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電解質
共找到
429
筆 文章
-
-
2021-02-15 新聞.杏林.診間
連夢裡都在問,哪裡沒注意到?泌尿科權威憶那些手術臺上的意料之外
一起把媽媽救回來「郭醫師你聽我講,你真的不能太忙,你一天開那麼多刀,怎麼有辦法顧每一個病人呢?以後要改進知道嗎?」秀美上氣不接下氣的對我講了這些話,我緊握著她的手跟她說:「我知道了,你安心,我一定會好好的把你治好,你安心喔!要加油。」我慢慢退出病床旁邊的急救圈,讓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和護理人員靠近秀美,他們繼續對秀美實施該有的治療。給她氧氣,在她的右頸部插上中央靜脈輸液管線,並且注射大量強心 劑、碳酸氫鈉,以及氯化鈣,來穩定她的酸中毒和心跳不穩定。就在大家手忙腳亂穩定秀美的生命跡象時,我注意到病床旁邊的生命徵象記錄器顯示, 秀美的心跳愈來愈快,每分鐘高達一百四十幾下,但心跳的強度卻愈來愈弱,而且不時出現不 整脈 ,以及不正常的心臟收縮。血氧濃度也從剛來急救室的百分之九十,漸漸下降到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我馬上告訴外科急救室的陳醫師說:「可能要插管比較安全。」於是陳醫師囑咐護理人員 準備氣管插管。怎麼會突然間就停止心跳?我們幫秀美打了鎮定劑方便插管,突然間,心跳就變得亂跳起來,出現心室顫動和心搏過速的現象。這顯示心臟即將進入無法代償,接下來就會造成心跳停止,病人會因而死亡。陳醫師立即將氣管內管插好。這個時候心跳戛然停止,記錄器上心跳成一直線。一群人立即將病人的衣服拉開,開始實施體外心臟按摩。強烈的胸部擠壓按摩聲在空氣中瀰漫著,大家屏住呼吸、非常緊張。一旁的心搏復甦器、電擊器也已經準備好了,壓了一分鐘,看心跳還是沒有恢復。因此,急救室的醫師立即施予心臟體外電擊。當高伏特的電流傳過秀美的心臟以及身體,她的整個軀體跳了起來,心臟跳了幾下又停止。於是醫師們只好再輪流進行體外心臟按摩,並且按照一定的時間注射強心劑和碳酸氫鈉,來穩定酸鹼平衡,讓身體裡的細胞維持恆定。我在一旁看著急救室的醫護人員急救了大概五分鐘,心頭一涼,怎麼會這樣?但是我必須撐下去。所以我一個人走到外科急救室外,對秀美的丈夫和小女兒說:「情況很不樂觀,秀美剛剛心跳停止,我們正在急救中,不知道能不能拉得回來。」秀美的丈夫神情非常倉皇,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嘴唇顫抖。他拉著我的手說:「郭醫師,怎麼會這樣子?剛剛從電腦斷層室檢查回來,一路上我握著她的手還是溫暖的,怎麼會突然間就心跳停止呢?你一定要救救她,你要救救她。」我點點頭說:「我們一定會盡力,你放心,在這邊坐著休息一下,通知孩子們趕快過來陪一下媽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最後一面,但是我們一定會盡力。」就這樣,我逃離了與秀美先生和她女兒見面的現場,回到外科加護病房,並且參與秀美的急救工作。急救進行了十五分鐘,當陳醫師放開手,發現秀美的心跳回來了,而且非常強。我握住秀美的手,心中默默的禱告著:「秀美你要撐下去,旁邊的我們都在努力著,病房外面有你的先生,還有在路上趕來的女兒們,他們都會陪著你一起渡過這個難關,你要堅強撐下 去。」我不知道秀美能不能聽到我心中吶喊的這幾句話,但是看著記錄器上她那強而有力的規則 心跳,我漸漸的安心,秀美應該有機會可以活下去了。病人第二次進行腎造瘻取石術這是發生在二○一八年一月的一個星期二。秀美是我的老病人,她在二○一七年五月,曾經因為右側腎結石到門診,我幫她進行了經皮腎造瘻手術,將她的結石拿得很乾淨。此後,秀美因為有一些風濕性關節炎以及C型肝炎,同時在院內的風濕免疫科以及外科接受進一步治療。秀美的身體十分硬朗、個性活潑,住在臺東成功的小鎮;她喜歡交朋友,參加地區的社團活動,是一個非常好動的中年婦女。因為住在成功,不方便常常來花蓮返診,所以當秀美在去年一月回到門診追蹤檢查時,赫然發現她的腎臟又長出另外一顆結石。而這顆石頭伴隨著腎臟輕微的發炎,讓她常覺得右腰有點痠痛。秀美因為自體免疫的疾病和治療的關係,腎功能不是很好,所以她很擔心這顆結石會造成她腎臟出口阻塞而影響腎功能,因此,她到我的門診,希望能夠像以前一樣用手術方式取出結石。經皮腎造瘻取石術在泌尿科醫師而言,是例行的手術方式。由於結石太大,無法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是經尿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來處理。所以,必須從腰部,在超音波指引下先做造瘻,再從這個造瘻口取出結石。這種手術是每位泌尿專科醫師應該要會,而且做得很好的。不過這種手術也潛藏著一些可能的併發症。例如,病人如果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不佳,手術後可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出血;或是病人有細菌性的腎盂腎炎,在沒有控制好的時候,就貿然接受手術,手術當中可能會使細菌擴散到全身,而引發細菌性敗血症。當然手術當中也可能因為麻醉或其他的因素,導致一些併發症,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預防,但是不希望發生的。雖然如此,手術做多了,還是難免會碰到一些併發症。不過在手術之後,仔細觀察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其實併發症都可以很快解決,不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腎臟結石手術卻心跳停止,少見且不妙就在秀美從急診室的電腦斷層檢查送回外科加護病房,大家開始準備幫她做緊急處置的時候,她居然發生了心跳停止的嚴重狀況。這種心跳停止的狀況,可能是來自於出血後,大量輸液所產生的心肺功能代償失調;第二個可能是大量且快速的輸血,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的心臟跳動不穩定,而產生的心跳停止。不過,當心跳停止的時候常常會造成全身血液循環受到影響,造成嚴重缺氧、組織壞死,加深酸中毒的危機。雖然在第一時間有氣管插管輸送氧氣,以及體外心臟按摩和電擊,讓心臟功能恢復了過來。但是十五分鐘的缺氧,卻使得腦部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我們檢查了秀美的瞳孔,發現已經兩側都放大,對光沒有反應,我心裡暗叫一聲:「不妙!」但看著她強而有力的心臟跳動,又不禁期望秀美還是有機會可以活下去。畢竟一個腎臟結石的手術,造成這樣子的心跳停止的後果是非常少見,而且不應該發生的。但是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我們就必須全力搶救。此後的十四天,我與秀美和她的家人成為生命共同體,我們一起努力搶救秀美,把她從鬼門關裡拉回來。在這十四天的奮鬥過程當中,每一天都像一年那麼的長,每一分鐘都讓我們的內心交戰,受盡了苦難。但回想起來,卻是無比的甘甜。夢裡都在問,到底哪裡沒注意到?那天晚上我在病床邊待到半夜兩、三點,秀美的兩個女兒也在父親通知之後從臺中趕來。秀美兩個女兒相差三歲,姊姊在臺中和姊夫一起開補習班,妹妹則在補習班裡面幫忙教課,也在生技公司工作。姊妹兩個對父母親都非常孝順,只要有空都會從臺中回到成功老家探望,也常常邀父母親到臺中小住一番。但是秀美因為在成功小鎮住久了,不習慣在大都會的生活,因此只是去幾天,通常不會久住。姊妹倆聽到媽媽有這種劇烈的變化,都非常震驚,也無法接受。在加護病房外面見到我,姊姊劈頭就一直逼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子?」我耐心的把整個治療過程,還有可能的發生情形說明了一遍,其實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病情會急轉直下。一般的情況都是可以控制,但秀美突然的心跳停止,卻讓我們措手不及,也無法了解真正的原因。現在只能就所知道的狀況趕緊補救,並且盡量補足我們可以修復的地方,期待狀況穩定,能夠讓她存活下來。 妹妹珮玟倒是非常冷靜,她聽完我講的話後跟我說:「郭醫師,媽媽那麼相信你,我相信她一定很有自信。我也相信你一定是她可以依靠的人,我會堅定的支持你對媽媽所做的一切治療。請你放心,也請你要注意保重身體。因為你不能累倒,你一累倒,媽媽就沒有人可以依靠了。請你務必要好好休息,這樣才會有精神仔細的照顧媽媽。」聽了珮玟這一番話,我心裡其實非常慚愧。我們一定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對。時間過得很慢,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擔心秀美的身體有劇烈的變化。但是秀美的心跳卻非常穩定,血壓沒有什麼變化,倒是腹脹的情形愈來愈嚴重。那一夜我無法成眠,累到閉一下眼小睡一番,夢中老是夢到秀美腎結石手術的過程,到底什麼地方我們沒有注意到?決定打開後腹腔找出真正的出血點我思考了從手術後一直到此時生理的狀況變化,深覺再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因為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搶救時間點若錯過了,可能就來不及。我跟秀美的先生、女兒商量,我覺得真正的出血點還是沒有止血,再加上大量的出血以及大量的輸血,使得全身的血液凝固因子不足,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找到出血點,加以止血。而這個手術必須打開後腹腔,而且手術的時候可能要拿掉她的腎臟。因為出血點既然是因腎造瘻管所造成的,要止住出血點,就非得把腎臟拿掉不可。不過秀美的腎功能並不是很好,從手術病情變化、心跳停止之後,到現在腎臟的尿都沒有出來,很可能將來必須要終身洗腎。但為了要救命,我們非得要下這個狠招不可。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不論外科醫師如何決定,我們並沒有把握這個手術一定能挽回她的性命。但我跟秀美的女兒講:「如果我們不做這個手術,秀美應該是救不回來。但若勇敢的冒險,開進去把腎臟拿掉,找到出血點趕快修補,才有機會讓她不再出血,而且挽回她的生命。」這時秀美的先生不知道怎麼辦,女兒卻支持我,她說:「郭醫師,我們全家都相信你,你做的決定,我們會支持。縱使媽媽真的救不回來,我們也不會怪你,但請你在最適當的時候就 去做吧!」其實在下這種決心的時候,我並沒有把握。我也跟外科李主任商量,李主任並不是很贊成這個作法。但他認為,如果我覺得該做的時候,他會支持,也會過來幫忙,真的有什麼狀況再做處理。我內心一直交戰著:做、不做、做、不做。心裡想著,萬一開刀進去時遇到無法挽回的大出血,很可能秀美就會死在手術臺上;萬一拿掉腎臟,找到出血點暫時止住了,可能秀美的身體狀況還是逐漸變差,最後依然挽回不了她的生命……開刀進去,我必須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是不開刀進去,難道救不回來,我就不用負責了嗎?這種抉擇對一位外科醫師,尤其是當初造成出血的醫師而言,真的是非常難以決定。當然,最後我還是把秀美送上手術臺。我們備妥了血漿、血小板,很快的開刀進去,隨後一塊塊的拿掉大棉紗,整理傷口內部,觀察繼續出血的部位。手術過後,我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秀美左邊腎臟的功能是否能恢復,尚不得而知。但救命要緊,腎臟壞了可以洗腎;而生命若沒了,就沒有任何可能。我在手術房外告訴秀美的家人這個好消息,秀美應該有機會活下來。珮玟高興的抱了我,她說:「謝謝你,郭醫師,我就知道你會做正確的決定,謝謝你救了媽媽一命。」此後,秀美還繼續在加護病房裡面觀察,腹腔內的引流血液迅速的減少,從每天引流出五、六千毫升的血液,剩下兩、三百毫升的帶血腹水,後腹腔的傷口復原的也很快,秀美的情況終於趨於穩定。「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手術後第十二天,因為腹部傷口可以關閉了,所以外科李主任在最後一次進到手術房,將她腹部的傷口做局部的清創,然後縫上人工網膜。因為長期腹脹的腹壁筋膜無法完全關閉,太過於勉強的關閉腹壁,很可能會使筋膜再裂開,所以使用人工網膜做一個中置物,使其逐漸纖維化形成新的腹壁。至此,秀美的手術終於告一段落。在第一次手術之後的第十四天,秀美終於拔掉氣管插管,在確定血氧沒有問題後,終於可以讓她清醒過來。記得秀美清醒過來看到我在床邊,看了很久。我問她:「你還記得我嗎?」她點點頭說:「當然記得你,我也知道這些日子來,你經常在我身邊。你們不要以為我真的睡著,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一直鼓勵著我。我就是這樣子,在你們的鼓勵下,堅持活了下來。」這一番話我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她在夢境中所感受到的景象。但是我深信,在旁邊陪著她的時候,她是有點反應的。有時候她的手指會動一下,有時候我在跟她講話的時候,她會皺著眉頭或是動一動她的臉部肌肉,或許她是在潛意識裡真的看得到我們吧!※ 本文摘自《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作者:郭漢崇 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1/01/27《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書封。圖/發光體提供
-
2021-02-15 科別.新陳代謝
失眠是糖尿病的「元凶」還是「幫凶」?
很多年前,當我剛剛涉入這個行業的時候,與之相關的東西都一知半解,這也激發了我的興趣,越是不太明白的東西,就越想去弄明白。我有一個遠方親戚,我叫她姑婆,對我疼愛至佳。多年在外求學,很少機會回去,好不容易回去一趟,當然要看看她。但當我見到她的第一眼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印象中的姑婆是一個乾淨俐落、神清氣爽、說話很大聲、走路很快、笑聲爽朗的人,而現在在我面前的是一個面容消瘦、神情呆滯、說話聲音很低的坐在籐椅上的老人。看到這裡,我的心情難過極了。緊握著姑婆的手,聽她斷斷續續的講述著來龍去脈。原來,因為小兒子蓋房子,姑婆一個人既要操持家務,還要下田工作,重要的是還要每天做幾十號工人的飯,每天十二點多才睡,早上四點多就起床,幾個月下來,人都掉了十幾斤肉。又因為每天擔心自己睡過了頭,結果躺在床上也翻來覆去都睡不著,即使睡下了,過不了一兩小時就醒了。後來,去醫院檢查,發現自己的血糖偏高,就更加擔心得睡不著覺了。睡眠少,會導致糖尿病嗎?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質疑:睡眠少,會導致糖尿病嗎?是不是姑婆原本就有糖尿病呢?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我姑婆身體原來特別健康,以我當年有限的醫學知識以及我所了解到的情況,就可以判斷出來。後來她得知糖尿病和睡眠減少有著密切的關聯。二〇〇六年,美國耶魯大學的亨利.克拉爾.雅吉博士和他的兩個同事針對睡眠時間長短對糖尿病的影響進行了長達十五年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排除了其他各項影響因素之後,每晚睡眠時間僅為六小時的被調查者,患糖尿病的概率要比那些每晚睡眠時間控制在七八個小時的被調查者明顯要高出很多,幾乎翻了一番。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是由免疫功能紊亂、遺傳因素、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種原因導致胰島功能衰退、胰島素抵抗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症候群,是一種代謝紊亂性疾病,臨床上其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除了引發患者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外,還常常影響他們的睡眠品質,造成失眠。人在睡眠不好或睡眠太少的時候,體內的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將變得更加活躍,從而從多方面影響到人體對糖分的吸收,進而帶來患糖尿病的後果。而一些已經罹患了糖尿病的患者,由於血糖高、口渴飲水多,導致夜間小便次數多,且心理負擔過重、常常憂慮、心煩,這些都會反過來導致慢性失眠症(長期性失眠),糖尿病患者往往失眠越重,血糖越居高不下。清楚了原因之後,我們就要找解決的辦法了。對因血糖波動而出現失眠的患者,一定要進行積極干預使血糖控制平穩達標;對糖尿病併發症引起的失眠,首先要控制血糖,延緩併發症的進展,同時予以對症治療。像我姑婆這種情況,就屬於早期的因血糖波動而出現的失眠,只要積極控制血糖,慢慢血糖降下來,失眠就會消失了。另外,平時生活中,要按時作息,避免晚上睡前進行體育鍛鍊、喝咖啡或濃茶等提神的飲品,睡前用溫水泡腳,這些做法對改善病人睡眠大有好處。當你「長夜漫漫無心睡眠」的時候,當你過度勞累而減少睡眠時間時,別忘了糖尿病的紅燈已經亮起。如果想遠離糖尿病這個目前醫學手段還無法治癒的慢性疾病,請你留心自己的睡眠狀況。總之,早一天安睡,早一點遠離糖尿病隱患!※本文摘自《失眠的年代:即刻救援你的睡眠,不睡這個殺手就在你身邊》。 作者:許承翰、高紅敏出版社:清文華泉出版日期:2020/12/16
-
2021-02-07 科別.泌尿腎臟
夜間多尿是警訊頻跑廁所難眠 潛藏疾病問題
「醫師,我常半夜起床上廁所,是不是身體哪裡出問題?」嘉義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何東儒說,不少民眾為夜間多尿症所苦而求診,夜間頻尿會影響睡眠品質,不僅隔天精神差,長期下來還會衍生健康問題。晚上尿量超過全天尿量三分之一,就稱「夜間多尿症」。何東儒指出,夜間多尿症是下泌尿道症候群的一種。下泌尿道症候群依症狀特性可以分兩大類,一是「阻塞型」,症狀是尿不太出來,排尿斷斷續續,尿流量少,或是要用力才尿得出;另一種「儲存不良型」,就是膀胱裝不多,白天或晚上頻尿,甚至會因尿急而漏尿。其中只要晚上尿量超過全天尿量三分之一,就可稱為「夜間多尿症」。攝護腺肥大指的是攝護腺大小大於30毫升,會造成膀胱出口阻塞,屬阻塞型症狀;夜間多尿多屬儲存不良型症狀,夜間睡覺時,腎臟產製尿量太多,使得膀胱提早裝滿,讓人不斷起身上廁所。還有種「夜間頻尿」有點不一樣,即使夜間腎臟產製尿量沒超過全天三分之一,還是可能起來上廁所很多次。老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等,都會導致夜尿。「為何會發生夜間多尿?」何東儒說,正常生理狀態,睡眠時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平均每小時腎臟產製尿量會比白天少。如果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腎臟對抗利尿激素反應不佳,就會出現多尿症。其他原因還有失眠、水喝太多、膀胱出現儲存不良型的下泌尿道症狀等,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夜間多尿症主要發生在年紀較大,或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深部靜脈栓塞下肢水腫的人。年紀大與內分泌素異常有關,除心臟排鈉肽產生太多,也跟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腎素及醛固酮功能不全有關。多尿型態,男性多見阻塞型,女性多屬儲存型。何東儒表示,性別不會直接影響夜間多尿症,但晚上起來上很多次廁所,有時是儲存不良型症狀的夜間頻尿,這就跟性別與下泌尿道結構有關。男性因尿道較長,攝護腺會隨年紀變大而發生阻塞,所以較常見阻塞症狀;女性尿道較短,膀胱儲尿功能容易失靈,主要出現儲存不良型症狀。「夜間多尿是警訊,可能代表有其他疾病問題。」何東儒舉例,心臟衰竭病人晚上躺下來後,會出現夜間多尿,主因是心臟輸出量不足,屬心臟衰竭早期症狀。另外,很多病人沒意識到自己有糖尿病,因尿糖造成夜間多尿,就醫才發現有嚴重糖尿病問題。夜間多尿原因多,要先找出原因,例如治療心臟衰竭、糖尿病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才能治本。頻頻跑廁所,跌倒骨折、死亡風險大增。除了疾病警訊,已有回溯性研究發現,如果晚上一直起身上廁所,可能導致失眠,造成隔日精神不佳,也可能在夜間跌倒骨折,是老人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寫排尿日誌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確定夜間多尿原因,才能找出治療方法。」何東儒說,通常會從詢問患者病史開始,加上身體檢查及生理生化數據,判定是疾病造成多尿問題,還是單純的失眠或喝水過量造成。通常會請病患作排尿日誌,記載每次喝水量、排尿量、排尿間隔,按照晚上睡8小時、白天活動16小時估算,確定晚上總尿量是否大於每天總量三分之一。身體檢查部分,如發現四肢水腫,可能是體內水分分布不均或心臟衰竭。生理生化及血液檢查,包括尿路動力學及尿液檢查,有時要以睡眠生理檢查,確定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若確定夜間總尿量過多,通常以抗利尿激素治療;夜間頻尿者,用下泌尿道症候群藥物治療;如果水分或電解質造成利尿,通常會在白天使用利尿劑。何東儒再次強調,發現夜間多尿警訊,要先治療根本問題,如糖尿病、心臟衰竭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才能有效解決多尿問題。
-
2021-02-01 科別.兒科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
「唉呀~寶貝的身體怎麼那麼燙啊?」發燒的孩子病懨懨的躺在病床,還真是急慌了爸比媽咪的心。爸媽只要一發現孩子發燒,就怕頭腦也會跟著燒壞,變成智能不足,所以都急著退燒,但這其實是對發燒症狀認識不清,以訛傳訛所造成的不正確觀念。高燒不會燒壞腦 體溫過高是常見小兒發燒主因小兒科醫師盧英仁表示,通常小孩得了腦炎、腦膜炎或先天性感染等真正影響腦部的感染疾病時,才會導致腦細胞受損,而發燒只不過是伴隨這些疾病的一個症狀罷 了。通常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為什麼會發燒?盧英仁說明,一旦人體因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時,發炎反應製造出的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因而造成體溫的定位點上升,若是上升過於異常就是發燒。此外,另一種常見的小兒發燒,多半是身體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 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且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此種原因的發生,多半是太過保護孩子的爸媽,即便在炎熱的環境下,總是怕孩子著涼,依然給予多重衣服或包裹得很緊等。幼兒發燒的反應 這些情況別大意倘若當時幼兒體溫並未達到正常的體溫標準,就會感覺很冷、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身體熱量,並讓四肢 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等症狀,因此,出現體溫升高卻手腳冰冷的迥異現象。盧英仁特別提醒,新生兒、小於3個月的嬰兒、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疫缺損病童等發燒幼童,爸比媽咪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尤其若高燒超過41℃、發燒合併紫斑症狀的話,也要盡快帶給醫師診治。 幼兒發燒別驚慌 發燒照護4招倘若幼兒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而是衣服穿太多或中暑之類的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至於是身體發炎反應而引起的發燒,盧英仁建議,若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的不舒服感時,就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的時候)。爸比媽咪面對三更半夜時,幼兒突然的發燒不要驚慌,最好是先用溫度計(肛溫較佳)量一下體溫並記錄,才能送醫後,協助醫師判定症狀。若是安撫後,孩子比較能夠安穩入睡,就讓他好好休息睡到天亮;倘若孩子仍持續吵鬧不安,爸比媽咪可依照下述醫師建議的步驟處理,待天亮立即就醫診治:第1招、補充水分發燒時首先要補充水分,最簡單的方法是多喝水。盧英仁指出,尤其二歲以下的嬰幼兒有時會因水分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由此可知,發燒需要多補充水分。此外,退燒後的人體流汗會散發體內多餘熱量,並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所以更應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第2招、輕微發燒可躺冰枕若小孩體溫於38.5℃以下,可先行給予睡冰枕、洗溫水澡等方式來幫助退燒。值得提醒的是,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傳統老一輩使用酒精來擦澡的方式,並不適合作為退燒用途,以免產生不當的副作用。第3招、勿穿著厚重衣物發燒幼兒的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不用特別添加衣服,以免流汗太多反而更易脫水。此外,穿著的衣服應減少,才可幫助散熱,有出汗的話,可以用毛巾擦拭乾淨,以免幼兒著涼造成病情更加惡化 第4招、視情況給常備藥當小兒輕微發燒(體溫>38.5℃)時, 有非常嚴重的不舒服,那就先給予口服退燒藥 (如小兒普拿疼)。若吃完藥後發燒仍然持續,可讓孩子洗溫水澡;若是服藥後1小時, 仍然沒有流汗或退燒情形,則可加強給予栓劑。小於5歲的嬰幼兒發燒常伴隨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尤其是最常發生於6個月∼5歲的小孩。若是發燒溫度超過 38.5℃,並在24小時內發生熱痙攣,且每次抽搐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一般都是良性的;本身若是熱痙攣體質的小孩,則應在發燒初期就服用退燒藥,並立刻就醫。盧英仁表示,口服退燒藥與栓劑兩者的效果一 樣,只差吸收速度不同;小朋友不建議打退燒針來退燒,因為曾有小朋友打退燒針導致過敏性休克而致死的案例。正確量體溫 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溫度傳統習慣以「摸皮膚」來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體溫計量出來的體溫比較正確,而測量的方法則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又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3個月大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5歲以上的孩童才能量口溫。由於口溫和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及血管收縮的影響而偏低,所以,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 0.8℃。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發燒的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並不建議常規使用;盧英仁建議,1個月大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可考慮量肛溫。延伸閱讀: ·量體溫有眉角!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發燒標準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
2021-02-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一名中年男子平時無任何不適,但在天氣冷熱交替時,早上起床常會感一陣眩暈,直到偶然的健康檢查發現血壓竟然高達收縮壓在175-180mmHg之間、舒張壓在130-135 mmHg,但到了下午,血壓又回復穩定約收縮壓在130-135mmHg之間或舒張壓在85-90 mmHg之間,長期下來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持續數年並不以為意,直到例行健康檢查才發現事情大條,確診罹患中度慢性腎衰竭。血壓忽高忽低 比長期高血壓更傷腎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秋冬氣溫變化大,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成了腎臟的隱形殺手,人體的腎絲球是非常敏感的構造,忽高忽底的血壓所造成的壓力差容易讓腎絲球質接受到機械性的損害,引起的血管硬化,也會讓腎臟過濾淨化人體血液的功能變差,殘餘的腎元將會增加本身的血流量來補償已經損失的腎功能,殘餘腎元的血流量必須增加,這會對腎元造成惡性循環的損害。所以要補保護腎臟,首重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血壓。周宗翰建議,最好可以把血壓穩定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忽高忽低的血壓導致的壓力差,反而比長期高血壓對比腎臟的損害更為明顯,當腎功能愈差,血壓就愈不易控制,因此治療上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血壓愈低,對腎臟愈有保護作用,愈能減緩腎功能惡化。患有腎臟病未洗腎者 日常這些事要注意對於患有腎臟疾病還未洗腎的患者,周宗翰表示,飲食調控更是關鍵,像是喝水要少量頻飲,原則上當日水份攝取=前一日尿量排出+500~700毫升,避免喝酒以及突然大量灌水,腎衰竭者尤需注意每日體重勿增減太多,儘量少吃醃製及加工製品,味精最好不要用,以免容易口渴喝入過多的水分。此外,還要控制鈉鉀磷在身體的穩定,過量的鹽份會造成腎衰竭患者高血壓或水腫;一天建議攝取的鹽量約為3~5公克。平時多補充高鈣食物來穩定身體的磷。控制蛋白質 減少尿毒產生若要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若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值得一提的是,運動飲料含有額外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周宗翰提及,早期腎功能不全時,控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可以減少尿毒的產生,進而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但是往往患者會因為過度限制蛋白質導致自己營養不良;原則上攝取優質蛋白50~75%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如魚、猪、牛、羊等肉類、蛋、牛奶混和食用,其餘的蛋白質由米、麵粉及其製品、蔬菜、水果供給。不可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定期篩檢降風險此外,許多市售的止痛藥、感冒藥和自己抓的中草藥可能含有腎臟毒性,不可自行服用。周宗翰建議,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尿液和血液肌酸酐和尿素氮檢查,以了解目前身體的狀況。 延伸閱讀: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
2021-01-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
吃鹽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鈉」,因為鈉是人體必需的元素,能幫助體液電解質的平衡、維持體內的神經傳導,同時也是肌肉收縮與放鬆重要的金屬離子,而維持這些重要身體機能的鈉需要多少?鈉攝取 1天500毫克就足夠根據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建議攝取量不應超過2400毫克,假使換算成鹽的重量,大約是6公克,不過6公克的鹽具體看起來到底是多少?營養師涂蒂雅形容,以一般吃布丁的湯匙來看,1平匙大約是1克,所以,成年人1天的鹽攝取量就是6平匙;參考建議攝取量1天500毫克鈉(約等於鹽1公克)就足夠了。 台灣人鹽巴吃過量 易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一般天然食物中原本就有含鈉,假使沒有偏食的習慣,每天吃3份蔬菜、2份水 果,都可以吃到足夠的量。一整天下來,從天然食物中會再攝取到1至2公克的鹽, 扣除下來,一整天額外攝取的鹽巴量,僅剩下4到5公克,以這個角度來看,幾乎絕大多數人都超標了。至於超標多少呢?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台灣19到64歲的人每日鈉的攝取量,男性為4498毫克,女性則是3511毫克,相對於國健署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的2400毫克,整整高出建議攝取量約1倍。雖然鈉是體內的必需物質,但假使攝取過多,仍然有害健康。很多研究提醒,假使吃太鹹、體內鈉離子過多,不僅是高血壓、中風、水腫、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的頭號殺手,還可能出現腦部的疾病。 高鹽陷阱食物 健康低鈉鹽居冠除了吃進去看的到的鹽之外,還有一些外表看不出來的高鹽食物陷阱,要特別注意。 第1名:健康低鈉鹽榮登高鹽陷阱的冠軍就是「健康低鈉鹽」。不少人因為喜好重口味,又擔心鈉攝取量過多,通常都會去購買市面上的低鈉鹽來烹調,而且不在意使用量,有時候甚至比平常用鹽量多了1到2倍之多;要知道這些低鈉鹽的鈉含量,僅比一般鹽品少了30%或50%(一般鹽品100克含有40,000毫克的鈉,而低鈉 鹽100克也有17,000毫克),經常不知不覺,鈉的攝取量就吃得比平常還要多。 第2名:麵線麵線的鹽分相當高,每100克裡就含有2,800毫克的鈉,換算下來,一般我們吃 1碗麵線約是50克,就含有1,400毫克的鈉,假使吃2碗,1天鈉含量就超標;正確做法應是麵線燙過的第1泡水倒掉,再燙1次才不會過鹹。 第3名:起士片小小的1片起士片,就含有 330毫克的鈉,假使再夾上火腿、培根或漢堡肉,再淋上番茄醬,一頓下來,鈉就超標。 第4名:煙燻製品像是培根、香腸這類煙燻製品,每100克就高達700至800毫克的鈉,最為危險 的是「大腸包小腸」,不僅包有大腸、香 腸,還有酸菜等調味料,1份下來鈉攝取量爆表。 第5名:魚漿製品魚漿製品經常被誤認為是健康食物,事實上,像是魚丸、貢丸這類的魚漿製品, 鈉也是高的不得了。每100克含有700至 800毫克的鈉,而1顆大約30克的貢丸,約含200毫克鈉,點1碗貢丸湯裡頭有3顆貢丸,再撒上胡椒鹽,1碗下來鈉同樣爆表。 第6名:原味玉米片早餐許多人都喜歡吃原味玉米片,其實其中隱藏的鈉相當驚人。100克裡就含有 750毫克的鈉,以 1包30公克隨身包為例,就吃進230毫克的鈉。 3族群要少吃鹽 避免增加身體負擔在醫學上談到的減鹽,大部分指的是 「限鈉」,主要是針對因為疾病問題不能 吃太多鈉的病患,這些患者就要更小心鹽攝取量。涂蒂雅說明,鈉含量的標準依個人病情而定,目前有3個標準,大致可分為限鈉(少於2,000毫克)、低鈉(少 於1,000毫克)以及極低鈉(少於500毫 克)。而哪些人要特別限鈉呢?水腫的人,要知道體內的鈉過多,會引起水分的滯留,因而導致水腫,所以,患有水腫的病患,對鈉的攝取應格外小心;再者是腎臟發生病變時,過多的鈉離子及鉀離子無法靠腎臟排出體外,因此腎功能不全患者也需要限鈉飲食。此外,若有充血性心臟病等問題時,也需要配合限鈉飲食,以減少過多水分滯留在體內,增加心肺的負擔。 鹽吃太少 電解質不平衡絕大多數人因為飲食西化、喜好重口味,鹽分的攝取通常會超標;不過還是有少部分人因為吃太少的鹽,造成體內血鈉過低,因而引起低血鈉症。涂蒂雅解釋,鈉離子是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的重要金屬離子,假使鈉離子過低的話,電解質就不能平衡,造成的症狀包含抽搐、疲勞、經常覺得沒力氣、噁心想 吐、神智不清,嚴重甚至會引發昏迷,這就是所謂的低血鈉症。低血鈉症最常發生在老人家,原因相當廣泛,最主要原因是年齡的增長,除了影響到水與電解質的調節機制外,再加上老年人因為臥床、牙口功能不好,需要利用營養品灌食,而這些營養品因考量到老年人慢性病問題,鈉含量多半比較低,所以,有時候反而造成老人的低血鈉症。而腸胃不適如拉肚子、嘔吐、脫水 的問題,也要特別注意鈉的補充,否則也容易出現電解質不平衡的症狀。 正確減鹽5訣 維持身體健康莫輕忽既然減鹽如此重要,那麼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正確減鹽呢?涂蒂雅認為,平時應少吃加工品、減少醬料使用、烹調方式主要以蒸煮為主以及少喝湯,且部分族群偏好白飯一定要淋上菜湯或肉湯,其實這當中的鹽量是很驚人的,也要盡量避免,就能減少鹽分的攝取。 延伸閱讀: ·味精吃多會口渴? 錯怪了!真正主因其實是「它」 ·不吃鹽就不會攝取過多鈉含量? 跟鹹不鹹無關!破解7常見鈉含量迷思
-
2021-01-22 科別.新陳代謝
天冷吃鍋再來杯啤酒超爽快!專家提醒,恐造成此疾病發生
寒流一波波報到,冷冷的天氣讓人特別想邊吃熱呼呼的火鍋,再來杯冰涼的啤酒,就是爽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王繁棻提醒,有膽結石、高血脂、長期飲酒等問題的人,需節制飲食,以免引發急性胰臟炎。王繁棻指出,急性胰臟炎,是指胰臟及周圍組織的急性發炎反應。急性胰臟炎典型症狀為上腹痛,甚至延伸至背部,也有疼痛部位在肚臍周圍;其他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不清、血中白血球升高、電解質不平衡,血糖偏高等。引發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為膽結石,約占40%,主要是膽結石移位,跑到總膽管和胰管開口附近,產生磨擦而發炎;其次為長期飲酒或短時間內攝取過多酒精,約占30%;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也會引發急性胰臟炎,約占2~5%。王繁棻進一步說明,某些臨床上藥物,或是腹部受過創傷、手術後,也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另有其他因素會增加胰臟炎機率,包括抽菸、肥胖、糖尿病,其中,肥胖與糖尿病亦是慢性胰臟炎與胰臟癌的危險因子。8成的急性胰臟炎病人為輕度,約3至7天可出院。重度胰臟炎是指器官衰竭持續48小時以上,主要發生在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腎臟,危險因子包括60歲以上、肥胖(BMI>30)、有其他共病症、酒癮病人。 王繁棻提醒,急性胰臟炎死亡率約2%,若持續器官衰竭的死亡率,則接近3成,不可輕忽。急性胰臟炎處置方式為積極輸液,輕度病人可進食清流質或流質,再轉為低脂固態飲食;若有嚴重疼痛、噁心嘔吐,則須禁食。中重度病人,需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如有疼痛可給予止痛藥。若為膽結石胰臟炎或上行性膽管炎病人,須由消化內科醫師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由於膽結石胰臟炎易復發,建議在4至6周內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或內視鏡膽道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胰臟炎,更重要的需針對發生原因去處理與預防,特別是飲酒與高三酸甘油酯。王繁棻指出,飲食中的三酸甘油酯會被胰臟脂肪酶分解,與膽汁混合,再進入小腸分解,因此餐後乳糜微粒濃度會升高;若乳糜代謝有問題,血中濃度過高,會影響胰臟微血管血流,造成腺細胞缺血,發生壞死及發炎。她進一步提到,如果早已有潛藏膽結石、高三酸甘油酯等危險因子的人,又吃進過多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再搭配飲酒,就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發生。一般來說,空腹狀態下驗出三酸甘油酯500mg/dl以上,就屬高風險族群,需採「低油飲食」,並服用降血脂藥,以控制血糖;同時要增加身體活動量來降低體重,以及減少飲酒。王繁棻建議,日常飲食應採「低油」原則,減少吃油炸食物、高糖飲料及甜點;多攝取五穀根莖類,避免酥皮類與高油脂糕點,如蛋黃酥、鳳梨酥、甜甜圈、蛋糕等。用油上,以植物性油脂取代動物性油脂,務必注意生菜沙拉搭配的沙拉醬,油脂量也很高,應減量使用;蛋白質方面,建議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避免紅肉類,奶類則以低脂為佳。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 王繁棻
-
2021-01-18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冬季好發腸胃炎 避免生食
寒流接二連三,除了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腸胃不適就醫的人數也增多。聯新國際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余青殷指出,冬天是腸胃疾病好發季節,主要是消化道潰瘍發炎惡化或是吃到不潔食品感染。40多歲林先生因為排便黑色,以為是痔瘡便祕,到醫院檢查照胃鏡,發現是胃潰瘍出血造成。經內視鏡止血治療,復元情況良好。余青殷指出,如果原本就有幽門桿菌感染或消炎止痛藥吃太多而有潰瘍,加上天冷,吃太熱太燙、吃太多太飽或是辛辣食物、薑母鴨燥熱補湯、飲酒過量,可能誘發或加重潰瘍惡化,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如果出現腹痛、解黑便、暈眩、血壓低等不適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治療。除潰瘍發炎腸胃不適,余青殷提醒,別以為只有夏天才會吃壞肚子,冬天冷反而容易疏忽對食物保存警覺,認為食物久放室內不會壞,吃到沒煮熟、不新鮮或不潔生食,都可能感染腸胃炎。他建議以熟食為主,避免生食,特別是海鮮、肉類、蛋類等,並且注意食材的新鮮與衛生。菜餚最好盡快吃完,減少隔餐食用,而且必須放入冰箱保鮮,不可只擺在室溫。感染性腸胃炎可能出現腹痛、發燒、畏寒、惡心、嘔吐、腹瀉、脫水、全身無力等症狀。如果上吐下瀉,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與水分,避免脫水,身體不適如果持續或惡化,就應該到醫院治療。
-
2021-01-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要做大腸鏡了 如何清腸最乾淨?近年來飲食西化,國人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始終高居整體癌症的前三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台灣罹癌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最多,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想要減少大腸癌的發生,除了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定期的大腸鏡篩檢也是重要的關鍵。除了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 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外,美國消化系醫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也建議50 歲以上民眾接受大腸癌篩檢;更甚者,目前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因罹病率年輕化趨勢,已建議下修年齡至45 歲便接受篩檢。目前「大腸鏡檢查」已是大腸癌篩檢的黃金標準,除了能確立診斷,早期大腸息肉( 腺瘤) 的移除已證明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依類型選擇不同清腸劑然而大腸鏡檢查並非像是胃鏡檢查空腹8 小時即可,事前準備「清腸」是很重要的關鍵。大腸鏡是透過深入腸道的鏡頭檢查、偵測腸道狀況,完善的清腸能夠為鏡頭帶來良好的視野,進而提高檢查效果;相反的,若是清腸狀況不佳,糞便可能遮蔽腸壁,造成檢查時間延長,並且降低篩檢出息肉、病症的機率。許多人認為清腸步驟麻煩,因此對內視鏡檢查望之卻步,尤其老年人或自我照顧能力不佳者更是需要他人的協助才能順利完成檢查。不過隨著近年清腸劑改善及新增使用時間建議,循著指示清腸步驟便不再困難,甚至能幫助您排除宿便。馬偕紀念醫院提供的清腸劑劑型有:1.「腸見淨」為聚乙二醇PEG (Polyethylene Glycol) 粉劑,使用滲透作用型瀉藥,因較不影響體液狀態及電解質,有較高的安全性,但要合併喝下大量水分才能達到清腸效果。2. 「保可淨」為picosulfate sodium( 刺激性瀉劑) 和magnesium citrate( 滲透性瀉劑) 組合型粉劑使用,因含鎂離子,腎功能不良的病人要小心使用,有高血鎂的風險。3. 「富利瀉」為磷酸鈉 NaP(sodiumphosphate) 高滲透性瀉劑,為水劑成分,對於年齡大於55 歲、有脫水狀況、正在使用會影響腎血流或腎功能的藥品( 如 ACEI 類及 ARB 類降血壓藥、利尿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有心臟疾病、癲癇、腸胃道疾病(如腸阻塞)、限水或限鈉病人、已懷孕或計畫懷孕的婦女、授乳、洗腎患者不建議使用,以避免急性磷酸鹽腎病變風險。在受檢前,醫師會根據病人身體狀況給予合適的清腸劑,您只需配合醫護團隊給予的使用時間建議與衛教步驟,便可順利提高清腸效果。術前低渣飲食 提高清腸效果術前飲食同樣會影響清腸結果,一般建議檢查前兩天施行「低渣飲食」,不宜食用任何蔬菜、水果、油炸、高纖及高蛋白食物( 如奶類、豆漿);檢查前一天以「流質飲食」為主,如運動飲料、無渣湯汁,糖水汽水沙士可樂皆可。如您仍不知如何準備,馬偕紀念醫院健檢中心貼心提供代餐包服務,代餐包內提供一天三餐低渣飲食,同時配合清腸劑使用,便能達到完美清腸效果。如何服用清腸劑?目前台灣及歐美醫學會都建議清腸劑分為「兩次服用(split-dose)」的清腸效果較佳,因此執行大腸鏡前,您會拿到兩包或兩罐清腸劑,使用時每包( 或每罐) 都可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共2000c.c.,檢查前一天晚上喝一半的量、當天一早凌晨服用另一半的量即可。服用時可以慢慢喝,約每15 分鐘250c.c.,能夠避免一次大量服用造成噁心、嘔吐等不適感。一般在服用一小時後就會開始作用,若是您是慢性便秘或腸道冗長的患者,請增加水分的攝取,以加強清腸效果。如何知道已經清腸完成?在客觀觀察上,可以注意馬桶內糞水的顏色,若是如開水般澄清透明就算及格,如果糞水仍呈現黃橙色,那就建議繼續補充水分直至乾淨為止。下回您有照大腸鏡需求時,記得按部就班執行,一個好的清腸結果不僅幫助醫師能看得更清楚,也幫助您自己找出息肉遠離大腸癌。檢查前飲食注意事項【前二天】低渣飲食如稀飯、麵條、白土司等,不宜吃任何高纖、高蛋白食物( 青菜、水、豆腐、麵筋等),忌服用奶類製品。【前一天】無渣流質飲食如無渣飲料,粥湯、肉湯、運動飲料等。※ 若您屬於易便秘體質,請提早一週食用低渣性食物,以達完整清腸效果。清腸劑服用方式【1】檢查前一天晚上- 18:00將健檢中心提供之清腸劑,其中一包( 罐) 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以約每15 分鐘250c.c. 的速度慢慢喝完。【2】檢查當天凌晨- 05:30將剩餘的另一包( 罐) 清腸劑,加水或飲料稀釋至1000c.c.,於上午6 點前喝完。喝完後請多補充水分,大約30-60 分鐘後開始作用。
-
2020-12-2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噗妮聊護理:腎臟健康拉警報 五招保健防水腫
「我覺得腳很脹,無論擺什麼姿勢,都覺得腳很不舒服。」「越接近傍晚、越覺得腳好腫脹,穿鞋⼦的時候更不舒服,甚⾄有時候連鞋⼦都穿不進去。」在診間內,不時會聽到病⼈這樣的主訴。此時,醫師在病⼈的脛骨或腳背上⾯按壓約莫2~5秒鐘,發現按壓部位凹陷、⽪膚回彈的速度很慢,判定是下肢⽔腫導致的不適感。難道是腎臟出了問題?⼤家對於⽔腫的出現,常常就會直接聯想到腎臟疾病。 ⼈體的腎臟具有⾎液淨化的功能,當⾎液流經腎臟時,腎臟會過濾體內廢物及電解質,將含氮廢物與過多的體液,⼀部分回收⾄體內循環;另⼀部分則形成尿液儲存於膀胱, 進⽽排出體外。除了⾎液淨化之外,腎臟亦具有許多重要的功能,例如:分泌賀爾蒙、調節電解質平衡與體內酸鹼度...等等。當腎臟功能受損,可能會造成⾝體部位⽔腫。最初,可能會出現眼瞼浮腫的狀況,當腎臟功能越來越差,導致無法順利將體內多餘的⽔分、鹽分排出,進⽽造成全⾝性的⽔腫。如何預防及減輕水腫的五種日常保健方法:1.避免攝取含鹽量⾼的食物,例如:醃製品。2.臥床休息時,可將⽔腫部位(例如:四肢),抬⾼過⼼臟位置,促進⾎液回流。3.避免久站或久坐,適度活動以提升淋巴液回流。4.每⽇定時測量體重並記錄,建議於每⽇早晨⼀下床後,使⽤同⼀台體重計測量體重並記錄。5.觀察每⽇排尿量,當排尿量減少、體重每⽇增加0.5公⽄以上或⽔腫加劇,需由醫師進⼀步評估與治療。 然⽽,⽔腫只是⼀個臨床症狀,因此當症狀出現時,並不完全代表就是腎臟出問題。除了腎臟病會導致⽔腫以外,⼼臟、肺臟、肝臟...等等器官出問題時,皆有可能會造成⽔腫; 亦或前⼀天吃太鹹的食物,隔天早晨也可能會出現⽔腫情形。當出現⽔腫症狀,仍需經過專業醫師評估與判斷,才能確立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延伸閱讀】 -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Dr.命/慢性腎臟病五種期別的痛 迷因告訴你-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莊昕悅營養師/營養師教你在家輕鬆做低蛋白點心-Johnny游/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Lemon L. Yoga/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藥師陳瑪波/吞藥丸喝符水 腎像濾心大堵塞!【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2-28 醫療.泌尿腎臟
營養不良加速腎功能惡化 腎臟科醫師教你日常保養重點
民眾平常解尿的時候,若看到很多泡泡,大家心中都會緊張,擔心是不是敗腎或腎臟出問題,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能傷害腎臟的因素,究竟應該如何「顧腎」,又或是罹病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應如何自處呢?請腎臟專家醫師來為你解說。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醫師表示,飲食控管對腎臟病患來說非常重要,有些患者確診慢性腎臟病,聽完醫師衛教後,發現飲食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一來擔心亂吃會讓疾病惡化至洗腎階段,二來可能也不好意思一直問醫師,所以乾脆「少吃少錯」開始厭食。但患者若未能能攝取足夠營養與熱量,恐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肌肉流失、日益消瘦甚至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醒患者洗腎前與洗腎後營養攝取原則不同,應及時與醫師討論,但基本上可把握五大營養指標,包含低GI、適量磷鈉鉀、適當量白、適量電解質以及添加Omgea-3。傷腎原因多,你不可不慎方昱偉主任說,很多種原因會傷害腎臟,其中以糖尿病最為常見,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超過一半的慢性腎臟病都是糖尿病患者;其次是高血壓,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也會導致腎臟功能退化;接下來是藥物所造成的間質性腎病變、腎絲球腎炎、痛風,或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有尿路阻塞、尿道逆流、反覆感染等問題,也可能影響腎臟功能。此外,代謝症候群也是很普遍的問題,後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風險較高,故代謝症候群也列為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方昱偉主任解釋,因為腎臟功能還能滿足生理需求,故腎臟病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隨著疾病進展,可能開始出現「蛋白尿」,很多患者會抱怨說小便的時候泡泡變多了。當腎絲球過濾率愈來愈差時,可能影響血壓或有水腫的情形,到了較後期,患者尿量逐漸變少,且有貧血、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因為尿毒指數愈來愈高,患者會感到倦怠、精神不濟。方昱偉主任分析,慢性腎臟病一共分為五期,第一期、第二期慢性腎臟病尚有60%以上的腎臟功能,第三期、第四期的腎臟功能愈來愈差,第五期慢性腎臟病已小於15%腎臟功能,通常已進入洗腎階段。臨床上會評估患者的電解質平衡、尿毒症狀,來決定開始洗腎的時間點。方昱偉主任說,在台灣多數患者在進入透析治療時的腎絲球過濾率大概僅剩3到4 ml/min/1.73m2,已會出現無法用藥物治療的尿毒症狀。學會正確飲食,愛護腎臟延緩病程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目標,正確、均衡的飲食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方昱偉主任指出,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來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在腎臟病早期,腎絲球過濾率開始出現變化時,主要是針對危險因子來做控制,鹽分、糖分都需適量控管。腎臟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公克蛋白質,但是對於第三、四期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過多的蛋白會轉換成所謂的尿毒,增加腎臟負擔,所以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0.6-0.8公克蛋白質。方昱偉主任提醒,一旦開始洗腎,營養補充的方向就需要調整,蛋白質從減量改為增量補充,因為胺基酸是較小的分子,無論是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透析過程除了清除尿毒、多餘電解質,也會使體內胺基酸流失。如果沒有適當補充蛋白質,身體會長期處於營養的負平衡,可能導致肌肉萎縮、肌少症,衍生一些不必要的併發症,洗腎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營養不足恐導致惡性循環 及時正確補充營養很重要方昱偉主任提到,腎臟功能差的患者本身食慾通常不太好,在聽過飲食衛教後,常會抱怨:「這個也限,那個也限,我究竟能吃什麼?」由於擔心腎功能繼續變差會演變成洗腎,又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食物,再加上病程影響心情,許多患者反而開始厭食。「若沒有充足營養,會讓身體陷入惡性循環,」方昱偉主任說,「因為營養失衡讓患者漸漸消瘦,消瘦之後精神、食慾又會變差,使患者消瘦的情形更為嚴重。除此之外,心血管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在慢性腎臟病和洗腎患者中,最常致死的原因其實就是心血管疾病。」營養不良會使患者變得虛弱,感染風險增加,亦可能讓腎臟功能出現惡化。方昱偉主任建議,慢性腎臟病患的飲食最好經過專業營養師的評估,計算每天蛋白質、油脂類、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以及熱量的比例。當蛋白質攝取量降低時,要適度提升其他營養素的攝取量,以獲得充足熱量。如果想要使用營養補充品,也請務必跟醫師、營養師討論,確認配方是否合適。大原則是蛋白質攝取量需依照洗腎與否來調整,且鈉、鉀、磷、以及其他電解質的攝取量要適當,並根據抽血檢驗的數據做搭配。適度補充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建議糖尿病的患者,要留意營養補充品的升糖指數,避免血糖大幅波動。隨著時代持續進步,若患者平時無法透過正常飲食來補充足夠營養,現在市面上也有許多營養補充品,建議可選用具醫學實證、醫師口碑推薦且具五大營養指標原則之慢性腎臟病或洗腎患者質專用的營養補充品,包含低GI、適量磷鈉鉀、適當量白、適量電解質以及添加Omgea-3。針對一些營養狀態、食慾都很差的患者,還可考慮於洗腎中補充營養,方昱偉醫師分享,「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在短時間補充營養後,患者的食慾就恢復了!如果患者可正確補充營養,便能打破前面提到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護腎貼心小提醒方昱偉主任呼籲,若腎功能不好,容易影響生活品質,大家要盡量避免各種傷害腎臟的因素,好好控制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若發現解尿時泡泡變多,務必提高警覺,若症狀持續為改善應及早就診檢查。日常生活中維持規律運動、攝取均衡營養,不要抽菸、不亂吃藥,保護腎臟要及時!營養不良加速腎功能惡化,日常保養重點,腎臟醫師詳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2-28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4大低油飲食 防急性胰臟炎
寒冬來襲,許多人特別想吃暖暖火鍋,再配大杯啤酒,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王繁棻提醒,本身有膽結石、高血脂、長期飲酒等問題的民眾,需節制飲食,避免引發急性胰臟炎,並給予4大低油飲食建議。王繁棻指出,急性胰臟炎是指胰臟及周圍組織的急性發炎反應,若本身潛藏危險因子,又大吃高油酯、高熱量食物,恐引發急性胰臟炎,典型症狀為上腹痛、甚至延伸至背部;也有人疼痛部分在肚臍周圍,另外相關症狀還有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不清、血中白血球升高、電解質不平衡、血糖偏高等。王繁棻說,甚至約有40%民眾因膽結石移位,跑到總膽管及胰管開口附近,產生磨擦引發急性胰臟炎;其次3成為長期飲酒或短時間攝取過多酒精;另外,約少數會因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引發急性胰臟炎。另外,抽煙、肥胖、糖尿病等因素也會增加胰臟炎機率。王繁棻說,80%的急性胰臟炎病人多為輕度,約3至7天可出院,但重度胰臟炎者,器官衰竭持續48小時以上,死亡率近3成,好發群多為60歲以上長者。王繁棻指出,病人若潛藏膽結石或高三酸甘油酯,又吃進過多高油脂食物搭配飲酒,就可能產生急性胰臟炎。預防方式就是建議採「低油飲食」,少吃油炸、高糖飲料及甜點;攝取五穀根莖類則要避免酥皮類與高油脂糕點。
-
2020-12-27 該看哪科.兒科
秋冬腸病毒比例仍緩升 當心幼兒嘔吐為腸胃炎
近日新冠肺炎新增一本土案例,讓民眾更加重視防疫,但除了防疫,也要小心幼兒腸胃炎、腸病毒,依據疾病管制署統計,進入秋冬後因腹瀉而就醫的比例明顯升高,尤其以0至6歲幼兒為多,東元綜合醫院兒科部部長王昱程提醒,若幼兒嘔吐不止,須慎防脫水並立即就醫,近日腸胃炎比例攀升,也要注意腸病毒威脅,平日勤洗手、多消毒。王昱程指出,今年9到10月後因腹瀉就醫者比例提高一半,11月又增加2成。腸胃炎可分為病毒型及細菌型,病毒性常見的有諾羅及輪狀病毒,病毒性腸胃炎明顯症狀為上吐下瀉,嚴重者恐有腦炎、抽筋等狀況,輪狀病毒則因有疫苗,近年來感染者比例偏低。而常見嘔吐症狀可分為因咳嗽不止而吐,或是毫無預兆就吐,若是後者則須注意是否為急性腸胃炎。年紀較大的孩子或成人可透過少量多餐,清淡飲食及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緩解嘔吐症狀;1至2歲內的幼兒則須慎防脫水,可就醫透過藥物緩解嘔吐情形,必要時需要以點滴治療脫水。王昱程也提醒,腸病毒好發期雖為夏天,不過依據疾管署統計,今年入冬後也出現腸病毒就診案例,呈現緩慢攀升趨勢,仍須勤洗手、消毒,不過市面上常使用的75%酒精消毒效果較為不佳,建議可以改以肥皂性洗手,環境、排泄嘔吐物及常用物品等,則可使用稀釋漂白水消毒,遠離腸病毒。
-
2020-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關於168間歇斷食法,高敏敏營養師提點,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近期,最夯的減重方式莫過於「數字斷食法」,其中,又以「168間歇性斷食」討論度最高。朋友圈都流傳,誰只花了2個月就能成功瘦下5~6公斤呢!到底什麼是168間歇性斷食?該怎麼做才能徹底執行?又能成功減重不復胖呢?什麼是168間歇性斷食?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所謂的「168間歇性斷食」,即是將一天切分成兩個時段:16+8=24。在一天24小時當中,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也就是說,把一整天進食的時間壓在8小時內完成,其餘的16小時不吃含有熱量的食物。「168間歇性斷食」是一種輕斷食的作法,是藉由延長身體空腹時間,讓腸胃有機會進一步分解脂肪,進而達到減肥效果。曾有句名言說:「跳過一餐不吃,其實是讓身體有時間修復」高敏敏指出,間歇性斷食減肥法中,胰島素擔任很重要的角色。日常進食時,身體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幫助身體將攝取的營養合成脂肪及肌肉,同時減慢脂肪分解;在斷食過程中,胰島素分泌降低,體內的升糖素則出動,燃燒脂肪作為能量,達到減脂的效果。168間歇性斷食成功祕訣?高敏敏說,許多人執行了「168間歇性斷食」,卻在可進食時間內放肆大吃,這觀念是錯誤的!比起斷食,更重要的是「如果食物的選擇不正確,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減肥成功。」就算是斷食期間也該重視攝取均衡的營養,包含醣類、脂質、蛋白質都應該攝取量。那麼斷食時間該怎麼選呢?期間該吃什麼?那些不該吃?而擇食是成功關鍵嗎?她提醒,首要件是依照個人作息習慣,選擇自己容易實踐地8小時進食時間。一開始,可先從10小時開始,之後循序漸進縮短到8小時內,例如,控制在早上9點至晚上7點間,可以進食。可進食期間,也要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提高喝水量更能有助於減重成功,因身體出現飢餓感,有可能是口渴警訊。而禁食時,除了水、無糖的茶之外,最好任何食物都不要吃,任何含有熱量的飲品、食物都不能攝取。高敏敏表示,在可以飲食的8小時內,一定要慎選食物,注意均衡營養,攝取營養素比例應均衡。而211是最容易執行的均衡飲食法,即每餐中1/2蔬菜、1/4是全穀類、1/4是蛋白質。進食時,也不應吃過量!高敏敏說,千萬不要有補償心態,覺得一天只吃兩餐就多吃些,把原本三餐的份量塞進兩餐中。對於胃口較大的人,餐前不妨先喝500cc的開水,讓身體有飽足感;或調整飲食順序,不妨先喝湯、吃蔬菜。高敏敏提醒,愈接近晚上下班休息時間,即使是可進食的時間,攝取的熱量也該逐漸減低,或多吃蔬菜、多喝水等,以降低整天總熱量的攝取。同時別忘了搭配適合的運動,以及正確的睡眠習慣,才能讓斷食效果加乘。關於168間歇性斷食迷思解惑許多人說,斷食減重會出現副作用,例如,脾氣暴躁、暴飲暴食、飲食失調、胃食道逆流、胃痛、掉肌肉等,所以不宜採用。高敏敏直言,與其說是副作用,不如說是對於168間歇性斷食存有很大的迷思。高敏敏說,很多人出現飲食失調,如暴食、厭食等症狀,通常是因為早已習慣平日飲食型態,貿然進行168間歇斷食時,心態未能調整過來,容易有補償心態,出現三餐塞在兩餐吃的狀況。脾氣變得暴躁、沮喪。高敏敏說,吃東西是一件快樂的事,但因為在禁食期間什麼都不能吃,許多人會因此感到沮喪,進而容易大發雷霆,其實,只要在進食期間,吃的健康、吃得飽足,就能讓情緒穩定。如果心理作用讓168間歇斷食變得困難,高敏敏建議,或者可以讓自己的斷食時間寬裕些,別把自己逼得太緊、輕鬆一點,或者可以改善心理作用帶來的不適感。很多人問,那168會造成掉肌肉嗎?她說,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168斷食會掉肌肉。減重時,之所以會掉肌肉,第一是蛋白質攝取不足,第二是不運動,肌肉用進廢退導致。有些人反應,晚上會餓到睡不著,睡眠品質變差了。她直言,睡眠好壞主要也是受到心理影響,如果心裡沒有準備好就貿然斷食,反而給自己心理壓力,當然睡不好。那如果真的是因為餓到受不了,不妨起身喝杯熱牛奶再入眠吧!出現頭痛症狀。高敏敏解釋,當胰島素上升時,除了會堆積脂肪外,還會留住水分和鹽分,讓身體腫脹。當胰島素下降時,可能會因為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而頭痛。斷食時要注重水分的補充,每人每天應攝取”體重X40 cc”以上水分。胃食道逆流主因是胃跟食道中間的「賁門」關不緊,高敏敏指出,會出現胃食道逆流,通常是因為吃錯食物,導致胃酸不斷上湧導致,建議應注重食物內容,才不會火燒心。高敏敏提醒,「168間歇性斷食」確實是有效的減重選擇,但是對於患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孕婦等族群,以及有在服用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者,不適合嘗試。她呼籲,在採用斷食法之前,建議務必要先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斷食法有全面的了解,評估適合後再開始進行,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又能達到減肥瘦身的目標!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圖片提供/營養師 高敏敏
-
2020-12-25 科別.心臟血管
奪命一瞬間!醫師教你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
去年影星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追跑過程中突然昏倒送醫搶救2小時無效,享年35歲;近日更有藝人小鬼被家人發現在浴室倒下,被發現時已回天乏術。每當名人猝死案例一經媒體報導後常造成缺乏對疾病正確認知的民眾人心惶惶,因恐懼而一窩蜂前往醫院就診。時至冬日,亦為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藉此時節,本文將來探究令人聞之喪膽的心因性猝死與心肌梗塞當中的區別。甚麼叫心因性猝死「猝死」依照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及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的定義為:不論原因,在症狀發生後24小時內死亡,稱之為猝死;而其後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修正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而根據統計,在症狀發生後2小時內死亡者,約七至九成由心血管疾病所致,其餘則歸屬於腦部及肺部疾病。在沒有其它潛在致死病因下,因心血管問題所導致的突然非預期性死亡,稱為「心因性猝死」。依據全球相關研究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3000人至4萬6000人因此喪命。常見心因性猝死原因心因性猝死直接致死原因主要來自於心室異常放電,不正常的心跳過速使心臟宛如空轉,輸出血液不足造成腦部及身體各器官缺氧,人體陷入昏迷,最終心跳停止,若沒有及時的治療,數分鐘後即可能死亡。常見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包含冠狀動脈疾病(包含動脈硬化造成的心肌梗塞或先天的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冠狀動脈發炎或病毒感染等),瓣膜性疾病(包含主動脈狹窄、主動脈逆流等),心肌病變(包含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心臟衰竭等),心肌炎(常為病毒感染),心律不整(有先天家族遺傳及後天因素引起,如WPW症候群、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或其他像是肺栓塞、心包膜填塞、主動脈剝離、嚴重鉀離子或鎂離子電解質異常等疾病。不同年齡層發生心因性猝死的機率及原因分布亦有不同。一般來說,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猝死的機率逐年升高。在青少年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約為每年0.001%,常見原因如心肌炎、心肌肥厚、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及冠狀動脈先天異常。35歲過後,心因性猝死機率約每年0.1-0.2%;而至50歲過後,若合併有心臟疾患,其機率更可能高至每年10-25%,其常見原因為冠狀動脈疾病、心臟擴大、或心臟瓣膜疾病等。運動員因運動激烈,猝死亦時有所聞。在年輕的運動員中,心因性猝死發生率約每十萬人一位到每三十萬人一位之間,以男性較常見。而在年齡35歲以上,慢跑時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升高為約每15,000名慢跑中就有1名,而在馬拉松運動員中則更高(1/50,000)。根據美國及加拿大國家大學體育協會的研究,運動員中,最常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前六項排行分別為: 1.不明原因:31%;2.冠狀動脈疾病:14%;心肌炎:8%;擴張性心肌病變:8%;主動脈剝離:8%;肥厚型心肌病變:8%。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方式心因性猝死的發生往往來得又急又猛,有些病患在致命心律不整開始發生時,可能會感到心跳加速或頭昏,然而在超過半數的個案中,常常事前沒有預兆。若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尚有意識時應立即呼救,立刻撥打119求助。若發生在親友或其他路人突然暈倒而無法叫醒,無法測量到心跳或脈搏時,也應立即撥打119求助。除了打電話求助外,一旦發生心室嚴重心律不整而測量不到心跳脈搏時,急救的重點在於保持大腦及全身的血液循環。心肺復甦術(CPR)可將病患倒地前吸入殘存在肺部的氧氣,利用體外心臟按摩將其輸送到大腦,直到利用體外電擊去顫術恢復心臟正常的心律和收縮,而現在許多公共場所均設置有自動體外電擊除颤器(AED),若能在4分鐘內盡快施予CPR,8分鐘內能取得AED讓其自動判別是否需要電擊,有60-75%的機會救回患者;但若超過4分鐘才進行急救的話,存活成功率只剩下1%。因此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重點便在於即時的CPR與適時的電擊。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由上述心因性猝死原因可知其致病原因大約可導因於冠狀動脈問題,心臟結構問題(心肌或瓣膜),以及心律不整問題。有些起因於家族性遺傳,有些則是後天,特別是冠狀動脈阻塞。因此若家族成員中有人不明原因突發性死亡,或是自己或家人曾發生不明原因暈倒甚至猝死而被救回,更要留心是否有家族遺傳性心臟結構及心律不整的問題。因此要預防心因性猝死應檢視自己是否有以下的危險因子,包含:心臟方面問題、心臟病或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家族史、肥胖、健康檢查時呈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或使用毒品等藥物濫用。此外,一些容易誘發猝死的環境因子也應避免,包含: 過冷或溫度變化過大的環境、長期過勞或心理壓力過大、以及高強度及競技型運動。雖然許多心因性猝死並無事前症狀,但若反覆出現氣促、胸悶胸痛、昏厥、心悸、全身倦怠、頭痛等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行進一步檢查。減少心因性猝死的檢測方式與適用對象對於成年人最常見心因性猝死的原因為冠狀動脈阻塞來說,應積極控制其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並戒抽,而針對有上述心血管阻塞危險因子的患者,又符合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家族直系血親中有早發型冠心症者,可進一步檢查其十二導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肌血流灌注造影檢查、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以求早期診斷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度及斑塊之存在,加以適當治療,以減少心肌梗塞造成的心因性猝死之可能。而心肌病變、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等,則須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加以評估。心律不整常不定期發作,除了一般十二導程心電圖的基本檢查外,有些利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就能偵測得到,但發作比率較低時,可能好幾天甚至數月才會有一次的心律不整,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很難偵測,就需要長天期的心電圖檢查,例如7天或是14天的心電圖才有機會偵測得到。結語心因性猝死就像潛藏的魔鬼,除了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要用心發掘可能潛在的身體疾病,並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方能減少心因性猝死發生的可能。
-
2020-12-22 科別.消化系統
排便不順吃蔬果助暢通?醫點名一類水果讓你更難消化
排便太用力會得大腸憩室症,蔬菜水果吃得少,腸子蠕動得少,往往要用更大的力氣,才能把腸道裡的糞便往肛門口推擠,腸道才會出現一個個小洞;而一提到大腸憩室症,很多人都一個頭、兩個大,憩室到底是什麼啊?大腸憩室 通常與飲食、年紀有關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郭立人表示,大腸憩室指的是大腸的結構狀態,而「憩室」就是空腔的意思,說白一點,就是「洞」。就整體來說,大腸內壁的表面呈光滑狀,如果上面出現一些小洞,就稱之為「大腸憩室」;一般人的大腸裡多少有些憩室,有人只有一個,有人則有好幾個,其實也不用太在意。大腸內壁原本都呈平滑狀,為什麼會出現一個個小洞?有人研究發現,西方人可能和長期偏向肉食的飲食習慣有關,蔬菜水果相對吃得少,腸子蠕動得少,功能逐漸變差,往往要用更大的力氣,才能把腸道裡的糞便往肛門口推擠。就因常常用力,腸道的壓力較大,腸道才會出現一個個小洞。郭立人指出,大腸憩室症通常和年紀有關,年紀愈大,腸道受到的壓力愈多,出現大腸憩室症的機率也愈高;根據統計,40歲的中壯年人,約有5%的盛行率,一旦活到80歲,盛行率則飆高到80%。通常無不適症狀 肚子痛、排血便要就醫 所幸,大腸憩室症並不是腫瘤,也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併發不適症狀,醫師通常建議患者不用太在意,不妨學著與之和平共處。臨床統計顯示,大約只有一、兩成患者會有症狀。郭立人說,大腸憩室症造成的症狀可分兩大類,一是大腸憩室發炎,一是大腸憩室流血,大多數患者並不會感到特別不舒服,除非是出現肚子痛或排血便等不適症狀時,才會到醫療院所就醫。1、大腸憩室流血:大腸憩室症造成的血便,是大腸憩室處流血引起的,不僅量較大,且呈暗紅色,和痔瘡排出的那種鮮紅色血便不一樣,其實還好辨識。2、大腸憩室發炎:若是大腸憩室發炎,會出現肚子痛不舒服,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就可檢查出來;大腸憩室流血則無法立即診斷出來,通常先以保守治療止血,再透過大腸攝影或內視鏡來診斷。禁食多可修復 嚴重者需要開刀大腸憩室一旦形成,就無法透過外力來改變其性狀,那些腸壁上的小洞洞也很難再填平或消失因此,就算診斷出來,也只能施以症狀治療。若確診為大腸憩室發炎,首先會要求患者先不要吃東西,讓腸道休息一陣子,期間再打點滴補充水分、養分及電解質,加上抗生素治療。在這種消極性的症狀治療下,大部分患者的症狀可在3、4天內緩解,一週內出院。除非這個患者真會忍,大腸憩室發炎好幾天了,都還不就醫,大腸就可能出現破洞,而引發嚴重腹膜炎,那就非得開刀治療不可。多吃蔬果助排便 少吃水果籽避免發炎、出血外界總認為,中年肥胖男性是大腸憩室症的好發族群,郭立人強調無此說法,若真要扯上關係,只能說因為中年男性已有些年紀,加上肥胖可能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習慣使然,腸道蠕動功能變差,常得用力排便,腸道壓力較高,罹患大腸憩室症的機率當然偏高。既然大腸憩室症很可能和飲食習慣有關,郭立人建議,最好養成多吃蔬菜水果的飲食習慣,提升腸道蠕動功能,也增加排便頻率,可減少罹患大腸憩室症的機率,也降低糞便卡在憩室而造成發炎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雖應多吃蔬菜水果,但最好少吃南瓜籽或火龍果、奇異果等有籽的水果,至於在吃西瓜、釋迦及芭樂這些籽籽超多的水果時,也記得把籽一顆顆吐出來,免得這些水果籽吞下肚後,卡在憩室的小洞裡,時間久了造成發炎及出血。勿吃抗擬血功能的保健食品 預防腸胃道大量出血近年來國內興起一股保健食品風潮,有大腸憩室症的人腸道原本就比較容易出血,如果又常吃些紅麴、靈芝、銀杏等具抗擬血功能的保健食品,就有可能出現腸胃道大量出血,不可不慎。延伸閱讀: 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
2020-12-18 養生.健康瘦身
超有效率「冬季減重攻略」 做到這5點不節食也能瘦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大家都喜歡擠進薑母鴨、羊肉爐店,來替自己進補取暖,但一不小心可能會吃進過多的油脂與熱量,養出肥滋滋的『小肚腩』或『腰間肉』。冬天其實是減重的好時機雖然冬天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冬天其實是減重的好時機,因為冬天消耗的能量比夏天高,若能掌握一些小撇步,也能在冬天維持更好的體態。在這裡,要先回頭認識一下我們的身體,大家都知道人類是恆溫動物,意味著在任何環境下,我們的身體都會努力維持著一定的體溫(體溫過高會造成身體細胞受損死亡、體溫過低會影響體內正常的生理代謝作用),因此當冬天季節來臨,室內外溫度降低,我們的身體要維持一定的體溫,需要更多的能量,這也是為什麼秋冬季節胃口食慾大開的原因。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的《自帶》恆溫系統,是幫助冬天減重的好幫手?這時候就一定要認識『基礎代謝率BMR(Basal Metabolic Rate)』,基礎代謝率是指在人體在最安靜穩定的情況下(例如:睡覺),維持生命及生理機能(例如:呼吸、血液循環、維持體溫、細胞新陳代謝…等)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 前面有提到,冬天季節溫度降低,若外在環境導致體溫下降1度,人體為了維持恆定的體溫,我們的基礎代謝率會自動上升13~14%(氣溫低時,BMR上升;熱帶地區的人BMR較低),這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如果這時候,我們忍住口腹之慾,並精準控制攝取的食物總熱量,為了維持體溫,自然消耗人體隨身的「能量庫存」,這也是為什麼冬天實行減重,效果比炎熱夏季更好的原因。正確善用基礎代謝率,減重事半功倍如何得知基礎代謝率是多少呢?可以藉由Harris–Benedict equation來計算:Male:66+(13.7×體重Kg)+(5×身高cm)-(6.8×年齡y)Female:655+(9.6×體重Kg)+(1.8×身高cm)-(4.7×年齡y)以小東(Male)為例,體重68公斤、身高175公分、年齡32歲,計算出的基礎代謝率為:1655大卡。但本計算方式若遇上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相同,但體組成不同(高肌肉或高脂肪組成)的人,此數據需要另外評估。因此若想知道身體真正的基礎代謝率及體組成,建議可進行「體組成分析儀」的測量,更可清楚知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身體年齡、骨質量及脂肪、水分、肌肉、內臟脂肪比例…,對減重計畫更有助益。提升基礎代謝率五撇步除了依靠《自帶》的恆溫系統,幫助秋冬減重外,亦可藉由下列五撇步,促進基礎代謝率,讓減重計畫飛起來。●你還可以看更多:善用反向儲蓄減重法達到瘦身目標(點我)撇步一:每周運動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達到「有點喘,但不至於喘不過氣」及「可以說話,但無法唱歌」的心跳速度即可。撇步二:不可惡性節食減重,每日飲食攝取熱量不可低於基礎代謝率,或許一開始體重下降,但身體會以為遇到飢荒,從而降低基礎代謝率。撇步三:吃早餐!吃早餐!吃早餐!吃早餐很重要,所以講3次!長期不吃早餐除了影響基礎代謝率外,甚至可能變成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撇步四:加強肌肉訓練並攝取優質蛋白質,肌肉比率越高,基礎代謝率會增加,有助於消耗熱量,而攝取優質蛋白質,除了可增加肌肉率外,還可修復運動過程中損傷的肌肉纖維。撇步五:攝取充足水分,有助於身體新陳代謝,若是遇到夏天或是工作大量流汗後,除了要多補充水分外,別忘記攝取適量電解質。 註:腎功能正常情況下充足水分計算小公式~體重(Kg)×30毫升(c.c)=每日建議水分攝取量若能掌握以上5個冬季減重秘訣,即使不節食也能健康甩肉,在過年前打造出完美的體態!
-
2020-12-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為什麼感冒只能拿三天份的藥?藥師破解常見迷思
在藥局執業中常常遇到領處方藥民眾抱怨「為何醫生只開3天藥給我?」、「醫生好小氣喔,只給三天藥。」、「繳那麼多健保費,一次只給3天藥。」許許多多對於「3天」的迷失。針對此迷失與疑問,特別在此稍加說明。民眾因身體不適就醫後,醫師會依病情的輕重緩急需求開立處方箋,民眾可持處方在醫療院所領藥,也可以憑處方自行選擇到住家附近的健保特約藥局領藥。處方箋又分為:一般處方箋醫療院所開給民眾的處方用藥,每次以3天為原則,假如因病情需要,醫師可以最高一次開7天的藥。而對慢性病人一次開給30日以內的用藥量。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依據健保署的規定,目前有100種疾病可以領取慢性處方箋,經醫師診治,適合長期服用相同藥品時,請醫師開立3個月的健保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假如是一般的感冒(90%以上感冒是由病毒引起,醫師會依症狀開給緩解不舒服的藥物,例如頭痛、喉嚨痛、輕微發燒、打噴嚏、流鼻水等,都會給症狀治療。通常服藥2至3天就可以改善,症狀解除後,其餘就靠多休息、不熬夜、適量補充水分及營養物質、適量補充維他命C,身體的免疫機制自然會去修護而達到痊癒,因此只須開給三天藥。當然,在還沒痊癒之前,盡量別跑到人潮多或擁擠的公共場所(尤其是醫院),以免再次被他人傳染。假使3天藥服完還有一些小症狀,也可再回診讓醫師評估是否再開藥。假如是一般腸胃炎,也只需要症狀治療,補充水分及微量元素電解質,重要的是民眾本身飲食要清淡,別再讓胃腸增加負擔才是王道。這就是為何只開3天藥的原因,很多疾病好轉、症狀改善以後並不需要一直服用藥物。尤其是治療感冒流鼻水跟過敏的藥物,會用到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例如cyproheptadine、dimenhydrinate、chlorpheniramine),可能會有嗜睡、倦怠、口乾、便秘、尿滯留、心跳加速等等副作用產生,要注意不可開車或操作機器以免危險,甚至老年人很多都有攝護腺問題,可能導致排尿困難,進而併發嚴重泌尿道問題,更可能導致血壓不穩定,故不宜給太多天藥物。民眾平時應提昇自我照護能力,除了平時配合飲食、運動調節之外,適當的營養物質補充是需要的。平時也要養成與藥師做朋友的習慣,有病看醫師、不管中藥西藥、用藥問藥師,減少藥物濫用,過期藥品不隨便丟,全民一起愛地球。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12-16 新聞.元氣新聞
沈智慧絕食97小時送醫 生理情況穩定
國民黨中常委沈智慧在立法院門口絕食到今日達97小時,上午經醫生評估後,送往國泰醫院檢查。國泰急診醫學部表示,已針對臨床症狀及透過抽血監測電解質,進一步給予支持性治療,評估目前生理情況穩定。沈智慧12日開始於立法院門口絕食,抗議美國萊豬開放進口,今日達97小時,上午經醫生評估後送醫檢查。
-
2020-12-16 新聞.元氣新聞
尋獲中橫失蹤男/40天只喝水存活等同斷食 醫師驚訝:太難了!
37歲邱姓男子疑似跳下中橫便道百米懸崖,經過40天在一處廢棄電廠涵洞被發現,他暴瘦20公斤、奄奄一息,並自述稱這40天來全靠喝水維生。(>>詳細新聞)醫師指出,一般斷食很少能超過20天以上,但從他被發現的涵洞有被服(指被子、衣服),能抵抗野外溼冷環境,並把代謝降至最低,並或有吃些野菜、昆蟲等,才能得以存活。記者接連訪問兩位醫師,聽到40天只喝水要能存活,都說「太不容易」,醫師呂秉正說,只喝水就彷彿進入斷食狀態,人體會先燃燒自身的脂肪,但40天時間終究太長,若他有吃些草、樹皮等,養分雖少,也能略有補充。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急診專科醫師吳肇鑫說,要斷食20天以上真的很少見,一般若是兩周已非常不得了。即便是只喝水,人的電解質會逐漸降低,例如缺少鈉離子,就會昏迷。有些政治人物絕食,能撐一段時間,都還是在水中加了鹽和糖,否則也會撐不下去。他說,從目前已知訊息判斷,邱男被發現時身邊有被服,又是在涵洞裡,若是他能喝水、抵抗寒冷,又把活動降至最低,「就像動物進入冬眠」會把消耗降至最低,但若他為了覓食去找東找西,反而會消耗了體力,而更為不利。但吳肇鑫仍認為,只喝水真不容易存活,也許還得看看他有沒有吃了一些野菜和昆蟲等,才能存活至今。
-
2020-12-15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腹瀉、腸胃炎吃益生菌會好嗎?研究懶人包解答
益生菌吃進腸道,在腸道增殖,由腸道排出,想當然地和腸胃道疾病最有關係。先談談便祕與腹瀉,然後較詳細地談困難梭狀桿菌、幽門螺旋桿菌,以及急性腸胃炎、腸躁症。這裡將暫且跳過功能性腸胃疾病、發炎性腸道等疾病。 便祕與腹瀉:益生菌可預防腹瀉 便祕,最多人關心,卻最不容易得出定論。副乾酪乳桿菌NTU101015和植物乳桿菌PS128,都在便祕大鼠模式中表現出改善便祕的效果。人體臨床試驗效果很不一致,澳洲伍倫貢大學的菲芮拉(Ferreira)教授,2019年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論文,下了個批判性的標題「低水準的統合分析誤導民眾」,他們的結論是:沒辦法判斷益生菌對便祕有沒有效。澳洲墨爾本大學索斯威爾(Southwell)教授2020年論文的建議比較中肯:「益生菌可以增加孩童排便次數,但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不足」。其實我也一再強調,便祕改善靠的是基本功夫,不能只靠益生菌,要同時注意飲食、運動及紓壓。 益生菌對腹瀉的預防效果就很清楚了,請注意是「預防」!不是治療!特別是急性腹瀉,如果有發燒嘔吐,請立刻找醫生!2020年在荷蘭養護之家做的研究,就顯示益生菌可降低抗生素誘發的腹瀉,建議應該推廣,該研究做的益生菌是荷蘭Winclove公司含九株菌株的EcologicRAAD產品。益生菌預防腹瀉的機制,不只是間接維護腸道菌相平衡,有些特定菌株還會影響腸道電解質的平衡,直接改善腹瀉。 旅行者腹瀉原因較複雜,多半還是病菌、病毒感染,益生菌預防效果就不如抗生素腹瀉清楚。國際旅行醫藥學會2017年發布的指南,認為目前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益生菌的效果;2019年華盛頓大學麥可法蘭(McFarland)教授做的統合分析,也認為難以確定;但2018年韓國濟州大學裴(Bae)教授的統合分析結論,卻是有顯著效果。 亞洲乳酸菌聯盟每年在亞洲不同國家召開大會,2013年在印度,台灣照例派出數十位產學專家參加,聲勢浩大,葡萄王公司和生合公司都派員參加,帶了很多益生菌產品給大家無限暢飲,大家大量吃,一路平安。我跟好友渡邊博士、學生秀慧博士,在會後去印度北邊的錫金拜訪,益生菌吃完了,沒兩天就開始腹瀉!由經驗論事,我真心覺得益生菌可以預防旅行者腹瀉。 急性腸胃炎:又痛又拉,照四季輪番攻擊 急性腸胃炎在許多國家是五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印度,幾乎每十名兒童就有一名死於感染性腸炎所引發的嚴重腹瀉。在夏天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之細菌性感染為主;冬天則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之病毒性感染為主。至於在3~6月流行的腸病毒,確實是住在腸道,可是卻會將毒素釋放出去,引起和流感相似的呼吸道症狀,以及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 加拿大兒科急診研究組織的腸胃炎研究小組,於2014年啟動一項美加跨國合作的四年臨床試驗,探討益生菌對門診腸胃炎的輔助治療效果。2018年底在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將美國及加拿大的結果分別發表論文,美國團隊在十個兒科急診收了因急性腸胃炎來急診的943位病童,加拿大則是在6個兒科急診收了886位病童,將病童隨機分為兩組,分別吃5天的安慰劑,或鼠李醣乳桿菌LGG(美國研究)、鼠李醣乳桿菌R0011及瑞士乳桿菌R0052(加拿大研究),然後觀察1個月的病情進展。 結果兩邊的結論都是:吃5天的益生菌,對急性腸胃炎病情並無明顯效果。雖然論文中有討論各種可能性,但無效就是無效。大規模的跨國研究案,發表在超一流的醫學期刊,當然受到注目,所以我說明得較詳細。 同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請了哈佛大學的拉蒙特(LaMont)教授寫了一篇評論,他說已經有數以千計的益生菌研究結果,證明益生菌對各種形式的急性、慢性腹瀉治療或預防確實有效,但是這項無效的研究,還是有其參考價值;而且LGG或R0011/R0052無效,不能斷言別的菌株就無效。休士頓衛理公會醫院的奎格利(Quigley)教授就指出:美加這項研究,在腹瀉發生50小時以後,才開始益生菌介入,太慢了,應該越早越好。 2017年,美國與印度的團隊合作,在印度收了4556位新生兒,做了60天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服用植物乳桿菌ATCC202195的新生兒,敗血症及呼吸道感染都顯著降低。這個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學術地位完全不輸給《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收案人數更是美加案的3倍。所以我認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兩篇論文很有參考價值,但離蓋棺論定還差太遠。有許多高水準期刊論文討論益生菌,非常能夠帶動益生菌的深度研究。不過老實說,在台灣幾個月大的新生兒得了急性腸胃炎,還真沒有醫生敢於建議輔助使用益生菌,甚至我也只敢建議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再開始逐漸補充益生菌。不過,如果是在印度這種嬰兒腹瀉死亡率超高的地區,益生菌絕對是救命的選擇。 腸躁症:益生菌功效因人而異 在《腸命百歲2》中,我說益生菌對腸躁症的功效早就被證實了。好友兼研究夥伴台北榮總的盧俊良醫師,在最近的論文就整理出19項益生菌對腸躁症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盧醫師和我們最近發表一篇植物乳桿菌PS128對腸躁症老鼠的研究論文,動物試驗的價值雖然遠遠比不上臨床試驗,但可以深入探討一些人體試驗無法探討的生理機制,例如我們就發現PS128可以調控大腦內部與痛覺相關的基因表現等。 最近德國漢堡大學的萊爾(Layer)教授,在《刺胳針》系列期刊發表一項大型隨機雙盲臨床案,募集443位腸躁症患者,服用8週經加熱殺菌的「失活」(註3)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或安慰劑,結果顯示:失活菌組有34%受測者達到症狀改善30%,安慰劑組是19%的受試者達到30%改善,統計上是顯著有效,而且沒有任何較顯著的副作用。這項研究能發表在《刺胳針》系列期刊,是因為人數夠多,而且用的是雙歧桿菌的死菌,還有就是統計上結果夠顯著。 但是,容我提醒大家,即使如此,也只有34%的人達到症狀改善30%。那麼著名的期刊論文說有效,為什麼我吃了卻沒效?我只能說個體差異太大了,效果不同也許是因為腸道菌相不同,或腸躁症病因不同,或精神壓力狀況不同,太多可能性,臨床試驗太難做了,尤其是腸躁症的試驗更是難做。 雙叉雙歧桿菌MIMBb75早在2011年,米蘭大學團隊就完成了一項122人、吃4週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相當好,不過當時做的是活菌型。 另一株針對腸躁症更有名的菌是嬰兒雙歧桿菌35624,愛爾蘭科克大學的貴格立(Quigley)教授在2005年就發表隨機雙盲臨床試驗,效果非常好,稱得上一炮而紅。2006年又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合作,讓362位腸躁症女性吃嬰兒雙歧桿菌35624或安慰劑4週,腸躁症狀也是顯著改善。 最近,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林格.庫卡(Ringel-Kulka)教授募集275位有腹脹腹痛問題、但還不到腸躁症的亞健康受測者,吃一個月嬰兒雙歧桿菌35624後,結果卻是沒顯著效果。「健康人」或「亞健康人」的臨床試驗真的不好表現出效益,只可惜益生菌產品若要以食品上市,就被要求要在健康人身上看到某些效果。 無論如何,嬰兒雙歧桿菌35624目前以AlignR品名在美加販售,以AlflorexR品名在歐洲販售,已經是有臨床數據支持的知名益生菌。(本文出處/摘錄自方舟文化出版《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
-
2020-12-14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前後大不同!醫師教你慢性腎臟病應該怎麼吃才對
王阿姨(化名)最近的尿量變少,經常感到疲倦、虛弱,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腎功能僅剩不到40%,醫師叮囑:「接下來要好好注意,不然後來會洗腎啊。」得知腎功能變差的消息後,王阿姨的家人紛紛開始出主意,有人認為要進補,有人認為要限制飲食。究竟慢性腎臟病患應該怎麼吃?長庚醫院腎臟科陳永昌教授提到,飲食控制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很重要,飲食上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以免讓腎臟負擔過大。除了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之外,若能攝取到足夠豐富的營養,可讓患者更有體力。建議患者攝取營養時可把握五大指標,包含低電解質、低磷鈉鉀、適量蛋白、低GI,若能添加Omgea-3也會更好。隨著時代持續進步,市面上已有多款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的營養補充品可供病患選擇,若患者無法從日常飲食獲取夠營養來源,或是擔心蛋白質攝取過量而無所適從,可考慮搭配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營養補充品,有助增加患者體力,且使用方便性高。挑選時建議可選用經醫學實證、食藥署核准且多位醫師推薦的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營養補充品。鼓勵患者可主動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讓自己能更有體力面對腎病。洗腎前、洗腎後,營養方針不一樣對慢性腎病變的患者而言,洗腎前或洗腎後要採取的飲食策略並不同,而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蛋白質的攝取量。「吃進蛋白質後,身體會產生含氮廢物,增加腎臟的負擔。」長庚醫院腎臟科陳永昌教授解釋:「因此對於腎功能不好,但還未到洗腎程度的患者來說,應限制每天蛋白質的攝取量,才不會讓腎臟負擔太大。」 然而,當患者開始接受洗腎後,身體產生的含氮廢物可藉由洗腎排出體外。甚至洗腎的過程還會促使更多的蛋白質流失。因此,使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洗腎患者不僅不需要限制蛋白質飲食,還需比一般人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在一般成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約1公克,慢性腎臟病患的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約0.6-0.8公克;洗腎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約1.2公克。用減法哲學保養腎臟 護腎尚安心「要保養腎臟,飲食上確實需要減法哲學,」陳永昌教授傳授心法:「先減掉各種太鹹的東西,減掉草藥和止痛藥,並減掉各種沾醬佐料。如果目前體重過重,肉類攝取就從四隻腳動物減成吃兩隻腳的。」陳永昌教授表示,腎臟病一共分為五期,在慢性腎病變的初期,建議三至六個月回診追蹤,檢查腎功能與電解質,並讓醫師評估營養狀態。進展到第三期、第四期後,三個月以內就需要回診一次。到了腎病變第五期時,則每個月都得回診監測腎功能。回診時腎臟科醫師會幫忙注意營養、貧血、腎功能、電解質等,但不一定每次都會開藥,陳永昌教授說,「我們會讓患者理解,其實醫師不多開藥,是為了他好。」營養不足是腎臟大敵 營養補充不可少!陳永昌教授分享,隨著衛教觀念普及,許多慢性腎臟病患者都被告知要採取低蛋白飲食,也決定認真地限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不過在看到各種複雜的蛋白質計算方式後,腎友們可能會想:「既然蛋白質吃太多不好,那乾脆不要吃好了,這樣就不用計算的頭昏腦脹,腎臟也完全沒有負擔吧。」陳永昌教授提醒,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尤其是一些「必需胺基酸」,身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透過飲食才能攝取到。因此當蛋白質限制過頭,或食量太少時,患者每天吃的熱量與蛋白質都不夠,將會導致一連串問題。陳永昌教授指出,「營養不良可能導致白蛋白下降、抵抗力變差、貧血等。這些問題對腎臟而言皆是大大扣分。」一旦患者抵抗力變差,會更容易感染生病、感染。甚至加速腎臟病的病程。蛋白質熱量耗損恐增死亡率據統計,約有一半的慢性腎病變患者會面臨「蛋白質熱量耗損」問題,患者容易感到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陳永昌教授說明,蛋白質熱量耗損牽涉複雜的生理變化,會間接或直接改變蛋白質代謝和熱量平衡。無論腎友們本身是不敢吃,或因為厭食而不想吃,當吃進的熱量和蛋白質過低,身體就會開始消耗原本體內的東西,靠著分解肌肉蛋白來獲取足夠胺基酸。如此一來,腎友們不只是肌肉和脂肪會減少,而且體內分解肌肉蛋白產生的含氮廢物,依舊會造成腎臟的負擔。陳永昌教授提醒,腎友們需特別留意,不能為了低蛋白飲食而完全不敢吃蛋白質,否則當攝取的蛋白質與熱量過低,恐會帶來反效果。蛋白質熱量耗損會影響生活品質,使住院率、死亡率上升,蛋白質熱量耗損是慢性腎臟病患之重要預後指標。 盲目亂補最傷腎! 營養補充把握五大指標既然吃多了不對,吃少也不行,腎病患者常陷入兩難:「到底要吃什麼?怎麼吃?才能保護腎臟,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至於看到患者日益消瘦、虛弱的家屬常反射性地想起補品、燉湯,或去買朋友、鄰居推薦的藥材,想替患者補身體。「真的不要吃那些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瓶瓶罐罐啊!」陳永昌教授呼籲,可選擇有商譽、經醫學實證且醫師推薦的慢性腎臟患專用營養補充品,品質還是比較有保證。畢竟,街坊鄰居介紹的食品、補品、藥材,往往並不是腎臟專用營養品,可能含有過量電解質,甚至含有重金屬或傷害腎臟的成分。如果腎病變患者食慾真的不好,或不知道該怎麼補充營養,可以適量使用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營養補充品來填補營養缺口,並遵守五大指標來增加體力,包含低磷鈉鉀、低電解質、低GI、適當蛋白、添加Omge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適量蛋白質,低升糖指數(低GI)可盡量減少患者血糖波動,同時符合低磷、低鈉、低鉀等低電解質的需求,品質、安全比較有保障。且臨床試驗證實,以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補充熱量,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居家生活保護腎臟之道陳永昌教授補充,隨著季節變化,腎友們一定要注意兩件事,「夏天怕脫水,冬天怕感染。」慢性腎病變患者在夏天,如果流汗比較多,體液流失後身體呈脫水狀態,容易影響腎功能。在冬天,患者很容易感冒,甚至感染流行性感冒、演變成肺炎,一旦有感染,腎功能就會兵敗如山倒。陳永昌教授回憶,「曾經遇過幫忙照顧孫兒女的長輩們,被幼稚園的小孩傳染感冒後,腎功能就急速變差。」也提醒腎友們務必關心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狀況,有需要的話,便要規則服藥物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問題,以延緩腎功能惡化。參考資料1. 2015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國家衛生研究院原文:
-
2020-12-06 科別.百病漫談
很營養但別吃!專家揭感冒、發燒和喉嚨痛該吃與不該吃食材
感冒、頭痛、喉嚨痛、咳嗽時,我們常被告誡應避開某些食物,以免讓症狀加劇。即使是平常被列為「營養優等生」的食材,在此時也可能讓不適症狀更嚴重。以下是專家列出的該吃與不該吃。感冒、流感、發燒時避免吃 | 菠菜組織胺是體內一種化學物質,當它釋放會觸發過敏症狀,許多食物也有組織胺的存在。它們會觸發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並加劇發炎反應,因而加重感冒與流感相關症狀。一般認為菠菜與草莓、番茄和柑橘類水果共食,可能釋放出組織胺。避免吃 | 堅果堅果含有協助人體抵抗感染的重要營養素,如鋅和維生素E。但要避免在疾病初期食用,尤其在胃不適和發燒的情況下。由於堅果富含健康脂肪,身體需耗費更多能量來消化,這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堅果也被認為會釋放組織胺,加重充血。避免吃 | 花椰菜儘管花椰菜含有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A和C,但纖維含量也很高,身體在病弱狀態時可能很難消化。為避免刺激胃腸道,建議選擇纖維含量較低且易消化的食物,讓身體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抗感染上。建議吃 | 紅椒紅椒所含的槲皮素,是強大的抗氧化劑,也具有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可以防止病毒自我複製,修復感染引起的組織損傷,並緩解發炎。它還富含抗氧化劑維生素C,可縮短感冒病程。建議吃 | 蘑菇細胞激素是負責人體免疫系統的小蛋白質,它們會調節免疫反應,在生病時發出警報,並在恢復健康時啟動睡眠模式。研究顯示蘑菇、靈芝和蟲草等,可以增加細胞激素,並幫免疫系統抵抗感染。建議吃 | 雞湯或肉湯研究顯示,雞湯含抗發炎作用的化合物,是對抗感冒和流感的好食物。且肉湯中含有電解質礦物質,例如鉀和鈉,對保持身體水分很重要。咳嗽或喉嚨痛避免吃 | 生菜根據喉嚨痛的嚴重程度不同,粗糙的生菜可能更難吞嚥而引發不適,建議等症狀恢復後再吃。避免吃 | 柑橘類水果這是一個難題,雖然柑橘類水果能補充維生素C和鉀等電解質,有利緩解感冒病程,但水果的酸度可能會使喉嚨更不舒服,建議喉嚨痛時,用其他方式補充維生素C。建議吃 | 雞蛋雞蛋不僅容易吞嚥,還含有維生素D和鋅,可與免疫系統協同作用,對抗病毒和細菌。另外,雞蛋的蛋白質被分解為胺基酸,然後再被循環成抗體和其他蛋白質,提供免疫系統更多能量。建議吃 | 蜂蜜滑順的質地可緩解喉嚨疼痛、發癢,而且蜂蜜是一種天然止咳藥。也有研究顯示,蜂蜜具有抗菌特性,可幫助人體抵抗細菌。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
2020-12-02 科別.泌尿腎臟
如何避免腎衰退而洗腎?專家教你14個養腎、固腎方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3期文∕郭岳潭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調查指出,國內有超過200萬慢性腎臟病患,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洗腎人口已突破7萬人大關;但自知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比例,卻僅有3.5%。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指出,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統計,國人洗腎成長率平均每年約有5~6%,洗腎發生率及盛行率已是世界第一。導致腎衰竭的原因許多疾病常會引起腎衰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急性腎衰竭,以及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當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無法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水分時,就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症狀,例如:肺水腫、呼吸喘、噁心、嘔吐、食慾差、皮膚癢、過度疲憊、嗜睡等,每個人的症狀表現可能不同。趙順榮強調,當腎功能無法正常代謝及維持體液平衡,會出現尿毒症的症狀,就可能必須洗腎,利用血液透析機器及人工腎臟,將血液經由血液透析機器過濾血液中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以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12招西醫養腎1.控制血糖高血糖會損害血管,造成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導致腎絲球肥大及增生,是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危險因子;糖尿病也會增加患心臟病及腎衰竭的風險,糖尿病引起腎病變,已成為末期腎衰竭重要病因。早期糖尿病的介入治療,可大幅減少及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發生及惡化,建議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內,餐前血糖控制在90~130mg/dl,糖化血色素<7.0%,可以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若患有糖尿病,控制血糖建議藉由運動、飲食、藥物等三方面來著手,採用對糖尿病及腎臟有益的飲食,並遵從醫囑服用糖尿病藥物,有助減緩慢性腎臟疾病的進程。2.控制血壓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血壓與腎臟病惡化密切相關,血壓較高會導致腎功能衰退速度加快,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併發症,而通常高血壓腎病變已是末期腎病最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腎臟可倚賴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以及抗尿鈉因子等荷爾蒙,維持血壓恆定,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的血管結構發生硬化,進而使的腎功能惡化,高血壓也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逐漸增加,而高血壓也早已被證實為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理想的血壓應維持在130/80mmHg範圍內,有助於減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以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如果是高血壓病患,建議每天定期測量血壓,且勿擅自或隨意停止服用降血壓藥,因為高低起伏的血壓會加速破壞腎臟的血管,一定要由醫師決定是否可以停藥或減藥。3.控制血脂高血脂及異常血脂與慢性腎臟病相關,高血脂會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行,且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而血脂異常是指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二者合併,都是血管硬化的主因,而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合併高血脂症。根據研究發現,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偏高,以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腎功能下降風險較大,且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比值越高,腎功能下降速度也越快;相對來說,較高的高密度膽固醇會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理想血脂範圍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60mg/dl;若是高血脂症患者,控制目標為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55mg/dl、女性≧6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 mg/dl。4.控制尿酸高尿酸會直接傷害腎臟內的腎絲球及腎間質,造成腎功能下降,且高尿酸血症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與病情惡化,而進入末期腎衰竭需要洗腎的階段。由於血中尿酸大部分是由腎臟排出,一旦尿酸升高,在腎臟的濃度也會升高,容易產生尿酸結晶沉澱在泌尿道及腎臟,就會造成尿路阻塞,進而傷害腎臟的功能,理想的尿酸範圍為男性3.0~7.0mg/dl、女性2.5~6.5mg/dl。如果是高尿酸血症病患,降尿酸藥物治療的目標為血中尿酸長期控制在小於6.0 mg/dL;已有痛風結石患者,則應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5.0mg/dL以下。5.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為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也是腎臟功能惡化的獨立危險因子,罹患慢性腎臟病會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心血管疾病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相當容易被忽略,也因此喪失治療的最好時機。根據許多大型研究調查結果,慢性腎臟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週邊血管疾病及中風等,而出現心血管疾病,也更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末期腎衰竭病患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0~30倍。6.預防感染疾病 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都會影響腎功能。飲水過少、長時間憋尿,都容易把病菌帶入尿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即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腎衰竭,也會加速傷害腎功能。 感染流行性感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當喉部、扁桃腺等受到鏈球菌感染時,也容易引起腎臟發炎,造成腎功能受損,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7.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會造成腎臟血流增加、腎絲球超過濾,以及腎絲球高壓,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腎絲球濾過率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下降,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越高,即使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也是如此。另一方面,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發展有密切關係,擁有的代謝症候群因子越多,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越高。肥胖會提高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的發生率,與增加慢性腎臟病死亡率;如果BMI≧24,或是男性腰圍大>90公分或女性腰圍>80公分,則會建議適當飲食控制及減重,因為減重會使血壓下降,也會降低蛋白尿,有益於慢性腎臟病的控制。8.定期運動定期運動有助保持健康體重,以及減輕壓力、焦慮,可以降低血壓,對腎臟有益,也是幫助控制慢性腎臟病進展的有效方法。建議每星期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對於老年人、體重過重、心臟疾病患者,或是平常缺乏運動的人,建議開始運動前,可以先到醫療院所接受醫師或專業人員評估及運動測試,才能選擇最安全又有效的運動方式。9.限制飲酒過量飲酒會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也會造成肥胖,都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長期酗酒更可能導致全身肌肉大量收縮,造成肌肉損傷,釋出大量的肌球蛋白至血液中,嚴重甚至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當肌球蛋白在腎小管沉積形成結晶,進而阻塞腎小管,最終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的情況。每日的酒精攝取量應限制為20~40克,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惡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避免吸菸吸菸是重要的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與較嚴重的蛋白尿及腎衰竭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男性增加2.4倍、女性增加2.9倍;也有研究發現,每天抽一包菸者比不抽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4倍,戒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則高3倍。吸菸會活化交感神經,導致血壓升高,破壞血管內膜細胞,增加腎臟血管阻力,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加速腎功能惡化造成腎衰竭;且香菸含有多種重金屬物質,產生腎毒性的氧化壓力,導致腎臟血管收縮,就會造成腎臟損傷,戒菸可以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1.限制鹽鈉攝取量腎臟是負責調節血壓,以及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飲食中的鹽分由腎臟排出體外,如果攝取過量的鹽分,就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下來約是6克的鹽。除了控制鹽分的攝取外,日常飲食中也要減少食用鈉含量高的食品,例如:麵包、吐司、麥片、餅乾、零食、果凍、布丁、肉乾、火腿、香腸、臘肉、起司、泡菜、蔬果汁、罐頭食品。另外,番茄醬、沙拉醬等醬料,以及湯品也要注意。12.避免自行使用藥物避免未經醫師或藥師指示自行使用止痛藥、抗生素或來路不明的藥物,濫用藥物可能會導致腎臟損害,尤其使用大劑量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會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量,從而損害腎臟,長期服用的結果,有可能會造成下肢水腫、腎臟急性衰竭。在大多數情況下,NSAID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才會引起慢性腎臟病;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NSAID,就可能加速病程進展,造成腎臟功能惡化得更快。另外,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會造成慢性腎臟病,並加速慢性腎臟病惡化為末期腎衰竭,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仍未知是否含有馬兜鈴酸,所以也不可以隨意使用。2招中醫固腎中醫師吳宛容指出,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中醫認為,腎臟與冬季相應,此時補養腎氣最為適宜。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保養腎臟,不讓陽氣外泄,西醫則認為,冬天天氣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而減少腎臟的血流量,而且感冒病毒更容易感染腎臟,因此,冬天也要做好保暖。1.護足保腎吳宛容表示,腎經起於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因此要特別注意保暖,睡覺時千萬不要將雙腳正對冷氣或電風扇,怕冷的人最好穿著襪子睡覺,以免受寒。建議每晚睡覺前,按揉腳掌正中凹陷的「湧泉穴」,有引火下行助眠、引氣血歸腎的作用,是護足保腎的重要方式。湧泉穴位置:湧泉穴位於腳底中線前1/3交點處,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之處。方法:將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於足心湧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天揉100次為宜。效果:可以激發腎經的經氣,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腎臟的氣血,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2.通便護腎中醫認為,「腎司二便」,腎主管大小便的排出。吳宛容表示,一旦大便不暢,宿便停積,濁氣上攻,不僅使人心煩悶脹,也會傷及腎臟,導致腰酸疲乏,噁心嘔吐;而腎氣虧虛,也會引起排便無力或大便稀溏,伴有腰酸膝軟,頭昏耳鳴。因此,保持大便暢通,也是護腎的法寶。 腎俞穴位置: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2指寬處。方法:把雙掌摩擦至熱後,將掌心貼於腎俞穴,如此反覆3~5分鐘;或是直接用手指慢慢按揉腎俞穴,直到出現酸脹感,且腰部微微發熱。效果:按揉腎俞穴對治療腰膝酸軟及大便難解,都有不錯的效果。延伸閱讀: 全面守護腎功能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
2020-12-02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Johnny游: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
元氣網系列直播 主題:火鍋怎麼吃熱量最低 地雷食物揭曉時間:12月9日(三)12:30-13:00 【👉更多直播資訊】 「三折肱而成良醫」,每個人都能成為柯南, 當身體出現異狀,就能透過蛛絲馬跡發現可能是腎臟病的常見症狀。1.我是不是變胖了?看起來特別腫?很多時候,腎臟排不掉水分而留在體內,就容易產生腫脹的現象,這時候不要再盲目追求減肥,該尋求醫師的幫助! 提供一個小秘訣:如果按壓皮膚後,皮膚會陷下去,或是回彈的速度比較慢,那就是水腫產生的現象,而不是脂肪造成的腫脹,千萬別投錯醫! 2.最近腰痠背痛,要不要看復健科?若是腎臟腫脹造成的痠痛將會是「受擠壓、壓迫,脹痛感」,而不像是腰椎或肌肉產生的「悶痛、刺痛、痠痛」,而且腎臟造成的腰痛通常會伴隨發燒、血尿等症狀,請特別注意!3.今天的皮膚特別癢,要不要看皮膚科?腎臟病還會有一個特色,當腎臟功能衰退,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或是尿酸過高,都有可能會導致皮膚發癢的症狀,看了皮膚科後:擦了藥、洗冷水澡,都沒有特別改善,那就要考慮腎臟的問題。 4.怎麼最近看不太清楚,是不是老花?有些長輩會覺得眼睛看不太清楚,嘗試戴上老花眼鏡,卻沒有改善, 很擔心自己視力方面出問題,這件事情我們要討論到:腎臟病容易產生血壓變高,而血壓高就容易影響視覺,當影響到視網膜,視線容易產生模糊。如果家中的長輩有以上的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提早診斷對症下藥,就能夠避免症狀惡化,提早恢復身體健康。 【非看不可】主題:火鍋怎麼吃熱量最低 地雷食物揭曉時間:12月9日(三)12:30-13:00元氣網粉絲團來賓: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延伸閱讀】-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Dr.命/慢性腎臟病五種期別的痛 迷因告訴你-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1 新聞.健康知識+
清淡飲食3餐水煮對嗎? 吃對好油比完全不吃油重要!
豬油拌飯可是台灣傳統美食,在熱騰騰白飯淋澆一些自製豬油,加上少許肉燥,相當下飯,不過,熱量及膽固醇驚人。有人則是力行清淡飲食,3餐以水煮為主,營養師提醒,油脂攝取太少,除了讓肌膚乾燥,還會影響神經傳導,導致情緒起伏不定,注意力下降。如何吃對油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這可是1門學問」,首先了解脂肪,依照構造,可分為下列3大類:1.飽和脂肪酸:在脂肪酸中結構最為穩定,室溫下呈現固態,主要以動物油脂為主,例如,牛油、豬油,以及紅肉(牛肉、羊肉)、雞皮、豬皮等。至於椰子油、棕櫚油,雖屬於植物油,但也是飽和脂肪酸。2.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功能,例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花生油、麻油、酪梨以及堅果類。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結構較不穩定,且不耐高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須藉由食物攝取,例如,魚油、亞麻仁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等。豬油拌飯裡的豬油就是飽和脂肪酸,如果經常食用,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致血管內壁增厚,血壓上升,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健署表示,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等植物油,都屬於不飽和脂肪含量(85%以上)較高的油,建議作為家庭低溫處理的烹調用油。至於牛油、豬油、棕櫚油等,因飽和脂肪含量(34%以上)較高,熔點高,氧化安定性佳,較適合作為高溫油炸油,但經常食用,恐傷及心血管,應盡量減少食用油炸食物。國健署強調,不論油炸食物是採用哪1種油,基本上其對健康都是不好的。在用油上,可以遵循下列5大原則,維持健康飲食型態。1.以清蒸、水煮、川燙、清燉、涼拌等少油方式為主要烹調法。2.使用植物油,但避免高溫起鍋,少用糖醋、醋溜、油炸、油煎、爆炒、油淋等烹調方式。3.避免食用油炸食品,油炸外皮應去除後再吃,並少吃等油脂含量較高的加工食品。4.避免使用反式脂肪,反式脂肪常存在於以酥油和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食物,以及薯條、炸雞、雞塊等油炸食物,這類食物應該避免攝取。5.多吃天然堅果種子,例如,花生、芝麻、腰果、杏仁、核桃等,藉此取代餅乾、蛋糕、糖果等零食,每日建議攝取約1湯匙量,約為杏仁果5粒或花生10粒或腰果5粒。蘇秀悅表示,透過降低油脂是可以達到體重控制的效果,但如果3餐均是水煮食物,植物性礦物質容易流失,營養素以及甲離子等電解質將不足。長期下來,飲食過於清淡,身體缺乏必須性的脂肪酸,首當其衝的是皮膚變差,乾燥、無光澤、臉上出現皺紋,且容易發炎,蘇秀悅建議,仍應攝取一些好油,或補充堅果種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19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可逆! 日常「引病」習慣你我常做,出現這3大症狀已經來不及
糖尿病不可逆!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每年新確診2.5萬人糖尿病患者,尤其第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原因都脫離不了不動、不健康飲食、肥胖這3大主因。而糖尿病可說是各疾病的誘發因子,大腦、心臟、腎臟、四肢等疾病,很容易因糖尿病誘發。因此,健康的人應該維持健康生活形態,降低糖尿病的發生機會,而糖尿病患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服藥控制。肥胖是眾多不良生活習慣的結果 糖尿病由肥胖而引起台北長庚醫院、市立土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林樹福表示,第2型糖尿病的起因,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胖。當體重上升胰島素的利用效率就會變差,身體就會增加胰島素分泌,加強血糖穩定;然而當胰臟不斷加重負荷的工作量,便加快其退化時程,漸漸胰島素分泌量下降,血糖就開始不穩定,逐漸產生糖尿病。肥胖不是單一元素,而是許多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例如飲食不均衡,攝取熱量太多,身體卻活動量不足,讓熱量轉化成脂肪保存在身體。尤其現代大多數上班族,都在久坐行列,也沒有運動習慣,加上飲食難以自主管控,不知不覺體重就上升,慢慢地開始陷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漩渦。糖尿病初期不知不覺 等到吃多、喝多、尿多已經來不及林樹福提醒,初期糖尿病身體不會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都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自己血糖已經異常,幾乎可以說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罹患糖尿病。然而糖尿病不會「好」,一旦胰臟功能退化衰竭就沒有辦法完全恢復,最好在沒有發生糖尿病時,就要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時間監控血糖數值,確認胰臟當前狀況。假使身體因血糖控制不易,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症狀,意味著糖尿病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林樹福解釋,當胰島素無法讓血糖進入細胞,血糖值不斷升高,身體就有代償機制,讓血糖在尿液排出。水分會大量流失,排尿量增加就想喝水,也因血糖沒有到細胞內運用,身體會認為養分不足發而出飢餓訊號。林樹福也說,臨床上能發現,糖尿病患者有時口渴不一定只想喝「白開水」,而是想要喝含糖飲料,血糖已經高到會從尿液排出,但仍然會想要喝含糖飲料,原因很可能是生活習慣導致。平時就已經習慣口渴喝飲料,因此在補充水分時,就想要用含糖飲料來當水喝,另外吃甜食容易上升血糖也是可能的原因。糖尿病不僅「慢慢來」 急性症狀恐致命雖然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很多病症都是「慢慢來」,但也有急性病徵恐怕致命!林樹福強調,當血糖無法讓細胞運用,脂肪就會開始分解,游離脂肪酸在肝臟代謝,就會產稱出胴體,當胴體與鉀離子在血液濃度大量升高,導致酮酸血症,會引起心律不整,血壓也會很低,呼吸急促很喘,必須馬上急診治療。林樹福也說,另1項糖尿病急症,就是高滲透壓血症。當患者血糖非常高,沒有明顯胴體反應,血液滲透壓卻拉高,患者脫水會非常嚴重,電解質也會極度失調,患者同樣會感覺到非常不舒服,有可能陷入昏迷,必須馬上急診治療。不論酮酸血症或高滲透壓血症,假使沒有即時妥善處置,都有可能導致死亡。糖尿病前期解查才會知道 確診糖尿病胰臟已退化80%糖尿病即早發現非常重要!林樹福提醒,早期糖尿病由於症狀不明顯,檢驗血糖就變得非常重要。一般人如果空腹8至12個小時抽血檢測,血糖值不會超過100mg/dl,糖尿病前期則在100至125mg/dl之間;如果是飯後血糖,一般人不會超過140mg/dl,如果在140至200mg/dl之間,也是糖尿病前期。 希望疾病會康復會「好」,是絕大多數患者的期盼,然而糖尿病只能控 制無法痊癒。林樹福解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剛開始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讓血糖能夠維持穩定,但胰臟功能開始受損,等到發現到血糖高於正常值時,胰臟功能大約僅剩下常人年輕時的10%至20%,所以等到看到血糖異常時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其實胰臟恐怕已經毀損90%。糖尿病只能加強控制 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林樹福也說,身體很多器官都會隨著年紀慢慢退化,包括心臟、肺臟、腎臟,也包括胰臟。當不斷加強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況下下,會加快胰臟功能退化,可能在40或50歲,甚至更年輕,就出現血糖控制困難。由於糖尿病是不可逆疾病,只能努力維持,不要讓糖尿病惡化,降低誘發其他慢性病的機會。林樹福再次提醒,不論正常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維持規律運動,至少每周5次,每次30分鐘,就能夠幫助控制血糖,特別是糖尿病前期民眾,每年都會有3至10%惡化成糖尿病,如果能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少能降低50%的危險。糖尿病用藥務必遵照醫師指示 每個人狀況都有差異林樹福持續說,糖尿病患者除健康的生活方式,用藥與飲食必須遵照醫師指示外,目前糖尿病用藥大致可區分成增加胰島素敏感度、與刺激胰島素分泌。患者可多利用藥物,讓血糖可以順著尿液排出體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能保護腎臟。醫生會按照不同病患狀況與需求,開立對病人有益處的藥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
2020-11-07 科別.骨科.復健
避免肌少症 腎友3種運動不能少
慢性腎臟病(CKD)是指腎臟組織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遭受無法恢復的損壞,腎功能逐漸衰退,造成長期受損達3個月以上無法恢復原有功能。慢性腎臟病分為五個階段,當進入到第五階段,也就是末期腎衰竭時,就要考慮進行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的治療。預防惡化 先控制三高規律運動有益健康,但多數人不太了解運動對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性,有些病友甚至擔心安全而缺乏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高血脂)都是慢性腎臟疾病惡化的重要因子,且慢性腎臟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非常高,因此危險因子的控制對病友是非常重要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身體活動量與其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有很大的相關性,且提高身體活動量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並減緩腎功能惡化,也有助心肺適能和避免肌肉萎縮。還未到洗腎的患者,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避免影響腎功能。而開始洗腎後,則容易有蛋白質流失的情形,在營養攝取上建議要增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公克以上的蛋白質量。一方面因為蛋白質流失增加,另一方面因為攝取限制,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肌少症,此時肌力訓練就顯得更重要了。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該如何運動呢?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應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和伸展運動。1.有氧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降低體重,減少心血管和腎臟疾病的風險因子。如腳踏車或走路,每周3-5天,中等強度的運動,即感覺有點喘,但仍可以講話的程度,每次持續20-60分鐘。如果無法持續長時間運動,可以每次運動3-5分鐘,反覆的運動與休息,累積到20-60分鐘。2.阻力訓練:避免肌肉萎縮並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提升日常活動的能力。運動方式如使用啞鈴等重訓器材、從椅子起身、爬樓梯、抬腿、深蹲、舉水瓶等。每周2-3天,最少做一個回合10-15次。大部分病人應可做多個回合。從事8-10種不同的運動,針對主要的大肌肉群做訓練。3.伸展操:每周2-3天,靜態伸展到有點緊繃,每次靜態伸展維持10-30秒,同一位置伸展總共伸展達60秒。不過如果有電解質異常 ,特別是低/高鉀血症、肺水腫、四肢水腫、胸悶、心悸、近期進行手術、心律不整、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血糖>300、血壓>180/110、感染、中心靜脈導管或動靜脈廔管/人工合成動靜脈血管功能不佳等情況,就建議患者先不要運動,與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慢性腎臟病患者運動四點注意●過去3個月未曾規律運動或有心血管疾病者,運動前先和醫師討論。●無法長時間運動者,可分段累積運動時間。如運動3分鐘,休息3分鐘,運動與休息1:1。●循序漸進。先增加運動持續時間再提高運動強度,當持續時間可超過30分鐘後,再考量增加強度。●伴隨有其他慢性疾病者,為避免服用特定藥物而影響心律,不應以心跳作為運動強度依據,應以「運動自覺強度」為主要依據,每次運動達到「有點喘但還能講話」程度。
-
2020-11-0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
慢性腎臟病(CKD)是指腎臟組織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遭受無法恢復的損壞,腎功能逐漸衰退,造成長期受損達3個月以上無法恢復原有功能。慢性腎臟病分為五個階段,當進入到第五階段,也就是末期腎衰竭時,就要考慮進行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的治療。 規律運動健康有益處,但多數人不太了解運動對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性,有些病友甚至擔心安全而缺乏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高血脂)都是慢性腎臟疾病惡化的重要因子,且慢性腎臟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非常高,因此危險因子的控制對病友是非常重要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身體活動量與其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有很大的相關性,且提高身體活動量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並減緩腎功能惡化,也有助心肺適能和避免肌肉萎縮。 還未到洗腎的患者,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避免影響腎功能。而開始洗腎後,則容易有蛋白質流失的情形,在營養攝取上建議要增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公克以上的蛋白質量。一方面因為蛋白質流失增加,另一方面因為攝取限制,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肌少症,此時肌力訓練就顯得更重要了。 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該如何運動呢?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應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和伸展運動。1.有氧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降低體重,減少心血管和腎臟疾病的風險因子。如腳踏車或走路,每周 3-5天,中等強度的運動,即感覺有點喘,但仍可以講話的程度,每次持續20-60分鐘。如果無法持續長時間運動,可以每次運動3-5分鐘,反覆的運動與休息,累積到20-60分鐘。 2.阻力訓練:避免肌肉萎縮並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提升日常活動的能力。運動方式如使用啞鈴等重訓器材、從椅子起身、爬樓梯、抬腿、深蹲、舉水瓶等。每周2-3天,最少做一個回合10-15次。大部分病人應可做多個回合。從事8-10種不同的運動針對主要的大肌肉群做訓練。3.伸展操:每周2-3天,靜態伸展到有點緊繃,每次靜態伸展維持10-30秒,同一位置伸展總共伸展達60秒。不過如果有電解質異常,特別是低/高鉀血症、肺水腫、四肢水腫、胸悶、心悸、近期進行手術、心律不整、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血糖>300、血壓>180/110、感染、中心靜脈導管或動靜脈廔管/人工合成動靜脈血管功能不佳等情況,就建議病患者先不要運動,與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 🔔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非看不可】主題: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 時間:11月12日(四) 20:00-21:00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醫師、腎友Jimmy【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