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陳雨鑫
共找到
1808
筆 文章
-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口罩尺寸分4款 買到哪種看運氣
兒童口罩原是藥局滯銷品,四月九日起卻一片難求。家長抱怨連跑多家藥局都買不到;或是買到不合大小的口罩,無奈表示買口罩就像「開福袋」,只能碰運氣。有臨床藥師分析,主要是四月九日後,成人也能購買兒童口罩,還有十四天可買十片兒童口罩,讓購買量增加,但配給量卻仍維持定額所致。台北市議員張斯綱說,成人口罩雖增加為十四天可買九片,但排隊人潮不減反增,其中很大比率是家中有國中小學童的父母,因為網購沒有販售兒童口罩,所以排隊購買,但常跑了好幾家藥局都買不到,自嘲「連看排隊的資格都沒有」。他說,近來接到許多家長反映,兒童口罩分幼兒款、小童、中童、大童款四種,每次排隊並不知道買到的是哪種,口罩合不合用竟像是「開福袋」,要碰運氣。台北市藥師曾光洵說,這跟開放大人可買兒童口罩也有關,因為臉小的人買國小五、六年級的大兒童口罩剛剛好,許多大人也買兒童口罩,因此庫存賣光。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也說,目前配送到藥局的兒童口罩,多數偏「大童」可使用,有些成人臉比較小,加上若選擇兒童口罩還可多一片,許多成人便購買兒童口罩。黃彥儒還說,另個問題是兒童口罩的配發量與過去一致,每家藥局都是二百片,但四月九日前,兒童口罩是每周可買五片,如今增量為二周十片,等於過去一天可以賣四十人,現在一天只能賣廿人。至於尺寸問題,曾光洵說,中央透過郵政系統發送口罩時,每個地區藥局幾乎收到同一款兒童口罩,因此有家長跑了社區周邊好幾家藥局都撲空,有的甚至跨縣市去找;加上中央配發時不會特別調整這次大兒童、下次換配小兒童口罩,因此拿到什麼型號真的要碰運氣。曾光洵建議,口罩地圖網站或App應可優化,讓兒童口罩說明可追加適合年齡的尺寸與類型資訊。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什麼買不到兒童口罩? 藥師給二點原因解答
過去兒童口罩成為各家藥局「滯銷」產品,但4月9日起,卻是一片難求,甚至藥局一開賣就立即被搶空,藥師指出,主要與口罩新制,成人無須持兒童健保卡,選購兒童口罩,以及兒童口罩可購買量增加配給量確維持定量有關。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4月9日起,口罩新制上路,每人每二周可購買9片成人口罩或是10片兒童口罩,成人若是要購買兒童口罩,無須再像過去一樣,得持有兒童的健保卡代買,而是可以直接選擇要9片成人口罩或是10片兒童口罩,採二擇一。黃彥儒表示,目前配送到藥局的兒童口罩,其實多數都偏「大童」可使用,因此,有些成人本身臉比較小,加上選擇兒童口罩還多一片,多數會直接選擇購買兒童口罩。黃彥儒表示,口罩增量新制上路前,兒童口罩可能賣到晚上都賣不完,但是從4月9日起,兒童口罩幾乎是一開始賣就立刻被掃貨,今天一早也是10分鐘內賣完。另外一個問題是,目前兒童口罩的配發量與過去一致,每家藥局都是200片,4月9日前,兒童口罩是每周可買5片,如今增量為二周10片,等於過去一天可以賣40人,現在一天只能賣20人,量相對就少了許多。黃彥儒表示,新制上路至今僅第一週,依照新制規定,下一次購買必須為二周後,相信4月16日起,買不到兒童口罩的情形會趨緩,加上即將開放網路也能購買兒童口罩,還能挑選尺寸,相信狀況會好轉。
-
2020-04-14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疫情當頭又過敏 該去醫院嗎
打從年初,台灣就籠罩新冠肺炎疫情中,尤其呼吸道過敏患者容易染疫,令人難以分辨究竟是過敏還是感染了新冠肺炎?每年3、4月正值過敏季,過敏症狀與新冠肺炎症狀極為類似,醫師觀察,臨床就診氣氛兩極,有人過於積極,有人不敢就醫,醫師提出三大要點:症狀出現的時間點、檢視家人近期有無感冒、檢視TOCC,可辨別過敏與新冠肺炎的差別。辨別過敏或新冠 有鑑別指標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楊崑德表示,在辨別過敏與新冠肺炎的症狀,有一定難度,但仍有可鑑別的指標。台灣過敏人口多,大多是環境誘發,最常見的是塵蟎、灰塵等過敏原,每年3到4月因氣溫劇烈改變,也容易誘發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疾病發作。楊崑德說,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為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眼睛不適,嚴重者會誘發氣喘、睡眠障礙等。新冠肺炎的患者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常伴隨發燒,近期雖然有許多資訊顯示,非典型症狀愈來愈多,同樣也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或嗅味覺喪失、腹瀉等。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可先回溯自己是否曾被診斷為過敏體質,若自己是過敏族群,再檢視近期是否有接觸過敏原,可優先辨別自己是否為過敏症狀,再加上若無發燒、呼吸道症狀,也沒有旅遊史、接觸史,此時建議可以掛耳鼻喉科或是風濕免疫科就診。避免接觸過敏原 應及時就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說,許多嚴重的過敏患者,礙於疫情不敢就醫,直到誘發氣喘才求診,呼籲有病史的過敏患者,雖然避免接觸過敏原,狀況仍持續未改善時,就應該就醫,若忍到誘發氣喘才就醫,會得不償失。至於從未被檢查過是否有過敏體質者,像是幼兒,楊崑德說,家長可以協助注意孩子的接觸史、旅遊史,特別是家中大人有沒有人曾經感冒,依照近期疫調的資訊顯示,幼童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大多是被家中成年人傳染,若是以上的狀況都沒有,也沒有發燒等症狀,但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情況超過三天都沒有改善,也建議可以至耳鼻喉科或是風濕免疫科就診。楊崑德坦承,最近收治過敏患者,對醫師而言也是挑戰,必須謹慎再謹慎,近期政府倡議「社交距離」,但問診有時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患者,就醫前可先觀察自身症狀,直接寫在紙上再提供給醫師,降低問診交談的時間,增加彼此的距離與接觸時間,力求安全。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灣快篩研發超前部署 為何錯失搶攻國際盃良機?
除了新北市長侯友宜建議政府對入境者全面普篩外,也有多位防疫學者疾呼應擴大採檢,包括歐美及中國大陸皆已研發並使用快篩試劑,攔下可能的感染者,但是台灣盡管生技能量充沛,但直到現在都沒有國產快篩試劑,國衛院、中研院、工研院等近日雖都宣布已投入開發或啟動技轉,只是距離上市總是差了最後一哩路,令不少國人感到納悶。疫情不斷蔓延,研發快篩試劑是跟時間賽跑的事,為何台灣本土快篩試劑從研發要走到量產、上市的最後一哩路卻走得這麼久,除了台灣的篩檢法主要屬於「慢篩」,樣本須回實驗室檢測核酸((RT-qPCR),從採樣、萃取核酸樣本至少要等4小時之外,更和藥事法使用緊急授權法規、公部門積極程度有關,專家認為台灣前後浪費掉了近3個月時間,錯失了台灣生技業可以快速搶攻試劑國際盃的良機。更多內容請看【聯合報專區】 快篩試劑研發 台灣為何最後一哩路卡這麼久?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488024
-
2020-04-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是過敏還是新冠肺炎? 醫師傳授3招教你分辨
昨天新增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患者本身有鼻過敏,被女友感染後,一直以為鼻塞、流鼻水是因為過敏的關係,許多國人都有呼吸道過敏,此例一出,引起許多過敏體質者關切,要如何分辨是否中標。打從年初,台灣就籠罩新冠肺炎疫情中,至今疫情仍看不見盡頭。每年三、四月正值過敏季,過敏症狀與新冠肺炎症狀極為類似,醫師觀察,臨床就診氣氛兩極,有人過於積極,有人不敢就醫,醫師提出三大要點:症狀出現的時間點、檢視家人近期有無感冒、檢視TOCC,辨別過敏與新冠肺炎的差別。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楊崑德表示,在辨別過敏與新冠肺炎的症狀,有一定難度,但仍有可鑑別的指標。台灣過敏兒多,大多是環境誘發,最常見的是塵蟎、灰塵,每年3到4月因氣溫劇烈改變,也是誘發過敏的因子之一。楊崑德說,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為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眼睛不適,嚴重者會誘發氣喘、睡眠障礙等。新冠肺炎的患者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常伴隨發燒,近期雖然有許多資訊顯示,非典型症狀愈來愈多,同樣也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或嗅味覺喪失、腹瀉等。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可先回溯自己是否曾被診斷為過敏體質,若自己是過敏兒,再檢視近期是否有接觸過敏原,可優先辨別自己是否為過敏症狀,再加上若無發燒、呼吸道症狀,也沒有旅遊史、接觸史,此時就建議可以掛耳鼻喉科或是風濕免疫科就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說,許多嚴重的過敏患者,礙於疫情不敢就醫,直到誘發氣喘才求診,他呼籲有病史的過敏患者,雖然避免接觸過敏原,狀況仍持續未改善,就應就醫,忍到誘發氣喘才就醫,得不償失。至於從未被檢查過是過敏體質者,像是幼兒,楊崑德說,家長可以協助注意孩子的接觸史、旅遊史,特別是家中大人有沒有人曾經感冒,依照近期疫調的資訊顯示,幼童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大多是被家中成年人傳染,若是以上的狀況都沒有,也沒有發燒等症狀,但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情況超過三天都沒有改善,也建議可以至耳鼻喉科或是風濕免疫科就診。楊崑德坦承,最近面對過敏患者,對醫師而言也是挑戰,必須謹慎再謹慎,近期政府倡議「社交距離」,但問診有時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他建議患者,就醫前可先觀察自身症狀,直接寫在紙上再提供給醫師,降低問診交談的時間,增加彼此的距離與接觸時間,力求安全。●過敏兒就醫準備:一、症狀時機:過敏患者若流鼻水、鼻塞、氣喘,大多在早晨、晚間及運動時,可針對這三個時機點紀錄症狀;過去已被診斷為氣喘的患者,建議紀錄發作時機及用藥後是否明顯改善。二、TOCC:自我審視旅遊史、接觸史,特別是家中是否有成員近期有感冒症狀;若接觸者中曾有人因感冒就醫,臨床上會加照X光片,釐清是否為肺炎。三、避免過敏原:常見過敏原為塵蟎、灰塵等,清潔環境後,可紀錄症狀是否有改善。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我公布通報郵件 陳時中嗆世衛:內行人講外行話
世界衛生組織(WHO)否認台灣去年底曾通報警訊,強調台灣未明確告知新冠肺炎有人傳人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公布當時通報內容,提及已告知武漢有七例非典型肺炎患者隔離治療,反嗆世衛說台灣未明講人傳人是「內行人講外行話」,呼籲世衛坦誠以對,積極處理,不要轉移焦點、一錯再錯。陳時中昨拿出去年十二月卅一日,台灣發給國際衛生條例(IHR)窗口的郵件,內容全文為「根據今日新聞媒體報導,中國武漢至少有七起非典型肺炎病例,當地衛生當局回復媒體表示,這些病例並非SARS;不過,檢體仍在檢驗中,且病例已被隔離治療。如果您有相關訊息可以與我們分享,我將非常感激」。陳時中說,我國當時收到這訊息時覺得非常奇怪,中國媒體提及這是非典型肺炎,但不是SARS,「我們清楚知道它是類似SARS,否則中國不會用這個非典型(atypical)肺炎的字眼,且說病患需隔離治療。什麼樣的病患需隔離治療,不言自明。」他強調,「任何公衛或任何醫師都明白,什麼樣的情況是需要被隔離治療」,對於世衛批評台灣沒有明示人傳人,陳時中表示:「那時候我們明示人傳人才叫做誤導訊息」。陳時中以台語形容WHO是「內行人說外行話」,並且反問「若隔離治療不是警訊,什麼才是警訊?」陳時中反問WHO:「如果不是會員國的台灣,都已經告訴WHO,身為會員國的中國,有沒有說?如果沒有說,這不是隱瞞,什麼才是隱瞞;如果有說,WHO這不是失職,什麼才是失職?」不過,有人質疑該封郵件是引述當時新聞報導內容,要求IHR分享資訊,且其中所謂非典形肺炎、隔離治療都是當時武漢衛生機關對媒體所言內容,要說台灣是以該信件向世衛示警,是否與內容差距太大?國民黨立委陳以信表示,我方與WHO說法都應更謹慎,台灣之前發函給世衛組織信函,對涉及的個案範例,應以專業角度提供足以驗證、比對的說明,才能化解質疑。但WHO疏忽相關訊息,甚至在疫情爆發初期對可能發展判斷錯誤也是事實。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指出,今年一月十三及十四日,台灣專家前往武漢,當地衛生官員說沒有人傳人,但北京去的官員卻說「有限度的人傳人」,當時新聞報導也已知是有限度的人傳人。陳時中說,WHO漏掉我們通報的「cases have been isolated for treatment(病患被隔離治療)」,世衛只要把這句話清楚地告訴世界、世衛處理的態度如何,一切就很清楚了。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數位抗疫…我拚社交熱點App 蘋果谷歌推追蹤平台
疫情肆虐,各國推動科技防疫。行政院已經完成社交熱點App的技術開發,不僅可告知人潮聚集狀況、警示社交距離過近,還可記錄接觸史,日後若發生確診個案,能得知是否與確診個案接觸過。美國蘋果公司和谷歌也破天荒合作,聯手推出智慧手機的新冠病毒接觸追蹤平台,手機用戶若曾與新冠病毒感染者接觸會發出警告。行政院資安處長簡宏偉說,行政院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作開發新App,透過手機藍牙功能,可以讓民眾掌握曾經去過的地方,同時可記錄不特定對象的接觸情形;另外,結合一九六八服務,該App可讓民眾預先知道目的地人潮聚集情形,透過藍牙偵測,當民眾與同樣裝有該App的人距離過近,手機將發出警示提醒,預估最快四月底就能提供民眾下載使用。簡宏偉表示,基於防疫和隱私保護,這款App是「提醒」功能,並非掌握民眾行蹤,且是民眾自願加入,民眾記錄的接觸資料,將匿名化後以加密形式放在使用者手機上,不會主動上傳、也不會提供給其他人。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涉及法規和隱私保護,仍須徵得民眾同意,只要克服隱私相關法規,該款App即可盡快投入防疫工作。彭博資訊報導,蘋果和谷歌的接觸追蹤平台是為了遏止新冠病毒傳播,告知用戶,接到曾與新冠病毒感染者接觸的警告後應該自我隔離。不過,這也可能使蘋果的iPhone與谷歌的Android手機大約卅億用戶、全球超過三分之一人口受到監控。蘋果與谷歌兩大競爭對手十日宣布,利用藍牙在Android及iOS作業系統互通的科技,將會分為兩步驟,五月中先推出iPhone和Android手機可透過App互通各國衛生部門發布的訊息,蘋果與谷歌也將釋出讓公共衛生App用於此功能的架構。手機用戶若檢驗為陽性,並將此訊息加入App,其他用戶若曾近距離接觸該確診者時就會接到警告。警告可回溯十四天的資料,但衛生單位可調整天數。第二階段,在未來幾個月,此功能將直接加入Android及iOS作業系統,用戶不需要額外下載App,就可以自願加入此接觸追蹤計畫。不過,追蹤平台被質疑侵犯個人隱私。蘋果執行長庫克在推特發文,這項工具在尊重透明和同意權的情況下,有助遏止病毒傳播。谷歌執行長皮柴說,這項工具對用戶隱私有「強大的管控和保護」。美國總統川普十日表示,他的政府打算仔細研究這項工具,「這很新,是新科技,很有趣,但很多人擔心個人自由方面的問題 」。
共
6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