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防疫
共找到
8176
筆 文章
-
-
2022-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經驗/染疫後一人一室,全家仍相繼確診,Omicron傳染力不容小覷!後遺症仍持續咳嗽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兩年來,台灣從「防疫模範生」排名迅速下墜,只因政府說「我們要與病毒共存」,五月廿七日這天確診數達頂峰有九萬四千多人,既然確診幾不可避免,聯合報工會出版的《聯工月刊》邀請會員以「過來人」身分談談,他們是怎麼從疫病中活過來的……。自2020年1月在台灣發現第一個COVID-19確診案例開始,電視上確診個案,對我來說就只是一個數字變化,心裡想著自己每天戴口罩、用酒精消毒雙手,生活單純,常去的地方也就是那幾個,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吧?但事情就是發生了:我,確診了。5月20日晚上身體有種很難用言語形容的不舒服感,隔天周六起床,還是感覺不對勁,趕快拿了耳溫槍量了溫度37.4度,嘴巴嘀咕著「完了,體溫比平高些,應該不會是染疫了吧」,拿了快篩劑驗一下,還好只看到一條線,但中午再量體溫已達38.4度,下午至診所看診,醫生開了退燒藥提醒:隔天再驗一次。但當天晚上已經發燒到39.1度,週日早上再快篩已是陽性,「啊~原來我也只是一個凡人,不是天選之人」。同事加油打氣 很溫韾我立即預約汐止防疫門診篩檢站,想不到來篩檢的人真的很多,當天早上的診已經排到212號,因為我只單純檢驗PCR,所以整個過程大約半小時就結束,回家後馬上依報系防疫通報規定通報安衛室、人資及主管,做完PCR的隔天也收到簡訊ct值為18,正是傳染力極高的期間。期間安衛室主任也打電話來關心,並分享了其他同仁的抗疫經驗,告知很多人對清冠一號讚譽有加,介紹我透過有視訊診療服務的中醫診所看診,打了好幾家中醫診所都說清冠一號缺貨,好不容易才預約到有清冠一號的診所,視訊看診後步驟不麻煩,同事與主管持續關心,還幫忙拿藥、加油打氣,很是感動。血壓飆高到差點住院雖然現在已經解隔離了,但想想隔離期間的各種症狀,著實不像別人形容的只是小感冒,所以大家千萬不能輕忽,因為每個人體質及抵抗力不同、打疫苗的劑數也不同,甚至還有人可能還患有慢性疾病。我自身經驗:反覆發燒、持續咳嗽、喉嚨痛、身體痠痛、頭痛、腹瀉、心悸等,甚至在染疫後的第四、五天,血壓一度飆高至148(收縮壓)/ 115(舒張壓),那時都把行李打包好,隨時準備住院了。確診後,雖然一直單獨關在房間內隔離,也有做好消毒,但14歲的大兒子、12歲的小兒子、我太太,也在一周內接連確診,小兒子甚至發燒超過40度,說這些,只是想告訴大家,Omicron的傳染力真的不容小覷,連我所在的社區,雖然僅有55戶,也已有超過10戶染疫。痊癒後仍持續咳嗽臺灣是一個非常仰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不能總把自己封閉起來,所以改採「以篩代隔」,這些都可以理解,但一開始配套措施都還沒準備好,例如快篩試劑、兒童疫苗、新冠病毒藥品都缺貨,就急著「與病毒共存」,可憐百姓相信了政府,卻像個笨蛋,染疫者不停地摸索、求助無門。染疫後,常常焦慮、無助、心累、心煩,情緒上要不斷地自我調適,尤其初期拿不到清冠一號藥品、擔心家人、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度過生死關頭?即使撰寫這篇文章時,才剛過完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但持續咳嗽後遺症仍未改善,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樣,健康才是無價啊!(本文轉載自聯合報《聯工月刊》378期,未經同意請勿自行轉載。)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疫情落在11月 專家曝這點恐成每年例行工作
指揮中心日前縮短邊境檢疫期為「3+4」。國內專家表示,隨著國門開放,國際交流頻繁,當檢疫期進一步放寬為「0+7」時,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勢必進入社區,而目前國內新冠疫情正處在高原期,六至七月會趨緩至平原期,一旦此波染疫者保護力約於3個月後降低,下波疫情再起時間,約會落在今年11至12月間,「這是很合理的事情」。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依新冠病毒特色,每年幾乎都有2至3輪的變異情形,因此往後不見得只有BA.4、BA.5,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的變異株,因此,每年施打追加劑疫苗,將可能成為常態及每年例行工作。李建璋說,隨著新變異株BA.4、BA.5出現,將翻轉群體免疫、無敵星星的概念,並可能都要進行修正。主因是目前無敵星星概念是針對BA.1、BA.2,但如果BA.4、BA.5產生足夠的變異,還是會導致已染疫的民眾重複感染,另原先估計若全人口中3成民眾染疫後,可以形成群體免疫,但變異株一直快速變異,且幾乎是全新病毒時,每個人都在不停感染新病毒,群體免疫效果也就會消失。李建璋表示,因應11、12月疫情,指揮中心一定要備妥足夠口服抗病毒藥物,且逐步放寬適應症,如第一線染疫醫護人員及防疫官員,或從國外回來未打滿3劑疫苗的感染者等,這類一般風險族群,應有條件開放以部分負擔取得抗病毒藥物,及時降低病毒複製、減少病毒量,對於縮短不舒服天數都很有幫助。此外,指揮中心應持續於社區抽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分析,了解國內新冠病毒流行情形及早因應。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官確診後 知情人士爆:衛福部公務員染疫達10至15%
指揮中心染疫情況擴大,繼兼任指揮官的衛福部長陳時中確診之後,指揮中心今天也公布,次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及發言人莊人祥也都確診。知情人士爆料,今年本土疫情爆發之後,衛福部內部公務員感染人數眾多,淪陷情況外界卻不得而知,整體公務員染疫比率至少達10至15%,但因應防疫工作,仍得不眠不休,必須「遠距上班」,讓第一線基層人員不堪負荷。知情人士指出,今年本土疫情爆發後,不僅民間企業大受影響,對於防疫第一線的衛福部公務員也是一大衝擊。由於染疫情況瞬間擴散,許多人遭家人感染,也有許多人感染後又與家中小孩交叉感染,讓衛福部彷彿疫情悶燒鍋。據了解,許多公務員即便自己確診也無法請假休養,只能勉強在家吃成藥壓制病情,還有人是全家輪流中鏢,「兩個生病的大人照顧兩個生病的小孩,還要繼續工作,真的讓很多公務人員萌生辭意。」知情人士也指出,衛福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兩年多,轄下各署公務員業務繁重,已造成高流動率,很多防疫第一線的工作人員缺額只能不斷招聘。尤其今年本土疫情大爆發,快篩、病床、抗病毒藥物不足,再加上各縣市衛生局及醫院互相調度等問題,更讓第一線人員壓力大,工作更吃緊。知情人士透露,近日狀況雪上加霜,許多公務員確診隔離後,仍被要求繼續上班,但衛福部相關業務不一定找得到人力代理,公務員確診後遠距上班已經逐漸成為「日常」。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表示,公務員也是人,既然確診,該休息就要休息,先把身體療養好,若常態性居家辦公,反而事倍功半,適得其反。李德維說,現在防疫政策已和過去大不同,陸續走向開放,在政策調整下,哪些該做或不該做,衛福部及其他部會也應適度簡化,「業務一直往上加,會把人累垮。」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度公布!機構住民染疫死亡率 高出一般民眾13倍
長照機構染疫為疫情控制一大關鍵,我國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通報狀況,目前共3萬0420名住民染疫,其中616人染疫死亡,機構致死率約2%,相較全台平均染疫死亡率0.15%,更差了13倍。專家認為,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包括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國內至今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確診住民3萬0420人。自4月1日至6月12日,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送醫後死亡共616人,其中6月1日至今新增死亡數為264人。全台住宿機構總數目前共2202家,已有1485家出現染疫,約67%,包括長照共77家,染疫33家;護理共534家,染疫306家;精神照護/復健215家,染疫171家;社福1376家,染疫975家。全台機構住民總數目前共12萬3263人,已有3萬420人染疫,約24.6%,包括長照共3405人,染疫780人;護理3萬9342人,染疫8522人;精神照護/復健1萬1967人,染疫2863人;社福6萬8549人,染疫1萬8255人。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灣逾298萬例本土個案,其中4388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0.15%;住宿機構住民3萬420人確診,死亡616人,染疫死亡率為2%,住宿機構住民染疫死亡,與一般民眾差距13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佔總體染疫死亡數為35%,台灣國內至今確診死亡總數4388例,住宿機構616例死亡,機構死亡佔總體死亡約14%。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似乎守的不錯,但的確有很多檢討空間。余志松直言,4月底到5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機構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導致機構感染時,無法快速篩檢快速分艙分流,防護裝備若足夠工作人員也能避免染疫,防疫津貼能快速申請、及時發放,也能減少離職意願。抗病毒藥物使用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指出,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6月6日至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起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達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余志松憂心,長照機構染疫「不是只有這一波」,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尤其後續若解封、開放探視等,尚未染疫的住民及工作人員仍有可能染疫,政府應正視且協助機構防疫作為,避免機構染疫無法收新案,家屬得請假、離職自行照顧長輩的長照問題,都是嚴重的社會損失。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疫情一波接一波,還在努力「清零」,不過使用抗病毒藥物後,染疫長輩症狀很快就能壓下來,但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輝瑞Paxlovid,只能用默沙東Molnupiravir,希望能穩定供藥。余志松表示,相較Paxlovid目前領用速度快,反而Molnupiravir因數量較少,仍得2至4天才能領到要,在都會區的長照機構因臨近醫學中心,領藥速度較快,不過若在偏鄉或離島的機構可沒這麼幸運,甚至很多人即便視訊看診拿到處方簽,仍不知該從何處領藥。簡慧娟表示,為加快住宿式機構住民給藥時間,5月起已請各縣市衛生局協助,每間機構要有對應醫療院所,只要住民快篩陽性,即透過視訊診療看診,醫師快速開立處方簽後即給藥,藉此增加投藥率。本周也宣布將穩定提供機構公費快篩試劑至7月底,住民確診更能快速篩出。
-
2022-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超慘後遺症 20歲餐飲員「聞什麼都是大便味」
國內本土疫情經歷2年肆虐,確診者慢慢回歸正常生活,但不少患者有「長新冠」(Long COVID)現象,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病例,有年輕餐飲人員染疫後,儘管是輕症,但卻嗅味覺異常,「吃什麼、聞什麼都是大便味」。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含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甚至有人出現嗅覺及味覺異常情況。蘇一峰舉例,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案例,一名20多歲的年輕餐飲人員不幸確診,染疫第一天出現高燒症狀,雖然只是輕症,嗅覺、味覺出現異常,隔天開始就聞到濃濃大便臭味,隨後味覺也喪失,變成吃東西長不出味道,而現在吃東西也只有濃濃大便味。蘇一峰感概,該年輕人本身在廚房做餐飲,結果聞不到食物香味,只能聞到大便臭味;除了嗅味覺異常後,還出現嚴重胸痛、心悸等症狀,儘管是輕症,但如今「食而無味、味如嚐糞」。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在食物調理方面,陳如瑩指出,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北市衛生局表示,部分染疫康復者仍持續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如胸痛、超過12周持續有疲倦、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症狀。台北目前有14家醫院開設「新冠肺炎康復者門診」,提供跨科別整合服務,相關資訊可至台北市政府官網,COVID-19防疫專區網頁(https://www.gov.taipei/covid19/)或中央健保署(https://reurl.cc/ErDMXn)查詢醫院名單及診次時間掛號就醫。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何時進入社區? 羅一鈞:遲早會有
國內昨天首度驗出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共有五例,皆為機場入境攔截個案,指揮中心昨天表示,正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尚無擴散情形。針對接觸者的採檢進度,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五位個案中一人有同行家人,入境檢驗陰性也完成七天居家檢疫,今天上午赴醫院採檢,報告尚未出爐。針對過內首次驗到BA.4和BA.5,外界擔心是否會進入國內社區造成下一波疫情。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進入社區定義是本土驗出相關病例,「但遲早會有啦」。他表示,目前邊境不是完全滴水不漏的檢疫,不管「7+7」或「3+4」的入境檢疫措施,病毒終究會有進入社區的可能,因此希望民眾落實篩檢和自主防疫,將口罩戴好,減少傳給家人的風險。另外,為了延緩變異株進入社區,邊境內也無法放掉、不實施任何檢疫。羅一鈞說,目前國內主要流行株為BA.2,每天數以萬例個案增加,Ba.4、BA.5仍屬Omicron變異株,在國內流行變異株還沒轉換前,交叉保護力與疫苗接種保護力還在下,推估台灣不會很快迅速轉為流BA.4和BA.5。而且以南非一、二月驗出BA.4、BA.5,到了四、五月才造成一波疫情,速度不像Delta短時間變Omicron,因此研判Omicron亞型約要數月時間,才會在台灣造成下一波疫情。而針對目前本土疫情趨勢,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疫情演變是看長趨勢,北部趨勢明顯往下走,中南部還是高原高峰,預期疫情會往下走,東部也有類似往下的趨勢,會再進行觀察。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淪陷全被陳時中傳染? 指揮中心:已不做疫調
指揮中心繼指揮官陳時中於周日染疫後,社區防疫組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副長王必勝副組長及發言人莊人祥也在今天證實陽性確診。而外界關心莊人祥、王必勝等人是否都是被陳時中傳染,且近日是否有醫院等相關行程。周志浩表示,現在已經不疫調,鼓勵使用社交距離APP,「不鼓勵一定要找出是誰傳染給誰」,趕快把防治工作做好比較重要。其中王必勝出現鼻塞、喉嚨痛等症狀;莊人祥出現喉嚨癢、咳嗽、發冷等症狀,薛瑞元則無症狀。另副指揮官陳宗彥、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醫療應變組長石崇良、副組長羅一鈞也都完成快篩,結果都是陰性且無症狀。而莊人祥居家照護期間,發言人職務由羅一鈞代理至6月21日。對於指揮中心團隊人員的身體狀況,陳宗彥表示,指揮官身體還不錯,另外三位團隊人員今早快篩結果出爐,也已做視訊診療,依照醫囑做後續自我身體照顧。目前莊人祥等三位就算有症狀還是很輕微,一切還算是不錯,也謝謝社會大眾關心。至於相關疫苗接種組合,則屬個人隱私,陳宗彥表示,不方便透露。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6.6萬 疫情以來確診破300萬 周志浩:整體下降
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6萬6119例、境外移入個案70例;確診個案中新增123例死亡。個案分布仍以台中、高雄最多,其中台中市個案數破萬,新增1萬210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較假日數目多一些,但仍比起之前周一的人數少,整體疫情有下降趨勢。今日新增6萬6119例本土病例,3萬2025例男性,3萬4070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10,210例),高雄市(9,625例),新北市(7,857例),台南市(6,288例),彰化縣(5,239例),桃園市(4,898例),台北市(4,195例),屏東縣(3,249例),雲林縣(1,861例),苗栗縣(1,681例),南投縣(1,650例),新竹縣(1,609例),嘉義縣(1,418例),宜蘭縣(1,295例),新竹市(1,155例),花蓮縣(962例),嘉義市(912例),基隆市(832例),台東縣(787例),澎湖縣(250例),金門縣(126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12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2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9例具慢性病史、79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3日至6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1日至6月12日。今日新增7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4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8例),泰國、德國、越南及西班牙(各1例),餘5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9日至6月1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00萬3501例確診,分別為1萬3535例境外移入、298萬991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403例死亡病例,其中4,38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375例、台北市773例、桃園市324例、台中市318例、高雄市308例、台南市214例、彰化縣169例、基隆市138例、屏東縣134例、宜蘭縣97例、南投縣82例、雲林縣74例、花蓮縣72例、新竹縣60例、嘉義縣59例、台東縣56例、苗栗縣51例、嘉義市45例、新竹市27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疾呼:秋冬前接種第四劑
機場邊境攔截到BA.4、BA.5變異株,專家疾呼應在秋冬前接種第四劑,以防疫情捲土重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之前便已宣布六十五歲以上和免疫低下者在第三劑接種滿五個月就能接種第四劑,符合資格者可至醫療院所網站預約掛號,目前已有二萬九六○五人接種第四劑疫苗。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原本疫苗多針對原始株設計,碰上具免疫逃脫的Omicron變異株,抗體濃度降了七至十二倍,但對防重症、死亡效果仍不錯。次世代莫德納疫苗針對原始株和Omicron變異株設計,BA.4、BA.5仍屬於Omicron變異株,效果肯定較原本的好。國內採購一千五百萬劑次世代莫德納疫苗何時進貨?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將持續關注了解廠商進度,已請技術人員向專家簡報,現在尚未提出審查期程,等食藥署EUA完成審查才能決定何時進貨。五至十一歲第二劑兒童疫苗間隔從現行十二周縮短到四周,因BNT兒童疫苗到貨約一一○萬劑,另有一一○萬劑未到,家長擔心六月中旬以後是否又出現一波幼兒疫苗搶打潮?莊人祥表示,BNT兒童疫苗仍剩卅三萬劑,可供兒童第二劑接種;周志浩也強調會讓疫苗在兒童要打第二劑時到貨。
-
2022-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旅團疫苗 三劑令鬆綁
三劑令有望解除。疫情流感化,交通部觀光局經評估後,認為參加國旅團應可解除打滿三劑疫苗的限制,相關公文已呈送交通部並獲核定,近日交通部將發函給疫情指揮中心,只要指揮中心同意即可實施,預期實施後對於目前疲弱不振的國旅團市場將有正面激勵作用。此前,進入健身房必須打滿三劑的限制已在5月27日鬆綁。今年4月本土疫情愈趨嚴峻,指揮中心於4月中旬祭出疫苗三劑令,針對旅行社承攬的團體旅遊、健身房等,民眾必須完整接種三劑疫苗才可參加和進入。由於事出突然,讓業者措手不急,不僅旅行社詢問或退團退費的電話被打爆,詢問觀光局的電話也是接到手軟。依據中華民國旅行業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回報資料,交通部4月底時曾經推估,約有五成旅客因三劑禁令向旅行社申請解約退費。依2021年台灣旅遊狀況調查,每月國內團體旅遊約出團3.26萬團次(不含進香團),以退團率50%計算,三劑令限制推估在今年5月就造成約1.63萬團次取消,且影響6月尚在持續中。在三劑令實施近兩個月後,因蔡總統多次強調台灣要過正常生活,而健身房的限制早在5月27日鬆綁,只要全程戴口罩,沒打滿三劑疫苗者也可進出,故而旅行業者希望指揮中心對國旅團亦可鬆綁規定,以降低因三劑令導致團體旅遊人數減少的衝擊。觀光局昨(13)日坦言,本月初交通部長王國材與觀光業者視訊座談,會後業者有反映此事,希望交通部出面與指揮中心溝通,盡速解除觀光三劑令,讓國旅團及早恢復正常。王國材因而指示觀光局研議,日前觀光局完成評估,認為應可比照健身房的規定辦理,上周已將評估報告呈報交通部,昨日獲交通部核定,最快今日就可發函指揮中心,只要指揮中心同意,觀光局會修訂防疫指引並對外發布實施。
-
2022-06-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經驗/像普通感冒?一咳嗽肺部劇痛、清冠一號無處拿…「與病毒共存」是騙局?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兩年來,台灣從「防疫模範生」排名迅速下墜,只因政府說「我們要與病毒共存」,五月廿七日這天確診數達頂峰有九萬四千多人,既然確診幾不可避免,聯合報工會出版的《聯工月刊》邀請會員以「過來人」身分談談,他們是怎麼從疫病中活過來的……。在與「病毒共存」的大旗下,新冠肺炎被政府形容成「就像感冒一樣」,民眾只要做好自我防護,就可以過正常的生活。但真實染疫後才知道,感染新冠病毒症狀,和普通感冒絕不一樣,眼見政策朝令夕改、行政效率低落有多可怕!宅在家也確診原以為,我居家上班,平時又很少趴趴走,應該不容易染疫。沒想到,5月底和老婆兩個人出去吃頓飯,隔天晚上就開始鼻塞。做了快篩,T線就好像鉛筆寫字用橡皮擦擦掉後一樣,痕跡非常的淡,一度懷疑這真的是陽性嗎?但我還是預約了PCR,隔天到汐止區公所前的PCR站檢驗。篩檢站沒有太多人潮,花500元簡單看診、拿三天份的藥,一個半小時左右順利解決。生病前兩天,症狀的確很像感冒,發燒、頭痛、鼻塞、輕微咳嗽,吃了藥症狀稍微緩解,所以就撐著繼續居家上班。到了第三天,有點不太對勁了:首先,感覺喘不過氣來,講話上氣不接下氣;其次,一咳嗽肺部就好像被人狠狠揪住一樣劇烈疼痛;此外,血氧僅96,數值偏低。同一天,我老婆也出現症狀,一篩就是深深的兩條線。守法的人像笨蛋由於老婆屬於密切接觸者,正在居家隔離,但已經兩天了還沒收到居隔單,如何診斷確診成為一大問題。她先打電話問1922,對方表示,可以去現場做PCR、也可以視訊看診,但去現場做PCR要叫防疫計程車,還要請新北市衛生局解除電子圍籬,所以建議視訊看診。於是,老婆就預約附近的診所視訊看診,還找好外送員幫忙付錢、拿藥。沒想到,我和老婆看完診後,醫師說一定要有居隔單才能開確診證明,但她一上午打了好幾通電話,卻沒有任何人跟我們說一定要有居隔單才可以通報確診,到頭來都白忙一場。她只能趕緊預約防疫計程車,隔天一早去做PCR。確診晚一天,隔離多一天,所有的工作行程都大亂。由於政府政策模糊不清,很多狀況很難從網路資訊中判斷,一定要打電話問人才清楚。但是,指揮中心的1922專線只是個「轉接中心」,不但提供模糊的資訊,很多問題也答不上來,不然就是「我們也不清楚,要等中央指示」,要不就叫我們去問地方衛生局;去電地方衛生局,不是打不通,打通了也不見得能解決問題。染疫原本就身體不適、心情緊張,再碰到中央、地方互踢皮球,更讓人一肚子火。確診第5天症狀加遽病情走到第五天,我的狀態依然不是很好,咳嗽、胸悶、胸痛還很嚴重,老婆的第三天,症狀也開始加劇,朋友建議我們,應該要找「清冠一號」來吃。但由於「清冠一號」缺貨,不是每家診所都有,從北到南找了好幾家,才問到能開公費藥的診所,當天晚上預約,要到隔天下午才能看診。看診當天,老婆大人已出現昏睡、呼吸急促等症狀,所幸醫師即時問診給藥,據稱藥效「非常好」,服藥兩、三個小時後,就覺得有力氣了許多,之後的恢復狀況也很好。而我當時確診已經超過五天,醫師根據規定,已無法開清冠一號,另外也考量體質問題,最後只能拿到調養身體的科學中藥,但用藥幾天後,病情造成的疲累、胸悶、咳嗽等後遺症仍困擾著我。這讓人不禁思考,如果在確診的當下,就能夠拿到抗病毒藥物的話,是否在生病的過程中可省去許多的痛苦呢?Omicron死亡數從來不低現在台灣每天七、八萬人確診,一百多人死亡。如果重回兩個月前,知道代價如此高昂,民眾還會願意「與病毒共存」嗎?至今政府還在告訴我們,Omicron致死率低、有機會達到群體免疫,但美國的情況則是,Omicron的死亡人數已經超越Delta,而且染疫後仍有機會二度染疫,沒有所謂「群體免疫」。所以染疫不是拿到「無敵星星」,「與病毒共存」也不輕鬆愉快,戴口罩的日子將持續很久,政府並不可靠,只有人民做好自主防疫、互相幫助,才可能撐過漫長的疫情。(本文轉載自聯合報《聯工月刊》378期,未經同意請勿自行轉載。)
-
2022-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憂保護力降?三類人第四劑疫苗早開打 已2.9萬人接種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國外BA.4、BA.5變異株疫情又起。國內許多專家紛紛疾呼,應在秋冬前接種第四劑,以防疫情再度捲土而來。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是,之前便已宣布65歲以上和免疫低下者,第三劑接種滿五個月就能接第四劑,符合資格者可至醫療院所網站預約掛號;目前國內已有2萬9605人接種第四劑疫苗。因應國內疫情正在流行,且許多民眾打完第三劑滿五個月,保護力逐漸下降。指揮中心在5月16日就針對65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免疫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第二次追加劑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半劑量、BNT疫苗全劑量或蛋白質次單元高端,或等Novavax疫苗可進口後,也可接種全劑量。另外,指揮中心日前也宣布,第三劑接種時間間隔達五個月以上的醫事人員,六月中旬也可開始施打第二次追加劑。
-
2022-06-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入境「3+4」灰煞煞? QA一次看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自6月15日零時起放寬邊境檢疫措施,所有入境旅客居檢方式從「7+7」改為「3+4」,也就是入境日為第0天,前三天居家檢疫仍有電子圍籬管制,再接續四天自主防疫;而全部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兩日內的核酸檢驗報告。※檢疫處所:檢疫處所維持一人一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三天居家檢疫及四天自主防疫為原則。入境至檢疫處所除搭乘防疫車隊外,也可由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Q:可否前三天住旅館、後四天回家?需要申請更改檢疫地點嗎?A: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以同一地點為原則。如果一開始選擇防疫旅館,後四天的居住場所可滿足一人一戶,可回家完成後續的自主防疫。在機場時填寫地點只需要前三天的檢疫地址,後續不需要申請更改檢疫地點。Q:自主防疫也要一人一戶,不能比照國內「居家隔離」要求與家人同住?A:莊人祥表示,因國內目前流行的流行株相同,且一人染疫通常同住家人染疫可能性大;但入境者可能來自不同流行株的地區,為了保護國內社區因此採取較嚴格的「一人一戶」措施。Q:若後四天回家自主防疫,會有單位先稽查環境為一人一戶才能入住嗎?A:莊人祥表示,這部分相信民眾的自治能力,但民政單位會去抽查,鄰居也可檢舉。Q:同日入境之家人、同住者以一起住嗎?A:同日入境之家屬、同住者可選擇於防疫旅宿、一人一戶的自宅或親友住所同住,該同住者係指於國外具共同生活者,也包括固定提供生活照護之看謢人員。※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的防疫規範,包括非必要不可外出、每兩日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另外,非急迫性需求的醫療或檢查應延後。Q:自主防疫期間可以上班嗎?A: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但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是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商務履約得於餐廳的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Q:自主防疫期間如何外出?A: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每兩日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住在旅館可將「快篩陰性提供給旅館業者」,確認後就可以外出。Q:可以搭大眾運輸工具嗎?A:莊人祥表示,只要能戴好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自主防疫期間可搭乘捷運、高鐵等大眾運輸工具,但飛機等航空器則不建議。Q:完成前三天檢疫,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想回離島,可以搭飛機嗎?A:莊人祥表示,因離島的醫療資源比較稀少,建議仍留在本島不要移動;如果一定要飛往離島,還需和離島縣市再商談。※檢測措施:1.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二日內核酸檢驗報告,並於入境時於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2.入境時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兩歲以上旅客發放兩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3+4」後天上路 陳宗彥:「0+7」還沒有時間表
指揮中心先前宣布將放寬邊境檢疫措施,政策將朝「3+4」天的隔離天數。有媒體詢問,每周人數邊境入境總量設在2萬5千人,是否會有民眾無法返鄉?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綜合考量採檢量能後,為確保醫療量能運作,最後才訂出2萬5千人的數字;至於未來是否有可能邊境檢疫「0+7」則「沒有時間表」。陳宗彥說明,邊境檢疫「3+4」要到後天才開始,指揮中心會持續觀察情況,也會掌握國際疫情變化,隨時針對邊境管理做調整。但要先讓國內社區穩定、國際疫情演變等因素綜合評估,隨時進行機動調整。是否邊境新規上路,防疫旅館管理將出現困難?陳宗彥表示,防疫旅宿無論7天或3天,進入防疫旅宿這3天本來就要管理不可外出,所以後4天部分,如果需要出去工作,要把「快篩陰性提供給旅館業者」,確認後就可以外出,管理上跟原來的差別沒有太大。有媒體提問,「3+4」政策設有每周入境上限2萬5千人,若返鄉人數增加,是否會有人無法入境?對此,陳宗彥則說,台灣不是第一個有入境總量管制的國家,澳洲已實施兩年,日本最近放寬是有總量管制;主要考量是機場深喉唾液採檢量,加上目前一周入境台灣人數約1萬8千人,兼顧醫療體系可運作,所以訂此上限。至於未來是否邊境會朝向「0+7」方向修訂?陳宗彥說,「3+4」才要開始,指揮中心會就邊境社區管理和國際疫情綜合評估,但「沒有所謂的時間表」,會去掌握各項資訊來調整。此外,今日上午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說,「打滿三劑疫苗才能參加旅行團」的規定,在交通部長王國材指示下,已將公文送到交通部,只要指揮中心點頭,就會公布取消時間點。對此陳宗彥說明,公文都還在交通部內部,他們會先做討論,再送出來到指揮中心,但目前公文都還在交通部。
-
2022-06-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兒童疫苗110萬劑何時到? 指揮中心:疫苗接種前到
指揮中心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日前討論決議,5至11歲兒童疫苗間隔將從現行相隔12周縮短到4周,即可施打第二劑,最快六月下旬接種。而國內之前BNT兒童疫苗到貨約110萬劑,外界關心後續的110萬劑何時可到貨,是否可銜接上第二劑接種。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待飛機航班安排好會再報告。因國內正處於Omicron變異株社區流行階段,因此ACIP專家開會建議5至11歲兒童應完成兩劑新冠疫苗接種,以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但因目前沒有不同廠牌新冠疫苗接種安全性及有效性數據,除非特殊情況,兩劑以同廠牌接種。由於國內5月2日先開放6至11兒童接種歲莫德納疫苗;5月25日起才開放5至11歲接種輝瑞/BNT疫苗,因此推算最早一批施打疫苗兒童,5月30日即滿四周可接種莫德納疫苗,但政策實施前需要作業時間,最快會在六月下旬施打。發言人莊人祥表示,BNT兒童疫苗目前接種約70多萬人,第二劑至少還能接種30多萬人,沒有問題。周志浩則表示,會讓疫苗在要打第二劑時到貨。但隨著兒童童第二劑疫苗縮短間隔,外界關心染疫兒童等待期三個月是否也能縮短。莊人祥表示,感染後還是需要三個月才能再打下一劑,因為通常感染後會有自然保護力,太早打疫苗對於身體產生的疫苗保護力反而有害,和縮短兩劑間隔的概念不同。因國內正處於Omicron變異株社區流行階段,因此ACIP專家開會建議5至11歲兒童應完成兩劑新冠疫苗接種,以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但因目前沒有不同廠牌新冠疫苗接種安全性及有效性數據,除非特殊情況,兩劑以同廠牌接種。由於國內5月2日先開放6至11兒童接種歲莫德納疫苗;5月25日起才開放5至11歲接種輝瑞/BNT疫苗,因此推算最早一批施打疫苗兒童,5月30日即滿四周可接種莫德納疫苗,但政策實施前需要作業時間,最快會在六月下旬施打。至於次世代莫德納疫苗,周志浩表示,將持續關注了解廠商進度,已請技術人員向專家簡報,現在還沒有提出審查期程,等食藥署EUA完成審查結果才能決定何時可進貨。昨天共開立3133人份口服抗病毒藥物,其中輝瑞「倍拉維」共2728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405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19萬9194多人份,包括16萬1167人份倍拉維及3萬8027人份莫納皮拉韋。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4524床、空床6558床、空床率45.2%,其中台北區50.3%、北區52.9%、中區37.4%、南區28.2%、高屏區46.4%、東區52.5%;53家集中檢疫所共7778床、空床數4435床、空床率57.0%;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209床、空床率48.7%。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提供住宿型機構公費快篩 指揮中心:住民每周需篩2次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今日上午已與地方政府開會討論過,6月中起將提供住宿機構公費快篩,凡住民每周都要快篩2次,若2到18歲每周1次,2歲以下則免篩。機構工作人員也將提供每周一次的快篩試劑,讓員工隨時監測自身健康狀況。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防疫政策,凡機構住民只要「有症狀就要進行快篩」,並且透過視訊看診方式盡速投藥。有症狀也要快篩,若工作人員以及住民確診,可3個月內免篩檢。陳宗彥說,如果是2歲以下的幼童雖然免快篩,但仍要用PCR採檢;不論是快篩或是PCR,篩出陽性,就會請專責醫院,以視訊診療方式立即投藥。實施時間將從6月中旬到7月底為止。至於全台有幾家住宿型機構有傳出疫情,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詳細的家數要晚些才能提供。至於中重症、死亡比例及人數部分,羅一鈞則說,先前有答應一周公布一次整體統計資料,也希望在這兩天就有完整報告出爐。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個案跌至4.5萬 指揮中心:中南部仍在高原期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幅下降,國內今天本土個案跌至4萬5081例、境外移入個案29例,另有死亡個案109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可能因為前一天為周日的關係,整體數據較少,疫情依舊呈現北部降溫、中南部在高原期的趨勢。今日新增4萬5081例本土病例,為2萬1513例男性、2萬3557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高雄市(7,184例)、台中市(6,694例)、新北市(5,470例)、桃園市(3,971例)、台南市(3,969例)、彰化縣(3,545例)、台北市(3,099例)、屏東縣(1,924例)、新竹縣(1,160例)、苗栗縣(1,140例)、雲林縣(1,034例)、南投縣(1,021例)、嘉義縣(849例)、新竹市(792例)、宜蘭縣(723例)、花蓮縣(674例)、基隆市(535例)、嘉義市(518例)、台東縣(471例)、澎湖縣(199例)、金門縣(97例)、連江縣(1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1例男性、48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5例具慢性病史、6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4日至6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6月10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0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越南(3例)、土耳其及德國(各2例)移入,另2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93萬7363例確診,分別為1萬3465例境外移入、292萬384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280例死亡病例,其中4,26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360例、台北市760例、桃園市317例、台中市304例、高雄市289例、台南市198例、彰化縣161例、基隆市136例、屏東縣128例、宜蘭縣95例、雲林縣73例、花蓮縣71例、南投縣70例、新竹縣60例、台東縣56例、嘉義縣55例、苗栗縣51例、嘉義市42例、新竹市27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剛出生男嬰確診、感染源仍不明!全院相關者PCR陰
高雄聖功醫院針對6日出生男嬰確診一事,今天做出說明。感染科主任賴炳彰表示,當日相關工作人員已在第一時間快篩並做了PCR檢測,昨晚檢查結果全數陰性,並已通報衛生局,目前感染源還是不明。高雄有名產婦6日在聖功醫院產下男嬰,前天母子要轉住產後護理之家時,卻發現男嬰確診,家人反映可是父母沒有確診,懷疑是院內感染。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在防疫記者會表示,男嬰已轉入醫院中心的小兒加護病房,全院相關人員快篩是陰性,正在做PCR,另外也在了解男嬰的接觸者,以釐清感染源。賴炳彰說,醫院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住院前2日即進行篩檢,這名產婦於6月4日篩檢陰性,6月6日剖腹產後嬰兒送至嬰兒室,至6月11日出院前皆未離開。11日家屬辦理出院轉至其他產後護理機構,回報新生兒快篩陽性,醫院即刻名回相關人員進行快篩皆為陰性,並回報衛生局。昨晚也召回相關人員加做PCR採檢,晚上10點多報告結果出爐全為陰性,目前感染源不明。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沒無敵星星」護理師3度確診腦霧常當機 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
確診者三個月內將獲得一定的病毒抵抗力,如同吃下「無敵星星」?對於某醫院專責病房工作的蔡姓護理師來說,這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為她這一年多來染疫三次,第二、三次染疫中間只隔一個月,而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深怕自己四度染疫,成為重症患者。「根本沒有所謂的無敵星星。」蔡小姐說,自己在一一○年五月廿五日第一次確診新冠肺炎,當時醫院定期幫醫護人員做PCR採驗,意外檢出陽性,而她當時懷孕六個月。為此,住院治療,但持續發燒、腹瀉,加上投藥,讓她身心壓力沉重,擔心影響胎兒健康,日夜不成眠。第二次則在今年四月疫情再次升溫之時,因同事確診,她在四月卅日遭匡列隔離,第三日驗出陽性,除了喉嚨癢外,後期還頭暈、頭痛。由於當時近三分之一同事確診隔離,醫護人力緊繃,蔡小姐隔離治療十天採陰後解隔,儘管體力尚未恢復,仍回醫院繼續值勤。回到工作崗位後一個月,五月卅一日PCR再次驗出陽性,這次的症狀更為嚴重,咳嗽加劇,喉嚨腫痛、聲音沙啞、夜間盜汗、睡眠中斷,但醫院感控人員卻說,「康復後三個月內都會陰陰陽陽的,屬舊案,不用通報。」蔡小姐表示,第二、三次確診中間僅隔一個月,因醫院判定舊案,雖然身體極度不適,她仍須上班,但這次確診症狀更加嚴重,喉嚨癢痛難耐,工作時,只能含冰塊緩解疼痛,加上身著防護裝,無法輕易進食,只能透過意志力撐過來。蔡小姐說,在第一次染疫之後,出現「腦霧」症狀,別人提出問題,都要想很久才有辦法反應過來,擔心自己第四次染疫,症狀如更嚴重,很可能成為重症患者。丈夫胡先生表示,「另一半常常突然當機」,就像什麼都接收不到一樣,平均每一、二個小時就會出現一次,指揮中心「無敵星星」說法,容易讓民眾掉以輕心,無助於防疫。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居服員防疫減工作 人力更吃緊
高雄居服員6千多人,居家服務對象卻超過2萬6千人,有居服員憂心照護對象染疫後無人照顧,主動陪同住進集中檢疫所;不過,居服員雖不怕照顧染疫者,但怕染疫者隱瞞,不知不覺中把病毒帶給下個服務對象。居家照顧服務員協助服務對象沐浴、如廁、陪就醫、採買、備餐,因居服員要深入各家戶服務,許多居服員為了避免把病毒帶進身體虛弱者加護,疫情期間主動降低工作量或不接案,讓原本吃緊的人力更緊繃。高雄市74歲謝媽媽洗腎5年,每周3天要自己搭計程車到醫院報到,她申請長照2.0,居服員會協助採買、備餐。謝媽媽月初跌倒住院,住外縣市的獨生女想自費請居服員陪伴洗腎,但照顧機構卻抽調不出人力,最後連找4、5家人力仲介公司,找到可提供全日照顧的台籍看護,一天2700元,但「能請到看護就鬆口氣」。單親媽媽陳嘉齡照顧極重度腦性麻痺孩子「比比」,照服員到府幫忙,5月底「比比」染疫,陳嘉齡讓居服員休息,直到「比比」轉為陰性才讓居服員恢復服務。「服務染疫者不可怕,最怕是對方不願告知實情!」高市衛生局長期照顧中心主任林妙玲說,居服員和服務對象近身互動,若照護對象染疫無人照護,居服員還是會著防護裝備提供服務,有的甚至自願陪同入住檢疫所協助照顧,敬業精神感人。但就怕服務對象隱瞞,在不知情狀況下帶著病毒趴趴走,後果不堪設想。林妙玲說,有居服員得知服務對象染疫要住集中檢疫所,憂心病患,還自願陪同入住協助照顧,敬業精神感人。市府有提供快篩試劑給居服員及被服務對象,有症狀時趕緊篩檢,早期發現。
-
2022-06-13 醫療.牙科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全球新冠疫情燒不盡,隨著Omicron變種的亞型毒株接連出現,抗疫成了一場沒有終點的長期戰爭,充滿新的變數,雖然確保成年人接種疫苗、提高兒童疫苗接種率,但若沒有在日常就做好防疫,「病從口入」就不再是諺語而是最不幸的墓誌銘。戴口罩是防疫最基本防線,但許多人不知道「口罩內」的口腔也要好好備戰,要對抗頑固又奸巧的病毒,每天做好「刷牙」的功課是保持長壽健康之秘訣。患牙周病且確診COVID-19,死亡率高八倍隨著確診者日益增多,居家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的人次也愈來愈多,估計有一半以上的民眾會暫停到牙醫診所保健,而在家防疫也容易疏忽「一天至少刷兩次牙」(早晚刷牙、飯後即漱口)的習慣,讓口腔細菌與黏液形成牙菌斑,進而慢慢硬化形成牙結石讓牙齦持續發炎,破壞牙周組織形成牙周病。根據國外研究調查,牙周病患者若確診COVID-19,死亡率會高達八倍以上,「現在全時刻都要戴口罩,生病沒胃口吃得少,即使沒刷牙也不會臭到別人。」患者L先生51歲,自由業因為不太注意牙齒健康問題,導致牙齦嚴重萎縮、齒牙動搖的老煙槍L先生,多年前曾來診所做過快速全口重建,最近疫情升溫他也不幸確診了,還好只是輕症,在家維持一人一室少與外界接觸,我叮囑他即使隔離也要做好口腔保健,細菌快速孳生的速度比人們想像中更快!口腔中約存在6億萬隻細菌 ,即使外人聞不到你口中的「壞口氣」也得更積極「刷牙抗疫」,但即使連有牙周病史的L先生,也會因疏忽而怠於刷牙,更何況是一般自認口腔健康的民眾?再懶,也別忘了刷牙一天不刷牙有很嚴重嗎?經過一個晚上的「培養」,齒上牙菌斑的增厚和成熟,厭氧菌會大量增加,不僅讓人口臭熏天,這些細菌家族還會產生一些酸性物質來「拆牙齒」,讓牙釉質表面的鈣磷脫落(俗稱脫鈣)讓牙齒顏色變黃,慢慢牙齒會開始出現齲洞,洞愈來愈深細菌侵佔牙髓,很多人晚上被「猛然痛醒」就是得了慢性牙髓炎,這,還不算是牙周病的終極型態,細菌會隨著牙周出血進到血液循環侵入全身,對免疫力不足的COVID-19確診者來說,無疑是道催命符,雪上加霜。真的,再忙再累再懶再病,都不要忘記一天至少刷兩次牙。挑選完美牙刷4守則那麼,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完美牙刷?1. 刷頭別太大:以兩顆門牙的寬度為準,牙刷要能深入到後排牙齒,並可在口腔中各角度擺動。2. 刷毛太硬太軟都不好:毛太硬傷牙齦,毛太軟清潔效果又扣分,可依自身牙齦健康狀態來選擇刷毛硬度。3. 刷毛密度要恰好:刷毛密度越高表示接觸面積會越多,但排列太密也不利深入細部清潔。4. 刷毛別太尖:雖然極細毛尖比原柔毛尖更能深入牙齦,但也要評估牙齦狀態避免刷毛太尖過度刺激造成出血。延伸閱讀:30萬人親身實證!日本治腰聖手教你「早上跪坐30秒」,脊椎正了、腰痛也消失
-
2022-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一家4口3人確診...台南爸一肩挑起照護14天 靠超強防疫術全身而退
台南市歸仁區詹先生一家四口人,詹妻和二個幼女先後感染新冠肺炎確診,詹先生全副武裝,戴起N95再套上兩只醫用口罩和護目鏡,照三餐用酒精拖地,每天輪番在客廳、房間清消5次,病毒共存14天仍全身而退,令親友嘖嘖稱奇。詹妻說:「老公好棒,很感動很窩心」。詹先生表示,他自身經營餐飲業,歷經2年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建構起防疫觀念,他認為,「防護確實,就不怕病毒來襲」。詹先生表示,他和妻子育有4歲、8個月大女兒,住家為透天厝,長女於5月18日深夜發燒,快篩陽性,全家一塊到醫院PCR,次女也確診,妻子也於隔天出現症狀確診,家人接連確診,他覺得突然,也做好自己可能確診的心理準備。身兼照護妻子責任,詹先生告訴自己「不能倒下去,絕對不能中!」他先戴起N95口罩,再加上二層醫用口罩,套上護目鏡防後為妻小量測體溫,房間、客廳則開窗保持通風。詹先生等妻小離開房間後,先把棉被、枕頭、嬰兒床放到陽台日曬,回頭再用酒精拖地及擦拭家具、器具,最後拿起酒精消整個房間,客廳也是。他一天要清消房間二次、客廳三次,用掉四、五瓶500毫升75%酒精。妻兒三人染疫後,詹先生在家中進行加強清消,妻子、孩子經過的地方、碰過的東西就是徹底消毒;在室內戴好戴滿三層口罩,還有勤洗手,自己也很意外能全身而退。詹先生說,他堅持清消到第14天才自行解隔,一家四口終於可以出家門遊車河,重獲自由的感覺真好,欣慰自己能全身而退。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確診!指揮中心將照常開記者會 莊人祥:不受影響
指揮中心今天傳出指揮官陳時中確診,而指揮中心今天剛好未舉行記者會,外界關心接下來記者會是否也會受到影響。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例行防疫記者會將不受影響,會由副指揮官陳宗彥主持。相較於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一發現陽性確診,就「拎著包包出門借住朋友家」,外界關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哪居家隔離?莊人祥表示,指揮官應是在自己家中居家照護。而對於陳時中年齡已68歲,且曾在立法院備詢時自曝過去曾裝心臟支架,屬於可用使用抗病毒藥物Paxlovid高風險族群。莊人祥表示,陳時中用藥部分屬於醫師診斷部分,因此不清楚相關用藥情形。對於這兩天和陳時中曾近距離接觸,莊人祥表示,目前身體狀況良好,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且今天早上也使用快篩檢驗為陰性,接下來也會持續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至於其他人狀況也都不錯,「謝謝關心」。指揮中心上午也發布新聞稿指出,近日與陳時中接觸過的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發言人莊人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及王必勝,已完成快篩,結果均為陰性,目前身體狀況良好、皆無症狀,將持續落實自我健康監測。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個案+5萬643例 新增163人染疫死亡
國內新增5萬657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5萬643例本土個案及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63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5萬643例本土病例,為2萬3945例男性、2萬6684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734例)、高雄市(7,250例)、新北市(5,772例)、台南市(4,846例)、桃園市(4,454例)、彰化縣(4,384例)、台北市(3,331例)、屏東縣(2,190例)、南投縣(1,300例)、新竹縣(1,211例)、苗栗縣(1,136例)、雲林縣(1,124例)、嘉義縣(1,061例)、新竹市(1,016例)、宜蘭縣(940例)、花蓮縣(664例)、基隆市(663例)、嘉義市(647例)、台東縣(579例)、澎湖縣(195例)、金門縣(117例)、連江縣(29例)。今日新增16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1例男性、7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1例具慢性病史、110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3日至6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6月9日。今日新增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自美國(1例)移入,另1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0日至6月1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89萬2263例確診,分別為1萬3436例境外移入、287萬877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171例死亡病例,其中4,15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345例、台北市747例、桃園市312例、台中市283例、高雄市282例、台南市186例、彰化縣155例、基隆市135例、屏東縣121例、宜蘭縣93例、花蓮縣70例、雲林縣67例、南投縣67例、新竹縣60例、台東縣54例、苗栗縣51例、嘉義縣50例、嘉義市40例、新竹市26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確診 指揮中心其餘防疫人員快篩陰性
指揮中心日前便宣布今天不開防疫記者會,沒想到上午卻傳來指揮官陳時中確診的消息,所幸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發言人莊人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及王必勝,已完成快篩,結果均為陰性。指揮中心發布新聞稿表示,陳時中上午自覺有相關症狀,使用家用快篩試劑檢驗,結果為陽性,已透過通訊診療判定為確診,將進行居家照護,目前身體狀況良好。指揮中心指出,陳指揮官居家照護期間,指揮中心持續進行防疫工作,指揮官相關業務將由陳副指揮官宗彥暫代,陳指揮官亦會透過電話及視訊方式,掌握各項防疫工作進度。
-
2022-06-1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入境居檢15日起全面放寬 10大QA一次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自6月15日零時起的航班表定抵台時間,於調控入境一定人數總量為前提下,同步放寬下列邊境檢疫措施,所有入境旅客居檢方式改為3+4;至於國籍航空機組員視有無接種疫苗追加劑,分為以篩代檢0+7和3+4兩種情形。初期入境人數總量管制以每周2萬5000人次為原則。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問答,為讀者解惑。問:入境旅客要什麼身分才能居檢天數為3+4?答:所有依規定入境的旅客。問:檢疫天數及處所?答: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取消原7天自主健康管理。問:自主防疫期間,要遵守什麼防疫規範?答:1. 非必要不可外出。2. 需有兩天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3. 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4. 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5. 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6.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7. 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8.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檢疫處所維持1人1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為原則。問:自主防疫期間,移工可以工作嗎?學生能否上學?答: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問:入境有哪些檢測措施?答: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入境時在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問:入境時沒自備快篩,3+4期間該怎麼辦?答:入境時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會發放2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對象為2歲以上旅客,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問:可以請家人來接送嗎?答: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得採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的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問:是否開放轉機?答:有開放轉機,交通部民航局規畫來台轉機方案及落實防疫管控措施。問:國籍航空機組員的檢疫防疫措施?答:如果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長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採行「以篩代檢」:7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每2日快篩或PCR檢測)。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3天居家檢疫(一人一室為原則,不得外出)+4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D4-D7每日快篩或PCR檢測)。至於是當班往返且未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短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5天自我健康監測,且每5天快篩或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5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7天自主健康管理,且每7天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7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問:國籍航空機組員機上個人防護裝備有哪些規定?答:服務一般旅客時:外科口罩、手套;機上環境清消:外科口罩、手套、面罩/護目鏡、防潑水隔離衣;遇有呼吸道症狀旅客時:得由機組員評估暴露風險及穿著個人防護裝備。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傳播速度快、易重複感染,航空公司及機組員務必持續落實外站管制措施及機上適當防護,以避免感染新型變異株,維護自身及親友防疫安全。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睡前吃顆雞蛋穩定神經、消除焦慮 中醫授如何調理新冠後遺症症狀
Omicron確診者多輕症,但有些人染疫後仍會留下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咳嗽、喉嚨癢,嚴重的會胸悶、心悸或發生專注力不集中的「腦霧」現象,易疲憊、健忘,困擾萬分。中醫認為,確診民眾除可在染疫期間針對體質對症下藥外,建議多吃雞蛋,雞蛋含有蛋白質及維生素B,睡前補蛋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調理復原。確診康復求診患者不少,多為體力差、倦怠、咳嗽。馬光醫療網建功院近二、三周來接獲不少確診康復的病患,因回到職場後仍感到體力差、疲勞、倦怠,三不五時咳嗽,再回頭求診,比率約占5%。建功馬光中醫診所院長廖述賢說,這些患者因相關症狀未持續3個月,稱不上「新冠肺炎急性後症候群」,不過已讓民眾覺得極不舒服。廖述賢表示,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原因複雜,除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外,急性感染亦會引起免疫系統失調和發炎性傷害,重症者出院後亦可能產生全身衰弱、肌肉無力狀況,年長者也可能造成認知障礙或精神狀態改變。一般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有些症狀是新出現,有的可能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且不清楚會持續多久。傷寒緩解後餘熱未盡,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他說,這類確診後的症狀按中醫古書傷害論記載,屬於「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也就是傷寒疾病緩解後,餘熱未盡、仍出現消瘦、虛弱、乏力、惡心情況,需用竹葉石膏湯治療,成分包括竹葉2把、石膏1斤、人參2兩。麥門冬1升去心、半夏半升、甘草2兩、粳米半斤。按此指引給藥,一般都恢復得不錯。相關用藥的適應症,與國外急性後新冠症候群符合。「就中醫來說,是針對個人體質,給予相對應的藥。」廖述賢表示,大部分對新冠肺炎的認知,是屬於溫疫熱病,適用竹葉石膏湯系列。其中感染正嚴重,有高燒、肺膿瘍時,可使用「白虎湯」;人沒那麼虛、那麼口渴時,可給麥門冬湯;較口渴或喉痛如刀割時,則使用竹葉石膏湯。確診康復後多用小柴胡湯,調理免疫記憶體。體質是看舌相、脈相與症狀,像當下發燒或發炎厲害,舌頭很紅,痰呈黃、綠色,會盜汗的病人,就需用「白虎湯」;因為肺部或腸胃道發炎,導致喉嚨不適,會咳,舌頭呈淡黃色等「咽喉不利,火逆上氣」的病患,則給麥門冬湯修補肺部;至於舌頭偏嫩紅,較沒舌苔的病人,會給竹葉石膏湯,人參也會下得重些。「至於確診康復後的調理,會用小柴胡湯。」廖述賢說,根據大陸研究,小柴胡可抑制病毒的活性,抑制病毒侵入。人體因為過度發炎,炎症不受控,才會有長新冠,所以要讓免疫記憶體調理回來,中醫會使用麥門冬湯、小柴胡湯加竹葉石膏湯, 治療相關後遺症。金銀花、甘草、西洋參茶,補正氣、緩解腦霧現象。他說,新冠肺炎急性期最容易損害的是心、肺與腎臟,心肺部分可練有氧運動,靠正常作息及均衡飲食調回來。而確診者多半會有「正氣虛」,則可飲用些金銀花、甘草及西洋參成分的防疫茶。專注力不佳,有「腦霧」現象者,也可喝這味茶飲慢慢調理。廖述賢更建議長新冠病患,多吃雞蛋,尤其有睡眠障礙,不易人睡的人,更需「補蛋」,他說,雞蛋在中醫屬四聖獸裡的「朱雀」,屬火,可入心,雞蛋除蛋白質,還含有可穩定神經、消除焦慮煩雜的維生素B,每天睡前半小時吃顆蛋黃,B1、B2等成分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原以為得到無敵星星 確診者: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
「沒想到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30多歲的林小姐,今年初自歐洲返台,上飛機前還是陰性,下飛機後的世界改變她的人生。她與友人一起住進防疫旅館,友人先出現症狀後確診,她被移至其他旅館隔離後不久也出現症狀確診,並且展開為期12天的住院時光,原以為12天之後的人生,應該像得到無敵星星一樣,生活能恢復正常,但她至今卻因多種後遺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住院時的症狀好了,後遺症卻一一出籠,生心理全走樣。林小姐說,在防疫旅館隔離期間,稍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但因長期有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沒有多加在意。後來開始輕微喉嚨痛,後續因確診住院,很快地出現嗅味覺喪失,還有「吸不太到空氣」的症狀,得仰賴氧氣機。除了症狀讓人難受,病房內空無一物,食衣住行都在病床上完成,內心的焦慮感不斷湧上,住院期間至少打了兩次電話給心理諮商師。林小姐說,確診後種種的焦慮讓她感到窒息,「我若不求救,就會陷下去。」過去從未想過媒體或專家口中的「輕症」、「小感冒」,會糾纏她近半年,不曉得哪一天才能擺脫。出院後,喉嚨不舒服、吸不到氣的症狀在用藥後漸漸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嚴重乾咳、腦霧、疲憊、肺纖維化、心臟不適、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一連串的後遺症紛紛出籠。各種症狀雖無致命危機,加起來卻嚴重影響生活。林小姐說,每一項都沒有嚴重到致命,但全部累積起來,卻讓她幾乎沒辦法工作,每周至少要花三天的時間看門診。特別在台灣還不清楚「長新冠」的威力時,同事或親友常會以「不就是小感冒,怎麼妳就變成這樣」看待她,讓她的壓力更大。尤其是乾咳的症狀,在她返家第三天後開始嚴重發作,從清晨一路咳到下午,曾經有好幾次咳到吐。也因為不斷咳嗽,喉嚨破皮出血,口水都伴隨著血絲。她回診馬上被安排進入「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不過主治醫師判斷可能是天氣多變導致,沒多久就將她結案,但結案後症狀統統沒改善。她的大學教授輾轉得知後,建議轉至他院就診,經一連串檢查,一一揪出新冠病毒在她身上所造成的影響。腦霧讓她開車注意力渙散,也影響工作效率。林小姐說,從耳鼻喉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等,統統有相關症狀。國外常常提到的腦霧,她也出現,過去她可以連續開車超過三小時,現在開車超過半小時,就會出現嚴重的注意力渙散,必須停在路邊休息好一陣子才能上路,上班時也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大受影響。林小姐說,在國外,像她一樣飽受長新冠影響的人並非少數。近期看到許多國人提到「反正都會得,得了還可以領保險」等言論,她想告訴這群人,新冠肺炎沒這麼簡單,也希望國人對於新冠康復患者多一點同理。醫師提醒不只生理症狀 心理症狀更須留意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表示,台灣的「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從今年初才開始啟動,各家醫院多是從三月起陸續收治患者,目前相關案例並不多,但相信國內這波Omicron疫情之後,需接受治療的長新冠患者會相對增加。陶啟偉表示,據國外的研究顯示,約有20%新冠患者會出現後遺症,義大利的研究顯示其比率可能高達40%到50%,且即使是無症狀感染者,後續自行康復,也可能會有後遺症。不過,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病毒株的不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也相對減弱,但仍可能影響生活。長新冠造成的症狀,不只是生理,還有心理,心理的壓力常會導致失眠,需更加留意長新冠患者的後續症狀表現。哪裡求助康復者整合醫療 須在解隔離六個月內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表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目前僅收案93人,其中七人結案,結案的原因為不具有整合性照顧。她表示,若要進入到計畫,必須符合「解除隔離六個月內」,因此整合計畫從今年起開始推動,去年五、六月國內爆發Alpha群聚的案例,多不適用,所以現在開始多是收治Omicron疫情後的患者。目前設有康復者門診的醫院台北區有21家、北區18家、中區14家、南區12家、高屏區9家、東區7家,民眾若要尋求醫院的幫助,可詢問1922或各地衛生局。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死24小時火化爭議 專家拋2指標解決方案
確診者遺體目前仍24小時內火化,死者家屬無法送終,引發怨言。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指出,確診死亡遺體火化議題,應要用科學方法處理,讓大家信服。若染疫者從確診到死亡超過14天,或確診到死亡於3天內,但PCR檢測Ct值大於30,均已不具傳染力,應不用受24小時內火化限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再度表示,依規定就是確診遺體要在24小時內火化。施文儀表示,確診個案若從確診到死亡超過14天,已類似原先入境檢疫期「7+7」規定,且最後死因也可能與Omicron無關,而是原有疾病所致,應不用受到24小時內火化的限制。因活著的人都可以如此防疫,更何況是不會咳嗽、打噴涕的往生者。此外,他說,若確診者從確診到死亡天數為3天內,因確診當下已進行PCR檢測,如果Ct值大於等於30,也可不用受到24小時內火化的規定,因目前住院患者出院標準,就是PCR檢測Ct值大於等於30,這時病程已走到尾端,不具傳染力,既然活著的人都可以出院,為何確診死亡者要在24小時內火化。不需要把確診者遺體「妖魔化」。施文儀說,如此算下來,每天約有幾十位死者可以採用此措施,代表政府有同理心,給予家屬內心溫暖的回應,只要把遺體做好感控措施,家屬不要碰觸或親吻,就可不需要於24小時內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