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類胡蘿蔔素
共找到
136
筆 文章
-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02 養生.聰明飲食
不要用湯匙挖!專家教酪梨正確切法吃進更多營養
酪梨雖被歸為水果,卻含有大量的的優質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20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備受營養師推崇。● 維持飽腹感攝取優質脂肪有助延緩胃排空速度,延遲飢餓感。一項研究指出,在食物中添加酪梨者,飽腹感明顯比未吃酪梨者提升,可抑制食欲長達五小時。● 保護心臟酪梨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已被證實可降低壞膽固醇(LDL)並提升好膽固醇(HDL),這雙重作用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其富含的鉀還可協助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和體液,進而降低血壓。● 促進更多營養吸收進餐時搭配酪梨,可幫助身體從其他健康食物吸收更多的抗氧化成分。一項研究顯示,酪梨和番茄醬、胡蘿蔔搭配食用,可提高維生素A吸收;另一項研究顯示,吃莎莎醬時搭配2.5湯匙酪梨,比起單吃莎莎醬,可吸收多達13倍的β-胡蘿蔔素。● 促進腸道健康酪梨富含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有利腸道好菌生長。一項針對肥胖成年人的研究指出,每天有一餐吃酪梨的人,比起另一群餐點類似、但沒吃酪梨者,在12周後,每天吃酪梨的這群人,腸道菌種的多樣性明顯較高。● 怎麼吃?正確切酪梨 吃進更多營養美國化學學會說,類胡蘿蔔素的最高濃度在酪梨的果皮下。正確去除果皮,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酪梨的健康效益。建議不要用湯匙挖果肉,用刀切並剝除,才能保留更多與果皮接觸處的果肉。1. 用刀沿著酪梨繞一圈切半。2. 用刀子末端的尖端輕戳種子,就能輕易取出。3. 再分別切成兩等份,就能輕鬆撕除酪梨果皮,並保留最多皮下的果肉。資料來源/Health.com、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4-23 養生.保健食品瘋
一定要額外補充維生素嗎?保健品怎麼吃才有效?藥師說明
市面上各式各樣的保健品推陳出新,讓關心孩子們健康的父母看的眼花撩亂。「我的小孩是否需要補充?」「保健品有哪些功效?」「選擇上該注意些什麼?」這些都是父母關心的重點。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對於1至12歲兒童常見生長所需的維生素、幫助整腸的益生菌等常見的兒童保健品,以及對於過敏體質可以有怎樣的選擇!生長發育一定要額外補充維生素?維生素又稱維他命,類別有水溶性的B、C和脂溶性的A、D、E等,每日建議攝取量依據年齡、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告之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維生素A」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如蛋、肉類、肝臟中,但其前驅物─「類胡蘿蔔素」可藉由蔬菜、水果獲取。維生素A缺乏時可能導致乾眼症、夜盲症等。生活中常聽見的「B群」用以下表格簡單介紹:維生素B協助體內許多代謝,若部分長期缺乏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例如缺乏葉酸可能出現貧血的狀況、缺乏B3則可能容易出現腹瀉、皮膚炎等症狀。許多「B群」保健品製造商也會設計添加其他的成分,例如鋅、鐵、葉黃素等,具有更多選擇性,可以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最常聽見的「維生素C」,若體內有足夠的量能避免壞血病發生。除了柑橘類水果,番茄、花椰菜、馬鈴薯中也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D」在維持體內鈣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鈣離子影響骨骼及牙齒的生長發育,若嚴重缺乏維生素D時容易致使軟骨症發生。除了在黑木耳、鮭魚、秋刀魚中有,人體也能在陽光的輔助下自行合成,因此適當的戶外活動也有幫助。「維生素E」於自然界中存在許多種亞型成分,Alpha型生育酚是其中最具活性者。不同食物含有的維生素E亞型不同,例如葵花、橄欖油、杏仁中含活性較高的Alpha型,而大豆、玉米油中則含較多的Gama型。若是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維生素E缺乏時可能出現周邊感覺神經失調。但因廣泛存在於食物中,缺乏的狀況較少見。依據2011年國民健康署統計,1-6歲孩童的平均營養素攝取量大多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孩童1歲後逐漸脫離母乳,可攝取的食物種類也接近成人,「均衡飲食」就能從食物中獲得成長所需足夠的營養。倘若因偏食、疾病等因素而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甚至「偏離生長曲線」時,在經由醫師、營養師或藥師評估下,除了飲食改善之外,可考慮搭配特定營養素或綜合維生素等保健品,以免自行服用過多維生素反而出現不良反應。容易拉肚子,益生菌一菌搞定?「益生菌」是泛指于適當數量時對宿主身體有益處的菌種們,在腸道中主要能抑制壞菌生長、促進腸道蠕動,有AB菌(嗜酸乳桿菌、比菲德氏菌)、R菌(洛德乳桿菌)等。容易腹瀉的孩童,可能因長期拉肚子造成營養流失影響身體發育,所以有些關心孩子的家長會為了整腸而直接使用益生菌。但是兒童腹瀉原因其實很多,例如乳糖不耐症、腸胃道感染、藥物引起或是六個月到兩歲半可能發生的學步幼兒腹瀉等,並不一定是只用益生菌就能解決的。其中乳糖、果糖不耐症或對特定食物過敏的腹瀉,可先藉由改變飲食來改善;目前臨床研究顯示某些益生菌可降低因腸道菌叢變化引起的腹瀉,少量證據也支持益生菌有預防或縮短特定抗生素引起的腹瀉。臨床上也有一些益生菌指示藥如妙利散、百賜益,會用於便秘、腹瀉的孩童來改善症狀,但這類藥品需經由醫師藥師藥劑生的指示下使用。由於益生菌是「在適當數量下才有益處」的細菌,針對不同的生理狀況所需的菌種、數量也會有所不同,多食無益,建議和醫師討論實際的需求後再使用,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以免吃入過多不需要的益生菌反而造成腹瀉等其他問題發生。聽說益生菌也能改善過敏體質?腸道除了是消化器官,也擁有許多的淋巴組織,被稱為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腸道菌叢和人體的免疫相關,能影響淋巴細胞、進而抑制局部發炎反應,也能降低非預期全身免疫反應的風險。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過敏狀況,來自環境、食物的影響都可能誘發。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某些益生菌(如LP、LGG菌)能降低皮膚炎的風險,但也有研究顯示並無益處,因研究結果的差異性大,目前普遍認為益生菌雖然相對安全卻不是改善兒童過敏體質的首選,應主動與您的醫師討論,避免延誤治療。選擇使用保健品的時機應先「瞭解孩童需要補充的原因」,不需急著依賴保健品的幫助,可從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開始,如改善環境、飲食、作息等,經醫師或醫事專業人員評估後再做選擇,方能避免適得其反又傷了荷包。資料來源: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幼兒期營養參考手冊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健康營家美國乳品出口協會-美國乳品應用手冊
-
2021-03-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鮭魚好處到底有哪些?專家曝2大鮭魚營養成分
這幾天的鮭魚之亂造成鮭魚一時又成了大眾目光的焦點,只是大家比較注意鮭魚壽司又被免費吃了幾盤,或是某位改名鮭魚的人名字到底改了幾次。其實鮭魚是個非常營養的食材,大片少刺的肉質對老少都非常適合,而現在的台灣的鮭魚來自進口的先進化養殖,所以衛生與價格方便都很親民,是值得大家享用的優良天然食物。韋恩以營養的角度看,鮭魚有兩點特色,可以說是無人可比,特別值得推薦。鮭魚含有特別高的蝦紅素沒有蝦紅素,鮭魚可能沒辦法費力長時間地溯溪上游,海鳥的候鳥沒按法長時間地跨洋連續飛行。這就是號稱海洋最強抗氧化劑的蝦紅素的神奇之處。鮭魚肉呈現鮮豔的橘紅色,正是因為含有豐富的蝦紅素所致。蝦紅素有優越的抗氧化力蝦紅素又稱蝦青素或是藻紅素,蝦紅素最珍貴的特性,是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劑。蝦紅素是天然類胡蘿蔔素家族的一員,所以呈現橘紅色的特徵。蝦紅素最早是是由諾貝爾醫學獎得主Dr. Richard Kuhn在龍蝦身上發現的,天然的鮭魚肉、蝦蟹等等呈現紅色,就是反應了蝦紅素的顏色。只是大部分的動物不會自行生產蝦紅素,只是從食物裡累積來,蝦紅素的源頭是由微小的微藻類產生,像已知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蝦紅素來源是雨生紅球藻,蝦子以紅藻為食物,因此會把蝦紅素累積在身體裡。蝦紅素的抗氧化力(自由基清除能力)是維生素C的6000倍, CoQ10的 800倍,綠茶兒茶素的560倍,維生素E的500倍,所以又被稱為超級抗氧化劑。因此,蝦紅素在在醫療保健上,被研究證實有廣泛的功效,包括預防心血管疾病、減緩關節炎、提高運動表現、眼睛保健等多種用途上。尤其是蝦紅素證明有調節免疫反應,與抗發炎能力,對過敏也有很好的助益。近來還有臨床研究發現,蝦紅素對眼睛對藍光的保護上,與葉黃素可以發揮很好的加乘效果。不過,蝦紅素要吃到有效劑量,鮭魚每天要吃1公斤純化過的蝦紅素可是一公斤幾十萬台幣的珍貴成分,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得,只是不同食物含的蝦紅素濃度差別很大。自然界的來源中,雨生紅球藻的蝦紅素含量可以高達40000ppm,北極蝦只能到達1200ppm,磷蝦僅能到達120ppm,而鮭魚就只有5ppm。也就是說,如果要獲得文獻中每日蝦紅素的功效建議攝取量4毫克的話,鮭魚必須要一天吃個1公斤才夠,這對一般人可說是相當的困難,所以這樣來看,攝取純化濃縮的的蝦紅素也是另一種比較可行的選擇。鮭魚是珍貴的天然DHA、EPA來源近百年,全球專家學者不斷研究證明魚油中的omega 3 脂肪酸-EPA/DHA擁有強大保健效力。以營養觀點來看,對健康比較好的脂肪是不飽和脂肪酸,最可以做代表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是魚油。魚油的DHA/EPA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優質的魚油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幫助減少動脈斑塊形成,因此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是均衡飲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魚油有助於保護好眼力,根據研究,魚油可以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乾眼症,青光眼的發生率,是眼睛的重要營養。此外,魚油還有神經的保護效果,除了保護腦神經與防腦部退化之外,也能保護視網膜。還可以穩定情緒、幫助集中力、有助於學習效果。媽媽在孕期補充魚油,對胎兒的視力發展和腦部機能有幫助,DHA可促進胎兒的腦神經發育,也能保護視網膜。此外,深海魚油能穩定媽媽的情緒,避免產後憂鬱的發生。而哺乳媽媽食用魚油,可透過乳汁幫助寶寶腦細胞增殖、增大,以及腦神經細胞間髓鞘形成與突觸聯合等,強化寶寶腦部的發展。50克的鮭魚生魚片DHA/EPA就可達標以現在的飲食建議來看,一般成年人每天DHA及EPA的建議量約400毫克到600毫克;若是心血管疾病者,則建議攝取量為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每天800~1200毫克。而以現有分析資料來看,養殖的大西洋鮭魚每100克含有975毫克的DHA以及1311毫克的EPA,因此,只要攝取50克的鮭魚,大約5片的生魚片,就可以達到一天的所需了。而依照現行食品法規規定,魚油作為一般食品原料時,每日食用量以所含EPA及DHA總量計,限制不得超過2公克,所以如果是吃高純度的魚油膠囊,可要注意不必吃太多。所以其實也不用湊熱鬧去改名鮭魚,然後鮭魚壽司吃到飽,其實輕鬆吃個幾碟生魚片,該攝取的DHA/EPA就可以達標了。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3-11 名人.好食課
護眼不只葉黃素而已!營養師推堅果改善眼睛疲勞
我們每天3C產品的使用時間已經超過10小時(文獻來源),過度用眼的狀況,容易出現乾眼、酸澀情況,甚至會有用眼焦點難以聚焦的問題(文獻來源),帶來許多眼睛健康風險,眼睛疲勞(digital eye strain)的問題越趨嚴重,更是護眼保健食品銷量在近年來大幅增加的原因。市售已有許多葉黃素保健食品,但除了保健食品以外,又可以吃什麼食物來保養眼睛呢?這次的專欄,營養師將分享該怎麼從飲食補充營養素,提升眼睛保護力。維生素E與葉黃素 改善 用眼過度產生自由基與視網膜發炎 人體需要眼睛接收光線產生視覺, 當光線進入眼睛會刺激視網膜黃斑部,進而讓大腦產生視覺,但又會因為光線造成眼睛危害。在環境光線不足、長時間使用3C商品,光線大量進入眼睛就容易出現「視覺模糊」與「乾眼」的眼睛疲勞症狀,長期甚至會有黃斑部退化的問題。用眼時視網膜上有許多易受光線刺激而氧化的DHA脂肪酸,在氧化過程中也會產生許多發炎物質讓視網膜發炎,人體就內建許多機制幫助眼睛對抗光線帶來的壓力與傷害,維生素E與葉黃素是這些保護機制中最重要的營養素。維生素E能降低黃斑部退化風險維生素E是人體極為重要的抗氧化維生素,能消除視網膜自由基,不讓DHA被自由基破壞,文獻亦指出維生素E也會參與其他眼睛組織的抗氧化作用,且具有抗發炎功效(文獻來源)。食物之中 容易取得與方便即食的堅果,內含豐富維生素E,更是人體攝取的重要來源,補充足夠堅果助於人體吸收維生素E保護眼睛。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指出,每週常態吃堅果能降低黃斑部退化(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風險(文獻來源),而哈佛醫學院也建議可以透過攝取堅果獲得維生素E等營養素來保護視力。所以,想要改善眼睛疲勞症狀,營養師推薦需攝取足夠堅果,以補充維生素E來保護眼睛。葉黃素消除視網膜的自由基,保護視神經葉黃素主要分布在視網膜黃斑部,為眼睛內建的防禦機制。學者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給予葉黃素可以改善黃斑部自由基(文獻來源),也能對抗視網膜黃斑部的發炎問題(文獻來源),因此葉黃素具有保護視神經的功能(文獻來源)若在飲食中能攝取足夠的葉黃素與維生素E,透過其抗氧化與抗發炎的兩大機制,就能對抗光線帶來的危害,減少用眼過度產生的疲勞酸澀感,並預防眼睛退化的問題。多攝取蔬菜及堅果,獲取充足葉黃素與維生素E,發揮保護眼睛的功效國民營養調查發現,成年人的維生素E攝取量僅達到建議量的68%。好食課亦曾調查過百位上班族女性整天的飲食內容,結果發現超過75%的受訪者都沒攝取足夠的葉黃素(文獻來源),其中43%的上班族女性,葉黃素攝取量未達建議量的一半(< 3mg)。現今的飲食習慣不佳,每天的堅果攝取量低於建議量的3成,而蔬菜攝取量也只有建議量的60%,都將導致維生素E與葉黃素攝取不足, 所以,不只要補充葉黃素,也要注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E。同時重視這兩種營養素,才能幫助對抗眼睛的氧化發炎問題,營養師接下來就來介紹如何從飲食補充足夠的葉黃素與維生素E。天然原態食物 堅果+蔬菜,維生素E與葉黃素雙重營養保護眼睛市面上有許多葉黃素與維生素E的補充劑,建議從天然原態的食物中攝取,如深綠色與橘黃素蔬菜就富含葉黃素,而堅果則是提供高量的維生素E。以杏仁果為例,1包20公克的隨手包就能提供近40%建議量的維生素E,平常就要吃足蔬菜,且要有常態吃堅果的習慣,讓我們有充足的維生素E與葉黃素來保護眼睛。營養師建議選擇吃一包堅果(20克或30克隨手包都可以)來補充維生素E,也可以選擇添加葡萄乾、枸杞等果乾商品,更能多攝取到花青素或類胡蘿蔔素,市面上也有添加葉黃素的堅果,都是能一次可以得到多種護眼營養素的好方法! 【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護眼新吃法,不只葉黃素保健食品!營養師推薦吃堅果補維生素E,改善眼睛疲勞!】
-
2021-03-03 養生.聰明飲食
鳳梨好處一籮筐 但別小看吃錯方式引起的健康風險
鳳梨產季從每年的4月中至10月底,屬於夏季水果。夏天出產的鳳梨多汁甘甜,春季與入秋之鳳梨的味道,則稍遜色而且口感也比較酸;鳳梨是眾多水果中,可生吃也可熟食的一種,除具有消暑作用,同時還能達到消除疲勞與增進食慾的功效。鳳梨 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5倍富含天然膳食纖維的鳳梨,其營養成分還包含有機酸、維生素B1、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鉀等。值得一提的是,鳳梨中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5倍,此外,鳳梨所含的蛋白酶,還可以分解蛋白質,能幫助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和消化。鳳梨含維生素B1 消除疲勞、增進食慾鳳梨中含有的維生素B1,不但可以消除疲勞,同時還能增進食慾。不僅如此,鳳梨中內含的糖蛋白質酵素與鹽類,具有利尿的作用;鳳梨也可改善腹瀉、消化不良,並有助於解決夏暑食慾不振的困擾。鳳梨食用過量 恐降低味覺不過,就算再好的食物,食用過量還是會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以鳳梨為例,若食用過量,則容易刺激口腔黏膜並降低味覺;若食用後出現全身發癢、頭暈、嘔吐、腹瀉等現象,則表示身體對鳳梨的蛋白酶起了過敏作用,應避免食用,或 改食用已加熱之鳳梨或鳳梨罐頭產品為宜。鳳梨生吃、熟食多變化 飯後吃最適合在眾多水果中,鳳梨是少數生食與熟食,都稱得上好吃的一種。一般人在吃鳳梨時,會覺得澀澀或是有咬舌頭的感覺,那是因為鳳梨裡的蛋白分解酵素在作祟。這種強力的蛋白分解酵素,能幫助肉類消化,所以,對消化吸收非常有幫助, 但是有胃潰瘍的人則不適合食用;通常會建議在飯後吃鳳梨,主要是因為若在兩餐中間或餐前食用,腸道消化較差的人,容易有胃壁受損的問題。考慮個人體質差異 這些情況恐使症狀惡化鳳梨還有改善便祕的功能,便祕的人在飯後吃鳳梨,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幫助清潔腸道。雖然鳳梨是很好的水果,可是在食用前仍要考慮個人體質差異的問題。對於上腹突出、腰部肥滿體型、急性硬性的便祕者來說,鳳梨是最佳的飯後水果;但若是下腹突出體型、怕冷、低血壓或寒性體質的人,吃鳳梨可能會使症狀惡化。吃鳳梨怕咬舌 抹鹽可緩解有許多人不敢吃鳳梨,原因是害怕鳳梨咬舌頭,讓舌頭澀澀的。建議可塗抹少許鹽巴在生鳳梨上再食用,或和雞肉、米飯等食材一起烹煮,味道相當不錯且不會流失營養成分,還能避免鳳梨咬舌頭的情況發生,安心的享受鳳梨的美味。此外,還可利用多種不同的調理方式,增加鳳梨的風味。像是打成果汁、調理 成熱食、製作沙拉等,在與其他種類食物搭配後,往往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用,對人 體更加有幫助。選購與保存鳳梨 這樣做最恰當選購鳳梨時,首先要留意外觀有無損傷的情形,若有外傷,則不易儲藏,且果肉容易發酸。再者,就是要看鱗目突顯擴大的狀況,通常是愈大愈好;接著可以拍一下果實,若回聲清脆,按下去有硬度,手有沉重感,底部的鳳梨梗要細,那麼就可稱得上是佳品;一般底部紅黃、上部翠綠,甜度會較高,最好買完整一顆且不要去皮的鳳梨最好。鳳梨清洗時需連皮一起,因為表面粗糙,建議用清水以軟毛刷刷洗後陰乾。最好不要先去皮,可存 放在通風處2~3天,若存放於冰箱冷藏室,則可以放置5~7天。若鳳梨已削皮未立即食用,則須將包裝袋子更新後再放入冰箱,否則鳳梨容易發酵,更換新袋子的鳳梨,也最好在當天食用完畢。延伸閱讀: ·鳳梨生津止渴、整腸、抗疲勞! 但5種人要小心吃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
2021-02-21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成功的人都吃什麼?日名醫教你抗癌飲食8重點
1.盡可能減鹽攝取過多鹽分會傷害胃黏膜,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且細胞的礦物質比例也會失衡,不只會引發胃癌,也是導致各種癌症與生活習慣病的原因之一。料理時不妨善用高湯、辛香料、醋或檸檬等食材,盡可能不用鹽。不僅如此,鹽漬品、魚漿製品、火腿和香腸等加工食品也絕對要忌口。2.控制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少吃牛羊豬目前已知過量攝取牛、豬、羊等家畜的脂肪,也會提高罹癌風險。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其他的動物性蛋白質也會增加罹癌機率。癌症患者在改善體質之前,除了禁止食用家畜之外,雞肉也要挑選,只能吃雞柳或去皮雞胸肉;魚的部分只能吃新鮮的白肉魚或青背魚,但分量不能太多。3.大量攝取新鮮的無農藥蔬果蔬菜水果富含多酚、類胡蘿蔔素、黃酮類化合物等植化素,可有效去除致癌物質「活性氧」。此外,還含有許多有助於提高代謝的維他命、礦物質與酵素,因此一定要多吃蔬果。為了避免營養流失,生吃無農藥或低農藥蔬果是不錯的方法。若打成蔬果汁,也不要一次打太多,新鮮現打的飲品最營養。4.多吃含胚芽穀物、豆類和芋薯類米與麥的胚芽部分富含維他命B群、維他命E、抗氧化物質木酚素、植酸,與食物纖維等有效改善癌症的營養素。主食最好改吃可充分攝取上述營養素的糙米與胚芽米。此外,豆類和芋薯類也含有大量維他命、食物纖維,大豆更是富含具有抗癌效果的大豆異黃酮,建議每天食用。5.多吃乳酸菌(優格)、海藻類、菇類優格中的乳酸菌可促進腸內好菌的生成,發揮抗癌作用。建議每天攝取三百公克原味優格。此外,海藻類富含褐藻醣膠、菇類富含β- 葡聚糖等免疫促進劑和食物纖維,每天都應積極攝取。6.攝取檸檬、蜂蜜、啤酒酵母人體的代謝機制會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等能量物質,為了促進代謝,每天都要攝取富含檸檬酸的檸檬。優質蜂蜜含有大量維他命與礦物質,有助於提升免疫力。啤酒酵母也是補充胺基酸和優質蛋白質的必要營養素。7.料理時選用橄欖油、芝麻油和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棉籽油等植物油的脂肪酸含有大量亞麻油酸,過量攝取容易致癌或罹患生活習慣病。癌症患者應避免使用上述食用油,改用富含油酸的橄欖油、芝麻油和菜籽油。橄欖油與芝麻油經過加熱也不易氧化,最適合用來烹煮菜餚。8.多喝天然水,並戒菸及戒酒水分是身體代謝不可或缺的物質,治療癌症的飲食療法也要注重飲用水的選擇。應避免飲用添加氯與氟的自來水,盡可能選擇乾淨環境的井水或湧泉水等天然水,或是選擇市售的天然礦泉水。酒精會傷害胃壁,在症狀改善之前絕對不可飲酒。不只是癌症患者,吸菸對身體健康百害無一利,也要戒除。作者簡介濟陽高穗1970年從千葉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任職於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消化器官疾病中心。1973年以國際外科學會交換研究員的身分,前往美國德州大學外科教室留學(J. C.湯普森教授門下),研究胃腸激素領域。回國後歷任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副教授、東京都立荏原醫院外科部長、東京都立大塚醫院副院長。2008年11月起,擔任西台診療中心院長及三愛醫院研究所所長。目前亦兼任千葉大學醫學院臨床教授。※ 本文摘自《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日日抗癌常備便當》作者:濟陽高穗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出版日期:2021/02/25《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書封。圖/聯經出版提供
-
2021-02-21 新聞.健康知識+
喉嚨癢咳不停,吃枇杷有用嗎? 中醫警告「4種情況」淺嚐即止
每年早春,就是枇杷成熟盛產之時,黃澄澄一把一把的,雖然皮薄難剝,但是香澄多汁的口感,讓人忍不住想 一顆接著一顆吃。枇杷除了順口好吃,廣告常宣稱枇杷膏有止咳化痰的功效,這是真的嗎?枇杷膏藥材 非從枇杷果肉煉製中醫師吳明珠表示,其實甜甜好喝的枇杷膏藥材,並非是從枇杷果肉煉製而成的,而是枇杷葉。枇杷葉具有清肺和胃、降氣化痰的作用,一般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而蜜炙過的枇杷葉,則可降低枇杷葉的涼性,治療虛寒咳嗽;枇杷葉水煎後還可以外敷,用來治療青春痘、粉刺,以及夏季痱子、皮膚疹。枇杷果肉 治療初咳和熱咳不過,吃枇杷果肉也同樣具有止咳的作用。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能潤五 臟、滋心肺,果實具有祛痰、潤肺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健胃之效,但是,主要是用於初咳、熱咳,若是久咳者就比較不適合,或是要加薑後燉煮才吃。治療初咳、熱咳的作法,是用新鮮去皮的枇杷50克,加上冰糖5克再加以熬煮後飲用,可以防止喉嚨紅腫熱痛、防扁桃腺發炎。枇杷作用多 脾虛、腹瀉不宜多吃此外,中醫認為枇杷的主要效用,還有以下幾種:◎枇杷是性涼味甘酸的水果,很適合治療「胃熱、肺熱痰黃」的症狀。◎具有利尿、和胃降逆效果。◎若是孕婦出現孕吐的症狀,有止吐之 效。◎枇杷籽(核)則是用來治疝氣、消水腫的偏方,主要是「以形補形」。◎可用於治療流鼻血。◎枇杷籽和核果類一樣富含脂肪酸,所以,也很適用於體虛及老年性便祕。不過,要注意的是,枇杷性涼,有脾虛、腹瀉情況者不宜多吃;多食枇杷易助濕生痰,糖尿病、肥胖等痰濕體質者也最好淺嚐即止。枇杷糖分少 營養不發胖營養師劉純君說,枇杷是老少咸宜的水果,雖然香澄多汁,但熱量和糖分並不高,很適合需要控制體重的人食用,且其果肉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具有保健視力的作用,也為胎兒的視網膜黃斑發育形成,提供安全的環境,以及促進肌膚的健康;富含蘋果酸和檸檬酸,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另外,枇杷含豐富的維生素A,可以幫助上皮黏膜組織細胞癒合,所以,特別適合感冒擤鼻涕,或是咳嗽咳到黏膜受傷的人食用,對於皮膚受傷者的恢復有益。購買枇杷前 這些細節要注意如果是要立即吃,購買時要注意,吃了未熟成的枇杷,容易導致腹瀉。要吃之前,只要用自來水把枇杷表面上的灰塵洗淨再剝皮,就可以吃了;不過,枇杷皮薄容易水傷,所以不要洗好後又繼續存放。漂亮的枇杷,表面茸毛完整、果粉保存完好,果型勻稱呈倒卵形,尺寸中等,不 要太大或太小,從表面聞,可聞到香氣濃郁的,尤其是以果皮易剝開、果肉軟而多汁、皮薄肉厚者為佳。紅肉枇杷、白肉枇杷特色各異 這樣保存不怕壞如果再細分,枇杷可分成「紅肉枇杷」 與「白肉枇杷」兩種,其特色各異:◎白肉:果肉呈現白色至淡黃色,果皮薄且易剝,肉質細膩,汁多味甜爽口,不耐貯運,適於鮮食。◎紅肉:果實偏中小型,果肉為黃色、橙黃色或者橙紅色,肉質粗,氣味較濃,果皮厚,比較耐貯運。枇杷容易凍傷,而且也容易因為水氣過多而變黑,所以,買回家後不要存放在冰 箱,建議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即可,約可 存放3~5天。此外,枇杷剝了皮之後容易褐化,可以將剝皮枇杷放到冷水、糖水或鹽水中,就 能延緩變黑、變色,較不會影響口感。延伸閱讀: ·感冒、咳嗽不能吃甜?久咳不癒會變氣喘? 醫警告生病「千萬不要這樣做」 ·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
-
2021-02-03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雞肉越來越沒「雞味」?專家揭發殘酷真相
在一九五四年,史威特曼和麥凱勒這兩位科學家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公雞肉和母雞肉吃起來會不同嗎?」答案是肯定的,公雞的味道比較重。四年後,科學界也確定兩者煮出來的雞湯也有所不同(傳統法國菜紅酒燉雞使用老公雞會比較好吃,也證明了這點)。一九六二年,科學家發現二十八個月大的雞,要比十九週和九週大的雞有味道。一九六五年,科學家發現「年輕的雞肉和年老的雞肉有類似的化學成分,但是老雞肉中的濃度比較高。」當雞肉越來越沒雞味,家禽科學界卻停止研究味道,因為現在大家關注的是產量、效率和價格。與味道相關的問題,不在於哪種雞肉嚐起來最美味,而是魚粉或是菜仔粉這種非常便宜的飼料,是否會讓雞肉有怪味。總之,味道不重要,那是味道解決方案該負的責任。當今專門研究雞肉味道的禽類學家人數,用五根手指頭就能數完,其中一位是琳達.法默(Linda Farmer),她任職於英國貝福斯特的農業食物與生物科學研究院。法默告訴我,雖然研究還不夠充分,但是可以確定要賦予雞肉味道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經由雞的飲食,藉由吃放進飼料裡的東西而進入雞的體內,所以現代雞農會把黃色色素放到雞飼料中,這樣超級市場架上的雞肉,顏色看起來就會像是在戶外跑動並吃葉子長大的雞。另一種方式則與雞的年紀有關。一九九七年,法默的研究得到與《諾燉夫人食譜》(Mrs. Norton's Cookbook)所說同樣的結果:雞越老就越有味道。至於為何老雞的味道較濃(也就是有哪些化合物會囤積在雞肉中,而又有哪些化合物會排出體外),則依然是謎,但沒有人熱中於解開這個謎題,因為沒有研究經費,因此,現代的炸雞都是沒有味道的雞仔。至於營養成分,就很清楚明瞭了。二○○九年,英國營養學界的重要人物、倫敦腦化學與人類營養研究院的麥克.克勞福(Michael Crawford),將現在和以往的雞隻做比較。這項研究很像是戴維斯對於現代蔬果進行的研究工作,而所得的結果也和蔬果一樣令人擔憂。人類不是唯一比以前胖很多的物種。在一八七○年,一百公克的雞肉,脂肪含量還不到四公克;到了一九七○年,則提高到八.六公克;到了二○○四年,雞肉已含有二十多公克的脂肪。克勞福指出:「雞肉在以前是屬精瘦低脂的食物,但現在已不復如此。」他還提出另一個問題:「消費者是因為吃肥胖的雞才變胖的嗎?」現代雞肉中不但含有大量的脂肪,而且其中還有壞的脂肪。現代雞肉ω-6脂肪酸的含量比以往高,而ω-3脂肪酸的含量則較以往低,這兩種都是必需脂肪酸,如果缺乏就會致命,只是兩者的攝取量也得均衡。現代的飲食中ω -6脂肪酸往往過量,容易引發關節炎、癌症和發炎。最重要的ω-3脂肪酸是DHA,有人相信這種脂肪酸對大腦和心臟都有益處。專家建議要吃油脂豐富的鮭魚和鯖魚等生活在寒冷水域的魚類,就是因為牠們富含DHA。也有人說,牛、豬和雞沒有DHA,只有構造比較簡單的次亞麻油酸(ALA)這種ω-3脂肪酸。不過雞有能力將大量的次亞麻油酸轉變成DHA,這種生物學上的天賦讓牠們的肉質比較接近鮭魚和鯖魚;至少,以前的雞是這樣的,但現在已經不是了,因為牠們飼料中的ω-3脂肪酸含量不高,牠們也無法活得夠久到能進行這種轉換。克勞福表示:「飲食中DHA的含量減少,以及ω-6脂肪酸和ω-3脂肪酸比例的失衡,被認為和心智疾病的增加有關。」(關於這種說法,我想有個好消息是,如果平淡無味的雞肉會讓人類得到阿茲海默症,那麼我們也會忘記這些雞肉是有多麼難以下嚥。)這都和雞吃的東西,或是沒吃到的東西有關。如果雞吃了草或是西班牙鼠尾草,肉裡面的ω-3脂肪酸含量就會比較高。如果你把母的蛋雞在草原上放養,生下的雞蛋也會含有比較多的ω-3脂肪酸(但是這種雞蛋的產量下跌,是因為母雞不太常看到草地之類的地方)。當我對法默提起ω-3脂肪酸的議題時,她說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她指出,ω-3脂肪酸其實是有味道的,至少在牛肉中的ω-3脂肪酸有味道。這種極不飽和的脂肪在高溫的油鍋或是烤架上,很容易形成芳香分子。這是你直接可以嚐到營養的例子。那麼在雞肉中的ω-3脂肪酸也一樣嗎?法默說:「我想應該沒有人研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飼養雞隻中的味道分子。」因為,每個人都只在乎炸雞。在草地放養的雞所產出的雞蛋,也含有較多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A,蛋黃顏色比較明亮,這是因為其中含有一群稱為「類胡蘿蔔素」的植物「次級代謝物」(這類化合物也存在雞的肝臟、小腿和皮膚中)。在一個禽類研究計畫中,是把雞隻在西藏高原上放養,那裡「蚱蜢的密度很高」。雞吃西藏的蚱蜢之後,雞肉中的維生素E和鐵質含量,都比關在籠子中吃高機能飼料的雞隻來得多(更別提其中還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能讓雞肉的保存期限更長)。以上這些事實的結論是:雞吃什麼就變成什麼樣子,就這麼簡單。如果雞吃的綠色植物越多,雞肉也就會跟著越像綠色蔬菜。※ 本文摘自《美味陷阱》。《美味陷阱》作者:馬克‧史蓋茲克譯者:鄧子衿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1/24《美味陷阱》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1-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以為葉黃素顧眼?藥師:多吃無益 還可能皮膚變黃
低頭族多,許多民眾用眼過度,以為多吃「葉黃素」就能強固眼睛,不過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威廷指出5大錯誤觀念,包括葉黃素多吃無益,攝取過多恐有皮膚變黃等問題。林威廷說,葉黃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不僅可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傷害,也可抑制與細胞發炎反應相關傳遞鍊,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須由飲食中攝取。民眾可多吃深綠及黃色蔬菜,包含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豌豆、青椒、胡蘿蔔等;水果則可從柳橙、奇異果、葡萄等攝取葉黃素,另外,也可從蛋黃中攝取。若無法從食物獲取足夠葉黃素時,再從保健食品補充。林威廷說,市面上含葉黃素保健食品分游離型、酯化型2種,游離型吸收率較佳;酯化型雖具較好生物利用率與安定性,但須透過腸道酵素輔助,本身消化不好或腸胃不佳者,就不建議食用此類型葉黃素。有研究認為,成人每日若攝取6毫克的葉黃素,有助減緩黃斑部退化的風險,但多吃不僅無益,攝取過多還有可能造成皮膚變黃問題。林威廷說,民眾常有服用葉黃素常見的錯誤觀念,例如葉黃素對眼部任何病患均有幫助、吃了馬上見效、含量越高越有效。林說,補充葉黃素可增強黃斑部功能,使視力增進、視覺敏感度增強,長期食用可降低老年性黃斑罹患率,但對其他黃斑性疾病,如高度近視性、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尚未有明確定論。
-
2021-01-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葉黃素百百種該如何選擇? 藥師破解常見5大NG觀念
科技進步讓低頭族滿街跑,眼睛使用過度已是家常便飯,這樣的演變造就「葉黃素」在保健食品的詢問度名列前茅,但它真的這麼神奇嗎?對眼睛相關疾病是否都有幫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威廷表示,葉黃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本身是一種抗氧化物,它和玉米黃素都是眼睛內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成分,可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以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也可抑制與細胞發炎反應相關的傳遞鏈,減少活性氧化物質的生成,藉此調節免疫系統與發炎反應。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必須由飲食中攝取。當無法從食物獲取足夠葉黃素時,林威廷說,市面上含葉黃素保健食品分為2種:游離型與酯化型,游離型分子量大約只有酯化型的2分之1,一般也認為吸收率較佳。酯化型雖具有較好的生物利用率與安定性,但須透過腸道酵素輔助,將其分解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且最好搭配油脂一起服用,若本身消化不好或腸胃不佳,較不建議食用此類型的葉黃素。有研究認為,健康成人每日攝取6mg(毫克)葉黃素,有助減緩黃斑部退化的風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議每日補充葉黃素不應超過30mg。葉黃素多吃無益,若不小心攝取過多,還可能有皮膚變黃的問題。另外,建議不要與β胡蘿蔔素補充品一起使用,因為產生競爭吸收,會使得葉黃素吸收率下降。林威廷分享一些對葉黃素常見的錯誤觀念:NG 1:葉黃素對眼部任何疾患皆有幫助?補充葉黃素在一般健康人眼睛保健方面,可增強黃斑部功能,使視力增進,視覺敏感度增強,長期補充葉黃素,可降低老年性黃斑罹患率。但對於其他黃斑部疾病,如高度近視性、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尚未有明確定論。NG 2:葉黃素吃了馬上有效果?葉黃素具有累積性,口服約2周後,血液中濃度明顯上升,但黃斑部中的濃度卻未顯著增加,必須至少連續補充2至4個月後,黃斑部葉黃素的濃度才會有意義的增加,才能顯著提升視網膜黃斑部中的葉黃素濃度,達到抵禦藍光效果,並非立即性。NG 3:葉黃素的含量愈高愈有效?長期且持續服用才是最重要關鍵,短時間內服用高含量葉黃素,只是讓血中濃度快速上升,但若想讓黃斑部內的葉黃素濃度達到保護效果,天天服用比久久吃1顆有效。NG 4:除了葉黃素外,其他成份愈多愈好?不一定。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所需營養素也不一樣,只要仔細評估個人缺乏的保健成份含量是否足夠即可,以免徒勞無功。NG 5:大家都稱讚的產品最好?評價高、口耳相傳的保健食品,不一定最適合自己。選購產品時須將自身狀況、有無服用其他藥品及保健食品等因素一起考量,其他人的使用情形僅供參考,如此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葉黃素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該如何選擇、如何補充,一定要有正確觀念,以免失去原本的美意。若有任何相關疑問,建議諮詢專業人員,替自己的身體健康好好把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1-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白藜蘆醇、茄紅素是護心好成分? 營養師破解真相
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呢?許多人認為,除了吃藥,更容易而安全的健康投資是吃保健品,也因此使得訴求具有通血路、顧心臟的成分,人氣始終居高不下。本次,邀請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剖析白藜蘆醇、茄紅素真的對護心有幫助嗎?白藜蘆醇 許多人都知道,適量喝紅酒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降血壓,甚至被美國心臟科醫學會認可的護心食物之一。而之所以有此效用,來自於紅酒中含有「白藜蘆醇」(Resveratrol)這成分。白藜蘆醇是一種植物多酚,普遍存在於紅酒、紅葡萄皮、紫葡萄汁、桑椹、藍莓、小紅莓、覆盆子、花生中。研究發現,白藜蘆醇具有極佳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抵禦並幫助修復自由基造成的傷害,並預防人體內慢性發炎致使的損傷。黃淑惠提到,白藜蘆醇之所以被認為有護心效果,是因為其強力抗氧化作用,可以減緩體內發炎激素,或高血糖引發的血管內皮傷害,以及擴張血管來降低凝血,幫助血管暢通,達到降血壓之效。她進一步說明,但事實上,目前關於白藜蘆醇用於「保護心血管」,其研究尚不充足,因此,不建議用於防護心血管疾病之發生。茄紅素「蕃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茄紅素(Lycopenemia)是一種植化素,為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具有極強的抗氧化力,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因此,可以預防癌症、維護攝護腺健康、對抗衰老、養顏美容等功效。黃淑惠直言,茄紅素用於保健食品,大家最熟知的,是對於男性攝護腺的好處,但,茄紅素到底能不能「護心」呢?1997年Fuhrman等人研究茄紅素如何影響巨噬細胞合成膽固醇的機制,結果指出,茄紅素可以抑制HMG-CoA還原脢的活性,對巨噬細胞合成膽固醇dose-dependent的抑制效果;研究也證實,茄紅素也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接受體的活性,更進一步清除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以色列Michael Aviram博士也發現,多重茄元素可保護低密度脂蛋白對抗氧化作用。所謂「多重茄元素」是茄紅素、類胡蘿蔔素及其他活性植物營養素的複合物,可大幅提升低密度膽固醇抵抗氧化作用,讓血管有彈性、避免硬化。此外,茄紅素也能幫助降血壓,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研究指出,45~60歲的高血壓患者,在服用多重茄元素4週後,舒張壓可明顯改善;服用6週後,收縮壓可顯著改善;服用12週後,血壓降至標準值內。黃淑惠建議,建議每天食用1~2顆的牛蕃茄,不但能補充營養,也能同時攝取到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一舉數得。她提醒,茄紅素在經過加熱後,更提高人體吸收率,且加入油脂一起烹調,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諮詢專家/郵政醫院暨癌症關懷基金會資深營養師 黃淑惠
-
2020-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從食物中獲得最佳保護力 專家教你完整攝取植物營養素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獲得最佳保護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讓所攝取的每一分熱量,都有助於健康與治療。幸運的是,植物性食物是飲食中一貫對健康有益成分的濃縮來源。植物提供了抗氧化成分、植化素、植物固醇、膳食纖維、酶、益生質、益生菌、必需脂肪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礦物質。這些化合物就像是交響樂,互相合作以關閉促進疾病的基因、減少發炎、提升免疫功能、平衡激素、增強解毒酶、維持血糖濃度、控制血壓與血膽固醇濃度,以及支持身體所有的系統。雖然這些成分通常都會被分離出來,並且以補充劑的形式銷售,但一般而言,補充劑的效果總是令人失望。證據顯示,這些成分的有益效果,有賴於多種保護性化合物之間所存在的複雜協同作用。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包含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素之間的平衡與交互作用,對於促進與維持健康非常關鍵。其他在植物性食物中的保護性化合物:植化素、酶、植物固醇與益生質,則會輔助這些營養素。雖然這些化合物被認為不是必需營養素,但在促進健康福祉,以及幫助人們抵禦各種慢性疾病的侵害上,都有非常可靠的優良記錄。植化素所有植物為了要增進自身的存活率,都會產生稱為植化素(phytochemical,phyto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植物」)的化合物。一些植化素決定了植物的顏色、味道、質地和香氣,並且在吸引授粉者與播種者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其他植化素則發揮了內部防禦系統的作用,保護植物不受病蟲害與潛在惡劣環境的侵擾。由於個別植物有特定的需求,因此可能有多達10萬種不同類型的植化素;通常在單一植物中,可以發現100種以上不同植化素的數千份拷貝。幸運的是,當我們吃下植物,植化素會繼續在人體中發揮它的魔力。無論是作為抗氧化成分、模擬荷爾蒙、減少發炎、防止腫瘤形成、根除致癌物質、刺激酶的形成,或者摧毀細菌,植化素都具有數百種機制,來幫助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對抗現有的疾病。許多因素可能都會影響食物中植化素的含量,以及其生物利用率。舉例來說,像是土壤、水質、氣候與化學物質的使用等農業因素,就會影響植化素的含量。有機種植的農產品,會比噴灑化學農藥的農產品發展出對抗攻擊更強大的防禦力,因此植化素含量相對地也會更高。另一方面,收成後的儲存方法也可能會降低植化素的濃度。精製食物的方法會大幅度減少植化素含量,特別是當植物中富含最多植化素的部分(例如小麥粒中的胚芽和麩皮)被去除,或者當加工過程會暴露在刺激性化學物質、高溫或壓力下的時候。而食物的調理過程,例如烹煮、發芽、發酵、攪打、榨汁與打碎等,都可能會對植化素的含量與生物利用率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大多數的植化素在生食時能夠更有效地被吸收。舉例而言,生的十字花科蔬菜中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的吸收率,明顯要比煮熟的十字花科蔬菜高很多。一般來說,烹調往往會降低植化素的含量;加熱的強度愈高、時間愈久,植化素的損失就愈大。而且毫無意外地,水溶性的植化素在食物煮沸並倒掉煮過的水時,最容易流失。但另一方面,烹調會軟化或破壞植物的細胞壁,讓身體更容易提取和吸收某些類型的植化素,特別是類胡蘿蔔素。舉例而言,煮熟番茄的番茄紅素,比生番茄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煮熟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也比生胡蘿蔔的生物利用率更高。而無論是生食或熟食,加入少量的脂肪,例如酪梨、中東芝麻醬或橄欖油,都能改善類胡蘿蔔素的吸收。生食中的植化素,可以藉由縮減食物顆粒大小與增加表面積(切碎、煮爛、打碎、磨碎、打成泥、刨碎,或者仔細咀嚼)來獲得最佳的生物利用率。榨汁是更有效的方式,因為這個過程去除了植物的細胞壁,而細胞壁包含了纖維以及其他已知會降低營養素和植化素生物利用率的成分。一些類胡蘿蔔素,像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在蔬菜汁中似乎比生食或熟食的蔬菜都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想要提升抗氧化成分與植化素的攝取量,又不想增加飲食量的話,飲用蔬果汁是個可行的方法。發芽與發酵顯著提高了植物性食物的植化素含量。科學研究顯示,將多種植物性食物催芽後,會使其植化素明顯增加。植化素含量之所以增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生植物的生命需要依賴這些化合物的支持與保護。綠花椰菜苗(青花菜苗)就是個著名的例子,其蘿蔔硫苷(一種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蘿蔔硫素的前體)的含量,是成熟綠花椰菜的10∼100倍。蘿蔔硫素(一種異硫氰酸鹽)是種人體在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的強效天然誘導劑,可以處理並除去致癌物質。研究顯示,蘿蔔硫素也是一種優秀的抗微生物劑,對於幽門螺旋桿菌(一種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與胃癌有關的感染性細菌)非常有效。最近的證據也顯示,綠花椰菜苗可能會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阻抗。最後,蘿蔔硫素似乎可以減少與許多疾病相關的氧化壓力與組織損傷。實際意義:要攝取最多植化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各種色彩豐富的植物性食物擺滿餐盤。其中也包括了發芽與發酵食品在內,可以進一步提升植化素含量,選擇有機品種具有同樣的功效。雖然蔬果通常都被認為是植化素的主要供應來源,但這些化合物在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中的含量都很豐富。其中最著名的植化素超級巨星,就是深綠色的葉菜類(例如羽衣甘藍、寬葉羽衣甘藍與菠菜)、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綠花椰菜、高麗菜與抱子甘藍)、蔬菜苗(特別是綠花椰菜苗)、紫色與藍色水果(例如藍莓、黑莓與葡萄)、蔥屬蔬菜(特別是大蒜)、香草與辛香料(例如肉桂、丁香、大蒜、薑、奧勒岡與薑黃)、豆類(特別是大豆、小紅豆與其他深色豆類)、堅果與種子(例如胡桃、核桃與亞麻仁籽)、可可豆、柑橘類水果、茶和番茄。酵素存在於生的植物性食物中的酵素,能在兩個方面促進健康:它能幫助特定的植化素轉化成活性形式,也能幫助消化。至少有兩個植物家族中的酵素,能把植化素轉化成高度有益的活性形式。第一個是存在於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和蕪菁)中的黑芥子酶(myrosinase)。黑芥子酶會將硫配糖體轉化成異硫氰酸鹽,而異硫氰酸鹽最有價值的,就是能誘發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第二個則是蔥屬蔬菜(包括洋蔥與大蒜家族)中的蒜胺酸酶(alliinase)。蒜胺酸酶會將蒜胺酸(alliin)轉化成大蒜素(allicin),也就是它的活化形式。大蒜素能對抗微生物、細菌、病毒、寄生蟲與真菌感染,減少血液凝塊和降低血脂濃度,防止關節炎與癌細胞活動,並幫助誘導第二階段解毒酵素。黑芥子酶與蒜胺酸酶會在植物組織被破壞時釋放出來,例如當食物被切碎、搗成泥、煮爛或咀嚼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將高麗菜榨成汁,會使蔬菜汁中的黑芥子酶活性變高,而菜渣中所殘留的變少。)在釋放出來後,植化素就會開始酶轉化的過程,轉化成其活性形式。烹調會破壞部分甚至所有的酶,破壞程度則取決於加熱的時間和溫度,因此食用一些生的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能提供一些健康上的益處。透過打碎或嚼碎來進一步分解植物性食物,植物酶就可以對消化過程做出一些小貢獻。這個過程會在食物停留在胃的上半部時持續進行(在進食後,食物可以在那裡停留20∼60分鐘,才會和胃酸徹底混合)。這個消化前的階段,對整個消化過程的重要性還無法確知。然而,絕大多數食物的消化過程都發生在小腸中,因此相比之下,食物酶對人類消化的可能影響被認為是較小的。一旦食物落入胃的下半部,並與胃酸接觸時,酸鹼值就會降到1.3∼2.5左右;在這樣的酸鹼值下,食物酶大致上會變質或失去活性,因此通常無法在小腸內存活。最有機會在胃酸中存活,並完好無損抵達小腸的食物酶,是包覆在能存活下來的微生物中的那些酶,例如發酵食品。關於進一步的資訊,詳見戴維斯與梅琳娜的《邁向生食純素飲食》(Becoming Raw)。實際意義:要獲得最多蔬果中所含的食物酶,最好生吃,並且混合一些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添加各種芽菜和發酵食物,可以進一步提高食物酶的含量與功能。植物固醇植物固醇(包含了固醇與其對應的飽和形式—甾烷醇)是植物細胞壁中的必要成分,正如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中的必要成分一樣。植物固醇具有雙重的抗動脈粥狀硬化作用。由於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的結構類似,因此會與動物性食物中的飲食膽固醇互相爭取吸收管道,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此外,植物固醇也能阻止會加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炎途徑。植物固醇的攝取量,直接與飲食中植物性食物的份量成正比。雖然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都是植物固醇的來源,但濃度最高的自然來源為種子、堅果、豆類、小麥胚芽、酪梨、芽菜與蔬菜油。證據顯示,早期人類的飲食富含植物性食物,提供了高達每日1 g的植物固醇。時至今日,混合飲食所得的每日平均植物固醇攝取量,則是150∼450 mg不等。素食中的植物固醇通常比混合飲食中要高,而純素飲食所提供的最多。一份報告指出,參與研究的生食純素飲食者,每天提供了從500到超過1,200 mg的植物固醇。研究建議,每天攝取2 g的植物固醇,能為那些血膽固醇濃度高的人降低約9∼15%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這個攝取量的值,與使用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有關。由於可降低膽固醇的相關特性,食品工業如今都會在一些產品中添加植物固醇。添加植物固醇的食品種類繁多,包括一些人造奶油、美乃滋、早餐穀物麥片、沙拉醬、豆漿、穀物棒和果汁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允許製造商在這些產品的食品標示中,加入關於植物固醇益處的健康聲明。雖然植物固醇強化產品可能會為高膽固醇的葷食者提供一些好處,不過為了提高植物固醇攝取量而在飲食中加入不健康的食物,卻是荒謬之舉。已經採行健康飲食的純素食者,所攝取的植物固醇遠比其他飲食族群要多得多;而且,他們的飲食中不含膽固醇,因此血膽固醇濃度本來就比較低了。對於那些實際上服用植物固醇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的人,每天超過2 g的攝取量並未顯示出額外的好處;而對於某些人來說,愈高的攝取量反而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實際意義:要增加植物固醇攝取量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全食物純素飲食,包含芽菜與高脂植物性食物,例如種子、堅果、小麥胚芽與酪梨等。純素食者並不需要攝取額外添加植物固醇的加工食品。益生質與益生菌腸道存在有數兆的微生物。雖然全部至少有400∼500種不同物種是腸道的常見居民,但其中99%的數量都同屬於30∼40種微生物種。住在腸道裡(主要是大腸)的微生物群體,統稱為腸道菌群或腸道微生物相(microbiota)。(這些細菌約占了糞便的50%。)雖然身體與腸道菌群的關係絕大部分是互惠的,但有些客人會比其他人更受歡迎。友善的細菌提供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存優勢。舉例來說,它們會產生抗微生物物質來抵抗有害細菌。在小腸裡,益菌藉由增強幾種營養素的吸收、氮循環、維持胺基酸儲存與合成某些維生素(維生素K與生物素),來提高營養狀態。佇留在大腸中的細菌配備有能夠分解纖維的酶。纖維對人體消化酶具有抗性,因此無法在之前的階段被消化。細菌消化纖維後的副產品中,包含了短鏈脂肪酸,能提供日常所需熱量的10%以上,有利於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還可預防大腸直腸癌。除此之外,益菌還支持了免疫系統功能、防止食物過敏,並在腸道組織的發育及成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腸道細菌與腸壁內的細胞會持續地雙向交流。如果友善的腸道菌群沒有被充分支持,致病的細菌就可能在身體中立足並繁殖。這些野心勃勃的入侵者,會產生損害腸道內壁的毒素(使其更具滲透性,或者「滲漏」)、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慢性低度發炎、產生感染、破壞新陳代謝,並且造成過重或肥胖。食物的選擇會影響腸道菌群的整體平衡,不管是對人體是友善還是有害的菌群。含有友善微生物群的食物或補充劑,被稱為益生菌(probiotic);而支持這些健康微生物群的食物,則稱為益生質(prebiotic)。以植物為基礎的高纖飲食會維持益菌的存在,而高脂低纖的西式飲食則會助長致病細菌繁殖。雖然目標並非徹底根除有害細菌(人體也會需要其中一些細菌),但益生菌與益生質都有助於把平衡帶向對健康更有益的比例上。益生菌是以活性形式到達腸道的活微生物群,能發揮有益健康的效果。發酵食品或補充劑都可以提供益生菌。一些益生菌的最佳素食來源,包括了非乳製優格(杏仁、椰子或大豆優格)、發酵豆類製品(例如天貝與味噌)、發酵堅果或種子乳酪、發酵蔬菜(德國酸菜〔sauerkraut〕)、發酵穀物(回春水),以及某幾種茶等。益生質則提供了難以消化的可發酵食物成分,能刺激益菌的生長與活性,通常是作為益菌的食物供應。益生質在含有無法被胃酶分解的醣類食物中特別的高,尤其是生食(例如菊苣、菊芋、大蒜、洋蔥、韭蔥、香蕉、蘆筍和地瓜)以及益生質強化的食物(例如果聚醣〔菊糖與果寡醣〕)。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已經意識到益生菌和益生質的價值,如今也得到了研究的強力支持。研究已經證明,益生菌能夠預防或減少跟某些類型的腹瀉、乳糖不耐症以及腸躁症相關的問題。益生菌能減少促進癌症的酶與壞菌所產生的有毒副產品,並且似乎也能促進和保護腸道健康,減少跟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的併發症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它還能幫助預防感染性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與流感)、泌尿生殖系統感染,以及嬰兒的過敏和皮膚疾病。也有較薄弱的證據顯示,益生菌可能在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防止自體免疫疾病與牙齒健康方面,都扮演了有益的角色。每種益生菌的菌株都有特定的健康效果。線上研究能夠告訴我們,在治療特定的疾病上,哪種菌株是最有效的;益生菌補充劑的標示包含了屬、種與菌株。專家建議,一旦開始抗生素療程,就應儘快服用益生菌,並在療程結束後持續服用幾天。一般而言,包含多種微生物的產品比單一類型的更加有效。大多數的益生菌都需要冷藏,而且有效期限也很重要;不論是哪種菌株,一旦微生物死亡,就不再是益生菌了。典型劑量隨產品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一般而言,劑量愈高(兒童為每日50∼100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s,簡稱CFU〕,成人則為每日100∼200億CFU),效果愈好。實際意義:規劃良好的純素飲食,自然會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與不易消化的醣,能夠提供現成的益生質來源,成為健康腸道菌群的有力支持。而嚴重依賴加工與精製食品的純素飲食,在這方面則會顯得不足。食用大量生鮮蔬果,同時在飲食中添加一些發酵食品,有助於恢復不是那麼理想的腸道菌群,定期服用多種類菌株的益生菌也有同樣的效果。
-
2020-11-28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這樣吃! 研究:多吃全穀類食物可降低糖尿病風險
國內洗腎及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一般認為,不當飲食是主要原因之一,國外2項研究證實,多吃蔬果及全穀物食品,有助於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例如,多吃燕麥片,就能有效較低糖尿病機率。最近《英國醫學期刊》刊登這2篇研究,來自哈佛醫學院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發現,多吃全穀物食品以及富含蔬菜水果,能夠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哈佛醫學院在這項耗時20幾年的調查中,團隊研究團隊透過問卷了解15萬8,259名女性和3萬6,525名男性的飲食習慣,包括不同種類穀物的攝入頻率和攝入量。歷經平均24年的隨訪中,一共確診1萬8,629名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因素後,研究人員確定「較高的全穀物攝入量與較低的糖尿病風險有關」。依照全穀物攝取量多寡,將受試者分為5組,和攝入最少的一組相比,攝入最多的風險分別降低了29%和50%,相當顯著,因此研究團隊建議早餐應多選擇全穀食物。和1個月攝入量都不足1份的參與者相比,每天能吃至少1份冷穀物早餐,糖尿病風險下降19%,如果是黑麵包風險下降21%。此外研究人員對比了每周至少吃2份、每1月不足1份的2組受試者,發現每周至少吃2份燕麥片者,罹病風險下降了21%,糙米下降了12%,麩皮下降了15%,小麥胚芽下降了12%。另一則研究為劍橋大學團隊所執行,研究人員主要探討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係,分析8個歐洲國家2.3萬多人(其中第2型糖尿病患者9754名人)血液中維生素C和類胡蘿蔔素濃度。一般認為,血液中維生素C和類胡蘿蔔素濃度與攝取蔬果量視為正比,結果,血液中維生素C或總胡蘿蔔素含量較高,都罹病風險越低,和吃得最少的1組相比,吃最多的這組罹病風險降低了50%。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好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其中又以五穀雜糧膳食纖維的預防效果最佳,建議每天澱粉來源中,應該有一半來自五穀雜糧。例如,早餐吃了2片土司,午餐或晚餐就至少要有1餐將五穀雜糧當然正餐,儘管這對外食族來說有一點難度,但應該盡量遵守這個原則,才能遠離糖尿病風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1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少吃多動? 小心「隱性飢餓」讓你少吃也難瘦
許多人減重「少吃多運動」,但有時結果並不如預期順利,或遇到停滯期卡關,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秀如提醒,這可能是「隱性飢餓」阻礙減重成效,因為飲食不均衡造成營養素缺乏的飢餓,這種飢餓人體無法自行察覺,但缺乏這些營養素卻會阻礙減重效果。張秀如指出,根據調查發現,7成的成人自認飲食均衡,但其實高達9成9的人每天攝取營養未達衛福部建議的6大類飲食指南標準,其中,有近5成的人蔬菜攝取量連標準的一半都達不到,每周攝取7種蔬菜的人也不到2成;水果更高達6成達不到攝取量的一半,不到3成每天吃水果,這恐將成為缺乏維他命、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的「隱性飢餓」高危險族群。張秀如舉例,汽機車除了加汽油之外,還要添加機油才能維持性能好,跑得快又久;人體要維持健康與長壽也是同樣的道理,飲食中提供熱量的醣類、蛋白質、脂肪3大營養素就好比汽油,而維生素、礦物質就如機油一樣,雖不能提供熱量與飽足感,但燃脂與代謝卻需要這些微量營養素,如果缺乏這些營養素反而會讓肥胖更猖狂而瘦不下來。如何預防或改善「隱性飢餓」?張秀如建議,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雜糧、豆魚蛋肉、乳品、堅果種子油脂等6大類食物,補足各類營養素。每天應至少3到5碟蔬菜、2到4份水果,因蔬果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葉酸、鉀、纖維等營養素,長期攝取不足恐缺乏多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營養師也提醒,蔬菜避免川燙時間太久或水分太多,會加速菜中礦物質鉀流失,而用油部分避免淋肉燥或完全無油,以免影響礦物質鉀或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率;水果以新鮮當季為主,避免市售濃縮果汁反而攝取過多添加糖。
-
2020-10-15 養生.健康瘦身
沒食慾卻狂嗑甜品、喝飲料!營養師推5大開胃燃脂好食材
關於減重,許多人都有面臨這狀況:不想吃正餐,卻想大啖甜品、冰品、飲料,滿足當下的食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恐不知不覺中吃進了大量的卡路里,讓減重計畫功虧一簣。 減重時期最難以拒絕的即是國民飲料-珍珠奶茶,讓你陷入明明沒吃什麼,體重卻直直升的窘境。潘富子說,一杯全糖的珍奶喝下肚等於吃下12顆方糖,而近年來爆紅的黑糖珍珠鮮奶,看似較為健康,但一杯高達14顆方糖。 潘富子表示,大家都以為控制體重的關鍵在於「運動」,事實上,「飲食控制」、「吃對食物」,才是減肥事半功倍的重要課題!她特別推薦具高纖維、飽足感、加速代謝的5大瘦身燃脂好食材,想成功減肥的人快筆記。 瘦身燃脂好食材1:蒟蒻 蒟蒻的主要成份為葡甘露聚醣(glucomannan),是由葡萄糖及甘露糖結合的多醣類,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蒟蒻含有非常豐富的膳食纖維,食用後容易有飽腹感、延遲胃排空等好處。 100g的蒟蒻,熱量僅20大卡,對於有減重需求的人而言,確實是相當不錯的低卡食材。但蒟蒻本身幾乎不含蛋白質、脂肪或其他必須營養素,因此,不建議以蒟蒻替代全榖雜糧類食用,會造成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導致血糖不穩定、易感疲憊及新陳代謝減緩。 瘦身燃脂好食材2:竹筍 潘富子指出,竹筍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及鉀、磷、鎂、鈣、鈉、鐵、鋅等礦物質。其中,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胃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避免便秘。100g的竹筍,熱量僅27.5大卡,可說是減重聖品。 竹筍最受歡迎的烹調方式,是水煮後切塊拌沙拉吃。但美乃滋熱量驚人,不妨改用薄鹽和風醬取代做沾醬搭配食用,除了可提升食物風味,也能減少過多的熱量攝取。 瘦身燃脂好食材3:大番茄 俗諺說:「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潘富子提到,這是因為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類胡蘿蔔素、磷、鐵、鉀、鈉、鎂、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等營養素,每天吃兩顆,就可以滿足體內1天維生素C的需求。 此外,一顆番茄熱量只有25大卡,加上其具有飽足感的膳食纖維、果糖含量又少,可說是減肥聖品。潘富子提醒,番茄與適量油脂一起加熱後還可釋放出豐富的茄紅素,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破壞,降低發炎反應,好處多多。 瘦身燃脂好食材4:各式菇類 潘富子解釋,鴻喜菇、雪白菇、白木耳、黑木耳等各式菇類,可是低熱量高纖維的食材。以香菇為例,100克的香菇膳食纖維高達3.9克,同重量的綠花椰菜膳食纖維約只有2.5克、白花椰菜約2.2克。 膳食纖維可幫助腸道蠕動,又能增加飽足感、不易飢餓,並能維持血糖穩定性。食慾不佳時,不妨拿黑木耳川燙、冰鎮後,淋上佐料做成涼拌開胃菜,可幫助開胃、提振食慾。 瘦身燃脂好食材5:無糖綠茶&黑咖啡 若真的想喝杯飲料解渴,潘富子建議,可選擇無糖綠茶或黑咖啡解饞。 綠茶中的兒茶素(綠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提高新陳代謝、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抗氧化能力是紅茶的6倍。研究發現,綠茶能減少脂肪細胞堆積、幫助體內的醣類及脂肪代謝。 咖啡中的咖啡因也是脂肪分解的催化劑,能幫助加快體內脂肪分解。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與訓練新陳代謝》專業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運動選手在運動前30分鐘喝杯無糖黑咖啡,運動後3小時內會比平常多燃燒15%的熱量。
-
2020-10-14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吃對了糖尿病風險降一半!哈佛研究:2種食物最能保護胰島健康
2型糖尿病患病人數不斷在增加,相比確診後再去治療,預防其實才是重中之重。作為一種代謝類疾病,想要預防,就繞不開生活方式這個因素。舉例來說,一天中最重要的早餐,如果吃對了,對於你一整天的活力以及身體健康,都是有正面助益的。最近的《英國醫學期刊》上刊登了兩篇研究,來自哈佛醫學院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發現,全穀物食品以及富含蔬菜和水果的飲食與更低的2型糖尿病風險有關。和攝入最少的一組相比,攝入最多的風險分別降低了29%和50%,按照不同食物類型、不同攝入頻率和攝入量來計算,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哈佛研究推薦:早餐可選擇全穀食物在哈佛醫學院團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護士健康研究、護士健康研究II和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三個隊列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共包括158259名女性和36525名男性。參與者完成了研究的問卷調查,包括不同種類穀物的攝入頻率和攝入量。在平均24年的隨訪中,一共確診了18629名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因素後,研究人員確定「較高的全穀物攝入量都和較低的糖尿病風險有關」。按攝入量將參與者均分成5組,攝入量最高的一組和攝入量最低的一組相比,風險降低了29%。和一個月攝入量都不足一份的參與者相比,一天能吃至少一份冷穀物早餐(穀物或麩皮的重量超過25%才算穀物早餐)的,糖尿病風險下降19%,如果是黑麵包風險下降21%。對於其他吃的比較少,平均攝入量低的全穀物食品,研究人員則對比了每周至少吃兩份和一月不足一份的,發現燕麥片的風險下降了21%,糙米下降了12 %,麩皮下降了15%,小麥胚芽下降了12%。爆米花屬於「比較健康的垃圾食物」但在所有類型的穀物食物中,有一個比較特殊,就是爆米花。爆米花是很多人都喜歡的零食,現在超市也有售賣半成品,可以自己在家裡用微波爐加工,快捷又方便。雖然爆米花會添加糖,有些還有奶油和鹽等調味料,但相對洋芋片等零食來說,它還是有較高的纖維含量和飽腹指數的。分析結果表明,爆米花攝入量與糖尿病風險呈J型,一週不超過一份,糖尿病風險才處於較低狀態,超過後,風險則會直線增加。多吃蔬果最多可降低50%糖尿病風險在劍橋大學團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主要探討了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係。他們使用的是包含8個歐洲國家(丹麥、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英國)的EPIC-InterAct研究的數據,包含2.3萬多人,有9754名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漿中維生素C和類胡蘿蔔素作為衡量水果和蔬菜攝入量的標誌物。血漿中的維生素C或總胡蘿蔔素含量較高,都與2型糖尿病的風險低有關。和吃得最少的一組相比,倒數第二低的風險降低了23%,而得分最高的降低了50%!整體來說,這兩項研究分別證明了多吃全穀物食物和蔬菜水果與2型糖尿病風險顯著降低有關。雖然它們一項是以調查問卷的方式,一項是以檢測血液中標誌物含量的方式,但兩項研究都有較大的參與者規模,結果的可信度很高。參考資料:Intake of whole grain food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延伸閱讀:先吃早餐還是先喝咖啡?《BJN》研究:喝錯影響整天的血糖代謝
-
2020-10-06 養生.聰明飲食
木虌果茄紅素是番茄70倍 農糧署東分署:天堂果實要吃
不誇張!台東縣成功鎮內新興作物木虌果的茄紅素含量是番茄的70倍,農糧署東區分署近年積極輔導推廣民眾食用木虌(音同鼈)果,農糧署東區分署稱木虌果是「來自天堂的果實」,對於長時間使用3C產品的民眾,是一項天然保健植物,一定要多吃。農糧署東區分署為推廣台灣原生作物木虌果,與成功鎮農會家政班合作開發多項木虌果加工產品及料理,包括在家將木虌果假種皮與果肉分離製作各式料理,以及調製果汁,詳情參見台東縣成功鎮農會臉書粉絲頁。農糧署東區分署指出,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木虌果成熟果實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及茄紅素,其種子外面一層紅色的假種皮,茄紅素含量是番茄的70倍以上,有「來自天堂的果實」美譽。木虌果可利用部位廣泛,青果、成熟果、假種皮均可作為食材使用,另可加工製成凍飲、果醬、果汁、冰淇淋、餅乾、魚丸等。台東地區木虌果種植面積約有十餘公頃,屬於新興作物產業,成功鎮農會研發凍飲、果醬等系列商品均相當熱銷,農糧署東區分署表示,遊客來到台東,一定要嘗嘗這個具有東部特色的農產品。農糧署東區分署指出,今年會積極輔導成功鎮農會將栽培的木虌果田區申請通過產銷履歷驗證,希望以農會當領頭羊,鼓勵農友加入產銷履歷驗證,生產安全可靠的農產品。
-
2020-09-27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控制體內自由基產生很重要?名醫告訴你原因
【文、圖/摘自高寶《吃出超級免疫力》,作者喬爾‧傅爾曼】抗氧化劑的性質與功能由於加工食品與動物製品都不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營養素或是任何植化素,因此現代飲食特別容易產生疾病,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吃到生病。抗氧化劑就是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植化素,能幫助身體清除「自由基」並控制自由基的產生。為什麼這件事這麼重要呢?自由基是帶有一個奇數電子的分子,因此具有活潑的化學反應。這個不穩定的分子在碰到細胞內的其他分子與結構時會產生破壞性,要是沒有足夠的抗氧化劑(自由基的天敵)過量的自由基就會造成身體發炎以及提早老化。維生素C、E、葉酸、硒、α˗ 和β˗ 胡蘿蔔素與其他的植化素都具有抗氧化作用。絕大部分的抗氧化劑都是透過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天然植物進入人體的,在動物製品以及加工食品中都無法找到大量的抗氧化劑。(植化素除了當做抗氧化劑之外也有各式各樣的益處,目前這些益處正在研究當中,還需要進一步的了解。)當細胞內的自由基活動增加,跳脫自己的細胞區室影響到周圍其他細胞時,就會產生氧化性損傷。自由基並非都是有害的,事實上它們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們會清除身體的廢棄物,而免疫細胞也會利用自由基來攻擊並除去可能危害人體的受損細胞,阻斷它們持續惡化後發展成癌症的可能性。然而,自由基和其他細胞內毒素的問題就出在於:我們沒有讓它們每天固定接觸到大量各式各樣的抗氧化劑與植化素,違背了大自然的原意,使得自由基數量大增並且全身到處遊走。因此它們清除的不再只是體內的垃圾和異常組織,也開始摧毀正常的組織,導致細胞受到損傷並且增加了細胞毒素的濃度。由於蔬果富含這些有益的化合物,所以計算蔬果(特別是綠色蔬菜)的攝入量,就是一個測定飲食中總抗氧化能力的簡單方式。另外科學家也可以用測量血中α˗ 胡蘿蔔素含量的作法,來評估我們的蔬菜攝取量。β˗ 胡蘿蔔素在胡蘿蔔和其他橘色蔬果中含量很高,是受到最廣泛研究的類胡蘿蔔素;但α˗ 胡蘿蔔素更能精確地反應蔬菜的攝入量。首先是因為大部分的綜合維生素與營養補充品中都沒有包含α˗ 胡蘿蔔素,其次是因為它是一項非常好用的指標,可以用來檢視攝取了多少高營養蔬菜(深綠色與橘色蔬菜是α˗ 胡蘿蔔素含量最豐富的地方)。α˗胡蘿蔔素是40 多種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屬於抗氧化劑家族的一員,文獻記載有預防疾病與延長壽命的功用。最近有一項研究檢測了所有受試者體內的α˗ 胡蘿蔔素含量,然後在接下來的十四年間追蹤他們的死亡情況。研究員發現當受試者體內的α˗ 胡蘿蔔素含量越高,死於各類疾病的機率則會降低。和體內α˗ 胡蘿蔔素含量最低的那群受試者相比,體內α˗ 胡蘿蔔素含量最高的受試者們的死亡風險降低了39%。類似的關聯性也體現在α˗ 胡蘿蔔素與特定病因的死亡風險上,體內α˗ 胡蘿蔔素含量較高的人不只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機率會降低,也較少患上其他疾病,特別是傳染病。α˗ 胡蘿蔔素本身確實能提供大量有益的抗氧化劑,但更重要的是,α˗ 胡蘿蔔素也是一項指標,能反映出其他存在於綠、橘色蔬菜中數千種化合物的攝取量,並與這些化合物共同協做來維持身體的健康。綠色蔬菜的綜合營養密度是最高的,代表它們每一卡中微量營養素的含量是最多的,當然也是含有最多α˗ 胡蘿蔔素的食物。上述所引用的這篇長期大型研究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支持我所推薦的高營養飲食法,因為許多富含α˗ 胡蘿蔔素的食物在其他微量營養素上的綜合含量也非常高。當我們優化飲食中所攝入的微量營養素後(豐富其種類及數量),就有可能大幅降低晚年罹患疾病的機率並延長自己的壽命。換句話說,在飲食中加入各式各樣大量的未加工蔬果,身體就能更健康、活得更長久。每一卡中的α˗ 胡蘿蔔素含量高的食物包括以下幾種:• 小白菜• 蘆筍• 高麗菜• 寬葉羽衣甘藍• 紅椒• 綠花椰菜• 胡蘿蔔• 豌豆• 青椒• 瑞士甜菜(Swiss chard)• 西洋南瓜(Winter squash) 缺乏植化素的飲食需要為低落的免疫系統負起大部分的責任。吃較多蔬菜的人得到癌症的機率能大幅降低,而歷史上最長壽的那些人飲食中蔬菜的攝取量也都非常大。我甚至可以說植化素是過去五十年間人類營養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數百種植化素營養素,而獲得詳細研究的大概有150 種,然而能提升人體免疫力的植物來源分子可能超過數千種。植化素的密度常常會以鮮豔的顏色如黑、藍、紅、綠、橘色做為凸顯,植化素的類別中含有各式各樣的結構及有益健康的獨特物質,這就是為何廣泛攝取植化素是對人體最為有益的原因。各式種類的植化素包括以下幾項,有部分在上面一段已經介紹過了:蔥屬化合物、硫化丙烯、花青素、甜菜紅素、香豆素、類黃酮、黃酮醇、配醣體、吲哚、異黃酮、木酚素、檸檬苦素、有機硫化物、果膠、酚類化合物、植物固醇、蛋白酶抑制劑、 烯(類異戊二烯)、酪醇酯類,每一個種類裡都含有數百種化合物。許多新鮮剛摘採下來的植物,其所含的植化素會在現代加工技術包括(在某些情況下)烹煮的過程中受到破壞或流失。天然植物類食物是非常複雜的,因此我們還未能完全辨識出它們確切的結構以及大部分所含的有益化合物種類。但很顯然的是,免疫細胞的功能與製造都與細胞大量接觸各式各樣的植化素有關,吃太少富含植化素的各類原型植物性食物,是導致罹患大部分可預防性疾病(包括癌症)的主因之一。再更明確一點地說,我的意思是一塊雞肉和一片餅乾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不含大量抗氧化劑或是植化素的食物,兩者皆是動物製品與加工食品,缺乏可支持免疫系統的營養。我們吃越多缺乏植化素的食物,免疫系統就會越衰弱,於是生病及罹癌的風險也會隨之提高。許多種受歡迎的低脂飲食例如蛋白、白肉、義大利麵等其實都會基於各種因素而破壞免疫系統並導致癌症,主要就是因為缺少前述具保護性的植化素。在許多不同的研究當中,專家學者發現植化素擁有維生素和礦物質所無法提供的保護功能,例如:• 生成解毒酶• 控制自由基的生成• 降低致癌物質的活性與毒性• 保護細胞結構不受毒素破壞• 加強人體修復機制來修補受損的DNA 序列• 阻止DNA 受損細胞再繼續自我複製• 具有抗真菌、抗細菌、抗病毒的功效• 能夠抑制受損或基因改變DNA 的功能• 加強免疫細胞的細胞毒素(破壞力)—代表能殺死微生物與癌細胞的能力從這份清單我們可以看出植化素的主要功能可以濃縮成一項:人體抗癌防禦機制的燃料,富含植化素的飲食是我們在與癌症對戰時發射出去的大砲。防禦機制包含了免疫系統的細胞殺傷力,免疫系統必須能夠消滅入侵的微生物(病毒與細菌),並在自體異常細胞癌變之前將其殺死。當一個細胞的DNA「斷裂」次數增加時,細胞就會變得越來越異常,因此免疫系統會做出反應並試圖清除這個細胞。這個催化自體異常(也就是快要癌變與已經癌變的)細胞死亡,以預防之後對身體造成損害的過程被稱為「細胞凋亡」。
-
2020-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零脂或低脂飲食沒有比較健康! 不吃脂肪,小心睡不好、禿頭、顯老還易致病
脂肪是人們誤解最深的巨量營養素 攝取不足不力健康若你去問100個人:「三種巨量營養素中哪一種最不必要?」這100個人都回答「脂肪」的機率是很大的—不過確實脂肪是最有害的一種,但,脂肪攝取量太少也並非是一件好事。對許多人來說,過度強調極低脂的飲食會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若有人吃全素或是彈性素食,但卻由於遵循了低脂飲食的建議,而並沒有感覺身體變好,大部分的時候這些人都不會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乎又回頭去吃大量的動物製品,卻沒有察覺他們所經歷的一些問題是由於缺乏脂肪或是低脂飲食所引起的。皮膚乾燥、頭髮稀疏、肌肉經攣、睡眠不好、高三酸甘油脂以及運動耐受力差都是與缺乏脂肪有關的健康問題。對於大部分缺乏脂肪的人來說,多吃健康脂肪、與魚油類似的長鏈Omega-3 脂肪補充品,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並且少吃加工食品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都能夠解決問題。有些人其實只需要攝取更多基本的脂肪酸就好,像是Omega-6和Omega-3都可以。飲食中脂肪不足也會影響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和有益的植化素。種子和堅果都是最佳的高脂肪食物,當你正餐中含有種子和堅果時,所提供的脂肪酸會增加免疫系統的吸收—將大量提升微量營養素與植化素的功效。例如當你在吃以堅果或種子為基底的沙拉時,你會從生菜中吸收進更多的類胡蘿蔔素,對某些營養素的吸收力甚至還能高達10倍以上。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在吃完搭配無脂沙拉淋醬的沙拉後,其血液中所檢測出的α- 胡蘿蔔素、β- 胡蘿蔔素、茄紅素含量可說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吃完搭配含脂肪淋醬的相同沙拉後,這些營養素的含量卻大幅升高。 種子與堅果 不該無端背負罵名生的堅果與種子充滿豐富的營養成分,它們含有木質素、生物類黃酮、礦物質和其他抗氧化劑,能保護其中脆弱的新鮮脂肪。同時它們也含有可自然降低膽固醇的植物蛋白和植物固醇,以及強大的韖花單寧(ellagitannins,簡稱ETs)。這些飲食中的多酚類物質具有強效的抗氧化和防癌作用,常見於莓果、堅果以及種子中,其中以從核桃中吸收為最佳。堅果、種子以及酪梨都是高脂肪的食物,但許多不同的研究證據都顯示吃這些食物對健康好處多多。強調從動物性脂肪、加工過的油、以及反式脂肪中攝取高脂肪的飲食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但從未有任何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高脂、全植物類的食物會對健康帶來任何壞處。事實上,所有研究都指出吃這些食物有助於提升健康,並認為這類食物應該要成為全面均衡飲食中的重要一環。堅果和種子的平均熱量約為30公克175卡路里,一天吃30~55公克就佔了每日脂肪類卡路里攝入量的15%到30%。此外還有另一項好處:多吃種子與堅果也能提高飲食中的植物性蛋白質;換句話說就是,當你吃進較少動物性蛋白質,轉而用更多植物性蛋白質如堅果、種子、豆類與綠色蔬菜來做替代時,你所獲取的營養就會大幅飆升,進而提升健康。油不該被視為健康食物 對橄欖油的迷思眾多任何油都不該被視為健康的食物,所有的油包括堅果油跟橄欖油都是一樣的,它們100%都是脂肪,並且每大匙就含有120卡的熱量。油的熱量非常高但營養價值卻極低,並且完全沒有纖維的成分可言。在你的沙拉或蔬果盤上澆上幾大匙的油,就等同於多加了好幾百卡不必要的熱量。簡而言之,若想要增加討人厭又不健康的體重,那油就是一個最佳的利器。在植物被提煉成油之前都含有能吸附脂肪的纖維素,但當植物變成你所攝取的油(任何一種油都是)時,這些纖維素卻再也找不到了,而這就代表你所吃進的卡路里全都會被人體快速吸收,並於幾分鐘內以身體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另一方面,當你吃天然種子與堅果時,脂肪反而會在消化道中被固醇、烷醇、以及其他的植物纖維所吸附,不但使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量減少,並且還會將一些循環在血液當中的有害脂肪吸引到消化道中,隨著糞便排出人體。換句話說就是,你所攝取的這些完整的種子與堅果脂肪,是無法被「生物所利用」的,因此大量的熱量無法被吸收,使得熱量相當的種子與堅果和油相比來說較不易使人發胖。除此之外,它們還富含油中沒有的營養素,能提供人體保護力。請記得當你在正餐中吃進這些高脂肪食物時,它們能幫助你吸收其他食物所含的有益植化素,因此請搭配蔬菜一起食用,特別是可以加進沙拉淋醬裡效果更好。另外最好是生吃堅果與種子,或稍微將其烤一下就好,因為當你烘烤堅果與種子時,食物會因為烤焦而產生致癌的丙烯醯胺,而且蛋白質也會減少,在烘烤的過程中甚至還會產生更多灰分。此外堅果與種子烤得越熟,就越會破壞其中的胺基酸成分,烘烤的過程也會減低食物中鈣、鐵、硒、以及其他礦物質的含量。 令人困惑的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 我們被錯誤資訊洗腦,導致狂吃蛋白質,因此我們必須先能分辨事實與迷思後,才能決定哪些蛋白質來源是對身體最有益處的。在過去70年間,大部分學校所使用的營養相關教材都是由肉業、酪農業以及蛋業「免費」提供的。這些產業成功地遊說並影響政府,來獲得有利的法案與補貼,使得每位孩童都被迫接受這些產業的宣傳廣告。產業賣給孩童錯誤的概念,讓他們以為自己需要肉、乳製品以及蛋才有辦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至此之後,我們的腦中就一直被植入了不正確且危險的資訊。幾乎每個美國人每天所攝入的蛋白質都超出所需。事實上,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取超過100公克的蛋白質,比每日建議攝取量還多出了50%。但我們之中有太多人,包括運動員、健身愛好者、健美選手、節食者、以及體重過重的人都會為了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而選擇吃蛋白粉、喝蛋白飲、以及營養棒。總體目標是要少吃動物製品,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減少來自動物的蛋白質,並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 天然植物性飲食 抗氧化、防自由基遭傷害 若你的生活方式包含激烈且規律運動的話,那確實會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例如阻力訓練與肌耐力鍛鍊都會破壞肌肉蛋白,並且提升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以促進肌肉修復和生長。但是對蛋白質的需求增加的同時,也會增加與對多餘熱量的需求,因為這樣一來運動時才能有足夠的熱量可以燃燒。但運動同時也會增加我們的食慾,於是乎所攝入的熱量也會隨之提升,使得蛋白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若我們用各類天然的植物類食物:蔬果、全穀物、豆類、種子與堅果來滿足因為激烈運動而提升的熱量需求,那我們就能獲得所需的精確蛋白質含量。各類典型的蔬菜、堅果、種子、豆類、以及全穀類每1,000卡約能提供人體50公克的蛋白質。請別忘記,綠色蔬菜約有50%是蛋白質,因此你只要多吃蔬菜,就能獲得所需的蛋白質來打造出超級免疫力與抗癌機制。當你的額外熱量是來自於能提升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時,你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蛋白質而已,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劑,保護你受到運動時所產生的自由基所傷害,在這一點上大自然的設計是非常完美的!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nbsp;黃慧玫、作者/喬爾.傅爾曼、出處/摘錄自高寶書版《吃出超級免疫力:抵抗病毒、流感、癌症侵襲,後疫情時代的不生病指南》&nbsp;)延伸閱讀: 地中海飲食最大陷阱在油脂! 營養師條列4點重要關鍵 減肥只吃水煮餐很母湯! 告訴你不瘦的原因...不吃油超NG&nbsp;
-
2020-08-11 養生.聰明飲食
台中小吃大麵羹其實不牽羹?加入這一味讓它久煮不爛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大麵羹麵條屬於「鹼麵」,與日本常見的拉麵或是油麵相同,透過加入食用鹼(如:三偏磷酸鈉、碳酸鈉、碳酸鉀等)增強麵筋彈性,讓麵條澱粉較不易逸散、糊爛。但也因為加入大量食用鹼,所以除了麵條變黃之外,也會有股濃濃的鹼味。說起台中的在地特產小吃,除了太陽餅、麻芛與動不動就被「加爆」的東泉辣椒醬,「大麵羹(或稱大麵焿、大麵「米庚」)」更是台中的經典小吃。走出台南你還能吃到牛肉湯,走出彰化你也還吃得到肉圓,但「大麵羹」這一味,卻幾乎只能在台中吃到。大麵「羹」不牽羹,原名應是大麵「鹼」?等待高湯煮沸,一把「大麵條」下鍋,小火熬煮至麵條吸飽湯汁、脹大。簡單調味,加入油蔥酥、蝦米、碎蘿蔔乾與韮菜,是大麵羹最常見的吃法。但大麵羹雖被稱作「羹」,麵湯也常常如同一般羹湯一樣黏稠,不過其實多數的大麵羹卻不會加入勾芡「牽羹」的動作。但為什麼不用牽羹、又叫做大麵羹呢?儘管大麵羹一詞的由來仍眾說紛紜,但有一說法是認為,大麵羹的「羹」字發音,其實起源於台語的「鹼(ginn)」字的,意即加了鹼的大麵條。因此吃過大麵羹會覺得怎麼會有一種風味、跟其他台灣傳統湯麵不一樣,其實那股濃厚的味道就是「鹼味」。寬大麵條加「鹼」,讓大麵羹耐久煮大麵羹所使用的黃色寬大麵條,屬於「鹼麵」的一類,與日本常見的拉麵或是油麵相同,透過加入食用鹼促使麵粉中的蛋白質與澱粉作用,藉以增強麵筋彈性外,也讓麵條澱粉能不易逸散、糊爛,較能耐久煮。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安義說明,傳統鹼麵的製造法多是添加「硼砂」,但在硼砂被禁用後,現多以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三偏磷酸鈉、碳酸鈉、碳酸鉀等取代之。而也正因為加入食用鹼,讓大麵羹的鹼麵除了帶有濃厚的鹼味外,也促使麵粉中帶有的類胡蘿蔔素、類黃酮等變色,使得鹼麵顏色較一般麵條更黃。為了讓大麵羹的「黃」更顯眼,部分業者會添加食用色素依照一般製程,大麵羹的鹼麵已經會呈現比一般麵條更黃的顏色,但部分製麵業者常為了使鹼麵黃色色澤更為明顯均勻、增加賣相,而添加食用色素,儘管其多屬於合法添加,但仍建議民眾在選用麵條或是挑選商家的大麵羹時,可以選擇顏色偏「便利貼黃色」色澤、未添加色素的鹼麵產品。業者也應確實遵守食品添加相關規範,以免觸法。延伸閱讀▶麵條真「麵」目:留意防腐劑、漂白、硼砂問題▶拉麵的嚼勁怎麼來?「鹼水」的比例是關鍵!▶製麵、煮麵都有大學問!聽專家拆解「彈牙」義大利麵的生化學!參考資料▶臺中特產-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06 名人.好食課
吃到超級食物很麻煩?營養師教你吃最常見的1米+5麥
超級食物這詞十分廣泛,究竟到底什麼是超級食物呢?其實,這個詞是有被定義的喔!牛津字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連結)。而麥克米倫字典(Macmillian dictionary)對超級食物的解釋是「對健康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改善某些疾病」(連結)。但因為每種食物都有強項和弱項,雖然超級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也不要忘記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穀物雜糧類的食物含有多種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能緩解疲勞、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因此穀物雜糧都常被認為是超級食物!而這次好食課就透過這次專欄,來介紹穀物雜糧食物中最常見的「1米 + 5麥」吧!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營養、纖維和能量1. 糙米/發芽糙米(Brown rice)米是我們最常吃的澱粉食物,但平常時候吃的都是去除麩皮與胚芽營養的精白米。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精白米的3.8倍,而膳食纖維更是精白米的5.7倍。不僅如此,許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多酚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如:槲皮素、咖啡酸、香草素等都存在於麩皮或胚芽中,除此之外,糙米在發芽後GABA含量會大幅度增加4至8倍(連結),幫助我們放鬆和入睡,而這都是精白米無法提供的!2. 燕麥(Oat)燕麥是最常見的高纖「穀片」食物之一,以市售燕麥隨手包(37.5克 )為例,就含有3.2 克的膳食纖維,而且這些纖維中又含有「𝝱 -聚葡萄糖」,能夠經過消化道菌叢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調節膽固醇和血脂。市售業者的健康食品認證資料中指出,連續兩週每天吃75克燕麥,能減少12-15%的血脂,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以刺激腸道激素分泌,進而調控食慾和促進代謝!3. 藜麥(Quinoa)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約有15%,相較其他穀類的10%而言是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的穀類食物,因此藜麥在這幾年成當紅的食材。除了豐富的蛋白質以外,藜麥也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連結),是不錯的膳食纖維來源。藜麥中也含有一些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植化素可能具有調解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連結)。2018年的臨床實驗文獻也發現,每天以藜麥麵包取代白麵包方式,增加穀物雜糧攝取,能降低血糖反應,進而可能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連結)!4. 黑麥(Rye)黑麥又稱裸麥,是歐洲常作為麵包、餅乾或發酵製酒的穀物。黑麥不只是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其麩皮中也有豐富的木酚素(lignan),這是一種具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物質。研究發現血液中木酚素的含量會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風險成反比(連結),在一些動物實驗也發現木酚素具有抑癌功效,因此學者推測木酚素可能可以幫助預防癌症。5. 大麥(Barley)大麥(又稱為洋薏仁或小薏仁)也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穀類,每一百克的大麥片含有6克 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叢發酵,是腸道菌叢的能量來源。2015年文獻中,學者給予實驗鼠攝取含有大麥或大麥胚芽的飲食,在4週的高油飲食下發現有攝取大麥的實驗鼠,腸道菌叢的比例和控制組比較有顯著的改變,學者推測大麥的膳食纖維可能透過在腸道中可以調節菌叢生長(連結)。如同燕麥的膳食纖維,大麥也含有𝝱 -聚葡萄糖,在一項meta-analysis研究中發現,攝取富含大麥的飲食達4-12週,約可分別降低總膽固醇(-13.38 mg/dL)與低密度脂蛋白(-10.02 mg/dL)含量(連結),顯示大麥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連結)。6. 蕎麥(Buckwheat)蕎麥含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像是鋅、錳、硒等,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關鍵礦物質,也是人體抗氧化酵素的輔助因子,讓我們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的抗氧化能力。芸香素(rutin)也是蕎麥中富有的多酚類物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芸香素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類憂鬱行為,也具有調節血膽固醇的功效(連結),因此在飲食中補充芸香素有助於維持我們健康!吃到超級食物不麻煩?營養師推薦一次能吃到5種以上穀物更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盡可能的達到穀物雜糧生活,攝取這些「超級食物」,而且並非只能是飯、麵條、麵包,但要一次獲得這麽多穀物雜糧很麻煩嗎?營養師建議,市售用多種穀物雜糧製成的沖泡包也是不錯的選擇,且最好選擇可一次吃到5種以上穀麥者更佳,加上有充氮包裝能避免穀物雜糧的油脂氧化,也可以挑選領導品牌,品質安心。營養師也建議可以在早上,或者下午當作能補充能量與營養的下午茶點心,也可以加入鮮奶一起補充蛋白質,幫助我們補充營養,也滿足攝取穀物雜糧的建議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不怕夏天疲勞症候群!營養師教你用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能量】
-
2020-07-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當季/果汁之王「百香果」抗老防癌、改善便秘!但這3種人要注意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百香果的營養成分豐富,有很高的維生素A、C、鎂、磷、鐵、鋅等成分,有「果汁之王」的美稱,其白色內果皮含抗氧化物質,裡的小黑籽富含膳食纖維,它的膳食纖維含量,是香蕉3倍多,也是泰國芭樂的2倍,是改善便秘、抗老、抗癌的好水果!【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09-04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百香果屬西番蓮科,別名西番蓮、西番果、時計果。關於百香果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當百香果的花在盛開時就像時鐘的刻痕,因此也稱為「時計果」或「時鐘果」。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於日治時期時開始引進台灣栽種,台灣有栽種百香果的地區,以南投、台中以及花蓮等地為產量前三名,而其中南投埔里的大坪頂更是百香果的重點生產區,在栽培面積和產量上,皆是當地的驕傲,而當地日夜溫差大、產出的百香果風味特別迷人。選擇果實完整飽滿、顏色鮮艷、表皮光滑,拿起來有重量感,並帶有香氣者為佳。百香果有哪些品種?1.紫色種(P.edulis.Sims):又稱野生種或本地紫色種,果實為圓形或長圓形,果皮成熟時呈紫黑色,果實小、平均果實為35公克,果汁含率低,糖度、酸度底,產量也低。2.黃色種(P.edulisvar.flavicarpaDegener):由中南美洲、夏威夷及太平洋地區引進的黃色品種,果實為長圓形或圓形,果皮成熟時呈鮮黃色,果汁率高,果實大小約80公克,產量高,香味濃郁,品質優良。3.百香果「台農一號」(TainungNO.1):本品種係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以紫色種為母本,黃色種為父本的雜交後代選育出,具有自交親和性,故極易由蟲媒授粉即可結果,果實成熟時,果皮呈鮮紅色,略為光滑,果實最大達120公克,平均果重62.8公克,果汁率高,果肉呈濃黃色,香味濃烈,酸度稍低,為目前台灣百香果主要栽培品種。百香果有哪些營養?百香果的營養成分豐富,有很高的維生素A、C、鎂、磷、鐵、鋅等成分,有「果汁之王」的美稱。它的維生素A效力(類胡蘿蔔素)相當高,大約是木瓜四倍,還含有不少維生素C。百香果口感微酸,易讓人以為維生素C高,但在水果裡,維生素C含量僅算中等,不敵枸櫞類水果,就是我們熟知的橘子、柳丁、檸檬、葡萄柚等。不只如此,百香果還富含鉀、鋅等礦物質,不只算是高鉀水果,鋅含量在水果中的表現也相當不錯,排名中上。依衛生署食品成分分析,100公克百香果果肉,熱量約66大卡,在水果裡的熱量排名為中等。百香果白色內果皮含抗氧化物質,裡的小黑籽富含膳食纖維,它的膳食纖維含量,是香蕉3倍多,也是泰國芭樂的2倍。有些人怕酸不敢吃百香果,打成果汁後加糖、蜂蜜飲用,怕胖的人最好控制飲用量,並改用代糖,以免體重節節上升。網路相傳,百香果富含生物類黃酮,是真的嗎?類黃酮是一種天然植物化學物質,有抗氧化、防癌功效,能使癌細胞變得衰弱。但民眾不要看上百香果的類黃酮,就大量食用,其實,葡萄的含量也很多,非百香果獨有。蔬菜、水果裡都含有植物化學物質,只是種類不同罷了。像綠茶裡的兒茶素、大豆裡的大豆異黃酮、蒜頭裡的大蒜素,以及番茄裡的茄紅素等,都是植物化學物質,功效相去無幾,只是抗氧化機轉略有不同。要想抗氧化、防癌,除了靠植物化學物質,攝取維生素A,以及膳食纖維也有相同功效。關鍵應該是多樣化攝取,奉行彩虹飲食原則,多吃不同顏色蔬果。百香果入菜、做甜點或打果汁,怎麼吃?百香果的酸甜味用於烹調,可刺激食欲;炎炎夏日,還能做成消暑飲品。不過,對於體重超重或肥胖者,還有糖尿病患,在喝百香果汁時,最好以代糖取代果糖、蜂蜜、蔗糖等,以免吃進過多熱量或糖分,體重、血糖值上升。另外,有人吃果凍時,喜歡淋上少許鮮奶油,不妨以百香果果肉取代鮮奶油,變換口味。怕百香果口感太酸,買回家後可放置2、3天,待果皮略皺,香氣會更加濃郁,酸度也會稍降。哪些患者不宜吃百香果?百香果的鉀含量豐富,以100公克為例,鉀含量就有200毫克,在水果裡堪稱與木瓜等瓜類水果同級,算是高鉀水果。腎臟病患:儘管高鉀,腎臟病患只要抓對份量,節制地吃,百香果並非禁忌。腎臟病患者每天可吃2份水果,1份百香果,大約是90公克果肉,以一般個頭的百香果為例(一斤約有6、7顆),一份約為一顆。腎臟病患吃百香果無妨,但應避免喝果汁,也不宜飲用濃縮百香果汁沖泡的飲料,以免份量沒抓準,吃進超量的鉀。糖尿病患:建議攝取量與腎臟病患相同。百香果微酸的口感,易讓人誤以為糖分不高;但食用過量,可是會影響血糖穩定。腸胃功能不佳者:百香果含有膳食纖維,若腸胃不佳者攝取高纖食物會導致腸胃不適,建議高纖水果須依自己耐受程度增加量。有別於糖尿、腎臟病患,百香果的高鉀有助於心臟病、高血壓患者,但前提仍是適量食用。諮詢馬偕醫院營養師許碧惠、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
-
2020-07-02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保護眼睛、維持生長發育?營養師告訴你如何攝取維生素A
維生素A對很重要,它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的視覺功能、生長發育,那我們該如何有效的攝取維生A呢?如果攝取過量對身體有哪些影響呢?小測驗:維生素A 比一比同樣重量的胡蘿蔔和南瓜,哪一個維生素A的含量比較高?答案是:胡蘿蔔你答對了嗎?胡蘿蔔含有20,178的維生素A,而南瓜則含有3,681 IU的維生素A。為什麼維生素A對人體很重要?維生素A和我們的眼睛、皮膚和粘膜的健康有關,不僅如此還能使牙齒骨骼健康生長。如果缺乏維生素A就容易造成皮膚乾燥、落髮的情況產生,甚至可能會有夜盲症、乾眼症。那我們該從哪些食物攝取維生素A呢?其實還有分為維生素A與前維生素A,在動物肉品與蔬果上都能夠攝取,像是前面的小考題,胡蘿蔔就富含維生素A的蔬菜唷!維生素A主要來源為動物食品,如:動物肝臟、肉類、乳製品。前維生素A主要來源為類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如:深綠色的植物和紅色、橘色蔬果(芒果、胡蘿蔔、木瓜)等等。如何讓維生素A更好吸收?維生素A是屬於脂溶性的為生素,另外還有 E, D, K 也都是脂溶性維生素,和油脂一起時會更好吸收。因此倪曼婷營養師建議在料理含有維生素A的食品,像是胡蘿蔔、深色蔬菜時可以加點油拌炒,吸收的效果會更好唷!脂溶性與水溶性的差別在於水溶性的維生素會隨著尿液排出,而脂溶性的維生素不容易隨著尿液排出,它會沉積在體內,如果攝取過多時就可能會有中毒的現象。但大家也不用太過擔心,維生素A每日建議攝取量是500-600微克,在日常飲食中不太容易有過量的問題,除非大量攝取了動物的肝臟、魚肝油才比較有可能造成中毒的症狀。若是中毒可能會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06-27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全世界最營養的水果「酪梨」可預防多種慢性病,但這3種人要節制!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酪梨是優質的好脂肪,含有超過20種以上的營養成分,還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並可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糖尿病等現代人最害怕的慢性病;金氏紀錄將酪梨列為「全世界最營養的水果」。【記者陳惠惠、羅建怡、王郁婷╱報導,出處/2011-08-14、2012-09-16、2021-05-02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酪梨可是大名鼎鼎的水果,在美洲的原產地被稱為「森林的奶油」或是「窮人的奶油」,是優質的好脂肪,含有超過20種以上的營養成分,還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並可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糖尿病等現代人最害怕的慢性病。因此金氏紀錄將酪梨列為「全世界最營養的水果」,而營養學界則喜歡用「水果中的米飯」來稱呼酪梨,因為它不只是水果而已,也可以做為主食。酪梨別名牛油梨、黃油梨、幸福果、油梨(中國)、鱷梨(日本),原產地在中美洲、墨西哥和南美洲北部等熱帶氣候地區,於日治時代引進台灣栽種;台灣的酪梨從6月~隔年2月均可上市,其中早生種6~8月,中生種8~10月,晚生種12~2月。酪梨在中美洲被稱為「窮人的奶油」,酪梨的油脂含量高?酪梨的營養成分超高,但它與一般水果不同,幾乎完全沒有澱粉或糖類,所以沒有甜味,但完全成熟後的酪梨卻有特殊無比的口感,有點像香軟的奶油,又帶有一點核仁的堅果味,也難怪會被稱為牛油果或黃油果。酪梨果肉富含脂肪,平均含量由8.3%到22.8%都有,脂肪含量的多寡會因品種及採收的成熟度而異。每100公克酪梨熱量有58大卡,脂肪含量為0.7公克,約占總熱量11%。以國外資料,酪梨熱量裡,大約7%到12%來自脂肪,與國內數據差不多。根據衛生署「台灣地區營養成分資料庫」,水果裡,酪梨的脂肪含量不算最高,卻是唯一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水果。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增加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幫助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代謝,可預防心臟疾病和部份癌症的發生。此外,單元不飽和脂肪在運動後往往可以快速燃燒,因此可做為長期維持體重的重要養分,酪梨也成為減重及維持苗條體態的現代人最愛的水果之一。除了油脂,酪梨還有哪些營養價值?除了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酪梨還含有維他命A、C及B群,以及礦物質鉀、鐵、鎂等。酪梨的鐵含量雖無法與紅肉、深綠色蔬菜相比,但在水果中的表現算相當不錯。別以為酪梨口感軟滑,它的膳食纖維含量相當豐富。不過,民眾千萬別因為酪梨營養豐富,就大量食用,飲食均衡、適量,吃當令盛產的食材,才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吃酪梨對身體有哪些好處?1.維持飽腹感攝取優質脂肪有助延緩胃排空速度,延遲飢餓感。一項研究指出,在食物中添加酪梨者,飽腹感明顯比未吃酪梨者提升,可抑制食欲長達五小時。2.保護心臟酪梨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已被證實可降低壞膽固醇(LDL)並提升好膽固醇(HDL),這雙重作用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其富含的鉀還可協助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和體液,進而降低血壓。3.促進更多營養吸收進餐時搭配酪梨,可幫助身體從其他健康食物吸收更多的抗氧化成分。一項研究顯示,酪梨和番茄醬、胡蘿蔔搭配食用,可提高維生素A吸收;另一項研究顯示,吃莎莎醬時搭配2.5湯匙酪梨,比起單吃莎莎醬,可吸收多達13倍的β-胡蘿蔔素。4.促進腸道健康酪梨富含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有利腸道好菌生長。一項針對肥胖成年人的研究指出,每天有一餐吃酪梨的人,比起另一群餐點類似、但沒吃酪梨者,在12周後,每天吃酪梨的這群人,腸道菌種的多樣性明顯較高。酪梨熱量高,想減肥者吃酪梨要節制?據衛生署資料,每100公克酪梨熱量約58大卡,與加州李、李子差不多,在水果裡排名中上,並非最高。酪梨本身沒有甜味,軟熟後的果肉略帶滑膩感,不少人不曉得該怎麼食用,最常見的吃法就是打成酪梨牛奶。而且,有人為求口感香濃,不只用全脂奶,還不惜「下重本」多加一些酪梨。一顆連皮帶核的酪梨,重量從300到600公克不等,去皮去核,果肉重量也有200多公克,全部下肚,熱量就會超過110大卡。個頭更大的酪梨,熱量更可觀。以一人份酪梨牛奶,四分之一顆中型酪梨即可,以低脂、脫脂奶取代全脂奶,能減少熱量;若是四口之家,可使用一整顆酪梨。不想造成體重壓力,吃酪梨當天不宜再吃油炸食物,並減少烹調用油,就能避免吃進額外熱量。酪梨不只能生吃,還可以入菜,哪種吃法營養價值較高?不管是生吃或煮熟後食用,營養價值差異不大。唯一要留意的是,酪梨含不飽和脂肪酸,高溫油炸後較不穩定,建議以低溫烹調,避免油炸。另外,酪梨還可作成沙拉醬。吃沙拉時想享用酪梨美味,又不想吃進額外熱量,可淋上些許酪梨沙拉醬,取代其他醬汁。怎麼吃進更多營養?正確切酪梨是關鍵由於類胡蘿蔔素的最高濃度在酪梨的果皮下,正確去除果皮,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酪梨的健康效益。建議不要用湯匙挖果肉,用刀切並剝除,才能保留更多與果皮接觸處的果肉。去除果皮步驟如下:1.用刀沿著酪梨繞一圈切半。2.用刀子末端的尖端輕戳種子,就能輕易取出。3.再分別切成兩等份,就能輕鬆撕除酪梨果皮,並保留最多皮下的果肉。哪些慢性病患吃酪梨要留意?酪梨營養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但臨床上,第二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壓等患者,體重大多過重,應節制酪梨食用量,一、兩天吃一次即可,不建議吃酪梨預防心血管疾病。至於須限制鉀攝取量的腎臟病患,酪梨屬於「黃燈區」,並非高鉀食物,適量吃並無妨。資料來源/Health.com、美國《預防》雜誌
-
2020-06-27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遺傳之外 這2個因素對「癌症樂透」有決定性影響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自然的療癒密碼》,作者克萊門斯‧阿瓦伊】由於狄奧多西‧杜布贊斯基所言,除非是在演化的脈絡下,否則在生物學裡沒有任何東西具有意義,顯然是對的,再者,由於這種認知同樣也適用於疾病,因此我們不禁要問,演化醫學能為諸如癌症之類的疾病提供什麼解釋?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腫瘤細胞具有威脅性的變質與演化機制之間的關係?早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之前,癌症就已存在多時。古生物學家的發現讓我們了解到這一點。這些科學家是專門在研究遠古時曾經存在、如今卻早已滅絕的一些物種。他們曾經挖到一塊帶有一顆已經石化了的腫瘤的恐龍骨頭化石,這顆腫瘤的年紀已有將近一.五億歲。所以說,當時肯定存在著癌症,只是我們無法斷言,這種疾病究竟有多常見。從生命初始,造成腫瘤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於在細胞裡。且讓我們假設,地球上的生命,如同大多數的生物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起源於大約四十億年前。當時,第一批生物出現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關於它們的起源,至今為止,只有一些未經證實的假設與瘋狂的推測。這些原始生物極有可能是生活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生物學家將最早的生命形式稱為「LUCA」,它是「最終普世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一詞的縮寫。因此,無性的、單細胞的LUCA,是我們所有人的「最終普世共同祖先」。某些生物學家認為,LUCA有可能是例如被某顆隕石從宇宙的另一個部分帶到地球上來。我們且先將這類說法擱在一旁。畢竟,這完全不會改變這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樹木、灌木、其他的植物、真菌、細菌以及動物和人類等等,在相隔數十億年的差距上與LUCA有著「親屬」的關連。因此,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含有它的小部分。存在於生命演化起始階段的原始細胞,必然已經具有遺傳物質,而且能夠繁殖,換言之,能夠自我複製。單細胞生物有兩種繁殖方式。一方面,它們可以與其他的細胞相互結合。這是一種十分古老且簡單的性形式,它所賴以運作的原則與我們人類的相同。另一方面,單細胞生物其實只要簡單地進行分裂,同樣也能完成繁殖。在這當中,它們是根據「一生二」的原則使自己倍增。為此,它們完全不需要另一個細胞。這是一種無性的方式,是最古老的繁殖方式;LUCA必然已能採取這樣的方式。在這當中所產生的後代,會與產生它們的那些細胞具有同樣的基因。它們其實就是某種「拷貝」。人們則稱此為「營養器官繁殖」(vegetative Vermehrung)。我們人類連同我們的身體細胞的整體都是LUCA的後代。因此,我們的細胞也具有和單細胞生物本質上相同的營養器官繁殖形式,一點也不足為奇。它們會自我分裂,並且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利用自己產生出新的細胞。身體細胞的子代通常都是其母細胞的翻版,亦即所謂的「複製」(Clone),這點完全合乎它們的目的。肝細胞必定出自肝細胞,皮膚細胞也必定由皮膚細胞產生。藉由這種方式,我們的身體不斷地透過細胞分裂自我更新。表皮,亦即皮膚的最外層,大約每四周就會完全更新一次。肝臟細胞則慢得多,大約需要一百四十到四百天才能完成更新。有些細胞在我們成年後完全不會再自我更新,例如某些類型的神經細胞。當身體細胞經常進行更新時,舊的細胞則必須死亡與讓位。因此,身體細胞會在一段時間後自殺。由於細胞的這種自殺是在基因上編寫好的,所以我們會說這是「計劃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簡稱:PCD)。然而,在這一點上,事情卻是變得有些尷尬,因為重要的計劃性細胞死亡與每個想要生存和改變的細胞的原始利益相互矛盾。生命的演化是奠基於遺傳程式的變化。活細胞裡的一部微小的「複印機」一再會在讀寫這個程式時發生錯誤。這會導致突變,也就是細胞基因組的改變。這些突變是演化之所以能夠續行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所有的人所從出的原始細胞LUCA,一直完成自己完美無缺的複製,那麼如今地球上恐將沒有其他任何比它更好的生命形式。也或許,如今地球上恐怕再也沒有任何生命了,因為地球上的環境條件在過去的四十億年裡曾發生過多次劇烈的變化,LUCA的生命形式,在沒有任何改變下,恐將無法適應生活環境的變化。突變、轉變,可謂是在每個細胞中運轉的演化引擎。一個身體細胞可能因為突變而變成不會死亡。在這樣的情況下,計劃性的細胞死亡就不再發生,細胞分裂後還會一直生氣勃勃。由於它會將自己已經發生改變了的遺傳物質傳給新的細胞,於是它也會讓新生的細胞同樣不會死亡。突變的、不死的身體細胞不僅沒有讓位給新的細胞,反倒越積越多。於是乎,腫瘤形成、擴散,之後更開始損害並破壞身體器官。這是我們俗稱細胞「退化」(Entartung)的過程。這無非只是一個細胞的演化過程;這些細胞對於它們所屬的人類的狀況其實是完全盲目。因此,演化醫學及其研究對於癌症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們的身體細胞的遺傳物質每天都會發生數以千計的各種損害。舉例來說,在人類機體的化學過程中產生的所謂「自由基」(free radical),會攻擊我們的以DNA形式存在的基因組。自由基是極其活潑的化合物,為了尋找一個在化學上的結合伴侶,它們會像狂野的飛盤在我們的身體裡亂飛,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可能會扯下細胞的DNA的組成部分。這些損害也可能會導致產生危險的細胞。也因此,我們具備了能將受損的遺傳物質恢復原狀的修復機制。萬一修復失敗,這也可能會導致危險的細胞擴散。因此,我們可以見到,這是一種保護生命體免受癌症侵害的持續的平衡行為,因為癌症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原始力量。為了防止腫瘤形成,身體自身的力量必須始終保持警戒,必須防止細胞的基本生命力脫軌致使我們生病。這也就是醫生與生物學家會說「癌症樂透」的原因。 除了遺傳因素以外,環境與免疫系統在「癌症樂透」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環境污染物也會損害我們的DNA。如此一來,修復機制就會不起作用,罹癌風險也隨之升高。不平衡的飲食具有同樣的損害性,例如這會促進自由基的產生。因此,營養學家會建議從蔬菜和水果中攝取大量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某些植化素可以抑制自由基在身體裡形成。你能猜出是哪些植化素嗎?來自水果和蔬菜的防癌物質幾乎全都屬於萜烯這個族群!我們已從森林空氣中認識了這個物質群。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就是其中一例。這是常見於黃色和紅色的水果與蔬菜的萜烯,像是胡蘿蔔、番茄、南瓜、甜菜根、桃子、花菜、菠菜等等。特別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圍繞著癌症進行的權力遊戲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因素。我已說明過,自然殺手細胞與抗癌蛋白質是如何發現危險的細胞並迫使它們自殺,此外,所有這些防衛物質又是如何在吸入樹木的萜烯下被活化與增加。對於我們的健康而言,地球的自然環境是否完好無損絕非無關緊要。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對於「癌症樂透」的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運作正常且乾淨的生態系當然會比受到有害物質污染的一個行星,更少一些存在致癌影響的機會,而且我們可以吸入更多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學成分。大自然的影響使我們在參加「癌症樂透」時握有更有利的籌碼,因為它們可以強化身體的抗癌機制,並且有助於免疫系統的自然功能。如果使用演化生物學的語言,我們則可以說:疏離大自然提高了潛在的癌細胞的適應力。相反地,生態完好無損的生活環境所發揮的影響,則會強化防衛細胞與其他自然對手的適應力。雖然癌症早在智人出現之前就已存在,不過,自二十世紀起,它才成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在動物界裡情況則非如此。癌症是工業時代的人類文明病。促使癌細胞變得有能力抵抗化療藥劑,這也是一種演化機制。類似於抗生素之於細菌,化療藥劑提高了施予腫瘤細胞的人擇壓力。醫生動用細胞毒性藥物去殺死腫瘤細胞。然而,細胞卻具備了可藉以將毒藥再次排出的微型幫浦。在這當中,某些腫瘤細胞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完成這項工作,這足以讓它們在化療中存活。換言之,它們有能力去抵抗。如果除了那些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以外,其他所有的癌細胞都被化療藥物殺死,這些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就會產生更頑強的腫瘤,這些腫瘤含有大量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的複製品。治療這種「超級腫瘤」只有很微小的成功前景。因此,未來的癌症治療必須將演化的知識納入考量,進而找出「合乎演化」(evolutionssichere)的治療方式。為此,人們必須做網絡式的思考,也必須把人視為原本的人,換言之,視為某種產生自生命的網絡、而且永遠且無論如何也不能脫離這種相互關係的大自然生物。一種忽視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醫學,在許多領域裡永遠不會成為一種成功的醫學。
-
2020-06-23 橘世代.健康橘
吃水果、喝果汁不會胖?「水果瘦身」的迷思大公開
大概沒有一位腦中浮現過瘦身的朋友,沒有想過或是碰過水果瘦身法。但是這真的那麼神奇嗎?又或者說效果遠超過其他的方式呢?不過今天SuperFIT要來幫大家打破這個迷思,水果吃錯方式不僅對於減肥減重有害,更是大敵之一,這是怎麼一回事?難道那些說法都是騙人的嗎?根據國內醫師表示,某方面來說,水果的確是減重的敵人,因為人之所以會發生肥胖狀態,就是身體的代謝功能出現異常對吧!對營養學比較有涉獵的朋友,一定知道澱粉是多醣、水果是單醣,以消化吸收的速度來說,水果的確是好上很多,但也由於如此,很多朋友越陷入誤區,以為只要吃水果就能瘦,這其實是有很大的錯誤,今天營養師就來說說幾個能幫大家事半功倍的水果瘦身法則:如何水果瘦身:1. 一天只要吃一餐純水果就行教練見過不少的學員,為了追求快速成效或是增加效果等種種理由,把飲食方式改為一天全部以水果替代的方式,以為這樣能夠讓進度加快,但是在專業營養師的眼中,這可是大大的『NO!』的行為,這是為什麼呢?沒錯,水果富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纖維質等營養價值,但即使如此,想單靠一種或是兩種水果就能達到一天所需,那就太過天真了!一旦長時間只吃單一或是兩三種水果,極容易出現營養失衡的情況,進而使減肥計劃破功,不過有個方式,以單一蔬果不含其他攝取物,替代晚餐後將是不錯的選擇。2.攝取適量的水果才會瘦很多朋友、甚至大部分朋友,都有一種迷思,蔬果所含的熱量很低,所以吃再多都沒有關係,真是如此嗎?這裡讓Gina稍微提醒大家,這觀念完全是錯誤的,甚至有誤導的嫌疑,其實有不少的蔬果熱量並不低,像是台灣人一定熟悉的香蕉,一根熱量不比一碗白飯差,假使妳挑錯目標,不要說減重,別加速發胖就要阿彌陀佛了!熱量高食物,除了香蕉外,像是酪梨、榴槤都是,更重要是除了高熱量、其中所含的植物性脂肪也不在少數,稍微多吃幾片,很可能跟吞下白米飯沒兩樣,這樣有警覺了嗎?有些朋友會說,我選擇芭樂等低卡路里就沒事了吧?如果你有控制攝入量,當然沒問題,但假使超出建議數量了呢?這裡Gina特別提醒,每種蔬果都有記憶的攝取量,想要減種就要切實遵守。3.越接近食物原味、原形,就越能接近目標很多人、學員,為了圖個方便,把蔬果都往果汁機裡面丟,完成後也不加任何甜品,以為自己已經吸收蔬果中的全部營養。但事實真是如此嗎?Gina在此很殘酷的告訴大家,您錯了!雖然蔬果汁有著無可比擬的方便優勢,但是在過程中,人體消化系統最需要的纖維質等有益物質,全數散失之外,加上因已經被攪碎的纖維,已然無法提供飽足感減少食物攝取,如此就有可能攝取超標的數量與熱量,想從這方式減少體重,無疑是緣木求魚罷了!4.搭配低熱量食物飲食絕對不要把水果當做減肥減重的護身符、保命牌,認為正餐用水果替代後,其他時間就可以比較放肆,結果大家都可以想像的到,減重這個行動,絕不是口頭說說,或是只有單一方面改變就成達到成效,如果讀到這邊的妳還有這個想法,趁早丟棄吧!低熱量飲食其實限制還不少,但只要能夠按照守則,即使水果減肥也能夠達成。全面控制攝取熱量總值,配合蔬果的高纖、維他命,想找回魔鬼身材一點都不會是夢想。那麼說了這麼多,有哪些想要減重的朋友應該重視的水果種類呢?別急,接下來 Gina就稍微花點篇幅來告訴大家吧!幫助減重的水果1.紅番茄(特點纖維多、熱量低)在瘦身界,大概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威力,甚至為此出現市場缺貨情況。有人說金黃色比紅番茄減肥效果好,但是在醫師眼中,其實一點差異都沒有,除了有減肥美容功效、養生也少不了這物!假使妳食量夠大,吃掉兩個份量滿滿的牛番茄後,大概也要接近滿檔了,但是你知道,這時候卡路里攝取還不到100大卡喔!至於番茄多樣的烹調方式,就不要在這裡班門弄斧了,大家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2.紅西瓜(體積大、熱量低、水份多)在炎熱酷暑難耐的夏天,來片甜美富含水份的西瓜,真是極高享受(日劇孤獨美食家就有這麼一個場景)假使把一各大西瓜分成10等分,每片的熱量不到70大卡,即使是一口氣三片也沒問題(前提別腹瀉了!),不過相異番茄,紅色的西瓜比起其他品種多了可以退火解熱、排水利尿的β類胡蘿蔔素,更重要是能幫助身體修護組織受傷。3.哈密瓜(GI低、熱量低)很多朋友包括Gina在內,一開始對甜甜的哈密瓜,總是有熱量高標的印象,但是怕是妳我都誤解了!GI值竟然低到41(以國際標準來說,55都算是低的範圍),特點就是讓血糖上升速度減慢,讓大吃大喝的情況減少。一切開黃澄澄的的哈密瓜,也是抗氧化能力β隱黃素的大宗來源,甚至可以防禦由於自由基的傷害。除此外,預防高血壓、降低膽固醇都有著功效,甚至可以說遏制慢性病惡化,也有幫助。4.柳丁(纖維多、GI低)在台灣最常見到的水果,柳丁想排前五一點都不困難,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維生素C含量超多之外,纖維質以體積比例來說,一點都不俗,加上質感粗糙,很容易有飽食感,除了減重之外,對於長期排泄不順的朋友,更是一大聖品。但即使如此,以正確方式吃柳丁才能完全享受它帶來的瘦身樂趣,這話怎麼說呢?假使一般人如我們,大部分都是把汁液壓榨出來,或是吃肉但是把渣籽吐掉對吧?但這些行為看在醫師眼中,絕對是NG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渣籽混合汁液咀嚼喝下,才是最聰明的方式。5.葡萄柚(纖維多、熱量低)要談到瘦身水果,怎麼可以忽略葡萄柚呢?不僅只是水份多、高纖低脂、豐富維他命C這些早為人熟知的部分,加上富含鉀質以及β胡蘿蔔素,身兼減重與預防慢性病發作尖兵!與柳丁一樣,要充分享受葡萄柚的好處,必得先了解正確吃法,在這裡推薦許多女性朋友的方式,對半剖分後。用湯匙挖著果肉吃,才是完整攝取營養的方式。說了一堆水果減重的誤區,以及哪些水果對你的減重大業有幫助,不要在把目標放在蘋果與香蕉等上面,比起他們更好的蔬果,可是只多不少呢!本文摘自《SuperFIT極 度 塑 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8 新聞.健康知識+
金門出現「粉紅池塘」 專家推測可能和這抗氧化劑有關
新聞報導,金門古寧頭雙鯉濕地附近的一處池塘,最近忽然變成紅褐色,由於顏色特殊,民眾上網po文後,引發熱烈討論,還有不少人前來拍照朝聖。金門縣環保局表示,應該是太久沒下雨,才導致藻類增生,出現「紅潮」現象。韋恩覺得這個紅色很有可能是微藻產生了蝦紅素,才讓池水成了粉紅色。一些微藻如雨生紅球藻平常因為葉綠素的關係,所以呈現的是綠色,但是如果遇到了生長逆境,也就是環境惡化,就像這樣的高熱乾旱,就會產生蝦紅素來保護自己,蝦紅素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所以可以在惡劣條件下保護自己。而蝦紅素是類胡蘿蔔素家族的成員,所以呈現出了紅色。蝦紅素最珍貴的特性,是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劑,他的抗氧化力(自由基清除能力)比維生素C高6000倍, CoQ10 800倍,綠茶兒茶素的560倍,維生素E的500倍。所以在醫藥保健用途上,蝦紅素應用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減緩關節炎、提高運動表現、眼睛保健等多種用途上。蝦紅素最早是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Dr. Richard Kuhn在鰲蝦身上發現的。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卻是來自於雨生紅球藻及其他微藻類,蝦子以紅藻為食物,因此會把蝦紅素累積在身體裡,另外蝦子也有自行將其他胡蘿蔔素代謝為蝦紅素的能力。蝦紅素除了用在保健食品之外,也常使用於飼料之用,這是應用它的鮮豔紅色,天然的鮭魚肉、蝦蟹等等呈現紅色,就是反應了蝦紅素的顏色。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5-05 養生.聰明飲食
動不動就生病? 多吃這3類食物才能掰了病毒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如何提升自已的免疫力對抗病毒,高醫營養部黃孟娟主任提供飲食建議:1.蛋白質和抗體細胞形成有關,足量及優質的蛋白質,是建造與修補體組織必要營養素,每人每餐食用一個掌心大小的量,包括豆、魚、蛋、肉類,其中黃豆製品、鮭魚、鮪魚、秋刀等食物,富含n-3脂肪酸,可強化免疫力。2.以全穀雜糧及乾豆類食物,如十穀米、燕麥、糙米、雜糧麵包、綠豆、紅豆等,取代精製澱粉類食物,像是麵條、米粉、麵包等,可獲得與代謝能力密切相關的維生素B群,其中維生素B2、B6及葉酸,是維持黏膜上皮細胞完整及免疫細胞製造的元素。3.顏色多元的時令蔬菜水果為增加免疫力不可或缺的超級食物,除了蔬果中的抗氧化營養素(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及天然的植化素,皆可強化免疫力,菇類含有多醣體也可促進免疫力,蔬果的水溶性纖維,也有助腸道益菌生長。建議每天蔬菜食用量約1.5-2碗,水果量2-3個拳頭大,蕃茄、橘子、柳丁、木瓜、地瓜葉、菠菜、彩椒、香菇、金針菇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營養師許玉恒也補充,牙口不佳、胃口差或積極進行體重管理時,建議除了上述的食物外,可酌量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之綜合維生素礦物質。中醫部主任林宏隆表示,近日全院總動員來抗疫,大家都很辛苦,除了時時配戴口罩、勤洗手預防外,中醫部遵循「養生保健、治未病」原則,使用數種益氣固表、輔助調節免疫的傳統中藥材,如黃耆、西洋參、刺五加、靈芝、枸杞、蒲公英、山茱萸等,調配製成方便沖泡的茶包,幫助員工增強體力、補氣養血、清熱解毒、輔助調節免疫力,挺大家渡過這波疫情。(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 不想加速癌細胞長更快 日常6件事絕不能偷懶&nbs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