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頸椎
共找到
291
筆 文章
-
-
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假日比上班還疲倦?復健科醫師:這個原因讓你累壞了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與親友團聚用餐、來場方城之戰、盡情談天說地,幾乎都是靜態坐姿;而南來北往走旅遊時,困於車陣中免不了追劇、打手遊等,也是處於低頭久坐。而長期維持同一個姿勢,免不了肩頸痠痛、下背痛等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老是覺得假日比上班累的原因之一!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副主任林啟文表示,低頭久坐所引發的不適,跟姿勢大有關係,因此防患未然之道,是避免錯誤姿勢,並每半小時站起來動一動,放鬆肌肉。他解釋,不論低頭追劇、打手遊,還是看電視、打麻將,坐姿會隨時間增加,愈坐愈往下滑,身體感覺都不用出力好舒服。但事實上,整個上半身與頸部會呈現屈曲狀態,下背部懸空往前塌陷,完全沒支撐。長時間維持上述的錯誤姿勢,不只造成頸部與背部肌肉緊繃、血液循環不佳,更容易引起肩背腰部痠痛,脊椎骨也會發炎,長期下來,恐導致頸椎、腰椎的提前退化。林啟文建議,除了要注意坐姿,避免給脊椎帶來負擔,每隔30~40分鐘就要站起來活動一下,讓肌肉適度放鬆再繼續,否則疲勞會持續累積,造成身體負擔與傷害。不妨試試簡單伸展操,放鬆肩頸與上半身肌肉,預防姿勢不良與久坐的痠痛。簡易伸展操1 鬆頸運動1.找一面堅固牆面,背對牆面將頭部與上半身貼緊牆面站立。2.收下巴,持續10秒。3.將下巴放鬆。連續10次為一個循環,做完三個循環就完成整個運動。作用:對於長時間低頭追劇、打手遊者,能放鬆頸部肌肉與釋放頸椎壓力。簡易伸展操2 夾臂運動1.採站立姿勢,雙腳張開與肩同寬,兩手伸向後背十指交扣。2.雙手往下伸展,上臂與肩膀向後夾緊,將胸大肌向前挺出,持續十秒。3.放鬆上臂與肩膀,並將雙手收回。連續這個動作10次為一個循環,做完三個循環即可。作用:對於久戰方城與久坐沙發姿勢不良的族群,能有效的伸展上半身肌肉與減輕脊椎負擔。(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手臂、肩膀痛到發麻? 恐怕是「這姿勢」害你的
-
2020-06-19 科別.骨科.復健
腰是總疼?原來是睡姿出了問題,這幾個睡姿都傷腰!
慢性腰痛目前已經成為困擾我們的主要病症之一,為此我們創造了很多的治療方法和康復鍛煉。但在平日的醫療工作中,發現患者不良的睡姿往往會成為慢性腰痛的主要病因。一晚錯誤姿態的睡眠,甚至可以讓所有的努力功虧一簣。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多數腰痛患者的睡姿,順便想想你前一晚是怎麼睡的?側臥、趴睡、美人臥,其實都「傷腰」1.首先來看號稱最舒服的姿勢——「側臥」 :在與患者交流中我們得知,這個姿勢是最常見的,甚至一些患者不採用這個姿勢就睡不著了。殊不知這樣會讓腰椎、脊柱長時間處於旋轉狀態。扭轉會導致椎間盤內相鄰的環狀膠原纖維之間產生壓力,椎間盤內壓力增大導致髓核向一定方向突出,從而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這個睡姿腰部肌肉並沒有得到放鬆,長時間的緊張導致疲勞,而深層的小肌肉也會失去彈性,導致腰椎結構上的變化,最終引發疼痛。同時這個睡姿骶髂關節也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骶髂關節紊亂就出現了。而骶髂關節紊亂也是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2.再說說俯臥位睡姿,也就是「趴睡」,這個姿勢頭頸偏向一側,肌肉會很緊張,時常會引發頸椎病,而頸腰的肌肉有著密切的聯繫,間接引發腰部疼痛。3.最後,聊聊優雅的「美人臥」睡姿,身體側臥且斜靠在靠枕上,想想這時候的脊柱吧。沒錯了,脊柱保持在側曲的狀態。實際上的確有患者的脊柱因為這個姿勢出現不同程度的側彎,腰痛也就不奇怪了。這兩種睡姿最能讓身體放鬆,學起來正確的睡姿可以充分緩解身體的疲勞,使身體放鬆,更容易入睡。人的一生中,睡眠佔了近1/3的時間,它的質量好壞與人體健康與否有密切關係。目前,有兩個睡覺姿勢被公認可以做到全面放鬆。1.側臥時枕頭選擇合適的高度使頸部不發生側曲。雙腿夾一個枕頭,同時屈髖、屈膝130°左右,這樣脊柱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肌肉可以充分得到放鬆;2.仰臥時膝關節下方,膕窩處墊一個枕頭,頭部枕頭高低適中,頸部充分支撐。這樣骨盆不會過度前傾,腰背部肌肉得以放鬆休息。我們發現這兩個姿態的主要特點就是脊柱不發生扭曲。那麼習慣了側臥,且要一腿屈曲,一腿伸直的朋友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把手臂和屈曲的腿部墊高就好了。也許有人會關心,左側臥位是否會壓迫心臟?從解剖結構上分析,左側臥位不會使右側身體的重量壓在心臟上,普通人群左右側臥均可。只是建議嚴重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及心衰患者,避免左側臥位,避免由於血流動力不穩定等原因造成症狀加重。睡著了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了,睡姿控制不了怎麼辦?其實,睡眠中翻身主要是為了調整皮膚溫度,以及改變不良姿勢,緩解肌肉疲勞,防止脊柱歪曲。所以採用正確健康的睡姿可以使肌肉不易疲勞,翻身也會減少,而養成良好的睡姿,建立較好的肌肉記憶,即使翻身也會自然地保持比較健康的睡姿。並且睡前應避免攝入使神經興奮的飲料,如茶、咖啡等,否則不利於身體進入深度睡眠,增高翻身頻率,增加不良睡姿風險。枕頭的高低,取決於你的睡姿枕頭是我們睡覺的重要工具,枕頭選擇要因人而異。比如,習慣於側躺的,枕頭要稍微高一點,目的是讓脊柱、頭部、頸椎不出現側曲。在側臥的時候,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頸部側曲。可以請家人幫著看一看,自己在側臥的時候,枕頭的高低是否讓頭部、脊柱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這樣的高度是比較合適的。在平躺的時候,如果枕頭過高會使身體出現前屈,類似於低頭的狀態,這肯定是錯誤的。如果是正常人的話,建議在頸部有一個充分的支撐。此外,選用波浪形的枕頭,大的那側枕在頸部有好的支撐作用,頸部和頭部會處在一個相對後仰的狀態。具體到枕頭的材質,是選用矽膠的、乳膠的,還是蕎麥皮的,並沒有嚴格的標準。但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比如:乳膠枕頭一般的形態是固定的,只適合平躺,特別不適合側臥的睡姿。而人們習慣用的蕎麥皮枕頭,需要定期清洗,不然會導致蟎蟲過敏等問題。(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16 養生.運動健身
髖部太緊影響肌力及活動度 你需要這九個瑜珈動作拯救
「終於下班了!」莉香轉轉脖子,站起身,正要離開辦公桌,冷不防覺得髖部右側好像緊緊、痛痛的,站了一會兒才能邁開步伐離開公司。下背痛、膝蓋痛、與髖部疼痛可說是現代人身體的三大困境。而上班、讀書一整天,或是放假縮在沙發上追劇一整天,都是維持坐姿。久坐之後,髖部的肌肉群維持在緊繃縮短的狀態,且如果中途沒有起來活絡筋骨,肌肉持續緊繃,活動度降低,之後就會容易覺得髖部很緊,臀部也會無力、變形。 鍛鍊臀部肌肉可以訓練到髖關節,對肌力、活動度、與髖關節健康都有幫助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臀部訓練菜單」與提供一些「臀腿訓練」的肌力練習,大家可以參考看看。不過,假使你是久坐之後髖部很緊、活動度降低,剛開始練習深蹲、弓步蹲等經典動作時,可能會因為髖關節太緊繃而有所限制。就連練習最基本的跑步動作,都可能因為髖部太緊而增加受傷機會。因此,我們今天來看看幾個能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的瑜珈動作。英雄一式兩腿前後展開,形成弓步,前腳膝蓋彎曲成九十度,後腿伸直。雙臂往上伸直,掌心相對,感覺髖部的伸展,停留約30秒。再換邊練習。低位弓步式可從下犬式開始,右腳往前膝蓋彎曲,形成大跨步的弓步,左腳在後,膝蓋著地,小腿到腳背處也著地。也可以從像英雄一式這樣的高位弓步姿勢直接放下後腳。身體打直,雙手可放在前腳,也可以向上延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蜥蜴式從下犬式開始,右腳往外大跨步,跨到右手外側,然後左腳(後腳)下降至膝蓋著地,降低身體高度並手肘彎曲,變成由雙手手肘撐地。如果無法由手肘支撐,就維持在雙手手臂打直、手掌撐地的狀況。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鴿式由下犬式開始,左腳往前,把腳掌放到右手掌的後方,彎曲,雙手繼續撐地,下降身體高度坐下。左小腿此時橫躺於前方,右腳(後腳)伸直於地墊上。腰椎頸椎打直,感覺脊椎和髖部的充分伸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反向鴿式有的人練習鴿式時會覺得後腳膝蓋著地很不舒服,這時可以練習反向鴿式。仰躺,雙膝彎曲雙腳踩地。左腳彎曲跨到右腳大腿上,抱住右腳大腿往自己身體方向,感覺左側髖部的伸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三角式雙臂平展,雙腳分開,讓手腕與腳踝落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左腳往左,右腳向前,往左下延展,直到左手碰觸到左腳腳踝,眼睛看向位於上方的右手,身體脊椎保持直線不要側彎。雙腳要打的夠開才能有適當的延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全蝗蟲式趴姿時身體呈一直線,手臂放在身體兩側,頭、頸、胸、腿、雙臂都離開地面,繼續保持直線,由髖部支撐於地面,臀部收緊。停留30秒。蹲坐式站姿打開雙腳,約1.5倍的肩寬,兩腳腳趾微朝外,彎曲膝蓋向下蹲坐直到最低,雙手在胸前合掌,感覺脊椎向上延長與髖部的伸展。停留30秒。轉向側弓這個動作不僅可以伸展髖部,也可以伸展大腿後側的肌群。雙腳打開至三倍肩寬,兩腳腳趾微朝外,保持左腳伸直,右腳彎曲往右側蹲下,左腳伸直腳尖朝天花板方向,雙手於胸口合掌。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透過這些動作的練習,好好舒展緊繃的髖部吧。如果擔心自己動作不正確,可以先找瑜珈老師當面指導。原文:髖部好緊!你需要這九個瑜珈動作!搜尋附近的診所:家醫科、復建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6-14 橘世代.時尚橘
米可白「黑肉底」竟變白了 ,日灌3000cc水助排毒
藝人米可白從兒童台「葡萄姊姊」出道,歷經節目通告咖到主演8 點檔,成功轉型為演員,全力打拚事業、增加實力外,健康「本錢」也兼顧,她分享保養秘訣,就是多喝水,一天可以喝到3000cc的水,拒喝手搖飲。米可白近期主演台視8 點擋「生生世世」,戲裡演出助產士,戲外也重視身體健康,透露之前因熬夜拍戲壓力大,每到晚上10點,皮膚就會過敏發紅起疹子,耳朵紅、耳鳴,渾身就像泡過溫泉一般,除了盡量在晚上11點上床睡覺外,也因「頸椎長骨刺」無法做刺激性運動,只能透過放鬆舒壓、喝大量的水排毒,情況才好轉。她平日口味偏淡,原本不太能吃辣,後來因為和方文琳一起拍戲,聽對方建議吃點辣,對身體代謝有幫助,於是她嘗試吃辣,現在竟然也漸漸喜歡上辣味,至於保健食品,除了吃保肝藥、人蔘片,偶爾想調身體時才會喝中藥補身。米可白對於臉部皮膚保養也有獨到之處,自19歲起會化妝後,就不再使用洗面乳,每天早晚、工作結束,卸完妝,拿化妝棉沾化妝水或清水拍一拍就好,皮膚從未出過狀況,光滑無暇,她笑:「以前是『黑肉底』啊,現在不知道為什麼變白了,年紀到了吧。」【台灣女星都是這樣保養!↘↘↘】。這樣做年輕10歲!賴雅妍獨門保 養,把握喝 水黃金時間。年過四十仍青春 Gigi:每天攝取大量蔬菜還愛吃蒜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9 養生.運動天地
上班久坐不利健康 草療開課健身推「辦公室運動」
上班辦公難免久坐,但長時間坐著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酸痛及肌力不足,腰圍臀圍也會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以「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為主題找專家開課,教導在室內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減少與人接觸,民眾減少去健身房,甚至戶外運動的頻率,待在家中或辦公室的時間變多,但防疫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專業健身團隊開課推「辦公室運動」。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辦公室工作久坐恐致腰圍臀圍變大、體脂過高,同一姿勢太久則易造成腰部及肩頸痠痛、僵硬,而坐姿不良更是導致腰椎、頸椎壓迫神經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避免久坐,就算在室內也該定時起身動一動。「CROSSFIT UltiLife」健身團隊因此指導醫院員工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透過「斜方肌伸展」、「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等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而「斜方肌伸展」就是,一手勾著辦公椅的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則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維持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依個別狀況在辦公之餘,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能有效率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表示,「防疫新生活」期間更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並維持適度運動及身心健康,讓體內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因此鼓勵民眾多運動強身防疫,促進身體循環,增加自我免疫力。
-
2020-06-05 科別.腦部.神經
為什麼會手麻?醫師解析各種病因傳達的警訊
現代人電腦、手機、3C產品不離身,當手部過度操作這些產品後,惱人的痠麻感也跟著上身;若再加上照顧小孩或從事機械式動作的工作,更可能從手指末端到肩膀段有不舒服的症狀。手麻是門診中常見的問題,通常是周邊神經受到壓迫或發生病變時,身體所發出的警訊。手掌的周邊神經分布包括正中神經與尺神經,正中神經負責拇指、食指、中指、靠中指側無名指半邊的感覺,尺神經則負責靠小指側無名指半邊與小指的感覺。(圖1)正中神經通過手腕處,與通往手指的許多肌腱共同穿越一個四面由骨頭與韌帶所圍起來的腕隧道。當正中神經在腕隧道中受到壓迫時,會產生感覺功能障礙,導致拇指、食指、中指、與半邊無名指其中幾隻手指或全部發麻,有時會伴隨疼痛、觸感較不敏銳,壓迫更嚴重時造成手掌手指無力、動作不靈活、甚至手掌魚際肌等肌肉萎縮。此時,敲擊手腕腹側會誘發手指麻木狀況。而尺神經在經過手肘時亦會通過肘隧道。尺神經在此處受到壓迫時會造成小指、與半邊無名指發麻,嚴重時產生手掌手指無力或手背虎口肌肉萎縮情形,敲擊手肘尺骨側會誘發手指麻木狀況。肘隧道症候群的發生率與腕隧道症候群相比較來得更低,但病因、好發族群與診斷方式則類似腕隧道症候群。頸椎神經根的病變,也會造成類似腕隧道或肘隧道症候群的手麻情形(圖2)。事實上,正中神經與尺神經係源自於頸椎神經與胸椎神經,因此當脊椎神經病變時,扭轉擠壓頸椎可能誘發手部麻痛情形。造成頸椎神經壓迫的原因,最常見為椎間盤突出壓迫脊椎神經根部的位置,其他尚可能肇因於骨贅增生(骨刺)、脊椎滑脫、腫瘤壓迫等因素。除了周邊神經與頸椎神經病變外,其他如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手腕肌腱炎(媽媽手)、手腕關節炎、化學治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等都有可能造成手麻的情形。有手麻症狀困擾的民眾,可經由臨床醫師針對每位病患的臨床表現與過往病史綜合判斷,安排必要的檢查,從而得到正確的診斷與適當的治療,重拾健康。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嗎?醫師: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你也是頭痛一族嗎?研究報告指出,頭痛是現代上班族常見的困擾,卻也是長期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只要一頭痛就擔心是不是患了腦瘤?長安醫院神經內科&神經整合治療中心主任林邵臻表示,頭痛的定義很廣泛,有些人一頭痛會突然單邊沒力氣,有人頭痛會先頭暈,這些都算是頭痛,只是伴隨不同症狀。一般來說,腦瘤或腦中風的病人,除非腦壓升高,才容易引發頭痛反應,在臨床表現上,腦瘤是慢慢形成的,少部分病人會頭痛外,還可能伴隨嚴重噁心、嘔吐,或合併半邊手腳無力、意識不清、說話困難等症狀。林邵臻進一步說明,現代人的頭痛問題,很多是因為其他病症所導致,例如眼壓過高的青光眼、感冒或慢性鼻竇炎導致頭痛、剛拔牙或頸椎退化也會造成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通常血壓都要非常高,才會感覺頭不舒服、頭悶、有點痛的不適。頭痛分為原發型與續發型,前者是沒有原因的頭痛,後者續發型可能是因為外傷、血管有狀況,或是藥物過度使用、感染以及結構上的問題。林邵臻指出,不管是哪一型頭痛,應就醫檢查診斷,才能真正把頭痛解決,降低頭痛影響正常生活的機率。依國際頭痛分類,沒有原因的頭痛就屬「原發型頭痛」,一部分會遺傳,有的病人症狀會比較明顯,可能因為睡眠、作息、飲食、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會誘發「偏頭痛」;「原發型慢性每日頭痛」是指每月病人頭痛頻繁至少15天,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為4~5%,在頭痛門診的比例為1~44%,最常見的「偏頭痛」就是這類,誘發因子很多,壓力是其中一種,酒精、咖啡因、檸檬酸的食物,也都是誘發因子。林邵臻提醒,有很多偏頭痛的病人會狂吃止痛藥忍到太晚才就診,導致「偏頭痛重積狀態」,產生一種使人極度失能的偏頭痛,若發作持續超過72小時,就需要住院治療。其他常見的頭痛類型,像是「叢發性頭痛」,症狀是絕對固定於單側發作的劇痛;而「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為雙側壓迫或緊縮性頭痛;「外在壓力性頭痛」則是因持續施於顱周軟組織的壓迫或牽引所導致的頭痛,例如頭綁緊帶子、戴帽子或安全帽、游泳或潛水時戴的護目鏡等。若自覺頭痛時,有伴隨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走路不平衡、視覺受損,或整個人突然感覺不太一樣,尤其有頭痛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頭痛的位置、嚴重程度、痛的形態是否有改變,才能有效防範急性血管堵塞與破裂造成腦中風。除了一般原發性頭痛,林邵臻指出,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尤以小孩跟老年人是屬於腦部長腫瘤機率較高的族群,通常小孩患有先天性腦瘤的機率不是沒有,會反應在走路有問題、反應變慢、發展遲緩等表現,其中又因癲癇發作就診發現腦部有腫瘤最為常見。在診斷上,要區別頭痛、腦中風與腦瘤,除了問診外,也可輔以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協助釐清最根本的問題。基本上,經常性頭痛「很少」直接代表就是罹患了腦中風和腦瘤,大部分的腦中風跟腦瘤都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失智、記憶力障礙、步態改變、個性改變、幻覺、不自主抖動、單邊越來越沒力、視野缺損、講話越來越慢、大舌頭、吞嚥困難等。腦中風常見的症狀是「臉歪」,尤其是在下臉部1/4的位置,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有吞嚥困難或是單側手腳麻或是沒力。如果是小腦中風,就會導致平衡系統出現問題;也曾有病人因為單邊眼睛看不見就診,經診斷是腦部視覺區中風所致;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很少包括「經常性頭痛」,因為腦部血管出血導致明顯頭痛的比例較血管塞住為多。林邵臻說,一般腦瘤有分先天與不明原因、其他部位轉移等因素,後天型動脈瘤可能會因為血壓較高或血管結構有問題而導致,因此,平常多注意血壓,可預防動脈瘤及腦血管急性破裂;而頭痛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醫師通常都會以許多客觀症狀,加以判定是否為腦部的問題,可能是因哪些疾病或生活習慣所致,才能對症下藥。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
2020-05-26 科別.骨科.復健
居家上班太自在 頸椎椎間盤突出增多
疫情警報暫時舒緩,先前因應疫情,許多公司行號多改為在家上班,工作責任不減,但工作時的狀態恐與平時不同,可以更自在使用手機,無論是躺著、翹腳、上廁所隨時都可能在低頭滑手機;近期患者回門診,醫師發現,頸椎椎間盤突出患者變多了,且集中在30歲到40歲間。低頭頸部壓力大 平躺脖子也痛一位年約30多歲的活動企畫,被公司要求疫情期間在家上班,連續一個多月窩在家中,用電腦的時間更凶,工作跟休息混為一團,休息時間,她不是閉目養神,而是打開switch玩動物森友會,全天低頭,讓她頸部完全受不了,即使平躺在床上,脖子也在痛,近期求診,被診斷為頸部椎間盤突出。3C產品普及,民眾生活已經難以脫離3C。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笑說,過去朋友的定義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現在改為「有讀、有回、有按讚」,朋友傳LINE過來,不讀不回被視為沒有禮貌,一來一往,就低頭一個多小時。研究顯示,低頭時,頸部每彎曲5度,就須承受多5磅的壓力,等於是2.2公斤重,當人們正在滑手機時,頸部多呈現60度的彎度,等於是60磅(約27公斤重)的壓力,具體形容,等於一位8歲小孩的重量,每天壓在頸部。置換人工椎間盤 需戴頸圈二周黃啟訓說,頸椎椎間盤突出絕非一日之寒,低頭初期會感受肩頸緊繃,長期沒有改善,頸部神經就可能被壓迫,手部、腳部會漸漸出現麻木無力,後續若沒有及時就醫治療、復健,嚴重者必須要開刀,置換人工椎間盤。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說,頸椎椎間盤突出患者若需手術,會從頸部正面開刀,中間會經過食道、氣管、大動脈等,才能置換人工椎間盤,放置墊片;後縱韌帶鈣化合併脊椎狹窄才是採取從頸部後面開刀,動刀後需戴著頸圈約二周以上。賴伯亮說,開刀是不得已的選擇,上天給的頸椎絕對是最好用的,若低頭問題沒有持續改正,每年需要開刀的患者將會以倍數成長,他觀察近幾年需要開刀的患者,就比過去增加二到三成。滑手機高度抬高 避免骨刺上身黃啟訓呼籲,使用3C產品每次最長30分鐘就得休息10分鐘,頭部輕微轉動,不要用力按壓,放鬆頸部,使用手機或電腦的習慣也要調整,滑手機時高度應抬高,拉到眼前,降低頸部彎曲的機會,看電腦或是平板也都建議採取同樣的方式,才能避免頸部骨刺上身。
-
2020-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招運動在家就可做 舒緩規律運動KO肩頸痠痛
新冠肺炎期間,部分民眾待在家上班,一位30歲的女性上班族即遇上宅在家的遠距工作,但過度使用電腦的結果,卻引起肩頸痠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若未治療或適度運動,有可能出現頸因性的問題,輕則頭痛,重則引起頸椎退化,專業物理治療師張藝薰並示範在家就可做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改善肩頸痠痛並兼顧防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不要小看肩頸痠痛,這症狀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若是覺得休息就會好而忽略,長此以往,反覆出現的結果,輕則易出現頸因性頭痛,重則還會引起頸椎提早退化、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頸椎骨刺增生。「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張藝薰物理治療師指出,這起病例幸好經過楊院長建議她接受物理治療,包括,熱敷、電療及牽引等,漸漸獲得改善。因考量防疫,民眾選擇減少外出或少去健身房運動,宅在家的機會增加,張藝薰物理治療師特別示範在家就可做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幫助改善肩頸痠痛,對於3C產品的高度依賴者、上班族及考生等,亦都很適用。第一招【收下巴運動】,坐椅子上,將雙手放在大腿上,兩眼平視前方,然後將整個頭往後平移,可以用手指輕微扶下巴做輔助,記住千萬不要抬頭或低頭,這樣的姿勢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20秒後再進行下一次,總共進行15次。此運動可以將椎間盤歸位,還能伸展頸部緊繃的小肌肉。第二招【聳肩運動】,坐椅子上,雙肩向上聳起靠近耳朵,維持10秒後放鬆,共做10次。此運動可改善肩頸痠痛。第三招【體側伸展運動】,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交叉,雙手伸直向上,掌心向左,身體彎曲向左側,維持姿勢20秒後換邊,每邊各做20次。此運動可促進肩頸周圍的血液循環。
-
2020-05-19 科別.骨科.復健
防疫在家上班肩頸痠痛 收下巴聳肩體側伸展運動可改善
疫情期間有些民眾得在家遠距上班,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長期宅在家工作,過度使用電腦而引起肩頸痠痛,醫師提醒 ,若未治療或適度運動,有可能出現頸因性的問題,輕則頭痛,重則引起頸椎退化。專業物理治療師示範在家就可做 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包括收下巴、聳肩、體側伸展運動,可改善肩頸痠痛並兼顧防疫。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不要小看肩頸痠痛,這症狀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若是覺得休息就會好而忽略,長此以往,輕則易出現頸因性頭痛,重則還會引起頸椎提早退化、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頸椎骨刺增生。後來建議這名患者接受物理治療,包括,熱敷、電療及牽引等,症狀漸漸獲得改善。物理治療師張藝薰指出,因為防疫,民眾選擇減少外出或少去健身房運動,宅在家的機會增加,建議有這類困擾的民眾,在家就可做三招的舒緩規律運動,幫助改善肩頸痠痛,對於3C產品的高度依賴者、上班族及考生等,也都很適用。第一招是「收下巴運動」,坐椅子上,將雙手放在大腿上,兩眼平視前方,然後將整個頭往後平移,可以用手指輕微扶下巴做輔助,記住千萬不要抬頭或低頭,這樣的姿勢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20秒後再進行下一次,總共進行15次。此運動可以將椎間盤歸位,還能伸展頸部緊繃的小肌肉。張藝薰說,第二招是「聳肩運動」,坐在椅子上,雙肩向上聳起靠近耳朵,維持10秒後放鬆,共做10方次;此運動可改善肩頸痠痛。第三招為「體側伸展運動」,將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交叉,雙手伸直向上, 掌心向左,身體彎曲向左側,維持姿勢20秒後換邊,每邊各做20次;此運動可促進肩頸周圍的血液循環。
-
2020-05-18 科別.腦部.神經
遇眩暈怎處理? 記錄症狀快就醫
眩暈是神經科及一般內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之一,約佔神經科門診總人數5至15%。一般人若是出現頭昏昏、腦漲漲、不平衡感、天旋地轉、快昏倒的感覺時,大多都以為是眩暈發作了,其實這些不同的症狀,都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分別合併噁心、嘔吐、手腳無力、頭痛頸椎痛、聽力喪失、耳鳴、耳朵悶脹感、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視力模糊、怕光怕吵等其他症狀。如何找出造成眩暈的病因,並因此對症下藥,是每位醫師的困難課題。眩暈初步分成周邊型與中樞型。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包括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梅尼爾氏症(Menière’s disease)、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常見的中樞型眩暈,則包括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中風、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兩者通常以有無聽力或耳鳴症狀作為區分,周邊型容易合併聽力喪失或耳鳴、耳悶塞感,中樞型則較少見,但這並非絕對,還是要合併所有病史與檢查結果,才能綜合判斷。每個人的平衡感,是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包括內耳和小腦)三者共同調控,若其中三者其一出了問題,便可能影響平衡,造成眩暈感。身體上很多部位出問題都會引起眩暈,所以對眩暈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檢查是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其他相關的檢查,包括聽力測驗、平衡測試、頸動脈超音波,只有極少部分病史及神經學檢查可疑的人,才會需要進一步接受精密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排除腦部的病灶。一般人若遇到眩暈該如何處理?首先應仔細觀察並記錄所有症狀,包括發作時間、誘發因子、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發作的頻率,以前有無類似情形,有無合併其他相關症狀。在眩暈發作時,應小心步伐,盡量緊靠扶手或牆壁,避免跌倒。然後盡快尋找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就醫。若是已知病因造成的眩暈,則須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進行平衡復健及訓練,以期能早日脫離眩暈、回復正常生活。
-
2020-05-14 橘世代.健康橘
鬼手武醫圖解教你按摩紓壓 輕鬆擺脫媽媽手、五十肩
每天老是覺得肩頸僵硬又卡卡?抱寶寶或胖嘟嘟的寵物、長時間滑手機手超痠?透過達人的超詳盡圖解示範,再輔以自主伸展動作與適當的重量訓練,可有效改善惱人痠痛。【常見困擾1:肩頸痠痛】肩頸痠痛是指從耳垂下方至肩峰的部分,會感到緊繃甚至痠痛。對一般人來說,最常見的情況是落枕,或長時間背負過重的背包;對愛好騎彎把自行車的人來說,也容易有肩頸痠痛的狀況。此外,整天待在辦公室裡的上班族,往往也會不自主地聳肩,或因精神過於集中造成肩頸緊繃,產生肩頸痠痛的症狀。肩頸痠痛是因為上、中斜方肌的肌筋膜過於緊繃而造成的。無論症狀是肩頸緊繃,或肩頸痠中帶痛、痛中帶痠,甚至是已經痛到日常活動受阻的狀況,上、中斜方肌都是首先必須被施作的肌肉。●對應肌肉上/中斜方肌斜方肌分上、中、下3部分,是覆蓋在上背部最大的一片肌肉,從頸椎的枕骨開始,橫向延伸到鎖骨外側及頸胸椎的棘突,往下到胸椎的第12椎。肩頸痠痛時,首要處理部位為上、中斜方肌。起端:枕外隆凸、項上線、項韌帶、第7頸椎和胸椎1~7椎的棘突止端:鎖骨外側1/3處、肩胛崗、肩峰●痠痛解證1.被施作者採坐姿。施作者用手刀以逆時針方向旋揉的方式,由上往下從起端(項上線)慢慢揉至肩胛骨。每個定點壓揉3~6次後,即可移到下個位置。2.再以同樣方式由內往外揉至止端(肩峰)3.步驟1~2過程中如果觸摸到密度特別高或較隆起之處,皆是痠痛點。此時以食指指腹針對痠痛點先輕輕按壓3~6次。建議:除了指壓,也可以肘壓方式壓揉痠痛點。先以手肘針對痠痛點下壓,再以逆時針方向慢慢壓揉。4.接著以拇指深壓,並以逆時針方向慢慢壓揉3次。施作完,若痠痛部位無緩解,則重複以上步驟;如有緩解,即可移到下個痠痛點施作。●自主伸展肩頸痠痛在整復解證之後,還必須透過聳肩、再放鬆的復健方式,讓斜方肌伸展和收縮,將沾黏的氣血排出,使其代謝。如果需要再加強,可雙手握住啞鈴,做聳肩、放下的動作,讓肌肉恢復彈性。1.採站姿。吸氣,同時上抬雙肩。2.吐氣,肩膀往下放鬆。步驟1~2為1次,6~12次為1組,每回做1~3組。重點:用鼻子吸氣吐氣時,嘴巴要閉上。●重訓加強全身放鬆後,吸氣,同時上抬雙肩。吐氣,肩膀往下放鬆。步驟1~2為1次,6次為1組,每回做1~3組。注意:手肘須垂直,不可彎曲。1.重訓次數可依個人狀況調整。2.啞鈴可以裝滿水的寶特瓶代替。【常見困擾2:手臂疼痛—滑手機、維持抱嬰兒或寵物之姿勢】現在是人手一機的瘋狂上網時代,尤其搭乘捷運時,沒有拿手機好像是異類,更有甚者一掌可以拿3支手機。其實這樣的動作,最容易傷到我們的肱二頭肌,也就是我們俗稱有小老鼠的這條,前上臂的肌肉。除了拿手機,抱嬰兒或寵物、提重物、拿起子在栓螺絲感覺非常吃力時,也是肱二頭肌出了問題。肱二頭肌負責的動作是上臂的提起,跟它互動作用的是肱三頭肌,也就是後上臂的肌肉,它們倆一個收縮,一個伸展,互動地把手臂提起放下。●對應肌肉1.三角肌起端:鎖骨外側1/3前緣、肩峰、肩胛崗下緣止端:肱骨中央外側三角肌粗隆2.肱二頭肌起端:長頭─肩胛骨的盂上結節、上盂唇處短頭─肩胛骨喙狀突止端:橈骨粗隆、肱二頭肌腱膜●痠痛解證肱二頭肌被覆蓋在三角肌下方,第一層肌肉要放鬆才能觸證到第二層,因此整復時必須先從三角肌著手。●三角肌的按摩1.整【前三角肌】時,被施作者側臥。施作者先找出被施作者的鎖骨,再觸診三角肌的起止端。2.被施作者的手肘往胸後上方抬起。施作者用指腹或手刀沿著被施作者的鎖骨往內揉按,直至外側1/3下緣處。重點:肌肉較大片者,以手刀施作。3.整【後三角肌】時,被施作者的手往胸前放鬆掛下,讓肩胛崗與側三角肌後側線呈一條直線。4.施作者用指腹或手刀沿著其肩胛崗下緣,由內往外揉按。5.整【側三角肌】時,被施作者的手往大轉子方向自然垂下,置於側身。施作者用指腹或手刀沿著被施作者的肩膀往上臂的方向按揉。6.三角肌施作結束後,施作者可用指腹或手肘沿著頸椎第3椎往下按摩至頸椎第7椎,效果會更好。●肱二頭肌的按摩肱二頭肌協同到的肌肉有胸大小肌及旋轉肌。如果肱二頭肌的氣滯血瘀較嚴重時,可能會擴及到其他的協同肌,所以如有併發的痠痛也必須同時處理。1.被施作者採側躺,小臂舉起15~45度。施作者觸診肱二頭肌的起止端,並觸找痠痛點。2.按【外側】:被施作者的手肘往下彎曲。施作者用指腹橫撥或手刀旋揉的方式,慢慢地從肩膀揉至手肘。3.按【內側】:被施作者的手肘往上彎曲。施作者一手扶著其手腕,一手用指腹橫撥或手刀旋揉的方式,慢慢地從肩膀揉至手肘。●自主伸展1.腳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交叉互扣,提肘,雙臂如抱球,緩緩抬起,再慢慢吸氣,雙手高度不過肩。吸足氣後,把氣下沉到肚臍下方的中極穴。2.雙掌往內翻,掌心朝下,肩肘放鬆,雙手自然往下垂,吐氣。雙手垂放到底,掌根按住,縮小腹,背挺直,停氣9秒。重點:用鼻子吸氣吐氣時,嘴巴要閉上。3.雙手仍扣住,沿著身體中線往上走,吸氣。當雙手過肩時,掌心往外翻,雙手往上伸直3次,把身線拉到最長,眼睛看手背。掌根按住,肩肘放鬆,屏氣9秒。4.雙手放鬆,掌心朝前,手肘放鬆,慢慢地往下畫大圓,吐氣。※作者介紹:張振澤,中華民族損傷協會第4屆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六合精武協會創會理事長,曾獲選為國術會亞洲盃、世界盃徒手擂台賽的國家隊選手,因傷開啟研究之路;洪肇欽,陸軍專科學校助理教授,國家級角力教練兼講師、國武術教練兼講師,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氣功按摩暨民俗療法培訓班講師、正骨整復師培訓班講師。※編按:本文為作者之親身運動、伸展紓壓等經驗分享,僅供參考,請依照個人情況斟酌,如有不適切勿勉強進行。本文摘自《鬼手武醫的對證徒手療法》,蘋果屋出版社 2020/03/12出版【延伸閱讀↘↘↘】。拉筋越痛越有效?楊定一:守住溫和原則,自然帶來舒暢健康的伸展。圖解居家運動操/4個步驟跟著做,有椅子就能運動!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慈濟研發防疫罩 銅板價保障醫護感染風險上國際期刊
為避免新冠肺炎患者插管,醫護人員可能被感染的風險,花蓮慈濟醫院麻醉部團隊利用透明塑膠袋,研發出銅板價防疫罩,加上附鏡頭的插管光視棒,讓插管作業更安全快速。麻醉部恢復室主任陸翔寧表示,只要1平方公尺的面積,就能保障醫護健康,目前已在俄羅斯、美國等國的國際麻醉醫學期刊發表。陸翔寧指出,這款防疫罩改良使用透明隔板時,視線與各項管路受到的侷限性,將塑膠袋剪裁成只要約1平方公尺的面積,以蓋住病患頭胸部為主,並在上面用有顏色的膠帶標注患者口部,防疫罩內有呼吸面罩,不怕插管插錯地方,也能輔助患者呼吸,密合度也足夠,不怕被傳染。他表示,防疫罩成本只要50元左右,每個國家都能輕易完成,要加幾層塑膠袋都可以;再利用外科防水透氣透明敷料,就能避免漏洞,又方便插管。若要丟棄只需要把防疫罩往內包起來,再丟到醫療廢棄桶即可。另外,插管時除了避免感染外,效率也很重要。陸翔寧說,台灣研發插管光視棒,還有攝影和影像顯示器,前端有發光點,可以清楚知道氣管的位置,大約5至8秒就可找到,完成插管作業。現在還可以把顯示器安裝在帽子上,醫師可單人作業,一邊插管、一邊檢視氣管位置,不用低頭靠近病患,避免近距離接觸。慈濟醫院九成以上插管使用光視棒,不管體型胖瘦、頸椎受傷,都能「一竿解決」,看得很清楚,價格約4千美金、折合新台幣1萬2千餘元。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讓媽媽開始運動 揪團同樂最有用
送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陪她去運動!邁入50大關,是許多慢性病和女性相關癌病的高風險期。雖然遺傳基因不能改變,但飲食和運動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如何讓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動起來呢?子女的引導非常重要,呼朋引伴也是能持續下去的關鍵。停經後的女性,因為缺乏雌激素保護,多種疾病風險上升。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劉建廷表示,以骨頭密度而言,女性35歲起,骨質隨年齡每年流失0.5-1%,50歲之後骨質流失明顯加劇,每年流失達1-3%。運動和營養對停經後婦女更加重要。研究顯示,在工業革命後,人們每日行走步數減少七成,「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就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缺乏運動 常是慢性病主因劉建廷表示,缺乏運動是多種慢性病主因,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在於防止體重上升、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預防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與認知功能,預防失智。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執行長、教練林志儫表示,若長期不運動,身體會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肌肉,肌肉細胞會流失掉,但身體想維持身形,因此脂肪會膨脹。缺乏運動會使骨鈣質流失,也增加非疾病型的健康問題,如手腳冰冷、容易失眠。運動可刺激腦內啡生成,保持積極正向,維持記憶力、專注度等。一旦開始動 八成可養成習慣林志儫說,萬事起頭難,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常不知如何開始,不過「只要開始接觸運動,後續接受度都滿高。」以三重國民運動中心為例,上過一、兩次課,留客率超過五成,八成可養成運動習慣。他也觀察到,「女性族群的運動關鍵是要有夥伴、社群性」,他鼓勵媽媽們跟姊妹淘、鄰居相約,或兒女帶媽媽去運動。林志儫舉例,運動中心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長輩媽媽不願意運動,但因運動中心每月有一天女性免費課程,還送毛巾,對長輩可多給獎勵,後來長輩體驗到運動的好處,進一步一周來運動三、四天。他也觀察,女性運動容易有攜家帶眷的效果,有的阿嬤來運動,阿公甚至全家都跟來,他笑說,鼓勵女性運動「CP值最高」。伸展、有氧、重訓 多樣比單一好劉建廷指出,「運動需要循序漸進、多樣化」,如過於執著日走一萬步或慢跑,對腰椎及膝蓋可能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重力訓練)和伸展運動也要做。劉建廷說,長輩常做的運動,十之八九是伸展類,再來是快走、跑步,對肌力訓練比較陌生。他表示,人體用力是依循「中軸穩定、四肢發力」,因此練好核心肌群,就可成為身體天然的保護。如練好背肌、腹肌,可保護腰椎;訓練頸椎附近肌群,則可保護頸椎;大腿肌力訓練,可延緩、預防膝蓋退化。林志儫建議,一開始選擇的運動,不見得適合自己,要多嘗試。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從快走、慢跑、騎腳踏車、低衝擊的瑜伽、有氧舞蹈等開始。運動初期 未必要請私人教練林志儫表示,運動初期不一定要請私人教練,因為教練會針對個人身體評估並提出計畫,但運動者未必喜愛教練所規畫的運動。而且一開始投注太多金錢,在看不出效果前,可能因此中斷。建議在運動一陣子後,比較清楚自己需要的訓練是哪類,適度重訓提升能力,就會越動越有興趣。劉建廷提醒,不管是哪個年齡層,要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若有內科疾病如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要先治療到病情穩定再運動,也要選擇緩和一點的運動,避免病情惡化。若運動時腳麻、背痛,要看是不是有發炎、腰椎退化等問題,建議跟教練反應及暫停,先諮詢醫師。另外,運動要避免溫度過高,以防中暑、熱衰竭;空氣不佳時則建議在室內運動;睡前劇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失眠。林志儫說,「運動永遠不嫌晚」,只要身心狀態舒適、排定時間,建議次數要達到一周三次,每次維持半小時。他說,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現在運動資源都不少,如果鄉村沒有運動中心,也可多利用線上同步教學課程,必要時自己準備瑜伽墊,就可以在家運動。愛運動 好處多多● 防止體重上升。● 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 預防某些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 改善認知功能,預防失智。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宅在家 醫師籲這兩大習慣可能傷了身體
雖然宅在家很放鬆,但有些生活習慣不知不覺會傷了你的身體!這次醫師們特別整理居家要留意的兩大要點,大家快來看看。1. 長時間滑手機和朋友少了外出聚會,改揪團連線打手遊嗎? 王咨翔中醫師說明,根據歐洲脊椎協會指出,低頭30度看手機時,頸部就要承受25公斤以上的重量!長時間的低頭不只會加速頸椎退化速度,也可能冒出「富貴包」。中醫在治療上主要以針灸、拔罐和整脊為主,促進肩頸氣血循環、疏經通絡。另外如果使用不正確的姿勢拿手機,也容易傷了手腕而導致「媽媽手」,醫師建議使用3C產品時,除了定時休息外,手腕和手掌也最好成一平面,坐姿如果可以維持背部緊靠椅背,也是很好的頸椎減壓方式。2. 把家裡當健身房很多人因為不能到健身房訓練,就會轉移陣地到家中,想說上網找重訓、瑜珈的教學影片一起跟著做。何昱樺中醫師分享,在家運動其實要特別小心,像是最近門診就有遇到因為在家運動不小心扭傷腰的病患,幸好經過脊椎調整手法 、針灸和小針刀治療後,多有明顯改善。何昱樺醫師提醒,進行較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或是運用平時較少活動到的部位,都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一定要量力而為。如果是要在家裡跳繩或是跳有氧操,也應該要穿上運動鞋,千萬別赤腳,不然足底足踝的筋膜很容易損傷。來源出處:扶原中醫診所台中院區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眼球動一動/宅在家太久,小心3眼疾找上門!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不少人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得比以往更長,為打發時間,民眾使用手機、平板或看電視時間也拉長,不僅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甚至發現視力變得模糊,新北市汐止區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王凱表示,保護眼睛及維護視力,除可適量攝取深海魚油及葉黃素,最好在家能做「眼球運動」才是長遠之道。避免出門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民眾一下班、下學就直接回家追劇、玩手遊、看電視等,甚至正落實居家工作者,在家使用電腦工作,下班後繼續上網追劇。王凱表示,一直都有民眾因過度使用眼睛前來求診,「看電視、玩手遊、甚至太晚睡覺,都會造成眼睛負擔」,王凱指出,不管是追劇還是打電動,太晚睡導致眼睛使用過度,除有乾澀情況,還會造成視力模糊、下降,最終變成乾眼症,年紀較大者尤其需注意。由於年紀越大、淚腺越乾,用眼過度罹患乾眼症機率就越大,此外,長期使用3C產品也有可能罹患飛蚊症,王凱表示,像是乾眼症、飛蚊症以及老花3個症狀,都跟年紀大有關。若想改善乾眼症的情況,除可靠熱敷外,還能補充人工淚液;40歲開始就會出現老花症狀,建議在看電腦或手機時配戴合適的老花眼鏡,減輕眼睛負擔。「但飛蚊症無法根治,只能跟它和平共處」,王凱表示,有飛蚊症的民眾只能盡量維持視網膜健康,可多吃魚、青菜,或深海魚油及葉黃素等。長期使用3C產品導致視力下降、高度近視機率攀升,恐罹患「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王凱解釋,黃斑部病變會發生在近視度數較高者,會讓病患視力快速下降小於0.1,等同於永久性視力喪失。這種症狀不論老少只要近視度數太高,加上用眼過度就有罹患機率,若出現視力大幅下降、視力模糊、飛蚊症情況嚴重、線條扭曲等症狀,就應該就醫。目前治療方式是以針筒從眼白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儘管是快速、簡單的小手術,但術後需定期回診,確保視力不再惡化。王凱呼籲,現今每人一台手機、平板,過度使用眼睛情況經常發生,保護眼睛除食療外,也需多做「眼球運動」。使用3C產品記得每30分鐘就休息一下,休息時盡量讓眼睛轉動或出外走走,讓眼睛不要長期盯在特定地點,防疫期間如不能外出,也可在家往外遠眺,緩解眼睛疲勞,才是最根本護眼辦法。【如何預防3C症候群↘↘↘】。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聽過「肌少症」嗎? 愛窩沙發追劇的人要注意了。手麻竟是低頭惹的禍!頸椎退化可能造成骨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轉頭就暈 可自己做耳石復位術?
在暈眩門診中,常會見到苦於經常性姿態性暈眩的患者,他們一轉頭,就會感到全身不適、暈眩、惡心或嘔吐,就醫時,常被診斷為「耳石鬆脫」。網路上有教人如何在家做耳石復位術的影片,在施作時,必須自己把頭轉到特殊位置,然後再轉向另一側,再翻身,最後突然坐起。患者就診時,往往會詢問是否可以按照影片自己做?或者是已經做了很多次,為何還在暈?甚至更暈了?姿態性眩暈 常見病因有3種一、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最常見原因,往往是因頭部撞擊或耳蝸動脈缺血,導致橢圓囊內的耳石器,從底部的膠質層鬆脫,隨著內淋巴液的回流,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只要患者一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耳石就會因為重力或慣性因素,在頭部轉動停止時,繼續帶動半規管內的淋巴液,讓患者誤以為頭還在轉動,產生眼震及眩暈。二、持弓獵人症候群此病名源自於獵人拉弓射箭時,必須頭向一側轉,瞄準過久時,突然發生症狀。起因於一側的頸椎動脈發生狹窄,例如動脈硬化、發育不全或是匯流異常,在頭部轉動時,發生椎基底動脈缺血,輕者感到暈眩,重者則會發生腦幹中風,出現意識喪失、吞嚥困難、構音異常、運動失調等症狀。三、陣發性前庭症候群導因於第八對顱神經,被扭曲變形的基底動脈或前下小腦動脈所壓迫,在動脈搏動時,干擾到該條神經傳遞前庭平衡及耳蝸聽覺訊號的功能,傳進大腦的訊號變成斷斷續續,有的人會出現搏動性耳鳴及神經性聽力障礙,很像耳中風;有的人會以姿態性眩暈為主,很像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也有人會兩種症狀都有,很類似梅尼爾氏症或前庭性偏頭痛發作。無法確定沉積處 貿然復位恐更糟要根治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必須先確定耳石沉積在哪一支半規管,然後對那一支半規管進行耳石復位術;但若無法確定沉積處,貿然進行錯誤方位的復位術時,只會把耳石轉到別的半規管內,甚至造成更多處的耳石沉積,使得病況更加地複雜,之後醫師要為患者進行治療時,技術上會更加地困難。治療持弓獵人症候群,臨床上會以口服抗血小板劑為主,必要時得進行血管整形術(氣球擴張或支架置放);若有三高者,要好好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引起腦幹中風。對於陣發性前庭症候群患者的治療,建議要有充足睡眠,可以增強腦部抵抗暈眩發作的能力,或是口服乙型受器阻斷劑,減少動脈的搏動;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改變動脈血流,加強動脈搏動,加重病症。因此,如果出現姿態性眩暈時,先別貿然自行上網模仿耳石復位術,畢竟這還是醫療行為,建議正確就醫,以免衍生不必要的併發症。
-
2020-04-12 橘世代.健康橘
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除了勤洗手及戴口罩,增加自身免疫力及抵抗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及復健科主任蔡建宗建議,增加免疫力的方法主要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紓壓;其中可選擇中等強度的運動來增加免疫力及抵抗力,而和緩的腹式呼吸及運動後的伸展則可抒發壓力、增進睡眠。蔡建宗分享五招居家防疫運動,涵蓋脊椎減壓、肌肉延展、心肺強化、穩定情緒四大面向,可讓民眾居家就能輕鬆運動。1.下巴後縮運動:身體坐直,邊吐氣邊用食指輕壓下巴,視線保持水 平,勿低頭或仰頭,感受頸部後側有擠壓感後,即可慢慢回復原位 ,同樣動作重複執行15-20次,可讓頭部保持最佳位置,釋放頸椎 壓力。2.肩胛繞圈運動:身體坐直,將雙手手部輕放於同側肩膀,手肘朝向 前方,接著以肩膀為軸心,緩慢的由前側往後側畫圈,以不產生疼 痛為原則,漸進式加大繞圈範圍,同樣動作重複執行20-30次。此動作可避免上肩頸緊繃,釋放肩胛與胸椎關節壓力。3.腹式呼吸運動:身體坐直,衣褲調鬆,雙手輕放於腹部,採用「鼻吸嘴吐」的方式,先將空氣用嘴巴緩緩吐盡,同時雙手會感受到腹 部持續內縮,接著用鼻子均勻且緩慢的吸氣吸到滿,此時雙手可感 覺到腹部持續鼓起,整個過程保持輕鬆並持續5-10分鐘,可幫助提 高身體含氧量、促進血液循環、舒緩壓力。4.肘膝互碰運動:身體站直,雙肘輕鬆彎曲,一側膝蓋往上抬過腰, 碰觸對側的手肘,另一側支撐腳保持身體穩定,然後回復站姿並換 另一邊動作。動作盡量迅速來提升有氧強度,但整體仍須保持穩定 平衡,每次運動30秒休息30秒,反覆執行8-12次,持續10分鐘。此 運動可促進心肺功能、強化腰臀肌力、釋放腰椎壓力。5.腰臀伸展運動:側坐於地板,雙手放置地面,臉朝前方,接著前腿 髖膝彎曲,後腿髖膝打直,身體重心落在軀幹正中間,雙手保持平行緩慢前伸,過程中軀幹保持挺胸,肚臍保持朝正下方,感受肌肉 伸展的緊繃感,維持30-45秒後換邊執行,可反覆執行3-4次。蔡建宗提醒民眾,運動後要適當補充水分,並記得有5-10分鐘的緩和或伸展運動,才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如何在家動一動↘↘↘】。新冠肺炎少出門/15分鐘教練課!養好肌力、練出平衡感。12節氣動一動 日日跟著做 限定貼圖免費載!。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123」三步驟正確運動 健康才能常保如新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9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該飯前還飯後吃?專家:這7種不宜飯前食用!
水果該在飯前吃還是飯後再吃比較好?部分營養師主張水果應該飯前吃,能避免飯後吃水果時攝取過多糖分,但卻有人因此引發胃痛及眩暈。到底哪些水果在空腹時最好別吃?針對有眩暈症病史的患者,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則建議,飯前最好避開吃荔枝、甘蔗等含糖量過高的水果。主張飯前吃水果的理論,在於有利於腸胃吸收,另一方面還能控制正餐時進食的熱量,但營養學界歸納出番茄、柿子、香蕉、橘子、山楂、甘蔗和荔枝等7種水果,不宜在飯前食用。像是橘子和山楂富含果酸等有機酸,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症狀;空腹吃柿子易引起胃石症;空腹大量吃香蕉,會使血液中含鎂量突然升高,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其中含糖量過高的荔枝和甘蔗,不但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空腹食用更可能因為肝臟轉化酶來不及將水果中的果糖轉換為葡萄糖,導致體內血糖突然飆升,引發頭暈目眩,不可大意。通常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謝性疾病及心臟血管疾病或頸椎關節黏連症等疾病患者,較常因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引發眩暈、嘔吐或兩側性耳鳴。李宏信指出,部分糖尿病患因為感染、腹瀉或攝取過多糖分高的食物,導致體內血糖急速飆升,而出現頭暈現象。 一般而言,眩暈主要是因內耳淋巴液積水腫脹所造成,壓迫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內的神經,進而引發平衡失調,若有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新陳代謝疾病或長期抽菸者,內耳血管更容易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造成血管硬化而阻塞或血流不通暢。若是再加上生活壓力大,身體無法順利調適,也會促使內耳血管過度收縮,一旦血流不順暢,就會造成組織缺血壞死,最終內耳神經萎縮,引起眩暈症狀。 若出現突發性眩暈情況,應多加留意盡速就醫。李宏信說明,臨床上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多餘的鹽分和水分,以降低內耳壓力。發作時應保持心平氣和、穩定的心理,且勿使頭部轉動,以免促使眩暈症更嚴重,待病情穩定下來,再給予促進血液循環藥物,來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內耳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患者只要持續服藥控制,內耳的循環功能都能獲得改善,建議多補充維生素B群補充能量,有助神經細胞修復。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眩暈屬於文明病,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及飲食習慣等,都是造成眩暈的因素,尤其調味過油、過鹹、過甜的食物皆易導致新陳代謝變差,影響內耳三半規管正常機能,飲食應特別留意禁忌,並應戒除菸酒,以免不慎誘發眩暈症狀。★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05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
有天中午去一家自助餐店,客人自行夾菜後拿到櫃臺結帳,此時老闆娘一一大聲問:「你要添飯嗎?」「你要加飯嗎?」「你要一碗飯嗎?」「你要白飯嗎?」我豎起耳朵,就是沒聽到:「你要飯嗎?」想必老闆娘上過寫作課,在「要」與「飯」之間努力添字修辭,氣氛熱絡,生意很好。用字遣詞不僅可以為生活增色加分,也影響心境。一位罹患癌症的好友平靜地說:「終於知道生命是有盡頭的。」聽起來有點感傷、淒美,但很有智慧。又如:「我們一生下來,就每天走向終點。」也頗能引起共鳴,其實這些動人的詞句都是在說「人總是會死的」,但感受大不同。名人有加持作用,多年前美國總統雷根宣布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後,醫師常告訴阿茲海默症患者:「你得的是雷根總統的病。」最近有位住在美國的朋友因血膽固醇高,醫師讓他服用冠脂妥膜衣錠(Crestor),並說「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當下他精神一振,甘心服藥。聲調、表情、時機也很重要。小時候,吃過年夜飯,父親滿臉笑意的一句:「你過來。」我雙手接過壓歲錢,又長了一歲,真是快樂滿足。如果做錯事,母親怒容滿面,說:「你過來!」就知道要被打手心了。那天在捷運車廂裡,我旁邊的位子剛好空出來,一位女孩坐下後,笑盈盈地對一位男孩說:「你過來嘛。」聲音輕柔,有點撒嬌,我聽了也不禁莞爾。心想,看似戀人的這對,假如在很多很多年後成了老夫老妻,一句「你過來嘛」語意之間除了關懷、擔心、呵護,應該也是帶著理所當然的味道吧。有時,一句激勵的話可以影響人的一生。例如《人生不完美.但依然好得很》的作者之一林昭坤,在25歲那年因車禍造成頸椎骨折壓迫脊髓,導致下肢癱瘓、上肢無力,需靠輪椅代步。但一位助教對他說,看到他的潛力,只要好好訓練一定可以成桌球國手。於是他勤練兩年之後,贏得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的金牌。近日聆聽作家韓秀女士的精彩演講,一位聽眾提問:「以韓老師寬廣的視野與豐富的人生閱歷,如何看待台灣?」她回答,西元前8世紀的詩人荷馬,曾如此描述希臘的克里特島:從酒紅色的海中冉冉升起,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韓秀接著說:「這也是我對台灣的看法,四面環海,美麗富庶、人口眾多,讓我們一起來繼續建設台灣。」激起一片掌聲。我們一般人不見得精通中外文學,腹中也無華麗詞藻,難以說出如此貼切動人的譬喻,但我們可以盡量看到每個人好的一面,自然會說好話、多鼓勵、少批評,偶而也別忘了稱讚一下自己,不是很暖心嗎?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