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5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關節沾黏
共找到
21
筆 文章
-
-
2023-10-02 醫療.骨科.復健
骨折吃什麼加速骨頭修復?除了補鈣、蛋白質⋯別忽略「它」!還有3大飲食禁忌別碰
22歲李先生騎機車分神與對向汽車對撞,導致雙手腕遠端橈骨骨折,及左大腿外踝粉碎性骨折,骨科醫師立即為其進行開放性復位固定手術,手術後患肢即開始接受不同階段之復健,在受傷後5個月完全回復原本的工作能力。醫師提醒,骨折應進行骨頭復位固定、護具輔助、營養保健及復健運動等治療原則,更警告3點飲食禁忌千萬別碰。 郭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柏聖表示,台灣城市道路擁擠、車禍層出不窮,用路人常見創傷中又以骨折為大宗;加上超高齡化社會即將到來,老者不小心跌倒也易致骨折的發生,因此骨折的治療及復健需求越來越被重視。骨折治療4大原則 洪柏聖指出,若民眾遭受到外傷骨折,送到醫院接受治療,在治療階段上需把握以下原則:1. 適當的復位與固定 骨折的治療大致分為閉鎖式復位固定和開放性復位固定。除了少數狀況如小孩骨折、位移不嚴重或年長無法手術患者之骨折,會使用閉鎖式復位固定外;大部分都會打開傷口進行骨折的復位固定,並使用骨板或骨釘固定患處,使用互鎖式骨板通常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另外也可使用填充物幫助骨折癒合,如:合成人工骨、去礦化骨基質(DBM)等。 2. 護具保護患部 骨折患者在手術後,必須遵照醫師指示,使用護具或輔具保護患肢並用以日常移動,不可大意提早除去護具或下肢負重,否則容易使患處二度受傷,須謹慎小心。3. 補充營養幫助癒合 在營養補充方面,鈣質及蛋白質,為骨頭生成及傷口癒合需要的重要成分,建議適度補充:.蛋白質:蛋白質可以幫助骨骼肌肉生長,可從肉類及蛋類中適度攝取優質蛋白質,或飲用高蛋白營養補充品。 .鈣質:鈣質是骨頭生成的主要元素,可攝取奶類、起司、乳酪或芝麻等富含鈣質的食物。 .礦物質及維生素:磷、鉀、維生素C及維生素K等,皆為骨骼生成必須之物質,可從五穀雜糧及各類蔬果中攝取。4. 開始適度復健,回復骨頭功能 骨折患者在患肢接受手術或護具保護等初步治療後,應立即接受復健治療,可以減少患處水腫、關節沾黏及降低疼痛,待骨痂初步生成之後,就能開始進行被動性運動及「等長收縮運動」 (isometric exercise),可幫助關節保持靈活、避免攣縮,再來可進一步開始主動性運動及「等張收縮運動」(isotonic exercise)以訓練肌肉力量,從而漸漸回復往日功能。骨折術後飲食禁忌 此外,洪柏聖特別提醒,骨折術後飲食禁忌如下,建議能不碰就不碰:.抽菸或二手菸:香菸中的尼古丁物質,會影響骨骼及傷口癒合。 .過量的咖啡因攝取:建議一天勿攝取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進而影響骨頭癒合。 .易引發脹氣食物:一開始不方便行動,腸胃蠕動不良,如吃了易脹氣食物,可能更顯不適。而許多民眾認為骨折手術後應好好休養,能不動就別動。但根據衛福部南投醫院的骨折術後建議,其實骨折術後的復健相當重要,能夠減少患肢疼痛及復原的時間,也能避免組織沾黏的機率,適當進行復健運動可有效加速康復。【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741.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5 醫療.中醫
肩膀卡卡抬手會痛是五十肩?中醫師教你「3招運動」紓緩
你有五十肩困擾嗎?是否會手臂舉不高且抬起來就痛?中醫師授3招紓緩五十肩。了解五十肩五十肩正式的醫學名稱是『冰凍肩』或稱為『粘黏性關節囊炎』,它是一種不明原因的肩關節疼痛與活動受限的疾病,是肩部軟組織及關節囊腔等受損之通稱,主要決定症候是肩關節的"被動"與主動的活動範圍的喪失,類似關節被冰凍之後無法活動自如一般。因為它好發生於五十歲左右的病人,因而得名。肩帶是非常複雜的三度空間關節,也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可能因某次用力過猛或動作失當,因而引起內部組織受傷、粘連,日積月累,終於造成整個關節囊都受影響。肩關節的活動受限,日常生活活動困難(如梳頭、拉拉鍊等),甚至晚上睡覺亦感困擾,經常因壓到患側肩膀而痛醒。治療時必須配合適當的肩部運動。五十肩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原發性的五十肩,一種是次發性的五十肩。►原發性的五十肩:原因通常不明,大多與關節的直接受傷”無關”。►次發性的五十肩:與關節的直接傷害有關,如骨折、旋轉肌破裂受傷、肩部附近手術(胸部、心臟手術)。臨床上兩種形式的五十肩常同時發生。而原發性的五十肩占多數,所以坊間關於五十肩的描述以原發性為多。原發性五十肩,臨床病程分為三個時期•冷凝期或疼痛期疾病初期,不管肩膀怎麼動都痛,甚至不動或睡覺壓到也會痛,夜間疼痛會加劇,患者通常因為疼痛而睡眠品質不佳。肩部活動會逐漸受限,此期約2-9個月,最長可延續一年。•冰凍期或僵硬期疼痛會逐漸減輕,但肩部活動會因為關節沾黏攣縮受限,無法完成是常生活的諸多動作,如梳頭髮,穿衣服,穿內衣等。此期平均約9個月,之後活動限制慢慢解除進入解凍期。•解凍期疼痛減到最輕,甚至不痛,活動的限制慢慢解除,但約只有10分之一不到的患者可以恢復到未發病前的9成活動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肩部疼痛活動受限都是五十肩,例如:常見的肩部肌腱炎,因為肌腱疼痛發炎導致關節某些方向會有疼痛現象,並有主動的肩部活動受限,但被動活動受限幾乎沒有。此外,慢性肩關節後脫臼,創傷後之關節僵直,旋轉肌套破裂,肩關節腫瘤與關節撞擊症候,都可能造成肩部活動受限,須詳細詢問病史,與進一步理學或影像檢查來鑑別診斷。五十肩 中醫治療五十肩中醫又稱為「露肩風」,多為過度勞累,風寒邪氣趁虛侵襲肩部經脈所致。風寒侵襲經脈,導致氣血阻滯,經脈凝滯而形成肩痛,固又稱為「肩凝症、凍結肩」等,屬中醫痺症。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脈絡不通故發本病。針灸:活血化瘀,搭配內服外敷藥效果更佳中醫對於五十肩治療,其一是中藥內服採用分期辨證論治,可以縮短療程,加速五十肩的痊癒;其二是針灸治療可疏經活絡,通調氣血,減輕疼痛,加速組織的修復及關節正常活動,常以「肩三針」和「條口透承山」等特效穴為主。若是不敢針灸的患者,亦可以單獨採用中醫傷科治療。五十肩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在外觀上也看不出來,平時不動則已,但只要牽動肩膀,往往會引起疼痛與動作困難,不但影響病患日常活動,也造成生活起居上很大困擾,因此千萬不要拖延治療時機,提早接受治療是上策。自我運動,可以增加肩關節與肩胛骨的活動度重點在於運動的強度與頻率,一開始不妨輕一點,多做一點,有空就做,然後慢慢增加其強度。每天四~六次,每次10~15 分,為減少運動時之疼痛,可事先以電熱毯或熱水袋作熱敷15分鐘。►鐘擺運動:弓箭步(前腳彎,曲後腳略彎),彎腰,令患側上肢自然下垂,然後做前後、左右、順逆時鐘的甩動,動作由小漸,大若疼痛厲害,可只做前後甩動,要領是肌肉要放輕鬆,亦可手持重物(罐頭或保特瓶),可提高效果。 ►手臂爬牆運動:正面(或側面)向牆,以手指爬牆,並將身體貼近牆壁,可在牆上做記號,看看是否一天比一天進步。 ►拉毛巾運動:肩關節運動-訓練肩關節內轉及外轉的運動,改善沾黏情況,增加肩關節活動的角度1. 雙手各執毛巾分別抓住長毛巾的上下兩端,毛巾垂下,在背後,兩手一上下2. 使用健康側,緩慢將患側手,朝關節活動受限的方向伸展,直到有緊實感。3. 維持10秒再放鬆,上下拉動毛巾10次,每天四~六次※要領是要以持續穩定的力量牽引,切忌突然猛力硬拉。※動作時不可彎腰或駝背。※要維持就要經常性且有耐性的進行復健運動。 「預防勝於治療」,平時維持良好的姿勢,注意肩關節的正常活動,避免因過度使用,而造成肩關節的傷害,並可減輕肌肉及關節的張力,若有任何酸痛無力的毛病,必須經由醫師詳細的檢查才能得到最安全及正確的治療。※本文由
-
2023-03-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五十肩疼痛睡不好?物理治療師教你有感舒緩的復健運動
做家事抬手臂肩部就又緊又痛?睡覺一翻身就痛到不行?從肩部不適感到舉手困難,你可能要小心是不是「五十肩」找上門了!沒關係,啾c物理治療師將教大家如何自我檢測五十肩症狀,以及示範有效的居家復健運動,幫助大家緩解不適感,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五十肩」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的總稱,初期的疼痛階段常常讓人疏忽,以為只是勞累、睡不好。啾c物理治療師在影片中示範五十肩的三個檢測動作,當你的肩膀轉不開、打不開甚至無法插腰,就要趕快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啾c物理治療師建議第一期疼痛期時做些鐘擺運動和被動關節的運動,可以減少進入第二期時沾黏嚴重的情況。若進入第二期的僵硬期,可再做輕微肩膀拉伸、肩胛骨活動及等長收縮的運動,藉以活動肩膀周遭的肌肉讓它們不至於萎縮。啾c物理治療師說,除了配合醫院療程之外,在家可以多做這些復健運動,不但可以讓五十肩疼痛的症狀稍微緩解,也可以讓之後的關節沾黏的預後更好。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肩關節運動做起來,避免五十肩找上門!原始影片啾c物理治療師YT:啾c物理治療師FB啾c物理治療師IG延伸閱讀咬牙切齒、開不了口?物理治療師教你一招嘴巴筋膜放鬆術!時常偏頭痛、腳痙攣抽筋有可能缺鎂?醫師教你補鎂飲食四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07 癌症.乳癌
運動訓練是抗癌最佳良藥!專家教5招改善術後副作用
你知道嗎?缺乏運動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有運動習慣者高出40%,運動訓練是戰勝癌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資料來源: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Eur J Epidemiol. 2014)。根據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網站資料顯示,國內婦女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西化的改變,好發年齡甚至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發生率位居第2名,比起其他可能的預防方式,運動訓練可說是最經濟實惠又方便的辦法,不但能有效提升身體免疫力,還能達到保健功效。所以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ity)已經被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有助於癌症預防與控制、且可以降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提升病患功能性。更有研究指出高身體活動量比低身體活動量者減低癌症罹患風險約在10%~24%(資料來源:Patel et al.,2019,ACSM)。早期的乳癌癌因性死亡率可透過體能活動降低多運動不但可減低患癌的機會,對於病患癒後治療也很重要,愈來愈多的研究探討在癌症治療期間運動的好處,瑞典最新研究也表明,運動可以幫助加快治療後的恢復,儘管大多數研究只探討了婦女的早期乳腺癌,但研究證據表明運動對體重、體適能、肌肉力量、柔韌性和生活質素皆有幫助,加上有七成的患者在化療和放射治療過程中會感到疲勞(癌疲憊),運動訓練也能協助減輕壓力。而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體重控制,因為研究顯示,治療期間和治療後體重增加會引發癌症復發的風險,特別是乳腺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運動訓練很重要,但你做對了嗎?臨床上很多乳癌患者因為不知道術後保養的重要性,因而產生肩關節沾黏;也有部分患者因手術過程產生一些併發症,造成神經損害、慢性肩膀疼痛等問題,進而服用止痛藥,產生藥物成癮的問題產生。因此,透過運動訓練介入及正確的姿勢,相信很多的併發症都是可以被預防的。💡然而在乳癌患者開始從事運動前的運動測試是常被忽略的一部分!在運動測試上,建議患者可以面對鏡子,兩手同時做不同擺位角度的動作,目標是希望做到患側可以跟一般健康手部一樣的活動度。《運動、拉筋、強化》改善組織的特性以前很多手術後的乳癌患者都會告訴我們說手術後的手都盡量不要動,其實這樣的建議是非常糟糕的,治療過程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吃藥控制...都鼓勵患者可以讓自己保持運動或養成規律的身體活動,例如:手部伸展、心肺訓練以及待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後,可適量增加重量訓練,透過安全適當的阻力訓練,皆對癌因性疲憊、術後恢復、預防淋巴水腫及提升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幫助。另外訓練時,須特別注意肩頰骨的穩定度(肩頰骨下壓後收)。💡提醒事項:面對不同癌症,運動訓練介入的強度都不一樣,這個要特別注意,但有動總比沒動好! 乳癌患者規律運動計畫好處.提升生活質量.提高日常生活功能能力.改善平衡、預防跌倒.體重控制.改善體態與自尊.減少疲勞、壓力、意欲和焦慮.減低肌肉流失(肌少症)風險.減少骨質疏鬆風險.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流並降低血栓風險.改善淋巴系統流動/引流(資料來源:ACS 2014;Schwartz 2017;ACS 2015; Schwartz 2019)乳癌腫瘤切除手術的潛在副作用包含體態姿勢偏差 / 肌肉失衡、手部或腿部功能下降、手術切口、上肢活動度與淋巴水腫、肌肉攣縮等周邊神經病變及無法以肩關節水平內收的方式使手臂橫過胸部,然而翼狀肩是常見乳癌手術產生的副作用,造成翼狀肩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傷到了一條有支配前鋸肌功能的長胸身經(long thoracic nerve)受損,導致前鋸肌癱瘓無力。※「翼狀肩」亦即「翼狀肩胛症」,患者因從頸椎穿出來的長胸神經受損,致前鋸肌萎縮,出現雙臂無力舉高,是較嚴重的神經傷害,需接受治療,以免造成神經與肌肉永久的損害。想了解更多翼狀肩胛症,請點此👉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4436033即使沒有開刀的患者仍然有產生翼狀肩的可能,主要原因還是歸咎於過低的身體活動量、肌肉失衡等狀況,導致前鋸肌太弱,大小菱形肌跟胸大肌又太強等失衡導致,以下5動作可用來訓練及改善:● 彈力帶擴胸:● 反向划船:● 牆壁天使:● 肩關節外旋:● 夾背開胸:全面啟動抗癌力飲食+體重控制+生活型態📌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約4成的乳癌可由拒菸、過量飲酒、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因此持續性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快走運動3-5次/週,30-40分鐘/次,搭配阻力訓練及每周2次平衡與柔軟度(每天做最好)訓練。📌保持輕鬆情緒、正向積極的態度,攝取天然全食物及喝大量的水並做好體重管理都是擊退乳癌的不二法門!📢好康不錯過!立即登入,免費學習乳癌運動訓練入門4堂課 - 伴你術後身心靈不卡關(線上影音課)※提供無限期直播影片回放觀看
-
2022-11-28 醫療.骨科.復健
徐若瑄右肩旋轉肌撕裂!手抬不高、高舉過肩疼痛…醫師教復健運動這樣做
藝人徐若瑄日前肩膀劇烈疼痛,而且疼痛延伸到手肘,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是旋轉肌撕裂,進而接受治療。究竟什麼是旋轉肌?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呢?什麼是「旋轉肌群」?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而活動度大的同時需要高度穩定性。肩膀活動時必須將上臂的肱骨頭固定在肩胛骨的肩關節窩,旋轉肌群就是負責肩膀活動時的動態穩定性。旋轉肌群包括四條肌肉:棘上肌(Supraspinatus)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棘下肌(Infraspinatus)小圓肌(Teres minor)。這四條肌肉的合作,讓肩膀可以做內轉、外轉及外展等動作,同時維持肱骨頭固定在肩關節窩不至脫臼。旋轉肌群肩負如此重大的任務,受傷的機會相對也大。據統計,近10%的20歲以下的人有旋轉肌群疾患,而在80歲以上的人,比例更是高達60%。在什麼狀況下,我們必須懷疑旋轉肌群有問題呢?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旋轉肌撕裂主要包括兩大症狀:疼痛及無力。疼痛主要在手高舉過肩時出現,例如梳頭或穿脫套頭衣服時會疼痛,此外也常見於側睡壓迫肩膀造成夜間疼痛。然而疼痛跟旋轉肌的撕裂程度並不成正相關,研究發現,許多旋轉肌的大範圍撕裂反而不會痛,可能因為旋轉肌撕裂的疼痛很多跟伴隨的滑囊炎有關。旋轉肌撕裂的無力表現是手抬不高,較常見於全層或完全撕裂的狀態。然而五十肩也可能因為肩關節沾黏而手抬不高,簡單的區別方法是由另一個人幫忙將手抬高,若另一個人幫忙就能抬高,比較可能是旋轉肌撕裂無法出力;若另一個人幫忙也無法抬高,比較可能是肩關節沾黏的卡住,因而手抬不高。 若是運動員的旋轉肌撕裂,除了疼痛及無力以外,還會伴隨運動表現下降,例如投手的球速變慢、控球變差、或是續航力下降。為什麼會旋轉肌撕裂?旋轉肌撕裂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指旋轉肌長期過勞或是隨時間造成的退化,例如長期過肩投球對旋轉肌造成累積的壓力、年紀大等因素。外在因素則是指周邊組織例如韌帶、骨頭,可能對旋轉肌施加過大的壓力,甚至夾擠旋轉肌造成發炎或撕裂。旋轉肌撕裂的危險因子包括:過肩出力或承重的運動:棒球、羽球、網球、游泳、排球、高爾夫球及跳舞手需高舉過肩或承重的工作:廚師、甜點師、油漆水電師傅、家庭主婦肩胛肌群不穩定旋轉肌群肌力不足軀幹核心肌群無力慢性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及高血脂等旋轉肌撕裂怎麼辦?肩膀疼痛很多是來自頸椎的轉移痛,因此醫師第一步會評估肩膀疼痛的來源是肩膀還是頸椎,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許多肩部疼痛不只有肩膀組織的病灶,同時也有頸椎問題。此外,肩胛的穩定性、對稱性及活動狀態也是評估的重點。診斷上,肌肉骨骼超音波是評估旋轉肌撕裂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即時檢查旋轉肌撕裂的大小,以及在動態動作下的表現,此外還可檢查是否合併其他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肱二頭肌腱炎等。核磁共振可以更詳細的確認旋轉肌及不易由超音波檢查的組織,例如肩關節唇。當保守治療效果不彰、考慮開刀前,也是必須的檢查。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方法多數旋轉肌撕裂會以保守治療優先,常使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建議短期7~10天使用,之後則是疼痛時才使用物理儀器:熱療、電療、治療性超音波、雷射等儀器可以止痛,並且輔助旋轉肌修復徒手運動治療:放鬆肩關節及週邊肌肉筋膜,並且強化旋轉肌、肩胛穩定肌群的肌力及穩定性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旋轉肌的撕裂處。部分研究顯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及玻尿酸都能改善旋轉肌局部撕裂的疼痛及肩膀功能,然而要提醒的是,打針注射不是一切,要加上復健運動訓練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體外震波:體外震波對旋轉肌鈣化性肌腱炎的效果佳,然而對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效果未明,仍待更多醫學研究確認旋轉肌撕裂開刀需要復健嗎?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部分病人會需要開刀治療旋轉肌撕裂。但開完刀就不用復健了嗎?其實開完刀還更需要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統計顯示,旋轉肌的肌力要到開刀後6個月才回到正常狀態,因此術後6個月是最重要的期間,需要循序漸進的個人化復健訓練,從被動運動逐步進展到主動運動及肌力訓練。超過9成的術後癒合不良發生在6個月內,因此術後的復健訓練追蹤至關重要。近期許多文獻發現,即使準備要開刀,術前的復健訓練對手術後的復原有幫助,建議跟您的復健科團隊討論個人化的訓練。旋轉肌撕裂的復健運動這樣做旋轉肌群就像肩膀的核心肌群,讓肩關節擁有高活動度的同時維持足夠的穩定性。然而如此大的負擔讓旋轉肌長期承受壓力可能撕裂,造成疼痛及無力。儘早檢查接受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多數人可以克服旋轉肌撕裂,告別肩苦人生!參考資料1.Lew HL, Chen CP, Wang TG, Chew KT. Introduction to musculoskeletal diagnostic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upper limb.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7 Apr;86(4):310-212.Itoi E, Minagawa H, Yamamoto N, Seki N, Abe H. Are pain location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s useful in locating a tear site of the rotator cuff? Am J Sports Med. 2006 Feb;34(2):256-643.Speed C.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hockwave therapies in soft tissue conditions: focusing on the evidence. Br J Sports Med. 2014 Nov;48(21):1538-42.4.Zhu P, Wang Z, Li H, Cai Y.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in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Partia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Rehabil Med. 2022 Sep 16;54:jrm003125.Santiago M, Gonçalves F, Martins J, Lopes T, Carvalho JL. Ultrasound-Guided Injection of a Tendon-Compatible Hyaluronic Acid Prepar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rtial 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 A Case Report. Cureus. 2022 Jan 3;14(1)6.Weber S, Chahal J. Manage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ies.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20 Mar 1;28(5):e193-e201.(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手舉高肩膀疼痛無力、側睡壓肩膀劇痛,當心旋轉肌撕裂!)
-
2022-08-23 醫療.骨科.復健
接種疫苗後肩膀劇痛忍2個月無效 醫曝就醫3大關鍵
新北一名王先生接種莫德納疫苗後,肩部開始疼痛,兩天後疼痛加重,一度痛到無法穿衣。但2個月後,肩部疼痛的狀況仍無改善,原以為是疫苗接種副作用,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就診,沒想到經超音波檢查判定為肩部旋轉肌腱破裂,醫師建議,有這3大關鍵就必須盡快就醫。王先生表示,自己一年來都沒有受過傷,工作也不需要負重,且沒做過劇烈運動,實在不解何時受傷,只記得打疫苗後就有疼痛感,所以一直誤以為是接種副作用。骨科醫師為王先生初步檢查時,評估疼痛狀況不尋常,隨後轉介到復健科做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肩部旋轉肌腱破裂。復健科主任葉圜叡指出,不少民眾在疫苗注射後,有產生多日無法緩解的肩部疼痛或旋轉肌腱撕裂傷,或肩部粘連性關節炎,尤其是接種疫苗的人數大幅上升時,類似狀況越常見,且並不是特定疫苗造成,任何品牌疫苗都有發生接種部位疼痛的狀況,所幸經過治療後,王先生已重拾健康。葉圜叡說明,目前研究認為,不是COVID-19疫苗特別會攻擊旋轉肌腱,而是注射過程引發的問題,稱為「SIVRA」,成因為注射位置不正確,可能是注射針頭直接打進旋轉肌腱,引發肌腱撕裂傷,或是注射藥物進入肩峰下、三角肌下的滑囊中,造成注射的抗原在此引發急性或長期的發炎反應,從而造成肌腱的損傷或是關節沾黏。葉圜叡表示,疫苗注射後發生異常的肩部疼痛,仍建議到醫院就診,並接受超音波的檢查,較能明確了解病因,進行正確的治療。接種疫苗後疼痛就醫,有三大關鍵時間點,包含紅腫熱出現,並且在1天以後變得更趨嚴重;經過3天後仍有明顯疼痛;關節活動受限。葉圜叡建議,若符合以下其中一種狀況,即可到醫院接受檢查,並提醒肩部問題長久不處理,可能造成肌肉萎縮或是更嚴重的關節活動受限,建議有風險的民眾應盡量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2-05-02 養生.運動健身
緩解腰痠背痛 專家授10分鐘毛巾操讓肩頸不卡卡
● 毛巾操簡單易上手,擺脫肌肉痠痛● 雙手緊握毛巾,配合呼吸伸展全身● 每天練毛巾操,有益增肌、遠離骨鬆疫情升溫,許多企業啟動分流居家上班,但是在家長時間久坐、盯著電腦辦公,身體也拉警報。疫情期間,民眾若出現肩頸痠痛、腰痠背痛等的症狀,不妨試試簡易的毛巾操,伸展緊繃的肌肉。WaCare專家、運動教練陳怡汝說,毛巾操適合各種年齡族群,尤其幫助熟齡族增強肌力,遠離骨鬆威脅。熱愛運動養生的台塑辦人王永慶,長壽祕笈就是每天練毛巾操。這項運動不受空間限制,運用超過肩膀長度的毛巾伸展脊椎、刺激末梢神經,正確的練習可以消除身體痠痛不適,包括五十肩、肩關節沾黏等。陳怡汝表示,毛巾操最大特色,就是「伸展」和「呼吸」,使用雙手抓著毛巾兩端取適當距離,緩慢且用力往前、往上、向後、向下,延伸至每一個部位,慢慢釋放壓力。伸展拉扯 深層筋肉呼吸陳怡汝指出,做毛巾操,應循序漸進從上半身、下半身到肩頸放鬆,過程盡量抬高手臂,讓動作延展到最大。有五十肩的患者,不要擔心疼痛而動作變小,愈不敢抬肩或伸長手臂,肌肉反而會愈僵硬。毛巾操可訓練不同部位的肌肉,對於上班族常見的電腦手或是家庭主婦頭痛的五十肩,都有不錯的改善效果。毛巾操的原理,是利用雙手抓持毛巾拉扯,產生與自身肌肉的阻抗力量,藉由「反向伸展肌肉」舒緩痠痛部位,男女老少都適用。針對熟齡族的膝蓋關節退化、四肢無力,毛巾操亦能達到增強肌力、活化關節效果,天天操作拉一拉,每次做10分鐘左右,配合腹式呼吸運動更能發揮療效。運用毛巾操,可以訓練手部拉和扯的伸展,盡量打開身體伸展到最大,慢慢上下來回運動,可依照伸展部位狀況自行調整動作次數。氣血通暢 睡得好又紓壓疫情期間,不論是避免外出群聚或輕症居家隔離,毛巾操可以說是最方便、有效的運動方式。若是睡前做毛巾操,舒緩筋骨後,可幫助深層代謝、全身氣血通暢,睡得更好又紓壓。毛巾操怎麼做?1.準備一條長度超過肩膀的毛巾,80至100公分尤佳。2.雙手握緊毛巾兩端,將毛巾拉直,向左、向右慢慢伸展,再從另一側繞回旋轉一圈。3.毛巾一定要拉直,盡量打開身體伸展到最大。4.配合呼吸放鬆側部肌肉,吸氣慢慢延伸雙手。5.下肢無力的長輩,可先坐在椅子上練習;另將毛巾放在腳底,練習抬腿動作。
-
2022-04-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開刀後自己就會好?醫師告訴你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復健科門診當中,常常看到許多患者在骨折開刀完之後,常常自己覺得骨頭已經固定,之後長好就沒事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才發現日常生活或是走路步行的功能為什麼一直沒能夠完全恢復?才來復健科就診。骨折開刀真的自己就會好嗎?骨頭癒合之後就沒事了嗎?術後的復健有需要嗎? 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以此為例:許多稍年長的婦女,不小心跌倒撐地,常常會引起手腕、即橈骨遠端的骨折,稱為Colle’s fracture(圖一)這是非常常見的上肢骨折。 無論是開刀進去, 裝內側固定鐵板, 或者是打石膏固定。 病人都要經歷一段手腕無法自然活動的時間,大約一到兩個月。 病人很聽話不敢自己亂動,大概兩星期後常常就看到整個手背到手指腫起來, 原來並沒有影響到的手指也無法正常彎曲伸直,甚至明顯的疼痛開始出現在指節。 這是我們常常在上肢受傷後,所看到的自律神經障礙( RSD, 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又稱為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甚至更近端的肩膀也開始出現僵硬、關節囊沾黏,導致次發性的五十肩。 上肢及肩關節部位的肌肉也隨之萎縮無力。 等到固定六到八週,骨頭癒合了,如果又沒有緊跟著積極復健治療,骨頭癒合再好、手腕關節活動度跟肌力也無法正常復原, 日常生活工作一定明顯受影響,真的非常可惜!上面所提到的自律神經障礙、次發性肩關節僵硬、 上肢肌肉無力萎縮其實都可以透過早期的復健介入來避免。 一般開完手腕骨折固定手術之後的兩星期,應該就要開始積極的復健治療。「醫生說,我的手腕還必須固定不能動,那要怎麼做復健呢?」主動性休息(active resting)的觀念對於骨折的復健治療很重要。 骨折癒合絕對是第一要務!專業的復健團隊會帶領病人在不影響骨頭癒合的情況下,來施作近端肘關節、肩關節的肌力訓練與強化遠端手指節的活動力,避免之後產生關節沾黏、肌肉萎縮、疼痛的後遺症。 這些復健治療的即早介入,可以協助患者在骨折部位癒合之後, 快速的恢復日常生活的功能。 復健科常用的一些深層電療處置,也可以協助降低術後疼痛以及關節沾黏,甚至減少術後非類固醇消炎藥的使用。台灣車禍機率很高, 因機車騎士帶安全帽已經蔚為風氣,大大的減少了頭部外傷的機率,但是大腿小腿骨折, 卻仍然是臨床常見到的意外傷害。 開刀手術固定之後,病人通常患側無法正常受力行走 ,常常一個月內就明顯看到同側大腿、小腿及臀部的肌肉萎縮無力。 開完刀兩個月後被告知骨頭已經癒合完全, 可以「正常走路」!但是拿掉了助行器,病人卻走路一拐一拐,常常誤以為是開刀後長短腳, 其實是因為下肢,尤其是臀部肌肉明顯萎縮之後,導致走路時兩側肌力不平衡,骨盆傾斜。原本是大腿小腿的骨折,但常常膝關節跟踝關節活動度卻也都明顯受限,必須及早介入。 如果骨折的位置靠近膝關節,之後引起膝關節攣縮的機率更高, 復健科醫師會評估可以施做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的安全可行角度,來施做復健治療。骨折術後合併發生的下肢腫脹、循環不良也會影響到下肢的本體覺以及平衡控制, 尤其如果是靠近踝關節的小腿骨折,影響機率更高。許多患者下肢骨折癒合後,增加了日後跌倒的機率, 原來跟這些因素都息息相關。同樣 Active resting ( 不影響骨頭癒合下,要即早活動)的復健觀念,也可以在下肢骨折開刀兩週後開始進行。利用患側不受力的擺位,如躺姿、坐姿, 就可以進行許多核心、骨盆、大腿、小腿的關節活動和肌力訓練,而不影響到骨頭的癒合。 譬如躺姿健側橋式(圖二)患側情況改善後,可兩腳一起進行橋式運動(圖三)或是側躺大腿側舉(圖四)甚至髖部小圈環繞(圖五) 更多臀肌以及核心的挑戰。這些術後的早期介入,都是讓患者可以順利無縫接軌,在骨頭完整癒合後盡快回復正常行走功能。 骨頭癒合後,也會看患者狀況,逐步增加挑戰的難度, 包括肌力強化、平衡訓練 、下肢反應靈敏度。如深蹲、八字行走路,甚至跳躍、跑步、折短跑…等等, 尤其對於年輕患者,提升復原目標,以期恢復正常功能。無論是上下肢的骨折,透過骨科醫師的手術, 都有非常良好的癒合機會,但是手術的成功並不保證功能的完全復原!骨折的復健治療非常重要,但是常常被忽略,而錯失了最好的介入時機。 在復健科常常看到患者術後兩個月才來求診, 反而得花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扭轉已經造成的種種併發症, 而且還未必能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大家不得不慎 ,務必把握最佳骨折術後的復健時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刊登)
-
2021-12-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痛到手抬不起來、只能坐著睡!名醫林頌凱教2招自我檢測、3運動復健
手抬不高、無法舉手穿衣服、內衣扣不起來…,小心五十肩找上你!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在《元氣網》企畫影音中指出,五十肩容易發生在5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因為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減少、肌力退化,易導致肩關節沾黏、肌腱發炎疼痛,肩膀活動範圍受限,除了接受治療外,可以透過3種復健運動自救解痛。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的患者身上,林頌凱說,尤其年過五十的婆婆媽媽長期做很多家事,加上年紀大了,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且女性發生比例高。其實發生五十肩的年齡層很廣,病人很多,從30多歲到80歲以上的人都可能發生,因為五十肩是肩頸手臂使用不當的結果,以致肩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手抬不高,且會有疼痛感,因此30多歲發生五十肩並不稀奇,男女性都可能發生,上班、心情、睡覺等都受到影響,病人相當痛苦,曾有病人痛到不能睡,根本無法躺著睡,只能坐著睡覺長達一年半時間。五十肩病程三階段林頌凱表示,五十肩症狀產生,一開始是肌腱發炎,或是肌腱發生撕裂傷,若未治療改善,可能逐漸出現肩關節沾黏,進而嚴重變成五十肩。五十肩的臨床表現區分為三階段,分別為疼痛期、沾黏期、恢復期,為期一年半到三年的時間。五十肩關鍵症狀特徵分期自然過程疼痛與活動受限分期症狀特徵疼痛期6-9個月疼痛為主活動受限可能不明顯1. 同時有許多個動作會引發疼痛2.可能休息時會痛3. 可能睡覺時會痛4. 範圍可能包括手軸沾黏期4-12個月疼痛可能稍減活動受限明顯三角度受限1. 外展(把東西撥開)受限2. 外展(側平舉)受限3. 內轉(稍息)受限恢復期6-24個月疼痛緩解活動受限緩解 病程:不特別的治療病程常超過一年,甚至數年療程:正確診斷後,一般治療約3-6個月五十肩注射治療法,省時又減少疼痛傳統五十肩治療要喬,以徒手治療把肩膀關節沾黏拉開,治療過程相當痛。林頌凱說,現在多採行「肩關節擴張術」,在超音波導引下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到關節腔,將不能動的關節囊慢慢撐開,再進行徒手治療或做復健運動,打完馬上就會有效果,約注射3至5次,五十肩會明顯改善。原本五十肩復健治療需半年時間,肩關節擴張術則可縮短6至8周完成,不僅省時,且治療過程減少很多疼痛。2方法自我檢測五十肩1.空手檢測站立姿勢,雙手向側邊平舉,再慢慢往上舉,如果對稱不痛,就沒問題;但若舉不起來會痛、身體歪一邊,則可能有五十肩。2.手持水瓶檢測水瓶加了重量,平舉往上舉,平舉再轉向上舉,若舉不起來會痛,更確定罹患了五十肩。3復健運動改善五十肩林頌凱指出,當手無力抬起,可能出現五十肩時,建議在家自主做手爬牆運動、鐘擺運動及肌力訓練,可幫助緩解疼痛,改善五十肩。爬牆運動1.面對牆壁,患側手扶在牆上大約胸口的高度,手肘微彎,下巴微縮。2.手指慢慢向上爬高,爬的過程中身體愈接近牆壁愈好,吸飽氣、吐氣慢慢爬至最高點,維持10秒。3.再慢慢吐氣手指向下回到原位,停留10秒後,手指再向上爬高。4.每次做10回。鐘擺運動1.健康側手扶在桌子前方,約為腰部的高度,站成弓箭步,上半身向前彎。2.患側手持啞鈴或裝水的寶特瓶,肩膀及手臂放鬆下垂如鐘擺。3.患側手做前後的擺盪,動作幅度由小到大。4.前後擺盪做30下,休息一下,共做3組。毛巾運動1.拿一條毛巾,健康側手握毛巾上方,毛巾放到背部。2.患側手放置於背部,握毛巾下方。3.雙手同方向運動,像洗澡動作。4.每日做1至2次,每次做10回。
-
2021-08-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膀痛到難入睡 原來肌腱破裂
65歲劉姓婦人1年來總覺得左邊肩膀無力,晚上痠痛難受,睡覺時更是痛到無法入睡,藥物及復健治療都無法改善。日前至骨科就醫檢查,確診是旋轉肌肌腱破裂,接受肩關節鏡微創手術與術後復健治療後,肩膀恢復力氣,晚上的痠痛也順利緩解,可以好好睡覺了。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蔡旻虔表示,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原因,包括外傷或退化磨損,外傷往往是肩膀直接撞擊或突然猛力拉扯,造成肩膀疼痛或手無法舉起的狀況;退化磨損是因肌腱長期和骨頭摩擦,肌腱越來越薄,最後破裂,導致肩膀長期不舒服,之後漸漸無力且愈來愈痛。蔡旻虔說,約有一半五十肩病患的肩關節沾黏,就是旋轉肌肌腱破裂造成的併發症,若復健治療五十肩一直沒改善,建議要檢查確認是否有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問題。蔡旻虔指出,可依肌腱破裂的狀況選擇復健、注射類固醇或手術治療,而劉姓病患接受的肩關節鏡微創手術,傷口小、對組織的破壞少,同時能處理沾黏或關節內軟骨受損的問題,術後疼痛少、傷口恢復快,減少術後沾黏問題,肌力也較快恢復。蔡旻虔提醒,旋轉肌肌腱破裂必須依賴醫師經驗判斷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若發現有長期肩膀疼痛、手無法抬起或一抬就痛的問題,應及早就醫治療,才能順利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肩膀痛到難入睡 竟是肌腱破裂惹的禍
65歲劉姓婦人1年來總覺得左邊肩膀無力,晚上又痠痛難受,睡覺時如果側身壓到更是痛到無法入睡,她曾就醫接受X光檢查並以藥物及復健治療,但都無法改善,日前她前往大千綜合醫院骨科就醫,透過肌力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確診是旋轉肌肌腱破裂,幸好破裂的洞不大,肌肉也沒萎縮,在接受肩關節鏡微創手術與術後復健治療後,不僅肩膀恢復既有力氣,晚上的痠痛也順利緩解,讓她開心直呼「終於可好好睡覺了!」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蔡旻虔表示,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原因包括外傷或退化磨損,外傷往往是肩膀直接撞擊或突然猛力拉扯,造成肩膀疼痛或手無法舉起的狀況;退化磨損是因肌腱長期和骨頭摩擦,導致肌腱越來越薄,最後破裂,導致肩膀長期不舒服,之後漸漸無力且越來越痛。此外,約一半的五十肩病患肩關節沾黏原因就是旋轉肌肌腱破裂造成的併發症,若以復健治療五十肩一直沒改善,建議要檢查確認是否有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問題。蔡旻虔指出,現行可依肌腱破裂的狀況選擇復健、注射類固醇或手術治療,劉姓病患接受的肩關節鏡微創手術和傳統切開手術相較,不僅傷口小、對組織的破壞少,同時還能處理沾黏或關節內軟骨受損的問題,不僅術後疼痛少、傷口恢復快,同時減少術後沾黏問題,肌力也較快恢復。他提醒,旋轉肌肌腱破裂無法透過X光檢查發現,必須依賴醫師經驗判斷及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診,因此若發現有長期肩膀疼痛、手無法抬起或一抬就痛的問題,務必及早就醫治療,才能順利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6-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膀疼痛是五十肩?醫教簡單測試,2招伸展助改善!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時不時會出現各種疼痛,五十肩就是其中最常見的症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明明什麼也沒做卻一樣得五十肩,究竟是為什麼?又該如何改善? 沒50歲會得五十肩!退化、動多、動少都會得原力復健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五十肩如其名,主要發生在五十歲前後的族群,前後十歲都可能發作,越接近五十歲越容易得。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原發性,沒有特殊原因,推測與年齡、退化有關,時間到了自然就會發作。第二類為次發性,常見因為各種損傷、疾病導致肩關節沾黏,如車禍等撞擊受傷、動太多造成運動拉傷等,特別是因為在受傷之後長時間無法動彈、不敢活動等族群更容易出現。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患者會納悶「我明明沒什麼在動,為什麼還會得五十肩?」的原因,關鍵就是太少動導致關節沾黏。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也在次發性族群當中,且特別容易出現。肩膀疼痛就是五十肩嗎?簡單「投降」做測試五十肩最基本的症狀就是肩膀疼痛、難以活動,因此又被稱為冰凍肩,會出現屈曲、外展、外轉三個角度受限,約1~3個月為疼痛期,4~6個月進入關節角度受限最大的冰凍期,7~12個月進入活動空間慢慢進步的解凍期。不過,肩膀疼痛未必就是五十肩,侯鐘堡醫師表示,若有出現肩膀疼痛的情況,可以自行適度的做個肢體延伸測試。測試方法很簡單,就是做出投降姿勢,將整手慢慢的往耳朵的方向上舉,即便有些疼痛,但若可以順利與耳朵平行,可能為其他肩關節、筋膜問題,如肌腱發炎、旋轉肌發炎、肌腱鈣化、駝背引起的筋膜發炎等;若無法,有很高的機率就是五十肩。 改善五十肩,治療、伸展都很重要!檢查發現自己得了五十肩後,在治療方面常見包括了使用消炎止痛劑的藥物治療;雷射、熱敷、電療、超音波、短波等物理治療,在治療後馬上運動有助將沾黏拉開,效果更好。而震波治療則有助減緩肩膀疼痛、快速增加活動角度。徒手、運動治療可訓練肩頰骨的活動角度,一般而言治療師一對一的牽拉運動會比自己運動效果還要更好。若前述治療效果都不佳的族群,又或是需要快速改善疼痛、關節角度的族群,在排除肌腱撕裂、鈣化等問題後,可使用肩關節擴張注射治療,有助達消炎、撐開沾黏效果。另一方面,患者平時也可做保養伸展,侯鐘堡醫師推薦兩種非常簡單的伸展方式給大家參考,包括了手指爬牆運動以及垂手鐘擺運動。 手指爬牆運動患者首先面對牆壁,將手指自然貼上於牆,做出手指在牆壁上行走的動作,將手慢慢的往上帶,到達最高點後再將手慢慢往下爬到最低點,以可忍受為前提約做4~5分鐘,並可在牆上用鉛筆畫線簡單紀錄活動角度,了解自己進步的程度。此動作有助慢慢伸展開肩關節沾黏,除了正面執行外,也可以從側面執行。 垂手鐘擺運動患者首先可先側面向一張高度適中的桌子,一手趴在桌上,疼痛手自然垂放,將手臂自然的前後左右慢慢晃動。這樣看似簡單的動作,實際上也有助於拉開沾黏的肩關節,有助改善五十肩的問題,且是目前最普遍認為有效的運動方式,視情況也可以拿個裝水的水壺增加效果。五十肩可能出現後遺症,盡早檢查治療為上策侯鐘堡醫師表示,五十肩是個相當不可思議的問題,不僅來的莫名其妙,且各項治療的效果也因人而異,而不治療自行改善者,通常約有90%經過一兩年的時間會好轉,但也有少部分的族群在康復後會留下後遺症,出現長期肩膀痠痛,或是肩膀活動角度減少的情況。因此也建議大家,不論是為了在康復之前減少不適,或是降低留下後遺症的可能性,出現五十肩的情況還是別忍,盡早尋求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協助,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為佳。
-
2021-03-21 名人.林頌凱
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
還記得2019年NBA的總冠軍中,勇士隊的KD在總冠軍賽的時候拉斷了他的跟腱。更早之前,中國跨欄好手劉翔也是因為跟腱斷裂接受手術,後來就放棄了2008北京奧運110米跨欄金牌連莊的夢想。跟腱斷裂真的是運動員的惡夢。跟腱斷裂不只會發生在知名運動員,也會發生在你我身上,尤其是年過半百,發生的機會就會顯著增加。我曾經看過五十幾歲的運動愛好者,因為打網球、打羽毛球跟腱斷裂;我也看過三十幾歲的老師,因為運動會跑一百公尺跟腱斷裂;甚至我還看過六十幾歲的家庭主婦,因為要換燈泡踮個腳尖,跟腱就斷掉了。怎麼知道跟腱斷裂了呢?跟腱斷裂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症狀,就是在小腿後側有一種突然被球或被人打到的感覺,甚至可以感受到「啪」的一聲。如果去看KD在比賽時受傷的影片,你會看到他原本是小跑步,突然回頭似乎覺得被東西打到。事實上沒有,而是他的跟腱當時已經斷掉了。跟腱斷裂最常發生在兩種動作上面,第一個是跑、第二個是跳,跑或跳的動作都是小腿急速收縮。年輕人的跟腱很有彈性和韌性,但中年人的跟腱已經開始老化和脆弱,如果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跟腱很容易應聲斷裂。跟腱是人體最大條的肌腱,要斷腳筋其實不容易,但跟腱一旦斷掉,要恢復也真的很困難。如果跟腱完全斷裂,除了劇痛以外,連站立和走路都有困難,這時候不是坐輪椅就是撐柺杖。跟腱如果全斷,治療的唯一選擇就是手術修補,而且越早開刀越好,務必要把握手術縫合的黃金時間,手術後復健的時間甚至需要六個月。如果跟腱只是局部撕裂,就要依撕裂程度決定是否開刀。如果肌腱撕裂的程度大於50%,而患者又是很喜歡從事激烈運動的狂熱者,建議還是先手術再好好復健,恢復的時間也是約六個月。如果不是運動員,平常也沒有從事激烈運動,用保守治療多半足夠。如果肌腱撕裂程度小於50%,基本上不用手術,三個月後就可以完全恢復。傳統手術會產生較大的傷口,還會有手術疤痕和沾黏問題,即使復健也會花很長的時間。現在的手術可以做微創修補,傷口小、恢復時間也快,建議以微創手術為主。如果選擇保守治療,注射PRP是不錯的選擇,利用自體生長因子幫助肌腱修復癒合,同樣要把握黃金期,越早治療越好。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配合物理治療,可以止痛、防止關節沾黏。至於因為跟腱斷裂而導致的肌肉萎縮,則可以藉由一對一的運動訓練,讓肌力調整回來,也同時保有關節活動度。積極復健有助於縮短恢復時間,幫助愛運動的人盡快回到球場。預防重於治療,尤其運動時容易抽筋的人,更要小心跟腱斷裂發生。運動前一定要確實做完10到20分鐘的暖身運動,其中包括完整的伸展操;避免在太冷、太熱、通風不良或密閉空間做長時間或劇烈運動。運動前、中、後都要攝取足夠水分,不要等到有渴的感覺時才喝水。另外,維持輕鬆愉快的心情運動,除減少抽筋,更可以讓我們真正享受運動的樂趣,達到身心舒暢的效果。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1-07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無力、扭力變差!骨科醫師提醒:可能是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所致!
47歲的張先生,日前因車禍「犁田」,當下用右手撐地,因無太大的傷勢,而直接返家。回家後發現,連擰毛巾、開門把或做伏地挺身,手腕都會出現劇痛、無力,讓熱愛健身的他感到沮喪。 經過藥物、復健治療均不見效,由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張先生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疤痕,經過復健治療後,預計半年後即可重返健身房。 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是因為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 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週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日常生活受限,如無法擰毛巾、轉開瓶蓋,甚至不能打球等,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賴禹呈表示,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韌帶和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能確實診斷,因此,較容易發生延遲診斷,以及延誤治療的情形。 賴禹呈提到,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 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可藉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 賴禹呈說明,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用護具保護固定4至6週,並搭配復健治療,可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 他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0-12-03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罹患五十肩 穿衣、睡覺都疼痛
一名65歲婦人近半年左側肩膀疼痛,穿衣,睡覺都得避開左肩疼痛處,甚至揮手角度幾乎只能平舉,醫師檢查發現她罹患關節沾黏及滑囊炎合併五十肩,所幸透過「關節囊擴張合併關節鬆動術」 才獲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林琮凱指出,患者最初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旋轉肌袖受損、鈣化,雖接受復健、中醫、體外震波等保守治療半年,但改善程度並不明顯,尤其手臂活動角度有限,如手臂朝前平舉向上僅稍微超過90度、前臂內轉60度、外轉30度,使左手活動度嚴重受限,幾乎無法自理生活。他說,婦人輾轉到骨科門診檢查後,確診為五十肩合併滑囊炎;五十肩又稱冰凍肩,醫學上稱「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好發於長期需使用肩關節勞力、反覆肩部疼痛發炎、肩部骨折或曾接受肩部手術後的病人。另外,甲狀腺機能異常、帕金森氏症及糖尿病,也有可能引起五十肩。五十肩主要是因肩關節囊內沾黏,使得原本可以活動自如的關節,猶如被膠水黏住一般,進而出現手臂向前向上舉角度有限、睡覺壓到肩膀會痛、天冷時肩膀不舒服、女性穿脫內衣有困難等,使得許多患者愈怕痛,愈不敢活動,導致肩部沾黏更嚴重。林琮凱建議,五十肩患者若接受復健、藥物、中醫等保守治療後卻無明顯改善時,可考慮藉由非傳統開刀且無傷口的「關節囊擴張合併新式關節鬆動術」治療,醫師會先讓患者熟睡,經局部施打藥液將肩關節囊沾黏處撐開,再以特殊手法鬆動肩關節,拉開沾黏的軟組織,術後配合復健治療維持括動度。
-
2020-12-02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用藥不僅止痛 還可緩和惡化
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和慢性發炎關節疾病,導致脊椎關節沾黏,伴隨疼痛和僵直症狀。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使用藥物,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是第一線用藥,根據國際最新指引,若疾病活動度高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沒有改善,強烈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常見,但是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好發於20歲到40 歲,男女比例約 4:1,在台灣盛行率估計約佔全人口的 0.2 %。除關節炎外,虹彩炎造成紅眼、怕光,長久不治療會影響視力。根據201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的建議指引,對於疾病活動度高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應該持續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而非有需要才使用。如果使用後,仍沒有改善者,強烈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張婷惠指出,七到八成的病患可以因為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緩解症狀,對於長期預後也有幫助,國內曾有大型研究以X光追蹤病患,發現按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者比起不規律服藥者,用藥兩年後,惡化情況比較輕微,也就是說,用藥不只是減緩疼痛,還可以緩和惡化速度。病患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目的是在控制發炎,減少關節的疼痛與僵硬的現象。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程通常是慢性、反反覆覆的。張婷惠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通常是青壯年,因為忙於工作家庭,常常「痛了才吃」。對於疾病活動度高,更應該持續使用藥物,若是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疾病者,張婷惠說,疾病活動度高的病患,應持續使用,而非有需要才用,若是仍沒有改善,則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是一種新的生物製劑,常用於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等等慢性發炎的疾病相當有效,而且可以減少關節破壞、變型等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使用時可能會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疼痛或發癢;另外,因為藥物會調節免疫機制,可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如:感冒),應定期回診追蹤。張婷惠小檔案主治專長:1.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關節炎2.乾燥症、全身性紅斑狼瘡、血管炎等,自體免疫疾病3.過敏、氣喘等過敏性疾病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2020-11-05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受傷無力擰毛巾 醫師建議這手術讓他重新有力
一名47歲男性愛健身,日前因車禍右手撐地,返家後竟連擰毛巾、開門手腕都會劇痛無力,吃藥復健均不見效,經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明顯疤痕,預計經過復健治療半年後重返健身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因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周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擰毛巾、轉開瓶蓋、打球都感覺受限,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他說,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但因韌帶與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故容易發生延遲診斷與治療的情形。賴禹呈說,過去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因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經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護具保護固定4至6周,並搭配復健治療。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賴禹呈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0-09-03 醫療.自體免疫
你絕對沒想到 運動對僵直性脊椎炎超重要
「不動就痛,動了不痛。」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特色之ㄧ。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南建議,運動應該是髖部和膝部骨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患者應該把運動視為重要的治療之一。嘉義長庚風濕科主任林科名指出,游泳、有氧運動、太極、瑜伽都是很適合的運動,透過各種運動可以改善疼痛情況,關節活動度增加,改善生活品質與睡眠,建議一周三天,一天一小時。國內曾有研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運動不足的原因,主要是難以持續運動習慣、沒有時間運動、受到疾病症狀的限制,像是感到疲倦和關節疼痛、不知從事何種運動對於病情有助益,以及擔心運動使症狀惡化。林科名指出,根據201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南建議,運動是髖部和膝部骨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患者應該把運動視為重要的治療之一,而不僅僅是緩解或輔助。運動的項目包括,游泳、有氧運動、太極、瑜伽等,目的在於增加柔軟度、訓練肌力的肌耐力運動,以及強化心肺功能的運動。運動的頻率大約是每週三天,一天一小時為佳。林科名強調,每個病患的情況不一樣,建議緩和而持續的運動。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因為疼痛導致生活品質不佳,晨起酸痛到無法起床,甚至半夜被痛醒,久坐後挺不直腰桿,疼痛的感覺不僅在下背,還可能放射到臀部、大腿、頸椎。林科名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體內的發炎物質,會一直累積在患處,腰椎、頸椎是最容易被侵犯的地方,造成肌肉緊繃,因此不動的時候造成惡性循環,越是不動作,就越感到疼痛,活動後,則幫助代謝發炎物質。除了減少疾病活性以及減少僵硬、疼痛感。慢性的肌腱韌帶和關節沾黏,也多半難以恢復,脊柱沾黏會造成外觀上的彎腰駝背,活動範圍受限,變成更多的疼痛問題。胸廓受限會影響心肺功能、平衡能力下降會導致跌倒,運動可以改善平衡與呼吸功能。此外,僵直性脊椎炎也易併發骨質疏鬆。運動可以刺激骨質,減少骨質疏鬆。林科名小檔案現職:嘉義長庚風濕科科主任專長:關節炎、一般內科疾病 、骨質疏鬆、骨刺、腰酸背痛、氣喘、過敏性鼻炎、皮膚炎、蕁麻疹、乾癬、過敏症、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血管炎、自體免疫疾病學歷: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高雄長庚風濕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風濕科主治醫師嘉義長庚風濕科主治醫師
-
2020-06-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球習慣性脫臼 復健才知肌力訓練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怕關節沾黏 選擇不動手術這是我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且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我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黏,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地,肩膀不痛了,就繼續回到球場打網球、排球等球類。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排球殺球時,又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每年脫臼一兩次 不勝其擾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開始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與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最初每周兩天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半年後,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了,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復健經驗 成幫助病人養分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鼓勵患者 有耐心動作訓練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會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應有半年或更久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地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人追求大重量、大肌肉,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很多人都是因健身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追求大肌群 出現運動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後,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學歷:長庚大學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3-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骨折、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自己也走上復健路
我是復健科醫師,六年前的一次追跑跌倒意外,我的左肩鎖骨骨折了,後來還出現了五十肩的症頭,萬萬沒想到,我也會走上復健之路,真實的體驗了病人飽受疼痛折磨與復健的艱辛。鎖骨斷了術後手舉不起來事發當時,我是去追在操場裡跑的女兒,不慎跌倒撞到磚頭,左肩鎖骨立即鼓了起來,很痛。我還以為是脫臼了,一照X光才發現,鎖骨竟然骨折斷了,必須開刀,並以三角巾包著左肩左手固定。術後一個半月,拆除了三角巾,左手稍微能動了,卻發現手舉不起來、不能動,有了五十肩的症狀,造成生活起居上相當大的痛苦與困擾。直到現在,我仍然忘不了當時骨折的疼痛、手抬不起來的傷痛。穿衣、洗澡都很辛苦,左手無法勾到身體的後方;睡覺更痛苦,一平躺就會痛,必須半斜躺方式才能入睡。我的睡眠、體力因此都變得很差。拆掉骨釘每逢變天還是痛在骨折手術時左肩鎖骨有打上骨釘,開刀後一個半月能動時,我的左肩老是「卡卡的」、牽扯的痛,很多事都沒辦法做,懷疑是骨釘卡住了,希望能早日將骨釘取出,骨科醫師說至少半年後才能取出,但因為我的堅持,四個月後就將骨釘取出了。拆掉骨釘後,為避免肩關節肌肉沾黏會限制活動,我積極的復健一個月,即便復健過程難免疼痛,但仍持續的密集復健,每天雙手必做「往上、往後、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六個復健動作,「關關難過關關過」,很快地,受傷部位恢復了活動度及功能。目前唯有在做左手平衡動作時仍會感到些許疼痛;當天氣變化下雨時,左肩就像氣象台般會隱隱作痛。將心比心鼓勵病人早復健走過骨折復健之路,在門診中,若看到有膝關節、肩關節骨折的病人,我都會建議開刀半年後就應該將骨板、骨釘拿掉,以免關節活動受限,肌肉會沾黏,並且應早點開始做復健治療,才不會骨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症問題。我更常以自身骨折、五十肩的復健經歷,鼓勵看診的病人要有信心,積極做復健治療,也示範標準的復健動作,讓病人學會回家跟著做。最近三年我愛上打羽毛球的運動,每周打二次羽毛球,讓我更有體力與活力,保持著年輕狀態,身材也維持得不錯,但卻有網球肘、足底肌膜炎的運動傷害發生,還好我是復健科醫師,懂得如何保養與復健治療。除了是復健科醫師外,我也是減重門診的醫師,對復健治療的病人來說,「吃對食物很重要」,必須好好控制體重、不能變胖,因此,「練肉」很重要,務必要吃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同時也要做肌力運動。我現在的飲食是「吃菜配飯」,只吃少量的白米飯,並以吃清淡的菜色為主,肉類更要吃得夠;我每天早晚還會各做五十下「深蹲」肌力運動。此外,建議復健治療病人可多從事戶外運動,多曬太陽,可以增強肌力,並且預防骨質疏鬆。醫學辭典/五十肩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是肩關節沾黏,以致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患者會有疼痛感,但並不是非常疼痛。五十肩發生時,視肩關節沾粘的程度,肩膀活動範圍也因此受到限制。由於好發於五十歲以上的患者身上,所以稱為五十肩。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加注意治療,未來就很可能會嚴重到變成五十肩。劉燦宏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兼醫學系主任、復健學科教授●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專長:●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運動傷害復健治療●肥胖症診斷預防及治療經歷:●台北醫學大學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復健醫學部主任