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電腦斷層
共找到
1013
筆 文章
-
-
2020-05-07 癌症.癌友加油站
他10年來2癌輪流復發 因定期追蹤治療安然度過
宜蘭一名男子罹癌10年,甲狀腺癌、直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經歷超過50次的化療、25次的放療,至今仍與癌共處,還是安然度過他,意志力外,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余盈輝分析,重點在於定期追蹤、積極治療,成功抗癌,絕非偶然。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位抗癌勇士69歲患者2011年確診甲狀腺癌第三期,2014年確診直腸癌第三期,截至2018年之前,直腸癌每隔1年多便復發1次,2018年8月也發現甲狀腺癌的復發,他積極接受放療、化療與手術切除。怎料才安心沒多久,今年3月又發現直腸癌復發,經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腫瘤轉移至右肺部。確認病灶後,他積極進行治療與手術切除,3月底出院回家休養,罹癌10年,他頻繁進出醫院,至少經歷超過50次的化療與25次的放療,至今仍與癌共處,令余盈輝醫師也稱讚「病人意志堅定、勇於積極接受治療,是真正的抗癌勇士。」余盈輝分析原因表示,癌症的治療除了必須透過醫療單位跨團隊的合作之外,病人按時追蹤與積極接受治療也有機會讓癌症持續得到控制,「患者因為定期接受追蹤,讓復發的情況在短時間內被醫療團隊掌握並即時切除復發處的腫瘤,是戰勝癌症的關鍵。」余盈輝說,在發現直腸惡性腫瘤時,醫師通常會先確認腫瘤的臨床期別,如果是侵犯較深或是直腸繫膜淋巴結疑似轉移,就必須先透過放療與化療縮小腫瘤,待腫瘤縮小,再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之後輔以預防性的化療藥物做後續治療,若沒再復發,後續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余盈輝表示,大腸直腸癌屬於預後較好的癌症,如果早期發現,治癒率極高,術後的保肛率也超過百分之95,幾乎無需做肛門切除手術及永久性人工肛門(腸造口),長期存活率非常樂觀,且由於該種癌症化療藥物毒性較低,帶給病人的不適感與副作用較小,即便是第四期,病人仍可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余盈輝提醒,大腸直腸癌的初期沒有症狀,除透過國健署提供50到75歲成年人,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外,平時若發現排便次數有改變(無論變多或變少)、糞便的形狀呈現細、短、小,且色澤有暗紅色的血絲時,務必盡快就醫檢查。
-
2020-05-06 癌症.其他癌症
「被遺忘的睪丸」癌化機率高10倍 醫師提醒別輕忽
高雄一名46歲男性因急性左下腹部疼痛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外科就診,經醫師理學檢查,懷疑是左側腹股溝疝氣,疑有腸壞死,醫生發現他左側陰囊內沒有睪丸,安排會診泌尿科。透過理學及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該名男性患有隱睪症,睪丸在左側腹股溝內,已有急性壞死情形,緊急為患者開刀,手術後病理證實為隱睪症併發睪丸癌,所幸癌細胞尚未擴散,術後恢復良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任蘇進明說,隱睪症是男性發育時,睪丸由腹腔往陰囊下降的過程中斷,或是帶路的軟組織沒有進入到陰囊,使得睪丸無法有效落在陰囊。若忽略檢查,睪丸長期受腹內高溫影響,不僅造成睪丸的造精能力變差,未來癌化成為睪丸癌的風險將高出10倍。蘇指出,男嬰在新生兒健檢時就可以得知是否有隱睪,建議在1至2歲期間接受手術治療,讓睪丸的發育、功能較有利。手術方法依照隱睪位置判斷,若睪丸位置較低,可經由腹股溝開刀,找到隱睪及精索,將其與腹膜作充分剝離,讓睪丸有足夠的長度可以被拉到陰囊內,固定在陰囊壁。臨床上在檢查隱睪症問題時,也有部分小朋友會因為情緒緊張,造成提睪肌收縮,將睪丸拉到下腹部,使得檢查時摸不到睪丸,稱作「伸縮性睪丸」,通常在青春期後會恢復正常,蘇進明提醒家長多留意孩子成長狀況,除基本的健康檢查外,可透過換尿布時,多觀察陰囊外觀或是以觸摸方式關心孩子的睪丸發育,如有異狀,要盡早就醫治療。
-
2020-05-06 科別.一般外科
頭部外傷別輕忽 小心延遲性病變
車禍、跌倒第一時間頭部可能無明顯外傷而輕忽傷勢,錯失緊急處置的黃金時間。台東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正能提醒,要留意傷者有無延遲性病變,以免傷害擴大。意外事故死亡長期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頭部外傷更是常見,從統計資料分析,頭部外傷一大高峰期在25至30歲,年輕人因工作需要及活動量大,發生意外機率高,機車事故更是主因。另一高峰是60歲以上年長者,常見情況是在浴室摔傷等。陳正能提醒,頭部外傷是一種連續變化的疾病,可能數小時或數日後才發生大量延遲性出血,嚴重恐危及性命,或遺留後遺症。有些患者在事故發生時,外觀看不出受傷,電腦斷層掃瞄(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也無恙,卻在數日後倒地不起,就是延遲性病變。他說,頭部外傷者,每百人有5人屬重度外傷,其他是輕度外傷。輕度頭部外傷,一般不需手術治療,仍需要密切觀察,留意是否出現延遲性病變,觀察期為3個月,受傷後72小時內是最重要的關鍵期,傷患、家屬都要提高警覺。
-
2020-05-06 癌症.肝癌
肝癌是沈默殺手 醫師籲超音波檢查護肝
花蓮一名48歲林姓男子,近來胃口不好、體重減輕而就醫,經腹部超音波發現肝臟長一顆3公分腫瘤,讓他非常錯愕。門諾醫院表示,台灣是B、C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區域,而且肝是人體沉默的器官,呼籲40歲以上民眾除抽血檢查外,記得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有助於發現腫瘤,及早治療。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說,肝腫瘤包含惡性及良性,若證實是良性腫瘤,就不用太過擔心。肝臟的良性瘤中,以血管瘤最常見,再來是良性結節性增生,腺瘤則較少見。惡性腫瘤就是肝臟惡性腫瘤,如肝癌、膽管癌、轉移癌,往往是身體出狀況才發現。多數的肝硬化和肝癌是由慢性B、C型肝炎而來,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肝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約有7000名患者死於肝癌,這個數字比起新冠肺炎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戎伯岩醫師表示,酒精、黃麴毒素,部分化學物質,也是誘發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肝臟是沈默的器官,沒有痛覺神經,等到身體功能開始異常而準備就醫時,可能已罹患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戎醫師指出,目前現有的診斷工具包含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新的診斷檢查工具,包含對比劑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等能更快發現腫瘤。超音波沒有輻射線也非侵入性檢查,不傷身體也不會感到不舒服,民眾若能保持警覺,注意身體變化,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並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及早發現治療。
-
2020-05-04 科別.耳鼻喉
魚刺哽喉用偏方 食道潰瘍還血腫
一名37歲的女老闆,喝魚湯時,喉嚨哽到魚刺。餐盤裡有一些地瓜,她連吃了好幾塊,想藉地瓜的纖維將魚刺吞下,結果喉嚨到胸口劇痛,趕緊掛急診。經胃鏡檢查發現,魚刺不見了,但食道裡卻出現幾條長長的潰瘍,食道壁上還有一個大腫塊,幾乎把食道的管腔整個阻塞了;電腦斷層顯示,食道因魚刺割傷造成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形成了巨大的血腫。這位女老闆以食道黏膜保護劑治療及喝流質食物一周後,胸口疼痛才逐漸改善。一般人被魚刺哽到,常會嘗試一些土法或偏方。最常見的是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或溶蝕掉;或是吃一些青菜或肉塊,想藉此牽引或黏附魚刺,順道將魚刺吞下。其實,「吞食法」是個危險動作,雖有機會化解問題,但也可能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當咽喉被魚刺哽到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看是否可藉振動將魚刺給咳出來;如果在輕咳之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去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夾除。臨床上,小兒吞入的異物最常見是錢幣,多為一元,少數為五元,其次是魚刺、雞骨、鈕扣、電池、磁鐵、玩具、別針等食物或物品;大人誤食的異物,則以魚刺、雞骨、牙籤較常見。為何卡住? 吃太快也是原因引起消化道有異物「卡住」的原因很多,例如倉促進食、邊吃邊說話、大口喝下含有魚刺的魚湯,或吃東西時不慎把鬆動的假牙一起吞下。六個月至三歲的嬰幼兒,特別容易誤食異物,主要是因為他們喜歡抓東西往嘴裡放。當喉嚨或消化道被異物卡到時,可能產生喉嚨痛、吞嚥困難、流口水、胸骨疼痛等症狀;如果異物過大會造成腸阻塞,會引起腹脹、腹痛及嘔吐;吞入尖銳的異物則可能刮傷胃腸道引起潰瘍和出血,有時還會刺穿消化道管壁,引起胃腸道破裂,造成縱隔腔發炎、腹膜炎,甚至刺入主動脈,造成主動脈破裂導致死亡。消化道異物的診斷,可以藉由X光檢查確認異物的位置及形態,但若誤食的是玩具、魚刺,X光可能不會顯影,此時可用電腦斷層攝影或以內視鏡作進一步檢查。非腐蝕性異物 可先觀察一天一般消化道異物的處置,必須考慮異物的位置、危險性及形狀與大小。如果異物卡在喉嚨,可先照會耳鼻喉科用喉頭鏡移除;如果圓形且非腐蝕性的異物已經進入食道,病人也沒有任何症狀,可先觀察12至24小時,看看是否會自行掉下或排出;如果病人有胸口痛的情形或追蹤X光顯示異物仍然卡在食道,則須儘快安排胃鏡,取出異物。進入胃部且未產生症狀的異物,大多能順利自行排出,但是如果異物是尖銳性物品,例如打開之別針、牙科器械、具腐蝕性如鈕扣電池,或長大於5公分或寬大於2公分的較大物品,則須考慮緊急作胃鏡將其取出。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肺纖維化可不可逆? 張上淳用H7N9病人來證明「可以」
新冠肺炎患者是否未來會飽受肺纖維化後遺症困擾一輩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在每周六的「張教授時間」,分享他在門診中長期追蹤的一位H7N9患者的經驗,證明感染後,肺纖維化是可恢復的。2013年我國爆發H7N9疫情,張上淳表示,他收治了我國首例H7N9案例,他在2013年4月從中國蘇州飛經上海,最後飛抵台北,起初出現發燒、咳嗽症狀,醫院採檢流感結果為「陰性」,但該案後續卻因為呼吸衰竭送至台大就醫,檢查發現為H7N9個案,也是全球首例從中國移至境外的H7N9案例。張上淳表示,當時他因為呼吸衰竭一度使用到葉克膜,後續經過治療幫助他脫離葉克膜,出院前他電腦斷層的結果,顯示肺部有肺纖維化狀況,後續追蹤約半個多月,他的肺纖維化狀況明顯改善,3個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了,半年後幾乎達到正常。張上淳表示,台灣醫療照顧能力非常好,即使這一次新冠肺炎的患者已經需要插管或是使用葉克膜,不少患者都能順利脫離,都是仰賴醫護人員的照顧。
-
2020-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首例H7N9病人分享 肺纖維化可逐漸痊癒
外界一直關心新冠肺炎康復者仍會有肺纖維化的後遺症;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今天分享在他門診長期追蹤的H7N9病人經驗,證明感染後的肺纖維化可逐漸恢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下午在記者會說,他1日看門診,一名7年前確診H7N9的個案回來追蹤,獲病人同意分享治療經驗。這名病人是台灣2013年時首例H7N9個案,當年4月,個案從中國蘇州工作經上海回到台灣,剛開始有發燒、咳嗽,醫院也很警覺,測流感是陰性,又因呼吸衰竭送到台大,結果檢查發現H7N9陽性,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從中國大陸移到境外的個案。此個案因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隔天用葉克膜,用了葉克膜後,除抗流感藥物,也不得已使用洗腎方式維持電解質平衡毒素排出。治療後陸續停用葉克膜且停止洗腎,但出院前X光確實比較乾淨,但電腦斷層顯示,肺部確實有肺纖維化狀況。張上淳說,但再經過半個多月後,肺纖維化狀況改善,3個多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意即剛出院時看起來有肺纖維化,但後來就改善了。在剛出院時,肺功能非常嚴重,氣體交換能力只有正常人38%,但一段時間後恢復到46%,半年以後逐漸恢復到正常。張上淳表示,新的病毒性的感染常常是這樣的狀況。台灣醫療照顧能力品質非常好,這次武漢肺炎插管的病人或使用葉克膜的病人,不少人都可以順利脫離,就是靠這些醫護人員的照顧。張上淳也說,從台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新北、基隆、宜蘭)來看,共有212例,幾乎佔全國一半。許多醫院的第一線同仁共同分擔照護,才有現在武漢肺炎低死亡率的好結果。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連篩7次均陰性、隔離29天無症狀 因這點變化確認染疫
大陸吉林省公布截至29日24時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例,這名31歲女患者3月31日與丈夫搭乘飛機從莫斯科出發,1日經綏芬河口岸入境大陸,隨後進行集中隔離,之後的一個月內經歷了7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最終因肺部CT(電腦斷層掃描)有影像改變,確診患病。澎湃新聞報導,截至4月29日24時,吉林省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8例,已連續66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該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是長春市九台區人,現年31歲,3月31日與丈夫乘坐SU1700B次航班從莫斯科出發,4月1日到達海參威,當日乘坐海關大巴車經綏芬河口岸入境,經海關進行首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她於4月2日由當地專車轉運至綏芬河市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醫學觀察(與丈夫同住一房間),4月10日進行第二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11日她丈夫因核酸檢測結果陽性,被轉送定點醫院隔離診治,診斷為確診病例。同日女患者進行第三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19日進行第四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25日經綏芬河市解除集中隔離,由舒蘭市120救護車單獨轉運回舒蘭市集中隔離點繼續進行集中單獨隔離醫學觀察,4月25日進行第五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26日進行第六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28日進行第七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血清抗體檢測IgM和IgG均為陽性,當日被轉運至舒蘭市人民醫院發熱門診隔離診治。不過,當日她肺部CT檢查突然有影像改變,4月29日經省、市專家組會診,診斷為確診病例。
-
2020-04-30 科別.耳鼻喉
食物卡食道會併發肺炎? 醫師告訴你真相
一名70歲陳伯伯,有腦中風病史,兩年前因吞嚥困難就診,當時研判傷及吞嚥神經,但後續伯伯未持續接受吞嚥復健,導致兩年來因此爆瘦20幾公斤,日前因症狀加劇緊急送醫,經檢查發現有一塊杏鮑菇卡在食道,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併吸入性肺炎,經緊急夾出後,並透過抗生素治療肺炎,目前暫時以鼻胃管進食。 患者就醫時,經檢查發現X光影像比起前兩年變得更加模糊,且臨床表現與典型中風患者不同,因此安排電腦斷層,並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導致食道充滿食物殘渣;黃建文主任解釋,其實吞嚥復健最主要不僅能幫助病患提升吞嚥進食能力,透過直接和間接的訓練方式,也能降低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找到適合的代償進食方式。當發生食道弛緩不能症時,患者會有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等現象,且會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發生原因不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指出,在國內每年20萬人約僅有1至2人罹患,但診斷上通常有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2年時間,使患者常得飽受病痛之苦。 因此,若有吞嚥困難的年長者,除了應儘早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也因配合醫師囑咐積極治療與復健;黃建文提醒,尤其較年長的患者容易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口咽部的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這時恐會造成吸入性肺炎,一旦拖延治療,就會出現肋膜積水或膿胸等情況,不得輕忽嚴重性。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4-30 癌症.食道癌
打嗝停不了查出食道癌病變 真光刀縮小腫瘤助手術
59歲劉姓男子因打嗝狀況持續2個月,感覺很困擾到鄰近診所就醫,診所醫師研判疑似食道癌而轉到童綜合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經由正子電腦斷層掃描與內視鏡檢查後,在患者的下食道靠近胃部位置發現1顆4公分左右大小腫瘤。直徑約1.8公分 ,並擴散至腹部淋巴腺,切片檢查後確認為食道癌第3期,但因腫瘤大並擴散到淋巴,術前先安排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放射治療由童醫院放射腫瘤科葉啟源主任以標靶真光刀設備,採用立體定位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治療,一個月內共進行25次,每次10分鐘的放射治療,經放射療程將腫瘤縮小後,再由胸腔外科童詠偉主任進行手術,清除了原發腫瘤外,也清除了26顆淋巴結,手術過程也赫然發現腫瘤已縮小至第0期狀態,放射療程成效很好。葉啟源表示,罹患食道癌通常與抽菸、喝酒、嚼檳榔、生活作息異常、常喝熱湯或茶水、少吃蔬果類或口腔衛生不佳等有關,如個案就長期有抽菸與喝酒的習慣,治療方式多用以外科切除手術為主,若有局部淋巴結轉移,就需增加術前放射與化學治療;個案除了有淋巴結轉移外,並腫瘤大且位置處於下食道位置,使用標靶真光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方式,可以先消除或縮減腫瘤,促使手術之預後效果佳,並降低後續擴散之機率。葉啟源指出,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病人可能會感覺到喉嚨卡卡像痰清不乾淨,也可能長期咳嗽,但這類症狀很容易被認為是其他疾病而忽視,幾乎都會延誤就醫,到醫院治療時通常都已經到了淋巴結轉移的第3或第4期,因腫瘤位置或大小而導致手術預後效果差,所以都會在術前先進行放射或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而提高手術預後成效。童醫院目前使用標靶真光刀設備,可以讓患者在最高劑量治療下,每次只花費5至20分鐘內就完成治療,治療速度比傳統放射治療系統快2.4至4倍,讓患者躺在治療床上的時間大幅縮短,以減少病人及其腫瘤在治療過程中的移動機會,並因真光刀的治療誤差非常小,因此可避免傷害腫瘤周圍健康的細胞組織,完整保留組織功能。
-
2020-04-28 癌症.肺癌
肺癌死亡率下降 台癌拚2025存活率破五成
肺癌是國病之一,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近五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今年四月初,台灣獨步領先亞太區健保相關體系國家,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讓台灣肺癌治療更精進,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外、治療品質也提升。未來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肺癌存活率倍增、突破五成,幫助更多肺癌患者。賴基銘表示,台灣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十大癌症第一,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統計,肺癌死亡率女性為每十萬人口29.3人、男性為50.5人 ;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包含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診斷、加上最好最新的精準治療。他說,肺癌病患想要的是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且依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有差異;而四月一日起,台灣肺癌治療有新突破,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病友家屬蕭先生表示,妻子是晚期肺癌患者,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檢查出肺癌,期間進行多次化療與臨床免疫治療,甚至做了切除手術。蕭先生說,因擔心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拒絕標靶治療,甚至改看中醫、吃中藥,導致腫瘤再度變大,直到確定上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活才出現了一道曙光;「我們只是平凡家庭」,蕭先生說,現在妻子病情能維持穩定,他很感謝健保署的德政。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由於肺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很重要,除須留意家族史、廚師等高工作危險群,在早期檢查上,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進行,可揪出早期肺癌患者;而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對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高尚志說,而上述晚期用藥納健保,讓台灣成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
-
2020-04-28 癌症.肺癌
肺癌死亡率下降 台癌拚2025存活率破五成
肺癌是國病之一,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近五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今年四月初,台灣獨步領先亞太區健保相關體系國家,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讓台灣肺癌治療更精進,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外、治療品質也提升。未來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肺癌存活率倍增、突破五成,幫助更多肺癌患者。賴基銘表示,台灣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十大癌症第一,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統計,肺癌死亡率女性為每十萬人口29.3人、男性為50.5人 ;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包含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診斷、加上最好最新的精準治療。他說,肺癌病患想要的是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肺癌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且依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有差異;而四月一日起,台灣肺癌治療有新突破,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病友曾小姐今現身,其家屬蕭先生代表發聲,他說妻子為晚期肺癌患者,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檢查出肺癌,期間進行多次化療與臨床免疫治療,甚至做了切除手術,一開始雖看似無病灶,但去年11月卻再度復發。蕭先生說,因擔心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拒絕標靶治療,甚至改看中醫、吃中藥,導致腫瘤再度變大,直到確定上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活才出現了一道曙光;「我們只是平凡家庭」,蕭先生說,現在妻子病情能維持穩定,他很感謝健保署的德政。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由於肺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很重要,除須留意家族史、廚師等高工作危險群,在早期檢查上,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進行,可揪出早期肺癌患者;而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對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高尚志說,而上述晚期用藥納健保,讓台灣成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
-
2020-04-26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的「隱形殺手」!年輕型中風多與高血壓有關
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占約兩成。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中壯年者也都要小心。一名62歲、住北部的男企業家,本身就有高血壓,但因處事業巔峰、工作繁忙而忽視,血壓控制得並不好;而今年過年前一波寒流來襲,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癱瘓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腦出血,所幸以降血壓藥等藥物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需長期復健。神經內科醫師表示,會導致腦出血常和高血壓有關,但也可能是腦血管瘤破裂導致,且不只年長者,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呼籲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收治該企業家的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腦中風主因供應腦部氧氣與養分的腦血管發生病變,腦組織缺氧壞死,所引起神經功能障礙。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則占約兩成。尹居浩說,腦中風的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三分之二的腦中風發生於65歲後,但腦中風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特別的是,所謂的「年輕型中風」指的是45歲以下的腦中風,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三成五左右。尹居浩說,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人的「隱形殺手」,若本身就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而即便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他說,另一種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或是瘤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能力較差,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不過尹居浩也說,腦出血時通常會先出現症狀,如手腳偏癱、說話漏風,加上劇烈頭痛等。如上述收治患者就有高血壓,並在外走動時突出現手腳偏癱,但所幸當時在醫院附近而送急診,但因發現血塊深、不宜開刀,故以降血壓、止血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手腳無力的後遺症仍在,目前仍需長期復健。該如何預防腦中風或腦出血?尹居浩說,建議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血壓,本身有高血壓者更應控制;再來是應定期健檢,有三高等慢性病者也須注意相關症狀。此外,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並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5 癌症.抗癌新知
「透視」身體揪出癌細胞 非侵入檢查提升治療精準度
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患者容易骨轉移,讓治療更為棘手,許多人擔心電腦斷層 (CT)、核磁共振 (MRI)掃描會有輻射汙染的風險,醫師指出,近幾年來,核醫掃描進步許多,屬非侵入性檢查,對於心肌灌注掃描、骨骼掃描,效果顯著,準確度高。59歲劉姓男為肺腺癌患者,接受治療一兩年,病情穩定,最近下背痛,以為是筋骨或是肌肉拉傷,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接受進一步追蹤,抽血發現腫瘤指數CEA異常升高至700多,癌細胞恐已轉移。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核醫骨骼掃描,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骼,透過核醫科後續檢查,後續治療及用藥更為精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張宇捷表示,核醫掃描是一種非侵入性檢查,先將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藥物經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內,由目標器官或組織攝取及代謝藥物,再以核醫儀器進行造影,經電腦分析處理後即可得到掃描影像。目前最新核醫掃描核為SPECT/CT儀器(引進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儀),張宇捷說,可以執行多種領域的檢查,尤其是心肌灌注掃描、骨骼掃描。張宇捷解釋,當病患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經臨床醫師診查懷疑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時,就能利用核醫心肌灌注掃描進一步的判斷,檢查做法是透過靜脈注射,將鉈-201注射到血管,經冠狀動脈進入心臟肌肉細胞內。 如果冠狀動脈有狹窄或是阻塞,到達心臟肌肉的血流便會大幅減少,此時血液裡的鉈-201追蹤劑無法進入缺乏血液供應的心臟肌肉,藉由判讀心臟肌肉有無缺血,來瞭解心臟功能。至於在癌症治療上,張宇捷指出,核醫骨骼掃描對於偵測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癌症患者骨骼轉移有著相當高的敏感性,可以「全身」掃描,偵測癌細胞轉移的部位。將帶有放射性的試劑(如同位素鎝-99m MDP)經由靜脈注射到人體然後照相,癌細胞侵蝕破壞骨組織時,同時刺激周圍的骨骼修復,而修復中的骨骼會吸收較多的磷酸鹽,此時經放射性同位素標定的磷酸鹽,就促使病灶呈現較高的顯影。★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24 科別.耳鼻喉
右側鼻塞10幾年哀怨「聞不到」 開刀後切開肉瘤醫師傻眼
感冒過敏通常會引起鼻塞症狀,但如果這種狀況持續太久一定要趕緊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之前曾收治一名男性鼻塞患者,這名病人右邊鼻孔「聞不到」已長達幾十年,他擔心有可能會是癌症,只好到醫院求診,沒想到開刀後的結果讓醫師嚇了一大跳,原來會鼻塞的原因都來自於患者小時候的調皮搗蛋所造成的。吳昭寬在電視節目《醫師好辣》敘述這段治療過程,他說一名男病患因為右邊鼻孔「聞不到」已經好幾十年了,之前都一直以為是過敏造成的鼻塞,因此都在附近診所拿藥解決,後來看到新聞報導指出「單側嗅覺一定要去檢查,因為有可能癌症已經找上你」,嚇得他趕緊到大醫院就醫。醫生安排他做內視鏡的檢測,發現在中鼻甲跟下鼻甲的地方有一個粉紅色的肉瘤,但不像一般癌症有顏色潰爛、流血等症狀,這讓吳昭寬不敢貿然切片,只好先做電腦斷層。從電腦斷層一看發現有鈣化的組織,吳昭寬和病人溝通後決定進開刀房做切片,吳昭寬試著將肉瘤切一半,卻發現很硬切不開,一剝開發現竟然包裹著一顆玻璃珠,讓他看傻眼。事後吳昭寬和病人母親討論後才得知男子小時候因為調皮,竟然把2顆玻璃珠往鼻孔塞,只不過當時給醫師檢查時只找到1顆,而且拿出來後男子覺得可以呼吸也就沒有再去找另一顆。久而久之,還在鼻孔裡的第二顆玻璃珠就被人體當作是身體的一部分給包起來,形成了鈣化,才會造成鼻塞不通。經過開刀切除後,這名男病患開心的直呼「幾十年來從來沒有這麼通過,終於可以聞到了」。
-
2020-04-22 癌症.肺癌
沒抽菸咳超過1個月才就醫 檢查竟是肺腺癌
55歲林姓婦人沒抽菸,因咳嗽超過1個月,覺得不對勁,到醫院做斷層掃描,竟檢查出是肺腺癌第一期,還好發現得早,手術切除腫瘤後無須化療。羅東博愛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偉群提醒,肺癌初期病徵不明顯,容易忽略,民眾要有病識感,若長時間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超過3周,應盡早就醫檢查。肺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率之冠,因病徵不明顯,常延誤就醫。宜蘭這位林姓婦人到羅東博愛醫院胸腔內科就診,剛開始照射X光,隱約有個不明顯的白點,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一顆約1公分大小的腫瘤,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因早期發現,醫師以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後,只需定期追蹤。林偉群表示,肺癌的4大高風險族群,包括菸齡長且每年抽菸逾30包、有3親等內家族史、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與特定肺部疾病病人,目前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為肺癌篩檢的良好工具,能提高早期肺癌的發現機率,萬一不幸確診肺癌,也可以依肺癌期別及早接受治療。
-
2020-04-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希望日記——能否多一點點的同理心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在醫院來來去去,從抽血到各樣的檢驗、篩檢、領藥、繳費無數次,身為已有不少經驗的病人,有時甚至可從醫護團隊的表情、說話態度,察覺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各樣體驗。大醫院的抽血及領藥,醫檢師及藥師都得在一天內面對上百位病人,得有高度的效率,甚至以秒計算的速度完成任務,那長列的抽血櫃台、或藥局背後無數取藥、包裝、給藥的白袍手臂,像極了工廠生產線的快手,佩服他們透過無數時日的訓練,感謝他們多年學習以減少病人疼痛,正確地提供藥物及說明,有時也會好奇這些每天的例行是不是容易讓他們工作疲乏。醫檢師在每個櫃台前詢問病人姓名、出生日,下一秒就迅速拿針前往我的手臂血管,汩汩的紅色血液輸往好幾個小管,迅速用棉花要我按壓那抽出針的小孔,再貼個OK蹦或貼上棉片,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沒有什麼其他對話,那種飛速的氛圍下,我也習慣身為一個快速離去的病人。有次我才「上繳」八小管的血,迅速要拿著包包、外套離去,醫檢師例行的要病人「按壓十分鐘」,卻只給我棉花按壓,拎著我的行李,在慌忙中棉花掉在桌上,她卻毫不在意地喊下一號,要我盡速讓位。我才發現,原來之前在棉花上貼的ok蹦等固定物,是多麼重要,後來慌亂地坐到等候區,雖不怎麼疼,但出血情形比過往經驗多,隔天也還有點腫。每次回診後領藥,藥師拿出我的標靶藥物時,總是要我簽名,附上「因為你的藥比較貴喔」,我也非常配合的迅速簽名、讓位給下一位領藥者。有天遇到一個藥師,她只是說「需要你的簽名喔」,而我還筆給她時,她抬頭看著我的眼睛,溫柔說「要好好保重喔」,頓時溫馨了起來,我才發現,為什麼每當領藥時被提醒「比較貴」時,實在沒有很開心。最近一次切片,被指示不同院區報到、檢查,再住院。本來預定的電腦斷層切片,因為排不上時間,建議住院到後天做超音波切片。額外的住院讓我難以入眠,主要是臨床的病友因譫妄,全日喊叫。終於等到切片,檢查台上被六、七個醫護盯著,要我翻身定位,超音波找出切片位置後,負責醫師拿著穿刺針,像揮著指揮棒說:「要穿五、六次喔,姿勢不能動。」看到像筷子長的針,我已不由自主地打冷顫,沒想到才刺了前三針,醫師們不小聲地說「空的」,我忍不住問沒有找到腫瘤嘛?醫護們在我上方低聲討論:「要再深一些、小心出血。」甚至最後要結束時,才確認我切片目的,輕鬆的說:「得多刺幾針……」在檢查台上無法動彈、因為疼痛哀叫的我,突然覺得自己像被視作沒有感覺、情緒的生物。我多少能同理醫護們的忙碌,例行工作下的龐大壓力,每天面臨即時的任務或風險,但在病痛下的病人,如果能被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患者該怎麼選醫師?可優先考慮婦癌專科醫師
卵巢癌的發生曲線相較其他癌症緩和,但因不易早期發現而被稱為「沉默殺手」。有鑑於此,婦產科醫師提醒,年過40歲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四分之三 屬上皮性細胞癌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說,卵巢專司生育,每月排卵的同時會引起大量上皮發炎反應,長期的發炎反應與長期的基因病變累積,可能使部分細胞漸漸癌化。因此,女性如果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而讓卵巢長期勞累工作,或者隨著年齡漸長累積較多發炎反應與基因病變,罹患卵巢癌的風險便會隨之提升。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主任趙安琪說,不同來源的癌化細胞可能演變為不同組織型態的惡性腫瘤,其中,漿液性腺癌源於輸卵管內細胞癌化再轉至卵巢,黏液性腺癌與腸道細胞有關,子宮內膜樣瘤及明亮細胞癌則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發生率變化小 推估與環境關係不大衛福部國健署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卵巢癌(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惡性腫瘤)發生率與死亡率排名均位居女性第七位。不過,健保數據顯示,近五年卵巢癌的發生率看似持平且無明顯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許多癌症伴隨大環境變化而增加,像是肺癌可能因空氣汙染、乳癌與子宮內膜癌因塑化劑暴露而使發生率上升,但卵巢癌發生率相對穩定,原因不明,或許它的發生與大環境較無直接相關。卵巢癌發生率未明顯增加,但同時,它也沒有好的早期篩檢工具,早期病人不易自覺,往往等到腹部有症狀才輾轉就醫。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我國104年至108年的主診斷為卵巢癌的患者所執行的檢驗檢查,以血液檢查腫瘤指數CA-125為最大宗,108年檢查件數總計25546件;其次為婦科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以及電腦斷層,分別為7710件與6779件。腫瘤指數CA-125 準確率不高賴鴻政說,婦科的腹部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都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查工具,這兩種工具利用聲波與回聲原理偵測病灶,再透過儀器轉換成影像供醫事人員作為診斷參考。如果發現異常腫瘤,一般會追加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A-125。不過CA-125數值高或低的可能性多元,女性正值排卵期、罹患子宮內膜異位或卵巢癌時的數值可能升高,但卵巢癌患者測得的數值未必高,據統計,高達七成的早期患者測得的數值不高,即使是第三期以上患者,也有近半數人的數值不高。40歲以上 每年一次婦科超音波臨床上經常輔以電腦斷層檢查,評估癌細胞是否轉移至淋巴結與腹腔各處。少部分醫師會使用杜普勒超音波,藉由聲波檢視血管流速與阻力,惡性腫瘤新生血管往往阻力較小。少部分醫師會透過腹腔鏡進到肚內確認病灶與切片。賴鴻政表示,健保數據顯示,高達八成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年紀在40歲以上,因此年過40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婦科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怎麼選醫師?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 可優先考慮卵巢癌治療該怎麼選擇醫院與醫師?根據健保署資料,六成五的民眾選擇赴醫學中心進行手術,三成民眾選擇區域醫院,僅有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接受化學治療時,七成一的民眾選擇醫學中心,二成八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三選擇地區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六成八的人選擇醫學中心,兩成九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建議,卵巢癌患者選擇手術醫師時,可優先選擇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在考慮作傳統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時,可諮詢擅長同樣術式的另位醫師意見,綜合評估再作最後決定。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補充,病人與醫師互動的感覺也相當重要,「感覺有緣、氣味相投最好」。另外,部分醫院有提供跨院合作,雙和醫院就針對部分居住較遠的卵巢癌患者,將其術後化療期間的追蹤交由其他地區醫師執行,血液檢查結果再回傳給主治醫師,如此有助減少患者舟車勞頓。不過趙安琪認為,卵巢癌復發率高,患者選定主治醫師後,盡量全程跟著該名醫師接受治療,如此醫師較能掌握患者病況,適時提供適切治療方式。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篇貼文發現疫情警訊 羅一鈞分享來龍去脈
去年12月31日凌晨,一名防疫醫師因睡不著,意外發現中國武漢的疫情訊息,讓台灣得以提早部署、守住疫情。扮演關鍵角色、時任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今天也說明來龍去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2019年12月31日寄給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信,提醒中國武漢市可能有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這一切起源正是因一則社群網站訊息,讓台灣提早發現疫情、超前部署。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受訪時坦言,去年12月31日凌晨,有疾管署防疫醫師在逛網路論壇批踢踢實業坊(PTT),發現網友熱烈討論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緊急通知公文,趕忙將訊息放在疾管署討論群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分享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他表示,去年12月31日凌晨,他正好睡不著,約凌晨3時看到同樣沒睡著的防疫醫師在群組中分享PTT文章,提醒中國武漢可能出現類似SARS的疫情。羅一鈞說,從專業面來看,這篇貼文中確實有些重要的內容,文中吹哨人醫師李文亮表明武漢出現7例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的SARS病例,並貼出檢驗報告、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畫面。羅一鈞指出,他因睡不著,索性進一步搜尋相關原文,發現這項電腦斷層檢查來自民間檢驗公司,該檢驗報告除了顯示患者狀況類似SARS,也像綠膿桿菌病原體。他立即搜尋發現該檢查屬於較大規模的撒網捕魚式的篩檢,可能同時驗出多種病原體,不見得是致命的,但因出現SARS字眼,因此讓檢查的醫師特別提高景覺。他表示,由於檢驗報告中沒有官方單位戳章或印記,他以此研判醫師應是拿到檢查報告後,立即用手機拍照傳出,從社群媒體內容中也能看出訊息是由醫療人員的內部群組流出的內容,有一定可信度。羅一鈞指出,除了PTT,他也找到其餘外流出來的訊息,透過其他醫師、醫護人員說法,認為武漢可能真的出現醫院群聚,正因擔心感染更將病人隔離起來,避免院內感染。看到這裡,「根本無法繼續回去睡。」羅一鈞說,他立即將相關資料提供到疾管署防疫群組,也感謝中國大陸吹哨人李文亮以及PTT的發文者,讓台灣得以立即掌握疫情。
-
2020-04-16 科別.消化系統
女子肝臟長出大水泡比小孩頭大 求診嘉義長庚治好
腹部臟器內長水泡是常見問題,尤其腎臟和肝臟水泡常見,嘉義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張弘育醫師說,肝腎臟水泡大多良性,大多數沒症狀,若水泡超過10公分可能產生症狀,如疼痛、感染、消化不良等,這時候就需治療。張弘育指出,有名62歲女患者半年來覺得右側腰部輕微漲痛,以為骨頭退化,不以為意,最近發燒急診求治,診斷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發燒改善,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腎臟有直徑接近13公分巨大水泡,住院第5天感染治好。但右腰悶漲感仍存在,決定與放射診斷科醫師合作,以導管引流後施以95%純酒精硬化治療,治療成功,出院後病人門診追蹤,超音波檢查水泡未再長出來。另名也是62歲女患者,有家族遺傳多囊腎疾病,肝腎臟有數不清水泡,腎功能逐漸退化,原在地區醫院門診追蹤,因右上腹痛轉到長庚,她除腹痛還有長期胃口不好,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竟有直徑17公分大水泡,簡直比小孩頭還大,難怪她會上腹悶痛以及食慾不振。經評估以同樣方法治療,但這名病人治療比前一名患者困難,無法施以酒精硬化治療,直到1個月後滲液少於每日50CC後才注入約100CC純酒精治療,病人出院3個月超音波追蹤雖肝臟仍有許多小水泡,但17公分大水泡已經不見,症狀改善,胃口大開,最近回診患者胖3公斤。醫學研究統計,40歲以下者超音波檢查肝腎有水泡比率有3%,60歲以上24%以上,年齡越大比率越高,70歲以上者約35%以上發現水泡;張弘育提醒民眾如有肝腎水泡問題,應定期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經醫師評估可優先選擇侵入性較小導管引流後施以純酒精的硬化治療。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解析台灣新冠病例 有這個習慣的人病情比較嚴重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已達到393人,包括338名境外移入病例、55名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分析前388名病例資料表示,71%為無併發症的輕症,21%為輕度肺炎;7.5%是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包括死亡病例;目前還有12人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已出院的100多人都沒有復陽,肺功能也幾乎完全恢復。張上淳表示,台灣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52.8%是女性、47.2%是男性,年齡介於4到88歲,年齡中位數在32到33歲。其中有114例解除隔離,但也還有12人還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中。根據疾病嚴重度分析,71%為無併發症輕症,21%為輕度肺炎;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有29例,佔7.5%,包括6例死亡個案。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新冠肺炎確診者有22例,佔5.7%,只有少部分後來變成有症狀,大部分都維持無症狀。這些無症狀者大多是確診者的家庭密切接觸者。因為現行採檢政策針對家庭密切接觸者是無論有無症狀都採檢,所以被發現出來,最早的無症狀感染者來自旅遊義大利後確診的一家四口,其小兒子是台灣第一個無症狀、高病毒量的感染者。至於吸菸是否不利於新冠肺炎病程改善?張上淳說,目前沒有太多這樣的個案,不敢遽下結論,但確實有看到長期抽菸的個案,病情變得比較嚴重。出院的個案因都通過了連續三次採檢陰性的標準,出院後都還要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依據常規醫療管道回診,目前都沒有復陽,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有一位出院時肺部電腦斷層還有一點肺纖維化,導致肺功能些微變差,但經過一個月的回診,目前肺功能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版「即刻救援」 朋友接力求援保他一命
開完會後 詹姆斯咳嗽不止現年32歲、擔任助理醫師的詹姆斯・蔡(James Cai)3月2日參加一場醫學會議時,因咳嗽嚴重提前離席;他沒回紐約的家,而是去新澤西州媽媽家,她出城了,詹姆斯可以待在那裡,不必擔心萬一患流感會傳染給妻女。等到晚間人少之際,詹姆斯上診所做流感快篩,可惜沒有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盒。流感結果是陰性,但醫生覺得詹姆斯咳太凶、心跳又快,建議他到醫院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CT)。他才坐進急診室就開始發高燒、呼吸急促,而且頻拉肚子,耗盡他全身的氣力。3日,醫師告訴詹姆斯,CT顯示他有肺炎,除服用抗生素外,要再做新冠病毒檢測。醫師措詞謹慎,但詹姆斯上網查詢時,發現自己符合所有新冠肺炎的症狀。隔天,詹姆士正等候檢測結果,赫然聽到晚間新聞報導,新澤西州州長在推特上宣布,該州出現新冠肺炎確診首例。完全不知道感染源的詹姆斯就這樣「中獎」了。由於紐約傳出戴口罩的亞裔女性在地鐵站附近遭暴力攻擊,詹姆斯有好一陣子搭地鐵都不戴口罩。他責備自己放鬆了戒備。心臟科醫師好友 四處請教和詹姆斯同樣來自上海的至交好友、在紐約執業的華裔心臟科醫師黃儀立安慰他別擔心。但他懂得詹姆斯孤立無助的心情,畢竟新澤西州的醫生完全沒有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黃儀立在醫生圈裡四處打電話請教,包括支援過武漢的上海醫生。所有的人都說病毒可能造成重創:雖然有許多人自行康復,但也有身強力壯的人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撒手人寰。沒人知道詹姆斯會是哪一種。住院第五天 開始呼吸困難6日,詹姆斯住院第五天,「痰很多,呼吸困難」,血氧飽和濃度偶爾降到85%,遠低於正常健康人的逾95%。7日,詹姆斯幾乎一開口講話,就狂咳不已。他開始接受經鼻導管供氧。抗生素沒能改善血氧濃度,他很擔心自己接下來可能要插管,如果出了差錯不能及時接上呼吸器,甚至可能送命。他不斷盯著自己的血氧濃度,不敢入睡。詹姆斯的親友持續聯繫中國的醫生,得知那裡會給病患照第二張CT,弄清肺部損傷情形;美國醫生卻不樂意,光把詹姆斯移出負壓病房就可能讓醫護人員曝露於感染風險。黃儀立堅持不懈的致電與詹姆斯的感染醫師溝通,正式提出拍第二張CT的要求。老闆不眠不休 翻譯醫學資訊詹姆斯的華裔老闆、64歲的何恭程也打電話,聯絡到詹姆斯的另一名醫生艾若德。他向艾若德解釋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剛發布的第七版新冠肺炎治療準則,儘管該準則多基於臨床經驗,而非發表過的研究,但他敦促艾若德依照部分建議擬定療法,包括開立兩種中國新冠患者的常用藥-治療瘧疾的氯奎寧(Chloroquine)和治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Kaletra)。艾若德擔心這兩種藥都沒經過廣泛臨床實驗,也未獲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並對不符標準醫療程序的作法,表達憂慮。何恭程告訴艾若德,此時生死攸關,沒法依標準程序來,他願意提供中國健委會醫療準則的完整英譯。為此,何恭程連續工作近12小時,將新冠肺炎症狀、輕症和重症訊號、病程發展、給氧方式,建議的後續追蹤等等,全部譯完傳給艾若德。何恭程有很深的急迫感,他擔心救不活詹姆斯。朋友發動人脈 聯繫製藥商在此同時,詹姆斯的血氧濃度已降至80%,第二次的CT顯示,他的肺短短五天間近40%塌陷。詹姆斯的病情惡化讓醫生態度轉變,除了開氯奎寧和蛋白酶抑制劑,也為他申請實驗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院方表示,需要時會將他移入加護病房。但要成為瑞德西韋的「恩慈療法」對象也不容易。黃儀立發動自己的所有人脈,聯絡製藥商吉利德公司。12小時50萬人 看見詹姆斯CT片他取得詹姆斯的同意,將他的CT片貼給另一名醫生朋友,後者轉貼至推特,希望提醒未認真看待新冠肺炎散播的醫生加以注意。12小時內有50萬人看到新冠病毒如何快速造成呼吸衰竭,這張CT被多方分享轉傳。詹姆斯的親友認為,多達數百人因此推文敦促吉利德注意詹姆斯的案例。發推特後4小時 藥終於來了CT首次上推特不到4小時,吉利德就打電話通知詹姆斯的醫生,藥寄出來了。10日凌晨3時,醫生一收到瑞德西韋便直奔詹姆斯病房。發燒至少九天的詹姆斯終於在11日退燒。甚至在他服用瑞德西韋前,血氧濃度開始回穩。劫後重生 把給女兒遺書留病房21日,詹姆斯在兩度檢測呈陰性後出院,他的肺還需要時間休養,但他活下來了。他把先前預備給女兒的遺書留在病房沒帶走。截至今日,新冠肺炎沒有已知的特效療法。幾乎無法得知是那種治療元素-高流量氧療、用藥、時間、社群動員或意志力,幫詹姆斯撐過來。他感謝許多人,「救了我的命」。
-
2020-04-11 新聞.科普好健康
為趕工口罩不慎摔落2層樓 微創鋼板助他重建粉碎性骨折
這一個多月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般手術少了許多,但是因為趕工口罩與相關抗疫設備而造成的傷害卻多了,也嚴重許多。「陳醫師,急診有一個五十多歲男性要會診,他的左手肘骨頭直接穿出來手肘外頭!」患者人稱郭大哥,原來他因為視察口罩廠房的安全設備,心急整個工事的進度,不小心從近兩層高的A型梯跌下,手肘直接著地,同事趕忙將他送醫。屬複雜、高感染性骨折我看完X光和電腦斷層的報告,確定大哥左手血液循環和神經的完整性沒有問題,告知大哥這屬於高複雜性、高感染性的骨折,需要馬上進開刀房進行傷口清創及骨折固定(圖1)。鐵漢柔情!郭大哥看著心急想哭的太太,沒有什麼感人催淚的對話,只是淡淡地對我說:「陳醫師,手術後,我還想自己吃飯,偶爾還能抱抱家人,可以嗎?」鈦材質鋼板可穩定固定骨折碎片大於三片以上,就定義成「粉碎性骨折」;而其中的骨片暴露於空氣中,就叫做「開放性骨折」。這兩類骨折,任一類都會因為受傷區域的血液循環受到比較厲害的壓迫,軟組織的破壞比較嚴重,有很高的機會出現感染、骨折不癒合和皮膚缺損的情形;兩類合併發生,又是在關節處,手術後更可能出現關節僵硬的問題。目前得利於台灣醫材與手術技術的進步,慢慢克服開放性合併粉碎性骨折帶來的窘境。鈦材質的台灣曲率解剖鋼板,比傳統鋼板更可以抵抗感染及生物膜的附著,並提供互鎖式的穩定固定效果(圖2),讓病人提早脫離石膏,盡早的活動復健;再配合3D開刀房X光機的使用,可以利用微創的手法,減少手術傷口、降低受傷區域軟組織的剝離,減輕手術後組織攣縮產生的疤痕與疼痛。如願可端飯碗、抱抱家人開刀時,把手肘跨放在手術台上,我先游離出重要的神經血管,然後劈開尺骨,把髒汙及過於粉碎的骨頭拿掉;接著沖洗了一萬c.c.的生理食鹽水,再利用對角的微創鋼板塑型,並植入異體骨於缺損處;最後將所有互鎖式的螺絲鎖緊,並用X光機做最後骨頭形狀的確定(圖3)。術後隔天,拔掉尿管與引流管,郭大哥忍痛嘗試著自己端碗吃飯,這是他術前的希望。出院當天,大哥憨憨地用顫抖的左手抱了一下嫂子,對我說:「陳醫師,再一個月,我應該可以把她抱更緊吧!」無名英雄堅守崗位戰「疫」在面對新冠肺炎的這場戰爭中,辛苦的不只是第一線的醫療從業人員,還有許多默默地在背後給我們支持的無名英雄,他們也一樣很努力地在崗位堅守著。看著郭大哥給大嫂的擁抱,我知道這是我從醫最大的願望,也是持續奮戰的原因,我的信念是:「熬過不能選擇的時候,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大家加油!
-
2020-04-11 癌症.肺癌
多年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肺癌第三期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我們每天呼吸空氣來獲取足夠的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雖然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肺臟健康事關重大,肺癌已經蟬聯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多年,一起來了解。癌症起源於細胞的變異,肺癌細胞不像正常細胞那般依照正常週期成長、死亡,而會形成腫塊,侵犯鄰近組織,甚至經由血液或淋巴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根據細胞的樣貌,我們把肺癌區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小細胞肺癌」,另一種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的患者比較少,約八成五的患者罹患的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裡面又包含了肺腺癌、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我們先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部分討論。 發現肺癌之後,醫師會先替患者安排適合的檢查,確定癌症分期。癌症分期代表著目前癌細胞進展的程度,我們需要根據電腦斷層、支氣管鏡等各種檢查,評估腫瘤(Tumor)的大小和侵犯位置,了解淋巴結(Nodes)受影響的程度,並找出癌症是否轉移(Metastasis)到其他器官。我們取這三項指標的英文字第一個字母,合稱為「TNM分期」,將腫瘤侵襲的程度分成四期,第一期為初期局部侵犯,第四期為轉移的癌症。了解患者癌症處於哪一時期,再合併考量個人身體狀況後,醫師才能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計畫。非小細胞肺癌分期依據肺癌第三期屬於「局部廣泛性」肺癌,這時癌細胞尚未轉移到全身各處,但腫瘤本身可能比較大、或侵犯胸壁;或是癌細胞侵襲到超出原始腫瘤肺臟之外的淋巴結。以下幾種狀況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的肺癌第三期:1. 淋巴結侵犯屬於N0或N1,代表淋巴結侵犯尚未超出原本腫瘤生長處的肺臟,但腫瘤狀況較嚴重,像是腫瘤較大,於同側肺臟有次發的腫瘤形成,或腫瘤已經侵犯胸壁、支氣管、或縱膈腔。2. 淋巴結侵犯屬於N2。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同惻肺臟的淋巴結,或是侵犯氣管下方的淋巴結。3. 淋巴結侵犯屬於N3。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對惻肺臟的淋巴結,或已經是侵犯到鎖骨附近或頸部附近的淋巴結了。肺癌第三期一般來說,治療癌症的方式可以分為「局部治療」和「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包括了「手術」和「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可以切除癌症組織,移除可能受癌症侵襲或已有癌症的淋巴結。放射治療則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擊潰癌症細胞,通常簡稱為電療。「全身性治療」有大家常聽到的「化學治療」、「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是靠藥物影響癌細胞的生命週期,讓癌細胞無法複製增多,簡稱為化療,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癌症治療方式。「免疫治療」則會活化身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標靶治療」能避免癌細胞取得營養或增生訊號,藉此影響癌細胞的存活。面對第三期肺癌,通常不會單獨使用一種方法。醫師可能會建議同時進行兩種治療,或是安排一系列的治療過程。肺癌第三期的治療由於肺癌第三期處於局部晚期癌症,代表某些癌細胞可能「不安於室」,正在蠢蠢欲動的往外擴張勢力範圍,這時的治療方式就不一定能單靠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而需要採用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方式控制癌細胞。肺癌第三期對照表如果沒有縱膈腔淋巴結的侵犯,也就是屬於IIIA的肺癌第三期,可以先進行手術切除肺癌腫瘤與淋巴結,再視檢體邊緣是否有癌細胞,輔以同步化療加電療,或單用化學治療。手術前可能先進行數個療程的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以利手術進行。如果患者身體狀況或腫瘤狀況不適合手術的時候,考慮先用同步根治性化療加電療,再配合十二個月的免疫治療。如果已經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屬於IIIB或IIIC,主要就得先做同步根治性化療加電療,再配合免疫治療。萬一患者是先接受了手術,在手術取下的淋巴結裡發現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而發現為N2的狀況,就需在術後追加做化療與電療。肺癌第三期的治療流程近幾年蓬勃發展的免疫治療,已被運用到多種癌症,也可提升肺癌患者的存活率。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私人部隊」,只要發現不屬於自己身體的細菌、病毒、或細胞,都會活化免疫系統加以攻擊。但是有部分癌細胞卻能藉著偽裝,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就是幫忙免疫系統解除癌細胞的偽裝來增強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肺癌免疫治療的原理正常狀況下,我們的細胞會有生命週期,並在適當的時機凋亡,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癌細胞為什麼可以不斷增生,擴張勢力範圍,又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癌細胞透過增加表面的PDL1並與T細胞上的PD-1結合,這樣一來就能關閉免疫系統,癌細胞因此不受T細胞攻擊死亡。PD就是programmed death的縮寫,L代表Ligand配體,所以癌細胞表面的PD-L1就像個啟動剎車的開關,當癌細胞表面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就像啟動T細胞的剎車,T細胞就放過了癌細胞。當科學家找到這個讓癌細胞存活的狡猾機制後,當然就能加以反制啦。免疫治療的藥物可以是先去找癌細胞的PD-L1,或是去找T細胞的PD-1,以阻止癌細胞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讓癌細胞無法啟動剎車、矇騙T細胞,身體免疫系統辨認出癌細胞後,便能發動攻擊殺死癌細胞。簡單來說,癌細胞有躲避被身體免疫系統認出的能力,而免疫治療就是破解癌細胞躲藏的方式,讓免疫系統認出並攻擊癌細胞。目前免疫治療的藥物需要靠靜脈輸液導入體內,以目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手術的病人來說,同步放化療結束後,若無立即的病情改變,患者約每兩星期注射一次,一次注射六十分鐘,共使用一年,能延長之前治療帶來的效果。大部分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治療時,常見的副作用是覺得很疲憊很累,即使睡眠充足還是不見改善。並且可能出現咳嗽加劇、皮疹、皮炎、噁心、腹瀉、食慾下降、便秘感。偶爾會出現肌肉和骨頭疼痛。肺癌第三期-同步放化療結合免疫治療在免疫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肺部、腸道、肝臟、皮膚等器官發炎之副作用,要特別留意。另外,孕婦或哺乳者無法接受免疫治療,否則會傷到小寶寶。接受癌症第三期的治療過程可能比較辛苦,但在更多元療法的幫助下,目前的治療成效已比過去有長足的進步。患者記得要按時回診檢查並作影像追蹤,大約在治療後的前三年,要每三個月到六個月之間回診,並做一次胸腔的電腦斷層。平常除了注意肺癌發展的情形之外,血壓、血脂、血糖狀況也得多加留心。若想要施打流感、皮蛇(帶狀皰疹)、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當然,患者還要定期找牙醫洗牙和檢查口腔,並注意其他種類的癌症篩檢。肺癌第三期治療後的追蹤平時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飲食均衡,喝足量的水,萬一治療後食慾太差或體重過輕,可以找營養師調整飲食。患者要避免喝太多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務必戒菸」,戒菸真的很難,但為了肺臟和其他器官的健康,請務必戒菸。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能提升治療的效果呢。原文:
-
2020-04-10 橘世代.健康橘
聲音沙啞嗎?! 別輕忽,可能是喉癌警訊
一名65歲男子出現主訴聲音沙啞、喉嚨不舒服,有2、3個月之久,起初他認為是感冒引起的聲音沙啞,或年紀大了聲音沒年輕時宏亮,並不以為意,直到最近聲音越來越沙啞,才到耳鼻喉科就醫,醫師在門診以「軟式纖維咽喉內視鏡」檢查咽喉部位,特別是聲帶 (發聲器官)的病灶,經組織切片病理檢查,證實是喉癌。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山崧指出,喉部是人類的發聲器官,位於氣管的上端,主要有呼吸、吞嚥及發聲3項功能;根據統計,喉癌佔男性癌症發生率第17位,在頭頸部癌症第3位,僅次於口腔癌、鼻咽癌。好發在50、60歲以上男性,最可能原因是習慣性抽菸,但喉癌是一種可以早期發現的癌症,通常第1、2期的喉癌不但可以治癒,且絕大部分的病人仍可保留喉部功能。聲音沙啞特別是持續性嘶啞為喉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許多病人在喉癌發生前會有此症狀,在疾病初期呈現黏膜白斑,之後慢慢走向癌化轉變成癌症。另外,病人還可能有喉異物感、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和咽喉疼痛的症狀。一般而言,診斷方法是在耳鼻喉科門診就可以利用喉反射鏡或軟式纖維內視鏡對咽喉部檢查,若懷疑有咽喉部病變,則需以全身麻醉進行直接喉頭內視鏡配合顯微鏡,確認腫瘤侵犯部位、範圍,並做病理切片檢查;另外也可做影像學檢查,包括頭頸部核磁共振掃描、胸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喉癌治療方式可分為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合併治療3種;喉癌治療的成效關係存活率的高低,過去認為只有開刀才可有效治療喉癌,但近年來,病人喉部發聲、吞嚥功能保留治療也越顯重要,在早期喉癌的病人放射線治療及手術治療的治療成效是相當的。放射線治療最大好處是保留喉部的構造和機能,讓病人仍擁有嗓音,但缺點是在原發病灶的控制容易失敗,所以適合早期喉癌的治療。手術治療可簡單分為3類:1.喉內視鏡顯微雷射手術2.開放式喉部分切除手術 (1、2適用早期喉癌病患,保留部分喉部功能)3.喉全切除手術:針對晚期喉癌病患,全喉切除無法發聲,改由前頸部永久氣管造口取代吞嚥,功能影響較小。合併療法是針對晚期喉癌,如果3、4期對喉部原發病灶進行喉全切除術,對頸部淋巴轉移施行頸部淋巴清除,並考慮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輔助。喉癌是一種常見而且治癒率高的癌症,長期抽菸、喝酒的中老年男性,若是聲音沙啞超過2星期,在充分禁聲休息的情況下,仍不能恢復,甚至持續嚴重者,建議及早請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以排除發生喉癌的可能性。【健康指南QA大解惑↘↘↘】。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咳嗽也有分「好壞」!要瞭解自己為何咳?是不是好咳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0 科別.消化系統
膽出問題可能是4種疾病,其中這2種惡性高!
65歲的陳先生近日右上腹經常悶痛,尤其飯後更明顯,擔心是不是長了「壞東西」,到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原來是膽結石作崇,醫師建議他開刀切除膽囊。他跟朋友老王一談起,沒想到老王說他前陣子也因為檢查出膽息肉去動了切膽手術。陳先生才知道,原來這麼多人都有膽疾的困擾啊!要了解膽囊相關疾病,得先了解這個器官。膽囊是像氣球一樣的袋狀器官,屬於膽道的一部分,位於人體的右上腹部、肝臟的旁邊。廣義來說,膽道包含肝內膽管、肝外膽管以及膽囊。成人肝臟一天可製造、分泌出500至750c.c.的膽汁,透過膽管流通儲存於膽囊,當食物進入腸胃後,膽囊收縮、分泌出膽汁注入腸道幫助消化。膽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膽結石、膽息肉,最嚴重的就屬膽囊癌、膽管癌了。整體來說這4種疾病互有關聯、症狀類似,多以發燒、黃疸、腹痛表現,不容易分辨,若有不適症狀應就醫檢查,以對症治療。若是高危險群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膽結石】與膽汁鬱積有關膽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成因是膽囊沒能將膽汁排除乾淨,而使膽汁鬱積在膽囊中,時間過久,膽汁濃縮,在膽囊內形成結石。一般來說,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尤其是懷孕次數較多的女性。另外,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有膽結石的家族史、60歲以上長者、肝硬化病人、飲食太過油膩或含太高的膽固醇、快速減肥、食物中的纖維含量太少,以及糖尿病、肥胖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一旦發炎疼痛或結石太大建議切除膽結石多半沒有明顯症狀,8成以上的患者有膽結石卻不自覺,通常是定期健檢或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一旦症狀發作,通常是右上腹或上腹部鈍痛,特別是在飽食之後、膽囊收縮時更易發生。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背或右肩胛骨,疼痛持續的時間約1~5小時,不會因為排便、姿勢改變、服用制酸劑或嘔吐而減輕疼痛。有時會合併打嗝、嘔吐、腹脹等症狀,嚴重時因為結石塞住膽囊出口使膽汁無法排出,因而有膽囊腫大、發燒、黃疸、灰白便、甚至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等急重症。有症狀的膽結石應該考慮手術切除膽囊。沒有症狀的膽結石,只要觀察即可,每年發作產生不適的機率僅1%,以下情況建議切除膽囊:◎結石大於2公分。◎膽囊沒有功能或膽囊出現鈣化,有這些現象的病人,是膽囊癌的高危險族群。◎脊椎損傷,腹部沒有知覺的病人。◎鐮狀細胞性貧血病人,無法分辨疾病造成的疼痛或膽囊發炎。◎容易有手術併發症的病人,提早切除為宜:如肝硬化病人、兒童和糖尿病患者。【膽息肉】良性居多若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膽囊「膽息肉」就是膽囊內長息肉,好發於肥胖、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60歲以上、血清膽固醇濃度高、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大多沒有症狀,除非部分脫落的組織阻塞膽管,才會造成發炎疼痛、急性膽囊炎、阻塞性黃疸和胰臟發炎等症狀。膽息肉大多數為良性,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大多為有細柄的息肉(sessile polyp),常見為多發性,非單一顆,通常不會轉變成惡性腫瘤。另外有一種屬於「發炎性息肉」,與膽結石有關,膽結石不斷刺激膽囊壁,造成黏膜增生,這種類型的息肉多小於1公分,轉變成惡性腫瘤機率低。不過若當膽囊壁發炎反覆、上皮細胞不斷增生,也有可能變惡性,要加以留意。一般觀察,如果息肉的底部寬、沒有柄,直接吸附在膽囊壁上,多數是膽囊壁細胞病變增生,較有惡性可能,且多數是單一顆。如果是很多小小顆(小於1公分),有柄、類似女王頭那種形狀,良性的機率高。膽息肉大多沒有症狀,通常是透過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和內視鏡超音波等,或膽囊切除後的病理檢查發現。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可以追蹤就好,建議6至12個月追蹤一次超音波。至於已有症狀、或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有膽結石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的病人,以及合併其他惡性膽息肉的危險因子如膽囊鈣化、單一息肉、息肉底部沒有細柄、有糖尿病者,或是追蹤起來息肉有愈來愈大趨勢者,則會建議切除膽囊,避免癌化。【膽囊癌】無聲無息 發現多已晚期膽囊癌的原因並不那麼明確,有可能是膽結石或膽囊炎,長時間形成膽囊黏膜上皮增生癌變。早期的膽囊癌大多沒有症狀,很多早期發現膽囊癌的患者是開膽結石、膽囊切除時意外發現,這類「幸運」的患者因為能夠開刀、預後較好。目前醫學上治療膽囊癌以手術切除膽囊為主,不過由於大多數膽囊癌都是晚期才發現、癌細胞已經由淋巴擴散轉移至肝臟或其它器官,難以手術清除乾淨,許多患者更因為腫瘤過大阻礙膽汁排放,併發嚴重黃疸,處理上以緊急置放支架引流,減輕黃疸後,再採取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但預後多半不佳。醫學歸納膽囊癌的危險因子如下:1.膽結石過大:70~90 %膽囊癌病人都合併有大於3公分、有症狀、時間長的膽結石。2.膽囊腺瘤和膽囊腺肌增生症:近年來很多資料已公認膽囊腺瘤是膽囊癌的癌前病變,約有10%~30%的膽囊腺瘤可以演變成癌,特別多見於直徑大於1.2公分的腺瘤。3.膽囊鈣化:易伴發膽囊癌。4.原發性膽道硬化症。5.膽囊慢性發炎。6.慢性感染沙門氏菌或幽門螺旋桿菌。7.先天性膽道囊腫。8.不正常的膽管胰管接合:這會使胰液長年倒流到膽囊,造成慢性發炎。9.經常曝露於致癌物之中:例如多氯聯苯、戴奧辛等致癌物,也有研究顯示吸菸與膽囊癌有關。10.肥胖。11.高血糖臨床上會建議,若檢查出過大的膽結石或有惡化傾向的膽息肉,或膽道先天結構異常者,建議「防患未然」切除膽囊,如果又合併上述危險因子,更該積極處理。【膽管癌】輸送膽汁的通道長腫瘤膽管癌雖少見但卻十分惡性。膽管是膽汁運送的通道,依據所在位置,又分為肝外膽管、肝門膽管與肝內膽管,因此發生於這些部位的癌症統稱膽管癌,癌變的原因與膽管的反覆發炎有關。肝內膽管癌因位置在肝臟內,初期症狀不明顯,多半腫瘤很大才有症狀,預後較差;肝外膽管、肝門膽管癌則因為位置的關係,腫瘤長到1、2公分就可能出現黃疸,相對之下較易早期發現。膽管癌的症狀包括黃疸、皮膚癢、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和腹痛。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將遭受癌細胞侵犯的膽管及周遭器官組織切除乾淨。對於有復發疑慮的病人,再輔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但因難以早期發現,能開刀的病患不多,不能開刀的患者5年存活率約只有20%。若有以下情況者,可能是膽管癌的好發族群,建議定期接受健康檢查:1.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膽道結石等。其他容易造成膽管炎的疾病還有:原發性膽道硬化症、膽道囊腫、肝硬化、肝臟寄生蟲等。2.膽道與胰臟接合處異常。3.接觸戴奧辛、亞硝胺、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在橡膠工廠、汽車廠等工作的員工特別要注意。4.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5.酒精濫用。6.糖尿病。7.肥胖。8. 60歲以上的長者。9.有膽管癌家族史。膽管癌的檢查以影像學檢查為主,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內視鏡逆行性膽管攝影、經皮穿肝膽道攝影。也可以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EA和CA19-9,不過僅能供參考,準確率只有2至4成。膽囊切除後 建議少油、少量多餐若基於上述疾病必須切除膽囊,很多人都會擔心,膽囊沒了會怎樣?其實膽囊切除後的症狀因人而異,膽囊最大的功能就是儲存膽汁,一般來說,切膽後因膽汁缺乏膽囊的調節,初期會容易腹瀉,所以飲食上要注意低油、低膽固醇、高纖維、避免含高濃度咖啡因及糖分的飲食,盡可能少量多餐。一段時間後身體適應了,大多數就會恢復正常,即便「沒膽」也能夠健康生活。〔Q&A/疑惑解除補給站〕Q:聽說膽囊癌是很惡性的疾病,那麼預先切除膽囊是否就不會罹患膽囊癌?有人這麼做嗎?A:膽囊對消化有幫助,如果沒有危險因子,不建議預先切除,畢竟手術本身也有風險,且拿掉膽囊的患者有部分會腹瀉、消化不良,影響生活品質,所以臨床上不會隨便拿掉膽囊。Q:膽管癌是肝癌的一種嗎?A:膽管癌是肝臟原發性癌症的一種。但是膽管癌與肝細胞癌(一般俗稱的肝癌)不同,癌細胞型態不同,藥物反應也不同,肝癌細胞多數經由血液循環擴散、膽管癌主要是經由淋巴系統擴散。【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78期(2017-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4-09 新聞.健康知識+
吃豬肉一定要全熟!沒煮透吃下肚,腦袋可能出現這後果
68歲蕭媽媽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倦怠無力、胃口不佳已持續一週。日前,因意識不清被家屬送至急診,加上發燒、肺部膿瘍發炎、血糖過高及輕微腦萎縮的情形被收治住院;但七天過去,所有病症皆已控制穩定,但卻陷入昏迷。經檢查發現,她的腦部滿是「豬囊尾蚴」的寄生蟲,醫療團隊趕緊投以抗寄生蟲藥物治療。待蕭媽媽恢復意識表示,自己半年前曾在東南亞旅遊時生吃豬肉,醫療團隊更確定其狀況為豬隻寄生蟲轉移宿主所導致;治療持續進行,住院四十天後,才順利出院,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豬囊尾蚴」是原生於豬隻的寄生蟲,會因人們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而轉移宿主,可寄生在人體腦、脊髓或肌肉中。台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許元昱主任指出,豬囊尾蚴蟲可一直存活在人體內,並在人體內繁殖,若進入腦組織,會搶腦部的養分、血液,引起周圍腦組織發炎;而人腦會因反覆發炎、修復,使腦組織膠質增生,影響腦功能,若延誤治療甚至會危急生命。過往診斷豬囊尾蚴蟲的方式是取出部分腦組織化驗,不僅技術困難且有傷害腦組織的風險。而2017年開始,國際放射線醫學會修正診斷準則,只要腦部磁振造影影像顯示有小於兩公分的圓影,裡面有小黑點;或沒有小黑點但顯示有大型病灶,且有生食豬肉生活史者,便可直接診斷,盡快給予有效的抗寄生蟲藥物治療。磁振造影即過往所稱的「核磁共振」檢查,許元昱主任說明,磁振造影的組織對比和解像能力比電腦斷層高,所以能看到腦中極微小的阻塞、出血、發炎或血管病變;使用時機為腦功能受影響或無法解釋的腦部、神經症狀。治療「豬囊尾蚴」必需持續施以抗寄生蟲藥物至少兩周至一個月,才能有效殺蟲,而死亡的寄生蟲會在腦中縮小、鈣化,整個病程對人體傷害的程度需視蟲的數量和寄生位置而定。許元昱主任提醒,寄生蟲食入初期,並不一定會立即影響身體,但可能因繁衍數量增加影響身體器官,或於免疫力降低時造成不適;因此,慢性病、老年人、幼童等免疫力較差的族群要盡量避免食用生食的機會,以免因食入處理不周的或帶有寄生蟲的生食,傷害健康。延伸閱讀: 植物肉比較健康? 營養師告訴你背後真相 斷食排毒、防病好處多? 6種人別輕易嘗試
-
2020-04-02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心臟健康嗎?醫師教你8項方式檢查有無隱藏毛病
日前藝人劉真驚傳不治離世,享年44歲,其當時入院治療主要是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這個消息除讓外界對於劉真感到相當不捨之外,最令大多數人驚訝的是為何看似健康又有舞蹈習慣的她竟有心臟健康上的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以此例來說,主動脈狹窄就是屬於瓣膜性心臟病,常見於老年人與老化相關,隨著年齡增長瓣膜老化出現鈣化;若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則與先天瓣膜異常有關。以心臟的結構來看,心臟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個部分,其中以左心室最重要,擔負了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部位的主要功能;主動脈瓣是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若瓣膜口狹窄就會引起心臟負荷增高,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若達到第四級的時候平均五年存活率只剩下50%,死亡率比癌症還高。美國心臟協會將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仍居榜上排名第二位,奪去21,569條寶貴的性命。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疾病發作會影響心臟運輸血液功能,嚴重時還會有猝死的可能。若身體出現異常疲倦、胸口有壓迫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急促、心悸、不明原因暈厥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是否是心臟出了毛病。蔡聰聰提供8項常見檢查方式可用來檢視心臟的健康狀態:1、理學檢查:藉由聽診依照受檢者心跳是否正常或是否有雜音,判斷是否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等問題。2、胸部X光:檢查患者心臟的情形,看心臟是否變大等。3、心電圖:可以發現左心房以及左心室肥大,可搭配其他診斷方式增加準確度。4、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看出心臟結構、瓣膜的厚度、鬆弛以及脫垂的程度,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嚴重度,評估左心室肌肉的收縮功能以及心房心室是否擴大、心臟幫浦功能是否正常等。5、運動心電圖:藉由受檢者在運動負荷增加時,觀測心電圖、心跳速度以及血壓之變化,了解心肌缺氧和心律不整的狀態,可做為評估心肌梗塞的預後。6、心臟電腦斷層(CT):利用超高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可有效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評估冠狀動脈的鈣化班塊狹窄程度。7、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需施打顯影劑再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的影像可得到良好的動脈顯影,可偵測動脈瘤、動脈 剝離、動脈硬化、狹窄和栓塞等疾病。特別是針對有三高問題或有冠狀動脈阻塞嚴重的族群,可能本人還未有明顯不適症狀,但可藉由檢測影像清楚觀看到心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8、心臟磁振造影檢查(MRI):磁振造影檢測不需注射顯彰劑及零輻射影響是一種對人體安全又精準的檢查方式。利用磁振造影檢測可針對心臟肌肉及瓣膜做分析,還可測量心臟大小及精準計算心臟的收縮力,對於心臟組織測量較優於超音波檢測。延伸閱讀: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續命! 心臟外科醫曝3大使用時機
-
2020-03-30 科別.消化系統
莫名血便、腹瀉 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
「醫師,我害怕免疫力變差,可以減少用藥嗎?」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人重視自身免疫力,近來醫院門診遇到不少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擔憂用藥可能造成免疫力降低,導致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提高,諮詢是否可以減藥或停藥。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及鞏固自身免疫力也是防病上身的重點。然而,在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卻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錯誤辨識腸胃道組織,所以攻擊腸胃道,造成肚子痛、血便及拉肚子等症狀。需要長期使用抑制免疫的藥物治療,讓患者在治療同時又要兼顧維持免疫力感到擔憂。發炎性腸道疾病兩大類: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種。克隆氏症會侵犯從口腔到肛門整段腸胃道,包含大腸及小腸,病灶呈瀰漫性、跳躍性的發炎及潰瘍,由於侵犯部位較深,影響到整層腸壁,因此較容易造成穿孔、狹窄以及瘻管等併發症;潰瘍性結腸炎僅侵犯大腸,不會侵犯小腸,病灶多在較淺的黏膜層,且呈連續性分布,造成大腸癌的風險較克隆氏症高。一般而言,治療輕中度發炎性腸道疾病時,通常會先以腸道局部消炎用藥(5-ASA)緩解症狀,急性發作期則會使用類固醇以期快速有效的壓制發炎反應,減少白血球對腸道的攻擊,但是若長期使用類固醇則會導致免疫力大幅下降,感染風險大增。病患貿然停藥 恐造成嚴重腸道發炎甚至腸癌李柏賢指出,臨床上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治療用藥,必須慢慢調整,即使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不能驟然停藥。若突然停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反而可能造成自體免疫反應過強,對腸道攻擊更猛烈,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加劇,若病情長期控制不佳,更會造成大腸癌、瘻管、狹窄、甚至是腸穿孔,進而需要手術切除腸子。生物製劑是用來治療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絕佳幫手。目前台灣用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的生物製劑主要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和「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兩大類。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是抑制發炎反應的關鍵-腫瘤壞死因子,就像兩軍交戰時,拿下敵方主帥,進而有效抑制發炎、治療瘻管,並預防復發,但因為作用在全身器官,使全身免疫反應下降、因而稍微增加感染風險。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則為針對腸道的專一性新型生物製劑,可如同標靶藥物一般,專門作用於腸道,抑制白血球跑到腸子造成發炎,阻斷敵軍進攻道路,同樣可以減少腸道發炎,但不會降低身體其他部位的免疫力,有較低的感染風險,安全性高。李柏賢表示,早期只有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和免疫製劑的傳統藥物時,克隆氏症及潰瘍性腸癌患者終身需手術切腸的比例高達50%和25%。然而,在生物製劑的年代,腸道發炎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控制,進而讓發炎性腸病患者手術率分別下降到20%和10%。早期確診、持續治療和定期追蹤 發炎性腸道疾病3對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診必須仔細排除其他表現相似的疾病,如腸道結核、腸道淋巴癌等等。在確診用藥後,病情追蹤必須結合抽血檢驗白血球、發炎指數,驗糞便中的鈣衛蛋白(Fecal Calprotectin),同時加上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腸攝影,以及包括大腸鏡、小腸鏡和膠囊內視鏡等內視鏡檢查,確定腸胃道的發炎和潰瘍狀況,以利調整用藥,達到終極的治療目標-無類固醇的深層緩解(臨床無症狀加上內視鏡無發炎),才能真正改善預後,還給患者一個彩色的人生。因應疫情期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除應做好自身防護,避免生食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之外,更應持續治療、定期追蹤。在專業醫師的指示下,盡早停用類固醇,持續使用安全且有效的治療,不但可以避免手術切腸子,也才能讓疫情期間感染風險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