: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參考指標要覽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台灣腎臟醫學會
-
2021-11-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8旬嬤腎臟梗塞急速萎縮 醫查竟是因心房顫動沒治療
80歲阿嬤長期有高血壓及心律不整的問題,一次腹痛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是右側腎臟梗塞,範圍已擴及整個腎臟,以抗凝血劑治療後,經過4個月做超音波追蹤,右側腎臟由原本正常的9.3公分萎縮至6.8公分,一年半後電腦斷層顯示已萎縮至6.0公分。麻豆新樓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蔡昊澐診斷出阿嬤是因「心房顫動」一直未做治療,再加上一些危險因子的多重共病,如心衰竭、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周邊動脈硬化等,若發生在女性、老年人身上就更容易造成血栓。蔡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正常生理狀況下,心房收縮後會將血液灌壓至心室,心室再將血液送至肺臟或全身做氣體交換;當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功能就像是故障的抽水馬達,無法正常收縮來運送血液,於是部分血液留滯於心房中,這就像洋流流經暗礁受阻後產生局部渦流,當血液不流暢再加上局部渦流,就特別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如同體內藏了一把無聲的散彈槍,打到哪裡、哪裡就遭殃,一旦打到腎臟就會造成腎臟梗塞,一旦打到腦部就會造成腦中風,後果不容小覷。蔡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導致腎臟梗塞的案例其實並不常見,症狀表現上有腰痛、發燒、血尿等,大多數都是非典型症狀以至於在診斷上更加困難,患者也都不自覺,許多是在注射顯影劑做電腦斷層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治療上除了使用抗凝血劑外,也可接受緊急血管攝影及血管成形術來打通血栓,但成效因人而異,需視栓塞時間長短及程度而定,情況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臟完全萎縮,就像這位阿嬤一樣。蔡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在家自行測量脈搏或血壓,若發現心跳忽快忽慢、或健檢被告知有心律不整時,都應立即就醫做心電圖檢查;若被診斷為心房顫動時,則可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以減少心悸及併發症發生,對於亞洲人而言,比起傳統抗凝血劑(Warfarin),新型抗凝血劑口服藥(NOACs)不但可大幅降低腦梗塞中風機率,也可減少出血機會,應盡速尋求心臟科醫師專業診療。
-
2021-11-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保護力好但副作用強?決定混打前「必考慮五件事」
「第一劑打AZ疫苗像被卡車撞,第二劑混打mRNA疫苗,是不是又要再被飛機撞一次?」國內今日開放民眾進行疫苗意願登記,許多已接種過第一劑AZ疫苗者,內心最大的疑問,該如何知道自己該不該混打疫苗。台大家醫科醫師提醒,在登記混打前須注意五點。國內今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開放民眾上網進行混打意願登記,對象為已接種過第一劑AZ疫苗滿8周者,可依照意願選擇「莫德納」或「BNT」疫苗。專家提醒,AZ混打mRNA在國內外數據中,確實比二劑AZ擁有較高的保護力,且混打後發生血栓極低,但仍需注意二劑副作用反應稍高。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何忠祐https://www.facebook.com/ericfoodblog/posts/377485484115096提出三點考量,第一,民眾是否以獲得較高保護力及抗體濃度為優先考量;第二,曾經接種第一劑AZ時,是否發生過嚴重不良反應;第三,是否願意接受副作用比例較高的風險,若以上答案皆為「是」,則可考慮混打。但他也提醒,若對莫德納和BNT疫苗成分過敏,則不適合混打疫苗。另外還有兩種狀況也不適合,第一,若正在發燒或是嚴重感染,或者對含PEG聚乙二醇的藥品(耐福力散、腸見淨、美血樂、倍血添、欣膝亞) 或是化妝品,則不建議混打BNT疫苗。除以上狀況,若對核磁共振 (MRI) 顯影劑或是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則不建議施打莫德納疫苗。何忠祐表示,混打組別可能有較高的副作用發生比例,例如接種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混打前可諮詢信賴的醫師。
-
2021-11-07 新聞.健康知識+
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差別在哪?看懂2者適用情境
當醫師對疾病有疑慮,需要做進一步的精細影像檢查時,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掃描是兩大選項,究竟這兩種檢查有什麼不一樣?CT掃描使用X光射線,較為常見而且價格較低;但是MRI掃描使用強力的磁場和無線電波,這樣一來能夠產生更精準而詳細的圖像。CT掃描最常用在檢查腫瘤、骨折或器官內部出血以及觀察癌症治療之後的反應等等。是從不同角度拍攝人體的多幅X光射缐圖像,掃描儀器相當安靜。MRI真正擅長的領域是顯示CT掃描無法檢測到的某些疾病。一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子宮癌和某些肝癌,幾乎是看不見的,或者很難在CT掃描中檢測到;在MRI上,即使骨頭和大腦的轉移也能顯示出來。影像掃描照射的時候,需要躺在小床上,緩緩進入圓形封閉的掃描儀中,掃描時間依照需要的部位而有不同。這類掃描安全嗎?CT掃描使用電離輻射,可能會影響到人體生物軟組織。根據美國保健物理學會,還有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研究所,一般一次50毫西弗左右的輻射量,對人體健康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若是照了25次胸部的CT掃描,可能會增加致癌的風險。MRI掃描則完全不需要擔心輻射問題。有時候為了增加圖像清晰度,可能會建議注射顯影劑,若是自己對某些類型的顯影劑過敏,一定要告訴醫師。不過MRI掃描雖然不使用輻射線,但使用強力的磁場,所以掃描儀會產生很大的聲音,常常需要戴上耳塞。另外身體中有金屬醫療植入物,如心臟節律器、胰島素幫浦或人工耳蝸的人是不能照的。
-
2021-09-29 癌症.其他癌症
47歲女膽管癌手術防疫優先 一次性12指腸鏡化危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暨超音波診斷治療中心主任黃文信說,47歲張姓膽管癌女患者化療期間出現黃疸,她在防疫優先的考量下,接受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手術,以一次性十二指腸鏡順利放置一支金屬膽管支架,術後患者膽管順暢,黃疸下降,恢復良好,得以繼續接受化療。另有70歲許先生,罹患總膽管結石合併多種慢性疾病,在接受內視鏡壺腹括約肌切開術後,順利取出總膽管結石。黃文信說明,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經口腔放入內視鏡,經導管注射顯影劑到膽胰管,來進行診斷及後續的治療,是目前最常用來治療膽胰疾病的內視鏡手術。黃文信指出,專家呼籲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感染「多重抗藥性菌種」的高危險病患可考慮一次性十二指腸鏡,可避免傳清洗消毒不完全而造成感染風險。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下,一次性使用的十二指腸鏡減少醫療人員與患者交叉感染風險。
-
2021-09-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沒高血壓病史、腹痛卻差點喪命 醫揭易被忽略的腹主動脈瘤
1名87歲老先生本身沒有高血壓病史,定期因為攝護腺肥大在泌尿科看診,平常生活尚能自理。在最近幾天因為肚子悶痛,懷疑是便秘的問題,自行去藥房買了軟便藥來吃,但是效果不佳,後續開始冒冷汗,之後被發現全身無力,昏倒在地。送往急診時發現病患已叫不醒,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1個8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病發後腹腔破裂出去的血塊,血壓偏低,輸注生理食鹽水勉強達到100毫米汞柱收縮壓。主動脈支架手術 術後照顧尤其關鍵國泰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孟霖說明,針對老先生的情況,心臟血管外科會診後,隨即緊急施以主動脈支架手術。首先先用血管腔內氣球將主動脈堵住,減少血液不斷流入後腹腔,維持血壓,之後再根據病患的主動脈瘤解剖構造,置放適當尺寸的主動脈支架,最後以顯影劑確定沒有滲漏出去的情形,才算完成手術。術後住進心血管中心加護病房。李孟霖表示,別以為手術成功就結束了,術後的照顧更是重要。首先,大量血液流入後腹腔造成腹內壓上升,雖然已經及時以氣球堵住主動脈減少出血,但是術中總共仍然有約3,500c.c.的輸血量,腹內壓一開始超過20毫米汞柱。值得慶幸的是病患隔天意識逐漸恢復,但是可能因為術前的休克現象及術後腹內壓高造成的壓迫現象,一度腎臟衰竭,需要使用血液透析裝置輔助腎臟排尿功能,所幸在2天後腎臟逐漸恢復自己排尿的功能,順利脫離洗腎裝置,而腹內壓也逐漸下降到10毫米汞柱左右。病患腸胃蠕動能力也恢復,可以恢復經腸道飲食,肺部的氣體交換功能也沒有受損。在手術1周後開始逐步脫離呼吸器,可望拔管轉出加護病房。容易被忽略的急重症 腹主動脈瘤手術和術後感染風險高腹主動脈瘤是常被忽略的疾病,主要是因為它的位置在後腹腔,在主動脈瘤長大的時候往往不會伴隨明顯的症狀,病患常因此不自知。等到大到一定程度發生破裂產生腹痛時,已經算是相當危急的狀況,此時如果不緊急處理,死亡率將近百分之百,而就算進行緊急手術,在這樣休克的情況下,死亡率也將近5成,手術風險相當高。而手術後的照顧,又因為腹內壓過高的關係,有時候必須施以減壓手術或管路引流,來減少腹內壓避免各臟器的壞死,而這種疾病的照護和病患的復原本就需要較長的時間,然而在加護病房長期照顧過程中,因為病患本身的年紀及免疫力的問題,時間一久又容易發生各式感染狀況,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敗血症併發休克,而有致命的風險。心血管、三高及抽菸病史者應定期追蹤 以提早搶占先機治療因此,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或是有三高及抽菸病史的長輩,李孟霖建議,應進行腹部超音波或是腹部電腦斷層的篩檢,若是發現有腹主動脈瘤時,需要定期追蹤,對於血壓的控制必須更為嚴謹,膽固醇的控制也要更加注意,希望能在早期發現時利用各式藥物的控制減慢主動脈瘤增大的速度。若是有菸癮的患者,也強烈建議戒菸。而當直徑超過5公分時,因為發生主動脈瘤破裂的機會開始快速上升,此時建議早期施以支架手術,因為在這種時機(非休克狀況下)進行手術的風險相對較小,同時能夠減少日後發生破裂死亡的風險,以期改善病患生命品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有這「2條件」小心主動脈剝離! 醫警告:10個走著進來,10個躺著出去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
2021-09-08 癌症.大腸直腸癌
老婦持續腹脹2個月就醫 升結腸腫瘤7公分
75歲婦人持續腹脹2個月,日前因身體不適,前往衛福部台南新營新營醫院求診,經醫師斷層發現其升結腸腫瘤7公分,手術3天已能正常飲食、活動,生活作息恢復正常。據知,婦人因腹脹曾去過3間診所就診,吃藥後有緩解,但某日肚子漲成1座小山,經新營醫院透過腹部X光檢查赫然發現腸阻塞,立即安排顯影劑腹部電腦斷層,從腹部電腦斷層可以看到升結腸有6、7公分大的腫瘤,腫瘤已經擴散至升結腸外面,波及到十二指腸。新營醫院外科主任陳秉澤切除患者升結腸及暫時性的小腸人工肛門。他表示,根據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2017年大腸癌患者統計共有1萬6408人,是常見十大癌症第一名;若不計性別,大腸直腸癌已位居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陳秉澤說,大部分腹部不適症狀多半是良性問題,如果症狀一直持續,沒有緩解,仍建議至醫院就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他說,大腸癌臨床症狀和腫瘤大小、位置有關;如果腫瘤位於右側大腸(包含盲腸、升結腸、肝曲部、以及部分的近側橫結腸),由於升結腸腸道管徑較大,通常較不會產生阻塞,病人常因腫瘤表面發生出血,出現大便混著血及慢性貧血的症狀,或是出現腹痛、腹脹、體重減輕等現象到醫院檢查才被診斷出。
-
2021-09-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BNT來了!BNT疫苗主要副作用是什麼?如何因應?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
慈濟基金會證實,首批BNT疫苗約九十萬劑將抵台,指揮中心更改BNT疫苗接種順序,第一優先順位十二歲到十七歲學生外,十八歲至廿二歲年輕族群躍居第二順位,取代原先從第一至十類依序施打的方式。以下《元氣網》整理施打BNT疫苗的副作用及相關注意事項。Q:打BNT疫苗有什麼副作用?A: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BNT常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發生率為54.2%、疲倦53.1%、頭痛52.6%、肌肉痛44%、畏寒31.9%、關節痛26.4%、發燒大於38度7.9%。Q:聽說國外有打了BNT疫苗出現心肌炎案例?A:歐洲藥物管理局截至7月分析,BNT疫苗已接種1.7億劑,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案例,兩者發生比率約0.0001%。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建議,12歲到18歲學生族群,若有先天心臟病等問題等,不建議貿然施打BNT疫苗,建議先經由醫師評估。Q:我有心臟血管疾病,是否可接種BNT疫苗?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根據國外資料,年輕人接種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反應,多數是健康人,這類年輕人即使發生心肌炎,通常經過治療都能痊癒,與感染新冠肺炎相比,後者致死風險仍高。若患有先天心臟病者,可能因為施打疫苗後引發過度免疫反應,增加心臟負荷。北醫附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表示,年長者選擇接種BNT疫苗前,應評估心肺功能,mRNA疫苗副作用比其他類型疫苗強,發燒、疼痛等比率都高,心肺功能不佳者,接種後可能增加心跳速度,造成血壓不穩、缺氧等;若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炎、一般肺炎等與心臟問題,建議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接種。Q:以前打流感疫苗曾經過敏,可接種BNT疫苗嗎?A:李垣樟建議,如果曾對顯影劑、流感疫苗等發生過敏反應,如接種後半小時後出現喘、休克等,屬於嚴重過敏反應,不建議施打mRNA疫苗。主要是這類疫苗佐劑可能與人體出現交叉反應,應該避免接種,若有疑慮可詢問醫師後再評估是否要接種。Q:BNT疫苗的保護力如何?A:依台大醫院提供疫苗問與答,從臨床試驗數據來看,BNT疫苗只打一劑保護力為52%,莫德納疫苗只打一劑的效果為69.5%,只打一劑AZ疫苗對預防有症狀新冠肺炎的保護力為76%,嬌生為66%,所以只打一針的話,mRNA疫苗不見得會比AZ好。以各國實際施打結果來看,在疫苗高覆蓋率的國家,如以色列,施打第一劑BNT疫苗後13到24天時可預防54%有症狀的新冠肺炎發生,蘇格蘭第一劑BNT疫苗對減少新冠患者住院為91%,AZ疫苗為88%;南韓第一劑BNT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為89.7%,AZ疫苗為86%,效果都相當好。Q:BNT疫苗接種間隔建議多久?有沒有可能第二劑要等很久?A: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二劑接種間隔為8至12周;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至少8周以上。黃立民表示,台灣開始要接種BNT疫苗,對於免疫反應佳的年輕人而言,接種完第一劑之後,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第二劑比較可以等,但對於長輩或免疫力不佳者,最好盡速完成兩劑接種。Q:BNT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有那些? 根據疾管署提供BNT疫苗仿單,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若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注射治療發生急性過敏反應,接種後留觀至少30分鐘。A:若有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接種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出血或血腫。Q:BNT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及因應措施1.若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2.接種疫苗後可能發燒,體溫≧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3.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4.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新冠病毒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疾管署BNT疫苗簡介
-
2021-08-30 癌症.肝癌
王光輝肝癌病逝/早期通常沒症狀 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肝癌如何避免?
【2021/08/30編按】兄弟象隊一代名將、人稱「萬人迷」的王光輝,今天上午因癌症病逝,年僅56歲離世令球迷震驚。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與致死率都很高,且不少人是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帶原者,一起來看懶人包!這裡要討論的肝癌,是指「原發自肝臟細胞的癌症」,而不是指從大腸癌、乳癌、胰臟癌轉移到肝臟的「轉移性癌」。肝癌的症狀在肝癌的早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能在肝癌早期就發現自己罹癌者,很多是從健康檢查得知,而非因為不舒服就診。當肝癌繼續長大時,患者可能會感覺:● 右上腹痛● 腹脹●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 食慾欠佳 ● 疲憊● 黃疸● 茶色尿● 發燒肝癌的危險因子如果有下面幾項危險因子,你或許該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健康檢查,以免已有肝臟腫瘤卻不知道。● B型肝炎或C型肝炎這幾乎是肝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了!兩者都是經由血液傳染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經由母嬰垂直感染、共用針頭、輸血等方式得到肝炎。病毒性肝炎會持續的破壞肝臟細胞,肝細胞病變演變成癌症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肝硬化當肝臟因為酒精、病毒性肝炎、藥物等因素受損後,肝臟會企圖自我修復,但過程中會產生疤痕,因而變硬、變形,這些漸進性且不可逆的破壞會讓肝臟失去原有功能,也讓肝細胞病變演變成肝癌的機會增加。肝癌的危險因子接下來的肝癌危險因子,則與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嚴重酒癮若天天飲用大量酒品,且保持過量飲酒習慣多年,罹患肝癌的機會就較大● 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是一級致癌物質,當花生、黃豆、玉米等五穀雜糧在濕熱天氣下發霉後,會產生黃麴毒素,像花生粉、花生醬、豆腐乳、棗類中藥材等保存不當時都可能有黃麴毒素,且即使加熱到攝氏一百度烹煮也無法去除,吃下肚後黃麴毒素會攻擊肝臟細胞,引發肝細胞病變,甚至導致肝癌。● 糖尿病也會增加肝癌的機會。● 體重過重檢驗肝癌當然,我們一定會很關心要如何檢驗出肝癌呢?若醫師懷疑患者有罹患肝癌的可能,會安排抽血檢查胎兒蛋白,若上升則須懷疑是否有肝癌,抽血同時也要了解現在的肝功能指數。若是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患,建議每六個月應該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指數;若已經確定是有肝硬化的病患,那建議每三個月抽血檢查血清甲型胎兒蛋白。假使定期抽血檢查時發現這指數是異常的,或指數一直持續上升,就要小心肝癌的可能。當然,並非所有肝癌病患的胎兒蛋白指數都會上升,抽血結果即使是正常的,也不代表一定沒有肝癌。肝癌的影像檢查一般來說,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做為高危險群的第一線檢查,建議罹患B型肝炎者、C型肝炎者、及肝硬化者至少四到六個月應該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肝癌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都是能用來檢查肝癌的影像工具。肝臟切片代表取出一小部分的腫瘤組織,放到顯微鏡下化驗,可用於確診是否為肝癌。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時,須要打顯影劑,以便了解腫瘤的分布位置、數量、及大小,醫師會再配合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狀況,決定適合的治療手段。若發現的夠早,選擇「手術切除」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有機會治癒肝癌。其餘治療方式包括了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就端看個人病情及腫瘤狀況來決定了!原文:
-
2021-08-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意願登記之亂 完整掌握施打BNT十三大QA
全民搶打BNT疫苗,許多人28日下午2時上「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登記平台」表達意願,但好不容易努力登入平台,竟然發現「無法更改意願」,根本沒有BNT疫苗選項。到底誰能預約BNT疫苗?要怎麼預約,以下整理常見問題為您解惑。 Q:我想打BNT疫苗,該怎麼做?A:8月28日下午2時起,指揮中心開放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登記平台,尚未打第一劑民眾可上平台登記接種意願。完成登記後,須待指揮中心公布接種資格與預約時間,目前尚未公布。Q:已經開放意願登記,為什麼我沒辦法勾選BNT疫苗?A:有三種可能,一是已接種第一劑疫苗、二是符合第七輪接種對象(7月19日前完成意願登記有勾選AZ且尚未接種過疫苗的29歲(含)以上民眾、滿18歲以上第九類民眾)、三是18歲以下民眾。Q:我符合第七輪資格,但我不想打AZ,為什麼不能勾BNT疫苗?A:可以放棄第七輪資格,但要重新勾選BNT疫苗,要等到8月31日下午4點以後,也就是要等到第七輪預約登記時間(8月29日10點到8月31日中午12點)之後。Q:第一劑接種AZ疫苗,未來第二劑可否注射BNT疫苗?A:指揮中心開放AZ+mRNA疫苗混打,先前台灣僅有莫德納疫苗,因此只開放AZ+莫德納疫苗混打,至於後續是否開放AZ+BNT疫苗,指揮中心表示將參考國外研究及各國政策與ACIP會議討論。目前僅開放第一類接種對象混打,其他民眾並未開放。Q:我現在要接種第二劑疫苗,需要上平台意願登記嗎?以勾選BNT疫苗嗎?A:自8月5日以後,第二劑意願登記平台無法勾選任何疫苗品牌,系統直接設定第一劑施打的疫苗品牌。Q:BNT來了,我已經預約接種高端疫苗,也進入到第六輪施打(8月23日到29日)現在有機會反悔嗎?若不去接種,可以改意願登記BNT嗎?A:可以,如果符合第六輪接種資格,但尚未施打第一劑疫苗,可以改變意願。但若要在意願登記上勾選BNT疫苗,必須要等到8月30日,也就是等到第六輪施打結束後,才能更改意願登記。Q:台灣有多少BNT疫苗?A:由鴻海、台積電、慈濟三家企業捐贈採購1500萬劑BNT疫苗,第一批外傳195萬劑最快8月底或9月初抵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企業採購1500萬劑BNT疫苗,將分批來台,9月、10月都會有BNT疫苗抵台。Q:打BNT疫苗有什麼副作用?A: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BNT常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發生率為54.2%、疲倦53.1%、頭痛52.6%、肌肉痛44%、畏寒31.9%、關節痛26.4%、發燒大於38度7.9%。Q:聽說國外有打了BNT疫苗出現心肌炎案例?A:歐洲藥物管理局截至7月分析,BNT疫苗已接種1.7億劑,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案例,兩者發生比率約0.0001%。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建議,12歲到18歲學生族群,若有先天心臟病等問題等,不建議貿然施打BNT疫苗,建議先經由醫師評估。Q:我有心臟血管疾病,是否可接種BNT疫苗?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根據國外資料,年輕人接種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反應,多數是健康人,這類年輕人即使發生心肌炎,通常經過治療都能痊癒,與感染新冠肺炎相比,後者致死風險仍高。若患有先天心臟病者,可能因為施打疫苗後引發過度免疫反應,增加心臟負荷。北醫附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表示,年長者選擇接種BNT疫苗前,應評估心肺功能,mRNA疫苗副作用比其他類型疫苗強,發燒、疼痛等比率都高,心肺功能不佳者,接種後可能增加心跳速度,造成血壓不穩、缺氧等;若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炎、一般肺炎等與心臟問題,建議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接種。Q:以前打流感疫苗曾經過敏,可接種BNT疫苗嗎?A:北醫附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建議,如果曾對顯影劑、流感疫苗等發生過敏反應,如接種後半小時後出現喘、休克等,屬於嚴重過敏反應,不建議施打mRNA疫苗。主要是這類疫苗佐劑可能與人體出現交叉反應,應該避免接種,若有疑慮可詢問醫師後再評估是否要接種。Q:BNT疫苗的保護力如何?A:依台大醫院提供疫苗問與答,從臨床試驗數據來看,BNT疫苗只打一劑保護力為52%,莫德納疫苗只打一劑的效果為69.5%,只打一劑AZ疫苗對預防有症狀新冠肺炎的保護力為76%,嬌生為66%,所以只打一針的話,mRNA疫苗不見得會比AZ好。以各國實際施打結果來看,在疫苗高覆蓋率的國家,如以色列,施打第一劑BNT疫苗後13到24天時可預防54%有症狀的新冠肺炎發生,蘇格蘭第一劑BNT疫苗對減少新冠患者住院為91%,AZ疫苗為88%;南韓第一劑BNT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為89.7%,AZ疫苗為86%,效果都相當好。新冠疫苗怎麼打最好?台大醫院設QA專區解答熱門問題Q:BNT疫苗接種間隔建議多久?有沒有可能第二劑要等很久?A: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二劑接種間隔為8至12周;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至少8周以上。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台灣開始要接種BNT疫苗,對於免疫反應佳的年輕人而言,接種完第一劑之後,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第二劑比較可以等,但對於長輩或免疫力不佳者,最好盡速完成兩劑接種。▌延伸推薦:面臨Delta病毒威脅,只打一劑保護力夠嗎? 專家數據告訴你各種疫苗的保護效果
-
2021-07-31 醫療.心臟血管
慢病最愛問【血栓】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血栓病患不能打疫苗? 幾個自我檢測破除迷思
前陣子施打疫苗後猝死或血栓的新聞層出不窮,搞得人心惶惶,在政府力拚疫苗施打率的情況下,民眾心裡不禁納悶到底哪些人絕對不能打疫苗?打疫苗之後,有多少機率會造成血栓呢?如果本來有血栓的病史可以打疫苗嗎?小藥師幫大家整理一些相關的問答! Q1.哪種人「絕對不能打」新冠病毒的疫苗?1.對先前注射的新冠病毒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者。2.曾對MRI顯影劑、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者,請告知並諮詢您的醫療人員,以防對某類有相同成分的疫苗過敏。3.對疫苗有潛在嚴重過敏反應者,則可利用下表做過敏風險評估:Q2.看新聞感覺打疫苗會血栓或猝死,這些機率高嗎?病毒載體疫苗(如AZ, Janssen)施打後,全球累積數位病例是發生罕見部位的靜脈血栓同時合併血小板低下的狀況。在歐洲跟美國,其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十。粗估血栓約為每十萬人中0.79至3.77人。Q3.有腦中風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可以。因為,目前研究認為,施打疫苗後產生特殊免疫反應引起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多數腦中風的原因不同。Q4.有血栓相關疾病病史可否施打疫苗?大部分人可以。目前尚無證據顯示一般靜脈血栓病史的人,施打疫苗後會提高產生此不良反應的機率。但如果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病毒載體疫苗(如AZ)。 Q5.我有在服用抗血栓藥/抗凝血藥,可以打疫苗嗎?打之前要停藥或調整嗎?可以。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為肌肉內注射,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可能造成局部肌肉內血腫,但打疫苗的利大於弊,故建議施打疫苗。以下是藥物的說明及注意事項:不管是服用哪種抗血栓藥/抗凝血藥,若施打前幾日內有出血傾向(例如: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或牙齦出血),或您有其他關於服藥的問題,建議還是先與醫師先進行討論,評估且確認風險後,再決定是否施打疫苗。資料出處:1.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2021 Apr;9(4):1423-14372.CDC: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for Use of the Janssen (Johnson & Johnson) COVID-19 Vaccine After Reports of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Among Vaccine Recipients — United States, April 20213.台灣腦中風學會【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居家防疫動起來 「超慢跑」簡單效果好-中風後的復健長路 風友「要認真」定目標-莊昕悅營養師/腎臟不好的糖友怎麼吃?3個小技巧攝取低蛋白飲食又兼控血糖
-
2021-07-3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置換人工椎間盤 頸椎手術不再硬頸
科技進步,民衆對醫療品質要求愈來愈高,面對頸椎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性病變,傳統頸椎融合手術行之有年,但骨融合後往往導致頸部活動度減少,頸椎固定超過三節以上的病人覺得「硬頸」,也增加鄰近椎節病變風險。另一個選擇是採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置入可活動式人工椎間盤,有助保有原本頸椎的活動能力。接受傳統頸椎融合手術的患者,通常術後五至十年,約20至30%在固定椎節的上下頸椎產生退化病變,嚴重時必須再次手術。即使是接受微創手術,其固定部位的鄰近頸椎,包括上節或下節椎骨,原本有機會因每天頸部活動慢慢發生退化。人工椎間盤 模擬頸椎好活動主因是頸椎經過手術,必然有生物力學改變,進而加重其鄰近脊椎體或椎間盤更早退化。頸椎融合手術後引發退化性變化的發生率、發生時期及其嚴重程度,會因個人體質、工作環境等而有所差異;隨著時間及活動的增加,發生比率就會愈高。人工頸椎椎間盤模擬正常頸椎椎間盤,目前一般認為採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於椎間盤切除進行神經減壓後,置入可活動式人工椎間盤,有助於保有原本頸椎的活動能力,更能保護鄰近椎節,避免提早退化,減少因病變而再次手術的機會。全陶瓷材質 術後MRI影像清晰目前台灣使用的人工椎間盤,材質多為耐磨係數佳的鈦合金或鈷鉻鉬合金加上高分子聚乙烯墊片,因爲使用金屬,術後追蹤若需要使用核磁共振(MRI)檢查時,影像中會產生金屬假影,影響判讀,可能必須選擇需從腰椎注射顯影劑的侵入性替代方法,不僅使病人不舒服,同時有顯影劑過敏及脊髓腔感染出血的風險。全陶瓷人工椎間盤在國外問世多年,今年引進,可以配合微創導航精準進行頸椎減壓術及人工椎間盤植入,加上術中即時定位掃描,可將零假影的人工椎間盤放到最佳位置。因爲材質無金屬材料成分,術後MRI影像清晰,能提供較佳的病情判讀。如同牙科所植入的陶瓷牙體,相對於其他有使用金屬加工的人工椎間盤更耐磨耐用,對人體組織的相容性更高,術後不需戴頸圈固定,可以提早活動及快速恢復職場功能。但因每個人病況及身體承受度不同,建議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是否合適進行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目前健保沒有給付。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適用頸椎病變,特別是頸椎間盤突出,需要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的患者,但若有腫瘤、感染或骨質疏鬆症,並不適合。術後最大風險就是人工椎間盤移位,還有軟組織鈣化和融合,但並不常見。
-
2021-07-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輩打疫苗安全嗎?慢性病患會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台灣自五月進入社區感染後,提高疫苗覆蓋率非常重要,但鼓勵全民接種疫苗的同時,染疫復原、孕婦、服用慢性病藥物、罕病病友等族群接種前,比一般人多了一層考量,專家建議,有任何疑慮,應先洽醫師評估。Q:我曾染疫已復原,需要打疫苗嗎?什麼時候該打?確診病例數破萬,患者染疫後雖然會產生抗體,但根據疾管署在新冠疫苗接種對象與期程、注意事項中提及,染疫後得到的免疫力可維持多久,仍未知,可能有再次感染的風險,不論過去是否染疫、不論有無症狀,仍建議接種疫苗。指揮中心指出,自然感染後6個月內再感染的風險極低,確診者可經醫師評估後,且距離發病後或第一次採檢陽性日期,至少6個月後再考慮接種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建議染疫者康復後六個月可施打新冠疫苗,體內產生抗體,加強保護力。Q: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真的安全嗎?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召集人邱南昌表示,慢性病患服用的絕大多數藥品,不會因為施打新冠疫苗產生過敏反應。不過,對於照射X光的「顯影劑」有過敏史者,不建議施打mRNA疫苗(如輝瑞BNT或莫德納)。根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旗下學術庫PMC研究資料顯示,若曾經對核磁共振顯影劑或以下藥物過敏:Niflec、Depo-Medrol、Depo-Provera、Micera、Neulasta、Herceptin,不建議施打mRNA疫苗。關於接種前的注意事項,邱南昌提醒,長者心情務必放鬆,又因近日高溫難耐,老人家切勿過早到注射場所等待,排隊時也要遠離陽光曝曬、注意隨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中暑。針對長者打疫苗產生嚴重不良反應,邱南昌說,到頭來都會發現,症狀與疫苗本身無直接關聯。接種新冠疫苗與一般流感疫苗的狀況相似。」邱南昌建議,不只是老人,民眾身體狀況不穩定的時候,像是接種前發現血壓異常高或低;身體發生感染、有嚴重發炎;甚至突然出現急性嚴重症狀或慢性病突然惡化,皆不宜馬上接種。Q:孕婦打疫苗安全嗎?懷孕前期會否有風險?孕婦也是染疫高風險族群,在最新接種順位中,全台約18萬名產婦提升到第六類對象。國內現在有AZ和莫德納疫苗可供選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於五月底函文衛福部建議,孕產婦接種疫苗,建議以mRNA疫苗為優先考量。孕媽咪擔心接種疫苗恐致流產風險,台灣婦產科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懷孕三個月內(約12周)有一成多的比率可能流產。美國CDC的新冠疫苗安全監測系統,追蹤9萬多名接種mRNA疫苗的孕婦,發現流產率約13%,與未接種疫苗孕婦的流產率相近,「懷孕初期流產歸咎於施打疫苗並不合理」。黃閔照提醒,學會建議懷孕期間皆可接種疫苗,與其考慮應該要打AZ還是莫德納疫苗,孕婦應該要更知道自己的體質適不適合打疫苗,接種前可諮詢醫師。他舉例,對疫苗嚴重過敏者不建議接種,以免出現過敏性休克;也要排除急性疾病,發燒、流產中或不完全流產等也不適合接種。Q:罹患罕見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者,是否有施打禁忌?全台約有1.8萬名罕病病友。馬偕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說,罕病患者回診頻率高、常與醫療場域接觸,目前是第九類接種對象,正積極爭取順位提前。罕病病友一旦染疫,出現重症的比率高,但是否適合接種疫苗,也要詢問主治醫師意見,評估可能的風險、優點及視個別疾病情況再行決定。林炫沛舉例,一般來說,病友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分析個別狀況,被稱為玻璃娃娃的先天成骨不全患者,體重只有20公斤,疫苗劑量可能需要調配。至於風濕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患者,因接受免疫抑制劑或特殊藥物治療,注射疫苗前也需審慎評估。兒童能接種疫苗嗎?● 新冠疫苗針對兒童的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目前資料有限,因此暫時不建議兒童接種。未來可能因為新的實證,而增加適用年齡層。● 依據目前臨床試驗的結果,AZ及莫德納疫苗的合適接種年齡是18歲以上,而輝瑞╱BNT疫苗則是16歲以上。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
2021-05-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揭:脂肪肝有2種 愛吃甜點不喝酒也傷「肝」是這種
1名30歲的工程師包先生,因平時工作壓力大,最愛在閒暇之餘享受美味的甜點零食來紓解壓力。這樣的型態長久下來,外型看起來僅算是中等身材,直到包先生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才發現已有重度脂肪肝,報告裡也指出肝功能已發生異常、血脂肪也全數超出標準值。更震驚的是看似常見的脂肪肝,若不立即改善生活型態及改善飲食習慣,恐讓自己越來越靠近肝病3部曲。包先生看著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影像,整個肝臟呈現白色霧濛濛,沒有飲酒習慣的他也不禁詢問醫生,為何自己還很年輕也沒有飲酒習慣,但肝臟卻已發生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說明,肝臟演變成脂肪肝的原因可分成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部分的人對於肝臟的認知,都認為過度飲酒才會造成肝臟的傷害,事實上現代人飲食較精緻、活動量少, 導致三高症狀(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現代文明病頻頻找上門,也就容易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包先生為例就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因長久下來的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精緻且高熱量,造成罹患脂肪肝的機會大幅提升。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就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國人常見的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經常併發脂肪肝。「脂肪肝」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全球每4人就有1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隨著飲食西化,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4%至41%。梁程超副院長提醒,脂肪肝雖然常見,但千萬勿因常見而輕忽。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即所謂的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目前並無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梁程超副院長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達到改善。脂肪肝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多數人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脂肪肝。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已是中、重度脂肪肝,建議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可更完整觀察肝臟狀態、彌補超音波可能存在的死角,達到更準確的判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隱形高山殺手!攀百岳好好的竟「命懸一線」山友驚呆了
50歲謝姓山友有高血壓,定期回診追蹤服藥,常號召同好攀登百岳,攻頂過程從無不適,直到回診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意外發現嚴重心肌缺氧,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狹窄90%「僅剩一條縫」,堪稱「命懸一線」,猝死風險極高,所幸經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處後,重燃信心,一圓完攀玉山的夢想。謝姓山友乍聽自己冠狀動脈嚴重狹窄,不禁慶幸自己「福大命大」,自嘲「否則下一個上新聞的就是我了」。術後在醫師的指示下,逐漸增強體適能訓練,運動心電圖顯示心肌已無缺氧,心肺功能測試也顯示,心臟狀況能負荷爬山強度,在術後三個月再次順利完攀玉山單攻,令他相當開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說,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肌需要的氧氣和養分,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粥狀動脈硬化引起狹窄時,血流量減少造成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出現突發性心肌梗塞。王宇澄指出,臨床上經常有病患平時並無任何症狀,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病患反而更加危險,輕忽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等到運動或爬山時,以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表現,往往急救不及,憑添憾事。王宇澄建議,民眾若有運動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心臟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至心臟科門診就診,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40歲以上、有個人或家族心臟病史、過去或現在抽菸者、三高、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心血管高風險民眾,可增加運動心電圖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腎功能不佳、有甲狀腺疾病、懷孕婦女,以及有顯影劑過敏史者,不建議接受此項檢查。
-
2021-04-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你的瘦不是真的瘦?醫師提醒,這器官胖起來恐會要你命!
肥胖在全球已是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發出警告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根據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結果顯示,有七項與肥胖有關。且許多研究顯示,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與肥胖脫不了干係。 老是吃不胖!但可能這器官已經發福了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除了用肉眼從體型、體重數字或BMI指數判斷是否肥胖,還有一項潛藏於身體內部的肥胖是無法經由肉眼觀察,即是外型纖瘦都可能有的「脂肪肝」。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在健康檢查前,他自傲自己從小就是吃不胖的體質,怎麼吃都吃不胖,還常被周遭親友笑稱是瘦皮猴,更認為自己體型纖瘦一定很健康。 但在進行健診後,透過超音波檢查的影像,發現自己已有輕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自恃吃不胖體質,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手搖含糖飲料更是不離手,而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有關。 醫師建議他,應立即調整良好飲食習慣,以改善脂肪肝,避免脂肪肝發展下去形成肝臟發炎,進一步易使肝臟纖維化,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 梁程超表示,當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時,容易在體內轉換為脂肪儲存於肝臟中。當肝臟細胞內積聚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據調查,在台灣的成人約三分之一有脂肪肝,甚至有增加的趨勢。 脂肪肝發生的原因為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症、酒精、饑餓及蛋白質營養不良、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基因遺傳及不明原因,其中,以體重超標為最常見的原因。 梁程超說,脂肪肝的演進可分為三期,早期脂肪肝沒有症狀,多數人在健檢時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知患有脂肪肝;進展至中、後期脂肪性肝炎,才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倦怠、腹脹、肝臟部位有壓痛感等明顯症狀。 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者的死亡風險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 梁程超提醒,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控制,而且並非肥胖者的專利,就算是天生瘦也可能有脂肪肝問題,不可不慎! 若想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的攝取,並培養運動習慣、積極控制體重。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觀察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的潛藏肥胖。 而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是否有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有可疑陰影,再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
-
2021-04-17 該看哪科.兒科
與腸胃炎症狀相似,初期易被誤判! 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是「腸套疊」
七個月大的小新出生以來,吃好、睡好、發育好,是個健康的男寶寶。某天夜裡,原本睡得香甜的小新突然嚎啕大哭,爸媽努力安撫後才慢慢緩解下來。但隔不到半小時,哭鬧不安又再次出現,父母不禁開始納悶,尿布也幫他換了,倒是餵奶給他喝也不喝。症狀後續又反覆發作數次,焦急的爸媽將小新帶至急診,當下竟吐出黃綠色嘔吐物,並在尿布上看到紅色草莓果醬樣的大便。兒科急診醫師檢查後發現,在小新的右上腹有摸到一腫塊,後續以腹部超音波檢查,察覺腫塊處是呈現靶心形狀的重疊腸壁,最後小新被確診為腸套疊。何謂腸套疊小兒腸套疊常被戲稱為「大腸包小腸」,外形就像長筒天文望遠鏡縮起來時一樣,一段遠端的腸子套住另一段近端的腸子,當腸子套在一起時,供給腸道的血管會受壓迫,進而引發淋巴回流受阻、腸道壁水腫、腸道阻塞、腸壁缺血、腸道壞死等情況,如果沒及時處置,最嚴重可能因腸壞死併發嚴重感染,甚至休克死亡。腸套疊最常發生的年齡在3個月至3歲,通常男生發生機率比女生多四倍,平均發生率為千分之一左右。腸套疊的成因實際原因不明,目前醫學上提出的相關機轉是因病毒感染後(如感冒或腸胃道感染),造成腸道周圍淋巴結腫大,形成一個類似卡榫的點(Leading point),使近端腸子容易卡進遠端腸子而被套住。但也有極少數的病人因腸子結構問題,而形成引導點(Leading point)。最常見的腸套疊發生位置在大腸和小腸交界處,但仍有少數病人是小腸套小腸或大腸套大腸。臨床上,如果發現套疊不在最常見的位置時,需小心有其他腸道結構的異常。腸套疊的症狀對於嬰幼兒腸套疊,因孩子不會表達,加上不一定有典型症狀,所以診斷上仍有一定難度,初期容易被誤認為腸胃炎。一般常見的典型症狀,包括: 陣發性腹痛(通常是間隔15至 30分鐘發生)、哭鬧不安難以安撫、食慾下降、腹脹、嘔吐,如果發現寶寶哭啼時沒有眼淚,尿布更換的頻率大幅減少時,就要懷疑是脫水了,而草莓果醬樣血便,則暗示腸道黏膜受損,必須儘速就醫,避免變成腸壞死。腸套疊的診斷方式身體檢查時,可能在寶寶右上腹摸到腸套疊的香腸狀腫塊。而臨床上,醫師還會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因其相對安全,無侵入性、無輻射線,操作也相對簡便快速,是輔助診斷的利器,超音波下套住的腸子,橫切面呈現同心圓標靶狀(Target sign),斜切面則類似腎臟的樣子,稱偽腎臟樣(Pseudokidney sign)。 腸套疊的治療 若寶寶生命徵象穩定,且無脫水、腸壞死的可能性時,症狀若發生在48小時內,醫師會優先進行非手術的灌腸復位。目前灌腸有三種: 看當下所在醫院的醫材選取,分別有顯影劑、空氣或食鹽水,醫師會將上述物品從寶寶直腸灌入,在放射線攝影的幫助下,確認腸套疊處有被灌通。灌腸復位的好處是快速、安全、有效,成功率約八成,但灌通後仍有約一成會再復發。但若套疊時間過久、灌腸復位失敗、懷疑腸道破裂,則要考慮採取外科手術治療。目前大部分以腹腔鏡操作,用器械將套住的兩段腸道拉開。如果有腸道破裂或腸壞死,則有可能要縫補或切除腸段,統計上手術復位的復發率較低,約百分之三左右。成功復位後灌腸復位成功的小孩,需留意腸套疊再復發,約三分之一發生在復位後的24 小時內,因此若再出現類似症狀,則需就醫。一般在腸道功能恢復後,就能進食,一開始最好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儘可能避免冰涼、油膩、刺激性的食物。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從預防到早篩 殲滅癌威脅
病毒感染引發的癌症最具代表性的是肝癌及子宮頸癌,在政府推出早期篩檢及疫苗政策下,發生率及死亡率持續下降。而為了消滅國病肝癌,可以利用影像檢查搭配微創消融手術,在第一時間就將癌細胞殲滅;至於子宮頸癌,除了WHO的消除計畫,專家建議考量性別平權,疫苗政策應有更廣泛的溝通。目前針對肝癌高危險群族,進行甲型胎兒蛋白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但準確性受限,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日本已將甲型胎兒蛋白、PIVKA-II等列入肝癌腫瘤指標,台灣最近才將PIVKA-II納入健保給付。腹部超音波對於極小的腫瘤無法提供清晰影像,容易錯失早期病人。黃凱文指出,肝癌細胞不會吸收特異性顯影劑,利用MRI檢查有機會發現早期患者,即單一腫瘤小於5公分或腫瘤2到3顆,小於3公分,若患者不能進行傳統手術,微創消融手術有機會清除腫瘤。微創消融手術難度高,必需將細針穿刺進入腫瘤,利用各種能量清除癌細胞。黃凱文說,現在可利用軟體模擬虛擬實境,術中再經由導航指引,讓醫師準確的位置,清除癌細胞,讓治療靠科學,並非靠醫師運氣。WHO已宣布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目前有三方案,十五歲女性施打HPV疫苗覆蓋率達9成;子宮頸抺片或HPV檢測,35歲到45歲女性達7成覆蓋率;篩檢異常者9成能做適當的診斷及治療。實際上台灣已逐漸達標,以抹片篩檢為例,推廣之初就達7成,如今望更進一步。賴瓊慧指出,新診斷的子宮頸癌患者4成4一生未做過子宮頸抹片,怎麼找出未做子宮頸抹片的患者非常重要。國健署已與各大醫院進行子宮頸抹片加HPV病毒檢測計畫,希望找出隱藏的個案。除了利用早期篩檢找出患者,HPV疫苗也有助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賴瓊慧認為,HPV與子宮頸癌、陰道癌、肛門癌、外陰癌、口咽癌都有關。在歐美四國進行研究中,接種四價疫苗,HPV感染盛行率、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及生殖器疣發生率都降低;蘇格蘭施打二價疫苗後,HPV感染盛行率及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發生率也降低。在國家政策上,賴瓊慧建議,需建立女性多年齡世代HPV疫苗接種策略,將HPV檢測納入子宮頸篩檢系統,由於疫苗也減少生殖器疣,陰莖癌及肛門癌及其癌前病變可以預期,對減少頭頸癌也有間接證據,男性接種也有一定的效益,建議建立性別平權的疫苗接種政策。
-
2021-03-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超音波導引注射改善
南投80歲周姓阿嬤喜歡散步,這幾年來覺得右髖關節卡卡,僵硬疼痛,幾百公尺都走不下去,經診斷為髖部退化性關節炎。阿嬤獨居擔心手術影響生活,南投醫院以「關節內髖關節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後,阿嬤關節炎大幅改善,現在能連走4公里,讓阿嬤重拾散步樂趣。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組織逐漸受損,影響關節的穩定度。髖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會出現負重或活動受限,並有關節僵硬、疼痛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依嚴重程度接受藥物、復健治療,若症狀未改善則可能需手術治療,而現在醫師評估下,也可考慮關節內髖關節注射治療來修復、穩定關節。周建文說,關節內髖關節注射具有挑戰性,對準確性的需求更高,通常使用影像引導注射,大多數醫師都在透視X光檢查下進行,但透視檢查需要昂貴笨重的設備,操作人員和患者遭受輻射暴露,且無法觀察重要的神經血管和軟組織結構。與透視X光和電腦斷層相比,超音波檢查不產生輻射、不用注射顯影劑、麻醉也不需住院,且能夠以更便宜的方式在門診施行,容易為患者所接受。目前超音波導引注射已廣泛應用於疼痛醫學及運動醫學,相信對更多疼痛患者有多一種治療選擇。並且隨著機器解析度增加,超音波導引注射更精準、便利。
-
2021-03-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阿嬤髖關節退化難走路 醫師一招治療重拾走路樂趣
南投80歲周姓阿嬤喜歡散步,這幾年來覺得右髖關節卡卡,僵硬疼痛,幾百公尺都走不下去,經診斷為髖部退化性關節炎。阿嬤獨居擔心手術影響生活,南投醫院以「關節內髖關節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後,阿嬤關節炎大幅改善,現在能連走4公里,讓阿嬤重拾散步樂趣。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組織逐漸受損,影響關節的穩定度。髖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會出現負重或活動受限,例如半蹲、撿東西困難等,並有關節僵硬、疼痛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依嚴重程度接受藥物、復健治療,若症狀未改善則可能需手術治療,而現在醫師評估下,也可考慮關節內髖關節注射治療來修復、穩定關節。周建文說,關節內髖關節注射具有挑戰性,因為髖關節位於身體深處無法觸及。而股神經、動脈和靜脈非常靠近前髖關節。執行診斷注射時對準確性的需求更高,通常使用影像引導注射,大多數醫師都在透視X光檢查下進行注射。透視X光檢查有助於關節內針放置,可在顯影劑注入後直接目視確認後注射。但是,透視檢查需要昂貴笨重的設備,操作人員和患者遭受輻射暴露,且無法觀察重要的神經血管和軟組織結構。與透視X光和電腦斷層相比,超音波檢查不產生輻射、不用注射顯影劑、麻醉也不需住院,且能夠以更便宜的方式在門診施行,容易為患者所接受。目前超音波導引注射已廣泛應用於疼痛醫學及運動醫學,相信對更多疼痛患者有多一種治療選擇。並且隨著機器解析度增加,超音波導引注射更精準、便利。。
-
2021-03-21 癌症.肝癌
2021癌症論壇/影像確診+消融手術 力求早期根治肝癌
在台灣,肝癌長期居癌症死亡首因,直到2004年才被肺癌超越,成為第二大癌症死因。台⼤醫院癌症微創介入中心主任黃凱文指出,肝癌死亡率極高的原因,在於確診時近半數病患已是晚期。近年來,由於先進影像助早期確診,以及微創消融手術的發展,使得整體死亡率逐漸降低。因此早期肝癌確診與早期介入,是提高肝癌存活率的最好策略。使用特異性顯影劑,有機會揪出早期肝癌。目前國內健保給付的甲型胎兒蛋白檢查與腹部超音波篩檢雖居功厥偉,但在準確度上仍有侷限。黃凱文說,日本長期使用包含胎兒蛋白、PIVKA-II等三種腫瘤指標,近年我國已將PIVKA-II納入健保,醫界也應用血液中游離癌細胞或DNA甲基化等生物標記來早期診斷。在影像檢查方面,2020年開始,台灣肝癌醫學會也建議將MRI核磁共振的肝細胞特異性顯影劑作為第一線的檢查工具,利用肝癌細胞不會吸收此類顯影劑的特性,在檢查影像上有機會出現明顯腫瘤陰影來確診肝癌,不過目前健保仍未給付。透過影像檢查確診的肝癌病患,如果腫瘤在三顆以內、小於五公分、無肝外轉移的病患,有機會進行外科手術切除。然而由於國人肝炎盛行之故,國內的手術可切除率只有15%~30%,不適合手術的病人,可以考慮微創消融手術作為補救。微創消融手術技術提升,根本清除癌細胞。消融手術技術難度較高,因此過去難以普及,如今各種導航工具、影像融合與人工智慧的開發,使得治療準確度與困難度大幅改善。台大醫院將CT、MRI資料運用軟體將影像立體重整成虛擬人體,在手術中用來定位腫瘤位置。黃凱文說,運用這類先進影像導引設備,醫師只要確保消融能量有效覆蓋所有腫瘤區域,治療結果可跟手術切除不相上下,達到清除癌症的境界,而且傷口幾乎只有一兩毫米的針孔大小傷口,一般病患隔天就可以出院。黃凱文說,四十年來全民接種B肝疫苗、近年開始廣泛施用C型肝炎藥物,普篩以早期確診肝癌、及早接受清除性治療,這一切都將導向肝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下降。因此醫界普遍預測,在大家努力下,民國120年之後,罹患肝癌人數及死亡率將會大幅下降,國病的惡名將不復存在。給癌友的一句話:你負責早期發現,剩下來的醫師來。
-
2021-03-15 科別.心臟血管
腰痛到爬不起來,腹主動脈瘤破裂!5高危險群應警覺
●腹主動脈瘤並非血管長腫瘤,而是血管「膨脹」●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患者可能從腰部痛到後背●腹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應盡速動手術切除「還以為只是單純的吃壞肚子,沒想到竟差點被死神抓走。」年約70的莊男,家族有主動脈瘤病史,但腎臟功能不佳,沒辦法打顯影劑,從未檢查過血管狀況,某日左腰突然感到一陣疼痛,從後腰桿竄升陣痛感,沒過多久就冷汗直流,跪在地上怎麼也爬不起來,家人趕緊協助叫救護車。不是血管長腫瘤難觸摸到當時恰好是下班的尖峰時刻,送抵醫院時,已呈現休克,診斷為腹主動脈瘤破裂,緊急動支架置放手術才救回一命。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紹榕表示,腹主動脈位於兩顆腎臟中間,肚臍附近。腹主動脈瘤並不是指血管長腫瘤,而是血管「膨脹」,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高齡者,男性罹患機率比女性高,家族中有人曾罹患腹主動脈瘤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周邊血管疾病,或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抽菸習慣者,都是高危險群。李紹榕指出,腹主動脈瘤被稱為「隱形殺手」,多數患者幾乎沒有症狀,也難以透過觸摸找到血管膨脹處,常常出現疼痛感,往往已經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各國倡議篩檢勝於治療李紹榕表示,無論主動脈瘤或腹主動脈瘤破裂,都難以令人忍受,腹主動脈瘤破掉時,位置通常會靠近脊椎,患者常反映會先感受到腰部膨脹的疼痛,再感受到後背的疼痛。李紹榕說,腹主動脈瘤破裂後,若沒有及時就醫,死亡率高達八到九成,但隨著台灣醫療系統發達,急救速度快,死亡率相對比過往低。腹主動脈瘤死亡率高,各國皆在倡議篩檢勝於治療,國內對於高危險群會建議做腹部超音波檢測,若有家族史更是會協助做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超過5公分應盡速拆彈李紹榕指出,腹主動脈瘤大小介於4到5公分,每年破裂的機率為5%,一旦超過5公分,每年破裂的機率將提升至21%,皆會建議腹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患者,應盡速動手術拆炸彈。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曾有腹主動脈瘤的患者,住院準備接受「拆彈手術」,卻在手術當天早上,刷牙準備進手術房前腹主動脈瘤破裂,所以「什麼時候破裂,真的誰也都不敢保證。」有抽菸習慣者也應警覺洪惠風說,美國、英國、瑞典等先進國家,對於65歲以上長者,且為男性、有抽菸習慣者,皆會協助定期做篩檢,國內雖然沒有提供免費的篩檢,但這類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確認是否健康。
-
2021-03-04 科別.消化系統
你以為你很瘦嗎?這個器官胖起來,恐增加死亡機率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而且現在有很多研究顯示,許多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都跟肥胖有關。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民眾在維持身體健康狀態,除了從肉眼上可從體型、體重數字或是BMI指數判斷是否肥胖,但有一項潛藏在身體內部的肥胖是無法經由肉眼觀察,即便外型看起來纖瘦的人,都可能有的脂肪肝。瘦皮猴不忌口仍有可能有脂肪肝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在健康檢查前,他自傲自己從小就是吃不胖的體質,怎麼吃都吃不胖,還常被周遭親友笑說是瘦皮猴,更認為自己體型纖瘦就一定等於健康。近期到醫院健康檢查,醫師為他進行報告解說時,看著透過超音波檢查的影像發現已有輕度脂肪肝。諮詢過程中得知汪先生正因自恃從小吃不胖的體質,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手搖含糖飲料更是他每天一定要來一杯的精神飲品,而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相關。醫師立即建議他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以改善脂肪肝,避免發展下去形成肝臟發炎,進一步易使肝臟纖維化,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什麼是脂肪肝?梁程超指出,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肝臟細胞內積聚過多脂肪,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脂肪肝的演進可分為三期,大多數人的早期脂肪肝並無明顯異狀,多數人在健檢時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知道患有脂肪肝。直到進展到中、後期脂肪性肝炎,才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倦怠、腹脹、肝臟部位有壓痛感等較明顯的症狀。<!--@IMAGE_11814437_CENTER_0@-->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梁程超提醒,由於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而且不是肥胖者的專利。脂肪肝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控制,若想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開始做起,並且安排健康檢查觀察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的潛藏肥胖。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可疑陰影,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延伸閱讀: 。水果最好在晚上8點前吃完! 避免脂肪肝上身,營養師激推6大低GI值水果 。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
2021-02-18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有問題,該做哪些檢查?專家完整解析8種方式
冬季為心臟、腦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在霸王寒流持續叩關下,驟降的氣溫導致因心肌梗塞死亡的人數大增。在冷空氣的刺激下,會使血管收縮速度加快,心臟負荷加劇,有心臟病史、三高等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注意心臟健康。 預防陷入生死一瞬間的心肌梗塞危機,除了做好低溫保健動作,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建議,應了解自我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並管理好自身健康,才能隨時做好防範。而預防心血管疾病又該做哪些檢查呢? 鄭乃源說,為了確實診斷心臟病種類,會進行不同的檢查。通常醫師會從最簡單、不具侵襲性、符合經濟安全效益的方式,循序漸進做診斷。除了先詢問症狀、病史、家族病史外,首先會先量血壓,並且聽診、量脈搏、理學檢查等。 聽診的目的,除了可辨識心跳節律是否正常,是否有心雜音等問題。除此之外,聽診也會檢視肺部、頸部、腹部,以判斷病人是否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大動脈疾病或者血管狹窄的問題。當然,一個完整的心臟評估,還需配合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甚至電腦斷層檢查等多項檢查才更完整。 靜態心電圖 心臟檢查最基本的是心電圖!鄭乃源表示,若有心悸、胸悶、胸痛等不適,可安排靜態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檢查,以瞭解心臟是否有心律問題、心臟肥大、瓣膜疾患、先天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問題。 心電圖就像是檢測「心臟發出的電流」,因為心臟心跳與節律,會形成電位傳導,透過四肢與胸前各方向的導極,收集心臟發出電波,繪成心跳搏動的波形圖,以判斷是否有心律不整、傳導障礙、心肌缺氧、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等問題。 他進一步說明,靜態心電圖僅記錄每10秒鐘心臟的狀態,有時會發生休息狀態進行檢查時可能無異常。但在走路、跑步時就會發生胸悶情況,此時就需要進一步做運動心電圖的檢查。 運動心電圖 鄭乃源指出,若有運動後產生的胸悶、胸痛等不適,或想發現潛在性的心臟問題,可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其原理是在運動狀態下偵測心臟狀態,瞭解當心臟負荷量逐漸增加,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發生,可以將潛藏的問題具體呈現。 心肌缺氧代表心臟的血流供應不足,但有些人的血管狹窄程度不大,在靜止狀態下測心電圖,看不出心肌缺氧。只有在給予心臟壓力時,例如,跑步增加耗氧量,才能看出來,因此,受檢者必須一邊跑步,一邊記錄心電圖變化。 但在進行運動心電圖前,醫師會先評估受檢者狀況,是否適合進行檢測;進行運動心電圖時,一旦感覺負荷不了,必須馬上告訴旁邊的專業人員,停止檢查,因為進行運動心電圖時,少數人會引起嚴重的心律不整。 24小時攜帶式心電圖紀錄 鄭乃源說,也可使用可攜式的心電圖裝置,持續紀錄受測者24小時內的心跳狀況,彌補單次十秒鐘的靜態心電圖所無法觀測到的偶發心律不整。根據受試者特殊狀況,也可能採用48或72小時的連續心電圖,可以幫助診斷陣發性心律不整、心肌缺氧及痙攣型心絞痛等疾病。 胸部X光 鄭乃源指出,胸部X光在評估和檢查心臟疾病時,仍是最基本重要的工具。可顯示心臟的大小和形狀。正常心臟的寬度,約佔正常胸腔寬度的1/2到1/3,如果超過1/2寬度,就是過大,而心臟擴大時,形狀也可能改變。 鄭乃源說,有時會在心臟有病變的瓣膜、硬化的冠狀動脈,或損傷的心肌中發現鈣沈積。在X光片上,鈣沈積看起來是光亮的小點,如果看到,會建議做進一步檢查。 心臟超音波 鄭乃源指出,心臟超音波可評估心臟腔室、瓣膜等的結構狀態、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以及血流方向等。可用於診斷瓣膜性疾患如閉鎖不全、缺血性心臟病、心肌肥大、先天性心臟異常等最基本的檢查項目。 完整心臟超音波檢查包括:M型超音波心圖、雙面超音波,能檢查心臟內管腔直徑大小、收縮、舒張的功能,以及心臟瓣膜移動情況;杜卜勒超音波、彩色杜卜勒超音波心圖,能測量血流型態、方向及速度,精確診斷多項心臟疾病。 心臟電腦斷層 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是檢查血管的利器之一,可分為不打顯影劑的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以及施打顯影劑的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可直接查看冠狀動脈血管管腔是否有狹窄,對於診斷冠心病有極佳助益。也能偵測冠狀動脈是否硬化、有斑塊,而硬化斑塊與冠心病的演進及急性發作有密切關係。 鄭乃源進一步說明,心臟電腦斷層可同時檢查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從沒有鈣化的0分至超過400分是重度鈣化,而鈣化指數與血管阻塞機率呈正相關。另外,也可同時檢視心臟功能、主動脈剝離、肺動脈栓塞、動靜脈瘻管等病變。 核子醫學檢查 核子醫學運用在心臟血管疾病診斷,鄭乃源說,原理是藉由追蹤、攝影注射入檢測者血管內的放射線同位素,來診斷心臟血流供應,是否有心肌缺氧狀況、亦可檢視心房、心室的功能是否有異常或瞭解心臟受損狀況。 他進一步說明,這種方式稱為「心肌灌流」檢查,能觀察血液流經心臟各處的情形,當遇到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時,影像即可呈現出缺氧心肌與正常心肌的區別,利於診斷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同時也可以評估心室功能等。 心導管攝影檢查 鄭乃源表示,這是所有心臟血管檢查中,具侵入性的檢查。但能精準的診斷冠狀動脈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對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心律不整也可評估其嚴重度;若心臟血管攝影發現冠狀血管有異常時,還能運用心導管治療技術,如氣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術、螺旋斑塊切除術等來進行治療。 心導管攝影檢查是利用特製不透光導管,經由腹股溝動脈或手腕血管,將導管伸入心臟的冠狀動脈內,然後注射顯影劑,再用X光來檢視心臟血管血流狀況、病變位置及嚴重程度,檢查時間約30分鐘至1小時。根據攝影檢查結果評估,執行所需的介入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