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阿茲海默症
共找到
538
筆 文章
-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失智夫遭據點退貨 民間團體籲照護接地氣
在花蓮大學教英文的曾敬惠,其59歲的先生四年前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精神問題,先後被三個失智共照中心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搞得她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不得不回家應援,先生後來被強制送進精神科的護理之家照顧。「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一開始在花蓮苦無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資訊,不得其門而入,還得常搭火車到台北取經,「生活亂成一團」,最後乾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提供當地相關家庭需要。2019年台灣失智症人口超過29萬人,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人中至少有2人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連同全台16個民間團體提出呼籲,希望政府落實失智照護要更接地氣,目前推動的長照2.0雖將失智納入,並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提供不少服務,但使用上仍有很多挑戰。曾敬惠期望政府,應明確訂出共照據點的功能與定位,包括提供一定失智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照顧老人跟失智患者很不一樣,經驗不足或不對,真的會不知如何因應。」如此才能讓失智照護成為常態,進而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的意見真正納入照護政策,她以自身經驗舉例,像出入公共場所如銀行、賣場、搭公車,政府可訓練更多協助失智的人員,具體提供友善服務,才能讓輕度失智患者更願意走出家門,減緩退化,進而減輕照顧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63歲丈夫失智遭3據點退貨 民間單位建言盼接地氣
原在花蓮大學任教英文的曾敬惠,2017年其59歲的先生從復健科醫師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情緒精神問題,先後被當地三個失智據點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都不得不離開教室回家應急,先生後來強制送進精神科護理之家。「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自己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因此不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也期望政府在長照服務能明訂失智專業功能定位,例如:提供據點一定失智的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才能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台灣失智症人口急速攀升,衛福部2017年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訂出2020年達成「失智友善555」目標,也就是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知,此一目標目前僅新北市公開宣布達陣,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透過記者會連袂全台16個失智症民間團體,呼籲政府盡快公告成果數據,並提出三大建言盼更接近地氣,落實失智照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政府長照2.0雖然納入失智照護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有許多美意,使用上還是有很多挑戰,這三大建言包括:(1)提高政策等級,邀請有病識感且有表達能力的失智者代表參與政策制定(2)加強長照體系的失智照護服務訓練及考核(3)透過法規的串聯建置更完整的失智安全防護與權益保障制度。除了曾敬惠以失智症家屬的身分參與其中,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補助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充分表達意見,才是真正的幫助失智者。台灣失智症人口2019年已超過29萬人,衛福部估計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失智症已是全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面對民間單位的意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2020「失智友善555」三項目標大抵已完成,實際數據成果將根據業務進度做出報告,最新2021年失智行動方案也已提高目標,預期2021 年-2025 年台灣失智症確診率提升至 7 成,社區識能率達全人口數7%。
-
2021-03-03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你可能不知道: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比正常人還好
失智症患者與正常人:差距不大阿茲海默症患者以此方式提醒所有正常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為何。正常人以密密麻麻的行事曆匆忙過著自己無法重來的人生,忘記當下,因為他們幻想生命只有已經歷的過去,和即將到來的未來;然而遺忘過去和不計畫未來的失智者卻提醒了我們,生命其實只存在於當下。部分失智者在經過調適後,過著滿意的生活—當然這還得仰賴家屬和專業人士的幫忙。即使如此,失智症患者仍會不斷面臨麻煩,但一般人偶爾也會遭遇問題。正常人對失智症的恐懼絕大部分來自於死板地相信,良好且符合人性的生活,代表隨時都能掌握一切。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聰明,就連在未失智期間也是遙不可及的理想。我們總會處在無可避免的依賴狀態中。有時和失智症患者之間的談話會顯得空泛,意指內容空洞無物,不過人生的一切都必須有意義嗎?閒暇對古希臘人來說,代表生命的高峰。過去曾經有段時間,人們毫無目標卻因此極有意義地活著。不為任何短期目標而與人進行有意義的談話,是緊繃且將時間視為金錢的正常人幾乎無法做到的事情。所以基本上,當下所經歷的生命時間相當無價,因為它無法重來。失智症患者能做為正常人珍貴的提點者。如果失智者不會因困惑而惱怒,他們可能比一般人要好相處得多。他們不想騙人,從不說謊,就算沒說實話,也從不是因為打著壞心眼,他們也不記仇。在他們面前我們不用想著該如何表現自己,因為對他們來說,人性的當下便已足夠。這不代表罹患失智症是件幸福的事,沒有任何背負此病重擔的家屬會這麼認為;不過它也不代表一切的終結,有時反而甚至是真實人性的閃耀片刻。初期逐漸失智的過程尤其讓所有相關人士感到痛苦。當記憶力衰退,最典型的是失去短期記憶之後的尷尬情況。患者將東西移位之後,怪罪別人把他們的東西偷走。他們失去看見日常生活全貌的能力,並在一開始認為這是失去自立能力的痛苦過程。初期患者往往因此罹患憂鬱症,而家屬也必須費力適應這個全新狀況。許多病患卻在不久後發展出異於常人的能力,以高超的技巧掩蓋這個令人不適的狀況。我還清楚記得在就讀醫學院時,一名助理醫師讓我們在大學附設的精神科醫院訪談一名約五十歲的患者。我們是六名求知若渴的學生,用盡所有醫學原理來研究這名男子。他看起來和善、好親近,熱切地說他的職業是工程師,畢業自哪所學校和興趣,最後聊到婚姻時,他表示自己的婚姻有些問題。這時我們繼續追問,畢竟精神科醫院主要處理的是問題。結果發現他的妻子顯然支配慾極強,讓他自覺不受重視。在將近一小時的訪問快結束時,這名病患為剛才詳盡的談話,有禮貌地向我們道謝。我們再回去找那名助理醫師,他想知道我們發現了什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極有把握,這是典型的婚姻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觀察,但當我們越是興奮地引述各種可能的專業術語,這名助理醫師的反應就越不尋常。他沒有表示同意,但也沒有反駁,臉上卻露出謎樣的笑容。在我們激烈的報告結束之後,他冷靜地問我們還有沒有注意到其他事情,我們表示沒有。接著他把病患叫進來,親切地問候他,並且在寒暄幾句之後,突然問他現在人在哪裡。「在一間飯店。」病患理所當然地回答道。我們幾個人如雷轟頂。每個人都能馬上看出這是一間醫院。這名助理醫師友善地繼續追問,才發現患者不知道現任總理是誰,也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他以為我們是記者。助理醫師客氣地結束談話。在病患和我們道別之後,我們狼狽地坐在被逗得有些樂的培訓師面前。這名病患透過閒話家常和小故事,成功地騙過我們一小時,隱瞞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事實。他的長期記憶沒有問題,當我們問他幾歲時,他說自己是一九二七年出生的。我們根本沒發現他迴避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他也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所以他使出失智症患者慣用的伎倆,說出自己的出生年份,因為這份資料他仍有辦法從長期記憶中順利取得。透過這樣的方式,失智症患者得以欺騙不知情的訪客。這偶爾會發生問題,當住在遠方且錙銖必較的親戚前來拜訪全心照顧失智祖父的家庭時,便會自以為是地聲稱,祖父的心智沒有問題,這一切只是惡意誹謗,目的是為了貪圖錢財;反之祖父還擁有「極為傑出的記憶力」,因為他還記得戰爭時期或者過去的所有細節。這麼說並沒有錯,因為典型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甚至比正常人還要好,但隔天祖父可能完全忘記前一天訪客來訪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短期記憶才是問題所在。和患者相處時,格外尊重那些因自身記憶力及時空定向障礙而感到難堪的病患,是相當重要的事。當一名只有幾秒鐘短期記憶的重度失智症患者在我們學生面前接受詢問時,他會馬上忘記所有先前曾經說過的話。在如此情況下,關於現狀的問題顯然會令他極為難堪。病患離開之後,我們幾個學生開始討論這個問題:讓人陷入如此難受的處境,是否合乎道德?教授安慰我們說,反正病患馬上就會忘記這難堪的感覺了。不過我仍有疑惑。我認為一個人能否回想起被迫陷入的難堪處境,跟道德評斷沒有關係。無論如何,這個人都在他人生無法重來的片刻裡,被迫經歷了顯然令他極為不適的情境。因此我在面對失智者時,盡量格外小心。這從了解病史時就開始了,有些精神科醫師會在一開始就詢問病患當下身處的時間和地點,讓許多患者覺得自己的理智從一開始便遭受質疑。然而如何發現病狀確實是個重要的問題,我們也不該受到過度禮貌的牽絆。因此我的習慣是將這些問題安插在談話中。當一名高貴的年長女士因為疑似罹患失智症前來就醫時,我會在對談中順道詢問:「您能夠跟我說一說,今天是幾月幾號嗎?」結果我立刻得到正確的日期,此外她還笑著補充說:「醫師,您也有搞不清楚的時候,是吧?」看來有禮貌是要付出代價的。當然也發生過必須以尊重來處理的有趣場面。一名牧師老是忘記他早就不是當地的牧師,即便他的接班人已經站在祭壇前,他仍愉悅地想開始望彌撒;還有其他的主治醫師同事,乾脆讓一名失智的主治醫師跟著巡房,因為顯然他想這麼做;比較尷尬的是,有一名男子忘記自己已經離婚,而讓持續拜訪他的前妻感到為難;另一名患者則將一位同樣失智的女病患誤認為自己的妻子,因而產生了些摩擦。在這些情況下,需要的是敏捷的反應、想像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幽默感。如果所有照顧患者的人,在工作時都帶著極為嚴肅且責無旁貸的表情,這對他們並沒有幫助。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隨時維持對病患的尊重,尤其不應該說謊,這也是在面對患者時需要留意的地方。對失智者來說,精神科醫師不是能提供他最大協助的人。在診斷時,醫師的角色很關鍵,而受過特別訓練的護理人員、社工、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等,往往才是更厲害的專家。然而貢獻最多的卻是,因為照顧失智者而感到筋疲力竭的家屬。在病患仍然記得家屬的時候,他們的角色不可或缺。不過也正因如此,他們更不應該讓自己過度疲累,而要留意體力,並像長跑選手一樣衡量自己的步伐。專業人士早就知道,如何減輕家屬的負擔和親人的支持扮演了關鍵的重要角色。老年精神醫學中心承接了這項任務,廣泛地協助幾乎所有的問題。如此一來,病患和家屬便能依據診斷結果進行中期的生命規畫,在每個新的階段取得特定的協助。不要懷疑,這個領域絕對會在未來幾年掀起關於社會基礎的重大討論。如果真像某些正常人所說,類似電腦的特質才是每個人最重要的部分,那麼人腦如果喪失記憶功能,就代表它壞了。一般來說如果電腦壞了,我們會把它丟掉,因為「修理不划算」。我們必須承認,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成本很高,如果從能不能賺錢的角度看來,他們對社會已經不再有用處。因此有人試著指引這些人出口的方向,瑞士有個對應的機構便名為「出口」(Exit),它讓「壞掉」的人能更順利地踏上歸途。在與自身死亡權利有關的所有爭論裡,癥結點在於,攸關生死的法條不可能同意自殺,一旦病患認為自己對社會或筋疲力竭的家屬帶來不合理的負擔,自殺便成了某種道德義務。如此一來,只要病患有意願,便能毫無阻礙地離開跑道。如果這條界線不在,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空間將變得非常狹隘。在以類電腦特質為傲的正常人所主宰的冷酷獨裁體制下,將不會有空間留給情感豐富、脆弱、敏感及負擔沉重的人。「我不想仰賴他人幫忙。」這句常常從正常人口中冒出的話,完全違背了現實,因為每個人在人生各個階段都需要他人協助。這些彷彿被設定好的句子讓社會走向偏途,最後終將迷失人性。一個社會如何看待失智症患者,是對於其人性的關鍵考驗。※ 本文摘自《你瘋了》。《你瘋了》作者:曼弗烈.呂茲 譯者:廖家絨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30《你瘋了》書封。圖/臉譜提供
-
2021-02-22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沒事愛熬夜 肥胖、慢性病易上身
每到周末或連假,就愛熬夜滑手機、追劇?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鄒儲蔭提醒,睡眠剝奪不僅可能造成肥胖、衰老加速,更與失智症、高血壓、癲癇、心血管疾病相關,最嚴重甚至會猝死。若每天睡不到6小時,心臟病機率更會增加2成,且會傷害腦神經,無法透過補眠修復,進而產生一連串負面生理效應。新北市38歲患有癲癇的男子,過去都有規律用藥,控制良好,但近一周因工作量大熬夜趕工,使癲癇症狀頻繁發作,某日甚至失去意識倒臥床上,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後,經衛教及調整藥物,病情才逐漸改善。鄒儲蔭指出,睡眠與許多健康問題相關,包括肥胖、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研究指出,與睡眠時間多的人相比,每晚睡不到7小時的人具有更高的平均體重指數和肥胖症;而與睡眠時間6到9小時的人相比,每晚睡少於6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風險高出20%。鄒儲蔭表示,不管是睡太少或睡眠片段化,都可能傷害腦神經,使人認知功能減損,也可能傷害心血管系統,且傷害無法透過補眠修復;6到9小時都算正常的睡眠時數,但建議在12點前就寢,否則將影響血清素、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分泌,無法順利進入深層睡眠,導致大腦無法正常執行腦細胞廢物清理,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疾病風險。
-
2021-02-20 養生.聰明飲食
手搖飲點微糖就能減少健康危害?專家提醒,別陷入微糖迷思!
手搖飲「喝」出500億商機!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隨著行動支付、外送服務蓬勃發展,手搖店營業額平均逐年成長8.9%,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更估計,光是手搖飲,就為台灣帶來500億的龐大商機。 喝半糖、微糖飲料,糖量照樣暴表台灣人真的很愛喝手搖飲,為了健康、怕胖,許多人會選擇半糖、少糖或微糖來減低熱量攝取。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選擇較少糖的飲料,的確能夠降低熱量的攝取;不過別忘了,所謂的全糖、少糖、半糖及微糖,是指額外加到手搖杯的含糖料,可不包含液體本身及配料的熱量。 舉例來說,假使你因為怕胖,點了「半糖」的大杯珍奶,換算下來,你大概吃進了30克的糖,以及4茶匙的沙拉油(因為奶茶含有奶精,屬於油脂類),再加上黑糖珍珠,可能吃進將近500大卡,直逼一個便當的卡路里。也就是說,若你今天吃了一個便當,又搭配一杯半糖珍奶,熱量會直接突破1000大卡,肥胖與贅肉就是這樣來的。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人因為選了減糖飲料,以為可以多喝幾杯,忽略飲料及配料的原有的熱量,反而適得其反。市售700c.c.手搖飲甜度含糖量 每天攝取糖份少於5顆方糖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糖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10%以下。若以男性成人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換算下來,一天不得吃超過50公克的糖(一般市售方糖每顆大約5公克,約10顆方糖的量),這也是目前臺灣衛福部建議的上限;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減半至總熱量的5%以下更理想,即不超過25公克(約5顆方糖)。 為什麼要少吃糖?糖對身體的6大危害喝飲料在所難免,許多無糖茶飲對身體甚至有一定的好處;可是若你喝的是含糖飲料,可要注意了。眾多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蛀牙、心血管疾病等危害;近來研究更指出,特別是經常使用在手搖飲的高果糖糖漿,攝取過量的危害比一般精緻糖更劇烈。1.提高三酸甘油酯陳詩婷解釋,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葡糖糖,很容易會直接經由肝臟儲存為脂肪,快速引發一連串的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阻抗等反應;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大於50公克的果糖分子,餐後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會明顯上升。2.肥胖及脂肪肝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思考,攝取果糖對肝臟的危害,跟肝臟處理酒精的程序一樣,會提高脂肪肝發生的機率。這是因為果糖在消化過程中不受到能量的調控,很容易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尤其是內臟脂肪,跟果糖及醣類攝取過量有很明顯的正相關。3.代謝症候群一項研究測試,人體在喝下純果糖與純葡萄糖之後,身體的生化反應會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喝下葡萄糖的受試者,飽足感會上升,而喝下純果糖的人,則沒有明顯的飽足感;換言之,經常攝取果糖的人,因為身體缺乏飽足指令,容易攝取過量的果糖,而大量的脂肪在肝臟被代謝,可能造成代謝的紊亂,容易引起一連串的血壓飆升、血脂上升等代謝症候群。 4.尿酸飆升,引起痛風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快速消耗身體的ATP(身體的能量形式),因而造成細胞的尿酸濃度上升,造成高尿酸、痛風的問題。 5.心血管疾病血液和組織的糖太多,很容易與體內的蛋白質、脂質等物質生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破壞血管的內皮細胞,加重血管壁的氧化壓力,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被氧化,造成身體大範圍的血管發炎及傷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6.愛吃糖,提早失智流行病學發現,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平常人高,這是因為葡萄糖及其代謝產物會黏在人體的蛋白質上,破壞我們的腦細胞(如同上述所說的糖化作用),使蛋白質變得異常,無法執行正常的生化反應;若大腦β-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神經細胞週圍,除了使細胞逐漸死亡,也會破壞神經間的連結,人的記憶、認知能力會漸漸垮掉,而走入失智。 健康喝手搖飲,你可以這樣做首選飲料當然是「白開水」,因為水分是人體最重要的成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毒等好處,一旦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市面上的含糖飲料反而會覺得太甜而難以下嚥;不過,若民眾短時間難以戒掉喝甜飲的習慣,這裡有幾個健康喝手搖飲的技巧,不妨參考。 1.選擇微糖、不要加料針對短時間無法養成避免喝糖飲的族群來說,儘量選擇糖分最低的微糖飲料,另外,儘量不要加料,常見熱量較高的配料,如珍珠、布丁、椰果、蒟蒻、養樂多,另外,還有用蜜汁熬煮的紅豆、芋頭、地瓜等主食類,熱量也很高。 2.拿鐵比奶茶好一般奶茶多由奶精或奶油調配而成,奶精及奶油的本身是油脂,若再加上淋進去的糖分,熱量恐會爆表。建議大家若想喝奶茶或珍奶,可以鮮奶製成的無糖的珍珠鮮奶茶(珍珠+低脂鮮奶+無糖綠茶或紅茶等)取代,熱量大約只有170大卡,不僅可藉由新鮮牛奶補充鈣質,還可減少油脂的攝取。3.選擇去冰或少冰冰會壓抑味覺對甜度的敏感度,越冰越不容易感覺到甜。 4.回歸原味儘量選擇喝原食物的手搖飲,減少色素或香料的攝取。譬如無糖的芋頭牛奶、木瓜牛奶等,或者以無糖豆漿為基底的飲料,利用燕麥奶打成的無糖飲料也很適合。5.改點無糖茶飲無糖茶類,如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都是很好的飲料,其熱量幾乎逼近於零,而且綠茶還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能幫助身體抗氧化。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撰文/陳大樂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
-
2021-02-20 科別.腦部.神經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65歲的伯伯,退休後在家幫忙照顧孫子,但近期常忘東忘西,幫忙整理書包會遺漏要帶的東西,好幾次完全忘記要到幼稚園接孫子回家。兒女們帶他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伯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因此開始固定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穩定控制的病情突然在1個月內迅速走下坡,除記憶問題外更出現走路不穩、手腳無力等症狀,家人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察覺到異樣,直到固定回診時才告知醫師,診斷後發現伯伯因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良,在這段期間發生了幾次小中風,以致病情後來演變成混合性失智症。不同類型失智症治療方式大不同 對症下藥才能正確防惡化以伯伯的案例來看,他除了罹患民眾認知程度較高的阿茲海默症,也就是退化性失智症的其中1種外,還合併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屬於混合性失智症患者。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醫師表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其引起的成因與治療方式,皆有所不同,民眾應正確地認識,才能夠知道對應的治療選擇。劉子洋醫師特別提醒患者及家屬,需要了解及建立阿茲海默症屬於長期緩慢退化之疾病的觀念,倘若觀察到患者在短時間,如:幾天或1個月內狀況迅速惡化,應即時就醫,檢查是否合併有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避免傷害擴大。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病房主任蔡佳光醫師說明,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異狀,便有機會在發病初期接受醫師的診斷,盡早穩定用藥,積極延緩惡化。蔡佳光醫師分享,曾有1名家屬觀察到年長的父親,退休原本都能自理生活,但近年來身體靈活度越來越差,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對於他人說話理解能力也下降,常誤會他人表達的意思,除了常常反覆發問同樣的問題外,也不願外出與他人交流。家屬懷疑父親可能罹患失智症,趕緊安排就醫檢查,果不其然,檢查結果顯示父親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所幸發現得時間早,患者透過穩定用藥,參加社區長青課程,失智症狀況控制良好,日常應對的反應上也有明顯地改善。穩定用藥有助病情控制 選對合適藥物增進患者生活品質蔡佳光醫師指出,雖然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可使患者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進行,也有研究數據顯示,早期治療的效果遠勝於腦部嚴重受損後的補救。並呼籲,一旦發現失智徵兆,應及早前往就醫診察,配合醫師治療、穩定用藥,幫助控制病情惡化。同時,劉子洋醫師說明,現在已經有能治療輕、中、重度,所有程度的口服錠用藥,使用方便,用藥服從性及便利性高,可增進患者生活品質,更能減輕照顧者負擔。善用社交互動、腦部運動等非藥物治療 失智症照護資源可減輕照護壓力劉子洋醫師指出,除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對於失智症病情控制上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且現今長照服務日趨完善,有許多資源可提供協助,如:社區據點、長春學堂等。蔡佳光醫師則強調,社交互動及固定的運動習慣,皆有助病情改善。失智症並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疾病,劉醫師提及一旦出現症狀,腦部的病變恐已從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前就開始發生。兩位醫師皆呼籲,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透過正確的診治,對症下藥,有效控制病情減緩惡化。★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12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不記得家人卻不會忘記味道 用年味替失智者找回記憶
失智者也許連家人都不記得,但卻不會忘記味道。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氣味與記憶、情緒有許多,因此可趁農曆春節時,用年味幫助失智者找回記憶。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五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一億五千兩百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袁瑋表示,一些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身上有早期嗅覺喪失的症狀,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甚至不少在認知功能還未被注意到改變時,嗅覺功能已經變差,嗅覺變差也會影響味覺。研究也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和失智症患者的味覺會比較差。而嗅覺是感官刺激中唯一可以直接進入大腦管理情感與記憶的中樞,如杏仁核與海馬迴。有實驗以嗅覺訓練作為認知刺激,經過12週,患者語言流暢度與執行功能都改善了。因此透過設計的烹調食物等活動,可以幫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患者預防認知功能退化。近年國際上對預防失智、延緩退化,強調多元生活介入,其四大要素:認知訓練、控制心血管疾病、營養、有氧運動,都能整合在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中。袁瑋表示,認知功能障礙不同程度的失智個案能力不同,讓老人家參與年菜的烹調活動有五個小技巧可以參考:一、安全性:環境簡單,移除尖刀、熱爐等,而且要注意個案位置與動線安全。二、參與感:有些患者雖無法完成煮餐,許多活動仍能使他們有參與感,包括挑洗菜、擺餐具、簡單備餐等。三、有彈性:複雜食譜可能很挫折,簡化食譜及有備案,當長輩感到挫折時可更換或挑其中單項完成,如削皮、攪拌、撿菜、測重量、添加材料等,這些重複性動作常讓失智長輩覺得有趣甚至療癒。四、多鼓勵:讓每個人都參與到,避免批評,多給予鼓勵,不要擔心長輩動作慢或怕他做錯而把事情都做完了,邀請他們參與,分配適當的項目會使他們很有參與感與成就感。五、勤互動:對於過去擅長煮菜的長輩,可以請教他做法,或許他做不出來,但可能久遠記憶還存在。也可以邀請長輩間的互動與對話,例如拿東西給對方、合作擺餐具、輪流攪拌等。袁偉表示,過年讓老人家下廚做自己的拿手菜,可交流記憶中的家鄉味及年節特有的菜色。烹調過程中,各式香噴噴的料理交織老人家的笑聲,過年團圓更有意義。
-
2021-02-11 科別.腦部.神經
過年期間熬夜守歲、打牌或追劇 醫警告長期熬夜恐引發負面連鎖效應!
過年期間闔家團聚,少不了熬夜守歲、打牌或追劇,但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鄒儲蔭醫師提醒,國外研究指出,睡眠剝奪不僅可能造成衰老加速,更可能與失智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癲癇發作等許多疾病有關,最嚴重可能因此導致猝死。近日1名38歲患有癲癇的男子,過去皆有規律用藥,控制良好,但近期因工作量大,近1周都在熬夜趕工,使癲癇症狀更易頻繁發作,日前被妻子發現失去意識倒臥在床上,醒來後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經鄒儲蔭醫師予以衛教及調整藥物後,病情已獲得改善,可以健康過好年。熬夜影響的不僅睡眠 長期熬夜恐引發連鎖效應鄒儲蔭醫師解釋,熬夜可能縮短睡眠時間。而人類在睡眠時,外在感官如視覺、聽覺或觸覺等訊號雖傳不進大腦,形成沉睡狀態較無反應,但大腦其實仍持續活躍運作著,會將白天的訊號重整進海馬迴,而後再到新皮質(neocortex)去做記憶鞏固,進而轉變成長期記憶,對於學習新事物可說是相當關鍵的程序;另外也有國外研究指出,大腦中的膠狀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會在睡眠期間藉由動脈搏動來驅動運轉,相關研究已指出可能與清除掉α-突觸核蛋白與β澱粉樣蛋白,這兩種廢棄蛋白質產物的排毒清理機制有關,若這些有毒廢棄蛋白質產物無法被及時清理掉,將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此外,睡眠不足也與許多健康問題有關,包括肥胖、中風和心臟疾病,曾有研究指出,與睡眠時間多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人更有可能具有更高的平均體重指數和肥胖症;而與睡眠時間為6到9個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少於6個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20%。不管是睡得太少或睡眠片斷化,都可能會傷害腦神經,使人認知功能減損,同時也可能會傷害心血管系統,而且這種傷害可能是無法透過補眠來修復的。建議在合適時間入睡 避免負面生理效應而睡眠需求會依年齡與個體而有不同,鄒儲蔭醫師說明6到9小時都算正常的睡眠時數,但建議仍要在合適的時間入睡,若未在12點之前就寢,將影響血清素、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的分泌,可能無法順利進入深層睡眠,長期下來,生理時鐘將受干擾出現紊亂,大腦也可能無法正常執行腦細胞廢棄產物的清理,進而產生一連串負面的生理效應。鄒儲蔭醫師提醒,應維持規律睡眠、睡前應避免做太激烈的事情和飲用太刺激的飲品、入睡環境要保持舒適放鬆,白天最好有適度的光照,睡眠時燈光不建議調亮;而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症、睡眠片斷化、因頻尿、不寧腿問題干擾睡眠等疾患的病人,建議應尋求相關醫學專科醫師的評估,及早就醫治療,為健康把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10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別怕讓失智者入廚房!專家提供5個小技巧 用「氣味」喚醒過往回憶
「醫師,快過年了,但我媽失智嚴重,我不知道怎麼讓她感受團圓的氣氛?」「醫師,我爸失智多年,一直很重視過年,但近來記憶力愈來愈差,過年對他還有意義嗎?」每逢年節前夕,總有不少孝順兒女提出這樣的疑問。 該如何利用濃郁的年節氛圍,讓家中的失智長輩也能獲得美好的年節記憶呢?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不妨藉由「氣味」喚醒長者,透過與親友分享拿手菜、家鄉料理等彼此交流,並將學習到營養概念落實生活。 別怕失智長者入廚房 還能喚醒他的過往回憶 袁瑋提到,法國有間失智長者的日間照護中心,整天活動就是以烹調料理為重心,烹調後大家要著正式服裝,好好享用一頓正式的法式料理,有創意又保有法國文化,活動設計相當吸引人。 而預防長者失智失能的銀光學苑,也特地將環境設計以開放性大廚房為中心,除了塑造家的感覺,也能讓長輩在賦能活動中,透過分享自己的拿手菜、回味的節慶或家鄉料理彼此交流,也學習將實用的營養概念落實在平日備餐中。 袁瑋分享,有學員的孫女興奮地說,陪失智爺爺來參加活動,學苑請長輩煮道拿手菜,當時她還很擔心,沒想到多年沒煮的爺爺竟寶刀未老,雖然動作緩慢但烹調身影依舊,煮出來的牛肉麵湯頭,也和記憶中相同,她頓時熱淚盈眶。 回家後,爺爺久違地記起,年輕時抱著她剝橘子給她吃的溫暖回憶,以及爺孫間的許多互動,祖孫的情感似乎又透過那碗牛肉麵重新連結了起來,甚至漾起微笑對她說了聲:「謝謝」!原來爺爺還可以記起舊事,讓她淚水止不住泛流。 用氣味喚醒失智長者 共享年節氣氛 袁瑋表示,在一些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身上有早期嗅覺喪失症狀,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甚至不少在認知功能還未被注意到改變時,嗅覺功能已變差,進而影響味覺。研究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和失智症患者的味覺也較差。 她進一步解釋,許多人都經驗過類似情境,被氣味喚起過去的一些回憶,而且往往是有情感的回憶。氣味與記憶、情緒有許多有趣的關聯,嗅覺是感官刺激中唯一可以直接進入大腦,管理情感與記憶的中樞(杏仁核與海馬迴)。 辨認氣味本身也是一種運用大腦認知的過程,除了嗅聞外,還要與記憶連結才能辨識出味道,有實驗以嗅覺訓練作為認知刺激,經過12週,患者語言流暢度與執行功能都改善了。 袁瑋說,常聽失智患者家屬說,長輩過去很擅長料理,現在味道差多了,家人變得不愛吃,長輩也很挫折;或者擔心失智長輩忘記關火,嚴格禁止長輩踏進廚房。 其實透過設計的烹調食物等活動,可以幫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患者預防認知功能退化。研究發現,預防失智、延緩退化,應從多元生活介入,其4大要素:認知訓練、控制心血管疾病、營養、有氧運動,都能整合在烹調活動中。 袁瑋指出,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在失智長者的情緒、動力、認知刺激都有幫助,不強調病症或功能的缺失,更著重最大化的運用個案仍保有的功能、提升動機、發揮大腦網絡代償功能,以及避免進一步腦功能退化,來維持個案自尊與自主能力,減少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改善執行功能。 療癒性烹調活動設計小訣竅 讓長者回到過往 她提醒,認知功能障礙不同程度的失智個案,因為能力不同,活動內容設計要兼顧安全、樂趣,以及提升自信等目的,袁瑋也特別提供5個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小技巧供家屬參考。 1. 安全性:環境簡單,移除尖刀、熱爐等,而且要注意個案位置與動線安全。 2. 參與感:有些患者雖無法完成煮餐,許多活動仍能使他們有參與感,包括挑洗菜、擺餐具、簡單備餐等。 3. 有彈性:複雜食譜可能很挫折,簡化食譜及有備案,當長輩感到挫折時可更換或挑其中單項完成,如削皮、攪拌、撿菜、測重量、添加材料等,這些重複性動作常讓失智長輩覺得有趣甚至療癒。 4. 多鼓勵:讓每個人都參與到,避免批評,多給予鼓勵,不要擔心長輩動作慢或怕他做錯而把事情都做完了,邀請他們參與,分配適當的項目會使他們很有參與感與成就感。 5. 勤互動:對於過去擅長煮菜的長輩,可以請教他做法,或許他做不出來,但可能還存有過去記憶。也可以邀請長輩間的互動與對話,拿東西給對方、合作擺餐具、輪流攪拌等。
-
2021-02-08 養生.聰明飲食
爆米花跟油脂竟然都在列!醫師點名:「5種由黑翻紅的食物」其實超營養
從敵人變成朋友的食物過去覺得很危險的食物,其實可以多吃●最新研究指出,咖啡有許多的健康效益,包括降低肝硬化、減少心血管疾病、減少糖尿病、降低癌症風險、預防失智及阿茲海默症、減少憂鬱症狀並預防自殺,甚至降低死亡率。●原味爆米花的多酚含量高,遠高過大部分的水果,而且具有膳食纖維高而卡洛里低的優點。曾經被污名化的咖啡:降低肝硬化、減少心血管疾病人類使用咖啡的歷史據估計已經有三千年了。世界上,最早喝咖啡的人生活在今天非洲的衣索比亞一帶。嚴格來說,他們是「吃」咖啡,他們會把咖啡豆直接放在嘴巴嚼,或是分配給上戰場的士兵讓他們在戰場上保持清醒。至於飲用咖啡的習慣,則是隨著滿載奴隸的船隻,從非洲傳到了中東地區,並進而散播到全世界。而我們現在喝的摩卡咖啡,起源地其實就在現今葉門西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叫做摩卡港。但是當你正愉悅地享受手上那杯咖啡時,可能不知道咖啡曾經在1991年被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可能的致癌物(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而且這個可能致癌物的污名要到二十五年後的2016年才再次被IARC平反,把咖啡從屬於2B類的可能致癌物改列為第三類的無法分類(not classifiable as to carcinogenicity)要知道,IARC的這個分類系統是相當保守的,在我寫作此文的2020年,第四類沒有致癌風險的欄位裡還是空的呢。WHO在他們2016年發表的新聞稿還提到,喝咖啡致癌應該是人們喝了過燙的咖啡才導致食道癌,並不是咖啡本身。就在咖啡解除了致癌的疑慮後,大量的研究開始發現咖啡除了令人保持清醒,還有許多的健康效益,包括:降低肝硬化(每天越多杯咖啡降低越多)、減少心血管疾病、減少糖尿病、降低癌症風險、預防失智及阿茲海默症、減少憂鬱症狀並預防自殺,甚至降低死亡率。最後, 一篇發表於《美國內科學會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指出,就算你天生代謝咖啡因就比較慢,喝「過量」(每天大於八杯)的咖啡仍然可以減少死亡率。我想讀到這裡,你應該可以放心地繼續享受你的咖啡了。當然這裡的先決條件是,你喝的是不太燙也不過度調味的咖啡,並不是喝著有咖啡味的甜食。我一直以來都是個咖啡愛好者,而我也曾經被咖啡的致癌疑慮困擾著。咖啡會在近十年來撥雲見日,逐漸受到科學資料的支持,的確是近代飲食史的一大奇蹟。其實,細心的你應該也曾在報章雜誌上注意到類似的事情,許多我們以為不太健康的食物,後來都逐漸被研究證實其實還不錯,值得多多攝取。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大家回顧這群由黑翻紅的飲食界新星。幾種近年來由黑翻紅的食物1.油脂:起因於對糖的反思油,大概是繼咖啡之後,在近年來最戲劇化的一種食物吧。隨著肥胖盛行率的提高,以及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飲食的流行,油脂在近年來簡直就像鍍上了金被吹捧著。曾經被各國政府以及醫學界視為健康大敵的油脂之所以會鹹魚翻身,一大部分是來自人們對於糖的反思。精製的糖以及精製碳水化合物對於健康的危害是非常確切的,這讓脂肪成為一個非常鮮明的對照。此外,並不是所有油脂都是一樣的,如果可以多攝取好油(飽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對健康的好處是非常大的,剛獲選為2020年最佳飲食的地中海飲食恰好就飽含這類脂肪。所以,比起糖跟精製碳水化合物,油脂類只要能慎選,倒是不必執著於低脂的食物,許多時候低脂的食品恰好就是用過多的糖跟其他添加物,去彌補脂肪不足帶來的口味不足。雖然這麼說,這並不代表你就該吃太多的「好油」甚至長期執行生酮飲食,因為這種飲食法對健康的長期風險跟好處還沒有百分之百確定喔。2.黑巧克力:改善認知功能、調節情緒別再把巧克力跟其他甜食視為同類了。巧克力是從可可果製造而來,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先把可可果內的可可豆發酵跟乾燥,接著研磨,並從可可豆提煉出可可脂(cocoa butter)。提煉出可可脂的可可豆研磨後就會變成可可粉,接著業者會再把可可脂(有時會混一些其他油脂)依不同比例加回去可可粉,接著添加糖跟其他添加物後製成巧克力。而所謂的黑巧克力百分比,指的就是這些可可粉跟可可脂最後所占的比例。我國政府對於黑巧克力有嚴格的規定,裡面總可可固形物必須至少占35%,其中的可可脂至少要占18%。由於可可果富含多酚(polyphenols)跟類黃酮(flavonoids),這讓黑巧克力多了不少健康效益,包括降血壓、減少血小板凝集,改善認知功能以及調節情緒等。最後有個小提醒,大部分關於黑巧克力的研究都強調這些健康效益是來自裡面的可可豆,而且可可豆所占的比例跟量都比你想像的大。舉例來說,你可能每天必須吃下超過一公斤的黑巧克力才可以讓血壓下降,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光靠巧克力就可以讓你健康喔。3.蝦子:熱量低、含優質蛋白質和豐富微量元素蝦子是全世界養殖漁業產值最高的海鮮,也是非常受歡迎的食物。蝦子的熱量很低,而且其中90%來自優質的蛋白質,剩下的10%則是脂肪。也就是說,一份85公克的白蝦(約4至5隻吃自助餐廳常用的白蝦)含有約84卡的熱量,以及豐富的微量元素,包括硒、維生素B、鐵、磷、菸鹼酸、鋅跟鎂。其中硒已經可以滿足一半的一日所需(RDA),因此蝦子可以說是一種營養密度很高的食物。傳統上對蝦子的負評,大多是來自蝦子含有過高的膽固醇,但這已經是個非常過時的觀念。一來,三十隻白蝦的膽固醇加起來才等於一顆雞蛋;二來,造成現代人膽固醇過高的原因,除了直接吃進去膽固醇以外,大多是跟其他的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所以,放心的享受蝦子的美味吧。4.雞蛋:營養密度高令人驚艷吃雞蛋到底會不會吃進過量膽固醇,或是增加其他健康疑慮呢?首先,人體還是需要適量的膽固醇來形成細胞膜,並且合成一些重要的荷爾蒙,例如性荷爾蒙、皮質醇、以及維生素D(也是一種荷爾蒙),過低的膽固醇會破壞這些重要的細胞結構並干擾重要的內分泌功能。此外,高膽固醇血症除了受直接吃進去的膽固醇影響外,最大的關鍵因子還是來自於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美國心臟醫學會也早在2013年,就屏棄了吃進去的膽固醇會直接影響血中膽固醇這個觀念;美國農業部出版的《2015至2020年美國人膳食指引》甚至取消了每日300毫克膽固醇攝取上限這個建議,這份指引即將更新,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其中對於膽固醇的建議會有什麼樣的轉變吧。除了蛋白質跟膽固醇,雞蛋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D、E、K、B、6 B,以及礦物質,可以說是營養密度很高的食物。5.爆米花:多酚和膳食纖維都很高人類吃爆米花的歷史已經好幾千年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紀錄是在古代的印加帝國。現代普遍的爆米花作法是在特製的爆米花機中把玉米粒加熱至攝氏一百八十至二百三十度,先用玉米粒堅硬的外殼鎖住裡面的澱粉,讓澱粉因高溫開始焦化並向外產生高壓突破外殼,變成典型的爆米花。爆米花因為不油也不濕,是電影院最受歡迎的零食。但爆米花不僅僅是零食,沒調味或輕度調味的爆米花可是富含抗氧化物的好食物。一份美國斯克蘭頓大學於2019年發表的結果,檢驗了九種市售爆米花,發現每公克爆米花平均多酚(polyphenols)(編按:可抑制自由基氧化)含量高達六毫克,這樣的含量已經遠高過大部分的水果了。此外,爆米花所含有的膳食纖維也是一等一的高,卡洛里則不高(除非過度調味)。書籍介紹書名: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忙碌跟養生不衝突,給每個沒時間的你!作者:張適恆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08/24作者簡介/張適恆我專長生活型態醫學、慢性病治療、以及急重症的處理。以上三者,恰好就是一個人由完全健康,逐漸進展到亞健康,以及疾病的三部曲。我的熱情,在於幫助每個追求健康人生的你,不但讓疾病遠離你,更能夠脫離亞健康。延伸閱讀: 用電鍋蒸東西,千萬不能用自來水?
-
2021-02-04 養生.健康瘦身
不止發胖、發炎,連認知都出問題!你該知道的,精緻澱粉對人體的9個影響
有些剛開始減重的朋友,常聽到朋友間說不可以吃澱粉,這是正確的嗎?其實澱粉不僅要吃,減重期間也只是減少攝取量,畢竟人體還是需要澱粉的;該要避開的是「精緻澱粉」,簡單來說就是把榖物精煉化過程中,會把富含營養的表面去除,導致許多維他命、礦物質、蛋白質和其它的營養物質流失。 「精緻澱粉」也就是少了營養,只有熱量的澱粉,這樣的製品充斥在我們身邊,比方說白吐司、白米飯、各種麵條都是喔!那麼既然知道沒有營養,為什麼明明知道,還是四處可見,沒辦法,這些都是我們習慣的主食。精緻澱粉對人體的影響 1.體重過重最立竿見影的改變就是體重,吃完後血糖值會快速上升,但也會很快的消退,當飽足感消退的時候,就會勾起對食物的渴望,吃下更多的食物,如果您需要減重,全麥麵粉就是最好的選擇。2.二型糖尿病芬蘭有項研究,如果主食使用黑麥麵粉取代精緻澱粉,罹患這疾病的風險大大下降。當你攝取過多精緻澱粉,就會經由轉化成肝醣變成脂肪,更讓血糖值升高分泌過量胰島素,罹患危險性大大提高!3.體內酸鹼值不平衡正常情況下人體的PH值在7.3-7.4弱鹼性,如果長期吃精緻澱粉,會使PH值低於7.3,會變成酸性體質的亞健康狀態,表徵包括:身體不適、易疲倦、精神不振等情況,長期下來健康狀態受到損害,可能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肥胖等。4.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有些人攝取精緻澱粉時身體會有些不適狀況,因為成分中含有大量麩質,像是脹氣、腹瀉、噁心的情況,就是麩質不耐症(乳糜瀉),這些情況會導致健康狀態下滑,更會對消化系統中的小腸有長期損害,最後就是營養不良。5.憂鬱症有項美國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會讓體內激素對血糖造成巨大波動,容易出現情緒波動與疲勞,容易導致二十一世紀的殺手~憂鬱症。6.炎症當攝取精緻澱粉時,會引發一種稱為「糖化」的炎症過程,諸如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慢性病。7.消化問題假使你患有現代人常有的便秘問題,也許可以考慮減少精緻澱粉的量。為什麼呢?因為精鍊過程會流失八成對消化很大作用的纖維值。8.癌症2017年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刊物文章,用多年來的醫學研究,推翻之前碳水化合物與癌症無關的說法。比方說大量攝取精緻澱粉,會提高乳腺癌、結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9.認知障礙醫學研究當攝取大量精緻澱粉,與增加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濃度有關係,這就是阿茲海默症的一種病徵,也提高認知障礙與痴呆風險。 那喜歡吃澱粉的朋友,可以建議捨棄精緻澱粉食物,比方說白米飯以糙米代替,麵包選擇全麥製物、一般白麵條用蕎麥等取代,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可能對於你的健康狀態,會有著明顯的改善。總而言之,容易取得的白米飯、麵條可以適量的減少攝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本文摘自SuperFIT,原文「認識精緻澱粉!你減肥路上要閃開的地雷」
-
2021-02-04 養生.聰明飲食
飲料選半糖或微糖?營養師:少算一事熱量照爆表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文∕陳大樂手搖飲「喝」出500億商機!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隨著行動支付、外送服務蓬勃發展,手搖店營業額平均逐年成長8.9%,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更估計,光是手搖飲,就為台灣帶來500億的龐大商機。喝半糖、微糖飲料,糖量照樣暴表台灣人真的很愛喝手搖飲,為了健康、怕胖,許多人會選擇半糖、少糖或微糖來減低熱量攝取。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選擇較少糖的飲料,的確能夠降低熱量的攝取;不過別忘了,所謂的全糖、少糖、半糖及微糖,是指額外加到手搖杯的含糖料,可不包含液體本身及配料的熱量。舉例來說,假使你因為怕胖,點了「半糖」的大杯珍奶,換算下來,你大概吃進了30克的糖,以及4茶匙的沙拉油(因為奶茶含有奶精,屬於油脂類),再加上黑糖珍珠,可能吃進將近500大卡,直逼一個便當的卡路里。也就是說,若你今天吃了一個便當,又搭配一杯半糖珍奶,熱量會直接突破1000大卡,肥胖與贅肉就是這樣來的。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人因為選了減糖飲料,以為可以多喝幾杯,忽略飲料及配料的原有的熱量,反而適得其反。 市售700c.c.手搖飲甜度含糖量 甜度 含糖量(克) 熱量(大卡) 相當於方糖數 全糖 60 240 15 少糖 50 200 10 半糖 30 120 6 微糖 15 60 3 無糖 - - - 每天攝取糖份少於5顆方糖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糖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10%以下。若以男性成人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換算下來,一天不得吃超過50公克的糖(一般市售方糖每顆大約5公克,約10顆方糖的量),這也是目前臺灣衛福部建議的上限;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減半至總熱量的5%以下更理想,即不超過25公克(約5顆方糖)。為什麼要少吃糖?糖對身體的6大危害喝飲料在所難免,許多無糖茶飲對身體甚至有一定的好處;可是若你喝的是含糖飲料,可要注意了。眾多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蛀牙、心血管疾病等危害;近來研究更指出,特別是經常使用在手搖飲的高果糖糖漿,攝取過量的危害比一般精緻糖更劇烈。1、提高三酸甘油酯 陳詩婷解釋,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葡糖糖,很容易會直接經由肝臟儲存為脂肪,快速引發一連串的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阻抗等反應;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大於50公克的果糖分子,餐後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會明顯上升。2、肥胖及脂肪肝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思考,攝取果糖對肝臟的危害,跟肝臟處理酒精的程序一樣,會提高脂肪肝發生的機率。這是因為果糖在消化過程中不受到能量的調控,很容易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尤其是內臟脂肪,跟果糖及醣類攝取過量有很明顯的正相關。3、代謝症候群一項研究測試,人體在喝下純果糖與純葡萄糖之後,身體的生化反應會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喝下葡萄糖的受試者,飽足感會上升,而喝下純果糖的人,則沒有明顯的飽足感;換言之,經常攝取果糖的人,因為身體缺乏飽足指令,容易攝取過量的果糖,而大量的脂肪在肝臟被代謝,可能造成代謝的紊亂,容易引起一連串的血壓飆升、血脂上升等代謝症候群。4、尿酸飆升,引起痛風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快速消耗身體的ATP(身體的能量形式),因而造成細胞的尿酸濃度上升,造成高尿酸、痛風的問題。5、心血管疾病血液和組織的糖太多,很容易與體內的蛋白質、脂質等物質生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破壞血管的內皮細胞,加重血管壁的氧化壓力,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被氧化,造成身體大範圍的血管發炎及傷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6、愛吃糖,提早失智流行病學發現,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平常人高,這是因為葡萄糖及其代謝產物會黏在人體的蛋白質上,破壞我們的腦細胞(如同上述所說的糖化作用),使蛋白質變得異常,無法執行正常的生化反應;若大腦β-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神經細胞週圍,除了使細胞逐漸死亡,也會破壞神經間的連結,人的記憶、認知能力會漸漸垮掉,而走入失智。健康喝手搖飲,你可以這樣做首選飲料當然是「白開水」,因為水分是人體最重要的成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毒等好處,一旦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市面上的含糖飲料反而會覺得太甜而難以下嚥;不過,若民眾短時間難以戒掉喝甜飲的習慣,這裡有幾個健康喝手搖飲的技巧,不妨參考。1、選擇微糖、不要加料針對短時間無法養成避免喝糖飲的族群來說,儘量選擇糖分最低的微糖飲料,另外,儘量不要加料,常見熱量較高的配料,如珍珠、布丁、椰果、蒟蒻、養樂多,另外,還有用蜜汁熬煮的紅豆、芋頭、地瓜等主食類,熱量也很高。2、拿鐵比奶茶好一般奶茶多由奶精或奶油調配而成,奶精及奶油的本身是油脂,若再加上淋進去的糖分,熱量恐會爆表。建議大家若想喝奶茶或珍奶,可以鮮奶製成的無糖的珍珠鮮奶茶(珍珠+低脂鮮奶+無糖綠茶或紅茶等)取代,熱量大約只有170大卡,不僅可藉由新鮮牛奶補充鈣質,還可減少油脂的攝取。3、選擇去冰或少冰冰會壓抑味覺對甜度的敏感度,越冰越不容易感覺到甜。4、回歸原味儘量選擇喝原食物的手搖飲,減少色素或香料的攝取。譬如無糖的芋頭牛奶、木瓜牛奶等,或者以無糖豆漿為基底的飲料,利用燕麥奶打成的無糖飲料也很適合。5、改點無糖茶飲無糖茶類,如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都是很好的飲料,其熱量幾乎逼近於零,而且綠茶還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能幫助身體抗氧化。延伸閱讀: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 6個糖對身體的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
2021-02-03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雞肉越來越沒「雞味」?專家揭發殘酷真相
在一九五四年,史威特曼和麥凱勒這兩位科學家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公雞肉和母雞肉吃起來會不同嗎?」答案是肯定的,公雞的味道比較重。四年後,科學界也確定兩者煮出來的雞湯也有所不同(傳統法國菜紅酒燉雞使用老公雞會比較好吃,也證明了這點)。一九六二年,科學家發現二十八個月大的雞,要比十九週和九週大的雞有味道。一九六五年,科學家發現「年輕的雞肉和年老的雞肉有類似的化學成分,但是老雞肉中的濃度比較高。」當雞肉越來越沒雞味,家禽科學界卻停止研究味道,因為現在大家關注的是產量、效率和價格。與味道相關的問題,不在於哪種雞肉嚐起來最美味,而是魚粉或是菜仔粉這種非常便宜的飼料,是否會讓雞肉有怪味。總之,味道不重要,那是味道解決方案該負的責任。當今專門研究雞肉味道的禽類學家人數,用五根手指頭就能數完,其中一位是琳達.法默(Linda Farmer),她任職於英國貝福斯特的農業食物與生物科學研究院。法默告訴我,雖然研究還不夠充分,但是可以確定要賦予雞肉味道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經由雞的飲食,藉由吃放進飼料裡的東西而進入雞的體內,所以現代雞農會把黃色色素放到雞飼料中,這樣超級市場架上的雞肉,顏色看起來就會像是在戶外跑動並吃葉子長大的雞。另一種方式則與雞的年紀有關。一九九七年,法默的研究得到與《諾燉夫人食譜》(Mrs. Norton's Cookbook)所說同樣的結果:雞越老就越有味道。至於為何老雞的味道較濃(也就是有哪些化合物會囤積在雞肉中,而又有哪些化合物會排出體外),則依然是謎,但沒有人熱中於解開這個謎題,因為沒有研究經費,因此,現代的炸雞都是沒有味道的雞仔。至於營養成分,就很清楚明瞭了。二○○九年,英國營養學界的重要人物、倫敦腦化學與人類營養研究院的麥克.克勞福(Michael Crawford),將現在和以往的雞隻做比較。這項研究很像是戴維斯對於現代蔬果進行的研究工作,而所得的結果也和蔬果一樣令人擔憂。人類不是唯一比以前胖很多的物種。在一八七○年,一百公克的雞肉,脂肪含量還不到四公克;到了一九七○年,則提高到八.六公克;到了二○○四年,雞肉已含有二十多公克的脂肪。克勞福指出:「雞肉在以前是屬精瘦低脂的食物,但現在已不復如此。」他還提出另一個問題:「消費者是因為吃肥胖的雞才變胖的嗎?」現代雞肉中不但含有大量的脂肪,而且其中還有壞的脂肪。現代雞肉ω-6脂肪酸的含量比以往高,而ω-3脂肪酸的含量則較以往低,這兩種都是必需脂肪酸,如果缺乏就會致命,只是兩者的攝取量也得均衡。現代的飲食中ω -6脂肪酸往往過量,容易引發關節炎、癌症和發炎。最重要的ω-3脂肪酸是DHA,有人相信這種脂肪酸對大腦和心臟都有益處。專家建議要吃油脂豐富的鮭魚和鯖魚等生活在寒冷水域的魚類,就是因為牠們富含DHA。也有人說,牛、豬和雞沒有DHA,只有構造比較簡單的次亞麻油酸(ALA)這種ω-3脂肪酸。不過雞有能力將大量的次亞麻油酸轉變成DHA,這種生物學上的天賦讓牠們的肉質比較接近鮭魚和鯖魚;至少,以前的雞是這樣的,但現在已經不是了,因為牠們飼料中的ω-3脂肪酸含量不高,牠們也無法活得夠久到能進行這種轉換。克勞福表示:「飲食中DHA的含量減少,以及ω-6脂肪酸和ω-3脂肪酸比例的失衡,被認為和心智疾病的增加有關。」(關於這種說法,我想有個好消息是,如果平淡無味的雞肉會讓人類得到阿茲海默症,那麼我們也會忘記這些雞肉是有多麼難以下嚥。)這都和雞吃的東西,或是沒吃到的東西有關。如果雞吃了草或是西班牙鼠尾草,肉裡面的ω-3脂肪酸含量就會比較高。如果你把母的蛋雞在草原上放養,生下的雞蛋也會含有比較多的ω-3脂肪酸(但是這種雞蛋的產量下跌,是因為母雞不太常看到草地之類的地方)。當我對法默提起ω-3脂肪酸的議題時,她說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她指出,ω-3脂肪酸其實是有味道的,至少在牛肉中的ω-3脂肪酸有味道。這種極不飽和的脂肪在高溫的油鍋或是烤架上,很容易形成芳香分子。這是你直接可以嚐到營養的例子。那麼在雞肉中的ω-3脂肪酸也一樣嗎?法默說:「我想應該沒有人研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飼養雞隻中的味道分子。」因為,每個人都只在乎炸雞。在草地放養的雞所產出的雞蛋,也含有較多的維生素E和維生素A,蛋黃顏色比較明亮,這是因為其中含有一群稱為「類胡蘿蔔素」的植物「次級代謝物」(這類化合物也存在雞的肝臟、小腿和皮膚中)。在一個禽類研究計畫中,是把雞隻在西藏高原上放養,那裡「蚱蜢的密度很高」。雞吃西藏的蚱蜢之後,雞肉中的維生素E和鐵質含量,都比關在籠子中吃高機能飼料的雞隻來得多(更別提其中還含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能讓雞肉的保存期限更長)。以上這些事實的結論是:雞吃什麼就變成什麼樣子,就這麼簡單。如果雞吃的綠色植物越多,雞肉也就會跟著越像綠色蔬菜。※ 本文摘自《美味陷阱》。《美味陷阱》作者:馬克‧史蓋茲克譯者:鄧子衿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1/24《美味陷阱》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2-02 失智.名人專家
徐文俊/身心靈面面俱到, 打造失智症友善照顧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失智者及家屬的身心靈照顧也格外重要,把神的愛帶給他們,把他們的困難及需要一起帶到神面前。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失智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他們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者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的需要,也會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能夠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白天的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路加福音》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生活中大小事上自理,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性靈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有可能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到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徐文俊財團法人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執行長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
-
2021-02-02 養生.聰明飲食
「這食物」天天吃,重金屬吃下肚!專家提點排除重金屬10大好食材
魚類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其含有omega-3脂肪酸,多吃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而最容易攝取的來源即是魚類罐頭。但你知道嗎?選錯魚類品種食用,恐讓體內汞、鋁等重金屬超標! 66歲的吳董事長因工作關係需要頻繁往返中國與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因此在健康檢查時特地加做「功能醫學檢測-營養元素及毒性元素分析」,瞭解體內礦物營養元素及近期內重金屬汙染暴露的程度。 沒想到,檢測結果顯示,體內含有大量「汞、鋁」這兩種重金屬!吳董事長對此結果大為吃驚,自訴擔心東南亞國家,環境保護法規較不嚴密,食物較容易受到重金屬汙染,因此非常注意飲食與飲用水,也會避開街坊小吃。 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為釐清重金屬來源,與其進行了詳細的生活作息訪談。從中得知,原來吳董事長非常喜歡吃深海魚類,尤其是鮪魚,因此,都會購買進口的鮪魚罐頭。幾乎天天早餐都吃鮪魚三明治。 林美秀表示,鮪魚、旗魚等大型魚類容易含有毒重金屬「甲基汞」;而罐頭容器,則經常使用鋁來製作。在頻繁且大量的攝取下,可能會不自覺將這些重金屬吃下肚。 她進一步說明,汞可能會損害肝臟、腎臟、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鋁則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對人體呼吸道也有肺纖維化的傷害,不可不慎! 重金屬毒素是由腎臟排出,但排除卻非常不易,若含量過多時,一定要評估從何而來。除了在生活中落實健康管理,排除重金屬來源,林美秀提醒,大量補充水分外,亦要攝取可加速排除重金屬毒素的食物。 林美秀指出,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管理,第一件事是採取均衡飲食、輪替原則,避免食用大量某一特定食物,避免可能的有害毒素,或有害添加物在體內積累。 她提出能協助排除體內重金屬的十大食物,供大家參考。 海帶 海帶中的褐藻膠因含水率高,在腸內能形成凝膠狀物質,有助於排除毒素物質,阻止人體吸收鉛、鎘等重金屬,排除體內放射性元素。 黑木耳 植物膠質有較強的吸附力,與腸道中有毒物質結合排出體外。 南瓜 富含果膠,有助於清除體内重金屬和部分農藥。 胡蘿蔔 含有的大量維生素A和果膠,與體內的汞離子結合之後,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汞離子的濃度,加速體內汞離子的排出。 綠藻 綠藻含金屬硫蛋白(Metallothionein),和體内重金屬汞結合後,可藉由糞便或是尿液排出體外,其纖維成分也會保護腸道,減少糞便中的有毒物質與腸黏膜接觸的時間。 香菜 其植物化學成分可將細胞壁中汞及其他毒性金屬引出,如鉛和鎳,再與螯合物質結合後排出體外。 綠豆 含有綠豆蛋白、鞣質和黄酮類化合物可與有機磷農藥、汞、砷、鉛化合物結合形成沉澱物,減少胃腸道吸收率。 火龍果 含有特殊白蛋白成分,具有黏性、膠質性可與人體内的重金屬離子結合,如鉛、汞、砷等,透過排泄系統排出體外。 牡蠣 富含硒,硒作為帶負電荷的非金屬離子,在體內可以與帶正電荷的有害金屬離子相結合,並排出體外,從而緩解了金屬離子的毒性。 大蒜 大蒜所含的成分氫硫基可和重金屬結合後排出體外,例如汞、鎘、鉛等。 此外,也建議可透過血液檢測「營養元素及毒性元素分析」,瞭解體內是否有重金屬累積的可能,幫助檢視自身是否暴露在重金屬過高的環境中,有效做好預防措施並調整生活型態,避免重金屬長期累積對身體的危害。
-
2021-01-30 科別.腦部.神經
與失智症拚搏!專家籲:打造失智症友善照護,身心靈都該面面俱到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藍圖。我看見一群人圍著原先單調的石牆,在上頭畫滿了各樣的色彩。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為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患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 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病人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症病人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的,「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需要,也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有鑑於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小事上忠心,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靈性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人看來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們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卻狠狠地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要含怒直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估計全台灣的失智人口已經來到30萬大關,到了2030年的時候,甚至會達到46萬人左右之多。每一位失智者的出現,也都代表著他們的家庭會隨之有了大幅度的變化,每個失智者大概都會有八至十位家人,因此實際上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數百萬人之多。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都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本文出處/摘錄自大好文化出版《咖啡香中遇見愛:跟著瑞智認識失智》
-
2021-01-30 科別.精神.身心
從你「半夜醒來的次數」竟可預測老後會不會失智?洪蘭:大腦有可塑性,但不喜歡一直變動
年輕不睡,老年失智我在改期末考卷子時,發現學生整體的表現不及以往的好。教學沒有成果,老師要檢討,所以我去找了學生談,結果發現大部分的理由是前一晚沒有睡好,一個甚至說,他的大腦在早上八點鐘無法運作。原來現在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晚上不睡覺,徹夜上網,等到天亮,別人去上班了,他們才去睡。因此期末考排在早晨八點,便考不好了。我聽了很不安,因為他們不了解,年輕時的睡眠品質會影響他們老了以後的認知能力。在所有的遺憾中,無知所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是最令人扼腕的,台灣早期的烏腳病是因為不知道砷毒的厲害,村民喝了有砷的井水;很多農民有白內障,因為不知強烈陽光對眼睛有害;最近的研究在追蹤受試者二十二年和二十八年後都發現,年輕時的睡眠品質會造成類澱粉蛋白(Beta amyloid)在神經細胞上的沉積,增加年老後失智症的機率。失智是個很可怕的病,哪怕只有一點點的可能性,都不應該去冒險,豈可為一時的任性,換得沒有尊嚴的老去?神經科學家很早就知道睡眠直接影響學習,睡眠時,大腦修補受損的神經細胞和組織;腦脊液與間質液的交換將大腦運作時所累積的代謝廢物運走(老鼠實驗顯示,睡眠時,類澱粉蛋白的清除功能增加百分之六十);分泌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此兩者跟學習有關)和生長激素(嬰兒如果今天睡得比平常多,四十八小時後會長高一點)。如果缺乏睡眠(尤其是作夢的速眼運動睡眠)會影響注意力和執行能力,使反應速度變慢。正常的睡眠可以幫助記憶的穩定(consolidation),整合白天所發生的訊息,促進創造力的激發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主要是良好的睡眠可以延緩甚至翻轉認知功能的老化,提升情緒,減少憂鬱症的發生。目前至少有八個實驗發現睡眠品質和半夜醒來的次數(睡眠的片斷性)可以預測多年後的認知失調功能,五個研究報告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姑且不論這些實驗的設計是否有瑕疵、缺少控制組,至少它們都一致指出睡眠可以幫助認知整體的功能。尤其在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階段,海馬迴與額葉對話,重新整理白天發生的事,增進神經突觸的可塑性,使記憶網路更綿密。睡眠如果不是這麼重要,演化怎麼會讓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去睡覺?(一個人如果活到85歲,他就花了二十五萬個小時或一萬天在睡眠上)睡眠研究的先驅,芝加哥大學的Alan Rechtschaffen教授說得好,「如果睡眠不是有這麼關鍵性的功能,它就是演化犯的最大錯誤」(If sleep has not serve such an absolutely vital function, then it is the biggest mistake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has ever made.)。大腦有可塑性,但不喜歡一直變動,因改變耗費資源,且多變易多錯,例如一直更改睡眠周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增加乳癌的機率。人不要做會使自己後悔的事,年輕時,生活規律,有節制,盡量保護自己的大腦,不要老時後悔莫及。書籍介紹從大腦看人生作者:洪蘭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18/01/19作者簡介洪蘭:台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延伸閱讀: 防疫保單大評比》染病賠1萬、隔離賠10萬!醫師解析:7家防疫保單怎麼挑?
-
2021-01-30 新聞.長期照護
一連串生活改變與意外,被診斷阿茲海默症跟肌少症! 老老照顧 「返老還童」豁達面對
即將動土的林口天使居,預計2022年落成,正好是王建煊與蘇法昭結婚60周年,俗稱的「鑽石婚」,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結縭一甲子實屬難得,兩老如今有病痛還能樂觀相伴,更是難上加難。具俠女性格的蘇法昭,說話坦率不拐彎,面對失智願意放下身段,承認自己「真的變笨」;因攝護腺肥大頻尿的王建煊更自曝兩人現在一起包尿布,蘇法昭還說:「這是返老還童!」接受它、適應它,為老老照顧的健康面對,做出最佳示範。無來由開罵 發現妻子怪怪的王建煊和蘇法昭是大學同學,婚後總是形影不離,王建煊甚至說過自己有「戀妻症」,依賴蘇法昭甚深。然而,一年多前,「常沒來由把我罵得要死,她是很優秀的人,以她個性,絕對不會這樣。」這是王建煊察覺妻子怪怪的開始。接著一天到晚問:「等等是不是要回家了?」王建煊納悶,從外雙溪搬到林口都11年了,家,不就在這嗎?蘇法昭還常常提起:「我爸爸呢?」每次一問,王建煊就提醒:「爸爸20多年前在美國過世了,你還去參加喪禮過啊」,不到10分鐘,她又問「我爸爸呢?」有一次,蘇法昭對著王建煊問:「你是我爸爸嗎?」他乾脆反問:「那你知道我叫什麼名字嗎?」被這麼一問,蘇法昭看了他臉好一陣說:「你叫王建煊。」才恍然自言自語:「對喔,王建煊是我先生,不是我爸爸。」經常恐懼懷疑,也是失智症者初期常現。每天睡覺時間一到,「她就害怕,不斷提醒房門要鎖,鎖一次還不夠,還得上鎖兩次」,跟以前很不一樣。莫名一跌再跌 確診輕度失智過去一年多來,蘇法昭莫名跌倒五、六次,第一次跌不到一周又跌,還有一次在三重教會講道結束,才走出來不遠,跟在後面的蘇法昭跌到頭破血流,還是熱心路人趕緊叫救護車。慶幸的是,進出急診室多次,檢查竟然沒大礙,感謝上帝的同時,王建煊開玩笑叫她「蘇鐵頭」。一連串生活改變與意外,王建煊於是帶著蘇法昭就醫,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跟肌少症,「之後就看了很多失智相關的書,對這個疾病愈來愈了解。」發病罵人有條理 隔天全忘光失智症患者經常沒有病識感,針對這一點,王建煊很有感,「她發作時,罵人不但很有力氣,還不是亂罵王八蛋這種,有條有據到我都辯不過來。」而且,前天才罵過,早上一醒來完全忘光,連蘇法昭自己都不明白罵起人為什麼可以這麼鏗鏘有力、條理分明?「一開始,我始終覺得我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他。」父親是台大教授,自己也曾是老師,蘇法昭自認「我一樣聰明,怎可能失智?」然而,聰明的自己也會想,「久了,誰不正常?當然是我。」蘇法昭一次又一次的跟自己說,直到最後坦然承認,自己現在真的變笨了。再坦然,當然還是有勉強不來的時候,王建煊透露,特別是不想看醫師,「雖然現在是輕度,就那兩個藥,但萬一沒去,萬一有新藥呢,我不放心。」照顧有心法 不說失智改神內對於不想去看失智症門診的家人,王建煊提供心法,「幹嘛要說帶他去看失智呢,他不喜歡失智這兩個字,就改說是看神內科,跟醫師講好,不就好了。」王建煊說,照顧失智的人又沒失智,腦筋轉一轉不就得了,帶點頑皮的笑容還補上一句,「騙人是不可以,不過,善意謊言是對的。」
-
2021-01-30 養生.人生智慧
不少老人終其一身「窮的只剩下房子」 王建煊夫婦蓋天使居,盼給獨居老人終身居所
2021年伊始,位於林口無子西瓜基金會旁的老人歌唱教室,卡拉OK應景地放送著「新年快樂」,民歌手王瑞瑜才拿起吉他準備帶唱,基金會創辦人、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突然從妻子蘇法昭身旁起身,感觸良多地對現場老人們說:「各位,你們真的快樂嗎?」老了一歲,在世上的日子又短少了,眼看著朋友故舊紛紛先自己而離世,「說沒想過死,那是騙人的!」台灣人口2020年首度負成長,根據統計,四年後每5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480萬個初老人口中,將有四成沒有子女,五成沒孫子。膝下無子的王建煊夫婦,這兩年身體相繼出狀況,一個攝護腺癌、一個輕度失智,對於老老照顧的不易,有著更多的理解與擔心。「要怎麼才快樂得起來呢?」為了讓孤獨無靠的老人有所依,年後即將動土的「天使居」,終於讓王建煊夫妻多年來打造的理想長照,按下夢想啟動鍵。對他們而言,天使居不是等死的養老院,「一想到這些老人住進來,會比有家人還要快樂」,這才是每年新年「快樂」的動力泉源。無私奉獻 捐薪賣屋近億元從政壇「小鋼砲」到愛心「王聖人」,今年83歲的王建煊,始終不變的是無私奉獻。未退休前,他早偕同太太投入公益不遺餘力,2014年從監察院長卸下公職,更是把六年薪資、投入選舉的選票補助款,甚至賣掉外雙溪房子,前後捐了近一億元,在海內外成立五個基金會。其中,2011年成立的「無子西瓜基金會」,就是幫助無子、獨居的老人獲得照顧,一路走來,發現不少散落各個長照機構的長者,獲得的照護品質不一,甚至看過「明明有小孩,父母大筆金錢栽培出國,老爸一過世,卻把老媽留在台灣住在兩坪不到的機構。」於是萌生成立「天使居」的念頭,打造心中理想的終身居所。「一般照服員能待他們像自己的爸媽嗎?唉,實在不放心,自己做,才能掌握。」四處演講宣導天使居理念的王建煊,正當苦無資金來源時,意外地去年獲得一筆高達3.8億元的善款。此時的他,攝護腺癌控制得不錯,但仍因攝護腺肥大頻尿,半夜得起床好幾次,也擔心復發;蘇法昭一年內跌倒五、六次,之後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需要看顧。這些他人眼中看似的「困難」,卻成了推動天使居的「助力」,「錢」幸運到位,意味著上帝還要用他,更提醒自己日子有限,得更積極做榮神益人的事。愛心服務 福利將優於同業在王建煊夫婦的長照理想藍圖,天使居將優先提供給「死也死不掉、活也活不好」的無子老人。他特別說明,政府雖規定65歲就可以申請長照服務,但他認為,同樣是獨居無子的老人,一位90歲,另一位70歲,若90歲老人自理能力正常、70歲的這位卻已經「有這病那病」,就會讓70歲先進來,「不單比年齡,要整體來看,這才是愛心。」如何找到視這些老人如父如母、比兒子女兒還要孝順的照服員呢?王建煊的理想是,來到天使居的工作人員,除了經驗豐富,要有愛心,更重要的是待遇福利要好,底薪和年終優於同業,為了提升照護品質,「外面一個人照顧八個,我們只要顧四個。」捐房養老 有信心妥善照顧有如天使般的家,住起來一定很貴吧?否則,怎可能應付高出一倍以上的人事成本,會不會一年就倒閉?只見王建煊幽默大笑,他說自己在政壇的信用僅次於馬英九,想得到,當然也要做得到。他表示,就在去年獲得3.8億元捐款的不久,一位87歲的老太太因丈夫去世,自己癌症復發,看了報導打來說要捐出名下房產,希望天使居蓋好為她預留一戶。雖然經過實際探訪,老太太的狀況還不需要收留,王建煊並沒有接受她的房子,但他注意到,台灣房屋自有率80%,不少老人終其一身,「窮的只剩下房子。」倘若沒有小孩,男性壽命比女性短,老公走了,只剩自己,與其天天望窗看大街,死也死不掉、活也活不好,王建煊鼓勵捐房來住天使居。蓋天使居 盼全台遍地開花天使居目前有兩處,位於林口文化公園對面的預定地被王建煊聲稱示範點,建坪高達700坪,年後動土、明年落成。王建煊特別感謝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的支持,讓這棟建築導入新穎的綠色智能照明,相當符合老人健康需求。另一處天使居,則是從木柵伯大尼育幼園進行翻新,預計年內完成,以日間照顧為主要對象。但這兩間天使居,加起來只能收容近百位的長者,對比台灣好幾十萬需要長照的老人,根本不夠!王建煊拋出更大的夢想呼朋引伴,他不藏私且願意無償提供諮詢,只要認同此一理念,歡迎「蓋房子的、有旅館的、有房子的」共襄盛舉,唯有讓「天使居」走進台灣甚至世界各個角落,才能解決老無所依的嚴肅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倒過來,反而才是王建煊夫婦對生命真實的體現,「誰都會死,要跨出去的動力,就是人去愛留。」「各位,你們真的快樂嗎?」聽到王建煊的提問,此時的歌唱教室陷入一片沉默。王建煊聲音更低沉了,望著天花板哼起流傳自宋代的民謠:「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街頭。」愛不停歇 感恩妻子陪行善唱到一半,王建煊哽咽,歌聲停歇。他沉思了一下,重新打起精神說,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正在受苦受難,他感恩此刻有妻子陪伴無怨無悔行善,面對生命,要讓愛傳出,永不止息。
-
2021-01-25 養生.聰明飲食
行家才懂的特質?以咳嗽次數來評比橄欖油等級
比較近期的營養智慧故事是始於一九九○年代初期,主角叫蓋瑞.波尚(Gary Beauchamp),他擔任美國莫耐爾化學感官中心的主任長達二十四年,畢生都在研究味覺與嗅覺。當時,製造傷風感冒藥檸適(Lemsip)的英國藥商,因為有個與味道有關的問題,而與波尚聯絡。這個藥物前不久曾更改配方,加入了抗發炎藥物伊普芬,也就是止痛藥安舒疼的成分,結果消費者對此感到不適應。之前顧客都喜愛檸檬胃熱飲,但他們覺得現在的新藥味道變苦了。波尚與同事們嚐了純的伊普芬後,發現服用檸適的消費者其實錯了。伊普芬並不苦,而是會引發有點類似辣椒引起的灼熱感,而且這種感覺只會在喉頭後方出現。後來,波尚的同事向檸適製造商提出一些可能降低喉嚨燒灼感的建議。然而,波尚直到一九九九年才更進一步仔細思考伊普芬的味道問題。那時他在義大利西西里海岸邊的古城埃里切參加一場會議,從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前來的兩位物理學家各自帶了橄欖油,招待大家嚐嚐。橄欖油倒入小玻璃杯後,客人們先是嗅聞,啜一小口,在口中攪動與空氣混合,最後吞下去,就如同品酒般。波尚回憶道,當初他喝了一口之後說道:「怪怪!這和我嚐伊普芬時喉頭的刺激感是一模一樣的。」瞬間,波尚心中已經有個理論成形,那就是:橄欖油中含有某種抗發炎物質,這種物質所參與的代謝過程和伊普芬相同,而且這種抗發炎物質和以有益健康聞名的地中海飲食有關。回到莫耐爾化學感官中心後,波尚倒了一杯橄欖油給他同事,對方一嚐便說:「你幹嘛放伊普芬進去啊?」彼時,也已經有研究證實橄欖油中的確含有某種抗發炎物質,這種具防禦功用的植物次級代謝物稱為「橄欖油刺激醛」,能夠刺激在人類喉嚨中發現的一種受體,就和伊普芬抗發炎的路徑是一樣的。在一篇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論文中,波尚推測地中海飲食中固定低劑量的橄欖油刺激醛可能有益健康,例如降低癌症、心臟病以及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最妙的是,人們對於橄欖油刺激醛的感覺。剛開始品嚐橄欖油的人並不喜歡這種油,因為會讓喉嚨癢癢的;但是對於行家來說,這種喉嚨燒灼的感覺正是品質的象徵。橄欖油愛好者是以咳嗽的次數來評比橄欖油的等級,像是一咳、二咳或是三咳(咳越多次就代表越好)。歐盟官方公認喉嚨有燒灼感是好橄欖油的特質。這聽起來和營養智慧驚人地相似。科學家認為,喜歡優良的橄欖油是習得的偏好,而美食家則認為這是「後天養成的口味」,第一次吃的時候你不會喜歡,但是一旦身體察覺到橄欖油的好處後,這種油在意識上就會變美味。你會知道喉嚨有燒灼感是好的,因為這有益身體健康。※ 本文摘自《美味陷阱》。《美味陷阱》作者:馬克‧史蓋茲克譯者:鄧子衿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1/24《美味陷阱》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克莉絲汀有自殺傾向。好多年前,她絕望地看著她的母親逐漸失智,連家人都不認得,更不用說自理生活,最後不得不進入養老院。克莉絲汀與她母親備受煎熬,她母親在62歲那年罹患阿茲海默症,被病折磨了18年,最後受苦的只有克莉絲汀。因為她的母親已經沒有知覺了。克莉絲汀65歲時,發覺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她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迷路,甚至在熟悉的路線上也記不得匝道的位置;她沒辦法分析數據,也不能及時整理和準備報告,但這些事又對她的工作十分重要;由於無法記住數字,她連短短的四位數都得寫下,更不用說電話號碼了;她讀過的東西記不住,每一頁讀到最後一句,又得回頭重讀這一頁。克莉絲汀不情願地準備辭職。她的錯誤變得越來越頻繁,還叫錯寵物的名字,連自己家裡的電燈開關都要找,即使她已經住好幾年了。 克莉絲汀跟許多人一樣,想要忽視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卻越來越糟。2年來她的認知退化不斷惡化,她諮詢了醫生,醫生告訴她,她正步上她母親的後塵,而且醫生對克莉絲汀的狀況也束手無策,他在病歷上寫下了「記憶問題」,因此克莉絲汀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她接受了視網膜掃描,結果顯示出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乙型類澱粉蛋白。克莉絲汀的腦海裡浮現了她母親的慘狀,又想到了她的失智症會持續惡化,因此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也沒有有效療法,所以她決定自殺。她打電話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芭芭拉說:「我親眼見過母親逐漸喪失心智的過程,我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聽了克莉絲汀這番話,芭芭拉嚇壞了。但是芭芭拉有了個想法,她告訴克莉絲汀:先不要輕生,她聽說有新的研究,克莉絲汀可以前往數千里之外、位於舊金山北部的巴克老化研究協會求助。於是在2012年,我見到了克莉絲汀。3個月後某個週六,克莉絲汀從家裡打電話給我,說她簡直不敢相信她的心智狀態會改善。她再度展開全職工作,開車也不再迷路,且能毫不費力記住電話號碼,感覺比過去好多了。我掛掉電話時,想起了幾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驗室同僚在白板上討論的時光,以及相關理論和治療方法裡每個細節的自我檢討⋯⋯這一切都沒有白費!這些研究指出了正確的研究方向。克莉絲汀現年73歲,已經接受ReCODE治療(編按:作者戴爾・布萊迪森醫生所設計的治療失智症的療程)5年,依舊全職工作,環遊世界,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此外,由於各種原因,她曾經中止了這個療法,雖然只是短暫停止了4次:一個輕微的病毒疾病、一些藥用完了、出門旅行等等,而每次只要中止這個療法,她的認知能力就開始下降。但只要恢復使用ReCODE療法,她的認知就又恢復了正常。個人生活史/生活方式的種種因素在實驗室中,我們會檢測基因排列與生物化學因素,來尋找造成認知衰退的重要關鍵;同樣的,透過了解病患的個人生活史,我們也能夠找到導致認知衰退的重要線索。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你過去或現在是否曾遇到下列幾種狀況:• 曾有腦部創傷(曾被打昏、出車禍或從事需要劇烈肢體接觸的運動)。• 曾接受全身麻醉(如果有,幾次)。全身麻醉將麻醉劑的毒性與不好的氧化作用結合起來,會對大腦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是否曾經補過牙?這可能會讓你接觸到無機汞。• 是否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這可能使你接觸到無機汞。• 使用特定的藥物,尤其是影響腦部的,例如煩寧(valium)等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抗憂鬱劑、血壓藥物、史達汀、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或者抗組織胺。• 使用過街邊販售的毒品、非法藥物。• 喝酒(如果有,喝多少)。• 抽菸。• 口腔衛生。如果沒有做好口腔衛生保健,很可能會引發發炎的症狀。• 體內是否有醫療填充物(例如:人工髖關節或乳房植體)。• 患有肝臟、肺部或心臟等器官的疾病• 打呼。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證據。 • 食用熱榨油(例如:棕櫚油)。這些熱榨油在熱榨的過程中,會流失一些維生素E含量,所以可能導致腦部的損傷。• 攝取反式脂肪、簡單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這兩者會造成許多影響,例如血管損害及胰島素抗性。• 有慢性鼻竇炎的困擾。鼻竇炎的發生可能表示曾經接觸過黴菌及其相關的黴菌毒素。• 有胃腸問題,例如脹氣及經常性的腹瀉。這可能是罹患腸漏症的前兆。• 住家、車子或工作環境裡有黴菌。大多數人不知道黴菌也是造成認知衰退的風險因子之一。• 食用加工產品或非有機的食品。上述的食品通常會提高胰島素抗性,並容易接觸到毒素。• 曾被蝨蟲叮咬過。蝨蟲攜帶70種以上的病原體,例如萊姆病的病原體伯疏氏螺旋體,這種病原體所導致的慢性發炎也可能會導致認知衰退。• 為了治療胃食道逆流而攝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用途是為了降低消化作用所需的胃酸,但同時也降低了鋅及維生素B12等養分的攝取。• 使用化妝品、髮妝品或止汗劑。這些產品都會讓你暴露在毒素之下。• 不太會流汗(人體可以透過排汗消除毒素)• 曾經便秘(排便能夠消除毒素)。• 飲用水攝取不足(排尿能夠消除毒素)。任何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增加認知衰退的機率。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書籍介紹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作者: 戴爾‧布萊迪森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9/27作者簡介戴爾・布萊迪森醫生(Dale E. Bredesen, MD)國際知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他畢生的職志就是翻轉當今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他相信,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可以逆轉。他是醫界神經研究的先鋒,率先發現ReCODE療程,現已獲全球許多醫生採用。 他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他曾在諾貝爾獎得主史丹利・布魯希納(S.Prusiner)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他先後任教加州大學(舊金山、洛杉磯)與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阿茲海默症伊斯頓研究中心主任、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布萊迪森醫師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神經退化過程的機轉,並致力將研究結果轉換為有效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出版過超過230篇經過同儕審閱的論文。 2008年,他與瓦吉斯・約翰醫生(Varghese John MD)合作建立了「阿茲海默症用藥發展網絡(ADDN)」,從而找出全新的阿茲海默症分類療法,並且發展出全面性的新療程,也因此辨識出三種阿茲海默症亞型。同時,他們於2014、2016年發表「逆轉認知退化(ReCODE)」療程,紀錄到輕度認知障礙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患好轉。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新例,本書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談如何活得更聰明 多動腦多運動延緩老年失智症
台灣失智人口增加速度驚人,內政部去年4月宣告全台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4%,進入「高齡社會」;再過8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至2019年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8萬人;估計13年後將倍增至46萬人,未來平均一年將增加1萬名失智症患者。據衛福部統計,8成失智者住在家中,由家屬或外籍看護照顧。不少家屬為了照顧家人,不得不離開職場,即使工作也蠟燭兩頭燒,身心俱疲。失智老人的問題讓家屬及照顧者身心壓力 失智症是導致台灣社會的老年人自主能力下降,失去獨立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給家屬及照顧者帶來重大的生活壓力、以及增加社會成本。所以我常說失智老人的問題不單只是個人的問題,其實也是家庭的問題,進而是社會及國家的問題。 我也有一位88高齡的母親,有血管性失智症,在近年照顧母親中,也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家屬照顧上的痛苦。在從醫三十多年中照顧過失智症病患以及家屬無數,並創建台灣第一個的失智症記憶特別整合門診。 過去二十多年全世界持續的在尋找如何治療失智症的方法,可惜已13年無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問世,英國倫敦大學於2017年在「刺胳針(Lancet)」期刊,發表「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A Call for Action」研究顯示,造成失智的危險因子中只有35%可以預防的,很訝異的是中年聽力缺損失智的風險達9%,比高血壓的2%和肥胖造成的1%風險還高。原來老年人的聽力及視力障礙會增加失智風險的主要原因其實減少了多動腦多運動的機會。 其實人出生到20歲後,腦細胞便以每年減少1克的速度淍零,腦功能逐年下降,到了老年,認知功能愈來愈差是不可逆的現象。舉例來說,大多數40歲的人記憶力比20歲差。60歲的人記憶力比40歲差,不用擔心,這可能只是因年紀相關的記憶減退(Age-related memory impairment),但是因年齡愈大而產生的認知功能減退應該不致於影響日常生活,假若你的記憶減退有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便要注意是否患有失智症了。多動腦、多運動...等六大面向來延緩失智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2011年研究發現每日運動及動腦的長者,相較於只維持原本生活習慣者,不但沒有造成海馬迴體的萎縮,甚至增生增厚,改善及延緩腦部退化程度。並發現有氧運動可透過不同生物機轉,能促進腦部神經可塑性,改善腦部學習能力,並減少腦部灰質體積的衰減,降低認知功能減退的發生。 由於近年來發現阿茲海默症暫時已無藥可治,世界各國均在談論如何多動腦、多運動、增加日常生活社區網絡、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及減少壓力等六大面向來延緩失智,但是台灣一般民眾真的知道如何為自己或是為家中失智症長輩安排多動腦、多運動的日常生活活動嗎?本院2017年5月成立新北市第一家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 亞東紀念醫院早在2017年11月便邀請澳洲運動生理學專業DirectorJam來院演講如何多運動來延緩失智,並在去年12月邀請加拿大Professor Gail 來談如何以「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模式來設計多動腦活動。認知悠能照顧模式重點在於失智者個人照顧,必須深入瞭解失智老人的過去與現在,並觀察失智者有什麼異常或特別行為,才能知道照顧治療方向。可說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非藥物治療,量身訂做安排活動,儘量讓患者發揮既有能力、維持生活尊嚴,有助改善認知功能及提高生活品質。 過去台灣的失智症照護大部分注重在減輕家屬的照顧壓的喘息服務為主,卻往往忽略了失智老人本身的感覺及尊嚴。經由「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模式,針對病患本身的需要,按照每個病患各自的能力、興趣以及長才安排適切的活動,讓他們仍保有的能力得以提升,讓他們擁有更快樂、更有自尊的生活。 多運動方面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的活動,每週進行三至五天。以每週150分鐘為理想。如有需要可分成一天多次,但每次持續至少10分鐘,心跳要在110下以上,才能逹到標準。 隨著國民平均餘命超過80歲,到了老年出現失智的機會不小,你我都該趁年輕時多存「腦本」。為了老年生活安穩,經濟上要多儲存「老本」,老本固然重要;但在高齡化社會,存「腦本」也一樣重要。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器官,像閱讀文章、寫作、打球或跳舞等必須花腦筋思考的活動,就是讓大腦隨時接受智能訓練。其次,不管幾歲,最好「活到老學到老」。這雖是老生常談,卻是避免失智提早發生的方法之一。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無庸置疑,就是維持規律運動,不管對減少失能的肌少症及延緩失智均是有意義的。 亞東紀念醫院致力於老人長期照顧多年,自2017年5月開始由林芳郁院長及張淑雯副院長帶領下成立新北市第一家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至今已近三年,已照顧約2,000個失智者及家庭,任何民眾有關失智症的問題,均可打諮詢專線: (02)7728-2533失智共照中心。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1-01-12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腦部健檢/基因檢測有必要嗎?其實多數人看不出明顯風險
失控的市場儘管存在這些缺點,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所有消費者基因體學網站滿滿都是促銷的影片,這些視頻內容都是透過DNA檢測而獲得「拯救」的人們所拍攝的:唾液受測者因為事先得知遺傳結果,警告他們注意即將出現的風險,因而免於受到癌症、糖尿病、中風、乳糜瀉(celiac disease)或其他使人身心衰弱疾病的折磨。2013年,當美國聯邦負責監督藥品和診斷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下令查禁消費者基因體公司出售與健康相關的套件時,這些影片幾乎都從網路上消失了。FDA專家在科學團體和政府報告的支持下,同意這些檢測的主要問題不是DNA讀取的質量—以知名公司所使用的技術,DNA讀取的質量是可接受的,而是針對結果的詮釋。特別是大多數對多因子疾病風險的預測都過於模糊和不一致,以至於無法提供消費者或醫生參考。FDA在與23andMe之間持續長時間的沉默應對之後,做出了這一個決定,後者已經收到、並忽略FDA所發出的11封要求他們停止銷售一個套件的信,這個套件是用來評估大約200種疾病的風險,包括中風、糖尿病、癌症、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和十幾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FDA擁有在美國批准診斷檢測的唯一權限,而且任何一家擁有正派經營想法的醫療保健公司都不會無視於監管機構的一封來信(更不用說是11封信了)。但是23andMe固執地聲稱自己是DNA自我開發公司,而不是診斷服務,因此自我認定並不在FDA管轄範圍之內。這場爭辯在2013年11月一個寒冷的日子裡突然結束了,FDA發出了一份禁止令,命令23andMe立即停止銷售這些檢測套組。23andMe別無選擇,只能照辦,但是他們很重視所學到的這個教訓。23andMe是一家典型的矽谷新創公司,具有「快速突破,除舊佈新」的思維方式,與谷歌關係密切,但是由於對醫療保健行業及其規則知之甚少,因此經歷了一次徹底的變革,這使他們成為具有活潑、娛樂界面的DNA社交網路與藥物開發企業的混合體,這家企業使用唾液受測者的資料進行研究、聘請了製藥行業的頂尖經理人,並且已將其許多檢測結果提交給FDA審查:某些檢測方法已經獲批准,並且重新添加到其消費者套件之中,尤其是對單基因疾病的檢測,這些檢測中對結果的解釋比較沒有爭議性。FDA藉由規範這些檢測,謹慎戒懼地區分了消費者保護與家長式保護的界限。畢竟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自己基因中的內容。但是FDA的決定有一個重點:過度診斷的危險在於提醒我們,知識對我們的健康並不一定絕對有影響力。整個DNA消費者業務都傳達了一個訊息:過度積極地進行預測性檢測會適得其反。但是這個禁令僅限於美國,除了落入當局監視之下的公司,許多其他公司繼續在將診斷與自我發現分開的灰色地帶經營。有些網站,例如:LiveWello.com或Promethease,甚至都沒有執行檢測,幾乎不可能監管:它們僅提供客戶上傳原始DNA檔案的服務,並收取一定費用,幫助他們解釋資料。法律總是在努力追趕上一項發展非常快速的技術,而完全禁止這項技術就好像在倒洗澡水時把嬰兒也一起倒掉般全盤否定。提高對這些工具的認知,是避免濫用和錯誤期待的最佳方法。平庸的冠軍當我看到列表中所有常見疾病的遺傳風險都接近平均水準時,有一陣子我感到很高興。說到這裡,我可以放鬆一下,甚至憧憬著擁有萬無一失DNA的想法,而這個DNA不帶有會明顯增加患上癌症、乳糜瀉、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可能性的變異。但是我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我的DNA不是無堅不摧的: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它只是中等的 (mediocre),這個字來自拉丁文medius,意思是一般的。我幾乎可以將自己的個人資料和所有同齡男性的個人資料互相調換,對我的未來預測的結果還會是一樣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遺傳剖析仍然不完整。DNA技術就像一個嬰兒,在將每個單詞與其真實含義相關聯之前,他們過早學會了閱讀。我們可以在數分鐘內解碼整個基因體,但是仍然很難將這些字母與性狀、特徵和易感性聯繫起來。然而大多數人在他們的遺傳報告中不會看到任何明顯的危險信號,因為只有少數幾個變異的組合會明顯提高對多因子疾病的易感性。只有2%的人患有糖尿病的遺傳風險至少會高於一般人的兩倍,而罹患心臟病高風險的人數則較少。已知某些變異會讓罹患大腸癌、乳癌、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氏症的機會增加多達70%,但這種情況在人群中很少見。用演化論術語來說,原因很容易理解:如果大多數人對嚴重的疾病有強烈易感性,那麼他們不是已經生病就是已經死亡。這種稀有性意味著絕大多數唾液受測者會發現其實他們的風險模式接近平均水準。只有少數人會看到明顯的危險跡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應該諮詢臨床遺傳學家。在預測性檢測時,我們還必須考慮非遺傳風險因子,如年齡、體重、血壓和膽固醇水準,它們的重要性通常都不會小於DNA。例如:我從DNA報告中得到的可行建議與我祖母給我的忠告非常相似,這一點也不奇怪:不要吸煙,不要喝太多酒,要運動,飲食要正常,注意膽固醇水準和體重。這些建議是有道理的: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DNA裡都有類似的易感性,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讓易感性表現不同。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採用尖端的遺傳檢測來告知我們已經知道的知識。正如一位朋友告訴過我的:當我的妻子每天免費提醒我同樣的事情時,我是否還需要花錢去做檢測,然後它告訴我,我很胖,應該常常去鍛鍊身體?正確的檢測預測性檢測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根據專家的說法並且參考一般常識,有用的檢測必須滿足兩個簡單的條件:a)應該是一個對風險有明確、重要和可靠的預測以及b)應該要有預防這種疾病的措施。如果沒有涉及藥物,只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手術或任何其他有助於預防發病的介入措施,則對風險的評估與醫學無關。可惜的是,在預測性DNA檢測中很少符合這些條件。篩查易感人群可能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前列腺腫瘤等疾病,但風險預測過於模糊而無法應用。另一方面,你可能會看到一種高風險疾病,無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治癒、預防,最終你還是會生病,即使是最精確的預測在醫學上也毫無施展之處。阿茲海默氏症和巴金森氏症,即是屬於目前醫學無法預防的兩種疾病,它們的遺傳檢測便是屬於這個類群。知道得到這些疾病的風險,就像被困在監獄時,知道即將有地震會發生一樣無助:因此有些人寧願生活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訊息有用。2014年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中,茱利安.摩爾(Julianne Moore)飾演一名被診斷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的女性,細膩地傳達了這個棘手的難題:她的長女安娜(Anna)和兒子湯姆(Tom)接受了預測性遺傳檢測,而小女兒莉迪亞(Lydia)則決定不接受檢測。作為一個唾液受測者,我面臨著類似的決定。我的消費者套件包括針對阿茲海默氏症的預測檢測,這種檢測是根據幾個已知會明顯增加風險的變異為基礎,由於我們無法採取任何措施來預防這種可怕的疾病,因此想不想要知道結果,是客戶的個人選擇,必須由客戶確認點擊免責聲明,才能解鎖結果。我的選擇是不想知道,但是其他想知道的人會有各式各樣無數個理由做出其他決定:例如萬一證實結果是不好的,他們可能想與自己的子孫事先做好安排。當然,如果有預防藥物或治療方法,情況將會改變。如果有的話,我會是第一個解鎖結果的人,看看我是否有得病的風險。※ 本文摘自《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作者:塞爾吉奧.皮斯托伊譯者:曹順成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5【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1-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獨處是最佳的充電時間!5 種你該嘗試的「獨處方式」
「孤獨殺死人。」我們可能都聽過這句話,研究顯示缺乏與他人交流、聯繫,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焦慮症、阿茲海默症等風險。但「獨處」和「孤獨」並不一樣,獨處是在保持與人的正向的連結之餘,擁有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步調一個人從事某項活動的時間,從活動中你會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和需求,對自信的發展很有幫助。獨處對於內向特質的人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內向者在與人社交時會觸發大腦過度活躍的反應,因此精力比外向者更容易耗損,而獨處是他們最佳的充電時間。而以下五個活動特別適合獨處進行:1. 一個人用餐吃飯對很多人來說除了是例行公事,也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活動,但一個人用餐有不一樣的樂趣,吃美食是很觸動感官的活動,食物的造型刺激視覺、食物的香氣刺激嗅覺、食物的滋味刺激味覺,在獨處用餐時,你能專注在這些感官上,對於熱愛美食的人來說,是非常滿足的一件事。2. 一個人看電影看電影是一個很容易遷就他人的活動,你想看的電影,未必剛好也是你朋友想看的,即使兩人去了影院,可能因為朋友要拿爆米花、問劇情等因素,讓你無法專注在電影上。一個人看電影最大的樂趣,就是你可以完全進入電影的世界,彷彿穿越到另一個時空一樣。如果你想看的電影剛好比較冷門,比較難找到同好和你一起看,一個人觀影也很不錯!3. 一個人欣賞喜歡的樂團表演和看電影一樣,如果你喜歡的是小眾樂團,要找到同好和你一起參與會比較困難,難免需要遷就,一個人去欣賞喜歡的樂團表演,其實並不會感到孤獨,因為台下都是和你有相同興趣的人,說不定還會因此交到新朋友呢!4. 一個人旅行安排一個可以親近大自然的旅行,除了有效紓壓,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美國體驗式教育協會》(AEE)的研究指出,一個人接近大自然,對於釐清自己的目標、強化與他人關係是有幫助的,此外,一個人旅行是件具有挑戰性的事,因此從過程中你也可以獲得成就感和自信。5. 一個人學習新事物在科技進步的時代,學習資源很容易取得,除了報名現場課程,網路上也有不少線上課程、教學影片可利用,無論你想學煮菜、理財、寫程式、繪畫、剪輯、塔羅牌,你可以完全按造自己的喜好安排,自主地學習新事物能刺激大腦回饋系統,讓你感到由衷地開心和滿足。參考資料:1.《Verywell Mind》:Things To Do By Yourself2.《BuzzFeed》:15 Things To Do Alone If You Ever Get The Chanc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獨處是最佳的充電時間】5 種你該嘗試的「獨處方式」:除了紓解工作壓力,還能更有自信
-
2021-01-01 失智.像極了失智
聽得到兒子說話,卻聽不到女兒說話...原來是隱藏的失智徵兆
不可偏重單一功能,五感綜合訓練最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這些感知大致可以區分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5種,又稱為「五感」。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種機能必然漸漸衰退。身體一旦衰退,許多老人家會因為覺得出門與人見面很麻煩,而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出門,這也是造成失智的原因之一。日本人常見的阿茲海默型失智,一開始出現的是嗅覺障礙。接下來,大腦皮質頂葉和海馬迴開始出問題,最後位在額頭內側的前額葉皮質也會漸漸失去功能。前額葉皮質又被稱為「心智指令中樞」,負責集中注意力和決策等重要工作,其中,「執行功能」這項工作與失智有重大的關係。執行功能,是指把各種計劃中的事項付諸實行的能力。例如設計菜單後,買足所需的食材,再正確地把材料烹調成菜餚。能夠正確執行這一連串的步驟,表示我們的大腦中的執行功能可以正常運作。可是,如果需要採買的食材漏掉一堆,反而一時衝動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執行功能障礙」。當出現上述的「執行功能障礙」症狀時,生活應該已經出現相當程度的不便。所以,日常生活中儘早覺察非常重要,導入預防措施,並且在前額葉皮質功能低下前,及早對應。視覺資訊可以間接促進腦部活性從眼睛進入的訊息,會先刺激眼球底部的視網膜,再透過視神經傳達到位於後腦勺枕葉的視覺中樞,將眼睛看到的訊息做進一步處理,並判斷物體的形狀與顏色。視覺功能的老化現象,包括老花眼或視力衰退,一旦上了年紀,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老花。此外,還有一種因大腦認知功能衰退而引發的視覺異常,其代表性的症狀有「精神性視野狹窄」,這種症狀是眼睛的視覺功能運作正常,但腦部能夠辨識的視線範圍窄化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上的實例包括「只吃眼前菜」,滿桌的菜餚,但病人只吃他眼前的那一道菜,對其他的菜餚漠不關心。這是因為病人的視覺功能雖然能正常運作,看得到所有的菜餚,但腦部對於傳送過來的視覺資訊無法做進一步的處理與認識。另外,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會造成不同型態的視覺障礙。對視覺功能影響最鉅的是「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此類型失智常見視幻覺症狀,被認為與大腦枕葉的功能衰退有密切相關。失智症會讓枕葉的視覺中樞受傷,使人喪失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因此會看到不可思議或實質上不存在的人事物。為了預防這些症狀的發生,經常觀賞美景、每日練習轉動眼球、適度刺激視覺很有效。雖然這些活動不能直接提升認知功能,但對間接活化大腦的效應值得期待。聽力衰退與溝通不良的惡性循環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就會連帶大幅減少。首先,因年紀增長而造成的聽力衰退主要特徵是「高音的部份聽不清楚」。長者的耳朵很難清楚捕捉到兒童或是女性的聲音,以及說話的內容。有時,家人擔心老人家聽不清楚,而刻意提高音量,容易使老人家誤會說話者正對自己動怒,久而久之,會刻意迴避彼此交流的機會。此外,家人常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認為是一般的聽力衰退。例如,家人對長輩說,「昨天的生魚片很美味」時,長者卻毫無反應。有可能是因為長輩雖然有聽到對話,但對自己吃過生魚片這件事卻毫無記憶,無法理解問題的用意,因此不知道如何回應。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在病人聽力衰退,但尚未完全失聰的狀況下,一般的耳鼻喉科通常不傾向使用助聽器來治療聽力衰退。我認為這樣的治療,可能錯過治療的較佳時機。因為當認知功能衰退更嚴重時,患者就再也無法學習如何適當操作助聽器。既然與人溝通機會的減少是失智症惡化的重大危險因子之一,當患者還能與人正常交流時,就應該致力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維持味覺,享受生活之樂「罹患失智症,是不是連味覺都會消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憂。有些失智症患者會將包裝精美的香皂當成糖果吃下肚,這是因為失去判斷力導致的誤食,而不是因為味覺喪失,連難吃的東西都感覺到美味。一般的老化現象造成的味覺退化,首先是會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例如「食物的味道好像太淡」。另外,臨床結果顯示,額顳葉型失智症在發病早期階段就會有飲食嗜好上的變化。例如,本來不嗜甜食的人,忽然變得非常喜歡吃甜的東西等。額顳葉型失智症隨著病程的發展,可能會因為味覺的退化而發生剛剛才津津有味地品嚐食物,過一陣子卻完全不記得這件事的狀況。雖然訓練味覺不能直接預防失智,但可活化腦細胞,間接發揮預防失智的效果。罹患失智後,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少,樂趣也會漸漸減少。例如,味覺是一種直接的感受,品嚐美食是生活重要樂趣之一,也是人活在世上最單純的喜悅之一。讓長輩儘量維持味覺、享受食物的喜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觸覺,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心靈撫慰觸覺的感受遍及全身,從頭頂一直到腳趾。例如「熱」、「冷」等溫度的區別,到「痛」、「癢」等皮膚的感覺,如果沒有觸覺器官協助感知,我們無法得知這些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其它的感覺器官一樣,觸覺的衰退無法避免。但是,高齡長者即使罹患失智症,觸覺也不會完全消失,所以即使是重度失智症患者,按摩肩膀同樣能令人感到放鬆舒服,受傷也一樣會產生疼痛不適,只是失智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偶爾會讓老人家忘記自己受了傷這件事。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這種與大腦協調的高層次功能同樣負責執行言語與抽象思考能力,也正因為可以自由活用這些功能,人類才可以活出特殊性。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另外,肌膚的接觸也非常重要。不管是輕握雙手或是按摩,都是一種絕佳的溝通方式。這些動作不單只是觸覺的刺激,也可以帶來心靈上的安全感或是增進彼此意識的交流,撫慰心靈。嗅覺障礙是最先出現的症狀,及早發現、有效預防負責感覺氣味的嗅覺不同於其他感官,不用經由大腦皮質,而是直接與海馬迴與杏仁核這些器官相通。海馬迴負責記憶、杏仁核負責情緒。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突然飄來一陣香氣引發了自己的食欲,甚至觸發了自己對一段往事的難忘回憶。這是因為感知氣味的嗅覺神經和這些掌管本能與記憶的器官位置非常相近。嗅覺是一種本能的直覺,與失智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以往我們認為「記憶力先衰退,接著嗅覺也退化」,其實不然。阿茲海默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在出現記憶障礙症狀前,往往就會先出現嗅覺衰退的症狀。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嗅覺退化在先,接著海馬迴才被破壞才是事實。預防失智症的一個重點,海馬迴與嗅神經不同,一旦破壞就無法回復,所以在嗅覺神經開始退化後,但尚未波及海馬迴的初期階段,就先採取預防措施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嗅覺,可以在大腦異常的初期階段及早發現。即使是一般的老化帶來的衰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定期訓練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幫助維持現狀。嗅覺神經所在的鼻腔因外露於人體,相較其他感官比較容易受影響,這也表示只要訓練,效果更容易顯現。由此得知,嗅覺的訓練對失智症預防非常重要。書籍介紹明日的記憶,靠今天的練習:現在開始訓練大腦、防失智、不健忘作者: 浦上克哉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0/12/02作者簡介浦上克哉日本鳥取大學醫學部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1988年取得鳥取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博士課程,2001年起擔任鳥取大學醫學系保健學科生體制御學講座・環境保健學領域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日本失智症學會專科醫師等迄今。日本第一位投入失智症診療・預防的專家,基於多年來診療經驗,開發了認知功能檢查(健忘諮詢課程)。積極推動社區失智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等活動。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講好1人1棟房,媽媽過世哥哥就不認帳...遺產面前,「明明說好的」有多脆弱? 煮火鍋時,蟹肉棒的塑膠套到底要不要拆?台大化工博士解謎
-
2021-01-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面對病人罹患短暫性全面失憶症 什麼才是醫護人員應該做的事?
【編者按】這星期的內容比較特殊。一位「短暫性全面失憶症」的病人寄來發自內心的感激,文中提到她的醫師介紹給她一篇2012年記者訪問某位神經科醫師之後撰寫的有關這種病的醫學資訊,曾帶給她很大的心安。因此醫病平台主動聯絡到這位醫師,而他邀請學生就這疾病的最近文獻,整理出一篇圖文並茂的介紹。同時我們也利用這機會邀請一位醫界前輩發表他對醫病之間的看法。希望本週的討論既能夠介紹正確醫學知識,又能促進醫病雙方的暸解、溝通以及醫界本身的自省。應醫病平台要求,我以醫師的立場,回應這篇來自病人的「我曾罹患暫時性的全面失憶症」,以促成醫病平台一直希望做到的醫病對談。這一篇文章是出自一位因為突發性失去記憶而很幸運的短時間內就完全恢復的病人。她以非常順暢的文筆寫出發病的前後、家人對這突發事件的反應,以及對她先生的醫師朋友及時給她的幫忙發自內心的感謝。這真誠的「第一手報導」,讓我十分感動。這病人首先寫出她對時下社會普遍對「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的恐懼,她所引用的書、電影的確是時下大家最擔心的老人癡呆,而她娓娓道來家人都長壽而且沒有失智的現象來自我安慰,是十分動人的病人對這突發的「失憶」自我安慰的瞬間反應。接著,她以非常寫實的文筆詳述自己突然「腦袋空白,沒有記憶」的經過,以及先生在氣急敗壞下打電話給在海外的子女的反應,也反映了時下台灣許多子女滯留國外的老人驟然生病的心情寫照,而當時家人的憂心「瓦斯中毒」、「中風」等猜測也是都是十分合理的反應。但最讓我感動的是她所敘述的這一段話:「……但先生疑慮未解,立即打電話請教多年來曾悉心照顧他的神經內科醫師,醫師聽了外子的敘述後,初步認為我是短暫的失憶症,安慰說:『一般的短暫性失憶,恢復記憶後,是不會復發的。』」醫師還特別傳送2012-06-04 自由時報的自由健康網的文章「暫時性全面失憶症小檔案」。由她的轉述,這是一篇對這不常見的神經科疾病,由記者採訪一位神經科醫師之後,用一般人都看得懂的話所寫出來的大眾醫學常識的文章。這位病人在來稿中,忠實地轉載這文章的內容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很顯然地,這篇文章對當時驚慌失措的病人與家屬是有如「及時雨」,而她的「醫師朋友」居然在這種病人或家屬無法真正瞭解或相信醫師說「這病應該是會好的」的關頭,會想到這種現有的大眾醫學常識,可能是這種突發的症狀帶給全家人不安時最有效的「定心丸」。我不覺捫心自問,如果我是這位醫師,我會想到這樣做嗎? 也許,我們一般醫師在接到病人或家屬驚慌萬分求救時,我們很可能都會在電話中解釋安慰,並安排如何到醫院看病,或甚至判斷病人的情形是否需要即時到急診處,甚或打電話119 尋求送醫。但有多少醫護人員會有心去想找些「一般人都看得懂的」醫學資訊來安病人與家屬的心。坦白說,我們醫護人員在這種時刻,常會因為我們看慣了各種讓病人或家屬驚慌的情景,不知不覺會無法了解病人與家屬為什麼如此「大驚小怪」,換句話說我們的經驗帶給我們能力與信心,但相對的我們卻對當事者的感受失去「敏感度」。很顯然地,他們的這位「醫師朋友」能夠以「同理心」了解他們當時的感受,而找到這篇大眾醫學的文章,帶給他們最大的「定心丸」。其實,我最初的反應是我哪有那麼多時間還幫病人找這種大眾醫療資訊,但再一想,我相信這位醫師在掛斷電話後,順手到google 打進這醫學診斷,用不到幾分鐘就可找出這種比什麼都更有效的使病人與家屬安心的妙方。所以只要有那分「同理心」與「敏感度」,真正動手找資料只是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達到病人與家屬花了許多時間、金錢都沒有辦法找到的「安心」。這位病人的幾句話,「由於文中的病徵和我相仿,由於記憶回復,看了上文,讓我放心許多。」見證了這種對病人及時的幫忙絕對不比醫師後來在門診的身體診察、腦血管照影、超音波檢查遜色。最後,容我「野人獻曝」,這位醫師多花了幾分鐘,但帶給病人與家屬在等到醫院看門診做檢查之前,少了多少天的擔心,這難道不是我們醫護人員應該做的事嗎?如果我們醫療團隊都能有這種「同理心」,也許我們的門診、急診處不會有那麼多氣急敗壞「濫用醫療資源」的病人。
-
2021-01-01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化、失智差別在哪裡?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腦神經退化,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判斷力、反應下降,甚至影響到生活自理的能力,如果家中長輩開始忘東忘西就得了失智症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神經退化,除了上述認知功能的障礙以為,可能伴隨著個性情緒改變、幻聽、妄想、干擾行為等症狀,加重了家屬的照顧負擔。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阿茲海默症,其餘還有額顳葉退化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其他例如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疾病、帕金森少部分長輩也可能出現失智的症狀。失智症跟一般老化的差別很多長輩會擔心自己開始記憶力退化了,可能會過度擔憂,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或者是家中長輩可能開始出失智症的徵兆,卻以為長輩只是老了錯失早期治療的時間,究竟失智症跟一般老化有甚麼區別呢?一般來說正常老化的長輩記憶力也可能會稍微減退,但不至於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而且經過提醒長輩是可以自己回想起來的,但如果是失智的長輩,即便你已經提醒他,仍舊沒辦法回想起來。舉例來說,正常老化的長輩也是有可能會忘記自己剛剛在廚房燒開水,但是走回廚房看到水壺就可以自己回想起來,但失智的長輩就可能沒有辦法為想起來,反而還會質問:是誰燒開水沒關瓦斯?失智症十大警訊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一般長輩記憶力減退是正常的,但如果已經影響到生活例如忘記如何操作洗衣機,或是家人朋友邀約即便經過提醒,仍舊完全沒辦法回想起來,就應該多留意。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工程師開始忘記如何寫程式,數學老師忘記如何解題,司機忘記如何發動汽車,也許長輩老了久久沒接觸會忘記,但經過回想後是做得到的,但失智的長輩們就無法順利執行過去熟練的技能,需要多加留意。對時間或地點感到混淆一般人可能會忘記今天是幾月幾日,但失智長輩可能會把早上誤以為是下午,人在里民活動中心但以為自己在家哩,找不到回家的路等。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長輩可能會開始對於某些詞彙表達困難,開始只能用形容的方式無法講出特定名詞,例如用來開門的『鑰匙』。物件擺放錯亂且無法回頭尋找失智症早期最先影響到的是短期的記憶力,因此長輩容易忘記剛剛把錢包放在哪裡,而且找到後也想不起來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判斷力變差或減弱長輩可能開始過馬路時不會看紅綠燈,將櫃子裡的醬油當飲料喝等,沒有辦法正確判斷做出是當的行為。從職場工作或是社交生活中退出由於長輩可能發現自己在工作上或是與人互動上挫折連連,就會自己刻意減少工作或封閉自己不出來與人互動避免錯誤持續發生。情緒和個性的改變長輩情緒改變較快,可能會出現易怒,疑心病重、憂鬱、躁動的狀況產生,有時不一定能觀察到明顯的原因。學習新事物有困難家裡買了新家電、使用新的手機,長輩可能無法學習新事物的操作使用方式。失去活動力一般人多少都可能會因為懶而不活動,但失智長輩的狀況可能更為被動,需要多次鼓勵並在旁給予督促與協助才會願意活動。※ 提早發現失智警訊,盡早就醫治療如果家中長輩出現了以上情況,請務必前往醫院的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
-
2021-01-01 科別.腦部.神經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 醫師曝「4危險誘因」
你是否常常覺得老是忘東忘西?也常聽到家中的老人家抱怨自己記憶力差,常常忘記事情,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還是只是因為老化記憶力變差?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兩者這樣區別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人常說老了容易老番癲、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就很容易忽略了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老化是指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而失智則會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失智症可分3類 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可分為:一、神經退化性(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等)二、血管性(常與中風相關)三、續發性(因為其他原因造成失智症狀,包括酒精成癮、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頭部創傷、梅毒、甲狀腺功能低下、硬腦膜下出血、腦部腫瘤等)。沈彥君提及,所有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佔六成以上,其次是與腦中風相關的血管性失智症,約佔一成,只有少於5%失智症為可逆性。因此,若能盡早找出可逆性的失智原因,或早期篩檢出高失智風險者,立即給予治療或介入,便可能改善或延緩失智症狀的發生。 失智症危險因子莫輕忽 影像檢查助診斷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高齡、女性、和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頭部外傷、唐氏症),也是失智症發生率較高的危險族群。沈彥君提醒,失智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多元,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可發現患者大腦中有類澱粉蛋白的異常沉積影響了腦部功能,以及腦部萎縮(特別是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另外,少部分的失智症可能與腦部腫瘤、常壓性水腦、腦創傷、顱內出血等相關;以上狀況大都可藉由腦部影像呈現,因此影像檢查在失智症的診斷,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無藥物可治癒失智症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風險全球失智人口增加,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但可幫助延緩退化的狀況,面對失智症,與許多疾病相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於病情的掌控效果就會越好;國外失智症研究已實證,日常生活控制三高、戒菸、避免心血管疾病可降低失智症風險;建議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即時掌握身體狀況、才能做最精準的預防介入。 延伸閱讀: 懶得動就容易失智! 60歲後衰退快,不同狀態銀髮族該怎麼動? 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每天只要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逛街也算
-
2020-12-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下一秒忘記我在哪? 5種人易罹患「短暫性全面失憶症」
【編者按】這星期的內容比較特殊。一位「短暫性全面失憶症」的病人寄來發自內心的感激,文中提到她的醫師介紹給她一篇2012年記者訪問某位神經科醫師之後撰寫的有關這種病的醫學資訊,曾帶給她很大的心安。因此醫病平台主動聯絡到這位醫師,而他邀請學生就這疾病的最近文獻,整理出一篇圖文並茂的介紹。同時我們也利用這機會邀請一位醫界前輩發表他對醫病之間的看法。希望本週的討論既能夠介紹正確醫學知識,又能促進醫病雙方的暸解、溝通以及醫界本身的自省。短暫性全面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 TGA)是一個很特別的神經疾病,這個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會有一定期間內的記憶不見了,這是一種良性的失憶症,而且會在24小時內會恢復,而且這輩子再次發生的機率非常非常的低。TGA發作時的症狀非常特別,它會同時影響到語言與非語言的記憶,患者在發病期間,短期記憶會嚴重退化,沒辦法記得剛才發生的事情,但是邏輯運算,技能操作都沒有問題,而且會保留著以前的記憶,所以不會忘記自己的身份。在疾病康復之後,病患在這段時間的記憶會消失,而且再也不會想起來。舉個例子來形容:如果我們的記憶是一條線,TGA患者的記憶,就像是被用剪刀剪掉一樣,那段期間會不見,而且再也找不回來了。所以我們最常遇到的是TGA患者會不斷地重複的問同一個問題,而且完全沒有自覺(舉例:會一直問日期、時間、周圍環境等)。 TGA 並不常見,根據2020年StatPearls所做的統計資料顯示,而且如果越年輕越不容易得到這個疾病,每十萬人50歲以下的人口中大概只有5-10個人。但隨著年齡上升,發病率會提高不少,在50歲以上的族群中患病機率就來到了約每百萬人口中有30人左右。而且如果要診斷TGA必須要符合很嚴苛的條件。根據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 Treatment中一篇2017年的治療觀點,TGA 的診斷標準中必須符合下面這個症狀(Hodeges and Warlow 診斷標準):1. 發病的時候必須要有旁人在場 2. 發病時必須要順向失憶症(Anterograde amnesia)3. 認知功能除了記憶功能以外都是正常 4. 沒有失去自我認知能力 5. 沒有其他局部病灶的神經系統症狀 6. 沒有癲癇的病癥 7. 必須要在24小時內緩解 8. 最近沒有頭部外傷或是癲癇總體來說,就是只有發病後的記憶喪失,沒有其他神經學的問題,而且在24小時內緩解才符合TGA的診斷標準。那跟我們常聽到的阿茲海默失憶症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阿茲海默失憶症跟TGA的表現相當不同。首先必須要先解釋一下,我們常常認為阿茲海默症就是失憶症,但是其實並不是如此。失憶症有非常多種,而阿茲海默症只是其中比較常見且熟悉的一種而已。阿茲海默的失憶現象是慢性的,通常需要一段比較久的疾病進程,不會再短時間內突然失憶,而且失憶這個症狀是不可逆的。跟TGA失憶的情況不太一樣,TGA是急性發作,記憶力會突然消失,而且會在24小時內緩解。所以TGA跟阿茲海默其實是不一樣的兩個疾病,只是同時有失憶的情形。TGA 的預後非常的良好,在疾病自行緩解之後,通常也不需要做什麼治療,而且在未來也不會因為TGA,而有神經的病變。在急性發病時,我們所做的身體檢查跟神經檢查都是跟正常人一樣沒有差異的,受到影響的部分主要只有短期記憶,其他功能都沒有顯著的問題。這個時候的有些檢查可以佐證這些神經學的症狀,像是磁振造影MRI,就會在腦部特定區域發現亮點,這些亮點會在病情緩解的時候消失。至於TGA發病的原因,它的成因非常的複雜,所以醫學界還沒辦法有非常確定的因素。目前有幾種說法,最被廣泛接受的是因為海馬迴(Hippocampus)及內低側的顳葉(mediobasal temporal lobe)異常導致的。這些異常的病灶可以分為單側跟雙側,通常單側的可能會造成一些語言表達上的失常;雙側的話症狀就會有更多的變化,但是主要還是以語言記憶為主。通常在臨床上以單左側比較常見。在急性發作時有機會在MRI上找到相對應的病灶,這些病灶位置的影像可以來幫助我們處理跟分析臨床症狀。目前的研究發現,海馬迴中有部分細胞對血液的化學物質反應非常的敏感,會因為一些不同的因素讓細胞產生傷害,這些傷害會逐漸累積到最後就容易產生TGA的症狀。至於哪些人會比較容易有TGA呢?首先TGA跟性別比較沒有相關,與這些因子則較有相關性:1.高血脂2.有缺血性中風的歷史3.缺血性心衰竭歷史4.偏頭痛5.癲癇歷史TGA是一種臨床上的診斷,是需要排除其它急性問題後才能下的診斷,所以如果有身體健康方面的疑慮,建議可以去各大醫療院所的神經內科就診,做詳細的檢查。參考資料:Spiegel DR, Smith J, Wade RR, Cherukuru N, Ursani A, Dobruskina Y, Crist T, Busch RF, Dhanani RM, Dreyer N. Transient global amnesia: current perspectives.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7 Oct 24;13:2691-2703. doi: 10.2147/NDT.S130710. PMID: 29123402; PMCID: PMC5661450.Nehring SM, Spurling BC, Kumar A. Transient Global Amnesia. [Updated 2020 Jul 2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0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