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7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預防運動
共找到
30
筆 文章
-
-
2024-02-01 失智.非藥物治療
長輩快樂過龍年 運動健康一整年
隨著新年即將到來,過年前的大掃除也是家中長輩最佳的職能活動。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帶著家中長輩一起除舊佈新,除了寫春聯可以有懷舊效果外,更可以協助居家清潔活動,以增加長輩的參與,藉拿著掃把掃地還能訓練手眼協調、也可以增加身體的活動量。最重要的是與家人一同執行,增加了人際互動,也可以使長輩覺得自己還有能力為家人付出,所以成就感也會因此增加。此外,大掃除時也可以藉此檢視家中的環境安全,包括:要注意地板水漬避免滑倒、浴室容易滑倒地方、桌牆角過硬的碰撞、光線太暗等,都是容易造成碰撞或意外等。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謝佩君表示,過年期間在長輩們與家人共聚的時候,可以適時地站起來活動一下,或者參與一些輕鬆的室內遊戲,使身體得到運動,應該避免長時間的久坐,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長輩們可以選擇一些輕鬆愉快的運動方式,例如散步、太極拳、或者簡單的伸展運動。這些運動不僅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的伸展和放鬆,也能預防運動傷害。在家中或者附近的公園裡進行這些活動,既不需要太大的場地,也能夠輕鬆地融入日常生活。此外,謝佩君治療師分享三個居家簡易身體活動,讓長輩在家中能安全且輕鬆的動動身體,在過年的歡樂氛圍中,透過適量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和良好的心態,保持健康和活力,讓過年成為一個更加有意義的時光 (以下動作,可參考長輩狀態採坐姿或站姿執行)。1.伸展運動將雙手交握,向上舉向天花板,盡量將手肘打直,向上延伸維持五秒後,再放下;以上動作建議執行10次/回,將能帶動肩膀關節活動度及上半身的循環。2.側彎運動接續上述之伸展運動,向上舉向天花板後,向側邊伸展,維持五秒後回正再換邊執行。過程中,請保持呼吸,不要憋氣喔! 此動作可活動側邊肌群,及促進核心肌群發力。3.夾背運動接著可將手肘向腰部靠緊,手心面向上(像端盤子一樣),接著手肘保持不動、手心向外展開,進行擴胸夾背的動作。此動作可練習到背部肌肉,促進維持姿勢及減少肌肉僵硬,並增加血液循環。
-
2023-09-22 醫聲.Podcast
🎧|亞運選手運動傷害後遺症處理 醫療長林瀛洲告訴你
台灣運動風氣盛行,但民眾也要預防拉傷、扭傷等運動傷害,而對運動員來說,更需要全面的照護,避免發生運動傷害留下後遺症,影響比賽表現;這次杭州亞運台灣共524位運動選手出戰,其中不少人帶傷上陣,包含體操王子李智凱、柔道男神楊勇緯、跆拳道女將羅嘉翎等人,究竟醫療團隊應要如何協助他們,減少上場受傷機率,治療運動傷害呢?🎧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亞運新增項目霹靂舞、電競選手等也需要醫療照護,運動醫療團隊是亞運運動健兒最強力後盾「近幾年台灣運動選手的表現越來越好,與醫療團隊的付出有很大的關係。」杭州亞運中華代表團醫療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指出,現在醫療團隊組成多元,且非烏合之眾,而是陪伴選手已久,使照護有連續性。以此次杭州亞運為例,有8位醫師、34位運動防護員及物理治療師隨隊,事前還有營養師、心理師、護理師參與,彼此互相合作,一起走過世大運、亞運、奧運,提供選手最好的訓練建議。林瀛洲分享,男子400公尺跨欄選手彭名揚平時都有物理治療師貼身照護,每每賽前也會找他做乾針治療放鬆筋膜,賽後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協助做疲勞恢復,讓彭名揚屢創佳績,今年成都世大運更飆出破全國紀錄的48秒62。近幾屆亞運新增過去想像不到的運動項目,像是黑嘉嘉出戰的圍棋等,而醫療團隊自然也不缺席。林瀛洲說明,電競選手的運動傷害有如上班族,久坐少動、手指和手重複高強度的運動,造成頸肩腰腿的勞損及肌腱炎等,霹靂舞選手則常做手撐地、「脊椎炸地板」等極限動作,讓手臂、胸肌承受巨大壓力,所以醫療團隊會給予姿勢、肌群訓練或其他相對應的建議。運動員場上比賽孤注一擲,傷勢再重仍尊重選手意願「站在醫生的角度,我們以避免留下後遺症為原則,但有時也須為選手設身處地。」林瀛洲感嘆,運動選手的黃金期短暫,大多只到30餘歲,之後表現易隨著體力衰退而走下坡,因此每場比賽堪稱孤注一擲,受傷仍選擇奮戰到底,此時醫療團隊縱使心疼,也會尊重選手的意願。例如上屆雅加達-巨港亞運中,有位運動項目牽涉抱、摔等激烈動作的選手,其實賽前就出現頸椎嚴重壓迫的情況,練習時會手麻、沒力,大家都時刻擔心癱瘓,不過在選手堅持下,運動防護員、醫師只能全力幫助他,雖然最終止步於銅牌,「但醫療團隊都抱在一起,開心比賽能安全結束。」林瀛洲與選手情同家人暢談退休、揪團運動,只因「看到選手們最脆弱的一面」 當運動員的黃金期一過,就得考慮退休的殘酷事實,「尤其因傷退役的選手更加徬徨無助,需要時間思考將來。」林瀛洲表示,選手詢問他們的意見前,其實早已預想好未來規劃,多數人改任教練,也有國手轉往演藝圈發展;他還透露,預告明年底巴黎奧運後退休的戴資穎,可能專注自有品牌,累積不同人生歷練,不見得會擔任教練,因為打球真的「打太久了」。已跟運動員建立如家人般的感情,林瀛洲平常也會跟選手相約運動,「我跟王子維打羽球時,11球得讓我9球,而且不可以殺球,不然要怎麼打?」林瀛洲哈哈大笑地說,這樣的好感情,歸功於醫療團隊跟隨選手四處征戰,「看到他們最脆弱的一面。」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向下扎根,栽培頂尖選手運動員若有醫療團隊支持如虎添翼,因此體育署推出黃金計畫,挑選具奪牌潛力的菁英選手重點栽培,實施專業個人化訓練,但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更向下扎根,透過遍佈全台的長庚醫院團隊,定期訪視不同學校,將整合照護的觸角伸向國、高中,希望儘早灌輸預防運動傷害的觀念。「運動傷害是運動員最大的敵人,譬如棒球好手大谷翔平,他現在受傷後,別說二刀流,連零刀流也沒了。」林瀛洲表示,為了使運動員長遠發展,他們也會與教練溝通,適度讓運動員休息,「這些人可能是下一個戴資穎、李智凱,若是受傷了,所有的訓練成果就沒了。」林瀛洲小檔案現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2020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2007年曼谷世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2006年亞洲杯跆拳錦標賽中華代表團隊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黃琬淑腳本撰寫:周佩怡、蔡怡真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
2023-07-20 養生.運動健身
為何肌力訓練和健康長壽息息相關?專家曝能預防常見3種疾病
目前已知肌肉量從40 幾歲開始就會急遽減少。在腿部肌力的部分,80 幾歲時,肌力會剩下20 幾歲的一半。肌肉量的減少是臥床不起的原因之一,預防與改善的絕招就是肌力訓練。在肌力訓練的基本理論中,一般成人提高效果的標準肌力訓練方法,是採用8 至10RM(進行8 至10 次後,即達極限的負荷)來進行。藉此即可一邊挑戰各種項目的高重量肌力訓練,一邊提升肌肉量與肌力。不過對於肌肉量少、肌力低的高齡者或兒童,甚至是體力差的人來說,有可能很難採行這樣的運動。近年來,被推薦用來代替這個的運動之一,就是每週2 至3 次,每次10 至15 分鐘,用自己的體重或1 至4 公斤的輕量啞鈴來做的慢速訓練。不過這種慢速訓練,若要安全地將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認識身體的構造,配合個人身體狀況進行」是很重要的。這對於(a)預防代謝症候群、(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c)預防失智症也非常有效。以下就一項一項來看吧!(a)預防代謝症候群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指的就是脂肪堆積在內臟裡,同時在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症中,合併有兩種以上的狀態。如果堆積太多內臟脂肪,有可能導致動脈硬化,最後恐怕會演變成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危及性命的疾病。人是靠肌肉活動身體、產生熱能並消耗醣類或脂肪。如果肌肉變小,能量消耗會減少,脂肪會增加,有可能演變為糖尿病或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肌力訓練之間,也是透過前述的「動保熱血」連結在一起。肌肉中有一種叫「肌脂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肌脂蛋白基因被破壞的老鼠,比一般的老鼠更容易因高脂肪飲食而肥胖,也會罹患糖尿病。肌脂蛋白具有讓肌肉更容易產生熱能,以燃燒脂肪的功用。如果肌肉量少,肌脂蛋白也會比較少。此外,目前也逐漸發現一件事,就是肌肉也會發揮內分泌器官的角色,分泌出似激素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肌肉激素」。最先被發表出來的肌肉激素,是一種叫介白素-6(IL-6)的細胞激素,據信具有以下這些作用:① 腦部的抗氧化作用、保護神經細胞。② 對脂肪細胞產生作用,促進脂肪分解。③ 對肝臟產生作用,促進肝醣分解。④ 動脈壁的抗炎作用(預防動脈硬化)。最近新發現的「肌肉激素」中,則有「鳶尾素」。鳶尾素是透過運動由肌肉分泌出來的物質,能將「白色脂肪褐色化」,變成「米色脂肪」。這種米色脂肪細胞,是利用脂肪能量來產生熱能的脂肪,因此應該也可說是一種「容易消除的脂肪」。此外,做肌力訓練能得到一些短期效果,經由感覺神經傳遞刺激到大腦,進而分泌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等,以促進脂肪分解。(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所謂的運動障礙症候群,指的是因為肌肉、骨骼、關節等運動器官的衰退或障礙,導致難以站立或行走,需要長期照護的高風險狀態。造成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包括① 半身肌力衰弱、② 平衡能力衰弱、③ 骨骼或關節的疾病等等。① 與② 雖然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年齡增長而發生的事,但可以靠著自身的努力加以預防與改善。③ 的骨骼或關節疾病包括退化性膝關節炎、腰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症等等,必須接受醫院的處置。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肌肉量減少與肌力衰退,稱作「肌少症」。通常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肌肉量與肌力會逐漸減少,最終演變成肌少症。平均來說,過了20 歲以後,體脂肪就會開始增加,肌肉則是過了30 歲以後開始減少,大約從45 歲開始會很明顯地減少。在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中提到的「下半身」,是最容易受到老化影響的部位。下半身的肌肉在到了80 幾歲的階段,會減少到20 幾歲時的一半。隨著肌肉日漸減少,不僅活動量會減少,更會陷入肌肉進一步減少的「負向循環」,提高跌倒、臥床不起的風險。高齡者肌肉量減少所造成的肌力衰退因人而異,有的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老,有的人則顯得年輕有活力。長期持續做肌力訓練的人,大部分都非常朝氣蓬勃。為了追求健康長壽,肌力訓練也是有效的方法。(c)預防失智症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運動具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研究就屬Buchman 等人的研究(2012)。他們針對716 名平均年齡為82 歲的健康高齡者,進行為期3 年的調查,調查運動追蹤器所記錄的日常活動量與阿茲海默症發病率之間的關係,並在報告中指出低活動量組的發病率,比高活動量組高出2.8 倍之多。此外,Larson 等人(2006)亦針對1740 名65 歲以上的高齡者,進行為期6 年的追蹤調查,最後報告顯示,每週至少3 天走路15 分鐘以上,失智症的發病率會變成約0.6 倍。雖然目前尚未完全釐清為什麼運動會有這樣的效果,但很多用小鼠或大鼠做的動物實驗都顯示,運動(跑步)會促進大腦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增生,讓迷宮學習更有效率。由於大腦海馬迴是短期記憶的中樞,因此據信對於失智症與兒童的學習都有深刻關聯。在動物實驗中,運動增加了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發現。實驗顯示,運動會使肝臟或肌肉分泌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不僅讓肌肉變粗、讓骨骼變強壯,同時也與腦中BDNF 的增加有關。此外,藉由運動從肌肉分泌出來的肌肉激素之一「鳶尾素」,有可能會促進海馬迴中的BDNF 生成。因此,透過運動也有可能從肌肉分泌出預防失智症的物質,不過其中的相關性尚待進一步驗證。據聞亞里斯多德曾說:「走路可以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或許其中的祕密就藏在肌肉中。(d)健康壽命與肌肉我們能以健康狀態存活下去的指標之一,包含「健康壽命」。所謂的健康壽命,就是能夠自立且健康生活的期間,而不會因為臥病在床、失智症等原因需要長期照護。「健康壽命」=「平均壽命」-「需要照護等支援的期間」在日本,男女的平均壽命早已分別超過80 歲與86 歲,但健康壽命卻是男性71 歲、女性74 歲。也就是說,我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有一成以上的時間,必須依賴別人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解決「如何能在避免臥床不起的前提下享受人生」與「盡量縮短需要照護的期間」等課題,也是今後日本社會最重要的議題。至於解決方案之一,就是利用慢速訓練等方法來鍛鍊肌肉。筆者本身今年已邁入65 歲,不但感覺體力逐漸衰退,跟當年的健美運動員時期相比,肌肉量也減少相當多。不過藉由科學式的學習與實踐正確的運動知識,對於老化的不安逐漸轉變為安心與期待。我想用適合自己身體的最佳姿勢,持續地做肌力訓練。對於筆者來說,鍛鍊肌肉是豐富人生色彩、打造快意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就是在打造身體;打造身體就是打造人格;打造人格就是在打造幸福;打造幸福就要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開始。繼「動保熱血」之後,我又自創了一個新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的「樂」(TA)、打造身體的「體」(KA)、打造人格的「人」(NI)、打造幸福的「幸」(SHI)。(譯注:括弧中為日文的首字母發音)把這些發音拼在一起,就成了「TAKANISHI」,也就是筆者的姓氏「高西」。雖然有點不知分寸,但如果各位能從腦海中想起「TAKANISHI」一詞,那將會是我無上的榮幸。※ 本文摘自《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書名:《強化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石井直方, 柏口新二, 高西文利 譯者:劉格安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06
-
2023-06-05 醫療.骨科.復健
運動前後如何正確伸展避免運動傷害?圖解運動前後暖身方式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共同的記憶是體育課前,大家一起「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整齊列隊做伸展運動,然後才開始分組打球。我們對於暖身運動的認識多半是為了預防運動傷害,然而暖身真的可以預防運動傷害嗎?怎麼暖身伸展比較好呢?運動前跟後都需要做伸展嗎?運動前暖身運動的好處運動傷害比你想像的還要常見。以美國為例,有跑步習慣的有4000萬人,其中1000萬人一年至少跑100天,而這群規律運動的人中將近一半,一年至少受傷一次,據統計多數是使用過度,少數是外傷。暖身運動可以在運動前活化肌肉纖維及神經,並且有以下好處:•增加血流量•肌肉溫度上升•代謝速度上升•提高能量使用效率•提升無氧呼吸效率•增強肌肉纖維收縮力•提高肌肉纖維神經傳導速率 然而要怎麼暖身才能讓運動表現更好,並且減少運動傷害呢?我們來看科學證據怎麼說。靜態伸展 vs. 動態伸展靜態伸展(static stretching)是以特定姿勢將身體拉伸,將肌肉纖維拉長到極限,維持15 ~ 60秒。以往常做的暖身運動就是靜態伸展,傳統上認為靜態伸展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強運動表現、減少運動傷害。然而一個2013的研究比較兩種不同的暖身運動:靜態伸展下半身肌肉 vs 動態下肢阻力訓練,對於槓鈴蹲舉的影響,結果發現靜態伸展過後,蹲舉重量下降8.36%,下肢穩定度更是下降22.68%。後續研究則發現,靜態伸展可能對跑步衝刺造成的急性肌肉傷害有部分幫助,但是無法減少運動傷害。另一個2019年的研究則發現,靜態伸展單一肌群超過60秒會使肌力及爆發力的表現下降4 ~ 7.5%。也有其他研究發現,靜態伸展可能使肌肉變得不穩定、肌力及爆發力下降,進而增加受傷的可能性。靜態伸展並非全無益處,短時間的靜態伸展(單一肌群伸展時間小於60秒)可以減少高強度運動時的運動傷害發生機會。因此,短時間、單一動作不超過60秒(一般會建議15到30秒)的靜態伸展有益,但不能做為唯一的暖身運動。目前科學證據建議暖身運動以動態伸展為主。動態伸展 (dynamic stretching)是指在一定範圍內活動關節及肌肉,目標是增加肌肉延展性、關節活動度,也有部分肌力訓練的成分。比起靜態伸展,動態伸展更能模擬實際運動動作、同一時間用到較多肌群,甚至可以同時活動全身,因此不單延展的效果,在某些部位也可強化肌力。如果大家有玩過健身環,就會發現在暖身運動的部分,遊戲有提醒,運動前只做靜態伸展反而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的機會,看到這裡的你,就知道這個建議是有科學根據的唷!那根據科學證據,運動前怎麼暖身最好呢?如何暖身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運動前的暖身約5 ~ 10分鐘,包括輕度的跑步及伸展。建議可以下面的流程做暖身運動:•有氧運動:快走到慢跑,活化心肺功能•動態伸展•模擬特定運動過程的訓練 (sports-specific warm up),例如小型場地比賽 (Small-sided games)以下是可以參考的動態伸展運動運動完的伸展運動後的伸展收操的好處則比較沒有疑義,可以排除肌肉內的乳酸、減少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並且維持肌肉的彈性及肌耐力。建議運動完15分鐘內做伸展,此時肌肉彈性較好也還留有運動後的溫度,建議可以靜態伸展為主,同時維持肌肉的延展度可以避免下次運動的受傷機會。以下是可以參考的運動後伸展運動結語要享受運動的美好,但也要遠離運動傷害,這是我們的共同期望!對於靜態伸展或是動態伸展何者為佳?!坊間太多說法讓人霧裡看花!希望此文能提供正確運動前暖身及運動後伸展的觀念。因為要運動也要顧健康,才能讓我們的運動生涯長長久久唷。(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運動前後如何正確伸展避免運動傷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1 醫療.心臟血管
打麻將久坐害下肢水腫?當心是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嚴重者恐引發靜脈高壓
「打麻將久坐,一覺醒來竟覺得下肢腫脹不適。」你也有這樣的煩惱嗎?可能是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找上身喔!人體的靜脈與動脈相比,管壁彈性較差、管腔壓力較小,易受到外力壓迫而影響血液回流,造成水腫、酸脹等症狀,而當髂靜脈受到壓迫時,即為髂靜脈壓迫症後群(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ILVC),嚴重起來甚至會引發肺栓塞、靜脈高壓等疾病。症狀與就醫在髂靜脈壓迫症候群的初期,病患多半不會有症狀,但隨著壓迫逐漸嚴重產生靜脈高壓,症狀也將越來越明顯。常見的症狀包含下肢水腫、疼痛,及行走困難,通常在休息或抬腿之後能夠略為改善。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還包括雙腳外觀出現鐵鏽色的色素沈澱、下肢腫脹如象腳等。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初期多發生於左腳,絕大部分的案例為右總髂動脈與第五腰椎壓迫左髂靜脈所致[1],不過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壓迫。髂靜脈壓迫也可能發生於右腳或雙腳,若無即時治療,就可能產生上述症狀與其他併發症。髂靜脈壓迫症候群的併發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髂靜脈受到壓迫時,下肢血液回流變差,若長期久坐或置之不理,可能會加劇回流不佳的狀況,因而產生深層靜脈栓塞。更甚者,若血栓從下肢靜脈回流到肺部,易引發肺動脈栓塞,讓患者陷於生命危險中。雖然東方人發生肺栓塞的機率低於西方人[2],但切勿抱持著僥倖的心態,仍須注意自身健康。因此,如果自己有久坐的習慣,同時出現下肢水腫、疼痛等症狀,建議儘早就醫,避免疾病繼續惡化。診斷由於下肢水腫及疼痛可能肇因有許多,因此需透過不同的檢查來確立病因。舉例來說,髂靜脈壓迫症較少影響雙側,若病患出現雙腳腫脹的症狀,可能會先懷疑是不是心、肝、腎的疾病所導致的,因此會進行抽血檢查來排除。若檢查出來數值都正常,那就會再考慮是否是髂靜脈壓迫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水腫。經過前述檢查後,若醫師懷疑是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會進行非侵入性的血管造影技術如血管超音波、血管電腦斷層攝影檢查等。超音波能幫助判斷髂靜脈受壓迫的程度,並監測髂靜脈下游有無受到影響而減少回流;而血管電腦斷層合併3D立體影像重建則可清楚定位病灶位置,並確認血管走向、有無構造上的異常等,方便後續治療。另外,亦有一些侵入性的檢查如血管內超音波,能將微小的超音波探頭深入血管內部,能夠用來確立病因,同時評估之後治療的位置。治療選項「診斷為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後,要怎麼進行治療呢?」根據髂靜脈受壓迫的程度輕重,醫師會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若僅是輕微的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可先採用保守的治療方式,包括穿著減壓彈性襪、抬高患肢來幫助血液回流,並且避免久坐久站,增加下肢活動等。另外,若水腫症狀明顯,醫師也可能開立利尿劑來減緩症狀,亦可口服抗凝血劑來降低靜脈血栓發生的機會。若壓迫程度較嚴重,醫師會考慮使用「血管成形術」,利用氣球擴張髂靜脈受壓迫處,以維持足夠的血流供應,更嚴重的病患則會加置「金屬支架」以撐開狹窄的血管。目前這些治療方式都能透過微創手術來減少術後傷口疼痛、出血及感染等問題,風險較傳統侵入性開腹手術低。術後,病患亦可能需服用抗凝血劑來控制病情,避免未來形成血栓。若使用金屬支架置放,由於其為外來物,容易凝血,因此需更加注意抗凝血劑的服用。此外,治療前須先評估病患血管內有無血栓,若有血栓則需事先進行「血栓溶解術」,將原有血栓去除後才能進行血管成形術或金屬支架置放。「治療後,就不會再發生髂靜脈壓迫了嗎?」髂靜脈壓迫症候群的治療並非一勞永逸,在治療後仍須持續進行長期照顧,方法其實就是前述提及之保守治療,包括:減壓彈性襪、抬腿、避免久坐等,預防疾病再次找上身!常見族群與預防運動「那我會不會發生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啊?」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好發於20至50歲的女性[3]。研究顯示,女性發生的機率約是男性的兩倍,並且女性發生的年紀較男性低[4]。其他女性相關的風險因子包括產後、多產及服用口服避孕藥等。女性發生率較高的原因可能是骨盆腔結構的不同及生理週期變化的誘發等。另外,脊椎側彎可能造成解剖構造上髂靜脈的壓迫、身體缺水會造成血液黏滯性增加、身體因疾病而處於高凝血狀態,也都可能增加髂靜脈壓迫症候群發生的機會[1]。「上面提及的大多是不可控制的因素,那我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髂靜脈壓迫的發生呢?」如同前述有提過的內容,久坐的上班族也是髂靜脈壓迫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定時起身活動手腳,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少腰椎四、五節對靜脈的壓迫,要注意坐姿和站姿,並加強腰椎核心運動的鍛鍊,就能避免血液積聚於下肢造成的腫痛,也可以預防深層靜脈血栓的形成喔!另外,多喝水降低血液黏滯性、多做有氧運動促進心血管系統,也都能降低發生血栓的風險。結語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初期症狀不明顯,較難早期發現,出現症狀時常常已經有一定的嚴重程度。因此,平時就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警覺心,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避免久坐,保持身體活動力。若為高風險族群,且身體出現下肢不對稱腫痛或走路不順的跡象,要儘早就醫,尋求醫師的評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多活動手腳,救救自己的下半「身」!參考資料[1] Albeir Y Mousa. (2021). May-Thurner syndrome. In Kathryn A Collins (Ed.), UpToDate. Retrieved February 5, 2023[2] Law Y, Chan YC, Cheng SWK. Epidemiological update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Asian J Surg. 2018;41(2):176-182. doi:10.1016/j.asjsur.2016.11.005[3] Mayo Clinic. (n.d.). May-Thurner Syndrome.[4] Kaltenmeier CT, Erben Y, Indes J,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May-Thurner syndrome with emphasis on gender differences.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18;6(3):399-407.e4. doi:10.1016/j.jvsv.2017.11.006【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紹榕醫師】重則引發肺栓塞、靜脈高壓的恐怖疾病!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怎麼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恢復」做得好,預防運動傷害!跑步教練教你賽前更完善的調整訓練
臺灣每年都有各式各樣的路跑賽事吸引熱愛跑步的人參加,但賽前該如何準備才能跑出最佳狀態?如何調整配速?「佛系跑步Kobe麒」長跑教練Kobe黃俊麒親身實際邊跑邊講解,教大家如何在賽前做更完善的調整訓練,趕快點開影片看看!Kobe教練指出,很多人想要比出好成績,會在賽前做許多高強度訓練,但其實這並不會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反而會因刺激過多而破壞身體,讓比賽沒辦法更好發揮。因此臨近比賽前一定要做好調整訓練,也就是讓身體「恢復」,這樣才能降低比賽時受傷的風險。影片中他先做八公里的有氧慢跑,再做四公里的配速跑,前面均速大約5分10秒,心跳122,他強調跑者需要適時地應身體實際狀況而調整。Kobe教練也講解了身體如何動作才不會耗費過多體力,他強調跑者要更注重身體的恢復和日常的作息,並找出最適合自己身體的訓練方式。想了解更多運動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保持健康跑出最佳成績!原始影片佛系跑步Kobe麒YTFB黃俊麒Kobe IG延伸閱讀腹部脹氣好難受?4個瑜伽體式舒緩助消化!先天性氣喘、心臟病?67歲的她靠重量訓練享受健康的退休生活!「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2-1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跑步容易傷膝蓋?馬拉松選手教練傳授心法教你這樣做
新手跑步該如何挑選裝備?跑步前該注意些什麼?跑步後該怎樣預防運動傷害?「佛系跑步Kobe麒」跑步教練Kobe黃俊麒,本身就是一位長跑馬拉松選手,他將以專業跑者經驗來教大家如何進行安全正確的跑步運動,趕快點開影片來瞧瞧!跑步是最簡單又容易執行的運動,但其實還是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首先Kobe黃俊麒教練就教大家如何挑選適合跑步的裝備,從鞋子尺寸到衣服材質、款式,都會影響到活動的安全和舒適度。在跑步之前Kobe黃俊麒教練先以馬克A的動作來講解正確的跑姿,他說許多人在跑步時往往將身體重量放在後腳跟,容易造成踝關節和膝關節的壓力增大,這就是許多人認為跑步會傷膝蓋的原因。影片中他詳實指導了踝關節的調整、手肘擺動、身體的重心等分解動作。正確的跑步動作訓練能夠減少跑步時的運動傷害,也能提升運動的表現。Kobe黃俊麒教練最後強調一開始可從15到20分鐘去累積基礎有氧,再循序漸進拉長有氧時間。想了解更多運動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跑對姿勢很重要!原始影片佛系跑步Kobe麒YTFB黃俊麒Kobe IG延伸閱讀先天性氣喘、心臟病?67歲的她靠重量訓練享受健康的退休生活!腹部脹氣好難受?4個瑜伽體式舒緩助消化!「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1-05 失智.大腦健康
走路沒力、容易跌倒,小心是「肌少症」!從飲食、運動2方面改善
長期活動量不足、沒有運動習慣,隨著年齡增長,開始出現走路沒力、容易跌倒的情況,小心是被「肌少症」找上門了!研究顯示,人過了3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流失3至8%,70歲以後,每10年更以約15%的速度流失,若沒有及早正視肌肉量流失的問題,就可能罹患肌少症,讓老年失能、臥床的風險提高。這裡就整理出有關「肌少症」的常見問答,讓大家了解這個疾病,學習改善、預防等等的方法。Q:肌少症是什麼?A:肌少症是一種進行性的全身性肌肉疾病,身體骨骼肌的肌肉量快速減少,並伴隨患者生活功能上的退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影響身體骨骼肌的代謝平衡,使此疾病發生率隨增加。罹患肌少症的人會有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行動能力變差等情形,隨著骨骼肌肌肉量減少,會影響到患者的核心肌群,進而使肌力和肌耐力減退,患者會無法從事較費力的運動,生活型態逐漸轉趨靜態。患者又因運動量不足,而加速疾病進展,形成惡性循環,到達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體能退化、反覆跌倒、生活無法自理、失能及衰弱等現象。Q:為什麼會罹患肌少症?A:肌少症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所導致,次發性則跟是否罹患疾病,或是個體營養攝取狀況,如是否攝取足夠蛋白質,以及生活型態如是否有充分運動等相關。肌少症上身的常見原因有以下5個:肌少症上身的5大原因1.年齡2.活動量不足3.營養不良4.內分泌失調5.發炎Q:什麼樣的人罹患肌少症的風險比較高?A:肌少症與年齡、本身是否罹患疾病、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都有關聯,因此以下幾類人罹患肌少症的風險也會比較高。1.高齡長者:依統計,65歲以上長者約1成有肌少症,75歲以上即高達3成,而且70歲以後,肌肉質量每10年會以約15%的速度流失,所以高齡長者很容易出現肌少症。2.罹患慢性病者:如果本身患有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腎臟功能惡化等慢性疾病,也容易引發肌少症。3.營養不良者:肌少症跟是否攝取足夠蛋白質等飲食習慣相關,所以營養不良的人也是肌少症的高危險族群。4.活動量太少的人:長期活動量不足、沒有養成運動習慣,也可能提高罹患肌少症的風險。5.臥床、失能的人:長期失能或臥床或失能,會因為無法活動,而使肌肉及肌力快速流失。此外,民眾普遍認為男性肌肉較多,肌少症較不會找上門,但調查結果卻相反,男性風險高達51%,高於女性的43%。因男性隨年齡增長,荷爾蒙改變,會影響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Q:如何預防預防肌少症?A:「運動」和「飲食」是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運動」方面養成規律的習慣非常重要,特別是負重運動,如深蹲及舉啞鈴,以及平衡運動如太極拳等,可避免跌倒、維持身體活動力及減緩肌肉流失。另外「阻力訓練」也是預防肌少症的好方法,它透過外在阻力,讓肌肉進行收縮時,肌肉纖維能感受到張力,刺激荷爾蒙生成,提升神經傳導能力,促使肌肉生長訊號刺激骨骼肌裡的蛋白質合成。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阻力訓練」,不需要太大空間,只要利用彈力帶、啞鈴、寶特瓶,或是自身的體重,都可以達到阻力訓練的目標。中老年人進行阻力運動時,3大注意事項:1.如患有慢性病,務必徵詢過您的醫師後,在了解疾病的影響下,安全規律運動。2.若從來沒接受過阻力訓練,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及治療師的協助,制定個人化運動計畫。3.建議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後心跳達130下,持續6個月。「飲食」方面,補充蛋白質非常重要,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的原料,60歲以上民眾的蛋白質需求量,可能比年輕人還高,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有運動也沒幫助。好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豆、魚、肉、蛋類,尤其是運動後1小時內立即補充,效果最好。建議高齡者每餐均衡攝取約手掌大雞胸肉的蛋白質,魚、豆類、蛋或牛奶均可,也可以接攝取市面上含優質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並具有醫學實證之均衡營養補充品。Q:肌少症有什麼治療方法?A:目前肌少症沒有藥物治療,營養及運動是肌少症的最佳解藥。當篩檢出罹患肌少症後,可採用一些非藥物的處置,包括飲食調整和復健運動,來改善肌少症現象,減少病程惡化,進而增進生活品質。另外,會建議增加蛋白質、維生素D、抗氧化物以及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並量身打造合適的運動模式和運動量,以增進肌力、肌肉量和平衡,並避免運動傷害。Q:生活中有什麼改善肌少症的方法?A:想改善肌少症,適當的「運動」與「肌力訓練」不可少,每週至少要2-3次,每次約20分鐘,且每一個肌群都應該訓練到,特別是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側的四大塊肌肉),與行動便利的關聯性很大,因此要著重訓練。而若肌肉量已經很少或者身體較虛弱者,則以少量多次為原則,透過較低強度但次數較多的訓練,慢慢增加訓練的強度,才不會操過頭。「飲食」也是改善肌少症的重要因素,平時應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類、乳品類,或者高蛋白粉等,足量的蛋白質攝取適肌肉維持與增加的基礎,年長者每日都應攝取體重乘上1.2公克的蛋白質,意即體重60公斤者,每日應攝取到72克的蛋白質(60 x 1.2=72),例如雞蛋一顆約含有7克的蛋白質,低脂牛奶200cc約含有3.1克的蛋白質,雞胸肉100克約含有24克的蛋白質。而除了蛋白質攝取外,「維生素D」也應多攝取。維生素D的攝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曬太陽,但天氣過於炎熱時,不宜長時間日曬,以免造成皮膚受傷或者中暑、脫水等,建議在清晨或黃昏時曬比較適合,日曬時應該要讓皮膚曬到太陽,不要全身包緊緊的曬。另外也可透過菇類或者保健營養品做補充,相較於長時間的日曬,對於身體來說會比較能負擔。Q:如何發現自己有沒有肌少症?有自我檢測的方法嗎?A:透過日常生活觀察,可以注意自身是否有肌少症的風險,有5個要點需特別注意:1.站起來或蹲下時吃力:如坐在較矮的椅子上會難以起身,或者上完廁所後要從馬桶上站立起來很困難。2.走路緩慢:即使在平地行走也很緩慢無力,甚至過馬路時,會來不及在綠燈的時間內通過。3.反覆跌倒:近一年內連續跌倒的狀況超過兩次。4.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重,體重卻不斷減輕,半年內體重減少5%以上。5.握力下降:如濕毛巾擰不乾,或者連扭開寶特瓶蓋都很吃力。另外可以藉由問卷評估、握力測試和分析身體組成等檢查,來評估罹患風險,像是量測小腿圍、了解受測者目前的運動能力和功能,目前常用的篩檢量表為SARC-F和SARC-Calf。篩檢量表的評估項目包含提舉5公斤重物、在房間走動、從椅子或床鋪起身、爬10階樓梯以及過去1年跌倒次數,評估項目從0到2分評分,若加總分數逾4分,就可能有肌少症,建議就醫評估。而「小腿圍」也是有效的評估方式,若男性低於34公分、女性低於33公分,再加上上述評估有任一項感到有點困難,也可能有肌少症。Q:肌少症患者要如何補充蛋白質?可以吃高蛋白粉嗎?A:可諮詢營養師適當補充,但由天然食物中獲取蛋白質最佳。高蛋白粉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不可以當作蛋白質主要來源,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魚、蛋、肉類還含有其他人類所需的營養素,如紅肉類有礦物質鐵、維生素B12等,海鮮有微量元素鋅等,這些都是高蛋白粉沒有的,且每項食物所含蛋白質的結構及胺基酸比例也不同,因此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高齡者補充高蛋白粉時要事先諮詢營養師,注意高蛋白粉所含的糖分,以防攝取過量,增加體內熱量及脂肪生成。另外也要注意,對年長者來說,不是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如果沒有從事重量或負重訓練,光吃高蛋白粉也無法增加肌力。 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溫和又能改善心肺 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
跑步的好處?●讓人愉悅、改善睡眠、增肺活量、降低血壓和膽固醇。醫師形容「跑步是合法的吸毒」,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就像「天然的鴉片」一樣使人產生欣快感,有效紓壓,且能改善睡眠品質,肺活量、心輸出量也會增加,更有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若在戶外跑步,曬太陽可使維他命D轉換成活性維他命,骨骼密度更高、韌帶更強壯;長距離跑步可讓海馬迴的細胞增長,增加記憶力、降低憂鬱,也能改善大腦處理資訊的穩定度,延緩認知功能退化。跑步適合什麼年齡層?●全齡運動,依年齡層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跑步是全齡運動,各年齡層都有其適合的跑法與強度,應依個人體力負荷範圍從事運動,安全且能長久維持。同樣的跑步速度,對不同心肺功能的人而言,強度完全不同,無論年齡層都要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年輕人可以做到心跳率每分鐘達130下;中老年人則可以「十級運動自覺量表」作為參考,建議四到六級之間,勿逞強。「二次不嫌少,三次恰恰好。」建議每周保持二至三次、每次至少持續20至30分鐘左右的中強度運動,才能維持或增加肌力、肌耐力及肌肉量。跑步的正確姿勢?●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各種型態的走或跑,只要姿勢不對,就會造成運動傷害。無論快走、慢跑或超慢跑,起跑首要就是鞋帶要綁緊,鞋子活動空間要有一根手指寬度,鞋帶一旦鬆了或鞋子太大,都可能導致鞋子在運動過程中掉落,進而造成傷害。跑步要全身放鬆,不要過度緊繃,抬頭挺胸,呈現最自在、最舒適的活動幅度,直視前方、抬起下巴,肩膀保持自然下垂,手臂前後擺動時不超過身體,手肘保持在約90度角的彎曲狀態,效率加倍,「不握拳」以免增加上半身張力。1.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2.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呈ㄍ字形可避震)。3.輕量落地,聽不到自己的腳步聲,就跟練輕功一樣,越輕越好。4.小步伐、高步頻(180步╱分鐘)。跑步前後如何暖身與伸展?●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先低速跑或快走後,再進行伸展。起跑前應進行五至十分鐘暖身,包括下肢髖、膝和踝的關節運動,及大腿股四頭肌、內收肌、大腿後肌、小腿後肌和跟腱等下肢肌肉群與足底筋膜伸展等。慢慢熱身,直到呼吸加速、身體微微發汗,正是最適合開始運動的程度。寒冷天氣則要延長暖身時間,才能有效避免大、小腿後肌拉傷、腳踝扭傷等運動傷害。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跑者需進行五至十分鐘低速跑、快走,接著再做靜態伸展收操,放鬆因運動而緊繃的肌肉,除可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更能預防運動後發生心臟問題。關節不適者或有膝關節退化、腳踝扭傷等舊傷,更應針對舊傷部位進行約15分鐘冰敷,降低關節發炎反應。跑步需什麼配備?●排汗衣褲,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跑步配備也會影響運動表現,謝文逸說,一般棉質衣服會吸汗但無法排汗,應選擇排汗衫,著彈力運動褲、襪。白天可選擇抗UV材質衣著;夜跑要穿具反光飾條的裝備。依不同跑步場地,穿著不同鞋底硬度的跑鞋,不過主要仍以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為主,勿穿板鞋、籃球鞋或網球鞋;另,扁平足要選「加強穩定」,高足弓則要穿「注重緩衝」的鞋款。場地選擇更重要,如在籃球場,場地不大、範圍受限,會使腳部受力不均,應在直線且開放式的場地跑步。超慢跑怎麼跑步幅小、距離長 超慢跑不易疲累近年流行的「超慢跑」,在國外也稱作「長距離慢跑(Long Slow Distance)」,有個「微笑速度」的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特點是距離要長、速度要慢,跟馬拉松配速跑不同,速度介在健走與慢跑之間。超慢跑綜合「快要跑起來」、「踮腳尖」、「小踱步」等跑法,且步幅比慢跑小,較不易感到疲累,反而能跑比較久,照樣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等效果。實驗也發現,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心跳為每分鐘110到120BPM,比健走80至100BPM快一點,很適合銀髮族。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復健科主任謝文逸、專業健身教練江炫胤
-
2022-05-30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運動 3種訓練增免疫力、降副作用
● 運動是癌症術前術後保持健康重要的一環● 乳癌術後的淋巴水腫、傷口沾黏要特別注意● 經過醫師評估,掌握體能狀況即可運動訓練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有年輕化趨勢。患者不只要面對療程,還有切除腫瘤後的乳房重建,諸多挑戰容易讓人陷入憂鬱、沮喪的情緒中,心理壓力極大。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何宏胤表示,藉由長期運動可打造體內抗癌環境,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術後疼痛、傷口沾黏等問題,只要患者體能狀況許可,經醫師評估後,應該重啟運動生活。癌症治療期間 也應該運動癌友常因為身體疼痛、術後傷口、化療副作用與癌疲勞(癌因性疲憊症)等因素,擔心無法負荷運動。何宏胤說,適度運動很重要,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癌後保健有很大助益,尤其是可以減緩治療副作用的不適,降低疲勞、鬱悶,但須經由專業人員指導訓練下,採正確姿勢才能讓效果加乘,並且預防運動傷害。針對乳癌患者的運動訓練,何宏胤建議,宜循序漸進提升運動強度、次數,每周3至5次有氧運動與拉筋伸展,可提升心肺功能、柔軟度及功能性;每周2至3次重訓鍛鍊大肌群,強化肌肉組織與身體機能。每項運動都要注意節奏不要太快、動作不要太大。術後肌肉無力 多動減疼痛乳癌術後,及早介入運動,可幫助維持關節活動度、消除腫脹症狀、增強肌力和心肺功能。何宏胤說,愈早開始進行運動愈好,術後最常見肌肉無力、手難舉起,建議多做有氧運動、阻力運動,來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緊縮,進而提升身體自癒力。乳癌病友運動有哪些禁忌及注意事項?何宏胤強調,乳房重建手術後,可能有上肢及肩膀不穩定等肌肉失衡,因此要避免胸部的推舉動作;藥物副作用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導致平衡感失調,適合做太極拳、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骨轉移的病人,則以瑜伽、散步、伸展操等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有氧運動每周3至5天做中等強度的大肌肉群有氧運動,如走路、單車等,對於整體健康生活品質、情緒及功能性均有顯著改善。●阻力運動每周2至3天做重訓和深蹲,或扶著椅子反覆由坐到站、再由站到坐,建議做至少一組,每組做8至12下,增加大肌群的強度,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強度。●柔軟度每周2至3天做伸展運動,如瑜伽或拉筋伸展操,對所有大肌群做靜態伸展或活動度訓練。可處理荷爾蒙治療、放療或手術後關節或肌肉的限制區域,藉由伸展運動有助傷口復原。乳癌患者術後運動注意事項1.選擇適合的運動類型,勿造成過度負擔。2.採循序漸進方式,視身體及運動狀況調整強度、次數。3.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應避免高強度運動;有傷口或人工血管要避開游泳,以免感染。4.患側有緊繃感、麻、痛等異常現象,回診時告知醫師並調整運動方式。
-
2022-05-24 失智.大腦健康
運動能提升大腦健康!伸展、有氧、肌力3測試看出老化程度
「多運動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這是我們從小被教到大的觀念,但很少人告訴我們運動除了對身體好,也會對大腦產生重要的影響。事實上,運動是預防失智症很重要的環節。首先,運動能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並增加大腦的「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BDNF是神經系統中的一種蛋白質,功能包括神經細胞生長、讓大腦神經細胞長出突觸、調控神經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BDNF分泌不足,使他們的記憶及認知功能受到侷限。再者,運動會讓我們分泌「血清素」和「多巴胺」兩種快樂賀爾蒙。血清素幫我們對抗壓力和憂鬱、讓我們好睡;多巴胺則帶給我們愉悅、快樂、滿足的感覺。另外,運動也會降低我們的「皮脂醇」(壓力賀爾蒙),這些皆能幫助我們穩定情緒。運動還能促進認知功能,許多研究證實,運動或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是保護認知功能的重要因子,原因在於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腦部血液灌流與供氧量,進而提升大腦健康。另外,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而這些疾病都與失智症高度相關,因此,透過運動降低三高,也就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生率。運動的種類:1.伸展2.有氧3.肌力4.協調性伸展運動需要用到柔軟度,像瑜伽、拉筋都算。有氧運動有助於增進心肺耐力,講究長時間、持續性地讓心跳維持在一定速率,透過氧氣代謝來燃燒脂肪、消耗熱量,像慢跑、健走、游泳、騎單車都是。我們常聽到的重量訓練、皮拉提斯則屬於肌力運動,會大量使用各種肌群,並讓肌肉在修復的過程中越來越強壯。至於舞蹈、體操、各種球類運動,都是需要動作精細配合的協調性運動,需要身體的平衡能力來完成。接下來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伸展、有氧、肌力三種運動的功能和自我檢測方式。動一動①:伸展運動測試請找一個人協助你在做以下動作時,拿尺幫你測量。●椅子坐姿體前彎1.屁股坐在椅子前1/3處。2.一腳伸直,腳尖蹺起,另一腳與地面垂直(大腿與小腿90度彎曲)。3.向前彎腰,用手去碰伸直腳的腳尖,測量中指尖和腳尖之間的距離是幾公分。想了解柔軟度狀況。可以從腳尖位置作為起點測量,如果你的手超過腳尖,數字會是正的;如果手摸不到腳尖,數字會是負的。65-69歲男性測出來小於-2公分、65-69歲女性測出來小於3公分,就代表比普通人差,需要多多注意。●抓背測試1.站直,右手高舉過頭後,將前臂往後折、摸自己的背。2.左手從下背往上背盡量延伸,試著去觸碰右手、與右手交疊。3.請對方測量你的兩手中指尖之間距離幾公分。如果你的右手可以碰到左手,甚至手掌交疊,數字就是正的;如果右手摸不到左手,數字會是負的。也可以左右手交換試試看,兩邊的肩胛、手臂、手腕柔軟度可能都不同喔!65-69歲男性測出來小於-6.8公分、65-69歲女性測出來小於-4公分,就代表比普通人差。MEMO伸展運動可促進肌肉等軟組織的柔軟度與延展性,有助循環及改善肌肉緊繃、僵硬等問題。現代人常滑手機或久坐辦公,造成呼吸不順、胸悶、疲憊無力、血液循環差、筋骨關節疼痛等,看似和柔軟度無關,其實正是肌肉僵硬而導致的。再者,練出好的柔軟度、充滿彈性的肌肉和筋膜,做其他運動時也會更順暢。動一動②有氧運動測試請準備計時器。●2分鐘原地站立抬膝計時2分鐘,將大腿提起與地面平行、小腿與地面垂直90度的方式抬膝踏步,「左、右各抬一次」算完成一輪踏步,記錄你在2分鐘內最多可以完成幾輪。65-69歲男性小於82次、女性小於76次,就屬於待加強的範圍。做完之後,可參考「運動自覺強度量表」(PRE量表),觀察一下自己的心跳、呼吸狀況,是非常輕鬆、有些吃力還是非常吃力呢?這是一個主觀量表,數字大致反映了你用了身體的幾成力。假設你做完2分鐘原地站立抬膝後,感到有些吃力(4分),那這個運動大概只需要用到你的四成力而已。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年紀在65歲以下,5-7分強度就是適合你且有效的運動;如果你年紀長於65歲,建議做5-6分強度的運動。你可於運動中或運動完之後做這個自我評估。MEMO有氧運動的主要功能是增加心肺耐力,讓心臟、肺、肌肉、血液系統在使用氧氣時更有效率,不會動一下就感到虛累累、喘不過氣。另一個簡單的檢核方式,是你運動時是不是達到「有一點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這也是合適的運動強度。動一動③肌力測試請準備計時器。●30秒椅子坐站測試1.屁股坐一半椅子,雙手在胸前交叉、搭在肩膀上,手臂與地面平行,伸直脊椎。2.腳掌貼地、小腿垂直地面,以「站起來再坐下」算完成一次坐站循環。3.計時30秒,看你能完成幾次循環。這個測驗主要是檢視下肢肌力(特別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65-69歲男女在30秒內,完成的次數小於13次,就屬於待加強的範圍。平時如果你感到不用手支撐就很難站起來,就代表下半身肌力不足,容易因此產生肌肉疲勞與疼痛,也會增加跌倒的風險。(本文出自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Momo購物網、誠品線上
-
2022-04-11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世界巴金森日/是否手抖、臉僵…自我檢測巴金森
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這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因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減少,導致肢體於靜止狀態時顫抖、運動遲緩、肢體僵硬、步態不穩、缺乏臉部表情等動作障礙,症狀會隨時間逐漸加重,影響生活品質與自理能力。若出現症狀時,可先以「巴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來自我檢視,若有三個以上答案為「是」,則可能出現初期跡象,應及早就醫把握治療時機。巴金森氏症主要治療目標為病人用藥後能減輕症狀,維持日常的活動能力,用藥包括Levodopa、Dopamine agonists、MAO-B inhibitors、COMT inhibitors、抗乙醯膽鹼藥物、Amantadine等,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可與醫師溝通服藥後的療效與症狀變化來調整藥物。若有併用其他西藥、中草藥、保健食品,建議告知醫師與藥師,將有助於評估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導致類似症狀的發生。治療除了按時用藥外,運動亦有助於延緩疾病的惡化,但需依照體能狀況及疾病程度選擇適當的運動,才能預防運動帶來的傷害。時常保持正向思考,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若有心理狀況的困擾,也可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治療協助。
-
2021-12-20 失智.大腦健康
活躍老化,長者更要動!10步驟教你如何有效運動、預防疾病
「距離失能只差一個跌倒,一旦跌倒疾病就會出現」, 特殊族群發生此現象的機會,相對其他族群而言風險更高,也因此需要更多方法來教導,幫助他們在風險管控下進行安全有效的訓練,並且去實踐「運動就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的價值。」是很重要的。常見的特殊族群(包含視障、智能障礙、糖尿病、癌症、關節炎、高齡銀髮族群、青少年族群、高血壓、骨質疏鬆、肥胖族群、懷孕產後等),在運動計畫上,相較於一般族群,更應設計有效、安全之運動處方訓練計畫,並且掌握因特殊疾病而有的病理、生理限制與訓練禁忌,並以現有的證據來降低疾病及罹癌率。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健康族群、亞健康族群,抑或是本篇文章所提及特殊族群都應該要動,但到底要動多少?怎麼動?如何動?為何動?卻了解不多。根據2021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我們需要多少的身體活動?」有以下四點:1、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2、增加身體活動。3、提高強度(心跳)。4、增加肌肉量。💡小結:有活動比沒有活動好;活動量多通常比更少活動來得更好;且能有效降低失智、憂鬱症風險。然而,特殊族群運動處方考量的重點「安全的動」比「動得多」更為重要。也因此,運動前的評估絕對是當務之急,透過運動前健康篩檢問卷可以了解症狀及運動狀況,特別要注意的事項有:1、獲得醫療許可與否取決於醫療專業評估,目前並無任何單一工具可以準確判斷。2、跟您的教練或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如:家族史、醫療病史、運動強度上限、其它症狀、是否正在服藥…)等風險評估,以利運動測試與運動計畫設計。💡若有伴隨特殊疾病或其它健康疑慮,則應進一步尋求醫師協助。從「腰臀比」、「體脂肪」簡單自我檢測身體是否異常●身體組成中,腹部脂肪可能與多種疾病有關,如: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腰臀比(WHR),腰圍÷臀圍,即腰圍與臀圍的比值,比值越高則表明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顯人群。銀髮族男性腰臀比>1.03為高風險,而女性腰臀比>0.9則為高風險,所以在客觀條件下,腰越細相對越健康。●一般來說,體脂肪在下列狀況下,對於長期健康是有益的:男性:12~23%、女性:17~26%。了解運動強度指標 以強化訓練、提升運動品質代謝當量METs是衡量特殊族群運動強度最方便、且標準化的指標。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能量消耗速率,也就是一個人在休息時的耗氧量。所以,2METs能量消耗速率就是1METs的2倍●輕強度(1.6-2.9METs),如:室內空間步行、洗碗、坐著釣魚、彈鋼琴。●中強度(3.0-5.9METs),如:擦地板、高爾夫、籃球投籃。●高強度(≧6.0METs),如:非常快步走、慢跑、籃球、足球、連續跳繩、競賽排球。※不同年齡在執行相同身體活動任務時,相對強度不同,反應在不同最大攝氧量,這些都是特殊族群安排運動強度需要考量進去的。阻力訓練原則 有效達成訓練成效●特異性:透過特定訓練方法,以達到特定的生理適應。●超負荷:以大於自己平常習慣的強度進行訓練,以達成成果進步。●漸進性:能夠更有效的帶來長遠成長。本文中所指的漸進,除了負荷漸進之外,每週訓練頻率、每次訓練項目種類、訓練對技巧的要求(如:反應、協調、平衡、敏捷)都算是漸進的變項。透過運動一般性原則 改善身體各部位疼痛●改善膝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核心訓練、心肺有氧訓練、水中訓練。●改善髖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水中訓練。●提升整體日常體能活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對特殊族群而言、水中訓練不僅能改善疼痛,也能提升膝關節、髖關節功能。※良好設計的運動處方,不會對關節退化造成負面影響。※目前並沒有一體適用的運動處方原則(FITT);但需要額外留意疼痛、關節穩定性、疼痛。遵守特殊族群訓練完整流程 以避免運動傷害產生●進行運動前篩檢(自我篩檢可)。●取得醫療許可。●了解運動對健康益處,並設定合理目標。●辨識運動訓練風險(但不運動風險更高)。※對於做事生活者(如:家庭主婦、司機、需久坐上班族等)有兩點要特別注意:1、強烈建議應從低至中等強度訓練開始。2、逐步增加強度與持續運動時間 2 - 3 個月。●準備醫療緊急處置(如:支氣管擴張劑)。●知情同意書。●運動評估與測試並決定身體基準狀態。●尋求適當的運動處方。●計畫執行監控與後續追蹤。●不斷反覆確認是否符合現有指引建議。特殊族群運動其實與一般族群無異,只是需要「方法」,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肌力訓練可有效控制血糖及血壓。●心肺訓練也可有效降低LDL*並增加HDL**。●適當運動可增加睡眠品質。●幫助降低因病而產生的憂鬱、增加食慾,提升生活品質,進而逆轉健康及運動表現。*低密度脂蛋白 (LDL):含有大量膽固醇,而且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中,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hol)俗稱「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HDL):含有大量的磷脂類及少量的膽固醇,可以移除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預防堆積在血管壁中,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hol)俗稱為「好的膽固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
-
2021-11-17 失智.大腦健康
你怎麼走路,看出老後失智機率!醫學博士公開「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
步伐小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的證明二○一二年,我們團隊整理出的研究,發現一項驚人的事實。那就是──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容易衰退。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風險高達三倍以上」。我簡單說明一下我們研究團隊進行的是什麼樣的研究。我們是以超過一千名日本群馬縣與新潟縣六十五歲以上的居民為對象,進行大規模調查。首先,我們調查每個人的步幅,並根據步幅大小分為「小步伐」、「中等步伐」、「大步伐」這三組。我們將這三組的人數調整到幾乎相同。接著再進行為期最長可達四年的「認知功能衰退與否」的追蹤調查。也就是研究「步伐大小對於後來的認知功能變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這四年期間,成功追蹤到最後的人數為六百六十六人,其中大約每六人就有一人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的狀況。這三組當中,「認知功能衰退」人數占最多的,就是「小步伐」那組。另一方面,衰退人數最少的是「大步伐」那組。這個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三.三九倍!對照「大步伐」組,「小步伐」組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現象的人,超過三倍以上。而且這只是短短幾年間的變化。順便補充一點,「中等步伐」組是一.二二倍。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可知,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換一種說法就是──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高達三倍以上!大步走路,就有這麼多好處!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不易衰退。步伐小的人容易衰退──研究結果得到這項結論,也令我驚訝。但是,為什麼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低呢?本書針對這個謎團進行追蹤,並已找到答案,不過我在這裡要先介紹幾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在百歲人生的時代,「步幅」是關鍵!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年年增加,已經到了「百歲人生」的時代。然而,也有些人在人生後半階段是「病痛纏身的狀態」。「病痛纏身」表示需要照護,也就是說,你的人生進入了「生活無法自理」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時間長度,男性大約九年,女性大約十二年。哪些情況需要照護呢?主要原因列舉如下:第一名 失智症第二名 腦血管疾病第三名 高齡造成的退化第四名 骨折與跌倒第五名 關節問題只要避免這些需要照護的因素,我們就能夠維持「健康狀態」。目前已知腰腿力量在走路的步伐大小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腰腿有力的人才能夠長壽我們以需要照護因素第四名的「骨折與跌倒」為例。有些人的情況是,跌倒骨折導致病人的活動受到限制,或者必須臥床。各位身邊或許也有這樣的例子。腰腿強健,走路能夠穩健踏出每一步的人,比較不容易跌倒。就算被路上的凹凸不平絆到,也能夠立刻跨出一步,支撐自身體重,防止跌倒在地。事實上,根據國內外各項調查與研究顯示,腰腿的強度(步行能力)不僅與骨折、跌倒有關,也與「死亡率」有關。近年來的研究已知,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尤其與步行能力密切相關。對於健康的人來說,走路是理所當然的動作,因此沒有注意到走路的重要性。但事實上,步行能力才是支撐我們「生命」的關鍵。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話說回來,何謂「步行能力」?步行能力也可以說是「腰腿強度」,通常能夠利用「步行速度」判斷。步行速度是由「步幅」與「步調」這兩項要素所構成。一步的大小(步幅)與踩地的節奏(步調)相乘之後,就是步行的速度。步行速度=步幅×步調過去的研究和調查把重點擺在「步行速度」。結果得知──步行速度慢,就會提高各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是問到「為什麼步行速度慢不好?」這個關鍵問題時,事實上沒人能回答。我想知道「為什麼?」於是,為了找到答案,我第一步先分析「步行速度」。我把步行速度分成「步幅」與「步調」來思考,並調查兩者之中何者有意義。結果得知「步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因果關係。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順便補充一點,在這個關係中,也納入年齡與身高等基本屬性,以及疾病的影響,因此身高矮的人與女性也適用。另一方面,由上圖看不出,「步調」與「認知功能衰退」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可以確定步幅才是決定風險的關鍵。這是相當重要的成果。步伐小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前面提過「步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因果關係。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步幅與失智症的發病」。我們團隊曾經耗時十二年之久,針對超過六千五百零九人進行大規模的追蹤調查。調查內容為「步幅是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改變?」另外就是「步幅的大小與失智症發病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我們透過這項研究得知──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走路步伐小的人,都有很高的機率會罹患失智症。什麼意思?也就是說,無論什麼年紀,步伐小(步幅窄)的人,就算當下沒有罹患失智症,發病的風險也很高。言下之意就是,即使現在沒問題,在不久的將來,仍有很高的機率會得失智症。步伐大,就能夠大幅降低失智症發病的風險與「大步伐」組相比,「中等步伐」組上了年紀之後,風險仍有一倍,沒有改變,但「小步伐」組的風險卻變成二.一二倍。這項調查結果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失智症的發病風險」在任何年齡層都一樣。不管你是六十五歲、七十歲、八十歲或九十歲,「步伐小且年紀大」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都高過「大步伐」者兩倍以上。也就是說,現在「步伐小」的人,不管將來到幾歲,都比其他人容易罹患失智症。但是,換句話說,即使你現在的步伐小,只要調整成「中等步伐」或「大步伐」(或是努力邁大步),今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有機會降低到一半以下。書籍介紹書名:大步走,不失智!:步幅加大5公分的走路革命,醫學博士教你「刺激大腦」的正確走路方式作者:谷口優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1/10/06作者簡介/谷口優2012年秋田大學醫學院研究所修畢,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目前是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協同研究員。2011年以步伐大小的研究,獲得美國老年醫學會「青年獎勵獎」。2016年獲得日本老年醫學會的「優秀論文獎」。2018年獲得「長壽科學獎」。2012年起與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合作認知功能衰退與失智症相關研究,並發表多篇研究論文。2014年起擔任東京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9年起擔任國立環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延伸閱讀: BNT保護力只有6個月?AZ比BNT兩劑保護力更好?打不到第二劑莫德納怎麼辦?解析3大疑問
-
2021-10-16 失智.大腦健康
抗衰弱,你需要肌力訓練!專家教你「2項運動」存健康
隨著年齡增長,即使是正常的老化也會影響日常生活,包括視力模糊、聽覺減弱、嗅覺遲鈍、記憶衰退等,身體器官變老各有時間表,但衰弱可不是正常老化。老年人一旦出現肌少衰弱,連帶影響跌倒、臥床、失能,及早運動存肌本才能存老本!熟齡也能做重訓,提高肌力和肌耐力「我年紀這麼大了,適合做重訓嗎?」70歲的張伯伯因為疫情待在家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次數變多了,更加懶得起身運動,開始肌力下滑。因為手腳無力、吃東西常嗆到,看醫生被診斷為衰弱前期,建議嘗試「重量訓練」,讓身體有足夠的負荷刺激,有效增加肌肉力量及肌肉量。許多人聽到重訓,跟張伯伯都有一樣的反應:我能承受這種高強度運動嗎?💡重訓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長者透過個人化的運動計畫,可以改善衰弱問題。WaCare健康平台運動專家何宏胤解說,衰弱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生理性老年症候群,根據功能性老化的不同階層,越衰弱的老人,容易因為感冒、嗆咳、跌倒等狀況,身體功能性突然急轉直下,而且癒後效果差。階層落在衰弱前期、衰弱等級的老年人,透過運動介入可以有效維持、延緩及改善身體的功能衰退,包括吞嚥的肌肉群。建議從強度較低的動作逐步進展,讓肌肉力量穩定提升,包括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及柔軟伸展等,並先以單一種運動介入開始,進而漸進式的加強抗阻力訓練,強化下肢肌力避免跌倒。(➤ 你老了嗎?常常忘東忘西、手腳不靈活、反應力下降?「5種健腦操」訓練體力及改善協調能力。:https://pse.is/3rarcm)Q1:初期的運動訓練應該如何制定計畫?目標提高整體體能活動,並進行每周三次,每次30-45分鐘,為期3-6個月先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維持一定的頻率,讓身體慢慢習慣活動量。練習單一肌群、關節反覆屈曲及伸展。運動強度可依個人能力調整,並確認運動期間的個人安全。Q2:針對衰弱前期、衰弱等級的老年人,有哪些訓練原則?●首先是「漸進式阻力訓練」,利用自體重量或固定式運動訓練器械、彈力帶等器材,慢慢增加中度至中高強度的訓練。過程中要注意重量、組數、每組反覆次數等,對肌肉產生漸進式的刺激,強化肌力、增加肌肉量。●另一個重點是「放在下肢」,人體有70%的肌力在下肢,多練習深蹲與分腿蹲,以下肢帶動全身、促進血液循環。再者,平衡與步態訓練及心肺適能也必須納入訓練畫。訂定健身行事曆,有氧運動強化心血管依ACSM美國運動醫學會有氧運動頻率建議,大多數成人的運動處方應每周進行至少5天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3-5天結合中到激烈強度有氧運動,並輔以肌力/肌耐力、平衡感和柔軟度訓練。何宏胤強調,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運動處方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相對運動強度。老年人運動首重「安全」,應先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運動時出現胸悶、喘、頭暈症狀則需醫療諮詢;運動後若無不適症狀,可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在訓練前先拉開關節活動度,從足底延伸至身體、脊椎,不只能減少運動傷害,還能讓運動表現更好。重訓+有氧的混合式肌力訓練是有效的鍛鍊方式,因能增進肌肉功能性、協調性,改善心肺功能。類型採取漸進負重阻力訓練、爬階或其他可使用到主要肌群的肌肉活動動作越慢越好,讓肌肉花更多的時間抵抗阻力,製造更多的代謝壓力。何宏胤補充,重訓動作能提升認知功能,搭配有氧運動增加年長者心肺適能,減少老化和疾病所帶來的影響。鼓勵老年人除了達到運動量最低標,也可試著超過身體活動建議次數,改善慢性疾病和健康狀態,因為較多的身體活動已知具有治療效果。近年來,「爆發力訓練」漸盛行,何宏胤鼓勵熟齡族嘗試,爆發力訓練有助於反應力、減少意外跌倒風險。(➤ 忙碌工作及照顧長輩,讓你忽略該好好照顧你自己?認識「更年期」帶來的改變,及早保養身體:https://pse.is/3qsluf)Q1:什麼是爆發力訓練?隨著年齡漸長,爆發力下降速度遠高於肌力。從各種研究顯示高速的爆發力訓練能帶給肌肉神經系統較多的刺激,有助於反應、平衡及步行速度,全面提升運動能力。剛開始建議可以採用衝擊力較小的訓練工具,如:氣壓式、彈力、泳池進行練習,包括利用自身重量進行的自重訓練。速度原則掌握向心階段「越快越好」;離心階段「慢速控制」,並強調全身性、下肢訓練動作。💡自重訓練是利用自身的重量進行的訓練,不依靠健身房中的各種器械。常見的自重訓練有伏地挺身(Push Up)、引體向上或反握引體向上(Pull Up or Chin Up)、單腿深蹲(Pistol Squat)等。Q2:熟齡族的肌力健身運動該注意哪些事項?應重視個人化差異、幫助其建立自我效能,請醫師身體評估後,協請專業教練進行重訓+有氧訓練,運動過程也要有專業人員(教練)陪同。選擇不同訓練方式以因應不同生理需求,如留意膝關節炎、骨質疏鬆、平衡功能低下等特殊狀況,可搭配複合式功能性動作(一次能夠針對多個肌肉群進行鍛鍊)與孤立動作訓練(一次只針對某個單一肌群鍛鍊)。另何宏胤特別提到,若有明顯認知障礙患者仍可做身體活動,但需要個別協助。許多疾病都是因為缺乏足夠身體活動量所造成,膝蓋、關節在疼痛階段就要及早運動、做重量訓練。衰弱需要多面向的運動介入,用正確的方式運動加強肌力,是存骨本、保老本的不二法門。肌力、爆發力訓練搭配中高強度有氧訓練,對熟齡族增加肌肉力量及肌肉量有很大幫助,掌握漸進式肌力訓練原則,一起為老後預儲肌肉和肌力。
-
2021-09-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5運動助長壽 東奧隊醫教你避免肌少症上身
多運動可避免肌少症上身。甫結束東京奧運任務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林瀛洲在元氣網粉絲團直播時,詳解羽球、游泳、瑜伽、跑步等長壽運動,並傳授如何預防運動傷害、自我肌力檢測、居家肌力訓練的方法,以緩解身體痠痛。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布一項持續做了15年的調查,列出前五名最有助於長壽的運動,分別為:持拍運動、游泳、瑜伽、跑步、球類運動。林瀛洲說明這些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以及其降低的死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第一名:持拍運動羽球、網球、桌球都是此類運動,可訓練眼手的協調。其中羽球是非常好的間歇性運動,老少咸宜,運動強度可以自己決定,讓心跳提升,達到心肺耐力訓練的效果,而腳步的移動可達到肌力平衡,揮拍的動作需要手眼協調跟神經反射,因此,打羽球能運動全身,具長壽養生的效果。第二名:游泳游泳是全身性的運動,對肌力訓練有很大的幫助。游泳對關節的衝擊比較小,水可以帶給身體一些阻力訓練,達到有氧燃脂的功效,游泳的運動傷害比較小。適合中高齡的人選擇這項運動。第三名:瑜伽瑜伽結合肌力訓練與伸展運動,是相當好的運動,在運動緊繃肌肉的同時,也可達到舒展的效果。第四名:跑步跑步是現在很風行的運動,路跑、線上路跑都有許多人響應,但跑步運動最常遇到膝蓋痛問題,但跑步不一定會傷膝蓋,建議在運動前要想辦法提升肌耐力,讓身體的結構夠強壯,才能與運動達到平衡,比較不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第五名:球類運動年長者適合高爾夫球、槌球、木球等較緩和的球類運動。有規律運動的人較不易受傷。年紀漸長後,會擔心有「肌少症」,林瀛洲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老年人的行為,若有走路愈來愈慢、無法轉開寶特瓶蓋的情況發生,這些是有肌少症的徵兆,要特別留心。建議可在家做簡單的肌力測試,找一張椅子測試是否有肌少症潛在的危險。預防肌少症,林瀛洲建議,平常在家可做「滑牆」運動,年輕人則可做深蹲運動,多多訓練肌力。但在家裡做運動,也要穿上室內運動鞋,不要穿拖鞋做運動,才可止滑並防止運動傷害的發生。
-
2021-07-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東奧舉重金牌郭婞淳貼藍色肌貼 肌內效貼布好用在這裡
許多奧運選手出賽時,身上出現貼布,顏色多種,台灣舉重金牌女將郭婞淳出賽時,上半身貼著藍色貼布,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表示,這就是肌內效貼布,雖然沒有任何藥物,但只要掌握走向、角度、形狀、拉力方向等重點,就能達到止痛、消腫,以及預防運動傷害的效果。簡文仁說明,「肌內效貼布」(肌貼)是由一名日本醫師所發明,質地細緻、彈性極佳,有如第2層皮膚,透過回拉的彈力,拉提皮膚,改善淋巴循環,達到局部消腫、舒緩肌肉痠痛等效果。此外,肌貼可以固定肌肉、關節等組織,減少運動傷害機率。使用時,依據肌肉纖維走向來緊貼於皮膚上,能夠放鬆肌肉,達到舒緩緊繃肌肉的效果。簡文仁說,肌貼不是藥布,因此,效果好壞在於「貼」的手法,使用者必須了解生理解剖、生物力學等知識,清楚每一塊肌肉纖維的走向,及關節結構,才能發揮肌貼最大的效果。簡文仁強調,操作者必須掌握錨定方向,例如,定錨於A點,往B點拉,因為反向拉力作用,透過肌貼的彈性,就會將B點往A點回拉,進而達到放鬆肌肉、支撐關節等作用。簡文仁解釋,肌貼長約15公分,依照不同部位來決定切割的形狀,例如,用於膝蓋時,就會剪成圓形,如果用於大小腿及背部,則會剪成爪子形狀,以提升治療效果。此外,肌貼顏色眾多,包括,紅、藍、黑、綠、粉紅,以及膚色,簡文仁提到,有些人從顏色學的角度來挑選貼布,認為紅色可以加速循環,藍色則有鎮靜效果,但臨床觀察,並沒有明顯差距,大部分患者基於服裝搭配的考量,來挑選顏色。在費用上,簡文仁指出,除了耗材(貼布)之外,另收技術費,一般來說,一次治療費用約5、6百元。怎麼貼、怎麼裁切形狀,是一門學問,中華肌內效協會定期開課,教導民眾如何正確使用肌貼。★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12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運動/失智症病患無法外出 物理治療師示範6居家運動
失智症病患長期居家無法外出,又因疫情無法前往失智據點活動,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楊榮真指出,目前沒有特效藥預防延緩失智、失能,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並整理、示範6個居家運動,可確實維持失智症病患下肢肌力,有效降低跌倒風險,在家期間也可以安全有效率地運動。楊榮真指出,這六個動作分別為「躺姿雙腿彎曲抬臀運動、躺姿大腿伸直抬高、坐姿直膝抬小腿、坐姿大腿輪流上提抬高左右輪流(好像坐姿走路)、站姿腳尖踮起放下(雙手扶著增加安全感)、站姿坐下起立重複練習。」建議每日3回,每回做10下,每下停約5秒,可依能力不同調整次數。楊榮真說,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推估,2019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9萬人,且快速增加中。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批准阿茲海默症新藥上市,雖能降低腦中類澱粉蛋白堆積,可能有助減緩認知退化,卻不會治癒阿茲海默症,且每人每年費用約為5.6萬美元(約台幣155萬元),所費不貲,國內目前也尚未引進此藥。運動是眾所皆知最有效預防延緩失智、失能的方法之一,規律運動可促進大腦血液循環、維持體能;提醒民眾無時無刻仍需陪伴家中失智長者維持適當運動,避免身體功能快速退化,並注意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盡量增加白天的活動量。楊榮真建議,失智長者可嘗試站著看電視、廣告時間才坐下休息;提醒患者自己走去廚房倒水喝,水分足可增加排尿次數、相對增加行走距離;維持日常生活功能,包括刷牙、洗臉、洗澡、洗頭、擰毛巾、吹頭髮、穿脫衣物、鞋襪;協助簡單的家務,如盆栽澆水、掃地、晾衣服、洗碗等;也可全家一起玩桌遊,增進互動。
-
2021-05-31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運動/肢體健康動一動 防疫運動身心紓壓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 全球爆發至今已一年多,國內疫情也提升至第三級,大家仍須遵守防疫相關規範,包含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策略來降低感染風險。此外,為了降低傳染風險,也呼籲大家盡量待在家中減少外出,我們對疫情要注意、要謹慎、但是不要過度緊張。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指出,在防疫期間不論是居家檢疫或隔離者,或是第一線的臨床醫療人員,每天還是要抽出時間運動以維持健康,以可以在自己家裡或工作場域就能完成的較佳。例如:從頭到腳的各個關節的伸展運動,每個關節活動時要慢且角度盡量做大,以達到充分運動放鬆的目的。以下提供兩段OT健康動的影片,每段只要5分鐘,跟著影片動一動,一起來做防疫運動身心紓壓。1.OT健康動_簡易拜日式: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王玉山表示,這套是結合舒緩瑜珈和自我身體察覺的方式,透過肢體動作和呼吸調整,在忙碌之餘抽個5分鐘空檔,集合影片觀看和姿勢的說明,利用簡單空閒和時間做些伸展運動,達到運動紓壓調理身心的效果。參考網址:https://youtu.be/eFwOwy0RdlQ2.OT健康動_五行健康操:結合長庚大學AI中心的技術,運用過去八寶(Babo)AI助理在失智症應用的經驗,製作了一段長輩們熟悉的五行健康操,隨著音樂和口語指導,搭配AI人物的示範,在忙碌之餘抽個5分鐘空檔,達到運動紓壓調理身心的效果。參考網址:https://youtu.be/fB8dXocmS54
-
2021-05-14 養生.抗老養生
每個階段都要動,更年期更是為運動存摺存肌力!婦產科醫師給熟齡女性的4運動建議
如果更年期前與後,都很少運動或不運動,那麼骨質疏鬆、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就可能找上身。有時是身體的一些不方便,長期下來也造成生活很大的不便,如果生病了,有運動的人也會有較佳的體力,好得更快。「運動讓我的人生有了很多的改變,我的外觀與生活都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說話的烏恩慈,是禾馨醫療的婦產科醫師,大家都叫她烏烏醫師(註一),面目清秀的她,卻有運動員般的體格與絕佳的氣色。她身體力行地告訴你,如何活得健康又快樂。祕訣其實很簡單,作法呢?現在就來分享給你。 許多人都說:「等我退休後,我就要四處自在地去旅遊。」可是又會有另句話出來:「但等你出退休,體力還跟得上嗎?」 退休到處旅行,體力肌力也要跟上 退休要準備好幾本存摺,其中一本就是健康存摺了,在更年期前後培養運動習慣、儲備健康存摺,當肌肉愈來愈強壯且有彈性,可以預防關節炎、五十肩、骨質疏鬆等。 因為運動能維持關節的靈活,使得肌力、體能、平衡感於良好狀態,隨著年紀增長,還能避免摔倒而骨折,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 更年期是關鍵,女人輕鬆動起來 「我觀察許多姊姊妹妹很少運動,非常可惜,可能是有很多誤解的觀念,像是以為會變成『金剛芭比』,或是擔心被以為是『野丫頭』,不夠有氣質。」 「現在通通把這些觀念拿掉,用適當、安全的運動與肌力訓練,會讓你身體線條更漂亮,人有精神、氣色更好,變美麗也變健康!尤其是更年期前後的你,這是影響未來身心健康的關鍵時期。」 烏烏醫師拿自己舉例,前幾年歷經新婚、升任主治醫師後,體態從「略顯豐腴」到「很顯豐腴」,還以為是穿了「顯胖」的衣服來自我安慰,直到朋友「推坑」她加入路跑的行列,有研究精神的她,開始涉獵更多運動、飲食相關的知識與文獻。 不到多久時間,她的體脂肪從33%降到了26%,人更光彩,雙眼炯炯有神。(註二)她不僅鼓勵女人在人生每個階段都需要運動,懷孕、更年期、熟齡後也不例外,不只為了美麗,最重要的是為了健康。 運動存摺存肌力,第二人生活得久也要活得好 「只要有合格運動教練協助,注重安全,運動會讓你非常『順』。反之,如果更年期前與後,都很少運動或不運動,那麼骨質疏鬆、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就可能找上身。有時是身體的一些不方便,長期下來也造成生活很大的不便,如果生病了,有運動的人也會有較佳的體力,好得更快。」 烏烏醫師談到,許多女性的肌肉量比較少,可是有一定肌肉才能穩定身體,且肌力足夠時,肢體的運作順暢,才不容易受傷,且運動還能提升代謝,有效調節身體機能,所以她鼓勵各個年齡層的女人都要運動! 不過,姊姊妹妹更年期想運動,還是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烏烏醫師給更年期女性的運動建議: 1. 運動不能心急,循序漸進 許多人覺得運動很困難、很累,有時候是一開始就訂了太高的目標,反而容易因為達不到目標而放棄。可以由淺而深、由少到多,否則久沒運動的身體要一下達到期待,不僅不可能,還會累積很多挫折。 像是想開始跑步,可以由快走到慢跑,再逐漸增加跑步的時間與頻率。 2. 找朋友一起運動更好玩,有伴還有支持跟關懷 無論是跳舞、登山或其他休閒運動,除了能感受身心的活力與愉悅,和朋友相聚一刻,也是很棒的事! 熟年後要找到一起運動的好朋友,大家一起變得更好、更正向,而且身心還會更健康,真是划得來的好主意。 而這些運動,如果有肌力訓練「加持」,能避免運動傷害又能持續擁有更佳的體力。烏烏醫師就看過有登山好友們,一起來做重量訓練!大夥聚在一起運動的感覺,真的很開心。 3. 讓「專業的來」,預防運動傷害、運動效率高 雖然坊間有不少運動自學影片,但若想要有系統、有計畫性,且安全的肌力訓練,烏烏醫師還是建議找專業教練指導。例如「深蹲」動作,許多人做不來,是因為動作錯了,有為你量身定做的教練協助,就能做得到。 4. 將運動當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中年後的日子更有趣 每個人喜歡或擅長的運動不一樣,可是總是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不管你現在喜歡的是瑜珈、舞蹈、跑步,還是球類運動,最好能找到一個人可以、一群人也很好玩的運動。 讓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又認識三五好友,它不會是難事,而是新鮮事、趣事。 設定運動目標,度過中年危機 「人到了中年之後,事業、家庭已經穩固,但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走?健康是否有關卡、家庭婚姻有沒有危機?難免會徬徨不定,大家不妨可以利用設定『運動目標』的方式來度過,讓身體充滿能量,心靈也能漸漸沈澱。」 最後烏烏醫師提到,運動是度過中年危機很好的方式,像是許多人就參加半馬、全馬得到滿足感──原來我還是很不錯。要是覺得目標不想訂太高,跳舞、登山,和大家一起參與運動的社團,也可以多多參加,身體舒服了,心情也會好很多,許多「危機」也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 烏烏最懂女人生命大小事,想了解她的運動過程,一起提振信心與健康生活,也可以去她的「烏烏醫師」粉絲團逛逛。 更年期的安全運動建議「階梯踏板運動」: 註一:臉書請搜尋「烏烏醫師」 註二:成年男女的理想體脂肪率範圍,男生體脂率正常在14~23%之間,女生約在17~27%之間;成年男子的體脂肪率超過25%,成年女子超過30%,就是所謂的「肥胖」。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經歷2段婚姻,發現自己一個人剛剛好!若為了有伴,待在名存實亡的婚姻裡很無奈.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食道癌9成患者是50歲至70歲男性!國健署提6大遠離致癌因子,落實生活中避免罹癌
-
2021-05-05 失智.大腦健康
遵循「333」原則!運動復能 延緩失智最有效
●運動復能可以樂活老化,逆轉認知障礙●實證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延緩失智、失能●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增加,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上下樓梯是很好的運動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生活中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診斷為失智症之前,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而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回溯,讓人可以不走上失智這條路。「自覺疲勞指數」作指引若已診斷為失智症,李淑貞指出,雖然不可逆,但失智症引起困擾的精神行為問題,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也不是藥品。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不僅可讓MCI逆轉,也能讓失智症患者減少用藥而減輕副作用,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預防跌倒受傷等。心肺耐力等體適能訓練至於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即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運動頻率則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安全範圍內快速度健走「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在國中小學操場跑道健走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好運動。李淑貞說,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在認為其實下樓梯有助肌肉訓練,且訓練離心肌肉群,可有效訓練股四頭肌、大腿肌肉。
-
2021-03-14 養生.運動天地
有運動卻不長肌肉,問題出在哪?專家曝3大原因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1.想到才運動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33.6%。從年齡層來看,65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率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30歲至65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2.運動強度低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50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36.1%)。3.運動偏食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55.2%),其次是慢跑(21.6%),排名第三的是爬山(13.2%);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有人說,自己運動的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師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吃蛋白質增肌 運動後24小時很重要增肌要補充蛋白質,但是蛋白質並非吃愈多愈好。蛋白質攝取量如果超過總熱量的35%至40%,或每次攝取超過20克至25克蛋白質,便超過了肝臟能夠處理的胺基酸上限,蛋白質合成效率亦會開始減速鈍化。所以比較好的策略是運動完吃點心,但接下來的三餐依舊要特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蛋白質不只量要足夠,質也重要。在增肌效果上,動物性蛋白質效率較高,如蛋、牛奶、優格、雞肉等會比豆漿、豆腐好。但如果運動後並不餓,這也很常見,尤其是在濕熱天氣下運動。但即使吃得少,也比沒吃的好。例如喝杯冰的巧克力牛奶,或去果汁攤喝杯果汁配顆茶葉蛋。過去都認為,運動後要馬上吃,否則合成窗口會關閉,一切白做工。馬上吃還是需要,不過現在也發現黃金合成窗口其實大大敞開,除了運動後的那一餐吃夠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接下來的24小時都要認真補充蛋白質,依舊能幫助你長肌肉。哪一種運動真能對抗肌少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對於中老年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
2021-03-10 養生.運動健身
如何慢養肌力?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4種運動對抗肌少症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的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推薦閱讀: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1、想到才運動 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三三.六%。從年齡層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例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三十歲至六十五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2、運動強度低 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五十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三六.一%)。3、運動偏食 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五五.二%),其次是慢跑(二一.六%),排名第三的是爬山(一三.二%);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 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 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 有人說,自己運動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生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 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 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 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 運動那麼多,哪一種真能對抗肌少症?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中老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 1、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 2、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 3、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 4、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在運動前,請先測試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再決定適當的運動強度。若無法通過測試,則練習測試版的動作一個月,打好基礎後,才進入下一階段的初階與進階練習。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慢養功能肌力》) ● 肌力測試做做看 ● 平衡測試做做看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
2021-01-10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教練血淋淋的慘痛教訓:千萬不要以受傷換取經驗
近年「重量訓練」成為風潮,不再只是猛男練肌肉的專利,中壯年、熟齡人士為了增加肌力、維持肌肉骨骼健康,也紛紛加入重訓行列。但復健科醫師提醒,近來因重訓姿勢不對或訓練過度,造成下背痛、膝關節受傷的人愈來愈多。如何在增加肌力的同時,避免運動傷害、守住關節健康?重訓的運動傷害愈來愈常見,花蓮門諾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奕廷提醒,運動前應了解自身的柔軟度、體能,最好詢問專業健身教練、物理治療師。健身教練則呼籲,不要逞強做運動,否則運動傷害可能會跟一輩子。常見動作不對、暖身不夠,受傷未癒就運動。陳奕廷表示,造成運動傷害有兩大原因,要評估是跟肌肉的柔軟度有關係,還是本身做的動作不正確,重訓動作最常發生角度不對或暖身不夠的問題,長期下來易累積成運動傷害。最常見的傷害,就是負荷重量太大導致肌肉拉傷,有些人休息幾天覺得不痛了,以為運動傷害已痊癒,繼續做重訓,但陳奕廷說,肌肉的傷害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在沒完全復原下,繼續運動只會造成肌肉骨骼更嚴重的傷害。陳奕廷指出,在重訓前,首先暖身要做足,重量要慢慢加上去,速度勿太快。一旦受傷,需要釐清受傷部位在哪裡、怎麼造成、需要多久時間復原,建議詢問物理治療師或復健師,在恢復期間可做哪些簡單的肌肉力量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肌肉退化。重訓課程需個人化,才能達到效果、避免傷害。「重訓初學者應向專業合格的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諮詢。」陳奕廷說,因為重訓是處於負重的狀態,動作正不正確很重要,如果動作做錯、姿勢不對,很可能造成下背痛、膝關節疼痛等,應詢問專業意見,包括姿勢要如何調整、動作的確實、怎麼出力,再搭配呼吸,可預防運動傷害發生。陳奕廷表示,重訓沒有年齡限制,也有高齡長者做重訓,尤其現在常發現長輩肌肉嚴重老化,也就是「肌少症」,這是因為沒有讓肌肉活動,導致肌肉力量漸漸衰退,容易增加跌倒風險。醫院會依照年齡設計不同「菜單」的個人化重訓課程,讓年長者可維持現有的肌力,延緩肌肉失能,維持日常生活活動。健身教練慘痛教訓:年輕時舉過重,傷害難復原。健身房老闆、教練蕭江宗元以自身經歷為例子。他說,年輕時不聽前輩的建議,硬是舉過重的啞鈴、槓鈴,導致肩膀肌肉運動傷害,現在雙臂難以舉高,連接肩胛骨和手臂的韌帶更是受傷,必須開刀治療。他以自己血淋淋的慘痛經驗,提醒要練重訓的人,一定要花錢請教練,才能掌握方向,找對方法練出肌肉,千萬不要以受傷換取經驗,肌肉一旦受傷,非常難痊癒。蕭江宗元表示,肌肉就像機器一樣,需要花時間保養、活動,才能更靈活。而重訓是每個運動的基礎,乍看只是重複一樣的動作,但怎麼做非常重要,例如四肢應伸直,關節不鎖死,若負重快到極限就要放手,勿逞強。及早開始才能維持肌力,跟自己比,別跟別人比。蕭江宗元指出,教練會視每個人的體能程度,設計訓練強度、重量和休息時間,並設定目標,在合理的範圍內漸漸增加強度和重量,必要時也會在一旁輔助,讓受訓者更快練出肌肉。也會要求每個人拍下重訓前後的照片,除了提醒不要求快,也不要跟別人比,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練重訓,蕭江宗元提醒,隨著年齡增長,肌力流失會愈快,若想要擁有健康肌肉,建議盡快開始重訓。他遇過一位70歲的長輩,有駝背的問題,柔軟度不好,要花比別人多好幾倍的時間,才漸漸抬頭挺胸,非常辛苦。
-
2020-1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運動/爸媽不運動怎麼辦?「樂齡健身房」運動融入遊戲、邊玩邊健腦
「爸媽懶得運動怎麼辦?」職能治療師陳宜男引用美國波士頓大學2019年發表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指出,走路、輕度的身體活動,可以刺激神經生長因子,保護大腦,而50歲以上,不運動的人比有運動習慣的人要多出50%的失智風險,顯見運動對預防失智、大腦健康有正面的幫助。專屬設計 檢視運動習慣但氣溫變化、運動乏味總讓人有懶得動的藉口,他與科技團隊樂齡智造合作,提出「樂齡健身房」概念,以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SPOZ運動健康養成系統+TAKA憶萬富翁益智健腦機,為中高齡族群設計合適的運動,在家還能進行PK賽,兼具趣味,相關紀錄上傳雲端做成曲線紀錄,可按期檢視運動習慣,並由AI系統與治療師團隊給予調整。投入樂齡健身房研發的來由說來有趣,陳宜男說,他原本長期專注在兒童族群的職能治療,但一次偶然機緣結識樂齡智造主管Janet,萌生將改善兒童視覺專注力的遊戲轉為高齡長者設計,爾後邀得勤益科技大學團隊的支援,參與4C創意競賽,以第一款為長者設計的益智健腦軟體「憶萬富翁」,引起評審群關注,成功摘走當年度銀牌獎項。自此他與團隊長期投注研發,結合科學實證,為樂齡健身房擴增各項具備物聯網、虛擬科技的新設備,例如現在風行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就是融入打地鼠遊戲,訓練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適合想預防失智症,或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長者跟著燈號顯示拍打、按壓,但隱藏在按鍵下順暢的反饋感,其實來自腳踏車的一項零件。科技助力 運動更有效率陳宜男在父母身上便發現,自從有科技設備的協助,運動變得更吸引人,原本晚上八點檔的追劇,逐漸變成父母親運動PK時段,有時夫妻倆還會分享提高分數的密技,累積到一定的分數換禮物,儘管兒女不在身旁「監看」,至今維持一年以上,運動習慣已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他笑說,長者對於運動表現相當在意,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據點運動的一位阿伯,長期跟隨SODA遊戲運動,因擔心有外人來體驗他常用的訓練機,「破壞」長期維持的分數,急得提醒他人別隨意玩玩。陳宜男說,中高齡族群常見肌少症、心肺功能變差、骨鬆危機,因此適度、有效的運動有其必要性。即每周運動三次、每次達30分鐘,運動強度則依據每個人的年齡、心跳率等條件而有不同。他建議可套用以下公式自我計算:(220-年齡-安靜心跳率)X65~75%,得出數值之後,再加回安靜心跳率就是符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如此持之以恆維持運動四至六個月,可以察覺得到運動帶來的改變。陳宜男提醒,任何運動都可能因身體狀況不同而有其風險,建議如患有慢性疾病者,可以事先尋求醫師、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與建議。>>了解更多樂齡智造:https://bit.ly/38qKCYw
-
2020-10-09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運動/失智症別來!簡單4步驟「手指操」預防失智又活化大腦
台灣失智人口也快速成長,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及台灣失智症盛行率推估,108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共292,102人,包含65歲以上失智人口280,783人,及45-64歲失智症人口11,319人,整體失智人口佔全國人口1.24%,亦即在台灣每80人就有1人是失智者。其實,大腦會隨著年齡退化,因此人人有可能罹患失智症,只是發生機率及時間早晚而已。為了維持大腦以正常速度退化、避免失智症太早找上門,平時記得讓大腦多動一動,健健兄弟的職能治療師Mike教大家用簡單的「手指操」4步驟預防失智又訓練大腦,此手指操不僅可讓孩子訓練到雙側協調、眼球動作還可以讓長輩活化大腦、預防失智:步驟1:步驟2:步驟3:步驟4:反覆練習能夠提高大腦的活性、鍛鍊注意力,讓大家一起遠離失智症。看影音學更快:
-
2020-07-08 養生.運動天地
初學者必看!怪獸訓練總教練傳授重訓6原則,徹底預防運動傷害
本篇主要將論述集中在絕大多數人最需要的初學者階段,在這個階段只要按照幾個大原則進行規律訓練,就可以享受美好的初學者蜜月期,接下來說明這些大原則。一、動作方向要盡量均衡肌力訓練很像飲食,任何再好的食物如果攝取過量對身體都不好,而無論喜歡不喜歡,主要的營養素如果被忽略,也會造成營養不良。因此,最佳的營養策略通常是:均衡攝取營養素。同樣的,適用於中老年人肌力訓練的人體自然動作,有上肢水平推、水平拉、垂直推、垂直拉,下肢有蹲系列、硬舉系列和負重行走系列,這些動作型態都是建構強壯人體的基本動作,應該要均衡攝取,不應有任何一類長期被忽略。二、要預留恢復時間訓練的效果不會發生在訓練之後的當下,而是發生在恢復之後,只訓練不恢復,就好像只工作不領薪一樣的可惜。近年來關於恢復策略有許多新的研究,膳食補充品、冷熱浴、壓力裝、伸展操或是藥物,不過這些研究經常充滿了矛盾的數據和爭議的結論,讓人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其實,最主要的恢復效果,還是來自於規律而健康的生活型態,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而其中飲食需要特定的間隔時間,睡眠更是需要安靜無打擾的一段長時間,所以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恢復手段,就是要預留足以讓身體吃飽睡好的時間間隔。對於初學者來說,除非每次訓練的課表很短,否則至少48小時的間隔可能是大多數人需要的,而最長的間隔通常是維持至少一週一次的訓練,這是大多數人仍然可以累積進步的最低訓練頻率,如果每次訓練過後間隔兩週以上,效果可能就會開始受影響,進步也可能開始停滯。三、不可忽略的高強度區肌力訓練裡,通常將最大肌力65%以下視為低強度區,配合高反覆次數的訓練方式時,主要訓練效果是肌耐力;最大肌力的65~85%是中強度區,配合力竭式訓練時,主要的效果是肌肉生長;85%以上是高強度區,主要訓練效果是提升最大肌力,同時也會有肌肉生長和肌耐力方面的效果。中老年人對於強度的依存性很高,用白話文講,如果不夠重,很難有效果。這可能違反了許多人的刻板印象,許多人認為中老年人的訓練應該要輕鬆愉快,所以不可以做太重,如果覺得太輕不過癮,也應該朝做「更多的次數」的方向走,而非挑戰「更大的重量」。但是,這樣的刻板印象其實是錯誤的,中老年人所需要面對的最緊迫的問題,是肌肉、骨質和神經系統的流失和退化,而這些東西是對「壓力」起反應,不是對勞累、痠痛、汗流浹背起反應。因此,一個課程再怎樣累,如果沒有足夠的強度,是無法驅動向上適應的機制。中老年人肌力訓練主項目的強度通常至少在最大肌力的70%以上,如果看到85~100%的強度規律出現在中老年人的課表裡,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四、盡量尋找最低有效訓練量與前一個大原則息息相關的是,中老年人的訓練需要高強度,否則會無效。但是,中老年人的訓練也要盡量避免過多的疲勞,因為迅速恢復是年輕人的特殊能力,中老年人的恢復速度比較慢,任意製造強度不足的疲勞會延遲或打亂恢復的進程,讓下一次訓練難以按時進行。控制訓練量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許多人都擔心訓練的量如果不夠,會不會沒有得到足夠的刺激,因此,動機強烈的訓練者,經常會不自覺的做過多的訓練。好在前人的經驗已經幫我們探究過這個問題,中老年人如果使用中高強度區(80%以上)的話,三組三下或三組五下的次數已經足以驅動向上適應的現象,如果直接使用95~100%的重量,則單次一下也可以啟動進步的機制。五、預留彈性空間雖然初學者會有一個持續進步的蜜月期,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毫無阻礙的執行每一次的訓練計畫。肌力訓練是為了讓人生過得更美好,而人生中總有一些其他事情,或多或少會干擾訓練,因此訓練的課程要預留一些彈性,以為突如其來的計畫改變準備好調整的空間。值得說明的是,這不表示訓練就可以天南地北的胡亂改變,要知道規律和習慣的力量非常強大,盡可能遵循規律訓練的計畫是效益最高的手段,只是如果遇到無法按照計畫執行時,不要覺得已經全盤皆輸而想要放棄。要知道,其實只要一點點微調,通常就可以讓一個長期的計畫持續下去。六、要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目標設定是任何計畫可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但是,目標設定要分成短期和長期兩種,長期的目標給人帶來方向和願景,短期的目標是為了讓人踏實的去執行。只設定長期目標,常常會讓人覺得達標的那一天遙遙無期,個性急躁的人可能會用過快的節奏趕進度,導致受傷風險提高;個性懶散的人可能會因為目標看起來太遙遠而乾脆放棄,但這都是對目標的錯誤解讀。事實上,把長期目標放在心裡即可,讓人願意規律地走進重訓室的是短期目標,所以短期目標必須合理又有挑戰性。合理指的是在能力範圍內可以達成,有挑戰性表示需要付出一些些努力才能成功,短期和長期目標讓肌力訓練成為一個有計畫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會讓訓練者一天比一天強壯。依循著以上的幾個標準,再選擇適當的訓練動作,就可以開始一個安全又有效的課表,接下來我們將探討關於實際訓練所使用的動作和技術。(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遠流出版《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怪獸訓練總教練何立安以科學化的訓練,幫助你提升肌力、骨質、神經系統,逆轉老化》)
-
2020-04-16 名人.好食課
不是乳清蛋白!營養師:運動後吃這食物不鐵腿、更能強化成效
「運動是不是不能吃東西?更容易胖?」「運動後是不是要喝乳清蛋白?」「增肌減脂該怎麼吃?」這一兩年來,民眾運動比例越來越高,營養師在演講或寫相關專欄時,總是會被問到運動前後要怎麼吃才對,像是很多人追求運動前後的補充,開始吃低碳的運動沙拉、運動後喝乳清蛋白等。這次專欄要分享與破解常見的迷思,還有和大家分享容易忽略的營養素是什麼!不是每一種運動都需要運動補充的!這是最常見的迷思,很多人看了網路資料或是教練的分享,就覺得「對!運動就是要補充!」,但你有想過運動強度這件事嗎?如果只是快走個20分鐘、舉啞鈴練二頭肌練個5組各10下,這樣還需要吃嗎?沒消耗多少大卡就吃多了熱量,反而容易造成負擔喔!所以,重點會是在你的運動強度!如果運動的強度大於心率130-140,總運動時間超過一小時,消耗的卡路里約在200-300大卡以上,才真的需要運動補充!運動前該吃嗎?又該吃些什麼?一般而言,運動前會需要吃一點點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像是小餅乾類的,整體熱量不要超過100大卡,這些餅乾不會佔據太多的胃部空間,避免劇烈運動造成的胃部不適感,而且小餅乾類會慢慢的釋放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中,補充運動時所需要的血糖。營養師也建議在運動期間,除了需要持續少量的補充水分以外,也可以考慮喝無糖黑咖啡!黑咖啡中有咖啡因可以促進運動表現,讓你可以運動的更久!想增肌減脂,運動後又該怎麼吃? 吃高蛋白就夠了嗎?健身房裡幾乎每個人都人手一瓶乳清蛋白飲,彷彿只要吃蛋白質就夠了,但這個是錯誤的想法,要視運動的目的是減脂還是增肌而定。減脂的族群在運動後的飲食需要有優質的蛋白質,但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才可以好好的減掉脂肪,像是便利商店賣的茶葉蛋或一塊舒肥雞胸肉、無糖豆漿或是半包隨手包的堅果,不會有太多碳水化合物,又有充足熱量,都是減脂族群很好的補充來源。若是要增肌,人體需要快速的汲取胺基酸到肌肉中才能修補和促進肌肉生長,因此應該更重視足夠且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約為2-4:1,才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而幫助胺基酸快速進入肌肉中利用,建議可以攝取含糖豆漿、優格和香蕉,或是在運動後搭配堅果食用。由於堅果中的優質蛋白質,也可以幫助我們在運動後修復肌肉,堅果也是運動後不錯的選擇,例如含有果乾的堅果,或是買一盒含糖優格並撒上半包的堅果,也符合運動後增肌的補充原則,除此之外,營養師提醒大家,運動族群不只要關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更要注意微量營養素的攝取!運動後吃堅果,補充微量營養素,讓你不抽筋、不鐵腿,更能強化運動成效!堅果不只是營養素補充,也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效果,堅果含有oleic acid(油酸)、α-linolenic acid (α-亞麻油酸)等優質脂肪酸,研究顯示補充α-linolenic acid(α-亞麻油酸)可以與EPA等脂肪酸能協同降低發炎反應,並可能有助於增加肌肉強度和影響細胞對能量的利用效率,多吃一些堅果更是運動補充的好方法!而在過去有研究指出攝取堅果有助於提升運動的成效!2014年的研究(連結),讓運動員每天吃75克的杏仁果,並進行公路車訓練,結果發現有吃杏仁果的組別在同樣時間下可以騎更遠,代表吃杏仁果可以有更好的運動表現,且提高了身體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運動族群一定有「鐵腿」和「抽筋」的經驗,鐵腿其實不是網路謠傳的乳酸堆積,而是發炎的症狀!過去也發現常攝取抗氧化物質可以有效避免鐵腿的症狀,像是補充足夠的維生素E,就能可能有效降低這種延遲性肌肉痠痛的問題(連結)。在抽筋方面,除了常見的鈣質不平衡會導致抽筋以外,鎂缺乏也很容易發生抽筋問題! 堅果的鎂含量也十分豐富,長期常態的攝取,就可以幫我們補充鎂離子,預防運動抽筋的問題。堅果是我們最常忽略的食物種類,維持平常和運動後都來吃點堅果,能幫助補充微量營養素,預防運動的問題,讓運動成效更好!營養師建議,挑選時要選擇包裝完整,才能避免油耗和脂肪酸氧化的問題,另外也要選擇有安心履歷標章,這代表食品廠可以做到溯源管理,讓消費者更安心!【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運動前後怎麼吃? 營養師教你不可忽略的增肌減脂方法!】
-
2020-01-10 科別.腦部.神經
運動後總是伴隨頭痛?事先要做好三件事
有不少頭痛病友在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後,頭痛的狀況有跟著改善,所以我經常會鼓勵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來幫助改善。但最近有不少人問我,運動完突然頭兩側開始抽痛、整個頭脹脹的,是為什麼?其實運動後會頭痛,主要和運動時心跳變快、血管擴張所導致,另外則可能和天氣因素、身體脫水或突然進行太高強度的運動等等有關。那其實一般人運動後的頭痛大多在短時間內就會緩解,但如果是頭痛體質的朋友們,就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況,盡量避免太高強度的運動。以下這幾個運動是比較推薦的:瑜珈、皮拉提斯、太極、舞蹈、游泳和走路。另外這幾年蠻夯的 飛輪課,也是有不少國外專家推薦給容易頭痛的人,比起在室外,室內的腳踏車運動比較能避免因為天氣誘發頭痛。以下我也提供大家幾個能夠幫助預防運動後頭痛的方法:一、隨時補充水分不管是在運動前、中後,都要持續補充水分,讓自己保持嘴巴不乾燥並持續出汗的狀態,如果水分不足就可能會誘發頭痛。二、補充足夠能量大家都知道運動會讓人血糖降低,因此要維持足夠的能量來源。像是在運動前,可以吃一些含蛋白質的食物,像是茶葉蛋、無糖豆漿或燕麥棒等等。三、記得熱身突然進行太劇烈的運動,也會容易引發頭痛。建議不管從事任何運動,都要先熱身一下,像是可以先走路走個幾圈再接著慢跑、或進行重訓等比較激烈的運動。最後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運動中會出現劇烈的爆炸性頭痛,還是要盡快找醫師評估喔!來源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drneu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